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7-10-22 所属栏目:惠安广海中学

一 : 《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成功解读文本。2、引导学生提高自为探究的能力。3、引导学生提升想象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发现问题阶段。 

老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项链》进行了预习阅读,这节课,首先请大家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总体影响。 

学生:我想:如果玛蒂尔德在项链刚丢的时候就把真相告诉她的朋友,十年的艰辛就不用经历啦。所以,人和人之间要多沟通交流。 

学生:我认为文章反映了一种价值观,就是拜金主义。 

学生:这篇课文的结尾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让人吃惊。 

学生: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 

学生:文章中人们的生活标准似乎是:享受奢华的生活。 

学生:结尾给人留下了悬念: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后,她会怎么办哩? 

学生:造化弄人!人不能太虚荣,否则会得到报应的。 

学生:人生不能刻意追求某些东西,还是活得随意些好。 

学生:玛蒂尔德除了虚荣,还有善良、诚信的一面。 

学生:现实很残酷,努力就会走出困境。 

学生: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老师:还有看法吗?(学生摇头)非常好!下面请各小组把以上看法分类,确定几个本文的解读目标。 

(短暂交流后,各小组组长发言。) 

第一组:首先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一下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组:本文的主人公很值得研究,我们以为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人。 

第三组: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能得到很多思想启示。 

第四组:我们组想给文章来个续集。 

第五组:我们想关注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 

第六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第七组:我们组关心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八组:我们组同意第一和第四组的问题。 

老师:你们的这些问题我们归结为四个问题:1、故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项链是假的。2、“我”眼中的玛蒂尔德——一个惹人争议的女人。3、故事的主题-——“我”从项链得来的启示。4、《项链》的续集——玛蒂尔德接下来会怎么办?下面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 探究问题阶段。 

1、 故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项链是假的。 

老师:本文的结尾却是出人意料,但仔细想一想,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你们同意吗?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们组认为前文有两处已经暗示了这一结尾。第一次是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迟疑而焦急地问:“你能借给我这件吗?”“当然可以”她的朋友一点都没有迟疑,如果是价值连城的珍品,肯定不会这么干脆。第二次是在还项链时,她的朋友虽然因为时间太长不太高兴,但没有打开盒子看,一点都不担心项链会被损毁或者被掉包,可见这挂项链没多值钱。 

学生:还有一个地方。玛蒂尔德买项链时,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说:“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去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可见是她的朋友把一个假项链装在了一个真盒子里。 

老师:还有吗?(学生摇头同学们的思想真敏锐!对极了。确实,小说的结尾太出人意料,唯其如此,才显出作家构思得巧妙。与此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还有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赞美诗》。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印发的原文,仔细体会并且学习这种构思方法。下面解决第二个问题。, 

2、“我”眼中的玛蒂尔德——一个惹人争议的女子。 

老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她爱幻想,被虚荣出卖,但勇于承担责任。 

学生:她太天真,以为漂亮了就会跻身上流社会,有人请跳舞了就风光无比。 

学生:她很善良,信任别人,毫不怀疑项链的真假。 

学生: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但言而有信,是一个勇敢的女人。 

学生:我不认为她虚荣。那时她超越现实的畅想,是她不满于现状的憧憬。 

学生:我觉得玛蒂尔德有三个性格层面:首先对命运的不公愤愤不平,靠幻想打发日子。其次她勤俭、诚信、善良。最后她精神充实,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生活。 

学生:她身上有闪光的地方。刚毅、坚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学生:你,别人眼中的牡丹;我眼中的秋菊。将终身作为赌注,用艰辛换来成熟。 

学生:美丽真实而有尊严。 

学生:虚荣不是错,过了头就会闯祸/闯了祸不打紧,只要可以改过/丝毫不退缩,日子还得过/再经磨难,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把我打动。 

学生:平平淡淡也是福,她终于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老师: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玛蒂尔德身上既有闪光的地方,又有阴暗的一面。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血肉份丰满的人。曾几何时,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但凡好人,无一点瑕疵;只要是坏人,没一点好处。这种审美标准影响了很多人的思想,同学们应当从此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以后我们播放冯小宁的电影《红河谷》和《黄河绝恋》,影片中头人的女儿和二毛子土匪就是这种血肉丰满的人。下面讨论第三个问题。 

3、故事的主题——“我”从项链得来的启示。 

学生:是虚荣心导致了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人活着不能太虚荣。 

学生:虽然虚荣心你有我有全都有,但让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吧。 

学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丢项链,玛蒂尔德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了? 

学生:别追求迷离的彩虹,脚踏实地过日子,平淡也幸福。 

学生:不要憧憬天涯海角的玫瑰花,请关注你窗台上盛开的那一朵吧! 

学生:盲目的欲望是灾难的开始。 

学生:平淡的爱才是最真的。 

学生:让生活无怨无悔。 

学生:朴实地生活。 

学生:全面了解一个人更重要。 

学生:追求怎样的幸福?——一切立足于现实。 

学生:再小的事也不能轻视它,凡事三思而后行。, 

学生:自己的是最好的。 

学生:患难中互相扶持就是最美的爱情。 

学生:贫穷不是你的错,幸福你却能追求。 

学生:向路瓦栽先生致敬! 

老师:俗话说得好:各花入各眼。一篇《项链》引发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思考,真是开卷有益啊! 

2、 提升能力阶段。 

老师:当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怎样去做呢?我提议每个小组给小说续写一个结尾,变成剧本表演,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去做准备,认真排练,下周晚自习演出如何? 

学生:好! 

课后小结: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教学过程,现将过程整理出来与同仁们交流。

上一篇:《项链》说课稿

下一篇:《项链》教案2

二 : 惠安广海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

惠安广海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21日 【编辑录入:jy】

惠安广海中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新课程实验的探索,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却发现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三维目标的割裂。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要落实三维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但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浮华中迷失了方向: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无力;过于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诸如此类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弱化,而新课程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未完全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仍然习惯于统一的课程体制,过分拘泥于教科书,难以脱离“以本为本”的窠臼;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教材内容出现交叉、重复,小学与中学之间出现脱节,强调学科本位,学校普遍没有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整合。

3、教学层次低下。一是在促进学习方面,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材料。如“自主”学习缺乏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学习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探究学习”形式化和机械化,课堂一放开就“收不拢”;预设过度,生成过多;教学中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会恰当地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二是在促进发展方面,缺乏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的甚至花很长时间解决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

4、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表现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5、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他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6、教学评价华而不实,缺乏操作性强的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升学考试注重的是知识性的分数线,而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较模糊。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二、 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概念界定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

2、有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等。

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就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2、理论假设:

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进一步树立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本意识、目标意识、反馈矫正意识、情感意识,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有效、高效,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三、 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因而有效教学策略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俩、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时应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四)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五)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学活动围绕学习活动、教学进程、进度、节奏等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转移;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四、实验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发展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 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6、实践性原则。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科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不断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得学科知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互动教学重在加强实践。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现实需要,所以进行互动教学必须坚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情境,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始终意识到:考察、实验、制作等实际能力的锻炼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6.建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形成新课程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策略体系。

7.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8.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

七、课题的实验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诊断并分析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开展教师教的策略研究

1“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研究

(1).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深入领会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

(2).改变教材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力求把教材静止的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合理提出教学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利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或当地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教学所用,大胆、合理地进行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并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利于突出教育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之,就是要提倡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力求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能更好地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有效备课策略”研究

(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规范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生)。由于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它的行为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可测的、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2)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材料的选取或开发利用应是学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符合教师个性与水平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科学的。

(3)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与教材内容是相协调的。对教学方案设计的管理,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就必须作规范要求,但对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来说,则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对教学方案的管理只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

3“有效上课策略”研究。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二是管理行为。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

以下“教学细节”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

(1)有效讲授。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但是“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必须是必要的,这是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的,“当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授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就不必讲;二是讲授必须是清晰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首先,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第二,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的问题中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于学生的学习。第 三,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均有收获。

(3)有效倾听。首先要求教师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作业之中的问题。

(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适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

(5)有效活动。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而不是盲动,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无效活动;有效活动的根本是一种智力活动,热闹的形式下如果离开了紧张的智力活动,那样的活动形式是无效的;有效活动的表现是一种生成,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着的精彩。

(6)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管理需要辩证法的支持,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

同时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考试、测验。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教学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与发展。教学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即改进的、开放的、可持续的。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如:回忆课堂、录音、录像、日记、同伴互助、专家诊断、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个性化地进行。

有效教学的反思实质上就是关于“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如何实施教学的有效的?”“为什么我的教学效益不高?”“我怎样做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重点尝试以切磋课艺为核心的教学反思,以问题研究为起点,开展持续的、合作的、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学生学的策略研究

(1)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促进自主、合作、探究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探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技巧、调控方式等学习策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本课题研究分总课题、子课题二级。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

(1)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各学科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

(4)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5)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6)提供一系列解决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

(7)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

(8)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各学科可以围绕总课题的内容,结合各学科特点和需要,探索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要符合总课题的要求。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出版《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专著;

4、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参研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九、课题的实验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

时间: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主要任务: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和有关教学理论,制订课题管理实施意见。

2、课题初步研究阶段

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

主要任务:课题开题,开展调查,随堂听课,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并初步归纳一些低效教学的现象及原因。

3、课题深入研究阶段

时间: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

主要任务:继续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坚持随堂听课,针对前期提出的低效教学现象和原因分析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验证,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总结提炼出一些理论成果,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与运用。

4、课题总结阶段

时间:2010年9月至2010年10月

主要任务: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成果结集。

预期结题时间:2010年10月

十、课题的组织管理

1、机构设置

本课题研究拟请省课程研究专家、市教研员为顾问,由陈振聪老师牵头、负责总体设计、协调组织和实施,课题研究的具体日常事务由教科室协调负责。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陈志洪 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

副组长:陈达明 林连山 邓永东 张伟清 负责课题的督促与指导及后勤保障

成员:陈振聪 负责课题申请书填写、日常管理及结题报告的撰写

康孟初 张应忠 负责常规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质量分析

各学科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课题实验教师:参与随堂听课及常规课题研究,出席课题研究例会,收集资料,撰写个人研究论文及教学案例。

2、规章制度

(1)召开一次开题论证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论证和指导。

(2) 每学期召开1—2次课题研究组会议,总结上一阶段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3) 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实践,撰写小结,做好中期评估和结题工作。

(4)档案保管: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材料、论文、获奖证书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条件保障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工作中,亲自参与和组织,教师参与热情高,年轻教师脑子活,观念新,对新事物容易接受,老教师经验丰富。

(2)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级规划课题,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研究课、论文、案例评比中都获得较好成绩。

2、制度保障

(1)把科研工作纳入全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做到统一规划,按计划落实。

(2)制订合理的课题管理制度,建立一个规范、严谨、高效的研究团队。

3、经费保障

本课题研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保证实验教师科研、外出学习和请专家指导以及实验所需的相关资料的经费。

执笔 陈振聪 2008年9月

三 : 藻溪王月琴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 81

《课堂观察表》,研究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

——— 一节复习课的观察与思考

一、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旋律,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听课讨论、同课异构、一课多磨等形式屡见不鲜。但从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效果来看,总体不佳。究其原因比较多,譬如学科教师的研究能力水平、研究问题的方法等。通过观察,我们学校认为,研究活动效果不佳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课堂观察的方法不到位、记录不详、思考零碎。为提高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我们数学组在参照城市学校和一些专家的做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课堂观察”要求,设计了学科组听课观察记录的五个方面内容:《教师提问观测表(表一)》、《教学重难点的展开观察(表二)》、《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观测(表三)》、《学生小组与个体学习兴趣、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观察(表四)》、《教师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绪影响的观测(表五)》。听课前学科组分工,确定五个方面所侧重的内容,每位老师以自己的侧重方面为主,重点记录,尽可能做到具体详细,课后整理并作详细分析,作好讨论交流的准备。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每个老师在交流时有话可说,而且说的内容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你说说、他说说,甚至不着边际 的讨论,提升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效果。本文试从一堂六年级的《平面图形面积复习》为例,阐述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

二、操作策略

2010年5月11日,我校一位工作不到两年的新教师在“共同体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复习课——六年级《平面图形面积复习》,临安市教研员和杭州市教研员前来指导、点评。教研员评价这位新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很到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与我校课题研究是分不开的,她一节课40分钟,凝聚了我校数学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是我校全体数学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的实际分析,与该教师进行了两次研讨后形成的成果。

1. 有效提问,推进学习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助力器。课堂教学都以问题为

先导,引领教师去组织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不断地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所设计问题的大小、深度、广度,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要求听课能关注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有利于知识的学习。我们从“问题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的开放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察。 《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观察实录

上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行面积复习课》 执教老师:俞晶晶 上课时间:2010年5月9日 观测人:王老师

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分析表

分析:这是第一次试教的记录,从“教师提问观察表”中统计的数据来看,预设性问题占90﹪,生成性问题占10﹪,可知俞老师虽然只有2年的教龄,备课中还是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抓住复习课的要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设性提问,并能及时解决学生疑点,对学生的回答能有效的引导。主要问题占52.5﹪,基本能抓住平面图形面积的特点以及几种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展开,指向明确。整合性和开放性问题共占课堂提问的35﹪,可见执教者还是能有效结合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明显不足的是单一性问题太多,占课堂提问的65﹪,课堂上一问一答的问题过多,甚至还有对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也有,如:好不好?对不对?想不想学等。年轻教师要想快速成长,课堂语言尤其重要,不仅要减少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还要注意课堂上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多余问话也尽量不要。于是,我们要求俞老师进行课堂提问进行改进,一是提出问题更具有思考性、空间更大一些,然后进行第二次教学,观测结果如下:

教师课堂提问观察表(表一B)

执教老师:俞晶晶 上课时间:2010年5月9日 观测人:王老师)

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分析表(第二次试教)

分析:这是第二次试教的记录,从“教师提问观察表”中统计的数据来

看,预设性问题占75﹪,比第一次少了15﹪;生成性问题占25﹪,比第一次多了15﹪,可见俞老师在第二次上课时课堂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要问题占62.5﹪,和第一次差不多。整合性和开放性问题共占课堂提问60﹪,比第一次多了25﹪。单一性问题占课堂提问的40﹪,比第一次少25﹪。可见通过这样的有目的的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明显进步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大了,课堂效率就高了。

2. 把握重点,关注发展

数学知识是呈螺旋上升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 之上的再延伸、再深化过程。在一堂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的新知一般只占30%左右,只要能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把握新的增长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一节课中教师能否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开展教学活动过程,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要求老师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关注上课老师是否真正的抓住了课堂教学的要点展开教学,有一组老师需要专门负责这块内容的观察,设计了《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展开观察表》。 本课教学重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难点:

(1)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初步体验梯形公式的通用 性。

(2)从联系的角度出发,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适用于其它平面图 形面积的计算。

下面是课堂中“平面图形面积复习”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的全过程。 提问1:

师: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回忆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吗? 生:看课件回忆公式。

藻溪王月琴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 81_月琴教学

(说明,除了圆形面积外,平面图形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时间过去了一年半,第一次上时有些字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忘记了。在第二次上课时,让学生课前把公式整理出来。)

提问2:

师:你能说出下图中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吗?

生1:三角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生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生4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

生5: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提问3:

师:你能找到下图中有关系的面积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下图)

生:(看作业纸找)

生1:左图中三角形ABD面积=三角形ACD面积,理由是等底等高的两

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生2:右图中三角形ACD 面积 = 三角形 BCD面积,理由是等底等高的

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生3:??

提问4

师; 你还能画出与这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其他图形吗?

(如图:课件出示)

生1:画长为6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生2:画高为6厘米,底为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生3:画上底为1厘米,下底为3厘米,高是6厘米的梯形。

提问5:

师:梯形的形状只有上底为1厘米,下底为3厘米,高是6厘米这一种形状

吗?,,如果上底为0.5厘米呢?还能画吗?能画多少个呢?

生1:我可以画上底为0.5厘米,下底为3.5厘米,高为6厘米、

生2:我可以画上底为1.5厘米,下底为2.5厘米,高为6厘米。

生3:我可以画上底为0.1厘米,下底为3.9厘米,高为6厘米。

生4:我发现只要上下底之和是4厘米都符合要求,可以画无数个。 提问6:

师:上底为2厘米,下底为2厘米,可以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变成了长方形。

提问7:

师:上底为0厘米,下底为4厘米,可以吗?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变成了三角形。{课件展示上下底的变换过程}

提问8:

师:通过我们自己画图和课件演示,我们发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也适用

与其它图形?

生1:是的,我也发现了。边长为4厘米正方形的面积 就可以看成上底为4

厘米、下底为4厘米、高是4厘米的梯形来计算,只不过麻烦点。 (其

他学生也都窃窃私语,纷纷点头)

提问9:

师:自己选择一个图形,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 ,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 生 :(埋头计算 ) 那圆面积是否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呢?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你想圆面积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过来的,长方形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由此可以推测圆面积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但很复杂,下课进一步研究。

教学重难点的展开观察(表二)

分析: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人数统计来看,余老师在对平面图形重难点的提问设计的确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最怕老师把复习课上成“一练到底,一理到底”的模式,毫无兴趣。记得杭州学军小学特级教师袁晓萍提出:但凡读书,复习大都有两种方法,即“由厚变薄”和“由薄变厚”。六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且杂,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复习内容如何整合?如何把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知识网呢?如何设计练习题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

《平面图形面积复习》是教材总复习“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教材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计算,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复习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有机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对“其他图形面积是否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一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呢?余老师采取的是,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画图,从画图中逐步感悟,自主发现规律,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课堂上生成产生的问题“那圆面积是否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上课教师很巧妙的把课堂上根本没法解决的难题,用推测让学生信服,还把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延伸到课外。回顾突破难点的过程,验证了特级教师

袁晓萍所提的两种复习方法:由厚变薄,由薄变厚。上课老师恰到好处的把知识点通过串联,把多个面积公式通过复习、整合,归结为一个梯形公式,这不是把知识“由厚变薄”了吗?

由于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在第一次试教中发现字母公式有些遗忘。在第二次教学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回顾整理。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有能力去将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发现,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组内、组间交流,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与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参与,形成氛围

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的怎么样,是最根本的。如果一节课老师滔滔 不绝,学生手托两腮,没有思维跟进,没有参与到过程中来,效果就无从谈起。而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思考结果,证明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反映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于是,我们在观察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表》,要求听课老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生回答的参与度。观察时,我们首先让老师将学生的座位情况进行了解,建立记录方便的座位图,以备记录之用。当课堂中主动发言的学生用红笔画“正”的进行统计,记录在相应的座位上,对课堂中被动发言的学生用蓝笔笔画“正”的进行统计,记录在相应的座位上。

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统计表(表三)

分析:这节课共有25 位学生发言,占全班69.4%,在发言的学生中,有一人发言5次,一人4次,两人3次,4人2次,其余各发言1次。无论从发言的分布情况还是人数比例来看,上课老师所提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只有三个学生是没有举手被动回答问题的。少数学生发言非常有个性,思路敏捷,空间观念强,语言组织能力好,更难能可贵的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自己不断调整答案。从观察中发现,有一个四人小组这节课只有一人发言,建议课后及时沟通,了解情况,让课后辅导有的放矢,也可以根据实际困难从新搭配小组成员,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群体学习,整体提高

一个班级中,个体学习情况只能反映少部分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公开课、研讨课中,我们往往看到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以他们的思维掩盖了大部分学生的麻木状态。只有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观察时,除了关注学生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以外,还要关注群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要求听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要关注每个学习小组中的每个个体在学习中的状态,促进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学生小组与个体学习兴趣、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观察(表四)

观察内容:在课堂上这位学生或是这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探究能力如何等。

观测记录:如第一小组4人中,1号2号在讨论时反应快,同桌交流比较自信,发言比较积极;3号4号能认真听讲,但很少举手发言,2号听课很专心,发言很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几乎每个问题都举手。4号大部分时间能抬头听讲,小部分时间低头看手指。3号自己没有发言,能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探究明显有困难,上课老师单独指导两次。

学生小组与个体学习兴趣、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观察表(表四)

分析:从师生互动,课堂参与,课堂表现来看,这个小组的听课状态还好,但探究气氛不行,个体差异较大。1号和2号学习 能力较强,3号4号学习能力弱,特别是4号没有发言,建议3号4号分开,1号和3号,2号和4

藻溪王月琴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 81_月琴教学

号坐,让1号2号的带动3号4号,让3号4号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5.教师评价,激励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引发问题,促进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探索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走出思维误区,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三是对重要知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进行梳理性讲解。其中积极地、具有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我们在教学观察时,就必须对施教老师的课堂评价进行关注,以便形成有利于推动学生去学习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教师评价的方式

教师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绪影响的观测表(表五)

分析:教育是艺术,课堂理答也是艺术。从教师的理答方式观测来看,消极的评价或不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但对于极其简单问题教师却热情评价,这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课堂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

三、效果与思考

课堂观察表的使用,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主题;另一方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一次次试教,一次次评课修改,从磨课中发现问题和闪光点,从记录中发现学生学习的成功率与课堂思维深度以及课堂学习的情绪等,给教师搭建了研究课堂的支架。

1.对课堂观察的整体分析:(1)教师教学方面:执教老师参加工作仅两年,在《平面图形面积复习》一课中,她能把许多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知识网,体现了较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教研组的整体智慧。在难点突破的过程中,学生探究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在碰撞中明晰,在点拨中提升并且恰到好处,体现了她良好的课堂应变能力。一次次上课,一次次评课,促进了新教师快速成长。(2)学生学习方面:本节课上,三分之二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对老师的提问能举手发言,有4个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一次都没有发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3)教学效果方面:回顾《平面图形面积复习》的教学过程,面积公式的计算是一种能力,上课老师在梳理知识点时结合基本练习、发展练习和综合练习,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沟通,次要的派生的概念融会在练习中明确,真正体现有效复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勇于发言,兴趣浓厚,体验到复习课也别有一番风景。

2.课堂观察表的价值:建立《课堂观察表》两年多,从总结中认识到,发现平时的教学一味地参考名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站在本校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学效果差。通过《课堂观察表》的运用,给教师真正搭建了研究课堂的支架,在一次次磨课中,让老师真正的去观察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堂,在一次次评课中,让执教者、听者、说者在探讨中比较深入地思考。使用观察表后,我们很多的老师感觉很累,因为那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关注,在很多的观察事实前面,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思考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设

计的合理性,体会课堂教学的点滴精彩。课堂观察表就像一面镜子,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立场在改变,教学理念在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在提高,并期待不断地丰厚。

附件:

教学目标: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一)

藻溪镇中心小学 俞晶晶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那么你认为平面图形面积要掌握哪些知识?

2,学生写面积公式,想想这些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交换互批,课件展示) 3,他们的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说推导过程,课件展示)一生说,其他同学想想他说的对吗。那你认为哪个最基本?为什么(转化) 4,计算面积

5,反馈(反馈时落实变式练习)

二、沟通联系,融会贯通

通过计算发现,一定要用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所以找对应的高是非常重要了。 1, 找对应高

2, 出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以及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方格纸) 问:你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预设: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 ;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相等) 3, 画图:你能画一个以长方形的底为底,面积与它相等的三角形吗? 问:先想想,你想怎么画?

交流展示(你认为你画的三角形形状都一样吗?能画钝角三角形吗?

你画的三角形面积都相等吗?(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那么像这样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多少个?怎么会有无数个呢?为什么?(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你还能画出与这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其他图形吗?(还有吗?如过上底是0.5厘米呢?)课件展示过程,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一样吗?怎么会一样的?从而得出统一公式s=? (a+b)×h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1,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分别是( )

2,在一个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 3,一个三角形的菜地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少10平方米,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 )

4, 一个三角形底长5米,如果把底延长1米,那么面积就增加了3平方米,那么原来

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把增加的三角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拼起来,还能拼成

其他图形吗?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综合题

1、如右图,ABCD是一个长方形,AD=4厘米,AB=2厘米,CG=1厘米,ABFE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A

2.如图,△ABC的面积是24㎝2,E、F是两边的中点,求阴影部分△EFC的面积。

3.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AEFC是长方形。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96㎝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二)

藻溪镇中心小学 俞晶晶

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藻溪王月琴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 81_月琴教学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6 4 6 6 4 (1)计算图形的面积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12

(3)思考:为什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12

(4)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之间是有联系的,思考:在这些图形中,从联系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重要? 有认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重要的吗?

思考:梯形的高不变,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这样的梯形你认为还有吗?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5)你能画一张图表示图形面积与面积之间的联系吗? 利用面积之间的联系解决:

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 (1)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在方格中画出 (2)交流:怎么想?底×高=24.为什么? (3)请你画出面积与它相等的其他图形。 (4)分类反馈 A.画的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展示作品并说说是怎样画的:怎样想到用这些数据的? 你认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能画多少个? B.画的是梯形

(1)猜一猜:他是怎样确定梯形的数据的?

(2)根据你的猜测,他的梯形的各种数据可能是多少?

二、解决问题 1、

2

5

10

20

B A

A

D

B

D

C

C

在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 )

A.学生独立作业 B.(1)为什么是为什么是

12

12

12

?你还能画出面积是的图形三角形吗? C.(2)

三、综合题

1、如右图,ABCD是一个长方形,AD=4厘米,AB=2厘米,CG=1厘米,ABFE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A

2.如图,△ABC的面积是24㎝2,E、F是两边的中点,求阴影部分△EFC的面积。

17

3.如图,ABCD是平行四边形,AEFC是长方形。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96㎝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8

四 : 《有趣的七巧板》研究课教案

有趣的七巧板

华罗庚实验学校 李霞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三册 有趣的七巧板

教材分析: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七巧板”,大部分学生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本节课在介绍和初步认识“七巧板”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拼图兴趣和体会图形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每人一副

教学过程:

一、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是谁呀?

2、多啦A梦给大家变魔术了? 像什么?

3、 (揭示课题)多啦A梦的魔术宝贝是什么?

4、知道七巧板是哪国人发明的吗?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多啦A梦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

【设计意图: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这里安排“多啦A梦吧变魔术”来激发学生的拼图兴趣,又在介绍来历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玩“东方魔板"的愿望,为下一层次的学习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 认识七巧板

谈话: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么有趣的拼图为什么叫“七巧板”了吗?“七”表示什么?
(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2)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3)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大小完全一样的?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谈话:“巧”又巧在哪儿呢,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七巧板,我们一起去探寻“七巧板”的“巧妙”之处。

1、 用两块拼
(1)谈话:先来简单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集体操作。
(3)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4)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品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5)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2、用三块拼
(1)集体操作。
(2)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交流,要求说出用哪几块板拼出了什么图形。
4、用四、五、六块拼
(1)谈话: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要求用七巧板的四块、五块或六块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小组合作拼图。
(3)小组长介绍本组用了哪几块板拼出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不应示范,不应包办,充分放手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体会图形的变换,促进思维的发展。】

5、用七块拼
(1)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欣赏课件)

(2)你们看看,除了这些,你还能拼出什么,和小伙伴说说。
(3)用七块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全班一起开个展览会。
(4)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5)参观、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观、评点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四、拼图故事,思想教育

1、欣赏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兔子、树、人

2、说说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3、听故事:守株待兔

4、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有趣的七巧板》研究课教案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项链》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67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