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渔夫的故事》教案3

发布时间:2017-12-12 所属栏目: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 : 《渔夫的故事》教案3

课时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程序:
一、巩固预习
1、让一名平时字词掌握较差学生上黑板列出本课需掌握的字词:
(生书写) 撒 撬 弥 桅 唆 吻 
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2、解词:笑逐颜开 恩将仇报 堂堂
二、解题启思
1、文章选录于那部著作?你对这部作品的知识了解多少?
生:选自《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的器的风土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2、课文为什么不改为“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生:因为文章是从渔夫的活动展开的。
三、梳理情节:
1、抓渔夫心理变化的句子,用一个词概括。
渔夫在打渔生涯中不幸遭遇魔鬼,经历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讨论,并领会情节的曲折性。
生:渔夫先为自己好不容易第四次捕鱼时,捞到一个可卖十块金币的胆瓶,解决了生计问题而高兴。当他遇到了凶恶的魔鬼,内心无比害怕之后,又镇定下来,按自己的计划骗魔鬼上钩,这里应是自信的。最后,渔夫处置凶暴的魔鬼的态度果断而坚决,从不受魔鬼的诱惑。
板书:喜悦 害怕 自信 果断 情节曲折
四、研习性格
1、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形象个性。
提示:你现在正扮演谁?缩短本人与文中角色差距。
2、课本剧表演: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
演员——魔鬼:魏礼伟 渔夫:刘见乐
道具——面具2个、马夹、风衣内衬
舞台监督——杨绿野
音响——魔鬼进出场模拟录音
3、评议角色表演:舞台上的“他”表现如何?
生:我觉得“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4、概括人物性格:从渔夫和魔鬼的表现可见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性格?
学生讨论,板书:诚实、机智、勇敢(渔夫)
凶恶、愚蠢、狡猾(魔鬼)
五、想象描述:
1、“假如渔夫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请设计一段话。学生构思。
2、学生交流,选取典型例子,评议哪一例更加合理。
六、这节课我们通过表演、评议、想象,认识了渔夫这一劳动人民的代表勇敢、机智、诚实的性格,并领会了民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的特点。

板书:
渔夫 善良、诚实 机智、勇敢
(魔鬼 凶恶 愚蠢、狡猾

故事 喜悦 果断
情 节 曲 折
自信
害怕

二 : 《渔夫的故事》教学参考


32 * 渔夫的故事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2.词句解析。

(1)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从“立刻”一词我们可以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我们不由得会想到《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

(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这是课文唯一一次对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从哪看出魔鬼的狡猾凶恶和渔夫的智慧。

2.故事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因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在读中培养语感。要读出魔鬼的凶恶、狡猾而又愚蠢;渔夫的从容、镇定、聪明。

3.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

4.可以随文阅读《东郭先生和狼》这个中国故事,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另外,《一千零一夜》里面收集的故事大多是充满智慧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本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几个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引到读大量名著中。如果学生读过《一千零一夜》,可请学生讲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四、教学案例(片段)

师:大家都读了《渔夫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这也是渔夫急于要弄清楚的。

生:魔鬼被关在瓶子里的时候,400年过去了,没有人救它,它恼羞成怒,发誓谁来解救它,就要杀死谁。正是因为渔夫救了它,所以它才要杀了渔夫。

师:看来,这魔鬼还是说话算话的。只可怜,渔夫不是在400年前救了它,要不,可就发大财啦。可是,你们都相信魔鬼的话吗?

生:我认为魔鬼说的话根本就不可信。它说谎成性,当渔夫把它关在小瓶子里时,它不是说刚才是开玩笑的吗?

生:对,它说的是谎话。魔鬼自己说,它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那就是说,它净做坏事,哪会懂得报答别人呢!另外,杀人是它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要杀害渔夫了。

师:杀就杀吧,为什么还要编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从中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魔鬼十分狡猾。

师:同学们,我们再注意一下课文的第5、7自然段,揣摩一下魔鬼的语言,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生:从魔鬼的语言可以看出它很狡猾。开始,它以为是所罗门放了它,所以就赶紧说好话。可是,一听说所罗门已经死了,面前是个弱小的渔夫,马上凶相毕露,恢复了本性,要杀了渔夫。

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魔鬼是在说谎。要是它说的理由是真的,它出来就该说要杀死所罗门了,怎么会求饶呢?

师:多么凶恶、狡猾的魔鬼啊!谁来读读魔鬼的谎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它的凶恶与狡猾。

生:读课文中写魔鬼的谎言。

师:但结果,我想,结果肯定是魔鬼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它又回到了那个小瓶子里,被渔夫扔回大海。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生:但是,我觉得渔夫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很好的计策,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子里的,使魔鬼上了当。

生:渔夫临危不乱,在可怕的魔鬼要杀自己时,没有被吓得丢了魂,反而很冷静地想办法。

生:我认为渔夫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这句话,是使用了激将法,魔鬼肯定想:你不是不相信吗?我偏让你看看,到时候你敢说不信!这样一想,它就上当了。看,渔夫多么有智慧!

生:我补充。渔夫的智慧还可以从这里看出:当他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

生:渔夫还很自信。我来读一读他的话:“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没有这份自信,他就不会想出那么好的计策。

五、相关链接

所罗门 圣经中说,所罗门是犹太人的王。他富有智慧,赢得了臣民的爱戴。他登上王位后,犹太人由不起眼的牧羊人成为贸易和商业领域的重要角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犹太国家由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为东方专制的强大国家。

扩展: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 渔夫的故事教学视频 / 渔夫的故事教学实录



扩展: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 渔夫的故事教学视频 / 渔夫的故事教学实录

三 :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昨天,我们积累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我们来背一背好吗 (齐背)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张松龄的弟弟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正确,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 (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
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 (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 (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
(指名试读)
4.美读词语
过渡:我发现她把这几个词语读得像画儿一样美.
(1)课件出示: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2)指名读词,读出画面美.
5. 按总结的方法再指名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 (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 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4.生写话
5.交流成果
6.边想象边朗诵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师生共同朗诵)
7.品出人之情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 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指名说)
小结: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指名说)
小结: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3.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3.作业:
查资料找出这首诗,了解作者,体会"钓"中情.
板书设计: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不须归
悠闲的生活
大自然的热爱

四 :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五 :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本文标题: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渔夫的故事》教案3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21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