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2-24 所属栏目: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 :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7-04-19

  黄石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经济占黄石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黄石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黄石工业经济正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所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黄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4%,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51.2%。认真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是确保今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当务之急。

  一、黄石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XX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黄石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黄石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黄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XX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XX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黄石市工业经济从XX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XX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XX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全市规模中小企业的74.95%。以万达金卡、振华化工、鸿峻铝业、新成钢铁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企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改制,企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综合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湖北锻压机床等一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企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逐年提高。黄石建材节能设备总厂等企业的产品不但在国内俏销,而且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是企业产品逐步趋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黄石市中小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钢材、水泥、机械、服装等有限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学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800多个品种、近XX多个系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互补效应已经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已经实现质的跨跃;四是企业信誉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大为改观。据调查尽管当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黄石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盈利。

 来源地址:

发布时间:2017-04-19

  3、企业成长步伐明显加快。XX年初,黄石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7家。到XX年底,新增规模中小工业企业100家,其中引进项目投产新增40家,“小进规”新增60家。据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最终结果显示,全市法人工业企业达到3772家,其中具备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达604家,比目前在统的规模以上单位还多89家,这为XX年工业企业“小进规”提供了保障。预计XX年全市新增的规上工业将增加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将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左右的百分点。

  4、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目前已形成了涂镀板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铜及铝制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业。XX年,涂镀板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等五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0.1%。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XX年黄石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使黄石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突出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XX年黄石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8%和1.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6家,全部是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为26.1%,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行业和主导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带动全市亏损企业急剧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黄石市中小企业全年亏损总额为5.44亿元,比XX年增加3.37亿元,增加亏损1.63倍。从亏损额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别是:电力、仪器仪表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人员工资、交通运输等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XX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XX年1-9月份,黄石市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XX年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82,到XX年9月达到123.09。尽管XX年4季度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XX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指数,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XX年1-12月份,黄石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7.59个百分点。分月看:除1月份两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高于出厂价格1-13个百分点。明显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倒挂”加剧,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黄石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主要是工资待遇过低。XX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黄石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XX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8.1%。目前黄石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工人不愿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9

  2、企业资金供应非常紧张。这次危机由大中型企业正在向中小企业扩散。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据测算,危机造成XX年黄石市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减少近一成。同时,货款回收困难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35.5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4.6%。近年来,黄石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黄石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

  XX年黄石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仅为91.84,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2.81,处在近5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53,处于极不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主要是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三是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四是贷款成本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银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XX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费用为22.9亿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业利润总额只有14.61亿元,比上年减少3.55亿元,减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黄石中小企业出现的这些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因此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此轮危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尽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但可以体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政府应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市场、资金、法律等配套服务,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在贷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贷资金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查、发放权力,加快构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引导商业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文章地址:

发布时间:2017-04-19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金融危机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危机给企业和行业创造了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的机会,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将促使新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探寻发展出路。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二是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要改善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合理调配内部各种资源,节能降耗。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努力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工作氛围,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4、增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目前黄石市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由此带来的融资难、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困难,严重制约了黄石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那些有技术懂管理,有产品研发项目或专利技术,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给予风险投资支持。二是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创新。组织各行业协会成立中小企业互保基金会,共同应对资金缺口问题。

  5、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聚合效应。应该看到,黄石市民营经济外向度较低,相对发达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稳固,这为黄石市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施“弯道超越”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危机中寻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政府部门要建立部门帮扶中小企业责任制,重点扶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钢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实施行业管理。由协会牵头按行业组建企业联合体,加强产业集群配套产品的协作性,实现信息、原材料、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社会服务等资源的共享。建立起产业集群内部的资金链,把集群内部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合理使用。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五大产业集群内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区域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和产品抗风险的能力。

更多文章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税务系统调研报告:发挥税收职能扶持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对县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工商局关于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法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调研报告

本文地址:

二 :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家荡

辣椒产业是丘北县一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县最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www.61k.com)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 “中国辣椒之乡”这一品牌优势,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按照“龙头带动、园区推动、市场拉动、工农互动”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切实加大辣椒种植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发展辣椒规模化、标准化连片种植,强化产品市场宣传,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辣椒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辣椒产业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县辣椒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发展我县辣椒产业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2013年10月至11月,个人由兴趣驱使,对我县要求辣椒产业的发展情况展开了一次实践调查,调查主要通过查阅县农业局文献资料、走访辣椒食品公司业务主管、技术人员等方式进行,最后汇总材料形成报告。

一、“丘北辣椒”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丘北辣椒始种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因主产于云南省丘北县而得其名。在大半个中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只要有人提到丘北,就会自然想到辣椒,提到辣椒就想到丘北,而且一说起丘北辣椒,味觉就会使你志在必食。

丘北县是“中国辣椒之乡”,也是我国辣椒出口的生产基地之一,丘北辣椒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丘北县,地处喀斯岩溶山原地区,具有种植辣椒所需的温度、光照、水分、肥力、土壤质地、隔离条件、无霜期长短等自然条件。丘北小椒又称丘北辣椒,盛产于县境内双龙营、树皮、天星、日者等乡(镇),丘北辣椒具有个小、形体均匀、色泽鲜艳、油脂和维生素含量高、辣香味浓、口感好、不含农药残毒,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糖分、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最佳的无公害调味品。据云南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检验,丘北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辣味素、有机酸、胡萝卜素、色度均高于颇负盛名的朝阳辣、日本的三缨辣、河南的香花辣椒,被公认为是最好的食用辣椒之一。丘北辣椒色、香、味独俱特色,并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丘北小椒个小、色艳、皮厚,辣而香,味道纯正油脂高食味佳,富含蛋白质。经测定,丘北辣椒果内含有脂肪13.1%、蛋白质11.98%,有机酸辣椒素均有一定的含量。另外,每百克含维生素C24.366毫克,总抗环血酸2.6毫克,胡萝卜素3.21毫克,此外,还含钙、磷、镁等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远远高于其他椒类品种。因此,人们都喜欢用丘北辣椒作佐食,制作别有风味的蘸水、卤腐、咸菜等。丘北辣椒作佐食相当于用别的辣椒再加入芝麻等多种香料的总和。丘北辣椒还因富含辣椒素而具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温中下气、散热除湿、治呕吐、止泻痢、消食杀虫、促进秃发再生等功能。

1

丘北辣椒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由于严格的地域性和适宜的土地、气候种植自然条件,形成了“丘北辣椒”品质的独特性,以个体均匀、色泽鲜艳、质厚肉多、辣香味适中,维生素和油脂含量高以及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享誉海内外,“丘北辣椒”已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优质辣椒的代名词。[www.61k.com]

自1954 年以来,丘北辣椒就一直出口香港、澳门、美国、斯里兰卡、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12月获得国家外经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荣誉称号, 1999年11月被国家评为“中国辣椒之乡”, 2000年起,该县把辣椒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培育,通过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变零星种植为连片种植,变传统种植为科学规范种植,县里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通过提纯扶壮,优化改良辣椒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生物多样性规范化种植等农科手段,提高辣椒品质及亩产量。之后县里又建立辣椒加工工业区,内引外联,兴建起有一定规模的辣椒龙头加工企业13家,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同时还在全县辣椒生产区建起一定规模的辣椒交易市场3个,促进辣椒产品流通。目前,全县已有50万亩辣椒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注册了商标。龙头加工企业加工的辣椒系列产品(系列产品有:呼辣圈、胖大嫂、红椒娘、邱辣王、世霸辣、辣得爽、一吃福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原椒及系列产品年出口创汇近1000万美元。

(二)发展产业的主要做法

丘北县充分发挥“中国辣椒之乡”的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辣椒产业规模化生产,以辣椒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近年来,丘北县因地制宜,打造辣椒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辣椒产业。针对辣椒种植方式落后、技术粗放等问题,丘北县邀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由技术人员指导椒农选种、育苗,督促椒农科学分摘栽培。丘北辣椒研究所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采取区域选、果选的方式优化辣椒品种,提高品种选育及提纯复壮工作。去年共选育优质品种5亩,经观测平均单株果数可达62至109个,亩产干椒185至252公斤,每亩比普通辣椒增产50到120公斤。同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好辣椒产品的加工销售。扶持达平辣椒公司引进人才和技术,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呼辣圈、辣椒干、辣椒丝等20多个,带动椒农722户种植辣椒6万余亩。经审报,达平辣椒系列产品已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呼辣围和油辣椒两个产品已获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去年,丘北达平辣椒公司与美国“GET”好味道食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的供货合同,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辣椒流通提供了可靠市场。

1、在科技种植上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2005年,丘北县人民政府与云南农业大学签定《丘北辣椒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依托农大技术力量,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全面开展丘北辣椒综合标准、品种提纯复壮、规范化栽培示范、地理标志保护、无公害辣椒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辣椒深加工等课题研究。在种植农艺措施上,进行生物多样性高产栽培示范、品种提纯复壮、杂交组合的测配工作,根据生长所需养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委托厂家生产“丘北辣椒”专用肥。2006年3月,云南省质量监督局发布执行《丘北辣椒 2

丘北辣椒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综合标准》,国家质监局备案。(www.61k.com)2011年丘北辣椒种植面积40万亩,初步测算产量达50000吨,按照每公斤20元测算,种植产值近10亿元,种植遍布全县12个乡镇,已发展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广、覆盖农户最多、促农增收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

2、在产业发展上加强领导和强化扶持。一是成立丘北辣椒产业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规划。加大种植区沟渠、小水窖、田间道路、土地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示范样板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农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育苗时间和施肥标准、统一苗床规格和病虫防治。二是加快辣椒加工基地建设,构建产业企业发展平台。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发展思路,在丘北工业园区专门规划一片区域用于发展辣椒加工企业,解决企业建厂用地、生产用电、用水以及布局分散等问题,促进辣椒加工企业规范有序发展。

3、在流通环节上建立健全市场价格波动工作制度。在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根据波动程度,启动丘北县临时价格干预实施办法,促进辣椒的正常交易。加强市场监管措施。加大对市场销售的辣椒制品和原材料的巡查力度,实施有效监管,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壮大辣椒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的作用,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主体。培养辣椒经纪人,使农民流通队伍组织化、规范化,形成庞大的农民流通服务网络,多渠道开拓市场。加强辣椒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辣椒产品资源档案、客户档案、价格供求信息发布和反馈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库存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4、在市场建设上完善城乡辣椒市场网络体系。 2009年以来,建设占地65.8亩的丘北恒源辣椒交易配送中心,改造占地面积61亩的天星乡、树皮乡和双龙营镇三个农贸市场。到2010年,全县市场总量达到45个。使辣椒交易由传统零散的集市交易逐步向综合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转变。既方便了辣椒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丘北辣椒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目前年交易量4万多吨,交易额7亿元以上。为帮助农民解决辣椒买卖问题,成立康达、双赢等多家辣椒专业合作社,负责辣椒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及销售服务,农村经纪人达到100余人。2011年9月,丘北被省商务厅批准为农产品出口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实施11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区域化备案工作。这意味着,丘北辣椒将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即对外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出口,促进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5、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和投入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 3

丘北辣椒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每年选择3至5家企业技改项目作为县重点技改项目。[www.61k.com]以省级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突破原料型生产加工的局限,研究生产适应医药、化工和其它特殊领域应用的系列产品。促进辣椒产品提级增值,延长辣椒产业链,提升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品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积极申请质量体系认证或产品质量认证。

现在丘北主要有达平、云泰、永明、一吃福、金鑫、恒源、华灿、冷冻厂等8家企业从事丘北辣椒系列产品开发、加工、销售。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达平、云泰等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平、一吃福、阿着底等为省级著名商标。达平等5户规模以上辣椒加工企业2010年产量2219吨,工业总产值达3.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

6、在产品外销上加大产品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借助外宣平台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自2000年以来,我县已成功连续举办了十一次辣椒商品交易商贸洽谈会,邀请了中央、省、州新闻媒体全程宣传报道,充分展示了丘北辣椒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品质、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丘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丘北辣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以辣椒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被省政府确定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实施了11万亩辣椒种植出口基地备案,促进辣椒出口销售。截止目前,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辣椒加工企业有8户。2010年,全县完成辣椒外贸出口总量1951吨,出口创汇75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75%左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丘北辣椒产业通过强化科技种植投入、大力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建设和构建产品外销平台,产业化发展速度呈现逐步加快的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和前景优势日益明显。但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产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国外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制约,丘北辣椒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丘北辣椒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辣椒产量、质量不稳定。丘北辣椒主产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沟渠引水、旱地集雨工程设施缺乏,如遇到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辣椒产品产量和品质随之受到较大影响,辣椒种植靠天“吃饭”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4

丘北辣椒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二)辣椒加工企业龙头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www.61k.com)受辣椒加工企业业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及其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主攻方向不明确的影响,大部分辣椒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和系统、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在管理上仍然沿袭了家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管理十分粗放,甚至有个别企业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辣椒产业发展主营业务上,涉足其他投机性行业问题日渐显现;新产品研发投入严重,在产品开发上仍然停留在粗产品加工上,生产工艺十分容易仿效,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日益激烈,还没有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生产开发格局;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在品牌打造上由于缺乏高科技产品的支撑,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度很高、世人皆知能真正代表丘北辣椒的著名品牌;深加工产品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国际市场知名度较低,在产品外销上以半成品和原料输出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稍有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退货甚至销毁,丘北辣椒出口销售困难持续加大,制约辣椒产业的因素不断增多。

(三)辣椒加工企业融资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加工企业缺乏银行贷款所必须的固定资产抵押物,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达不到银行贷款抵押要求,难以直接向银行贷款融资,生产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业主缺乏必要的投资风险意识、发展壮大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不敢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融资,守着小摊子过日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丘北辣椒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根据调查实际,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在发展工作中,应将紧紧抓住文山州把辣椒产业列为我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进行培育的发展机遇,在辣椒基地建设、品种提纯复壮、加工企业扶持、交易市场建设、品牌培育打造、外销市场开拓等要方面大力扶持辣椒产业发展,使之真正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丘北乃至全州的一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特色骨干产业。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措施投入,抓好辣椒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一方面是继续加强与云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次论坛会为契机,认真听取和落实各位教授、专家对丘北辣椒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加强与云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加大科技措施投入,做好辣椒种植品种选育、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制定与运用等工作,积极推广辣椒标准化种植,做好地理标识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促进辣椒规模化连片种植。另一方面是加强辣椒 5

丘北辣椒 关于丘北县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辣椒产业的持续发展。[www.61k.com)紧紧抓住中央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机遇,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辣椒主产区水窖集水、沟渠引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因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给辣椒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提高辣椒产业发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产品产量和质量,促进辣椒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扶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好辣椒产业发展。继续把扶持和培育辣椒加工龙头企业作为丘北辣椒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抓,走“公司+ 基地+ 市场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辣椒加工转化增值,延伸辣椒产业链。一方面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加工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战略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和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粗放型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变,以管理赢市场、增效益、促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以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政策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扩大加工产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辣椒加工转化增值,延伸辣椒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三)加大交易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面向全国开放、迈向世界的辣椒交易之都。紧紧抓住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文山推进“新高地”建设,以及构建海、陆、空国际化大通道的历史性机遇,以云桂铁路和普者黑火车站建设为依托,在商贸物流园区或工业园区内,普者黑火车站附近规划一片区域高规格、高起点建设丘北辣椒交易城,建成集辣椒交易中心、储运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和综合市场等为一体,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一流、方便快捷的辣椒专业交易市场,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辣椒集中交易城进行交易,同时吸引省外、国外大客商、大企业到辣椒交易城专业从事辣椒交易活动,实现丘北辣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丘北辣椒产业大发展、大跨越。

6

三 :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13卷第1期(2008)(2008

)Vol.13No.1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卓玛措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合作

730070)

要:甘南州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www.61k.com]通过对甘南

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指出了甘南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甘南州;旅游业;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8)01-124-04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继敦煌之后的旅游热点之一。自1978年以来到2002年,我国旅游业在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1]。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甘南州旅游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夏河县是甘南州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县。自1998年以来,甘南州各县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纷纷发展旅游业,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甘南州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指导思想,各县市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捷径,并付诸实践。现阶段,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如何,以及是否对甘南州未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性基础,本人于

政府主导、突出四大功能、突出地方特色和转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思路,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一历史性责任[3]。李志刚、唐相龙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特色旅游业比较优势的评价入手,对制约因子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对甘南州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现实而又独特的构想,最后提出了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4]

。苗红通过对旅游地USP的概念、内容和技术路线

的分析,以临潭县旅游开发为例,对该地区旅游产品、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并对其旅游特征和实施

USP营销策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基于USP

理念的旅游开发与营销是成功的[5]。何喜刚、李文兵等人从文化扶贫视角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实行旅游扶贫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构想,探讨了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品的原则和方法[6][7]。

二、调查区域背景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我国十大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属藏、汉两大板块的结合部。甘南州东临定西、陇南两市,北接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通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西连青海省果洛、黄南两州。甘南在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而今则是兰州经若尔盖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南河道和唐蕃古道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南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0%。现辖七县一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县、合作市),1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甘南州现有总人口68万人,其中

2006年8月初对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

研,调查方式为实地观察、采访相关部门。

一、文献综述

旅游业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加地方经济收入的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的关注。甘南州夏河县以拉卜楞寺闻名海内外,也因此引起省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于甘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杨朝继、苗红、聂华林、安刚强、李志刚、唐相龙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既有从宏观方面进行的研究、又有从县域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具体研究。苗红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市旅游地域的空间竞争关系为对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空间关系主要是替代性竞争关系,认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可进入性是影响这种替代性空间竞争关系的主导因素[2]。杨朝继、李辉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甘南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四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为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卓玛措(1970—),女,法学硕士,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经济。

124

甘南州旅游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13卷第1期(2008)卓玛措: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2008)Vol.13No.1

藏族人口34.46万人,占总人口的50.76%。(www.61k.com)

甘南州地貌呈现高原、山地丘陵、高山峡谷共生,农区、林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并存,雪域、林海、“南国”同在的区位特点。正是甘南州特殊的地形地貌,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共存的特点赋予甘南州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寺院旅游,包括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东方小瑞士”郎木寺、卓尼禅定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甘加佐海寺、拉卜楞觉姆寺(尼姑寺)等137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有古城遗址,如甘加八加古城堡遗址、羊巴古城、明代城墙、唐土蕃磨坊的遗址、有红军走向—茨胜利的“门户”——腊子口及著名俄界会议遗址、日那毛主席故居、临潭肋巴佛纪念馆、卓尼杨积庆烈士纪念馆等111处遗址,22处古城址,16处古墓葬。复杂的地形地貌造成差异较大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孕育了境内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其他藏区绝无仅有的境内86种藏族服饰;草原香浪节、赛马会、插箭节、博峪采花节、元宵节松明灯会、莲花山花儿会、千人锅庄舞表演、万人拔河比赛等独特的节庆活动。境内绚丽多彩的草原森林风光,如碌曲、玛曲、夏河的连片草原,迭部、舟曲的葱郁森林,及“三河一江”,大里加山、莲花山、太子山、则岔石林、尕海候鸟自然表1

年份

甘南州

旅游综合收入(万)

保护区、阿夏大熊猫栖息地等山水景观。

三、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南州各县市不同程度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甘南州的旅游业也由此得到发展。综观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既有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所取的成绩,也存在诸多对甘南州未来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

(一)甘南州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积极贡献目前,全州共有旅游企业65家,其中:国内旅游饭定点接待单位50家,国内旅行社8家,星级宾馆、店14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6家,一星级7家),有旅游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户。国家(点)3处。国际湿地类型保护区1处、国AA级景区

全州已设计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保护区2处。

推出“四长五短”旅游精品新线路,据统计,从1993年—2004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9亿元,年平均增长36.62%、25.7%、46.8%。200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9.6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64.46%。

旅游收入占甘南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旅游业正在成为甘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向支柱产业过渡。通过表1可考察1993—2005年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状况。

1993—2005年甘南州旅游业收入指标

占GDP的比重(%)

年份

甘南州

旅游综合收入(万)

占GDP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650007984292870106200114400125100126967

199.9311413.84457.7744.9893.22316.5

0.310.390.450.430.650.711.82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37299151678167556186500218100260993

519583005463.778793.81490025100

3.785.473.264.716.839.62

资料来源:甘南州旅游局

从表1可看出,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甘南州旅游业所创造的综合收入呈稳步上升之势,

GDP比重,也由1993年的0.31%增至2003年的

4.71%,2005年达到9.62%。以上资料充分说明,旅

游业已经是甘南州GDP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本文采用旅游收入与甘南州GDP回归的方法研究旅游收入对甘南州GDP的影响。这里运用

2003年所取得的旅游综合收入是十年前的44倍,

而到200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5100万元,比2003年增加了285.4%。同期,甘南州的旅游收入所占

125

甘南州旅游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13卷第1期(2008)1993—2002年甘南州GDP年甘南州旅游收入进行回归,采用y=a+bx回归模型,其中y为甘南州历年的GDP,x为甘南州历年旅游总收入,并在计算机上

用Excel得出分析结果,其回归结果的方程为:

Y=100900.7+7.125446x

这个回归方程表明,甘南州每万元的旅游收入,大约导致甘南州GDP的增长约7.125446元人民币,从这个结果来看,旅游业对甘南州GDP的影响还是很大的。(www.61k.com]

(二)现阶段甘南州发展旅游业存在的问题目前随着国内各省市争先发展旅游业的强劲势头,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捷径之一,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但目前,要想使甘南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现阶段甘南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单一,州内各县市发展旅游业遍地

开花

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其低成本高收益而被大力发展,但在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基础设施、

服务档次、旅游产品开发、娱乐休闲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由此会影响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在“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战略指导下,州内各县市纷纷发展旅游业,并将其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捷径,几乎全州各县市都有旅游资源优势,但都未转变为旅游经济优势。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资金一般来自财政拨款。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扶持欠缺是制约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5年,甘南州各县市财政旅游发展资金到位情况为玛曲107万元,碌曲81.9万元,夏河114万元,合作市80.2万元,迭部124万元,舟曲100万元,临潭512万元,卓尼89.94万元。而同期,甘南州财政拨付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临潭冶力关、迭部腊子口景区骨干项目贴息、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及相关的宣传促销活动,以打造“兰州后花园山水冶力关”和迭部腊子口“红色旅游”项目。从甘南州旅游发展资金拨付来看,2005年甘南州对临潭县的旅游财政投入居全州第一。而对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夏河县的扶持力度降至第三位。

2.旅游“六要素”建设层次较低,制约甘南州旅游业发展

126

Vol.13No.1

(2008)旅游“六要素”,是指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是游客需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对旅游地经济贡献产生直接作用。因此,旅游“六要素”,既是客源市场的主观行为,也应该成为旅游地吸引客源的客观条件。甘南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六要素”建设层次较低,不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的现状。

“六要素”基础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甘南州各景区内普遍存在供热、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滞后,通讯设施亟待改善。

甘南州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几乎空白,垃圾处理率仅为20%[8]。而在一些偏僻景区尚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交通设施的滞后又是影响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甘南州内公路网密度和公路等级都较低,路面质量较差。州内仅有兰朗公路(213线)为国道,其余为省、县、乡级公路,且大多为便道或砂石路。州内通往各景区的道路大多路况都较差,多数景点尚未设置旅游专线,更未配备专门的交通运输工具,造成除接待旅游外,一些偏僻景点可进入性差,州内散客的旅游行为受到限制。

四、对策建议

要使甘南州旅游资源优势真正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必须调整甘南州旅游发展的战略结构,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旅游环境,使甘南州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而实现“旅游富州”。

(一)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实现多元化投资改变目前资金来源单一的现状,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环境。在现有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提倡社会、个人投资共同兴办旅游业,具体可采用承包、租赁、参股、债券等形式,并在税收、土地利用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在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二)改善旅游“六要素”品位,全面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

改善旅游环境,创造旅游精品,打造旅游品牌,开发特色产品,是改进甘南州旅游业现状的途径之一。改善基础交通设施,创造旅游精品,打造旅游品牌,包括建设民俗风情园、藏獒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开发藏族民间传说、藏族风情展、藏民俗演示、牧民生活体验、藏族歌舞表演、草原景区马上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9]。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本区域所产藏药、藏香、唐卡、藏式年画、林产品、旅游景区风景图片等特色纪念品,以藏族传统文化支撑特色产品,

使游客在身心上真正感悟藏文化的独特

“瓶颈”

甘南州旅游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13卷第1期(2008)卓玛措: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2008)Vol.13No.1

魅力,实现“旅游富州旅游强州”的目标。(www.61k.com]

(三)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间的关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甘南州生态环境具有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的恢复、修正期限较长的特点,因此,必须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甘南州为发展旅游业而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

(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

旅游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旅游对就业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较适合普通劳动者参与就业。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投入少、回收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扶贫之路,旅游扶贫在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上的效果是显著的。2005年底,甘南州仍有低收入人口

[1]袁虹,吴丽.中国旅游业发展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43~47

[2]苗红.甘南州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J].干旱区资源

与环境,2004,(6).

[3]杨朝继,李辉.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

西北民族研究,2005,(2).

[4]李志刚,唐相龙.甘南藏族自治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以甘肃省临[5]苗红.基于USP理念的旅游营销研究——

潭县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6]何喜刚,高亚芳.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开发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7]李文兵,伍延基,侯佩旭.论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开发

的文化扶贫机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8]李志刚等.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农牧区贫困的成因及对

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城乡建设,2005,(5).

“十一五”[9]夏河县发改委.夏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21500人,绝对贫困人口110000

意义。

[10]

,因此实施旅

游扶贫战略对于甘南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积极

[10]甘南州扶贫办.

Theinvestigationreportoftravelindustrydevelopment

thestateofGannan

ZhuoMacuo

(HezuoMinoritiesTeacher'sCollege,HezuoGansu

747000)

Abtract:TheTibetautonomystateofGannahavegoodlytraveltheresourcesadvantage,thistextpassesinvestigatedtotheTibetautonomystateofGannantravelindustrydevelopmentthepresentcondition,pointoutedtheproblemofthetravelindustrytheTibetautonomystateofGannaninpresentstage,andworkouttheCountermeasurresugges-tion.

Keywords:ThestateofGanan;Thetravelindustry;Presentcondition;Countermeasurre

责任编辑:李锦煜

127

四 : 林下养殖发展调查汇报

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市农村经济循环特点,我们针对市林下养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下养殖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支柱产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群众推广畜禽养殖。但如何使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庭院饲养,转向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以及循环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由于我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养殖业用地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林下空间广阔,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畜牧业的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林下养殖已经体现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亮点。

(www.61k.com)1、林下养殖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林牧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每亩土地的产出效益,又可以解决畜牧业养殖用地问题。据调查,随着林产品加工能力增加,木材的市场行情看好。直径16厘米以上速生杨木,价格维持在600—1200元/立方米,亩年均效益在1000元左右,植树效益优于种粮。但林业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成材周期为8年。前3年可通过林农间作获得部分种植收入,后5年林密叶茂林下无法间作,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养殖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较好地解决了林业“脖子长”的问题。林牧长短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养殖用地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的亩效益。我市林下养殖的实践证明,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育肥牛和育肥猪仅为3-4个月,养肉鸡的生产周期只有49天,养肉鸭的生产周期最短的仅为28天,林下养殖效益也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林地每年养育肥牛效益为0.6—1.4万元,养羊效益是0.3—0.5万元,养肉鸡效益是0.6万元,养肉鸭效益是2—3万元,林下养肉兔可获利1—1.5万元,养特种动物可获利3—5万元。同时,由于林下养殖提供了充分的粪便、二氧化碳气肥和水分,能促使杨树提高20%的生长速度。林牧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农民的林业和牧业的双收益。曹县王集镇祥伟鹅业公司负责人赵文振如是说:“过去只知道种上10亩杨,等于开银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这280亩林地里饲养了11000只四川白鹅,80天就可出栏一批,每只净收益可达3元,年出4批,收入可达10多万呢”。

2、林下养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而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30%,我市2006年仅为26.9%,畜牧业发展潜力还比较大。市政府审时度势,把发展林下养殖作为扶持畜牧业的着力点,畜牧养殖要出村进林、规模化发展,要将我市林地多的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结合起来,将发展林下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的“四四四一”工程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规模养殖,畜牧养殖走出庭院,走出了村庄,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扩大了饲养规模,促进了林牧业的生产发展,增加了林牧收益,带动了农民致富,发展林下养殖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林下养殖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从国内市场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畜产品市场日趋看好,需求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日愈广阔。从国际市场看,发展林下养殖,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快林牧一体化建设,把林业、畜牧业培育成经济的一大亮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使畜牧业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畜牧业作为一个中轴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又可以间接带动林业发展,能大大增加养殖和木材总量,并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有力带动一、二、三相关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林下养殖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450万亩,农田林网1080万亩,农林间作385万亩,林木覆盖率30.8%。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林下规模养殖。通过林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2006年全市林下存养家畜和特种动物56.75万头(只),出栏166.643万头(只);林下存养家禽798.4万只,出栏2395.19万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场)216处,有效利用林下空间20余万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2.86亿元。全市涌现出了牡丹区、定陶、郓城、巨野、曹县等先进县区,曹县王集生态示范园、定陶县黄店镇肉鸭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林下养殖园区和围绕林下养殖的加工企业,在当地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有:

1、林下养禽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养殖)。饲养方式主要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

2、林下特种动物养殖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饲养方式主要为棚舍笼饲。目前多见于貂、狐狸等皮毛动物。

3、林下养兔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统筹、合理安排。

4、林下养羊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多属于林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饲养方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

5、林下养牛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设,后植树),林牧统筹安排。饲养方式主要实行圈养。

6、林下养猪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8米株行距林地,小型育肥猪舍或简易育肥小区多见于先林后牧;大型猪场或规范化养殖小区多见于先牧后林,林牧统筹安排。一般占地面积30亩,存栏育肥猪300头,年出栏三茬,年收益约8万元。

林下规模养殖组织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通过引导农民投入和协调信贷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同时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金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和定陶黄店镇的5个肉鸭加工企业,按照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培植鸭源基地,现已建成林下养鸭小区42个,养肉鸭100万只以上。三是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陈坡乡马楼村,由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貂小区,凡是本村养貂200只以上的农户,均可进入小区饲养,大大激发了村民养貂的积极性。

我市林下养殖实践证明,林下既可以饲养鸡、鸭、鹅、兔和特种动物,也可以饲养牛、羊等,但以小型动物更适宜在林下养殖。总之,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形式多种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使林下养殖成为绿色、生态林牧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

三、林下养殖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为加强对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林下规模养殖领导小组。市畜牧局按照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其他领导分片包干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负责指挥、协调县区林下养殖发展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具体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畜牧局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分解任务,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包场(区)工作制。

2、增加资金投入。由市畜牧局联合农村信用社出台了《关于林下养殖信贷支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林下养殖的信贷扶持力度。县区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协调贷款到农户。截止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177万元,协调金融部门投放贷款5461万元。

3、营造林下养殖氛围。为快速推进林下养殖的开展,加强了对林下规模养殖的宣传工作,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宣传的实施意见》。积极联系省、市电台和报社等媒体,对全市林下养殖的政策、典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乡村季风》、《田园风》等栏目,开辟专栏,专题报道,对林下养殖工作、先进典型经验进行报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的热情和积极性。

4、搞好示范带动。为推动林下养殖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市范围内狠抓了一批林下养殖示范场区,供广大养殖户参观学习。2006年,全市建成林下养殖示范场(区)272处。为更好地推动林下养殖工作,市畜牧局联合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佃户屯吴店行政村建设大棚养鸭示范基地,进行标准化肉鸭生产示范。

5、扶持龙头建基地。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增肉鸭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只。为给龙头企业提供充足货源,我市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大力组织发展林下养鸭基地,积极协调贷款,开展林下养鸭技术培训,指导建设林下养鸭大棚。

6、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把千家万户的林下养殖者组织起来,联合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我市围绕林下养殖,积极引导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协会)。截止2006年底,全市围绕林下养殖累计组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余个。协会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协调银行贷款、统一供应饲料,发展定单养殖。

四、林下养殖存在的问题

1、林下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林下养殖是依据我市资源优势提出来的,现在正处于各种发展模式由尝试阶段向推广阶段的过渡期,林牧结合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与畜禽品种的结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风、防寒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我市的畜牧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少、规模小、产量低,林下养殖也缺少品牌,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处于中原交通枢纽的位置,但至今没有一处畜牧产品交易专业市场,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也缺乏带动力。

3、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林下养殖发展面临着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更为突出。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的鸭棚,需资金3.5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林下养殖是一大制约因素。林地存用错位、搞养殖的劳动力普遍老化是制约林下养殖的另一因素,需要进一步优化。

4、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良繁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畜牧业的信贷投入机制、保险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五、林下养殖的对策建议

1、突出重点,搞好规划。今后几年,林下规模养殖工作是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着力搞好林下养殖布局,统筹考虑资金、林地、畜种、加工企业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片林和绿色通道两侧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注意解决林下养殖小区的路、水、电“三通”问题,扶持林下养殖场区的发展,突出培育养殖场区的示范带动能力。搞好林下养殖与龙头企业对接与新农村建设、与“四四四一”工程结合,建立林下养殖示范典型,加以推广。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分析好林地、畜种、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林下养殖工作。

2、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林下养殖。畜牧业发展要向规模和标准要效益。要围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林下养殖场户,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标准生产。一是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导龙头建生产基地。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组织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畜牧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的质量监测、许可和认证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流入生产基地,为标准化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搞好与“四四四一”工程的结合,加大农村四清、沼气推广力度,发展一批“养殖+沼气”模式的生态畜牧专业村。四是发展绿色优质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创建绿色产品,打造全国著名的优质绿色品牌。

3、提高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对于林下养殖工作,防疫和饲养管理技术指导非常关键,特别是做好林下养殖示范场区户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下一步重点建立畜禽疫病、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搞好信息服务。做好饲料、兽药服务、畜禽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市场行情发展等等技术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对林下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加强经验交流。

4、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经合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的原则,培育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采取多样性,即可以农民自办,也可以技术服务部门、供销社等与农民联办,还可以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与农民联办。在发展模式上,可以龙头企业办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逐步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示范带动效果好的经合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

5、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抓龙头、带基地的工作思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林下养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逐步建成林下养殖绿色生态畜产品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让农民从林下养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加大对林下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是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保险等金融部门的增加信贷投入。二是把林下养殖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策划,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外商企业发展林下养殖基地。三是积极落实好市政府制定的各项奖励措施,动员民间资金进入林下养殖领域。以优越的环境、优良的秩序和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市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来发展林下规模养殖。

本文标题: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3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