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海南黎族竹竿舞-黎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有特色鲜明的竹竿舞.黎族主要居住在()A.海南岛B.台湾C.云南D.广西

发布时间:2018-03-07 所属栏目:云南菜谱

一 : 黎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有特色鲜明的竹竿舞.黎族主要居住在()A.海南岛B.台湾C.云南D.广西

黎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有特色鲜明的竹竿舞.黎族主要居住在(  )
A.海南岛B.台湾C.云南D.广西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黎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有特色鲜明的竹竿舞.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
故选:A.


考点:

考点名称:中国的民族中国的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我国民族状况: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的地区分状况: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

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 少数民族分布图:
民族名称歌:
汉满僳僳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土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
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佤瑶撒拉,我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

二 : 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4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的传承与衍变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梳理。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对黎族竹竿舞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力求提出尽可能科学合理的策略,希冀能对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的发展起到些微积极作用。
关键词黎族竹竿舞传承发展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海南的土著民族,集中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的白沙县、琼中县、乐东县、陵水县、昌江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东方市、三亚市等6县3市境内,其余散居在屯昌、澄迈、万宁、儋县、定安、琼海等县,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战天斗地,用热血和汗水缔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的竹竿舞即是其典型代表。竹竿舞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化发展,历尽几千年风雨沧桑而愈发生机勃勃。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黎族竹竿舞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使其沐浴着巨龙腾飞的灿烂光辉焕发出亘古的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黎族竹竿舞传承过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对其流传地域的调查研究,找出促进黎族竹竿舞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省黎族竹竿舞习练人群、社团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事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百度、搜狐、雅虎等搜索网站搜集相关文献报告资料20余篇,通过海口经济学院已购数据库搜集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2.田野调查法
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海南省昌江县、五指山、三亚等县市黎族民众聚居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全面了解调研区域内黎族竹竿舞的发展状况,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逻辑分析法
主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所查阅的资料和调研结果结合有关的理论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从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黎族竹竿舞发展相应的对策。
三、结果与分析
(一)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衍变
1.黎族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又叫“打柴舞”或“跳竹竿”。黎语称“跳竹竿”为“俊孪”、“卡咯”。黎族祖先生活的地域高山林立、丛林密布,环境错综复杂。黎族先人们建竹屋以挡风雨猛兽,建屋时竹竿经常从屋顶滑落,人们为了躲避竹竿碰头、刺脸、砸脚,便不断地跳跃。此情形趣味非常,于是人们逐渐模仿和改进,形成了“跳柴”和“打柴”。“打柴”是人们按照一致的节拍叩击竹竿,跳柴者则遵循打柴的节奏在竹竿间穿插跳跃。
2.漫长的岁月与古老的祭祀
黎族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万余年前的远古时代。海南岛是人类发源地之一,1992年在三亚市落笔洞发现了“三亚人”,经碳14断定,年代距今10642±207年,属旧石器时代末期。遥远的古代,刀耕火种的黎人祖先就创造了竹竿舞。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所以之后悠远的岁月里,竹竿舞只能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工具而存在。古黎人在族人逝世后,为了保护死者遗体、驱赶野兽、摆脱惊恐以及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在停棺期间,每日跳竹竿舞以追念死者,寄托哀思。黎族村寨至今仍有一种称为“旱赛”的桑法。人死入殓后,停棺12天、24天或一月时间,然后方人土为安[1]。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村人及周边村落亲友每晚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记载有:“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即为跳竹竿。
每当经过数月的辛勤耕作换得收获满仓时,黎族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他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结伙来到山坡上,点燃一堆堆篝火,跳起欢快的竹竿舞,尽情歌唱丰收的喜悦。竹声清脆悠扬,在美丽的夜空下久久回荡。从每年开春直至元宵,黎族村落里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喜庆的气氛充溢着黎家村寨。
3.传统节日的盛宴与情感交流的桥梁
历史的脚步永不止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黎族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之相伴,竹竿舞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除了形式上更加多种多样,动作上更加丰富多彩外,竹竿舞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性质上,原始的宗教属性开始弱化,社会娱乐属性增强。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大致从北宋时期持续至今。“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同时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寻找幸福的美好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当白天的盛会结束,夜晚来临时,山坡上、河岸边,一簇簇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北宋著名词人、大文学家苏轼曾因官场失利谪居海南,在他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受到黎族父老乡亲“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有感而发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2]。此时的竹竿舞已经成为人们促进交流、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
(二)黎族竹竿舞的传承与保护
黎族竹竿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群众的喜爱。历史上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滞后等因素,黎族竹竿舞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黎族竹竿舞的流传区域还仅局限于海南境内,常习人口也是以黎族为主。保护和推动黎族竹竿舞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黎族竹竿舞的传承方式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给竹竿舞的传承造成极大的阻碍,以至于现代以前竹竿舞的历史几乎空白。黎族竹竿舞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文字可记录,其动作和文化的传承更多的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这也是黎族竹竿舞长期与世隔绝,偏安于海南一隅而不得传于天下的原因之一。
2.黎族竹竿舞的参与人群
由于黎族竹竿舞动作明快、节奏感强、简单易学,而且不受性别、年龄、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参与人群非常广泛,男女老少、各种职业都有习练。从人数上来说,目前仍以黎族为主。
3.黎族竹竿舞的开发与保护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黎族竹竿舞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舞姿优美、音乐动听的竹竿舞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很快赢得了文艺工作者的青睐。早在1950年,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就把竹竿舞改编成《打柴舞》,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打柴舞》至今仍然是海南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打柴舞》改编进京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除了独立成为一个节目之外,竹竿舞还被文艺工作者们有机地融入到其他舞蹈形式中,成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1970年,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前身)创作排演了一出长达15分钟的舞蹈《野营大军过山来》,其中在表现黎族群众欢迎解放军进山的片段中,编导者首次在大型综合性舞蹈节目中采用了竹竿舞:数根长达5米的竹竿横亘在舞台上,随着欢快的音乐声,黎族群众和解放军在竹竿的缝隙里翻飞、跳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是竹竿舞第一次被赋予了情节和人物,使得竹竿舞从此跻身全国优秀民族舞蹈艺术之列[3]。

今日的竹竿舞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海南符号”。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来过海南旅游的中外游客,大都对竹竿舞印象深刻。无论是在黎族村寨观光游览还是在海边沙滩举办篝火晚会,游客们都会被邀请加入到跳竹竿舞的行列中。而在许多大型活动中,竹竿舞也会被作为营造气氛的一种手段广泛运用,例如每年的欢乐节、嬉水节,竹竿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002年,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举行,海南竹竿舞吸引了参加会议的各国政要,尤其是在会议间隙,与会的中外嘉宾跟着演员学跳竹竿舞,更是成为那届年会的一道独特风景,从此海南竹竿舞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06年,黎族打柴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扶持和人民群众的关爱。2007年,海南的竹竿舞跳到了香港街头。在全国人民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巡游队伍中,海南的竹竿舞和全国各地的民族艺术同台竞技、争奇斗艳,为香港同胞送去了来自海南的祝福。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竹竿舞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被文艺工作者搬上了艺术舞台,而且还成为海南欢迎中外来宾和游客的一种礼节和仪式。
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整合,黎族竹竿舞终于融入了现代旅游体系,成为民俗旅游中的精品节目和黎族文化的代言。今天,竹竿舞的健身、娱乐、观赏价值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前来黎家做客,古老而又青春的竹竿舞所蕴涵的丰富的黎族文化也被游客们带到了世界各地。
(三)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黎族竹竿舞的发展对策
竹竿舞是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因具有突出的民族性、教育性、娱乐性、观赏性、群众性等显著的民族特色。于2006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之中.但从社会调查的结果来看竹竿舞并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本身的特点与价值。笔者针对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对黎族竹竿舞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广泛宣传,增进人们对黎族竹竿舞的认识和了解
黎族竹竿舞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只有抓好了这个基础其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人们接受和喜爱一种事物的一般规律是,认识、了解该事物,在意识到事物的价值和对自身的有用性之后从心理上接受它,在切身体会到事物所带来的好处后才会对它产生喜爱。黎族竹竿舞要想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支持,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想法设法增进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除了开办竹竿舞俱乐部、出版书籍、报刊等传统方式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广播、通讯等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做好苌家拳的推广宣传工作,对于黎族竹竿舞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
2.政府加大对黎族竹竿舞的扶持和推广力度
黎族竹竿舞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要想使黎族竹竿舞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单凭其民间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和扶持其发展。首先,在政策上加以保护。黎族竹竿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全面落实对黎族竹竿舞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地方性政策对黎族竹竿舞的发展给予支持。例如教育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把黎族竹竿舞列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其次,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黎族竹竿舞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宣传、俱乐部建设、基础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无不需要经费。再次,在组织建设上加以引导。政府牵头成立各种黎族竹竿舞协会和研究会,带动民间力量,开展对黎族竹竿舞的文化挖掘、推广战略和理论技术研究等工作。
3.不断改进技术风格,适合全民健身需要
当前,传统体育的主要价值表现形式是展演与健身。黎族竹竿舞本身具有极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不断改进和创造新的技术动作和形式,适合全民健身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保证黎族竹竿舞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黎族竹竿舞技术风格的改进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并且不能改变其根本特点。科学合理的改进是为了黎族竹竿舞能够更好地适合群众的健身需求、符合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但是对黎族竹竿舞动作的改变决不能因为迎合群众需要而放弃其独有的个性和民族特色。
4.开办竹竿舞俱乐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只有经济效益没有社会效益,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完全依赖政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体育事业将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黎族竹竿舞的发展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同样应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们身体精神需求的同时,应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实现黎族竹竿舞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第一、广泛开办竹竿舞俱乐部;第二、组织力量,搜集、整理、出版黎族竹竿舞典籍,发行宣传教学、培训、录像光碟和影视作品。第三、组建各级黎族竹竿舞展演团,积极开展地区间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黎族竹竿舞独特的文化魅力。第四、做好黎族竹竿舞源地的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在保护黎族竹竿舞文化空间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
5.编写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使竹竿舞在校园得到普及
我国学校体育市场拥有巨大的规模和潜力,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倾心的重要目标。2004年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就达23971.1万人,近几年来各类大学的持续扩招,各种民办学校的大量兴办,使得这一数字变得更为庞大。黎族竹竿舞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对我国学校体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在学校体育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也将为黎族竹竿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催化剂。黎族竹竿舞的建设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必然是出现一个利益均享的双赢局面。
将竹竿舞引入校本课程可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加深学生民族感情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豪感,使他们在学有所成之后积极投身于本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中,从而促进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校园里通过竹竿舞教育,可以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在继承竹竿舞最原始的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的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认识,创编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的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眼界。竹竿舞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价值,能迅速地汇集、传播体育的各种信息,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4]。在高校开展竹竿舞教学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校园是一个很好发展竹竿舞的平台,因竹竿舞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表现出自然明快、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性强等它没有受到场地实施、性别、年龄、气候等的影响,特别符合校园体育文化的要求[5]。校园也是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竹竿舞的技术动作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把这种舞蹈带回自己的家乡传授身边的朋友。
6.扶持民宿业带动竹竿舞的发展
黎族居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乐东、东方、昌江、保亭、万宁、陵水、三亚、白沙全境,是以环绕五指山居住。五指山地区有着独特的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也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精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文化生态系统。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加快,海南省的旅游业也有着飞跃的发展。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民族地区有着独天都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是对促进这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政府应有科学的对五指山地区民族生态环境的开发。海南省民族主要是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不便,独特的民族文化难以与外界交流,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应鼓励与扶持当地民宿业的发展。

民宿业就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投宿当地农家的一种住宿形式,是指农民利用闲置的住宅房间,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家庭副业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为旅客提供田野生活的住宿场所。黎族地区的人民热情好客,客人临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www.61k.com)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接着是点起篝火与客人共同跳起狂欢的竹竿舞展示丰收后的喜悦。通过这种民宿业的发展,让旅客与当地的人民融在一起相互交流,反过来旅客把独特的黎族文化“竹竿舞”,传播到世界各地。民宿业的兴盛既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使黎族竹竿舞得到更好的传播,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7.筹办国际赛事是对“竹竿舞”的最好发展
扩大民黎族竹竿舞的对外交流,可以提高其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是对竹竿舞和黎族文化发展的有力促进。黎族竹竿舞要更好地发展和流传,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化的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发扬自身精华,同时对现代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吸收与借鉴。根据黎族竹竿舞的特点,可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也可举办邻国、邻省之间的邀请赛、对抗赛、表演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参与到黎族竹竿舞这项活动中来,使黎族竹竿舞这朵民族奇葩逐渐开遍神舟、香飘世界。
四、结语
黎族竹竿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传承主要是靠言传身教来实现。竹竿舞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价值,其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春风沐浴下,黎族竹竿舞应积极采取以下策略,以求得未来的永续发展。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政府大力扶持;改进技术风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普及校园文化建设;扶持民宿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扶持下,黎族竹竿舞这一古老而又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必能大展风采,屹立于世界民族传统体育之林。

参考文献:
[1] 金德阳,颜香放,张丽.竹竿舞的文化特征及其社会价值[J].艺术审美评判.2010.6.
[2] 王明兴.黎族传统体育与民间舞蹈关系初探[J].体育与科学.1988.3.
[3] 赵国雄.黎族的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2.1.
[4] 朱玲珍.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及辨证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35-38.
[5] 曹阳,张阳.再论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28-30.

三 : 海南黎族舞蹈浅谈

四 : 海南黎家竹筒饭(图)


海南黎族传统美食。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黎族民同,多 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现经烹调师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摆 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南著名风味美食。

海南黎家竹筒饭(图)

海南竹筒饭

用料:

山兰米500克、猪瘦肉100克、生抽10 克、老抽3克、精盐5克、味精8克、清水500 克,精猪油、五香粉少许,新鲜青竹2节。

制法:

1、山兰米洗后,浸泡半小时,捞起,加 精盐、味精拌匀。

2、猪瘦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用老 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热锅过油,将肉片翻 炒至熟,出锅待凉后,切成0.3X0.3厘米的肉粒待用。

3、取新鲜青竹(节距较长为好),每节锯开一端,洗净晾干,用精猪油抹拭 竹筒内壁,将调好味的山兰米同瘦肉粒控匀,分两等份加进两节竹筒里,入适量 清水(每简约250克),然后,用干净布条捆扎封堵竹筒口,放进200度的电烤炉中 烤约半小时至熟,关电源继续在炉中锔干。

4、取出成熟的竹筒饭,解除布条,锯成若干小段(每段长6厘米),摆放盘 中上席。

特点:

竹节青翠,米饭酱黄,香气飘逸,柔韧透口。吃时,饮一口黎家“山兰酒” ,咬一小口竹简饭,慢品细嚼,趣味盎然。

本文标题:海南黎族竹竿舞-黎族人个个能歌善舞,有特色鲜明的竹竿舞.黎族主要居住在()A.海南岛B.台湾C.云南D.广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18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