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9年级音乐教案-《绿》教案9

发布时间:2017-10-08 所属栏目:高一英语教案

一 : 《绿》教案9

二. 教学目标1. 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2. 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 知识分析《绿》(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不仅像画家一样,善于用精雕细刻的笔触,清新自然的语言,绘制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景物画面,他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将个人的感情、性格、情趣毫无掩饰地倾泄、渗透在这些画面之中。外景与内情,在作者笔下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些特点,在《绿》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课文分析: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 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1)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2)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3. 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1)关于梅雨潭及周围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山:“像半个环儿拥着。”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②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2)关于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① 作者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② 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3)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细腻的写景:① 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    ② 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③ 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 (三)主题: 《绿》描写的是浙江仙岩梅雨潭的奇异的景色。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描写,给人以清新淡雅、明快活泼之感。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在恬适的宁静之中,蕴蓄着丰富奔放的激情。文中,作者不禁为梅雨潭的绿而惊诧;欣赏此文,我们也不禁为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文思而惊诧。 【典型例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 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⑥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 本文是以             为主结合描写和抒情的散文。地点是地处的小学校。主要人物是学生群像。2. 选出文章开头对描写初春景象的语句,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渲染气氛                              b. 定下感情基调 c. 反衬教室里的一丝春意         d. 交代背景 3. 选出依次填入第③小节括号内词语的序号(  )a. 萌动   b. 涌动   c. 蔓延   d. 洋溢 4. 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第②小节:第③小节:第④小节:5. 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选出对男孩的笑理解正确的一项(  )a. 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b. 为自己像女孩似的采摘草芽而羞涩的笑c. 为老师不批评自己而感激的笑d. 为自己第一个采摘草芽而骄傲的笑6. 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7. 选出正确评述本文写作特点的三项(    )a. 描写层次感强,细腻传神b.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c. 感情真挚委婉,耐人寻味d. 巧设悬念,首尾照应e. 以小见大,意境深远答案:1. 记叙 2. c 3. ac 4.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5. a 6.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7. ace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甲),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心里也舒坦。 a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长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个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乙)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b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c 每年夏天,母亲经常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丙)的家常菜。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d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e 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①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②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下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③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④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⑤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丁)‘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1. 为本文中的(甲)、(乙)、(丙)、(丁)处选择最准确的词,应是(  )a. 甲、万紫千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b. 甲、姹紫嫣红 乙、喜出望外 丙、经久不衰 丁、美其名曰c. 甲、姹紫嫣红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d. 甲、争奇斗艳 乙、兴高采烈 丙、司空见惯 丁、美其名曰2. 下列各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上下文,确定应放入的位置,分别放入a、b、c、d、e处。①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②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③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小院,搬进了楼房。④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⑤ 像喜欢院里的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苦瓜一道菜。3. 第9段中五个句子次序被打乱,正确的次序应当是(  )a. ⑤②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③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⑤③ 4. 下列几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以“苦瓜”为线索,记述了“我”吃苦瓜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对“母亲”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b. 文章一时写“苦瓜”,一时写“母亲”。写“苦瓜”激情满怀,写母亲反倒文字平平,但二者交相辉映。c.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真情,“君子菜”也好,“红瓤红籽”也好,全是因为“母亲”而发。d. 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苦瓜,赞美苦瓜,是托物言志,热情赞美了像苦瓜那样不仅外形美,而且内在品性更美的做人之道。e. 文章借物抒情,通过对“苦瓜”的赞美表达了对充满爱心,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之情。【试题答案】1. b   2. a. ②  b. ④  c. ⑤  d. ③  e. ① 3. b(逻辑关系——回忆的顺序)   4. d

上一篇:《绿》教案8

下一篇: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二 : 音乐教案(9——16课时)

9、《对花》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对花的演唱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民乐合奏《对花》的欣赏,体验器乐演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对花这一陕北民歌的形式。

【教学难点】听辨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了解对花这一陕北民歌的形式。

2、了解作者顾冠仁的生平。

二、节奏练习:

4/4x.x xxxx x︱x.xxx xxx︱x - -xx︱x - - -‖

三、聆听感受:

1、哼唱民歌《对花》,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2、初次聆听民乐合奏曲,学生反馈“对花”这一民歌表演形式的特点及作者生平。

3、教师小结:对花是流行于河北、陕西和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以对歌的形式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一问一答对唱花朵。

4、再听,听辨领奏乐器板胡、木琴的特点及音色。

5、出示乐器的图片,进行介绍讲解。

6、用图式表示作品的曲式结构。

7、拓展:讲解各地《对花》这一同一题材的民歌表演形式(东北、安徽等地)内容和特点。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对花》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旋律轻松活泼,风格风趣诙谐,学生能够有兴趣的聆听。通过欣赏,学生也了解了各地《对花》这一同一题材的民歌表演形式,并且听辨出领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如果能结合实际进行操作就更好了。

10、《看风景》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西部地域的向往和西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节奏的掌握与力度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

2、收集几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

3、歌曲是几拍子的?2/4拍的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示。

二、节奏练习:

2/4x.xxxx.xxxx xx xxxx︱x -‖

三、出示图片导出本课教学。

四、歌曲教学:

1、初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复听歌曲,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3、学生反馈: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

4、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找出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说出它们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

5、随琴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6、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7、指导学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8、巩固演唱,边唱边指挥,注意力度的变化。

9、展示阶段:指名演唱歌曲。

10、拓展:请学生欣赏几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看风景》是一首具有典型的山歌特点的陕北民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读一读、听一听、唱一唱、动一动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能够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11、《赶牲灵》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陕北民歌形式“信天游”。

2、能力目标:通过管弦乐《赶牲灵》的欣赏,感受陕北地域的民俗、风貌、民歌特点及民间艺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对大西北风光的热爱。

【教学重点】欣赏管弦乐《赶牲灵》,感受陕北民歌特点。

【教学难点】唱准四度音和七度音大跳。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动人的故事。

2、了解陕北民歌形式“信天游”。

二、视唱练习:5——i2——52——i

三、激趣导入:

欣赏安塞锣鼓的表演图片和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陕北和陕北民歌及其他民间艺术。

四、欣赏教学:

1、初次聆听乐曲,引导学生进入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中。

2、复听,学生反馈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

3、随琴哼唱民歌《赶牲灵》,感受歌曲与管弦乐不同的表现手法。

4、介绍这首歌的由来及民间故事。

5、介绍“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和美,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6、再次聆听乐曲,分析乐曲演奏特点及曲式结构。

7、拓展:图片展示陕北民间剪纸艺术。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创设个多的体验环节,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享受音乐的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拥军花鼓》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活泼、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的浓郁乡土风格。

2、能力目标:学跳十字秧歌舞步。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历史歌曲《拥军花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歌曲通过边

区人民载歌载舞庆丰收来表达对党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用活泼、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曲调中的六度音程,唱准弱拍八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了解《拥军花鼓》创作的历史背景。

2、了解陕北秧歌及使用的鼓。

二、基础训练:

2/4x x︱xx︱x.xx x︱x 0‖

三、激趣导入:观看陕北秧歌录像,导入本课教学。

四、聆听感受:

1、初听后要求学生听出歌曲的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这首曲子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反馈。
2、 复听:
要求学生边听边看书,想象出敲锣打鼓时的热闹情绪,并能讲出这首热烈欢快的乐曲它所表现的气氛,宜用红色还是蓝色表示。
五、学习歌曲:

1、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自由视唱歌谱。

2、完整演唱歌谱,注意唱准弱拍八分附点音符的时值。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学习演唱四段歌词。

5、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6、完整演唱,用活泼、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六、学跳秧歌十字步:
师:秧歌舞是我国汉族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秧歌的特点是热烈、豪放、动作
优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秧歌的基本舞步。
1、 走秧歌步:
跳法:
脚的动作按节奏做原地弹簧步。双手前后自由摆动,熟练后,可以用彩中或皱纸做道具。双手各拿一条(或几条),向左右上方甩动。
2、 十字秧歌步:
跳法:
开始时双手插腰,只做脚的动作。
第一拍:右脚开始,往右脚上方迈1步。
第二拍:左脚不动,右脚向左脚上方迈1步。
第三拍:右脚不动,左脚向右脚后方退1步。
第四拍:左脚不动,右脚向左脚后迈1步。两脚还原或正步,脚的十字步熟练后,双手前后自然摆动。

七、学生展示:随歌曲用十字步边唱边舞。

八、教师评价、总结。

九、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从听觉入手,在音乐活动中逐渐熟悉歌曲的旋律,体验歌曲的情绪。在听中了解歌曲内容,在模仿中学习舞步。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声音,引导学生不仅把歌曲唱会,还要把歌曲唱好。


13
、《长城长》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长城长》,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能力目标:感受歌曲的意境,用语言和歌声表达情感。

3、情感目标:体验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情绪的感受,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

【教学难点】体验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歌曲的创作背景。

2、相关链接:万里长城

二、导入:

师:每一首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些激越的战歌一经传唱就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给正在进行积极抗日的各界层人民极大的鼓舞。今天,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爱国热情。下面我们来听另一首关于长城的歌曲《长城长》,它唱响了新时代的长城精神。

三、欣赏歌曲《长城长》

1、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2、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受呢?生:......

3、复听歌曲,引导学生抓住核心,即歌中的“长城”比喻的是人民子弟兵,注重刻画的是军人的奉献精神,人民解放军就是绿色的长城。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配乐朗读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线的变化,朗诵情绪要张弛有度、抑扬顿挫。

5、播放歌曲伴奏,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6、随录音哼唱歌曲,体会歌曲A段的亲切动人;B段的激动和热情。

7、再听歌曲《长城谣》与《长城长》,再一次体会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师:你觉得情绪上和《长城谣》有什么不同?内容上又有什么不同呢?生:······

师:对了,今天的长城不再象征着苍凉与悲壮,而是伟大与坚强,它给人们带来了信心与自豪!

8、完成练习:《长城谣》的情绪是()的,《长城长》的情绪是()的。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以长城为题材的两首歌曲,知道了由于年代的不同,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也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永恒不变的那是--象征中华民族巨龙的长城将和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不朽的诗篇!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入手,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1步步深入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的情绪及内容。

14、《长城谣》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抓住作品表达的情绪。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情绪,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验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了解《长城谣》的创作背景。

2、歌曲是几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3、找一找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

二、基础训练:

1、节奏训练:4/4xxxx x︱x.xx-︱

2、视唱练习:4/4556i3.532︱1- -0︱

三、直接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到过长城吗?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长城谣》。

四、歌曲教学:

1、听赏歌曲《长城谣》,听后让学生讲讲感受。

2、学生反馈作品的时代背景。

3、作者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知道是谁写出了这么优秀的作品吗?

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创作了《满江红》、《思故乡》......他为抗战电影《中华儿女》、《孤岛天堂》、《保卫家乡》等所作的主题歌,在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链接:万里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反馈)

5、师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讲一讲、议一议: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的变化?

7、找找、唱唱旋律与歌词。

教师出示大谱表:歌曲第一部分由4个乐句组成,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平稳。除第三乐句外,其它3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但在句尾略加变化。让学生找找、唱唱旋律与歌词。

1、完整演唱歌曲。

2、渗透思想教育:《长城谣》体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决心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10、有感情的演唱。

11、展示:分小组演唱。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将情境设置贯穿始终,以落实双基为主线,重点放在让每个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5、《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让学生了解进行曲的节拍、速度、情绪、节奏、结构上的主要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的情绪。

3、情感目标:感受人民军队威武雄壮、攻无不破、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体验进行曲的节奏与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乐曲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了解“进行曲”的风格特征。

2、了解铜管乐器的的种类。

3、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郑律成的生平。

二、导入:

播放《军队进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原地踏步。

提问:

1、同学们步伐整齐的原因是什么?(踩着音乐的节拍行进)

2、说说《军队进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二拍子、强拍在第一拍上)

3、你听到音乐后的感受是什么?(节奏感强、雄壮有力、激昂)

4、把刚才分析的《军队进行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就是“进行曲”的特点,导出进行曲。(学生反馈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5、众多进行曲中,你所熟悉的进行曲都有哪些?(《运动员进行曲》《婚礼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

三、欣赏教学:

1、放一段带有阅兵式画面的录像,引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2、学生介绍作者郑律成。

3、初次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说一说欣赏此曲后的感受。(振奋人心)

4、复听全曲,了解铜管乐的主要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的性能、特色及表现力。

5、比较欣赏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对比不同的表现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6、随音乐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注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休止符的运用。

7、把学生分组,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表现出来。如边唱边拍手、指挥、正步走等。

8、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运动员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婚礼进行曲》等,并画线连接不同的场面所采用的不同进行曲。

9、随这些不同的“进行曲”音乐走一走,并区分不同进行曲的音乐情绪,如:《运动员进行曲》激昂、步伐矫健,《婚礼进行曲》幸福、步伐缓慢等。

四、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接触了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欣赏了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进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到好歌、经典曲目可以流传至今,广为传唱。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进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区分不同进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6、《雨花石》教学设计

【课[www.61k.com]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深情、缅怀、激动的情绪演唱歌曲《雨花石》。

2、能力目标:用2种速度演唱歌曲,以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先烈的敬仰、对祖国的爱恋。

【教学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学生能用抒情优美、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表现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掌握倚音的唱法和概念,并能正确演唱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过程】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关于雨花石的有关故事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2、歌曲是几拍子的?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1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我们正在欣赏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的人们总是把出产于此的红红的雨花石同烈士的鲜血联系在一起。这些烈士们就像这一颗颗小小的雨花石,平凡而伟大,默默地为人们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雨花石》。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深情范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师:请听老师演唱一遍。在聆听感受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的演唱速度又是怎样的?(播放雨花石的伴奏音乐,教师范唱)

师:谁来说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抒情的、优美的、深情的……

师:歌曲的演唱速度又是怎样的?

生:中速

师:对,歌曲的情绪是深情的,速度为中速。

2、简介歌曲产生的的背景: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播放课件)

师:这首《雨花石》是以雨花石为题创编的电视连续剧《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歌,它讲述了1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旧社会里,受尽苦难,最后在地下党孙大叔的指引下,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的故事。这样就使得‘雨花石’成了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的1种象征。

3、播放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歌词,体会雨花石它被赋予的神圣的内涵吧。(感受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

师生在雨花石的伴奏音乐下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播放雨花石的伴奏音乐)

师:同学们朗读的很有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从歌声中去感受一下雨花石的精神。

4、播放范唱音乐,生了解歌词的内容。

师:在聆听的同时,请你思考:雨花石向我们诉说了些什么?(播放范唱)

师:雨花石向我们诉说了些什么?

生:它向我们诉说了它的心愿: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师:那你能告诉我它这是1种什么样的精神吗?

生: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5、播放范唱音乐,生随音乐小声跟唱。(课件出示歌谱)

师:了解了歌词的内容,让我们跟着范唱轻声的哼唱这首歌曲。(播放范唱音乐)

6、生随教师的琴声用lu哼唱。熟悉旋律,体会旋律的优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用呜来哼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7、生跟琴填词演唱。

师:请学生们听着琴声直接填入歌词演唱一遍歌曲。

8、处理歌曲难点:(倚音、休止符、切分节奏、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唱)

(1)、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①、出示《雨花石》歌谱,从第一句和第二句中找出歌谱中相同旋律的乐句唱一唱。并掌握倚音的唱法和作用。

师:请你从第一句和第二句中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

生:2/46.i765∣6—∣i6i7 6 56∣3—∣

我是一颗小小 的 石头

师:请跟老师唱一遍。(教师范唱)

生跟琴唱一遍。

师:同学们注意到在这一乐句中,出现了1种装饰音,她是用1个小音符表示的,写在需要装饰的音的左上方,你找到它了吗?

生:找到了。

师:我们把它找出来了。(出示课件)它的名字叫倚音,它的作用是把旋律装饰得更加好听,我们把它放到旋律中来唱一唱。(教师唱有无2种,让学生分辨)

师:先来听老师唱一遍没有倚音的。再来听一遍有倚音的。你们来感受一下哪种演唱更好听?

生:加上倚音更好听。

师:请跟老师唱一遍。(教师弹琴教唱一遍)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

②、出示《雨花石》歌谱,从第一句和第二句中找出歌谱中不同旋律的乐句唱一唱。(对比唱)

师:请你从第一句和第二句中再找出歌谱中不同旋律的乐句。

生: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和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师:我们来看歌谱。(出示课件)这两句的相同点在于旋律的节奏相同。并且都有2个休止符。在唱到有休止符的地方时要怎么样?对,要停顿!

一组:1=C2/4636|54530|2033 2 12| 2—|

静 静 地躺在泥土之中

i62|i7 650|4032 3 12| 5—|

深 深 地埋在泥土之中

师:我们先来唱一下第一句。(教师教唱)

生练唱。

师:我们再来唱一下第二句。(教师教唱)要注意

孩子们,请仔细听老师弹唱下边这句旋律,跟我们刚才唱的这句在音高上有什么区别?

2/4i62|i7 650|4032 3 12| 5—|

深 深 地埋在泥土之中

师:你听出来了吗?

生:这一句的音要比第一句高。

师:你的听力真好,其他的学生听出来了吗?跟着琴声学一学。(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

生跟琴练唱一至二遍。

③、跟琴完整的唱一遍第一乐段。

师:我们完整的把这两句连起来唱一遍。

生跟琴练唱。

(2)、学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①、出示《雨花石》歌谱,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找出歌谱中相同旋律的乐句唱一唱。

师:请你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

生: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师:请跟老师唱一遍。(教师范唱)

生跟琴唱一遍。

②、出示《雨花石》歌谱,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找出歌谱中不同旋律的乐句唱一唱。(对比唱)

师:请你从第一句和第二句中再找出歌谱中不同旋律的乐句。

生: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

师:我们来看歌谱。(出示课件)这两句的不同点在于“我愿”的旋律不同。第一句是上扬,第二句是下行。在唱之际还要注意这两句中也有休止符。在唱到有休止符的地方时要停顿!

二组:1=C2/463323| 2—|3032 32i2|i- |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

i6323| 2—|3032 32i2|i- |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

师:我们先来唱一下第一句。(教师教唱)

生练唱。

师:还要注意“五”的唱法。

生再跟唱一遍。

师:我们再来唱一下第二句。(教师教唱)要注意“我愿”是下行。

生跟着琴声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

③、跟琴完整的唱一遍第二乐段。

师:我们完整的把这两句连起来唱一遍。

生跟琴练唱。

9、生随教师的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师:我们把难点解决了,让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吧。

生随琴演唱。

10、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比较准确,但是老师感觉你们的歌声还缺少情感的流露。
师:这条雨花石铺成的五彩的路是谁铺的?用什么铺的?
生:是由革命烈士用身躯和鲜血铺成的。
师:那我们在演唱《雨花石》这首歌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
生: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怀念之情、带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

师:下面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们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演唱歌曲。

(师伴奏生激情演唱。)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动听!老师从你们深情的歌声感受到了你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四、歌曲处理: 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

师:请你们想想,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丰富歌曲的演唱呢?

生:领唱和齐唱、男女生分组唱、、朗诵+哼鸣伴唱……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说得这几种方式来演唱歌曲吧。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

五、创编动作造型为歌曲做背景。

师:同学们再来看课本右下方有一组雕像,这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雕像群中的一组。走进烈士陵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就是这一座巨型烈士群雕。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群雕,一起瞻仰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

看!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却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同学们都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用歌声展现出来了。那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吗?

生:能。

(1)生分组创编,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要求根据歌词的含义设计4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

生分组创编。

(2)生分四组自由摆出各种造型,情景表演,完整演唱歌曲。

师生评价。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都很有创意!

六、总结:

师:通过学唱这首《雨花石》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珍惜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

生: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踏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的!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踏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我们要珍惜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那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的唱起“雨花石”,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
七、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歌曲《雨花石》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的一首歌曲,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但两句“我愿”较相同,区分的不是很清晰,还需加强练习。

三 : 9、少年王勃教案

内容   9、 少年王勃     

复备栏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雾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2个多音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滕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滕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学生再读生字。

2、分析字型、结构。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督、宴、叔、序”的写法。

4、学生描红,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总结

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生字、练写习字册。

四 : 《秋水》教案 9-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哪钠?恼卵??卮?br>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点评: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本教案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另外,本教案的讨论问题设置的细致贴近课文文字,值得教师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点评: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本教案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另外,本教案的讨论问题设置的细致贴近课文文字,值得教师借鉴。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一. 教学内容《秋水》 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庄子及《庄子》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秋水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2. 词类活用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3.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闻道百(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的构成:(1)动词(动宾)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2)介词(介宾)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5. 附先秦诸子表

阶段作品作者基本思想艺术特点春秋之交《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仁为核心中庸、礼德治教化,凝炼简括警策诫人 《墨子》墨子及其弟子兼爱、非攻维护手工业有说服力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老子》李耳本人相素辩证法简括有韵宜于诵读战国中叶《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主张仁政以民为本长于议论,富有气势,感情强烈语带锋芒,鼓动性强 《庄子》庄子及弟子虚无清静顺其自然放荡不羁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战国后期《荀子》荀况本人人定胜天质朴简约,善用比喻,结构谨严 《韩非子》韩非本人兼道儒法选择前期法家思想善用寓言,巧设譬喻,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五 : Unit 9  Personal Hygiene教案

unit 9  personal hygiene教案
一、 单元分析(unit analysis)
(一)单元地位(unit position)
1.本课在涉及个人卫生习惯话题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疾病传染的常见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师可围绕“个人卫生习惯”这一主题,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口语讨论,加强大家对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的认识。
2.本单元结束时,充分利用本课“个人卫生习惯”这一主题,结合人类社会近几年经历的重大疾病灾难,引导学生探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描述身心健康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3.本课着重训练被动语法。课文在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描述中,多运用被动语态来加强语气。如:exposure should be limited as much as possible.  if one child has an infectious disease, he or she is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family membe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use tissues instead of handkerchiefs. 作为这一语法现象,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一定的句型操练。
4.充分利用本课的“被动语态”现象,结合提供建议的语言功能,利用课文内容加强运用。
(二)单元目标(unit target)
1 能运用被动语态就个人卫生话题给出建议。
2 能以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并对个人卫生习惯及相关话题进行意见表述。(如:个人卫生习惯,社会上存在的卫生陋习,造成的相关后果等等。)
3 能谈论卫生习惯对人类社会大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
4 了解启示和通知的写作格式与要求,并能进行相关写作。
(三)单元重点(unit points)
1 关键词:
 语言知识类
personal hygiene,infectious disease, symptom, dish washer, detergent, tissue,covered, trash container
 交际功能类
spread, exposure, contain, limit, isolate, pass on
2 功能:
1) giving advice:(关于个人健康)    参考课本第143页 useful language
 you should stay calm.
 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y.
 you shouldn’t worry too much.
 you’d better not stay up late revising the lessons
 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 if i were you, i would see a doctor.

3 语法点:
 describing advice by using passive voice. (运用“被动语态”给出建议)
本课语法点为被动语态,语言功能为给出建议。所以本课重点放在灵活运用被动语态給出建议。

二、 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s)
教学内容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资源参考
1 reading 作为“个人卫生习惯”这一主题的引入,老师可利用“快速反应”法(quick-response),运用是、否(yes or no)提问的方式来调查一下全班同学的个人卫生习惯。希望能让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并尽可能引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新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讲解课文,使学生对课文话题有更深刻、全面地了解。
[链接1] 快速反应法的操作建议。 
课本第136页——text 部分。
2 listening 作为教材第p141页的听力部分,可让学生了解美国和英国各自的公共卫生情况。同时建议教师可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世纪版)听力》,开展相关主题的听力活动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课文第141页——listening practice

3 structure 被动语态是本课的语法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通过“句型操练”,使同学们熟练运用被动语态。

老师可以通过让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主动与被动句进行转换来进一不操练被动语态。
[链接2] 课文中被动语态的操练 课文第139页——structure 部分

课本第136页——text 部分。

4 speaking 以“卫生习惯”为主题设计口语活动。
活动一:对于几幅“卫生习惯”的图片的进行简要描述,了解社会上常见的一些卫生陋习。同桌组织对话给出建议应该怎么做来维护良好的卫生状况。
活动二:调查采访。之前提供有关“sars”的几幅图片。让同学们作出描述。其次,以组为单位,调查sars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采访结果可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汇报。
[链接3] 调查任务的一些具体教学建议。 课文第133页——highlights 部分。

课文第142页— speaking practice
5 writing 本部分内容——写启示和通知。
老师可以根据书上列出的启示和通知,带领同学们找到它们包含的共同点,并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可尝试写作题b2)。 课文第145页——writing部分
6 additional reading 本部分建议放在最后一课时,作为泛读材料来处理。
本文出现的重要词汇与词组:compete, equal, burn up, at a pace, as well
针对“健康”这一话题,可在学生中开展讨论:健康除了指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包括哪些内容?身心健康对中学生而言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链接4] 话题讨论的教学建议 课文第146页——additional reading
 [链接1]
说明:
    “快速反应法”是提供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机会。这一环节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yes or no的回答,对主题产生兴趣,并学会审视检验个人日常卫生习惯,同时对新词汇有所了解。
1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要求被点名的同学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给出自己的答案(yes or no)。(*文中涉及的生词老师写在黑板上)
2 老师就答案的真实性当场进行检查。
3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主题。(personal hygiene)请同学们带着之前列在黑板上的生词阅读文章。
4 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列出do’s and don’ts
(老师列出表格,让同学们填写)
dos don’ts
do use tissues instead of handkerchiefs.
etc don’t cough or sneeze on each other.
etc

*附:快速反应问卷
1.do you always bring a handkerchief or tissue paper with you?
2.do you often trim fingernails regularly?
3.do you frequently change your clothes?
4.have you ever shared with your roommates/classmates with the towels/cups / the toothbrushes?
5.do you often wash your hair or take shower?
(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内容)
如果学生回答是,老师可以当场检查回答的真实性。

[链接2]
说明:
  本环节通过对课文的句型的转换来进一步活用语法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 要求同学们找到文中的表示建议的主动句。
如:at table, family members must not share drinks from the same cup, or food from the same bowl, plate, spoon, fork or chopsticks.
让同学做出相应修改:
at table, drinks from the same cup, or food from the same bowl, plate, spoon or chopsticks must not be shared by family members.
(etc)
2. 要求同学们找到文中的表示建议的被动句。
如:the sick family member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use tissues instead of handkerchiefs.
让同学作出相应修改: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sick family member to use tissue instead of handkerchiefs.
(etc)

 [链接3]
说明:
调查任务的实施及汇报是考察学生在英语语境下,用英语思维、设计与表达的一个活动。该活动是一个能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活动。在组内,通过调查报告的设计和结果的反馈,能使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信息交流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团队互助精神。
1 要求同学们设计2个yes or no问题。两个开放问题。
要涉及到: sars的传播途径;个人卫生习惯与sars的联系等等。
2 让同学们设计好调查问卷后,在组内进行调查,得出小组结论。
3 老师请不同的小组代表给出问卷及反馈调查结果。

[链接4]
说明:
健康话题值得学生们思考与讨论,对于中学生来说,身心的健康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组织讨论:
1. 怎样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efinition of health?
2. 健康对我们中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how is health important to us students?

本文标题:9年级音乐教案-《绿》教案9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6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