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智慧的地球-智能星球的智慧的地球

发布时间:2018-01-08 所属栏目:智慧地球

一 : 智能星球的智慧的地球

智能星球的智慧的地球

下面是IBM CEO Sam Palmisano关于"智能星球"的阐述,又名智慧的地球。

It is a pleasure and an honor to be here today in this distinguished assembly, and at this extraordinary moment: a maj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lobal economy in flux, our financial markets restructuring themselves—and an acutely felt need for leadership.

Our political leaders aren't the only ones who've been handed a mandate for change. Leaders of businesses and institutions everywhere confront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We have this chance for reasons no one wished. The crisis in our financial markets has jolted us awake to the realities and dangers of highly complex global systems. But in truth,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has been a series of wake-up calls with a single subject: the reality of global integration.

Two years ago, I published an essay in Foreign Affairs that describe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ion, which I felt had been largely left out of the discussion on globalization. I describe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kind of corporation—the 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 which was replacing the multinational.

Today there is growing consensus that global integration is changing the corporate model and the nature of work itself. But we now see that the movement of information, work and capital acros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ations—as profound as those are—constitute just one aspect of global integration.

In the last few years, our eyes have been opene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the environmental and geopolitical issues surrounding energy. We have been made aware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for food and medicine. And, of course, we entered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shock to our sense of security delivered by the attacks on 9/11.

These collective realisations have reminded us that we are all now connected—economically, technically and socially. But we're also learning that being connected is not sufficient. Ye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get "flatter." And yes, it continues to get smaller and more interconnected. But something is happening that holds even greater potential. In a word, our planet is becoming smarter.

This isn't just a metaphor. I mean infusing intelligence into the way the world literally works—the systems and processes that enable physical goods to be developed, manufactured, bought and sold... services to be delivered... everything from people and money to oil, water and electrons to move... and billions of people to work and live.

What's making this possible?

First, our world is becoming instrumented: The transistor, invented 60 years ago, is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 of the digital age. Now, consider a world in which there are a billion transistors per human, each one costing one ten-millionth of a cent. We'll have that by 2010. There will likely be 4 billion mobile phone subscriber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and 30 billio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produced globally within two years. Sensors are being embedded across entire ecosystems—supply-chains, healthcare networks, cities... even natural systems like rivers. Second, our world is becoming interconnected: Very soon there will be 2 billion people on the Internet. But in an instrumented world, systems and objects can now "speak" to one another, too. Think about the prospect of a trillion connected and intelligent things—cars, appliances, cameras, roadways, pipelines... even pharmaceuticals and livestock.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all Those Things will be unprecedented. Third, all things are becoming intelligent: New computing models can handle the proliferation of end-user devic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nd connect them with back-end systems. Combined with advanced analytics, those supercomputers can turn mountains of data into intelligence that can be translated into action, making our systems, processes and infrastructures more efficient, more productive and responsive—in a word, smarter.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the digital an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s of the world are converging. Computational power is being put into things we wouldn't recognize as computers. Indeed, almost anything—any person, any object, any process or any service, for any organization, large or small—can become digitally aware and networked.

With so much technology and networking abundantly available at such low cost, what wouldn't you enhance? What service wouldn't you provide a customer, citizen, student or patient? What wouldn't you connect? What information wouldn't you mine for insight?

The answer is, you or your competitor—another company, or another city or nation—will do all of that. You will do it because you can—the technology is available and affordable.

But there is another reason we will make our companies,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es smarter. Because we must. Not just at moments of widespread shock, but integrated into our day-to-day operations. These mundane processes of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life—which are ultimately the source of those "surprising" crises—are not smart enough to be sustainable.

Consider:

How much energy we waste: According to published reports, the losses of electrical energy because grid systems are not "smart" range as high as 40 to 70 percent around the world. How gridlocked our cities are: congested roadways in the U.S. cost $78 billion annually, in the form of 4.2 billion lost hours and 2.9 billion gallons of wasted gas—and that's not even counting the impact on our air quality. How inefficient our supply chains are: Consumer product and retail industries lose about $40 billion annually, or 3.5 percent of their sales, due to supply chain inefficiencies. How antiquated our healthcare system is: In truth, it isn't a "system" at all. It doesn't link from diagnosis, to drug discovery, to healthcare deliverers, to insurers, to employers. Meanwhile, personal expenditures on health now push 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below the poverty line each year. How our planet's water supply is drying up: Global water usage has increased six-fold since the 1900s, twice the rate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one in five people living today lacks acces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does not have adequate sanitation. And, of course, the crisis in our financial markets: This will be analyzed for decades, but one thing is already clea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pread risk but weren't able to track risk—and that uncertainty, that lack of knowing with precision, undermined confidence. It's obvious, when you consider the trajectories of development driving the planet today, that we're going to have to run a lot smarter and more efficiently—especially as we seek the next areas of investment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 and to move large parts of the global economy out of recession.

fortunately, we now can. We see this in how companies and institutions are rethinking their systems and applying technology in new ways.

Stockholm's smart traffic system has resulted in 20 percent less traffic, a 12 percent drop in emissions and a reported 40,000 additional daily users of public transport. Smart traffic systems are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s of cities from London to Brisbane to Singapore—with many more being planned. Intelligent oil field technologies can increase both pump performance and well productivity—in a business where only 20-30 percent of available reserves are currently extracted. Smart food systems—such as one now running in the Nordics—can use RFID technology to trace meat and poultry from the farm through the supply chain to supermarket shelves. Smart healthcare can lower the cost of therapy by as much as 90 percent—as ActiveCare Network is doing for more than 2 million patients in 38 states, whom it monitors for the proper delivery of their injections and vaccines. There are many other examples I could cite. Smart systems are transforming energy grids, supply chains and water management. They are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of pharmaceuticals and the security of currency exchanges. And they are changing everything from organisations' business models to how they enable their employees to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And remember,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smarter applies not just to large enterprises, but to smaller and mid-sized companies—the 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 everywhere. When we think about systems like supply chains, healthcare delivery and food systems, we're really talking about the interactions of hundreds, even thousands of companies, most of them small.

This opportunity also applies beyond business. Smart infrastructure is becoming the basi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regions and cities.

In a globally integrated economy, investment and work flow not only to th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offer cost advantages, skills and expertise. It is flowing to countries, regions and cities that offer smart infrastructure—everything from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odern airports and secure trade lanes... to reliable energy grids, transparent and trusted markets, and enhanced quality of life.

Certainly, as you travel the world, you see countries everywhere leapfrogging—not only to the latest technology and to digital infrastructures, but to the most modern business designs, processes and models. Ultimately, this is about competitiveness in a globally integrated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this moment, I believe, is that the key precondition for real change now exists: People want it. But this moment will not last forever.

Isn't it true that the hardest part of driving any kind of change is whether the individual—the employee, the citizen—feels the need to change at a deeply personal level? And in hindsight, when the circumstances that cry out for change are gone, when things have returned to "normal"—don't we always wish we had been bolder, more ambitious, gone faster, gone further?

Well, today, from the boardroom to the kitchen table, people everywhere are ready, eager for a new way of doing things.

That's why a period of discontinuity is, for those with courage and vision, a period of opportunity.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there will be winners, and there will be losers. And though it may not be easy to see now, I believe we will see new leaders emerge who win not by surviving the storm, but by changing the game.

To do that, they will practice forms of leadership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ls of the past.

Think about the way the world today actually works: Very few of our systems 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single entity or decision-maker. So leaders will need to hone their collaboration skills, because we will need leadership that pulls across systems. We will need to bring together stakeholders and experts from across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and all of them will need to move outside their traditional comfort zones. This is something on which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has been showing the way for many years.

There is much serious work ahead of us, as leaders and as citizens. Together, we have to consciously infuse intelligence into our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s... not just infuse our processes with more speed and capacity.

But I think one thing is clear: The world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smaller, flatter... and smarter. We are moving into the age of the globally integrated and intelligent economy, society and planet. The question is, what will we do with that?

The world now beckoning us is one of enormous promise. And I believe it is one that we can build—if we open our minds and let ourselves think about all that a smarter planet could be.

二 : 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智慧的地球-深入智慧的行

”智慧的地球“是IBM公司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愿景。世界正在不断变“平”、变“小”,这使中国与世界日渐融为一体。而与此同时,各种全球问题随之凸现,金融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食品问题接踵而至,这迫使我们审视过去,思考未来。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技术层面,整个中国和世界正处于转变的关口。幸运的是,各种挑战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整个世界正变得更加“智慧”。”智慧的地球“是IBM公司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愿景。这个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前进。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汽车、家电、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当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物品构成互联互通的系统,而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将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类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总之,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人类将最大化的利用信息资源,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洞察力,以建设智慧的系统、智慧的企业、智慧的国家、甚至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智慧的地球-深入智慧的行业_智慧地球
智慧的地球——2009IBM论坛

2008年,在持续了两年的“创新”之后,IBM提出了让业界再次眼前一亮的理念——“智慧的地球”。其目标是让世界的运转更加智能化,涉及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而他们之间的任何互动都将是提高性能、效率和生产力的机会。随着地球体系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崭新的发展契机。

如今,IBM的科学家和行业专家正为此而努力,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将其变为现实:
智慧的医疗,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突破,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更充分地利用医疗资源,患者也无需每次为看病花费2-三个小时,繁杂的看病过程将变得异常简单。
智慧的食品,通过”RFID追踪系统”对食物进行从农场经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从而改善我们的食物供应,从源头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并守护消费者的健康。
智慧的城市,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大幅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使行政审批所需的时间从“月”缩短至“天”,并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为市民提供急人之所急的便捷服务。
智慧的水资源,依靠超级计算能力和信息技术,加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高效管理、高科技治理污染、形成生态系统,让沙漠也能变成水乡,有效解决中国缺水危机,以及27.8%的国土沙漠化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智慧的零售、智慧的运输……智慧的科技已经随处可见、随时可用。人类已经站在1个全新发展的门槛之上,跨越这一阶段,我们就能获得更快速持久的发展,走向更加智慧的明天。
智慧的地球的潜能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来自各界的倡导和领导力,在商业、政府、学界、社区方面引领这些重大变化,当务之急是加快“智慧”的脚步,对每个行业、机构乃至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

2008年11月,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uelJ.Palmisano)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概念。在社会发展中,一些意义深远的事情正在发生: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我们获得更智能的洞察。这将会带来新的节省和效率——但可能同样重要的是,提供了新的进步机会。由于这些技术的进步,世界变得更小了,变得更加“扁平”,也变得更加“智慧”了。
与以往提出的商业和技术层面的理念不同,“智慧的地球”是IBM长期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全球市场变化而发现并制定出来的。“智慧的地球”概念直接面对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资本和信用危机,经济低迷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石油价格和能源短缺,因为信息爆炸而激增的风险与机会,全球化和新兴经济,新的客户需求和商业模式等等。这些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需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去面对的;而如何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发展之道。
“智慧的地球”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通过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新技术和网络服务,在未来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装并应用智能技术,进而向整个社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从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提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人们将会了解到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来自哪块土地、运输过程中经过了哪些环节;试衣间里的数字购物助手会自动通知导购人员送来合适尺码和颜色的衣物;去医院看病时,再也不用排大队、1个个窗口跑来跑去;厨房里的自来水也可以放心饮用,因为水在整个输送过程都在被严密监控着……这一切都像科幻电影的内容,而实际上,强大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动力正在将这一切带入现实。

3个智慧推动力

谈到智慧之道,首先应该注意到3个重要的趋势。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

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2007年突破33亿大关,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2个人就拥有一部移动电话。更重要的是,据预测2008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会达到10亿之多。到2010年,全球生产的射频标识(RFID)数量可望达到300亿个,产品、护照、建筑物甚至动物身上都将带有射频标识。盘旋在绕地轨道上的数百个卫星每天产生数百万兆字节(TB)的数据量。到2010年,全球每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晶体管,每个成本约耗资十万分之一美分,而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在像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当中。这些晶体管和感应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能够准确量化所产生的变化。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还有,到2011年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人,联网对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正在迈向1万亿大关,并且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与各种设备物件链接起来。未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国际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企业内外的整合日趋紧密,跨行业的联系和合作也不断加强。而且虚拟技术的大行其道,加速了互联互通的趋势。这些都大力推进了协作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负担得起使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以及云计算去加工、建模、预测和分析海量的数据。
2008年,IBM的走鹃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突破了每秒一千万亿次(petaflop/s)的运算速度屏障。走鹃超级计算机使用的芯片与消费者游戏控制台所用的芯片并无二致,并且采用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
作为1种连接和提供具有强大、大规模可扩展后端系统的庞大最终用户设备、传感器和致动器阵列的方法,“云计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快速开发新型应用并将其部署为网络服务。
基本计算模式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个人电脑模式已被目前基于开放性、网络、高新技术以及数字智能与工作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所取代。人类将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因此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

从4个关键挑战入手


如果我们把握并驾驭这些重要趋势,就能开创出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愿景的通途。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解答4个关键的问题:

-新锐洞察: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智慧运作:因应人们消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新变化,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在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聪明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动态架构:我们需要建立1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够与当前的业务环境同样灵活动态的基础设施;
-绿色未来: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深入智慧的行业

“智慧的地球”将首先在那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取得突破,建立在最新理念和技术基础上的“智慧的行业”,能够给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因这种变化产生的可喜结果,能够将我们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球各地和中国,都会遇到各种问题)
据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使配电系统更高效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实现电网智能化。为此,我们可以部署能够让消费者实时监控其电力消耗及其成本的“智能电网”,从而让他们更容易地降低电费。
仅仅美国洛杉矶1个小社区平均每年浪费在开车找空位上的燃油就高达4万多加仑,创造700万吨的二氧化碳,空驶历程相当于旅行全世界38周。在“智能交通”的思路下,IBM公司正在与斯德哥尔摩、新加坡、伦敦和布里斯班等城市就解决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开展合作。通过相关努力,在斯德哥尔摩,交通拥堵情况减少了25%,整个城区的污染情况减少了8-40%。
在中国,IBM也正在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向智慧的未来迈进。IBM和中国海信集团已经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于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IBM已经和中国卫生部等机构展开深入合作,从“电子病例”、“区域医疗一体化信息平台”等多个角度推动这个重要的民生行业更加智慧。在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合作中,IBM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在创新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推动城市生活向更智慧、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智慧的基础设施

数字智能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到几乎所有的事物、流程或自然系统。IBM正在与有远见的各组织开展合作,以便逐步推广智能技术,将其运用到诸如交通流量、电力或食品供应链管理中来。
地球智能化不断提高需要动态的基础架构
当前选择系统越来越智能化,但全球绝大部分的IT基础架构(包括移动设备、个人电脑、服务器、数据中心、软件以及这些必须的处理流程)运行非常缓慢、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日后人们的需求。但是,最新的计算能力可以使现有的IT资产“起死回生”,使其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更加智能,更具有弹性。
IBM使您的IT更高效
动态的基础架构专为今天的技术化世界而设计,它以灵活、安全和无缝管理的IT基础架构为基础,并帮助客户将不断成长的智能业务架构整合入不断变化的、相互连接的数字世界。拥有动态基础架构的组织能够灵活而迅速地提供优质的商业和IT服务,同时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以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和管理风险。
SOA
您的业务环境每天都在改变。新的市场挑战,新的竞争对手,以及经济要素的变动,都提出了快速应对的需求。对您现有的资产进行最优化,并使它们与新技术融合,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使您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您需要1个灵活的IT基础架构,轻松便捷地对变化做出响应。IBMSmartSOA方法共享7,000多位客户的“智慧”,可以指导您快速有效地适应变化。SmartSOA可以帮助您变得更加敏捷,可以提高性能,增长业务,获得更加智能的业务成果。
虚拟化
IBM提供了业界最广泛的虚拟化能力。采用IBM跨平台的虚拟化、自动化和系统管理解决方案,能够简单、动态地访问和管理资源,以实现更好的资产使用率和更低的运行成本。
最新企业数据中心
任何基础架构的核心都是数据中心。IBM最新企业数据中心将虚拟化、能效和安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绿色数据中心
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数据中心发展的第1步就是定义您的起点。利用IBM评估工具来测量能源效率、判断改进机遇,并为可持续的开发创建一份计划。
虚拟绿色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高度安全的场所,客户的游览可能会给安全性带来挑战,更不用说现场访问所涉及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如今,IBM提供了全新的体验:SecondLife中的绿色数据中心模型是1个三维虚拟环境。
企业IT安全服务
92%的公众担心自己的隐私受到威胁,因此,您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法律、客户和员工要求的安全政策.

智慧的交通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急需完善基础设施来满足人民需求,但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以美国为例,1982到2001年人口增长了约20%,而交通流量却暴增了236%。
堵塞的道路需要新的措施
铺设更多新的道路和车道也许不太现实,但是将智能工具运用到道路和汽车中无疑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增设路边传感器、射频标记和全球定位系统)。
在斯德哥尔摩,1种新型的智能收费系统大幅度地减少了交通流量和碳排放量。
在伦敦,阻塞管理系统成功将交通流量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
在新加坡,交通预测系统可帮人们重新制订出行方案,也可管理全市交通,依此来预防严重的交通阻塞。
交通系统属于1个更大的系统
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应该将新技技术和新政策推广开来以改变人们旧的思维和习惯。它意味着改进驾驶员的经验,而不再仅仅涉及出行时间及路线选择。并且,它可以改进我们所驾驶的汽车、我们所行驶的道路以及我们可能换乘的公共交通。例如:
智能道路系统缓解交通拥挤
我们帮助斯德哥尔摩运行了一套道路收费系统,使城市交通流量减少了20%,汽车废气排放减少

智慧的零售

如今,全球零售订货时间为6到十个月,这迫使供应商在库存、消费趋势和物流方法上下大赌注-在供应链上的商品库存积压价值为1.2万亿美元。同时,零售商每年因错失交易遭受的损失高达930亿美元,而原因则是没有合适的库存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吸引智慧地球上的消费者,零售商和制造商需要1个更加智能的系统。一方面需要全球零售供应链能反映这些新的发展情况。需要内部链接,从而使系统能够在流程中的每1个点上获得客户反馈-从设计一直到物流。它也应当是量化的,以便能够跟踪和统计每个库存项。还需要智能化,从而可以实时分析海量客户数据并将其转化成实际价值。
现在,您可以看到很多绝佳范例:1-800-FLOWERS.COM,Inc.正在通过利用灵活的Web平台改善十四个品牌之间无互动的状况,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响应客户需求。户外装备零售商Moosejaw正在为客户提供跨所有渠道(零售、Web、手机等)的无缝购物体验,同时还将客户反馈和意见反映到1个专门设计的系统中,以期不断提升产品和客户体验。德国麦德隆集团是全球零售巨头之一,该公司将RFID技术引入到整个供应链中,帮助他们将客户需要的产品适时放上货架。顶级服装设计商ElieTahari也已经构建了1个库存报告平台,以便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智能零售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其中最关键的是零售企业应当兑现承诺
通过将智能技术应用到整个零售系统,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可以提高供应链各个步骤的效率,同时还可减少浪费-这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可以更好地为新兴的强力消费群体服务,他们对于高端的、个性化的服务和低价格的需求越来越大。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业内流行的口号可能不再是“买方自慎”原则。在更加智能的零售系统中,卖家必须-并且能够-提供更优质更灵活的服务。

智慧的电力

气候变化、能源价格上涨和科技进步都在改变着消费者的心态。他们已经不再是“被动的纳税人”,而是见多识广且具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就是在使用电力这一方面也希望能发挥一己之力保护环境。现在,智能电网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了,电力公司可借此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帮助,引导他们切实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并降低电力使用量及相关费用。
电源损耗
现在的电网在最初搭建时用电便宜、环境问题不如现在严峻,消费者也只能被动的参与买卖过程。而且那时电网由少数大型发电厂集中封闭管理并供应电力。
当前电网效率低下是1个整体问题。由于很少或完全未使用智能设备来平衡负载并监控电力,全球每年损失的电力足够印度、德国和加拿大使用。
迈入数字时代
电力公司可以更好的管理电网,您则能更好的管理家务
IBM正在竭力协助公用事业,以便将数字智能工具应用到电网管理中。通过使用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分析工具,可以更好地自动监控每次操作中的双向能源流动(从发电厂到插头)。这样的话,电力公司便能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更快地恢复供电、消费者对电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细化到每个联网的装置。“智能”电网还可使用新的再生能源(如风能或太阳能),并与各地分散的电力能源相互支持,或可嵌入到电动车辆中。

智慧的食品

现在,人类在食物这一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食品价格不断上涨。食品的短缺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宁。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饥饿或是由饥饿引起的疾病。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其每日享用的食物却知之甚少。但是他们却非常了解食物营养信息,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事实上,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做的调查,2/5的英美消费者称安全因素是他们购物时的关键决定因素。
IBM开展的业务与食品有何关系?
技术将改变作物的生长方式、味道及派送方式
2008年5月,热带风暴纳尔吉斯侵袭缅甸,人们损失了1/3的水稻供应。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突然爆发的神秘沙门氏菌困扰着研究者们。1300多位居民受到了影响,番茄种植者因此损失了1亿多美元。这些都凸显了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日常食品供应存在的严重缺陷。农产品及粮食管理机制应当更完善更灵活,食物链也应更加智能化便利化,这样食物的运输分配将更加快捷。
通过利用创新的数字技术和功能强大的解决方案,IBM确保当食物通过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进行传递时能对其进行适当追踪。IBM一直都在进行生物研究,以便使食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中国

中国具备全球竞争力,任何1个企业和机构都无法忽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挥的能量。多年来,IBM和中国经济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现在,基于全球整合企业的定位,IBM在中国实施全面覆盖、扎根深入的战略。(共建智慧的中国)
2007年,IBM在中国的办事机构扩展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福州、重庆、长沙、昆明、乌鲁木齐、济南、天津、郑州、合肥、南昌、南宁、宁波、石家庄、太原、苏州二十六个城市,业务渗透到3二十个城市。伴随着IBM在中国的发展,IBM中国员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超过16000人。除此之外,IBM还成立了10家合资和独资公司,分别负责制造、软件开发、服务和租赁的业务。
中国客户支持机构:
?6大行业部门
?超过5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1000多人的咨询专家团队
?3000名技术专家
?近10000家合作伙伴
?IBM.com:每月超过250万人次浏览量
?零备件储备总值:超过一亿美元每年

引领科技和行业发展的创新研发

致力于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中心功能
?IBM中国研究院
?IBM中国开发中心
?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
?IBM中国系统中心
?IBM中国创新中心

IBM中国研究院
1995年9月IBM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这是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第1个研究机构。2008年10月IBM中国研究院上海分院成立。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以人为中心的计算、管理科学与运筹研究学等。通过与IBM全球领先科技团队在多项领域的合作,IBM中国研究院不仅把世界各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入中国,并积极促进本地的合作与交流,成功地创造出许多新技术,同时也展示了IBM中国研究院的核心价值-开放、合作、创新。
目前,IBM在全球的八个实验室共汇聚了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3000多名科学家,他们通力合作继续创造和改变着历史。IBM中国研究院每年吸收来自中国各顶尖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新人才,进而为之提供最为开阔和前沿的科技视野和最为完备的发展机制,目前中国研究院已拥有超过200名充满活力的研究人员。
2008年IBM中国研究院提交并获IBM批准的专利申请数超过往年,百余篇学术论文被全球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接受或发表,其主导开发的供应链产品获得了由世界供应链协会(SCC)颁发的“2008供应链学术优秀奖”和“全球供应链优秀奖”。IBM中国研究院继续加强和政府、企业、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在2008年成功组织了2008国际服务科学大会(ICSS2008)和2008灾难应急管理技术研讨会,并通过协作创新为发展中国现代服务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助一臂之力。

IBM中国开发中心
IBM中国开发中心(IBMChinaDevelopmentLab,CDL)成立于1998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台湾设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CDL已成为5000多人的庞大组织,年平均成长速度超过50%,跃居IBM全球规模最大的软件开发基地之一,并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大的软件开发机构。不仅如此,CDL还是IBM众多软件实验室中唯一一家同时进行WebSphere、Lotus、DB2、Tivoli、RationalIBM核心5大品牌软件开发的实验室,并承担IBMsystemz(大型机)的软件的重要开发工作。
在IBM全球整合企业战略中,IBM的软件开发已经形成了1个全球性的开发网络,真正实现了24小时的日不落开发模式。CDL还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实力,组织了由众多技术专家和软件工程师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先后成立了基于实验室的服务团队、SOA设计中心、SOA全球方案中心、北亚区技术战略与合作部、L2支持、软件即服务中心、全球化中心、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等部门,面向多层次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核心技术支持与服务。
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世界,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客户的需要,CDL将IBM顶级的实践案例,技能,科学技术,行业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和伙伴规划相融合,并将它们带到了中国,专门成立了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利用IBM全球范围内在商业模式和技术运用方面的经验,帮助中国客户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目标。同时,CDL致力于培养本土技术创新人才,推动包括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学术界、政府、企业、和软件开发者在内的本土创新生态系统的长足发展。
2008,IBM中国开发中心获得63项专利,出版了9部技术专著,并有386篇论文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超过100个校园大使在中国顶尖高校开设电子商务、SOA、开源软件等方面课程。借助全球开发资源和工具,帮助华为、建行、交通银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山西移动,浪潮,用友,金蝶等等客户和合作伙伴开发最先进的行业解决方案。

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
IBM中国系统与科技研发中心(IBMChinaSystemsandTechnologyLaboratories,简称CSTL)是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SystemTechnologyGroup,简称STG)位于中国的唯一研发中心,起始于2004年,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台北三地拥有超过1200名员工。该中心除了负责在硬件方面的x系列服务器和芯片设计等领域的独立开发之外,在软件方面也覆盖了操作系统层、固件层、跨平台系统管理软件、存储系统管理软件、高性能计算以及集成在操作系统里的IBM5大中间件软件;同时,也参与到IBM的p系列服务器、i系列小型机、z系列大型机、刀片系列服务器以及各种磁盘磁带存储阵列、光纤网络存储产品的开发与测试。其中除x系列服务器的开发主要在台湾外,所有其他开发,如系统软件和芯片设计则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为了向中国及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该中心还建立了产品现场支持与基于研发中心的产品服务部门。现在,该中心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深深影响了金融、保险、政府、电信、企业、公共事业等众多领域。

IBM中国系统中心
中国系统中心是IBM全球5大高端(包括IBM主机)测试中心之一,同时也是IBM亚太地区第一家新一代企业级数据中心(NEDC)的领导力中心,拥有强大的实施能力,可为客户构建新一代企业级数据中心提供帮助。
中心占地2200平方米中心,拥有IBM最新的从低端至高端的全线硬件产品,支持IBM全线软件产品,并提供如系统管理等基础解决方案。中心有一支以客户为中心的、有着资深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来自于IBM全球的技术专家团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通过提供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的测试环节搭建、基础构架设计等服务,协同完成新技术方案演示、概念原型验证、性能指标测试各项任务,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方案、关键业务的独特需求。每年为客户进行数百项测试,涉及IBM公司全系列产品线,遍及金融、保险、政府、电信、企业、公共事业等多项领域。中心每年提供几十场培训课程,定期举办技术交流论坛,提供新产品和技术介绍以及深入的技术培训课程。并可接待客户来访参观,满足客户直观地接触IBM全线产品的需求,建立客户与IBM互动沟通的桥梁。
IBM中国系统中心将IBM的综合实力和世界领先技术能力传递给客户,为客户实践创新提供了可依托的实体。

IBM中国创新中心
IBM中国创新中心是1个与IBM银行客户体验中心,IBM保险解决方案中心,IBM零售创新中心,IBM电信解决方案演示中心和IBM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中心紧密合作为IBM客户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创新动力的互动平台。在“创新无所不在”的理念下,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为其特别定制的议程体验到银行、保险、电信、医疗、零售、政府、制造业以及工商企业等各个行业的40多个先进解决方案,并了解IBM近百年的创新历程,感受IBM以客户为本,创新,诚信的企业价值理念。同时,客户与合作伙伴通过与IBM技术专家和行业顾问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科技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相关行业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还能够基于中心提供的合作平台进行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成功案例的展示。迄今,中心已经与来自政府,金融,电信、医疗、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数以百计的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其今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提供深入本土,面向全球的服务

IBM将其5大全球服务支持机构设在中国,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服务
?全球采购总部
?全球服务执行中心
?亚太地区业务流程外包中心
?呼叫/联系中心
?系统产品生产、出口中心
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
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ChinaGDC)目前是IBM全球第二大服务执行中心,业务规模仅次于印度。位于上海、大连、深圳和成都的4个分中心拥有数千位技术人才,为IBM全球业务及外部客户提供应用管理服务(AMS)和战略外包服务(SO)。2008年,IBM决定将其全球服务执行业务拓展至武汉市,进1步体现了IBM致力帮助中国实现战略增长和转型的决心,通过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使中国从世界的工厂成为世界的服务中心。
IBM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早在2004年就已经获得美国软件工程协会(SEI)授予的C美眉I(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1.1版本能力成熟度5级认证。2008年,经过再次严格认证,成为拥有C美眉I1.2版本5级能力成熟度的组织,这标志着业界最新和最高级的国际性质量标准已经在IBM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全面实施,也充分证明IBM凭借其在质量控制领域的出色表现继续引领中国的应用软件外包市场。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IBM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都还在2008年先后成立了SAPTAC(TechnologyAssemblyCenter)中心和语言翻译服务中心,大大提升了IBM在全球服务外包领域的SAP项目交付实施能力和语言能力。
各分中心介绍
?大连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为全球特别是日韩客户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并作为IBM在亚洲业务流程外包业务(BTO)的战略中心,提供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结算、采购以及信用卡处理等流程外包业务。
因为对当地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大连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多次获得由政府颁发的最佳软件和外包企业称号。
?上海全球服务执行中心目前为全球特别是日本客户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并用英语,日语,韩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等为IBM在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提供供应商应付账款处理。
?深圳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作为整合科技服务执行(ITDelivery)的战略中心,为全球客户提供IT基础架构,呼叫/联系中心的外包服务。2008年,该战略中心因其出色的客户服务获得中国最佳外包呼叫中心技术支持奖,并拥有iso20000认证,是中国首批获得这项国际殊荣的企业之一。深圳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同时为亚洲客户提供应用系统服务以及通过电话和网络销售IBM的产品和服务(ibm.com)。
?成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主要为全球客户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同时作为IBM供应链管理全球整合战略的一部分,为深圳IBM全球采购总部的亚太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采购服务,服务语言包括中文、英语、日语和韩语。

建立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中心
当IBM开始它的全球化进程时,所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集成供应链进行整合。公司将三十个集成供应链运营部整合为一个遵循统一流程和标准的供应链系统。IBM建立集成供应链事业部,旨在将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换成竞争优势—帮助IBM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收入及利润、改善现金流并增强客户满意度。集成供应链事业部包括生产制造、采购、客户服务和全球物流,并以此保证了IBM运转畅顺。
作为IBM全球集成供应链的一部分,集成供应链深圳由长城国际系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ISTC)、国际商业机器科技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TPC)以及国际商业机器采购(中国)有限公司(CPC)三家公司组成,在IBM全球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长城国际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和国际商业机器科技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IBM履行订单和生产制造的战略基地,产品涉足x系列服务器、p系列服务器和零售系统解决方案,也为IBM软件产品业务提供相关支持,同时在深圳福田保税区设有外销生产基地。
国际商业机器采购(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深圳市科技园。业务范围涵盖生产采购、一般采购、物流采购、市场信息分析、全球采购业务咨询服务等。随着中国对于IBM整体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和范围不断扩大,IBM于2006宣布将全球采购中心迁移至中国,国际商业机器采购(中国)有限公司将会在IBM全球采购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迄今,公司已成为IBM全球第二大生产采购中心。
2005年,IBM推出全世界第1个供应链业务转型外包(BTO)服务。这项服务利用IBM丰富的内部供应链经验和渊博的咨询知识以及IBM分析技术,旨在帮助企业运行端到端的供应链流程,从采购和物流直到战略和规划。就像IBM供应链转型为公司生成了几百万现金流,将库存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并将销售生产率提高25%一样,新服务将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供应链功能,帮助他们转变成全球整合企业,将业务灵活性、绩效和创新能力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国际商业机器采购(中国)有限公司正秉承这一目标,使用集成供应链的知识来帮助客户运行并改进他们的供应链。


分享全球的前瞻洞察和经验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和全球及中国的相关组织机构(包括大学、行业研究所和行业协会)合作,分享IBM在各个行业的全球洞察力,帮助中国客户在全球整合的时代创造业务价值。

电信行业
“无限商机,无限未来”-企业移动解决方案(2005年2月)
迎接移动通信时代(2005年5月)
融合的力量-电信提供商的增长之路(2006年4月)
“动之以情,创新共赢”-移动运营商瞄准大众无线增值业务(2006年7月)
未来的内容产业:电信运营商能否在数字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11月)
整合之后,谁是最后赢家?——网络设备提供商如何在下一波整合中求得生存2008年3月

零售行业
协作,制胜之道-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和快速消费品企业工商协作研究报告(2005年10月)
善用ERP,实现一流运营―从零售业视角解读ERP应用(2006年9月)
系统协作,共赢消费市场——工商企业同步加强供应链优化、品类管理和数据整合(2008年3月)

金融行业
转制:中国各银行的IPO成功之路(2005年2月)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管理(2005年7月)
抓住中国个人银行高速增长的机会(2005年11月)
2015银行业悖论(2006年4月)
重塑网点价值:银行网点在转型(2006年7月)
中国保险2020-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2006年11月)
IT投资组合管理实战-金融服务业CIO必读(2006年12月)
整合管理平台,规避欺诈风险:银行业全面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2007年1月)
优化运营模式构建共享服务:中国保险行业的战略趋势(2007年8月)
保险核心业务系统转型: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12月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咨询驱动的本土私人银行2008年1月
赢得客户拥护:财富管理机构的新机会2008年7月

制造行业
亚洲新兴市场的经销商管理(2005年5月)
拓展协作边界:中国汽车企业的战略选择(2006年7月)
中国电子企业的价值链协作(2005年6月)
熟视却无睹:服务创新,企业领导人的新的关注点(2007年4月)
走出困境:日本电子企业的创新征程(2007年5月)
2020年的汽车行业--守得云开见月明2008年11月

政府与公共事业
迎接2010: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前景展望(2005年11月)
双赢还是两败?2015医疗卫生改革的成功之路(2007年4月)
2012年的高等教育:行动起来!在新兴的学习生态系统中赢得领先地位2008年6月
2020年的政府和永久性协作指令--全球6大驱动力量呼唤个性化战略2008年11月

能源行业
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2006年11月)
结构变迁:勘探与生产企业应对生态系统的演变(2006年6月)
把握商机,规避风险——如何应对中国液化天然气投资的机遇和风险?2008年4月

企业战略与变革
重塑专业化企业-从根本上再造企业及行业(2005年6月)
业务与技术融合—中国企业倍增IT商业价值的战略路径(2005年6月)
消除战略盲点(2005年5月)
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实践、挑战与对策(2006年3月)
组件化业务模型:企业实现专业化的有效工具(2006年6月)
创新无国界—中国企业的创新之旅(2006年10月)
在中国发挥并购效力的法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008年7月
通过全球化整合实现转型:中国公司真正成为全球企业之路2008年5月
抓住新契机,实现新跨越--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创新路径2008年7月
在危机中创造机遇-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1月

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的客户细分与管理(2005年7月)
企业的内部能力(2005年8月)。
知识无价:构建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005年12月)
ERP,有效推动中国企业转型(2006年3月)
拓展创新视野——2006年全球CEO调查(2006年6月)
走出信息爆炸困境--信息分类管理:提升企业信息价值的有效途径(2006年6月)
企业增长三要素:路线明确、可持续能力、信念坚定(2006年8月)
紧随领导者—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绩效(2006年9月)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企业投资回报评测实用指南(2006年12月)
行业运行方式遭遇变革-面向服务架构的影响力2007年4月
紧随领导者:中国企业进1步完善供应链成熟模型(2007年6月)
全新的方法,崭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层面(2007年6月)
企业决策思维(2007年9月)
实现管理转型,打造核心能力—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来之路2008年1月
精通碳管理:平衡可权衡因素,优化供应链管理效率2008年5月
全球一体化供应链--中国观察2008年9月

市场拓展
决胜中国大众市场: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实现可盈利增长(2007年3月)
机不可失-抓住中国创新机遇(2007年4月)
行业运行方式遭遇变革-面向服务架构的影响力(2007年4月)
开疆拓土,决胜中国:消费者市场的“新圈地运动”(2007年5月)

创新与价值
协作的力量:在扩展企业网络中实现协作创新(2007年7月)
产品创新:用科学创造商业价值的艺术(2007年9月)
使用精益六西格玛推动运营创新(2007年9月)
成功的途径-创新业务模式的3种方法(2007年10月)
人才团队的转型-在全球整合环境中取得成功的7大要素(2007年10月)
分散世界中的领导力-从网络游戏中获取经验教训(2007年10月)
敏锐的CFO:实现增长的创新之路(2007年11月)
绿色中国—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2007年11月)
全面价值可追溯性:消费品公司强化并保护其品牌的迫切需要2008年12月

IBM的全球创新展望(GIO)在中国
IBM“全球创新展望”(GlobalInnovationOutlook,GIO),致力于考察技术、商业和社会交汇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机会,运用开放的多学科方式去揭示那些在传统方式下难以揭示的理念和见解。
在每一届GIO论坛上,都会选出几大关键的社会领域予以关注,然后从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模式、政策、文化及其他范畴思考特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来自全球的企业、公共机构、学术机关、公民团体、风险资本界以及其他重要支持团体的思想领袖,都将参与到这一创新的预测之中。
IBM通过组织一系列前沿话题的探讨,聆听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思想先锋们的创新实践和创新观点,并发现了许多应对21世纪挑战的创新方法和思路,并最终总结出成果性的报告与全社会分享。

GIO讨论主题
2004——“医疗保健”、“政府及其公民”、“工作和生活”
2005——“企业的未来”、“交通运输”、“环境”
2006(中国专题)——“探索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寻找中国企业在服务经济中的角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07——“新媒体与内容”、“非洲的创新未来和经济机遇”、“安全与社会”
2008——“水和海洋”


与政府的深入合作

与发改委合作“中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创新与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2008年,IBM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开展“中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创新与发展”国际合作项目,并选择河北省保定市作为首座试点城市。该项目旨在利用IBM领先的技术、方案、知识资产和专家资源,结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与中国地方城市合作的丰富经验,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政府创新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共同进行研究与实践,为中国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开创一条新路径。
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重点鼓励与推动的政策之一。IBM在由硬件制造商向高附加值的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地方城市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有迫切的愿望;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地方政府发展方面有天然的使命。因此,这是1个合作多赢的模式。以保定试点为例,IBM利用其世界领先的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创新平台、3D互联网技术、产业分析与优化技术,帮助保定市升级其传统的旅游及其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中小型企业及相关产业的跳跃式发展,从而助力保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则通过该合作项目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探索出新的模式,从而提升了其为地方政府服务的能力。

与教育部、高校合作开展“服务学学科建设”项目
IBM和世界近百所大学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推动服务学学科建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服务学”相关学位和研究中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设立,包括卡耐基梅隆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卡罗纳州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等。其中,卡耐基梅隆大学建立了“信息服务评估中心”,该中心的教授和IBM研究人员合作著书《服务科学:培养21世纪人才》;北卡罗纳州立大学在研究生层次开设服务学专业并授予学位;斯坦福大学建立“工作、技术与组织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如何使得技术和组织架构创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建立了“服务科学研究所”,并举办服务学研讨会,在台湾学界引起热烈讨论。2008年,有4两个国家的230所高校在讲授服务学相关课程,10两个服务学相关学位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开展,其中8八个硕士学位,十四个本科学位。有十六个服务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在国外召开,47所高校把他们在服务学方面的学科进展建立了网站分享给学术界,SRII,NESSI,ASEE,IEEE,CIMS等国际组织相继设立服务学研究组。
自2005年IBM将“服务学”理念引进中国,在教育部的指导下,IBM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在“服务学”课程实践、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开展了全面合作。目前,已经有10所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服务学相关研究中心;9所高校设立了服务学相关专业方向;30多所高校开设了“服务学”相关课程;18所高校经由IBM“共享大学联合研究”项目和“IBM奖研金”项目自主,与IBM展开在服务学方面的4七个项目;《现代服务学导论》和《服务的信用与信誉》两本服务科学相关书籍在IBM的资助下出版;“服务学”系列教材正在筹备出版中。同时,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倡议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IBM专家牵头成立了“服务学专家协作组”。2007年8月、12月和2008年5月、8月、10月,服务学专家协作组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建立从事服务学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大学、科研机构、公司、学者间的交流平台;促进服务学专业方向和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对服务学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与课件、实践案例、师资培训、研究内容等进行研究、协调和指导。
2008年5月,由IBM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2008服务科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十二个国家的150余名政府官员、学术专家和产业领袖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分享了各自在服务科学、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解决方案、教育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最新的观点、经验和成果。2009年服务学国家会议将由北京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和IBM联合主办,会议网址:http://www.icss2009.org。

与卫生部合作,构建中国医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IBM与卫生部将展开为期超过四年的合作,旨在通过基于开放标准和SOA的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提升中国区域医疗服务系统的质量,分享来自医疗研究机构的相关信息,并发展相关教育和培训项目。IBM一直致力于通过信息化帮助政府和公共机构积极解决民生问题,该平台的建设,将推动多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协助医疗机构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患者的信息能够在1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区域共享,有利于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均衡,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共享信息技术平台将记录医院医疗服务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医生的诊断行为和诊疗记录,为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的管理、监控、分析、评价及建设医疗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共享平台建成后,将选择若干地区进行应用试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医院管理数据分析,提高整体医院管理水平。医务人员可以利用该平台做临床数据分析,提高临床研究水平。符合诊疗规范的信息系统能够防止和减少误诊及延误治疗。

与商务部合作的百十千工程
2006年,与商务部“千百十工作小组”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形成外向型产业结构。
“千百十工程”是指"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十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以IBM在深圳、大连、上海和成都的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为基地,与本地的科技、工业和服务资源相结合,为IBM全球业务及外部客户提供应用管理服务(AMS)和战略外包服务(SO)。以此为契机,IBM进1步扩大了在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投资,并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在人才培训、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为各个中心所在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对当地信息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合作
2008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IBM公司共同主办的“灾难应急管理技术研讨会”,和社会各界联合,探讨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国家共建更加完善有效的灾难管理及应急体系,围绕救灾减灾及灾区恢复重建的主题,推动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企业公民和社会责任相关活动。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理念解读

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智慧的地球-深入智慧的行业_智慧地球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我们是如何走到这1步的?我们应该感谢“扁平的世界”。全球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不仅仅因为开放,还因为整合——这等于说全球经济和社会正在成为1个由众多复杂系统构成的超复杂系统——包括我们如何购买、销售、制造和营销;如何发现和调用石油、水、货物、电子产品和我们自己;以及如何与自然打交道。

这种情况听上去可能使人畏惧,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希望。复杂与单纯的混乱是非常不同的。随着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一体化,一但跨过这个门槛成为统一的系统,我们就需要以1种全新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这并不是说未来世界“可以预测”或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世界的运转方式将逐渐易于为我们所理解,并受到我们的影响,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找到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过去,我们可以预见这种理解世界运行机制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无法实现它。因为世界运行的所有系统都是模拟式的。我们为此尽了最大努力,做了大量猜测,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能源。例如,即使在今天,数据中心的设备利用率也只有 6-10%。个人电脑的情况则更糟。

因此,如果你认为我是将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技术看作世界运行普遍规则的例外,是不正确的。一度曾代表先进技术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C/S架构)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实际情况是,利用 15 年前的信息技术,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解决我

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通向智慧的地球之路,智慧的地球-深入智慧的行业_智慧地球
智慧的地球

前面描述的问题。在 2005 年时也不可能,当时的技术过于昂贵,过于依赖硬件连线而且利用率太低,分散部件太多,数据中心太小,还缺乏能源和管理相关的专门知识。

幸运的是,新的技术现实使巨大的进步成为可能。新出现的计算模型远比先前的模型更具有“智慧”:互联网、基于开放标准和数量庞大的客户端设备(异构系统和应用不再是1个阻碍);强大的后台系统——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计算速度,更有高级分析、建模和虚拟化功能。新的计算模型基于1种新的应用模式——软件是组件化、动态配置和作为网络服务提供的,而不是与服务器进行硬连接。我们可以整合来自众多渠道的数据并以新的方式对之进行分析——不只揭示新模式,而且在行业流程中根据这些模式做出反应。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同名杂志

杂志名称:智慧地球(SmartPlanet)《智慧地球》第1期
杂志类别: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性杂志  读者对象:广大3S技术(包括GPS,GIS,RS)的热爱者  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协会  简单介绍:《智慧地球》在湖南科技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协会的领导,成立了“智慧地球”设计工作室,专职负责《智慧地球》的出版和发行工作。《智慧地球》将长期关注3S技术的发展动态,秉承“分享地理价值,领悟地球智慧”的宗旨,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引领3S科技时尚”的伟大目标。  读者推荐:★★★★★

智慧地球_智慧的地球 -同名图书

简单介绍

书名:智慧地球

作 者:IBM商业价值研究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ISBN:9787506036948

开本:16开

定价:23.00元
主要内容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1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如今信息基础架构与高度整合的基础设施的完美结合使得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智慧方法具体来说是以以下3个方面为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

三 : 建设智慧的中国,建设智慧的地球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

 

2009年01月06日14:00

世界变“平”了、变“小”了,不论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这个全球整合的世界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或者安全问题,迫使我们审视过去。也正是各种各样的危机,使人类能够站在一个面向未来全新发展的门槛上——我们希望整个世界也变得更有“智慧”。我们也有机会,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建设更有智慧的系统、更有智慧的企业,更有智慧的国家,甚至更有智慧的地球。

三个智慧推动力

谈到智慧之道,我想首先应该注意到三个重要的趋势。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

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

例如,到2010年,全球每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晶体管,每个成本约耗资十万分之一美分,而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在像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当中。这些晶体管和感应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能够准确量化所产生的变化。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还有,到2011年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人,并且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与各种设备物件链接起来。未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国际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企业内外的整合日趋紧密,跨行业的联系和合作也不断加强。而且虚拟技术的大行其道,加速了互联互通的趋势。这些都大力推进了协作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负担得起使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以及云计算去加工、建模、预测和分析海量的数据。人类将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因此更快,更好地作出决策。

这一切都意味着,经济可行的智能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行业、用于各种产品,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无论自然体系,还是行业系统,或者企业,甚至人类本身,都将更紧密地相互关联整合,形成个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

从四个关键挑战入手

我们驾驭并把握这些趋势,就能开创出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愿景的通途。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解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第二,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在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聪明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三,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够与当前的业务环境同样灵活动态的基础设施;第四,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

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我们先看资源问题,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小社区每年为寻找空车位所浪费的燃油高达4万多加仑;而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在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加剧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再看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中国每年物流所占GDP比重达20%,这个数字比美国高一倍。还有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最近三聚氰胺度奶粉致使294,000人患病,84%的中国消费者声称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出现220万起由于手写处方导致的配药错误;这些问题触目惊心的问题,丞待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IBM也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已经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

更加智慧的追踪系统: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

更加智慧的交通系统:IBM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20%,污染物排放降低12%,每天新增4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更加智慧的能源系统:IBM与全球11家领先的智能计费器企业中的7家共同携手,通过实现设备智能化,为消费者降低费用。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通过将恒温器转换为可调控,帮助普通家庭降低10%的能源开支。

更加智慧的医疗保健系统: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ActiveCare Network)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 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迄今为止,我们眼里的IT是数据中心、软件、个人电脑、路由器和带宽的世界;我们眼里的基础设施是大楼、工厂、医院、公路和管道的世界。现在,只有把实体世界和数据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把世界将变得更加智慧。

智慧的地球的潜能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来自各界的倡导和领导力,在商业、政府、学界、社区方面引领这些重大变化,当务之急是加快“智慧”的脚步,对每个行业、机构乃至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连续高增长有目共睹;而今后发展“绿色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建立“和谐社会”,以及自主创新,都需要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更加聪明的头脑,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进行。目前,经济危机仍在全球蔓延,未来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节能减排等措施的落实,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将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得到改善,最终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智慧的地球” 是我们共同的诉求。不论是企业、政府、学界、还是个人,都希望获得新洞察,都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希望能够聪明地运作,将整个社会生活建立在灵活而动态的基础设施之上。建设“智慧的地球”,能够让世界的运转地更美好。我希望各界有生力量能团结合作,加速开创智慧之道,建设“智慧的中国”。

“www.61k.com)
本文标题:智慧的地球-智能星球的智慧的地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8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