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发布时间:2018-01-30 所属栏目: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 : 《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1.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主体阐发历史事实,结尾呼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文章重心在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飞天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说起,接下来叙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载人航天不得暂时中止;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使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不仅仅是传说,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把飞向太空的航程完整清晰呈现于读者面前。

2.语言形象生动。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亦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沧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扩展:飞向太空的航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二 : 13《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 预习提纲

1、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 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 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 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 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 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6、 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7、 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

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8、 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9、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10、 作业设计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

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

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3《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_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 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附录: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

“神舟” 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日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日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三 :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2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

流浪客改编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晖映(yìng)九霄(xiāo)奇迹(jī)不同凡响(fán)

B翌年(yù)酝酿(ràng)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

C应用(yìng)苛刻(kē)扭转(niǎ)载人飞船(zǎi)

D着陆(zháo)耸入(sǒng)轨道(guī)可供借鉴(gō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B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沉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C 他们都经过了进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D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做气载人飞天

3.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飞天路上的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4)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A 振动 重重 制定 竖立                        B 震动重重 制定 竖立

C 震动 重重 制订 竖立                        D 震动重重 制定 树立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C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5、假如你是杨立伟,遨游太空时你会想到什么?

答:

 

二、课堂点击

6、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

7、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答:

8、中国的飞天梦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

三、选段在线(课文品读,瞄准重点、难点、常考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可能:

催化剂:

10、最后一句“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用“又开始了”

答:

 

11、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四延伸拓展(课外熏陶,训练语感、灵感、超越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等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扩展:飞向太空的航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2、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13、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葛玉君等人试验内容的一项是(   )

A.返回舱下降速度不同,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的高度不同

B.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下,γ探测仪测出数据的对比

C.在不同季节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D.在有减震棉花与无减震棉花的不同条件下,γ探测仪的测量精度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五、欣赏顿悟(在美文中得到感悟,从故事里读出人生)

第六颗钻石

楼一春  编译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蹓跶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拾起来!”他说,“放回去”

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唯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的),灾祸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是吗?”

 “的确很难找到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简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这句话潜在的哲理性体会得十分深刻如何说话,如何说好话,说得得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女孩,面对一个因藏匿钻石而给自己带来生存威胁的陌生的大男人,不是恶语相加,而是婉词达意,最终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探究性学习(自主创造性探究,提倡学习的革命)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同学们可参考下面网页:

追击:“神五”行动揭密     

                                                                                                                     经典太空图片    http://www.blog.cooh.cn/taikong/

航天探索        http://www.zkht.cn/index1.asp

 

参考答案

1、C  答案简析:A奇迹:jī读音jì  B酝酿:ràng读音nàng     D着陆:zháo读音zhuó

2、A 答案简析:B“沉封”为“尘封”C“进乎”为“近乎”D“一鼓做气”为“一鼓作气”

3、B 答案简析: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震动,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如“消息震动全国”

重重:突出程度重种种:突出种类多

制订:创制拟订

制定:创制拟订的工作完成,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

树立: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

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

4、B   答案简析:A“神舟五号”应为“神舟”五号   C句末句号去掉    D“三号四号”应为“三号、四号”

扩展:飞向太空的航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5、答案简析:从的角度考虑,一是过程的艰难,二是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的兴奋,三是观察地球美景的奇妙角度,四是对父母妻儿的牵挂等等,可参照课文和后文杨立伟的演讲辞答案不求一律

6、答案简析: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7、答案简析: “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所以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8、答案简析:六个阶段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9、答案简析:可能:“863计划”的批准,给科技界带来了春天,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情况

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10、答案简析:原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又有了向太空进军的经济实力

11、答案简析: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12、C  答案简析: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13、B  答案简析:A“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错;C讲反了;D“反之未必”错

14、C  答案简析:试验“从夏天到秋天”是因为测出的数据不一致,并非试验的内容

15、D  答案简析:常识错误,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飞向太空的航程》练习

流浪客改编

一、基础知识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 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 横亘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 翌日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   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   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 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   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扩展:飞向太空的航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5、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②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30个字)

答:                                                                             

6、在第③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这是用了            表现手法

(2)在文中的作用是(不超过2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nbs(www.61k.com)p; )(  )

A.文章第③段说“这种画一旦 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B.第⑤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C.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  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D.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参考答案

一、

1、A(B项“转瞬即失”的“失”应为“逝”,C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D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解析】1、“失”“躬”“声”这几个字形有误的词都是音近词的错误虽然音近,但意义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的短语(包括成语)里面的词,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更改

2.C(“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就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解析】2、这是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最关键的是弄明白其意义,然后把它放入上下文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这几个词都是从课文中抽出来的,又换上了相近的词,看同学们能否理解当然,近义词的区别,有些在字典上是查不到了,需要我们通过运用,通过读优秀作品来揣摩其区别经常这样做,才能有更深的认识

3、A(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发射探空火箭”后,“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应为分号)【解析】3、本题考查了引号、分号、书名句、逗号的用法两个并列的分句,如果分句内部无逗号,分句之间,用逗号即可,如果中间有逗号,则必须用分号隔开“863计划”是一项计划,不是书籍、报刊名,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4、B(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解析】4、本题考查的是歧义句所谓歧义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让人听不出是说哪一个这需要仔细揣摩

二、

5、【答案】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也只好用自杀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解析】既要答出“他的艺术无人欣赏”,又要答出“自杀”才能得满分

6、【答案】①反衬②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的朴实淡泊的画风(答衬托也对)【解析】既要答出“衬托手法”,又要具体谈作用,切不可笼统去谈

7、【答案】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悟真挚自然,决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解析】可用分层次的方法,然后归纳

8、【答案】BD 【解析】B项应为“梵高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安慰,因为人民崇拜他;D项梵高应属第三类

 

 

扩展:飞向太空的航程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四 :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嫦娥奔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民却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神话变成了现实。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他更是一位英雄。他的成功凝聚着许多中国人民的期望和汗水。XX年10月15日清晨的瞬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恒的骄傲和不朽的回忆。下面,我们通过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明确:
①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人造卫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震撼。
②1958年5月17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要“搞人造卫星”。同时,全国各地的科研所、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并制定了计划。
③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④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时,中国宇航员的选拔工作结束。
⑤1986年3月,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了“863”计划,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⑥1992年9月21日,以xx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⑦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⑧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⑨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9个月后,“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⑩最为辉煌的时刻:XX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二)合作探究
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
XX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让我们重温了那一刻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喜悦。人们看到了那历史瞬间的辉煌,但周建亮教授告诉我们:“为了那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联系课文和你从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哪些人“付出了很多”?付出了什么?
明确:事实上,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指出谁的功劳最大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成功是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人民梦想许久的飞天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啊!
(三)拓展探究
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本篇报道在报道载人飞船升天的这一事件中,还合理地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让我们在看飞船升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怎样实现的?
明确:我们常说,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篇课文的标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一般情况我们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宜明不宜隐。如果标题能一下子抓住观众,激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才能谈及内容是否“耐看”,如:“一桩假药案两命归黄泉”。这个标题不仅言简意赅、浅显明白,而且震撼人心,富有吸引力。相反,“我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收效明显”这个标题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不够明白,收到的效果是什么,观众在标题中无法看出来。
二是宜实不宜虚。尤其对一些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利用标题可以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有限的时空传播更多的信息,让观众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到他们最需要获得的事实。如一个区的残疾人参加残联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内容是上街为民免费修理家电。记者写的标题是“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街头献爱心”,这个标题不仅太虚,而且不够准确。若将其改为“××区残疾人上街为民义务修家电”,修改后的标题虽然很一般,却使原来的虚题变成了实题。
三是宜短不宜长。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明白地标出新闻中最新鲜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形成视觉第一冲击波,以此吸引观众。
三、课堂小结
古有屈原发天问,今有嫦娥飞天梦。飞天的梦想,经过无数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它,这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英雄,把我们的航天事业推向世界的顶峰。这个目标交给谁了呢?就要靠各位同学的努力和进取。
四、作业设计
任选一个身份,如学生、工人、农民、华侨等,给翟志刚写一封信,表达你对“神七”升天的看法。
 

本文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107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