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心理障碍有什么表现

发布时间:2018-01-24 所属栏目:警惕近义词

一 : 情感心理障碍有什么表现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压力不断的增加,这样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要保持正常的心理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有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障碍等病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权威数据给我们说明的有哪些情感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1.7‰ ,神经症等轻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35.2‰;中小学生、高校学生的情绪、人格或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0%以上。在对60岁及以上人口的调查中,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1.48‰。其中脑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8.79‰,精神分裂症7.67‰,脑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为1.99‰,神经症患病率为41.25‰。

情感心理障碍常常的表现:

1、躁狂情感

情绪高涨兴奋,或拨好动,动作增多,有莫名其妙的欣慰感易发展为“躁狂性精神病”

2、冷漠情感

情绪冷漠消沉,对外界和自身情况莫不关心,常有苦闷,悲哀,哭泣的表现

3、幼稚情感

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时间年龄,呈现情绪幼稚的模式

4、反常情感

情绪情感两极化明显,不协调
从上面这些内容中我们知道常见的情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常常的一些症状,从这些症状中我们得知发生了情感心理障碍后会对患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社会能力,一般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候都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疾病!



二 : 心理障碍分为5大类型

心理疾病的种类 心理障碍分为5大类型

   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www.61k.com]据WHO的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 严重的心理异常:

① 精神分裂症;

②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③ 偏执性精神病;

④ 反应性精神病;

⑤ 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 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 心身障碍:

①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

② 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a、中毒性精神病;

b、感染性精神病;

c、脑器质性精神病;

d、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e、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f、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g、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

h、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

i、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

j、老年性精神病;

k、精神发育不全;

l、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 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

① 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

② 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③ 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除了精神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还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三 : 达真堪布:为财富会障碍修行吗?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若是没有看破放下,这些名声、财富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也许会是一种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有的人没有发财之前,也信佛,也很精进。后来通过一些手段赚钱了、发财了,就开始玩乐、享受了;开始不精进了,也不学佛了。这样,财富就变成今生解脱最大的障碍了。

有的人没有名气的时候,很坚信,也很精进。后来通过一些渠道,出名了,成为明星了;然后开始去享受这些,执着这些,去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对佛菩萨也没有信心了,也不学佛了。

有的人没有权力、地位的时候,信佛信得很好。后来有地位,有权力了,然后开始随意造业了。最后不但不学佛,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标准都没有了。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是你能将这些名声、财富转为道用,或者能看破、放下的话,那么这些名声、财富对修行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否则对修行来说会有一定的障碍。

所以,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这些世间的福报不一定是什么好东西,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什么可贪着的,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更没有什么可执着的。大家要从各个角度来思维观察,然后去了解、去理解,这样对这些道理才会生起一种甚深的体会和感受。

四 : 心理疾患呈现上升 “品行障碍”困扰未成年人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中小学生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陈海平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上述数字是2006年的数据,应为保守的估计,这一趋势还在呈现上升的发展势头。值得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关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味强调竞争教育造成学生抑郁和焦虑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这么多应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从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中培养孩子们乐观积极、阳光向上的品行和精神状态呢?陈海平告诉记者,孩子们面临复杂纷繁的社会竞争,当面对考学的压力,又缺少来自家长和老师所给予的细心呵护和爱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尤以精神抑郁最为常见,表现为敏感、压抑、沮丧、对前途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等症状。

最近这些年中小学生的焦虑症,患病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焦虑症主要源于学习压力,对于自己的考学前景、家庭前景、就业前景等问题忧心忡忡,侵染了儿童的思想,腐蚀了儿童的幸福。陈海平认为,学生出现严重的焦虑症,既与家庭的苛求有关,也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关爱不足、疏导不善有很大关系。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类似工业化的产品生产方式,讲究的是规模效应,一位老师管理几十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致使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的课业,不重视也无暇兼顾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因为工作压力自身也处于焦灼痛苦的非健康状态,这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和维护。

“品行障碍”困扰未成年人

陈海平特别指出,有一类心理问题应特别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这就是学生的品行障碍。2008年,新疆石河子地区一位16岁的女孩子因觉得自己的母亲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情,用500元钱雇佣同班同学将宠爱自己的母亲杀害;2009年广东中山一名公认的乖乖女因父母闹离婚吵架而将父母杀害并碎尸;2010年商洛地区被父亲称为乖儿子的15岁少年因逃学夜不归宿,怕母亲管教而伙同同学将母亲杀害掩埋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这连年出现的恶性事件都是品行障碍学生的极端例子。

品行障碍指的是六个月内持续存在违背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品行障碍是见于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一种危险障碍,表现为攻击人或动物(如欺凌、虐待、打骂、使用致命武器等)、破坏财物、说谎偷盗、严重违规违法等,其早期问题是逆反、对抗挑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则是因为发现家长或老师过去所讲的道理行不通或有瑕疵后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不适反应。据国外的调查统计显示,品行障碍儿童占到总体的2%—6%,而早期逆反对抗的比例则高达4%—16%,男生比女生更多。研究表明,品行障碍儿童容易伴生或演变成注意力障碍、逃学、离家出走、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

陈海平指出,品行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也有父母及学校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作用。平常习惯有欲求就得到满足,一旦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接受父母解释时就会形成怨恨心理。这种怨恨和不满有时表现为伤害自己,造成自残、自杀、吸毒等行为,有时则会指向施予人或者约束人做出伤害行为。陈海平强调,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网络时代,孩子们面对许多信息源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经受很多诱惑和冲突的观念,其能力又不足以排解这些困惑,往往会在内心积蓄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愤懑的情绪。”他说,“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与家长情感沟通不畅导致的恶果。”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

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国家出台过多项法规和指导纲要,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2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国务院又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都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教育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倡导在中小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专职老师,到2010年城市要达到40%,农村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30%。上述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关心。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内的心理老师队伍素质还很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全面辅导学生心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预期。

陈海平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要弄清楚孩子抑郁或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忤逆大人,让他把心理话说出来,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相机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考学都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多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的故事中体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提出目标,多了解和发挥孩子的长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家庭困难的解决中,既让孩子们了解家长持家的不易,产生对家人的感情,也让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的认识,学会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毅力。别怕孩子会吃苦遭罪,否则就是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第四,家长和老师也应不断注意自身修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就会贻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古语讲“德为先,才为后”,只有先培养孩子的德行,将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容易成为社会的祸害。

五 : 男性需警惕性心理障碍有什么表现?

男性需警惕性心理障碍有什么表现?接下来给大家做以介绍,所谓变态,是针对“正常”而言的,正常人觉得一些物体或情境不会引起性兴奋,但性变态者却会引起性兴奋。比如一双普通的女袜子。不仅如此,性变态者还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去满足性欲,有的还产生了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

性心理障碍可分为性偏好障碍与性身份障碍两种。

过去曾把同性恋称为性取向障碍,而现在已把部分同性恋从性心理障碍中排除出去,`不再视他们为病态。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性行为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性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性行为又是充满个人隐私的行为,常为社会所普遍忌讳。正因为如此,对性变态应有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并尽力采取措施,避免不良后果,以维护社会和谐。

要知道性变态的实质,必须先了解正常的性行为标准。

以男人而言,正常情况下,要选择性伴侣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标准:

第一是活的。因此,恋尸就属于不正常。

第二是同一种类的,也就是“人”。因此,恋兽就属于不正常。

第三是异性的。因此,同性恋就属于不正常。

第四是应在产育年龄。因此,恋老就属于不正常。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正常性活动方式标准。这种活动方式应该是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而不是古怪荒诞的。

一个人,对于自己究竟是属于男人,还是属于女人的认识,就称为“性别的认同”或“性身份的认定”。

一个人,只有在认定了自己的性别身份之后,才会按约定俗成的规范,在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性角色行为。

也就是说,作为男人,应该明白自己不是女人,不要有女人的习气、喜好、动作与想法。而应该扮演好男人的角色: 在家里当好儿子、丈夫、父亲。在社会上尽显阳刚之气,尽负擎天之责。

但是,有些男人——从解剖、生理上来看的确是个男人。有阴茎、有胡须,能勃起、能射精,但完全是彻头彻尾的女人心理,这就是性身份障碍了。

形成性变态的原因很多,既有先天性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影响。而且,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原因。

许多研究表明,在胚胎时期,如果胎儿脑中通过激素而接受男子信息的部位出现障碍,不能接受这种信息,这样在躯体里将会保留女性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先天因素。

后天的环境影响则更多,特别是在幼年时期的家庭影响。如在2岁左右,把小男孩当成女孩哺养,给他扎小辫子、穿花裙子,久而久之,使男孩在性别认同上产生了紊乱,长大后就会成为“娘娘腔”。

性变态的种类很多,下面择几个常见的加以介绍。

如恋尸癖是指以异性尸体作为性活动和性满足的对象,并与尸体交媾,从而获得奸尸时的乐趣。

恋兽癖是指有机会与成年异性发生性关系的情况下,却反复以动物作为性活动的对象或唯一达到性兴奋的方式。

恋老癖是指年轻人以老年异性作为性偏好的对象,以与老年异性发生性关系作为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方式。

窥淫癖是指反复窥视异性更衣、裸浴、排便及性行为,以引起性兴奋。但他们对受害者(即被窥者)不会有进一步的攻击伤害行为,不会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更不会杀人灭口。

恋物癖是指对异性的物品产生特殊的、强制性的癖好,并引起性兴奋,对异性本人却反而缺乏兴趣。

露阴癖是指在异性面前暴露外生殖器,并由此而获得性快感的癖好。电话秽语癖是指通过电话向异性讲淫秽语言,由此而得到性的满足。

性窒息癖又称性缢死,是指在人为造成缺氧状态下进行手淫,以求达到性高潮、寻求性满足的行为癖好。

性施受虐癖是指身体上或精神上虐待对方或受对方虐待才能获得性兴奋与性满足的癖好。以上均属于性偏好障碍。

另有易性癖,或称性别转换癖。是指希望通过激素或外科手术,使自己的身体改变为异性的偏好。这是性身份障碍的突出表现。

本文标题: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心理障碍有什么表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172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