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7-11-16 所属栏目:演讲稿

一 :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罗??朝??良

摘??要??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内涵相通,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www.61k.com)要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创新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把握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的规律,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精神文明??文明城市??和谐社会

作者罗朝良,福建省三明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三明??365000)。

????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时代主题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二者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握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进的规律,从而在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对于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拓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到实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

??

号??。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后,中央文明委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增加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8年版)??对文明城市的定义修改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是反映城市(城区)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其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组成,基本指标设置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个方面的测评项目。这七个方面的测评项目,除了??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一项是对创建活动的要求以外,??六大环境??与***同志所概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在内涵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相对应,??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与??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相对应,??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与??安定有序??相对应,

??

????一、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内涵相通,

两者能够有机结合

????什么是和谐社会?***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概括:??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什么是文明城市???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首次颁发??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对文明城市所下的定义是:??文明城市(城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文明城市(城区)称号是反

??

文明城市罗马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对应。(www.61k.com)当然,由于这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提出的要求,其内涵和文字表述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划等号。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央文明委下达的对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项目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同志所概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推进、相得益彰。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95年,张家港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引起轰动,全国各地掀起向张家港学习的热潮。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文明城市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并称为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此成为全国各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1997-199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先后在全国集中宣传了10个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经验,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掀起新高潮。1999年9月和2002年10月,中央文明委先后命名表彰了两批121个??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不断深入发展。2003年9月,在经过近8年探索、试点和论证的基础上,中央文明委正式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决定在开展两届??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评比表彰工作的基础上,于2005年9月开展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活动。2004年9月14日,中央文明委颁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指导。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央文明委于2005年9月和2009年1月先后表彰了两批全国文明城市。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如何开拓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成为创建文明

城市的重要内容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总体布局的谋划更加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而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城市??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称号,理所当然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反映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出了更科学、更完整的目标。毫无疑问,和谐社会建设应该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其次,这也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一步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也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形势的变化来确定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实现创

文明城市罗马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建文明城市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www.61k.com]三十年来,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之所以能够持之以恒、不断进步,正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从大规模治理脏乱差入手,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载体,争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调整战略部署,全面开展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集体、文明片区和军民共建等活动,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重在建设,讲求实效,逐步形成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总结历史经验,适应形势发展,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出发,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各项指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就有多长。***同志指

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领

??

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活动载体来承载它。由于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内涵相通,二者能够有机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测评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文明城市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理想范式,也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载体,有利于把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到实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创建文明城市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其次,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状态,又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条件。??文明城市??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又是以??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为重要条件的;同时,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本身也是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载体,有利于通过

??

????三、创建文明城市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首先,这是由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高目标的和谐社会。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消除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度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才能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有多长,构建社会主义

文明城市罗马 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www.61k.com)

念、载体、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一要创新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创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发展、促进和谐,推动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要创新载体。敏锐把握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工作对象的新特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活动载体,开创人民群众欢迎的新手段和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善于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以往探索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活动载体注入新内容,赋予新内涵,展现新活力,实现新突破。三要创新机制。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指挥协调机制、目标责任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依法整治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城市,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政府和市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要积极为市民的广泛参与创造机会与条件,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要发扬,如义务劳动、志愿者奉献等等,同时也要创新活动载体,翻新活动形式,使广大市民能够主动地置身其中,并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城市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注释: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许德明、朱匡宇主编:??文明与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184页。

??转引自郭艳飞主编:??中国文明城市建设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四、在创建文明城市进程中积极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调整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规划。前面已经说过,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后,中央文明委在修订??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时,已经增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调整创建文明城市的总体规划,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了新的测评体系。各地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从本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实际出发修订创建规划,积极主动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去。

其次,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拓展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思路。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增强经济实力。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来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把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放在社区建设的首要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创新创建文明城市的体制机制。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创新,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发展要求,在观(责任编辑??青连斌)

二 :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7-05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

STUDYON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AND

EXPANDINGSOCIALGEOGRAPHYGUChao-lin

(TheFaculty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rearesomenewtrendssuchasindustrialrestructureandshift,moreandmoremigrations,fasteconomicgrowth,expandingregionalandurbandisparitiesinChina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zationrecently.Somesocialproblemshaveappearedsuchasjobless,newpoverty,socialpolarizationandslumsinurbanareasbecauseofunfairdistributionanddifferencesoffamilyincomes.Aseedbedofsocialproblemshasbeenbuilt.Thispaperwillfocusonthediscussionofsocialgeography,especiallyonthecourse,processandmechanism,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sociologyandsocialgeography,andgavesometheoreticalframesandapproachesfor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inChina.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socialgeography;urbansociology

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www.61k.com]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特征。社会学家预测: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起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正在转型。据此,适应全球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构与转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

1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

快速增长的状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外国投资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导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趋同,大都市区和城市密集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对传统制造业部门的冲击使一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区域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职工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导致社会结构的极化和新的贫困阶层现象,后工业化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调控机制与措施。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概括起来,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

期。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将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意味着中国经

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环境学家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资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既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又要

1.1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

结构性下岗与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变化等使一些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萎缩,或者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某些产业转移到其它地区,由此而导致原有老企业的职工大量失业。在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HUMANGEOGRA www.61k.com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都是导致部分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1]。(www.61k.com]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1990—2001年间,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一方面,两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另一方面,有很多国有、集体的企业却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状况急剧下降,产生许多下岗工人。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区等几个区域(Mingione,1993)。我国历史上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到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新城市贫困则成为新贫困问题[3]。尽管由于一个非常有限的社会福利制度,类似西方的“下层人”社会集团并不能找到他们孳生的“社会温床”,但是新的城市贫困主要来自于下岗、失业、低薪工作和流动人口的过快增长[4]。

2002年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介绍,

从1998年到2001年的几年间,仅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人数为2550多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截至2001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有500多万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还有681万。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城镇新生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即使是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新的问题,2004年就有约74万大学生未能到岗工作。此外,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相关行业调整,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1.4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退化对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威胁。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东北部、日本的关东、英国的大伦敦及德国的莱茵河鲁尔地区,在研究水、土、气、生等资源与环境要素污染基础与治理的同时,将人类强烈干扰引起的资源与环境质量退化的经济发达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和先导地区。1990年针对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HDP计划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工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优先开展的核心项目。我国自1990年代初制定了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尽管如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高强度开发和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区域环境质量呈急剧下降趋势,水质下降加速,土地退化加剧,大气污染加重,酸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破坏,洪涝成灾,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脆弱带,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已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已经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1.2社会极化问题

社会极化(SocialPolarization)最一般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实体内贫富差距的扩大。战后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贫富差距一度呈缩小趋势。19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农业保护政策的推行,更是抑制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增长。进入197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开始逐年扩大,其中以美国城市贫困的比重最大和贫富分化的程度最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呈扩大趋势。农村流动人口和就职于合资或独资公司的高收入职员正在产生两个新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低收入组,另一个是高收入组。随着这两个新的社会组出现,社会极化现象正在形成。“贫穷”的一端由流动人口组成,他们是一个无专长和低收入的社会集团;"富裕"的一端由外资或合资公司的老板和职员组成,他们是有专长和高收入的社会集团[2]。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5失地农民问题

城市化的推进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这些都离不开占用城郊土地,从而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更严重地危及社会的安定。有关资料表明,1990年代至今,开发区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也是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5],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1332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

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

1.3新城市贫困问题

新城市贫困(NewUrbanPoverty)主要是由于经济重构(主要指经济、就业制度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变迁(主要指福利制度的重构)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种族分异和新移民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贫困阶层的产生。这类新贫困阶层具有明显的特征:①日益上升的单亲家庭数目和接受社会救济的比例;②依靠社会救济人数的增长;③失业率的上升和影响中产阶级职业的不稳定的、临时的和无保障的工作岗位的增加;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数的上升;⑤无家可归者的增加(Room,1990)。与此同时,新城市贫困概念还隐含有世界许多大城市正在向美国的城市那样转变,可以明显地分为富裕区、长期贫困和边缘化的贫民窟、混乱的暴力活动多

2主要社会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1276美元,三次产业的比重13.1∶46.2∶40.7,经济发展已达到工业化中期发展的水平。然而,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其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社会结构还处在城市化初期。正是由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初期的社会结构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6]。概括起来,上述主要社会问

HUMANGEOGRA www.61k.com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题的成因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解释: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地区良性互动,最终使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www.61k.com)就城乡差距而言,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首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其次,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三是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缩小现阶段城乡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2)创建市民社会,弘扬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初期,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条基本准则。经

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在经济增长持续和社会发展滞后的现实条件下,创建市民社会(civilsociety)

2.1城市化水平滞后

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城乡结构。就经济结构而言,中国现在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但

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47%)约4个百分点,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滞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分配制度的社会极化效应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

2.3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加快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最活跃的部门之一,其流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低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离的释放和流动人口大军,逐渐形成由“城里人”和“乡下人”共同组成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据保守的估计,全国约有1.3亿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地区,但他们并不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这些“农民工”从事的是二三产业的劳动,但身份还是农民,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或边缘人。这种“一城两制”社会结构政策,必然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成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选择。这主要在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构成国家以及上层建筑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市场和道德规范建设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国家则通过公共政策和支持社会组织来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实现有效的管治。

2.4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和谐。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最核心。目前的中国社会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应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不小,应该大的中产阶层不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2001年的调查,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只占

3.2地理学传统与构建和谐社会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①社会地理学中的公平与正义,即: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②人文地理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区域开发应该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格局。考虑到我国复杂而独特的区域状况,地理学的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空间传统。地理学的学科本质是作为一门空间科学,其核心要素为:空间、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的变化。地理学的“空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空间”,一方面它强调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社会关系是通过空间形成的。这一空间传统无疑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空间研究支撑。尤其对于区域差距,既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产生的必然性,又认识到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长期性。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一个累积性的结果,缩小这一差距自然也需一定的时间。近年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当前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主题。

(2)地域研究传统。地域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概念,地理学始终关注地方或地域的研究,并认为地域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存在着阶层之分,而这些阶层具有功能性的关联。对于地理学家而言,地方或地域涵盖了多样化的现象。这一学科

18%左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虽然已经不是传统的不稳定的

金字塔形,而是中下级阶层偏大过渡型,距以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相差悬殊。

3地理学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针对上述主要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地理学可以从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运用区域主义方法,在区域间适度经济差距基础上,探索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缓解、弱化和化解相应的社会问题。

3.1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涵义

(1)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就区域差距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缩小区域差距不是均衡各地区生产力布局,而是缩小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从地理学的角度,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

HUMANGEOGRA www.61k.com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传统对于解释多元化社会形态和社会区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www.61k.com]

(3)人地关系传统。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往往由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所引起。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使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地关系理论来指导其行为方式。

(4)地球科学传统。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仅仅进行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研究,往往具有片面性。因此,剖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分析不同自然要素、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地球科学传统。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寻找到更实用的科学方法。

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有关侧重于从城市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和解释社会空间要素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系列相关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从学科发展的现状基础和迫切性看,可以首先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起步进行我国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城市社会地理学从城市社会群体入手,涉及到如何理解、认识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的利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以及这一结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研究[7]。其研究方法既包括非空间社会地理学,即根据人口普查资料,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去识别社会群体的居民分异,如城市社会区分析、城市居民职业、社会组织变化模型等;也包括空间社会地理学,即不仅揭示社会区的特征,而且也研究城市复合体中的特色区域,尤其注重通过城市的社会空间组织推导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型,同时还有相当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弱小社会群体对城市的影响,诸如街区社会评价,城市景像和场所评价,甚至贫民区、贫民窟、街角帮派组织都有所涉及[8]。在西方国家,

赖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城市社会地

理学》,标志着这一新分支学科的形成[9]。

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社会地理学理论难以直接引进加以应用,有必要加快发展我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领域的研究:①城市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社会实体(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社会感知环境、城市主体与非主体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城市印象与心理感知距离、城市环境的感知空间和城市社会群体间的联系。②城市社会区分析与城市社会极化研究。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流动与社区变化、城市社会区评价指标体系、因子生态方法、社会(生态)区评价、城市社会极化的动力机制、新“贵”现象及其原因、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趋势。③新城市富裕阶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新富裕阶层特征、城市新富裕阶层形成机理、城市新富裕阶层住居空间特征。④新城市贫困分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新城市贫困经济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社会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地域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致贫因子分析、新城市贫困致贫机理分析以及新城市贫困化类型。⑤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异质社区研究。主要包括: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聚居区、城市异质社区形成机理、城市异质社区特征、城市异质社区形态演变。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集团间的侵入、社会群体间排斥与对峙、城市社会区嫁接、城市社区空间重组及其融合、城市住房等级差异、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差异、城市居民空间分异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3.3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方法

(1)推进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长期存在着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使中西部应得利益转移为东部所得,加之中西部资源开发的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其税收大部分被国家拿走,而国家改革中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使财政收入中发展资金的大部分又投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和实施多种区域政策,建立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区际公平。

(2)强化梯度推移的扩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日趋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沿海与内陆的地区收入差距,已经在发达地区形成外来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加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西部地区。

(3)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形成贫困的累积效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长期落后,其根本出路就是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4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

诚然,仅仅依赖上述地理学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不能达到专门化的程度,有必要审时度势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根据国内相关学科建设基础,从城市社会地理学入手,逐步推进,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分支学科。

4.1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强化

在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受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FDI)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

4.2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地理学建设跟进

从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看,仅仅发展城市社会地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空间结构。要发挥地理学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学科体系。

10

HUMANGEOGRA www.61k.com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社会地理学是探索构成社会关系、社会趋同、社会不平等、社会空间差异机理和构建社会空间作用的学科,尤其重视影响人们生活的福利问题以及导致社会和空间不平等乃至社会压迫的权力形式。[www.61k.com)在西方国家,社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都是人文地理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在1960—1970年代,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推进学科,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福利和不平等的空间类型,许多社会地理学家利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相关机理,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社区、犯罪、健康、住房、空间分异和贫困问题。到1980年代,这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受到空间作用、性别关系等社会科学发展重点转移的挑战,至此社会不平等研究也就成为主要领域,尤其将研究重点转向性别、残疾人和老龄人方面,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成为研究的重点[10]。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重点领域的研究:①社会和物质生活的研究。首先将传统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逐步分离出来,建设工作、阶级和社会生活的研究链,重点拓展就业和空间关系、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生活效率、休闲与休闲空间、社区及其类型等研究。②弱势社会群体研究。种族、少数民族、族群、犯罪形式、社会分隔,性别差异、女性的家庭作用、劳动力性别分化、性犯罪、性道德等,老龄化、老龄社会空间类型、老龄社会空间重建,残障人、残障人形成机理、残障人的政治再生产(thepoliticalreproductionofdisability)、残障人经济边缘化与经济再生产、残障人社会再生产(居住环境、流动、住房、文化)等。③社会问题研究。住房、空间、社会、自然和景观成为研究链,其中住房问题(阶级、异质社区、农村社区、产权结构、绅士化、无家可归者、住房政策)、犯罪问题(犯罪区、问题区、亚文化区、恐怖区、社会忽视)、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就业与工资、底层阶层、贫困与社会压迫、致贫因素分析)等成为研究的焦点。

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克斯特洛德(比利时).转变中的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载许学强编《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

1998.31-38.

[2]顾朝林,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

1997,(5):385-393.

[3]顾朝林,陈果,吴缚龙.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J].社科研究,2006,11

(45):55-63.

[4]顾朝林,胡秀红.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J].城市问题,1998,

(3):26-28.

[5]顾朝林,蔡建明,李王鸣,张伟,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

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204-212.

[6]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8-22.《城市社会学》

[7]DaviesWKD, www.61k.com --anUrban

SocialGeography[M].BelhavenPress,London,1993.8-10.

[8]PaulKnox.UrbanSocialGeography[M].LongmanGroupLimited.

England,1996.12-21.

[9]LeyD.ASocialGeographyoftheCity[M].HarperandRow,New

york,1983.

[10]PainR.IntroducingSocialGeographies[M].London:

UniversityPressInc,2001.

Oxfor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

型、过程与机理研究和教育部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

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江苏省靖江市人,博士,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

注释: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

域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5;修订日期:2007-04-16

!!!!!!!!!!!!!!!!!!!!!!!!!!!!!!!!!!!!!!!!!!!!!!!!!!!!!!!!!

(上接第6页)

[73]WilliamsDR, www.61k.com .BeyondtheCom-inJonBird[A].BarryCurtis,TimPutnam,GeorgeRobertson&Lisa

modityMetaphor:ExaminingEmotionalandSymbolicAttachmenttoPlace[J].LeisureSciences,1992,14:29-46.

[74]Pred,Allan.StructurationandPlace:OntheBecomingofSenseof

PlaceandStructureofFeeling[J].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1983,13:45-68.

[75]TuanYi-Fu.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M].

London:EdwardArnold,1977.

[76]Massey,Doreen.Power-geometryandaProgressiveSenseofPla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43)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6;修订日期:2007-04-08

Tickner(eds.),MappingtheFutures:LocalCultures,GlobalChange[C].London:Routledge,1993.59-69.

HUMANGEOGRA www.61k.com

11

三 : 尊纪守法,构建文明社会

  我要写的主题是“遵纪守法,构建文明社会”,那么,什么叫做遵纪守法呢?就是人们在社会中遵守有关纪律。

  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就像是鸟儿在天上飞,是自由的,鱼儿在水里游,是自由的,如果让鸟儿在水里游,让鱼儿在天上飞,它们不仅得不到自由,还会很快死亡。人也是如此,不能一直在水里游,也不能一直坐在飞机飞。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窜马路,被车辆闯到,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此,世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同学们在学习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因此,大家要相互体谅,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如果真正发生了矛盾,一定要冷静处理,不要骂人,更不要挥拳打人,那样不仅会伤到自己,还会伤到别人。我劝大家遇事要冷静,要。遵纪守法,才能做对事。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规章制度放在心间,把文明礼仪展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遵纪守法,构建文明社会!

    五年级:马瑞雪

四 : 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再比如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

  还有,10月25日,由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还有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所以,同学们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本文标题: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621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