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建筑设计院-95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发布时间:2017-12-17 所属栏目:梅兰芳大剧院

一 : 95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人民大会堂以西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总述

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

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1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三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

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

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 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 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9m,东西长轴212m,南北短轴144m,壳体四周为35500m2的景观水池。水池周围是39600m2的绿化种植了各种树木、灌木。

国家大剧院观众主入口位于其北侧长安街上观众次入口及演员入口位于其南侧人大南侧

路。大剧院在地下与地铁天安门西站连通,人们可乘坐地铁经由地下通道直接进入大剧院。

观众车辆由基地东北、西北侧进入地下车库,基地东南、西南为贵宾、货运及消防车辆入口。

为了给大剧院周围创造良好的环境,货运卡车、后勤服务车辆及布景道具运输车等出入

口均设置在隐蔽处。基地北侧的地下设有近1000辆小汽车及约14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及附属用房。基地中部壳体除3个剧场外,地下设有贵宾休息室、演员附属用房、录音及演播室、舞台设备机房、机电设备用房等。其中包括5个排练厅(1个大排练厅约600m2,2个中排练厅各约300m2,2个小排练厅各约200m2)、80个化妆间(主要演员和普通演员化妆间)、32间琴房及录音演播室等设施。艺术家们可在大剧院享受一流的服务设施。基地的南

侧地下设有小剧场、餐厅及附属用房。

在公共区域及3个剧场的外廊中设置了展厅、新闻发布厅、图书资料室、休息厅、咖

啡厅商店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根据使用要求,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结合在一起。这样灵活的设计 除满足演出功能外,还可满足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要求。

2 3个剧场 国家大剧院巨大的壳体内共有3个剧场——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

各剧场间既相对独立又可通过空中天桥相互连通。各剧场的使用功能与国际接轨,舞台音响、灯光、机械技术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歌剧院 以金黄、橘黄色为主,雍容华贵、典雅庄重的歌剧院主要为大型歌剧、

舞剧,芭蕾舞剧、音乐舞蹈史诗类演出的活动场.所有观众席2094席,共分池座前区、池座后区、二层楼座、三层楼座。观众厅的声学设计以满足自然声演出为标准,设计混响时间为

1.5秒。歌剧院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的“品”字形舞台结构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

(2)音乐厅 以浅色色调装饰的音乐厅宁静、清新、高雅,用于演出大型交响乐和

民族乐,有186一个席位(包括站席数)共分池座前区、池座后区、二层楼座、三层楼座。设计2.2秒的混响时间使音乐厅获得了最好的音质。于舞台后部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

从德国引进,它造型典雅、音色饱满,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管风琴演奏台

(3)戏剧场 以紫红色为主调的戏剧场传统、亲切、热烈、和谐也是国家大剧院中最

具特点的剧场,以上演戏剧、话剧为主兼有地方戏曲和民族歌舞使用功能。戏剧场共计95三个座席,共分池座、二层楼座、三层楼座。设计1.2秒的混响时间。戏剧场舞台采用镜框式舞台、伸出式舞台2种使用形式,观众厅前部乐池依靠机械设备可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变成“伸出式”舞台,也可做为活动座椅区,增加一部分观众。

3个剧场的座椅标准排距为0.9m,座椅宽550mm左右。流线型的座椅为大剧院独特设

计,具有回弹阻尼装置,回弹时无声,保证演出时的安静。座椅下静压箱送风,座椅的支腿也是送风口,这是剧场中最为舒适的空调送风方式。

(4)多功能厅(小剧场) 此剧场在基地西南角的地下。

设计理念

切断历史,向新时代迈进

中国当初对设计方案的要求是:一看就是个剧院,一看就是个中国的剧院,一看就是天

安门旁边的剧院。

中国的「大屋顶」「琉璃瓦」各种真伪「传统」建筑,在北京已泛滥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中国建筑界对大剧院的争论,便集中在「传统」与「现代」问题上。无疑,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与中国传统一点不沾边,大屋顶、琉璃瓦丝毫不见。

天安门一带,因为有中央领导人用於庆典检阅的城楼,有迎接外国首脑仪式的广场,有

召开各类政治性大会的人民大会堂,有党中央和国务院集中办公的中南海,所以显得政治气氛十分浓烈。如今,一座或可领导未来世界建筑新潮流的乾燥土地里豁然冒出的“水中珍珠”,无疑将为天安门这一政治性极强的地带,导入大胆浪漫的文化象征。

“对1个古老的城市来说,新的建筑设计更要谨慎,但不是一动不动。如果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留到今天更好,但既然已经没了,就得想新的办法。难道就此不再设计新的建筑?”

只有1种思想

在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最后一轮投票中,安德鲁的方案凭借其简洁、大气的特点获得胜利,“简单的体型更能体现永恒性。其他方案都过于花哨,只有这个设计能符合国家级的分

量”。

国家大剧院呈半椭球形,被称为“鸟蛋”。同正球体的中心对称性不同,椭球形从不同角度看,曲线的弧度各不相同。据说安德鲁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口袋里一直揣着一块石头,随时揣摩自然弧线。 “一般的几何形体看一眼就知道后面是什么样,而这个设计虽然简单却又有多义性。安德鲁是用基于一般人审美习惯的现代手法表现传统方式。”

这种独特的椭球形外形使国家大剧院3.5万平方米的外壳上只有对称分布的4块钛板是一模一样的。“要求拼缝自然、圆滑,这比正球体复杂得多。所以,当时仅幕墙设计拼块的拼法就有很多种方案。”

剧院中的城市

大剧院外形虽然简单,内部却非常复杂。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内部就像1个小城市一样。 除了剧场,还有音响资料馆、录音室、音响后期制作室、演播厅、图书馆等等,是1个面向所有人群的设施齐全的艺术中心。除了演出,还可以进行音响制作、录音、排练,练琴房对外开放。”

剧院内部设施的档次在国内也没有其他艺术中心可以与之媲美。国家大剧院的业主调研了世界各国的剧场,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舞台设施,如戏剧场的舞台鼓桶式转台,由十三个升降块和两个升降台组成,具有“升降推拉转”等多种变化形式。剧场地下建有 1000个车位的停车场,将来会成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的配套设施。

穹顶

这个大屋顶并非只是装饰,而是内部功能的需要。外观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需要。这个大屋顶把大剧院内部许多不同的功能组织起来了,脱离内部功能,只批评这个外观如何如何,不够客观全面。我相信,当观众、参观者进入国家大剧院这个浑然一体的建筑时,他们会觉得这个最高处离地面45.9米、略低于人民大会堂的46.5米的大屋顶很有必要。透过这个穹顶,人们会发现这是1个新的观察北京的角度。”

结构

国家大剧院壳体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内部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是规矩的剪力墙结构或框架结构,而是柱子托着墙,墙架着梁,梁上又有墙。数学模型无法完全套用计算机程序。用结构工程师的话讲,这属于概念性设计,很多地方要凭经验,不能完全靠计算软件。

细节

“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对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实验小剧场四个剧院中的戏剧院,考虑到主要将上演中国的国粹———京剧,我在内部装饰材料的质地和颜色的选择上、在整体设计上,刻意追求了与京剧的服装、脸谱等相适应的气氛;而歌剧院的功能主要是歌剧和芭蕾舞剧,对环境的要求又有不同。

在室内设计上,内部的各个细节也都是椭圆形母题的再现,比如观众厅、新闻发布厅、扶手栏杆等,形式非常统一。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钢结构超椭球体壳为1个超大空间壳体,壳体是经过精确数字计算得出的系数为2.24的超级椭球,它集建筑、材料、设备等高科技于一身,其外围护装饰板面积约36000m2。巨大的壳体是建筑与结构的融合体、墙面与顶面浑然一体没有界限。整个钢壳

体由顶环梁、钢架构成骨架,148榀,弧形钢架呈放射状分布,钢架之间由连杆、斜撑连接,壳体钢架从外观看似是落在水中,实际上下部是支撑在3m宽×2m高的巨大混凝土圈梁上。设计考虑到方便施工及加工周期问题,壳体钢结构构件尽量标准化,并易于装配。

钛金属板 大剧院壳体除部分为玻璃幕墙外,其它均为钛金属复合板装饰 总面积约30800m2,每块尺寸约2000mm×800mm×4mm的钛板,共使用了20000多块。钛金属板最外层的0.3mm“贴膜”钛金属是日本进口的,并对其进行了特殊氧化处理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其特点为化学性质稳定常态下不易被氧化、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15年不变颜色。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这么大面积在建筑物表面使用钛金属板的先例。

壳体内层的装饰 这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木条之间留有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在壳体内侧红木吊顶与衬板之间西南和东南侧为回风口)的技术问题。

玻璃 大剧院壳体幕墙的玻璃面积约6700m2,从设计理念上将壳体的南、北玻璃幕的形状(从上到下)设计成弧形渐开式,寓意为舞台上徐徐拉开的大幕(北侧宽约106m,南侧宽约42m),因此要求玻璃要通透,使外边的人能够观赏到大剧院内的公共空间,以及活动的观众,而内部观众白 天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室外的蓝天白云和周围的水池、绿化夜晚可以将长安街上的景色尽收眼底,充分体现“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设计理念。

室外景观水池 为了今后维修方便、节约用水,将整个水池分成了二十二个区域,最大1个区域约3200m2,容积约1600m3。每个区域从进水到泄水均可独立操作,为了保持水面的整体性,分格水池的池坎低于水面下100mm。

正南、北的2个区域底为玻璃,下部为南、北入口空间。玻璃处水深为100mm,考虑到万一玻璃被破坏,水池坎以上的100mm水量如果不做处理,会造成全部二十二个区域100mm以上约3550m3的水量进入大剧院地下部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玻璃区域的周围做了80mm高的透明亚克力条,那么只有20mm深水量进入大剧院,损失减少到1/5。 最初方案水池除南北玻璃顶外,水池冬天用于滑冰。几经研究在技术可行性上有一定问题,后引进了“中央液态热源循环系统”技术,通过板式换热来对水池水进行冬天加热、夏天降温,如果冬天偶尔遇到零下10摄氏度的特殊天气下,可采取应急措施,利用能量提升器,将地热水温加热。在水池内设置了十个温感探头,通过探头,可自行调节能量及提升器和潜水泵的运行时间数量,达到能量环保最佳效果。做到水池冬天不结冰(设计水温1.5摄氏度),夏天不长藻(设计水温28摄氏度)四季保持相对温度。

消防

国家大剧院壳体下2万多平方米的空间远远超过消防规范。如果严格划分防火分区则破坏了整体设计。比如按照一般规范,疏散楼梯到疏散口不能超过15米,这对国家大剧院是不可能的,最后采用的方法是在地下设置大量疏散通道。

公共区域 建筑符号 兰花草式样的符号在大剧院中运用在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材料当中,它不但自成景致,而且还相互呼应。橄榄厅墙面石材之间磨砂玻璃上的不锈钢镜面兰花草与上部深色兰花草栏板相互映衬;公共大厅的歌剧院暗红色墙壁上的金色兰花草与戏剧场、音乐厅外环廊灰色兰花草栏板遥相呼应;甚至公共区域的售票台、咖啡台、服务台石材上的装饰图案也为兰花草,主人口暗红色的弧墙同样雕刻着类似兰花草的图案线条。

中国传统的红色符号在大剧院中比比皆是:主入口红墙、壳体内红木吊顶、歌

剧院观众厅内外红墙、戏剧场红色弧形楼梯,墙面上红色的油漆布块、曲线红色艺术灯带??

另1种建筑符号是将传统中的局部、片段做某些变形或材料处理 大剧院橄榄厅中的铜门充分体现了这点,铜门上椭圆方向各异、呈不规则排布是由中国古代门钉变形演化而来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的融合,同时会让人们联想到椭圆的门钉又是大剧院的壳体外形的鸟瞰效果微缩板。

金属网 建筑师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使简单厚重的建筑结构在视觉上形成为多维空间,轻盈简捷又不失空间的纵深感站在壳体的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的金属网从高处垂下,将歌剧院与壳体公共空间分隔开来隐隐透出淡黄色人们可以透过金属网看到歌剧院环廊内人们活动的场景,若隐若现,朦胧而神秘,激发人们的好奇、想象和思索。建筑师充分利用了金属网的特点来提升室内的装饰效果。

石材 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 公共大厅的地面石材最具艺术气息 面积约7000m2石材装饰共分二十四个区域。石材有花岗岩、大理石共十个品种,虽然有的区域使用的是同1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在国家大剧院中,建筑师根据空间、环境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原有自然的石材表面上做艺术处理如主入口水下廊道两侧的太白青石材墙面在表面烧毛的底板上开了不透空的半圆孔并磨光与底色烧毛形成鲜明对比圆孔的排布从上至下、从小至大、从密至疏不规则排列。此处顶部玻璃上波光粼粼的水面经过太阳的折射,透过玻璃投射到大小不一的圆孔气泡装饰的太白青石材墙而上相映成趣人们感觉仿佛走进水的世界欣赏到能用眼睛聆听 的光影协奏曲,如梦如幻飘渺不定。

音乐厅 音乐厅观众厅的平面形状是稍有弧度的鞋盒型,它可提供丰满而浑厚的音质。观众座席围绕演奏台布置,即乐队和伴唱演员在中间,观众在周围,在空间上形成对演奏台中心的围合。这样的布局最大限度保证了观众听到均匀的自然声。 观众厅周边以扁而宽的椭圆形柱廊环绕,在柱子背后有耦合空间,可提供晚期的混响时间。观众厅的高度和形状确保了有足够的体积,因而混响时间自然可得到满足。

戏剧场观众厅的设计尽可能避免冷漠的感觉,观众厅的曲线池座和环抱状楼座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拉近,同时使每一位在场观众都能看到整个大厅和全部观众,旨在创造出亲近的温馨气息。池座的几何形与临近台口的活动座席浑然一体。 ①伸出式舞台 戏剧场舞台最大特点在升降乐池前设置了伸出式舞台当乐池升至伸出式舞台台面标高时表演区将前移使观众最大程度地听到演员清晰的自然声和观赏到演员细腻的表情,演员站在舞台前区,置身于热情观众的包围之中不仅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调动演员的表演热情,形成良好的观演气氛。 ②活动耳光 由于舞台的前移戏剧场设置了双道耳光如果按常规的耳光室设计是开敞的 这样将吸收大量的自然声音质效果不理想。为了使声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改变前区音质差的缺陷 戏剧场将双道耳光做成活动翻板式在不使用耳光的情况下各层耳光的翻板可以关闭,且耳光靠观众厅一侧其装饰面采用与观众厅内墙装饰相同的丝绸布面与观众厅内部整体装修效果融为体。 ④吊顶 戏剧场的吊顶为木条板,由2种厚度规格5mm,8mm随意排布组合,为了使声音在观众厅内得到更好的反射增加了吊顶的厚度在木条板背后增加一层15mm厚的木板及20mm厚的水泥砂浆加钢筋网 吊顶中区结合两道面光的布,置以凸弧面为基本元素进行设计,以便于声音的反射和扩散。吊顶让反射声更有效均匀地覆盖观众厅,

众厅的平面形状与声学关系较大,长方形(侧墙成角度)有利于反射声音音质好但视觉效果古板,墙面不完整,而圆弧形对于音质存在致命的声音聚焦的缺陷但在视觉美学上圆弧形墙面更加优美。建筑师设计基本理念是基于经典的马蹄形剧院,但又避免了传统式的包厢布局在视线和音质方面的弱点,一方面利用金属网形状可以随意的优势呈弧线另一方面利用金属网的通透性,因此将观众厅设计成双层墙,即建筑实体墙与金属网装饰墙这样声学专家可以大胆地为了达到各种声学指标在实体墙上施展才华不必担心影响观众厅的美观将金属网背后

95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_剧院设计

的实体墙做成了有角度有利于声反射的斜墙面,在观众厅内看不到生硬的折角,声音又可透过金属网到达反射声墙面。同时,在设计中不但利用金属网的通透解决了声学问题,还达到建筑的场景效果:在演出前将所有照明关闭金属网连接处的带形灯照向后面的红墙,又反射到金属网,经过金属网过滤,以漫射形式柔和地撒进观众厅内,四周红色的墙面映射着朦胧的金色的薄纱,演绎出一道现代、简约、优雅,柔和而具有亲和力的视觉风景线。

3个观众厅的共性 ①座椅 座椅前面材质为了观众的舒适度使用了柔软的布料为吸声材料而后背为木质背板是反射材料,这样座椅的等效吸声单位将空椅与有人坐的2种情况下变化尽可能减小因而缩小了满场空场混响时间的差别。 ②声闸 观众厅和舞台为密实的钢筋混凝土围护结构,隔声的薄弱环节为门处,本设计进入观众厅入口均为双道门的声闸 声闸墙面、吊顶做了吸音木饰面,木饰面的种类与观众厅的装饰相协调,戏剧场观众厅内颜色偏深,采用沙比利,歌剧院同观众厅的地面、吊顶材质,音乐厅因观众厅内颜色为偏淡雅,木饰面采用了欧洲枫木。

心脏的心脏 长安街南侧 人民大会堂以西 不能喧宾夺主

人民大会堂是人民当家作主

因而大剧院的高度不可以超过人民大会堂 46m

但大剧院的功能在46m里无法完成 所以地基深 32.5m

地下水 离地表23m

如何与前门老街道相互协调

如何与故宫 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呼应

98年 国际招标 10国家 36单位 44方案 一轮 全为长方形

为取得完美的音质 剧院大多被设计成长方形

首都新世纪标志性建筑 不能喧宾夺主

担心盖成保守的建筑 一看像个剧院

也许,在成为1个看得见、进得去的建筑之前,人们很难想象它的美丽。但一旦它建成,人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

大剧院是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场所,是1个可以充分呼吸和享受的文化空间。这就是我这个设计的目的。”

二 : 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概况,中国建筑设计院-主要业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在建筑设计行业排名第一,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排头兵,是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G)是2000年4月由原建设部四家直属的建设部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和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组建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注册资金为18143万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2000年11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概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CAG)是2000年4月由原建设部四家直属的建设部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和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组建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改革开放后是第一批进入国际建筑市场并较早获得对外经营权的设计企业之一,注册资金为18143万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2000年11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院集团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90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40余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10余人,注册城市规划师40余人,注册造价师30余人,注册咨询师50余人,注册监理师50余人,注册设备工程师180余人,注册电气工程师80余人,其他注册人员10余人;高级设计、研究人员1100余人,中级技术人员900余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在建筑设计行业排名第一,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排头兵,是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www.61k.com]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主要业务

范围涵盖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环评和节能评价等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城市与小城镇规划、市政工程综合设计、城市燃气与工业煤气、污水与垃圾处理、道路桥梁设计、建筑智能化及系统工程设计、建筑标准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居住工程、建筑标准、科技信息技术、建筑历史、建筑经济等业务及其相应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建筑设计、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市政、建筑标准、建设信息、工程咨询、室内装饰、园林绿化、住宅研发等一体化的集团化产业构架。

55年来先后设计完成了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国际饭店、深圳体育馆、外交部大楼、北京万泉新新家园、湖州东白鱼潭小区、北京煤气厂扩建工程、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西直门交通枢纽、首都博物馆、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故宫保护、长城保护、敦煌莫高窟、引滦入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1986年至2006年获设计奖461项,其中国际奖8项、国家级奖68项、省部级奖324项。

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组织机构

院本部职能部门: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投资与资产管理部、技术质量管理部、科研管理部、海外事业部、党群工作部、行政管理部、审计委员会、院刊编辑部、离退休职工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一个建筑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中心;


五个专业设计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


三个名人工作室:崔恺建筑设计工作室、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陈一峰建筑设计工作室;


七个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建设部建设科技信息研究所(亚太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城市地下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建筑防水与工程材料研究所;


院现拥有17家一级公司(企业);院还设有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部城市煤气技术发展中心、建设部给水排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推广办公室。

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大事记

1952年 本院前身中央直属设计公司成立
1953年 本院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设计院,即中央设计院
1954年 从上海等地选调的约200多名技术干部到本院工作,年末本院职工总数达1015人
1955年 本院更名为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
1957年 本院设计的长安街第一栋现代化功能建筑中央电报大楼竣工
1958年 院设置为5个设计室分别承担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援外建筑、国防工程、建筑标准等项设计工作
1959年 本院设计的北京站,全国农业展览馆,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项目相继竣工
1960年 院成立家具设计机构,开始了对室内装修,家具设计与制作和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964年 有本院专家负责,百余名技术人员参加编辑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1集出版,全书共3集,发行20多万套
1966年 河北邢台发生地震,本院组织设计人员赴灾区帮助人民重建家园
1967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援外工程几内亚大会堂竣工,在国际上获良好评价
1968年 军代表、工宣队进驻本院,院实行军事管制
1969年 奉上级指示,本院迁至河南新乡,时职工总数958人
1970年 本院被撤消,908名职工被分配至其它单位和山西、湖南、河南等地
1971年 由11家单位重组后的新机构正式成立,定名为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
1973年 正式成立建筑设计研究院
1974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援外工程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落成
1975年 正式成立标准设计研究所
1976年 唐山地震,本院领导率专家组赴唐山参与新唐山规划设计
1978年 本院招收第一批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0年 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3年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设计院定名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


1984年 本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85年 本院接手也中公司的经营管理
1987年 本院设计的大型项目北京图书馆落成
1988年 设计院更名为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本院历史所参与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卷出版
1991年 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来院考察复式住宅
1993年 本院被评为“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
1994年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组建
1995年 本院同日本合作的新JICA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和培训中心”正式启动
1996年 本院所属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
1998年 由本院华森公司和中国建筑学会,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共同举办的“住宅建筑设计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1999年 遵照党中央指示开展“三讲”党性党风教育
2000年 建设部决定撤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组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1年 举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本院主办的“国际建协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2年 隆重纪念建院50周年

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荣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和国诞生后的第1个中央直属设计单位。1952年始建,50多年硕果累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和部委级科技奖励105项,建筑设计作品6000多项,遍布全国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院之一,在共和国建设和成长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先后参与了国民经济第1个五年计划中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参加了“大三线”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参与了唐山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参加并完成了众多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工程设计项目。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国防建设和援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科技攻关的骨干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中在建设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为我国建筑设计、住宅研究、村镇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作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50多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曾先后设计完成了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北京西直门大型交通枢纽、首都博物馆等1大批经典之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设计完成了我国第1个超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建筑、第1个325米超高度钢结构大气污染监测塔、第1个我国自己投资自行设计的五星级现代化酒店,以及代表当今世界第一流技术水平的2008北京奥运主场馆。创下了无数个国内第一,填补了若干个国内空白。
几代科技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这是1个伴随共和国建设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的企业,也是1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企业。
50多年来,被赞誉为中国建筑设计百科全书的经典长卷《建筑设计资料集》诞生于此;
重视功能,讲究质量,求实严谨的职业操守和企业文化,历经多年,沉淀于此;
林乐义、戴念慈、陈登鳌、傅熹年、李猷嘉、吴学敏、龚德顺、李娥飞、崔恺、赵冠谦等一批建筑界的栋梁之才治学务专,成就于此。

中国建筑设计院_中国建筑设计院 -贡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代科技工作者始终站在共和国建设科技发展的最前列,1步1个脚印,引领着行业科技发展,推动着行业技术进步。 如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国有大型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近40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设计大师6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93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研究设计人员1064名,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8%以上。院辖中国市政华北设计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深圳华森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城市建设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等18家直属单位,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重庆等国内各主要城市。院内设有三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经国家建设部批准设立的行业研究中心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在住宅研究、村镇建设研究、城市建设研究、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均处在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行业认同的技术集散地和信息辐射源。
为我国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平台
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负着我国住宅领域基础性研究与科技攻关的重任。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从事住宅研究的科技人员,早在“六五”时期就开展了“改善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研究”等一系列住宅研究课题,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他们承担并完成了“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科技开发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先后推广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住宅建筑配套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等1大批成套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设有“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部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城市煤气技术发展中心”、“建设部给水排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行业研究中心。先后主持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中的重点攻关任务、“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轻轨交通方式研究”项目以及“污水净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攻关项目。承接并完成了几百项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规划设计任务。已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内唯一接受建设部委托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归口管理单位,也是建设部指定的村镇建设规范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有一批被尊称为“老标准”的科技人员,把一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事业中。他们潜心研究,编制出《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1大批国内领先、部分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标准。为国家的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村镇建设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还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科研基地”。拥有一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默默耕耘在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队伍。曾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等巨著,完成了故宫、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等多处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牛河梁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众多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05年后又陆续启动了《国家重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纲要》涉及包括汉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以及长城、大运河、周口店等100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遗产。
追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发展的足迹,我们感慨称万千。50多年走过的光辉历程,载着骄人的业绩,一路撒满辉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为此感到骄傲;也为共和国建设科技发展的伟大业绩感到自豪。
今天,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个经过多年精心打造的建筑设计“航空母舰”,正在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三 :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车库近4.66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概述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2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www.61k.com)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建筑设计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地理位置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东西长轴为 212.20 米,南北短轴为 143.64 米,建筑总高度为 46.285 米,地下最深处为-32.50 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内部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2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门以西为好”。最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人工湖四周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壳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2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人工湖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国家大剧院人工湖防水工程闭水试验全部完成。据悉,国家大剧院建成后,人工湖蓄水将达到14000立方米。届时,长安街核心地段南侧将增添秀丽水景。
文化广场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国家大剧院内有4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4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内部设施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1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国家大剧院结构由3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国家大剧院内有3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3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二十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大剧院共有5个排练厅,位于3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1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2个中排练厅1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1个用于乐队排练;2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灯光音像

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功能分区

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1个主台、2个侧台和1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5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其中,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1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歌剧院设有六个单人化妆套间,六个单、双人化妆间,十八个中化妆间,两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六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

歌剧院舞台尺寸
台口宽度:18.6M;台口高度:14M
主舞台台宽:32.6M;主舞台台深:32.6M
台上净高:32M;
左右侧台宽:21.6M;左右侧台深:25.8M
后舞台台宽:24.6M;后舞台台宽:23.6M

音乐厅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位于歌剧院东侧,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音乐厅的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185九个(包括合唱区)。演奏台设在观众厅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容120人的乐队演奏。演奏台设有三个升降台,在演奏台前部设有钢琴升降台。四周围的数码墙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在演奏台后设有可供180人合唱队使用的观众席合唱区。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有94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音乐厅的天花板,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音乐厅的顶部、墙壁、地面、舞台、坐席与管风琴的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其混响时间为2.2秒,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音乐厅设有两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两个单人化妆套间,4单人化妆间,六个中化妆间,七个乐队、合唱队用大化妆间,10间练习琴房和1间管风琴练习琴房。

戏剧场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戏剧场主要供戏曲(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话剧及民族歌舞使用。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95七个(不包括乐池)。戏剧场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戏剧舞台,舞台采用由镜框式舞台到伸缩式舞台的可变化形式,设有主舞台、左、右辅台和后舞台。主舞台设置的“鼓筒式”转台,由十三个升降块、两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这种形式的鼓筒式转台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可以达到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戏剧场设有五个单人化妆套间,八个中化妆间和三个大化妆间,1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三个乐队用大化妆间,还设有4间练习琴房。

观众席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观众席的每个座椅下都会有空调送气孔。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感受不到气流的存在,却能享受到空调带来的舒适。而且下送风设计调节的是地面以上两米高度内的空气温度,与传统中央空调调节整个剧场温度相比,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还不会产生中央空调的那种噪音。此外,座椅安有消声装置,即使观众中途离席折叠收椅,也不会发出声音。

配套设施

排练厅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北京国家大剧院排练厅大剧院内设有齐全的剧院配套设施,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3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综合排练厅可供剧目进行综合排练和观摩排练;2个中排练厅1个专供舞蹈和戏曲武生使用,地板有较好的弹性;1个专供乐队排练用,厅内混响时间可以调节;2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各剧院还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等配套设施。其中,有普通化妆间72间、VIP化妆间18间、练琴房23间、贵宾厅10间、排练厅5间。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在国家大剧院内,除了3大专业剧场和1个试验小剧场以外,还设有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图书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天台活动区、纪念品店、咖啡厅等活动区域。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驻院团体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是大剧院特别成立的2个专业驻院演出团体。
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均经过严格选拔,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不少中国籍团员拥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两团以歌剧、音乐会演出为主要任务,并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家大剧院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则,为两团实行新型的管理运营体制,为使管弦乐团、合唱团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表演团体而努力。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艺术展览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艺术展览位于北水下廊道两侧的东西展厅、歌剧院五层的现代艺术馆、歌剧院一层南侧的艺术沙龙展厅和各个剧场环廊,共同构成了国家大剧院独特的艺术展览空间。
国家大剧院艺术展览主要分为表演艺术类展览、视觉艺术类展览和文化遗产类展览(其中包含文物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2007年12月正式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已经举办了200多场艺术展览,获得了业界的好评。这些精彩的展览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和观众在欣赏剧院精美建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国家大剧院艺术展览定位于“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符合国家大剧院的品牌形象与艺术品位,形成差异化展览特色,为艺术普及、观众培育提供优质服务”。围绕这个核心定位,展览严把质量关,坚持“高品位、高水准、高雅艺术”的“三高”标准。艺术展览不仅是国家大剧院“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殿堂”的主要体现,也成为了剧院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世界之最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世界最大穹顶
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
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
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总监名单

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名单
戏剧总监:徐晓钟;
舞蹈总监:赵汝蘅;
音乐总监:陈佐湟;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设计师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保罗·安德鲁

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六个设计单位的6九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1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争论与批评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自从竞标中把得头筹那一天起设计方案就没停止过争议。在造价、环保、环境的关系都曾是争议的焦点。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方案曾遭部分院士、建筑学家、建筑师的批评性意见。耗资巨大以及建筑设计的艺术形式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巨型壳体覆盖着四座剧场,从演出功能看毫无必要,导致很大的耗费;大面积的水池也是1种不经济的行为。国家大剧院被北京居民昵称为“蛋壳”。国家大剧院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令人惊愕的作品之一。评委会在招标前提出3个原则:一看就是1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它这3个方面都不符合。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胡绍学介绍,之所以选择现在的方案“求新的心态肯定是有的”“......从当时搜集上来的所有方案来看实际上还是追求新颖”。其外表形状与附近的故宫以及毗邻的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不协调’也是人们争论、批评的焦点,被认为舍“传统”而取“现代”之争。另外北京风沙尘土大,大圆弧建筑又难于清扫。

国家大剧院总投资26.8838亿元,大剧院工程内部3大剧院座位数已经确定为547三个,平均每个座位造价近50万。以每个希望小学平均造价25万(参照浙江标准)计算,国家大剧院总投资可以建5473×2=10496所希望小学。有专家根据经验计算统计,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运营费和维护费极其惊人,仅每月的电费就需要400万元人民币,可以建16所希望小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89年创立以来,15年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250多万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508所。在每100所农村小学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学。(2004年02月24日(中国青基会通讯2004年第1期))。比较可以看出,国家大剧院这一项建设投入比“希望工程”15年的募资还多。如果将这笔费用投入农村教育可以相当于“希望工程”15年的成就。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科学设计

揭秘国家大剧院——冬季池水不结冰

现象:冬季国家大剧院池水不结冰。隆冬的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面向公众拉开了“国际演出季”的序幕,一月的北京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夜间室外温度一般都会在零度以下,北京很多处湖面都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然而奇怪的是大剧院周围的一潭湖水却丝毫不见结冰的迹象!

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概述,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_长安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缘由:关于国家大剧院人工湖的设计,早期,保罗·安德鲁,这位气质浪漫、谈吐文雅的法国设计师曾经有过1个这样的想法。他打算冬季湖水结冰以后,把总面积三万五千平米的巨大环形冰面,变成1个天然溜冰场,供市民玩耍。同时,洁白的环形冰场,和冰面上尽情享受这一份愉悦的人们,也成了隆冬季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彰显了大剧院的艺术韵味。然而,浪漫的设想却与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法国设计师的设计方案与现实发生了两点冲突。首先,利用这个水池滑冰是项危险性相对较高的运动,位于北京城心脏地带的国家大剧院,当然要把安全指数放在首位;其次,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开放溜冰场需要相应更换冰鞋、储存物品等配套设施,这对于国家大剧院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方案。既然湖面结冰后既不美观又无法利用,那么就要想办法保证一潭湖水四季都碧波荡漾,让“湖水映明珠”的唯美形象深入人心。

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专家采用出了一套叫做“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装置,来保证一年四季“碧水映明珠”的理想成为现实。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2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参观门票:30

长安大剧院_国家大剧院 -乘车线路

公交线路:1路、4路、5路、10路、20路、22路、47路、37路、52路、726路、728路、802路,天安门西站下车即到。
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一号线天安门西站C出口。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设计院-95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2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