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着眼大多数学生——《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序言

发布时间:2018-03-27 所属栏目:哲学与具体科学

一 : 着眼大多数学生——《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序言

着眼大多数学生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序言

着眼大多数学生——《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序言

在学校中,如果按照学习成绩的分布,学生会呈现出纺锤形——拔尖的学生是这个纺锤形的尖头,落后的学生是这个纺锤形的尾部,最为庞大的群体则是这个纺锤形的腰部:成绩中游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既不落后,也不靠前;他们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但总是欠缺那么一点火候。他们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努力一把,有可能冲进上游;懈怠一点,就有可能就掉到下游。他们的未来也在优秀与平庸之间摇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智商之外培养起良好的情商,那么进入上游的行列,成为优秀学生的几率必定大大增加。

传统的教育方法,更加多地提倡抓两头,带中间。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上游的孩子和下游的孩子,主要途径是防止上游的学生滑下来,促进下游的学生游上去,并且以此激励和调动中游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许多学校,中游学生是老师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如此庞大的群体在老师的眼睛里消失了,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拿到白惠珠老师的这本书稿的时候,我花是怀着好奇的心理阅读的。不仅因为白老师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我想走进她的班级,看看我们的会员如何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在自己的班级中;也不仅是因为白老师培养了一群阳光少年和一个优秀的女儿,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更是想知道,她如何看待中游的学生,如何帮助中游的学生,又是如何处理中游学生与上游学生、下游学生的关系。

因为,中游学生如何游上来,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蕴含着很多重要的教育哲学命题。比如,如何定义中游的学生?中游到上游的距离有多远?游泳能力如何获得?怎样才是处于上游?分数是否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过去很多教育界人士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而且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其中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中游学生如何游上来?白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并且用真实故事作为例子,娓娓道来,说服力很强。她一开始就提出,要相信孩子,用赏识来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有独特个性的自己。接着,她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马虎,比如急躁,比如拖延,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关于中学生常见的拖拉问题。有父母问白老师:“我儿子每天的作业如果我不提醒不催促,他就不知道写,写的时候还磨磨蹭蹭的,抠东摸西的,你说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这个让很多家长深感头疼的问题,白老师的解决之道是让孩子制订计划,提出明确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养成有计划做事的习惯,不仅对于学习有莫大的益处,对于性格的形成,生活的安排,事业的开拓,都有强大的助力作用,有时候甚至成为很关键的因素。

其实,上游学生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学习成绩好的分数尖子生。多年前我们在研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时就发现,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性格等对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白老师在实践中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一个真正的上游学生,决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高效安排自己的学习,严格自律,抵制无关诱惑,重视各种能力共同发展的优秀学生。所以,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从学习成绩上赶上来,而且还强调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德、习惯、个性,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白老师主张,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决不能简单粗暴,对于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的保护和培养,是让学生游上来的重要手段。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最关键的是基于对中游学生的无限期待和信任。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些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效果将是惊人的。白老师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资深教师,非常了解“教育”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她相信学生的潜力,并且知道如何去挖掘这种潜力。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让羞怯的人变得勇敢,让骄傲的人学会谦虚,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让粗心的人学会细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处的位置不断地向上游,到达人生的新高度。所以,不仅是中游的学生往上游,下游的学生往上游,上游的学生也要往上游。

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课堂和教室之中,关注和研究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实实在在的问题,并且为此进行身体力行的探索和研究,这样的研究是鲜活的,是有效的,是值得提倡的。我也希望有更加多的老师着眼大多数学生,关注中游学生,研究中游学生。

朱永新

2012年8月27日晨于北京滴石斋



二 : 如果课堂上老师让你写一份关于《哲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哲

如果课堂上老师让你写一份关于《哲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哲学》的小论文,你可以从中选取的论点是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哲学是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明灯
④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是人聪明的学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D


考点:

考点名称:哲学与具体科学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特定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考点名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含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正确认识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需要哲学,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3)因此,没有人类的实践,就没有哲学;没有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没有哲学,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准确理解哲学的作用: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可以给人以智慧,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
(1)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哲学的作用不在于增加自己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2)哲学的智慧还表现在它是生活的艺术,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考点名称: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特点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三 : 让纸立起来——中班科学

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2、发展求新求异思维
材料:细绳、橡筋圈、回形针、胶泥、白纸每人一张
过程:(一)引起兴趣
老师尝试让纸立在桌上失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二)幼儿操作

1、老师重点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先鼓励幼儿用桌上老师提供的材料帮助纸立起来,看谁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让纸立起来,同样要用又新又多的方法。

(二)结束部份

1、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方法,与同伴交流。
2、老师总结:一张纸能立起来,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长大,我们就会明白,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评析:这本来是一个科学探索活动,但我发现了其中的创新价值,因而稍作修改运用了一番,效果还不错,幼儿开始用胶泥、回形针、绳子等铺助材料或粘、或卡或拴使纸立了起来,后来没有任何辅助材料了,他们也能用折叠、组合等方法让纸立起来,充分调动的求新求异思维,在活动的最后,有的幼儿还两个、三个合作,将纸组合造型,还取了不少象形的名字,体现了复合思维的萌芽。

四 : 如何让学生“活”起来

 

梁平县合兴初中  杨小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要求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在快乐中学语文。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活”起来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       给学生“活”起来搭建一个平台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老师的表演如何精彩,而是要学生积极参与、“精彩表演”、思维活跃。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必须要协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丰富人生阅历,让学生“活”得有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充分考虑学情,积极思索教法,精心设计学生入门的台阶,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的主题,达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忙,有文可作。例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就是关于人生的话题,其中有一篇关于生命的课文《生命生命》,把生命这一严肃、沉重的主题,摆在涉世未深的初一学生面前,未免深奥。如果以人生阅历较丰富的教师的理解去阐述生命的意义,学生只能睁着疑惑的眼睛看着你,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先提出一道诱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一步步去领会,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举例说明“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于是学生讨论开了,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任长霞,从卖国求荣的秦桧到走私行贿的赖昌星,正反对照,强烈鲜明,问题的探究由躯体的“生与死”推向精神的“生与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课文,学生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旨: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二.       给学生树立“活”起来的榜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文学”教学,文学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呢?有人说是“与诗共舞”,这很形象,这里的“诗”并非文体意义上的诗歌,而是“文学”。“与诗共舞”意味着你不是学步者,只在意“步法”和“节奏”。你用你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去体验,你在说“诗”,“诗”在说你,生命的律动与“诗”同在。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激情语文。

要让学生进入语文激情的境界,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语文的激情,要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语文教师的形象就是充满激情的典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他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激情传递人生,激情散发热情,激情表达活力,激情体现生动,激情具有巨大的感染人的力量。教师用激情演绎课堂,让学生活起来,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       给学生酝造“活”的环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语感就得给学生酝造一个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语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让学生感悟语言艺术,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因此,设计语文课堂语言就很有必要。特别是课堂的导语 和结束语有必要精心设计。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 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我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就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和结束语:

导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茫茫夜空,皓月千里,引人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人们被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所吸引,多少诗人为之咏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少科学家为之倾倒:“水星”计划,“阿波罗”登月------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今天宇宙飞船多次降临月宫,月亮神秘的面纱正逐渐被掀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让我们乘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去一睹月亮的芳容,去追问“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去探寻她的奥秘吧!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情况下,用这诗一般的语言的能很快激起了学生兴趣,引起遐想,进入创设的意境中。

结束语:灿烂的月亮文化,全新的科学研究,和月亮有关的一些神秘事件,无不在预示着:月球是颗不寻常的星球。人们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月球的了解仍然是不够的,月球内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讨,月球上还有无数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空间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彻底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去“奔月”旅行,到月球上去探亲访友,我们一定会领悟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仙宫妙几景,一定会体验到“乘风归去”的潇洒飘逸!寥寥数语,让学生顿生求知之心,探求的欲望。将语文教学与引导学生探索进取有机结合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展示了语文教学艺术性,它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本文标题: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着眼大多数学生——《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序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3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