61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07 所属栏目:教学参考

一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5.20-5.23 总课时数66--6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设计意图】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课始通过资料交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谈话法,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时代背景

二、自读自悟、提出问题

1、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同时”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3、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4、自读交流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人物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指出:“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确地读。”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通过略读促织课文大意

三、精讲释疑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有一个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文本,在精读之后,有一个实践的机会,从而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借助课文前“学习提示语”里的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习得略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比萨斜塔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铁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精讲释疑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

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

【教学策略】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二、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语文经典读本上的《鲁班学艺》一文,领悟中国古代的发明家、木工的始祖--鲁班学艺的执着,以及他对实践活动的热爱与执着。进一步领会体验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学习他们追求这里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教学策略】采用总结讨论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方法习得、布置作业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略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略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的时候,其指向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

科学精神 值得学习

执着求实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学生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 : 25《2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5 《2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www.61k.com]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2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时重难点:了解2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2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区分一组词语。实验和试验有什么区别?

生:实验是别人已经论证过的真理,自己重新将其过程做一遍。试验是还没得到最终论证,需要通过所做去论证的试探性手段。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下做了举世闻名的试验——2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这次意义重大的试验吧!

二、自学要求

1.高声朗读课文一遍。

2.画出描写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试验前后人们对伽利略态度,思想变化的句子。

3.完成表格

实验前

试验后

态度变化

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脸

忍不住惊讶叫了起来

思想变化

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真理

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师:从这填写的表格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可见,当时人们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想要证实自己的试验结果,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过渡:那就让我们坐上时光快车,回到1590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下吧!

三、亲眼目睹比萨斜塔下的试验

1、课件实现比萨斜塔下的试验

师: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1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1个1磅重的铁球。2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2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1个样。

过渡:伽利略做完实验后,周围的人忍不住叫起来,如果当时你就是记者,你会怎样采访他呢?

2、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

生:你是怎么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误的?

生:伽利略你为什么要公开试验呢?

过渡:这些小记者真会提问呢!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伽利略是如何验证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错误的!快快读读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推理的吧!

3、演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说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物体越重,落下的速度越快 。

4、完成表格

我是伽利略,我是这样想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2个铁球,1个10磅重,1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说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关系,物体越( ),落下的速度越( ) 。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

2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着地,哪1个先着地?请选择()

A1磅

B10磅

(二)如果把1磅重的铁球换成11磅重的铁球,那么:

11磅铁球的处理方法

产生的原因

与10磅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谁先着地?请选择√

得出结论

栓在一起


A10磅铁球

B1+10磅铁球

看成1个整体

11磅

A10磅铁球

B1+10=11磅铁球

5、争当科学家——我是伽利略

找生说说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如:假设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对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我拿10磅和11磅的铁球进行试验,其中11磅的小球,我看成是一个1磅的铁球和一个10磅的铁球,中间用线拴起来。因为1磅的轻10磅的重,在下落过程中1磅的会拖住10磅的,整体速度就会慢于10磅的铁球。就是10+1慢于10。如果我把这个拴在一起的铁球看成1个整体,那就是11磅重的铁球,亚里士多德说谁重谁落得快,那么11磅的铁球重于10磅的铁球,他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11磅的快于10磅,即11=10+1快于10 。从1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2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只能说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错的。

过渡:你明白了吗?

6、师总结,并板书

7、采访伽利略

师:伽利略,你有了疑问之后你又做了什么?

生:我反复试验,结果还是证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确错了!

师:那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伽利略,你才25岁啊,难道你不知道我们只信奉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你明白即可了,你何必要顶着压力在比萨斜塔下做这一次公开试验呢?

生:你们太信奉和崇拜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但是他的话的确是错误的。科学是不容半点虚假的,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的试验,让人们改变观念,不能迷信,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过渡:同学们,你要对成功后的伽利略说些什么?

生1:谢谢你,你是1个伟大的科学家。

生2:你不迷信权威,你很勇敢,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科学。

师:对,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回顾伽利略试验成功的过程。

小结:我们要想在某1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

五、拓展

1、如果题目换成《2个球同时着地》行吗?

2、2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板书:

10>1

25 2个铁球同时着地10+1<1矛盾

伽利略试验10+1=11>1

三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www.61k.com]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①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①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②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③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③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④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⑤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②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①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②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③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扩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ppt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巩固生字词

①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②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③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①(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②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③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①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③……

④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①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③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扩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ppt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本文标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17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