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发布时间:2017-12-13 所属栏目: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刘娟萍    转贴自:湟里中心小学    点击数:83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刘娟萍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湟里中心小学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二 :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
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
(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
四、再读课文,追忆谭老师
救援人员—————
获救的学生————
一位老师—————
学生的眼中————
(你的心目中————)
过渡:是的,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接读课文最后两段)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
六、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灾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七、作业
继续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或者你身边的英雄人物,相互交流,召开英雄故事演讲会。
八、结束语
让我们凝聚每份爱,共建美好家园,祈祷平安四川,平安中国!让我们在《凝聚每份爱》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乐)
九、板书

6、最后的姿势
|        |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  爱和责任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教学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扩展: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 : 17.《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实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架起读写的桥梁,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并抒写身边的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朴实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眼中的茉莉花是怎样的?

生: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板书: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师:是啊!母亲认为真爱就像茉莉,但作者映儿在心中嘀咕着:这也叫爱?看来,映儿并不认同母亲的观点,可后来作者从生活的两件小事中感悟到了这句话的真谛。是通过哪两件小事呢?

生:吃饺子、陪床

过渡:生活本是平淡如水的,但妈妈生病却在这平淡中荡出了爱的涟漪。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68小节。

师: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6至8小节,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并在画出的词句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感受?

生:怕父亲知道自己住院就吃不下饺子,把父亲吃饺子看的比自己住院还重要。

生:母亲住院了,身体很虚弱,还不忘给父亲包饺子。

促问: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也有生病之际,那时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难受,没有力气……

师:母亲得了急病住进了医院,身体很虚弱,她会怎么说?谁来读?指名读。

师:此刻她关心的不是自己虚弱的身体而是答应父亲的一顿饺子。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包饺子是件小事,却饱含着……(生说:母亲对父亲的关爱)。对于母亲的话,你们还能读出什么?(其实,从母亲的话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父亲对母亲的爱——“不然会吃不下”。)

过渡:是啊! 虽是善意的谎言,却流淌出了真挚的爱。(女生一起读)那么,父亲吃了这碗饺子了吗?出示第8小节。

生:“父亲没有……,也没有……每天都去。”看出父亲非常关心母亲。

学生读出句子,找出关键词,说出体会,指导朗读。

师:父亲没有吃饺子,因为他心中只想着……;父亲也听不进我的谎话,因为他急着要……这样着急的父亲,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急切的心情,都是源于爱母亲的一颗心。虽然工作很忙,但父亲一下班就……,虽然身体很累,父亲顾不上休息,每天……,这样爱母亲的父亲谁还想读?

师:母亲爱父亲,父亲爱母亲,他们的爱是互相的。现在,让我们捧起书,读一读课文的7、8小节,一起来品读这份真情。

过渡: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母亲一句叮咛的话语,父亲1个不由自主的动作,看上去是那样的平平淡淡(板书:平平淡淡),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真真切切的爱。(指板书)难怪母亲认为——真爱就像茉莉。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份爱的呢?

生:抓住了他们的语言、动作来写的。

师:(语言)对,爱就是母亲的一句叮咛。(动作)爱,就是父亲急匆匆的背影。

师:哦,透过这几个自然段的体会,父亲母亲之间的爱就是都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了。(板书:细节描写)

(二)学习第918小节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亲母亲之间的真爱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9至18小节,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并写下你的读书体会。

交流汇报:

1.学习第9小节。

生: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感受到父亲母亲感情深厚。

生:母亲很满足,很幸福,

促问:你为什么能体会出母亲很幸福?(因为有父亲的陪伴)你能为我们读一读这段话吗?

师:对于这段话,谁还想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的笼罩着他们。从“探”字我感受到连阳光也不忍心打扰他们。

师:我觉得用“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照了进来或射了进来”也可以呀?生:不可以, “探”字表现出了拟人的写法。用“探”显得阳光比较轻柔。

师: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这份情感?指名读。

师:同学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真爱无声,就像这盛开的茉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温馨的病房,让我们静静地看这感人的一幕,用心感受这浓浓的亲情。生齐读,配乐。

过渡: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亲母亲之间的真爱呢?

2.学习第1016小节。

生:从“轻轻”“蹑手蹑脚”体会到父亲不愿惊醒母亲,表现出父亲爱母亲。

生:“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出父亲为了照顾母亲熬夜,很累,表现出父亲爱母亲。

过渡: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亲母亲之间的真爱呢?

生:父亲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体会出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不在陪床上睡,看出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师:父亲爱母亲不在陪床上睡,那母亲是怎样爱父亲的呢?

生:“你父亲伏在……”体会出母亲爱父亲。

师:1个不敢睡,1个不敢动,都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这忘我的爱多么深厚,多么感人啊。(分角色朗读父亲母亲的话)出示12和16 小节。

3.学习第1718小节。

师引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这两句话,你们能读出什么?

生:从“钻”字体会到父亲母亲之间的真爱打动了作者和我们。

生:从“哦”字读出了,作者明白了母亲说“真爱像茉莉”这句话的真谛。

生:作者连用2个“爱如茉莉”,在点题,强调,赞叹。

师:这份真爱不仅打动了作者的心,也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这份爱,留在你的心中了吗?齐读。学到这,你明白母亲为什么把爱比作茉莉了吗?

生:……

总结:因为茉莉平淡无奇,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也都表现在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1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都是(指板书)平平淡淡,但感情却是真真切切,所以说“爱如茉莉”。

师: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都流淌着父亲母亲之间的真爱,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们爱的细节。出示,(爱的表达)

爱是母亲答应包给父亲的饺子,

爱是父亲直奔医院的背影,

爱是

爱是

爱是

……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

师:其实,爱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之间的爱情,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也会感受到或付出过老师、同学、朋友这种如茉莉般的关爱,请回忆一下,续写这份爱吧!(爱的续写)

生活中:爱是母亲沏给祖母的一杯热茶,

爱是

爱是

……

学习中:爱是老师鼓励学生的1个微笑,

爱是

爱是

……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

(四) 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课文内容。2.阅读方法。3.写作方法。4.问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建议:

1.今天回家把《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读给你的父亲母亲听,交流你们对爱

的理解。

2.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也会感受到或付出过老师、同学、朋友这种如茉莉般的关爱,请回忆一下,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学习文中(www.61k.com)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爱 如茉 莉细节描写

平平淡淡洁白纯净

真真切切缕缕幽香

本文标题: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6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