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巴金家赏析-巴金 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8-02-20 所属栏目:巴金的家

一 : 巴金 作品赏析

巴金:文学的良心

是 怀 19 巴 抱 07 金巴年 的金全 母的家 亲外福 。婆。 ,左 右三 三为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李尧棠, 祖籍浙江嘉兴。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文坛巨匠,主要作 品有《死去的太 阳》、《新生》、 《砂丁》、《萌芽》 ? 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 ? 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 。
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曾于1949年出席第 一次全国文代会, 当选文联常委。此 后的50余年中,先 后担任上海市文联 副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协 副主席、中国作家 协会主席、全国文 联副主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82年至1985年相继 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 荣誉奖、法国荣誉勋 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 誉文学博士、美国文 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 士称号。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主要目录:
巴金及其文学风格 《家》 一、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 二、控诉、暴露与反抗 1、控诉 三、人物分析

四、青春激情
五《家》的弱点 1、思想内涵单一 2、人物性格缺少深 度和广度

2、暴露
3、反抗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巴金及其文学风格
? 20世纪 中 国文学 中 ,巴金 是一位影 响巨大的 作家 。 几乎在所 有的文学 史中 , 他都被列 为一流的 作家 。 在郭沫若 、茅盾的 声誉不 断下降的 时候 , 巴 金的声 誉却不断 上升 。这 里可以 看出 ,巴 金是一位 具有稳 定的文学精神的作家。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人,曾经留学法国。1928年发表处女作中篇 小说《灭亡》,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从 《灭亡》到1949年全国解放,巴金有20多部中、 长篇小说,70多部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 随笔散文。80年代巴金有《随想录》,被认为 是敢于讲真话,并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2001 年,巴金以98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是一位善于长篇小说 创 作 的 作 家 ,他 写了 大量 的三部曲。《爱情三部 曲》、《激流三部曲》、 《革命三部曲》;而巨作 《火》,因书分三册,又 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有人把他四十年代的《憩 园》、《第四病室》、 《寒夜》合称为《人间三 部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小说数量很多,其艺 术水平参差不齐。《灭 亡》、《新生》、《火》 等都不能说是出色的作品。 但是,《家》、《憩园》、 《第四病室》、《寒夜》 却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在 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 文学地位。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创作跨越

了三、四十年代的漫长时间,前后的风 格也不完全相同。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是激情写作, 或者说是青春写作。单纯、热烈,躁动、焦虑。主要 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表现对象。40年代作品具 有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即 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 ? 巴金最擅长的是写家庭,一是写封建大家庭,一是写 小家庭。《激流三部曲》《憩园》是写大家庭的, 《寒夜》是写小家庭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家》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1931年完 成,最初是以《激流》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后来出 版单行本时,才改名为《家》。《春》《秋》都作于抗 战时期,成就和影响远不如《家》。可以说,《家》是 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在中国大陆,巴金的名字 总是和《家》连在一起的。
? 巴金之所以能够写出《家》这样的作品,是和巴金本人 的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的。《家》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巴金出身在一个封建大家庭, “有将近20个的长辈,有30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4、50 男女仆人。”巴金在这个家庭生活了19年。这种大家族 生活,是巴金文学创作的巨大生活资源和感情力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
? 《家》以封建大家庭为表现对象,属于家族小说,是现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为现 代中国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家族。 ? 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 决定性影响。它几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五四新 文化运动,对家族制度及其礼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鲁 迅的《狂人日记》)。但是,由于新文学刚刚诞生,还没 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写作,描写家族生活的小 说并没有诞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到了30年代,由于文学逐渐成熟,特别是大规模的叙 述的文学样式逐渐繁荣。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生活方 式——大家庭生活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学的视野。 巴金第一个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把大家庭生活表现出来, 为新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这种对家族生活的审美开拓,也是对中国 古典文学审美传统的继承。中国古典小说就善 于进行大家庭的描写,《红楼梦》、《金瓶梅》 都是家族小说。这种家族小说后来中断了,巴 金却把它接续下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巴金以后,一直存在着家族文学。家族文学可以说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有曹禺的 《雷雨》

、《北京人》、老舍的《四世同堂》,张爱 玲的小说,建国以后有欧阳山的《三家巷》。80年代 以后,这种大家庭生活仍然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 有影响的家族小说《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 挂》)。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二、控诉、暴露与反抗
? 《家》描写的家族生活幅度是比较宽的。涉及到大家 族的三代人:祖父高老太爷、父辈高克明、高克定、 高克安;孙辈的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琴、李瑞 珏、钱梅芬等。但是描写的主要内容是青年一代的婚 姻爱情,主要冲突是孙辈青年与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 作品正是以这种冲突表现五四以来以人性解放为核心 的时代思想激流,对于传统封建家族制度及其礼教的 冲击。作品的标题——“激流”就是五四以来以人性解 放为核心启蒙主义思想的象征,作品实际是写新文化 冲击之下的传统家族生活。 ? 《家》对家族制度否定主要采用控诉、暴露与反抗的 方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控诉
? 对家族制度的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 和批判力量。 ? 这里主要是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钱梅芬、李瑞珏、 鸣凤,她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 命运,最有力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性质。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朵来不及绽放的花朵——鸣凤
她是一个丫头,一个奴隶。八年的奴隶生活让她 清楚明白自己的身份,不敢有非分之想,她是 善良的,为了不让她所爱的人背判家庭,遭受 苦难,她愿意一生为奴。这种爱对他人来说是 卑微的,对自己来说却是那样珍贵,这份爱在 人间也是伟大的,神圣的。如觉慧所说:“你 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洁的明月啊!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爱是鸣凤唯一的希望,是鸣凤赖以生存的寄托,而封建 专制将鸣凤的希望打碎。她不愿做小,不原接受耻辱, 那么,死,成了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她是倔强的, 她没有屈服,可她爱的人也不能帮助她。 觉慧的一吻 让鸣凤在死前得到安慰,为了报答这一吻,为了心 中神圣的爱,她把清白之躯交给了月下的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 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 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 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 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 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 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 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 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

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 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 伤害过一个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 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 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 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 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 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 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 痛苦的回忆。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 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关住了她,只给 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 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 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 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 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 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 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 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 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在 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难道 这一点她也没有权利享受?为什么所有 的人都还活着,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 该离开这个世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在 她的脑子里盘旋。同时在她的眼前又模 糊地现出了一幅乐园的图画,许多跟她 同年纪的有钱人家的少女在那里嬉戏, 笑谈,享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知道这不是幻象,在那个无穷大的世界中到处都有 这样的幸福的女子,到处都有这样的乐园,然而现在 她却不得不在这里断送她的年轻的生命。就在这个时 候也没有一个人为她流一滴同情的眼泪,或者给她送 来一两句安慰的话。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 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地就忘记了她,好像她 不曾存在过一般。“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 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泪珠又一 次迷糊了她的眼睛。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 坐下去,坐在地上。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耳边仿佛有人接连地叫“鸣凤”,她知 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了泪注意地听。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 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 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 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 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

有一堵墙隔开 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 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 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 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 该永久地去了。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她又感到一阵心痛。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她依旧坐 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还在 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 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 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 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 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 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 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 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鸣凤之死是悲剧的所在,觉慧没有打开窗户,鸣凤在 窗子上用手指顺着觉慧的剪影描,然后就去投湖自尽 了。鸣凤失魂落魄地来找觉慧,当时她的话是急躁的, 但她又不能与觉慧讲清楚。觉慧见到鸣凤再三吞吐, 说:“鸣凤我很喜欢你,但是我还要办杂志,你总是 问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很忙,你过两天再来 吧。”鸣凤知道要将她嫁到冯家去后,如雷轰顶。她 又来到觉慧窗下:白纸糊的窗,煤油灯打过来留在窗 上一个非常清晰的觉慧的剪影。鸣凤在门口叫,觉慧 站直身想开窗,但还是没有开窗,说:“明天上午我 一定找你。一定,一定。”这时鸣凤对着窗子给了一 个亲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鸣凤死后,觉慧说了些很理智的话:“湖水吞下她的 身体后为什么还能这样平静……不,不单单是我,我 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可是在这样的环境 里,我同她怎么能结婚呢?……不只是为了鸣凤,我 对这种生活根本就厌倦了。”巴金老先生对觉慧这个 时期的描写十分细致,如觉慧回到家里以后,习惯性 地叫到“鸣凤,打盆水!”之后,脸色马上变了,于 是换了语调,颓唐地叫了两声“黄妈”。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朵没有享受花季的花—— 梅表姐
家长的一时任性毁了她一生的幸福,又是一位封建家庭的牺牲者。 昔日的恋人已为人夫人父,而自己年轻守寡,公婆待她刻薄,她的 命运悲惨,她的眼神凄清,她的心静如死灰。面对这样的命运,她 叹息,忧

郁成疾, 最终含恨死去。除了叹息,除了屈服,梅不会有 明天。

当觉民、觉慧,让她和琴一样看新书,她拒绝了,她说读了这些
书,犹如一个乞丐站在富家花园墙外听见里面的欢笑声,或是走到 饭馆门口,问着里面的肉香饭香,心里不知道如何的难受。

如果她能忘记过去,去接受新的生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钱梅芬属于古典淑女,是那种近于林黛玉式的性格。 聪明柔弱,多愁善感。她和高觉新青梅竹马,门当 户对,即使是从封建的婚姻观念上看,也是天生的 一对。但是,仅仅是由于家长之间的小小恩怨,她 们的爱情就被扼杀。钱梅芬由父母包办,嫁给另外 一个人,抑郁而病,终于死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朵已怒放,却突遭风雨的花 ——瑞珏
? 原本荒唐的婚姻却给了她一个好丈夫,她的美丽,大 方,得体得到了丈夫的爱。她全心全意爱着丈夫,深 知丈夫的苦楚,也能够体谅丈夫的牺牲。她知道丈夫 心中爱的是梅表姐,却能真诚大度地对待梅,把梅当 作自己死去的姐姐,为梅的不幸流泪,为梅的病着急, 她的大度让梅也感动,而这一切都缘于她对觉新最真 挚的爱。 她能够体谅丈夫为家所做的一切,而最终丈夫的忠诚 牺牲了她的生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李瑞珏温柔内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但是,她和高觉 新之间的感情总是笼罩着一层阴影,就是钱梅芬。高觉 新总是无法忘掉钱梅芬,虽然高觉新对她很好,但是在 李瑞珏的内心,仍然有无法诉说的苦衷。最后由于她在 高老太爷丧葬期间生产,被家长们以“血光之灾”为理 由逐出门外,在郊外难产而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暴露
? 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也是家中的重要内容。这里,主要 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作品中除了克明外,克安、 克定都是那种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他们把青年人的爱 情看作是伤风败俗,而他们自己却为所欲为。从他们的 身上可以感受到这种温情脉脉的大家族生活的肮脏、腐 朽,他们是从内部象蛀虫一样把这个大家庭掏空。 ? 高老太爷也是一个腐败分子。他年轻的时候不正经,老 了也还养一个风韵犹存的姨太太。但是,从来没有认为 他自己有什么伤风败俗。冯乐山,60多岁还要娶小女孩 为妾。他们在家族制度中,是特权腐败,其腐败程度与 他们的权利成正比。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反抗
? 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也是作品最重要的 内容。一方面是家族制度的罪恶、专制、腐败,另一 方面就是青年的反抗、追求个性解放。由于时代的进 步,他们不再满足于祖辈那样的非人生活,而

是要追 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这里,表现出时代新文化激流 对传统封建制度的毁灭性冲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作品中,反抗性体现高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 他们都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高觉民和琴,反抗包办婚 姻,甚至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最终获得了胜利。 ? 高觉慧具有更大反抗性。他的思想核心是自由、平等的 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社会上,他是进步、激进青年。 他积极投身社会革命活动,编辑进步刊物,写文章批判、 讨伐封建主义。在家庭中,敢于蔑视高老太爷的权威, 支持觉民逃婚,敢于和一个丫鬟恋爱,甚至敢于揭露家 长的丑行。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同时,还具有人道主 义思想,同情弱者和底层人。如对待仆人、丫鬟,是一 种平等的态度,不坐轿,爱上鸣凤,也说明他根本没有 等级思想。最后,终于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离家出 走。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三、人物分析
?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家》描写了很多人物,但是, 具有一定的性格深度的却不是很多。其中最具有深度 的是两个人物:高觉新和高老太爷。 ? 高老太爷,这个形象在作品中虽然并不占有很大的篇 幅,但是却是给人印象非常深刻,是非常成功的人物。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是大家族专制家长的典型。独断专制是他的性格本 质。他是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黑暗王国的君主。 掌握着这个家族的生杀大权,控制着家族生活的一切。 ? 在高老太爷性格上,可以体现作品文化批判的深度。 他虽然在道德人格上也存在着虚伪的腐败,但总体上 看,仍然是一个合格的封建家长。他的专制、腐败与 其说是个人道德,还不如说是文化问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和一切封建家长一样,按照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原 则来统治,维护这个家庭。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个大 家族的昌盛不衰。他反对觉民的自由恋爱,就是本着 封建婚姻制度的。父母包办,门当户对。他把觉慧囚 禁在家里,因为觉慧触犯了现实封建统治。他不让觉 新读书,让他回家料理家事,为的是让觉新承担起长 房长孙的责任。他把鸣凤送给冯乐山,也并没有感到 什么道德上的压力,因为在封建等级秩序中,一个丫 鬟和物品是一样的,完全可以随意送给他人。所以, 他的专制,不是个人道德的问题,而是制度、文化的 问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专制,是一种伦理专 制。在家族生活中,他 是依靠家族血缘为基础 的伦理力量。但是,这 种伦理力量又被封建制 度上升 为 社会意 识 形态 。 他的伦理专制的背后是 整个封建制度,他在家 庭中的绝对权利,也是 封

建制度所赋予的。在 他身上,最大程度地反 映出封建文化及其制度 的不合理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高觉新,是《家》中最深刻丰满的形象。他性格核心是 矛盾与软弱。 ? 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 动。一方面他对封建文化有认识,另一方面却无法反抗。 他既不属于封建文化,也不属于新文化。所以,被看作 是“多余的人”。在他身上,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 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
? 他曾经在外读书,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对于觉慧、觉 民的叛逆行为,既能够理解,也有所同情。他和钱梅芬 的爱情被拆散,他的妻子也由于家长的迷信和排挤而死 于难产。他能够认识到,这悲剧的根源就是礼教。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总是缺乏叛逆性,缺乏独立的 人格。他却总是压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行为上, 没有任何反抗性,而是奉行一种“作揖主义”,任凭 家长的摆布和支配。高老太爷不让他继续读书,他虽 然非常痛苦,却遵命回到家里,断送了自己读书深造 的梦想。让他去管理两个弟弟,他也同样奉命行事。 让他结婚,他就结婚,让他和谁结婚,就和谁结婚。 让他把妻子送到郊外去生产,他就送到郊外。对于所 有人,他都恭敬。甚至打牌缺人,都要找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之所以没有反抗的行动,最主要是由于封建文化的 “孝道”,这种伦理感情始终重压在他的心灵深处。 他明明知道长辈做法不对,却在感情上无法抗拒他们。 他在理智上清醒的,但是,无法冲破伦理感情的枷锁。

这和他在大家庭中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他是长房长
孙,承担着大家庭重大责任,这种位置无疑给他决定 性的影响,使他无法跳出伦理感情的圈套。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高觉新这种矛盾与软弱, 在本质上是自由意志的缺 乏。是生命意志、生命力 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 是处于压抑的状态。虽然 在理性上,他能够判断是 非对错,但是却无力把这 种理性贯彻到行动中去。 在高觉新性格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 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 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四、青春激情
? 巴金前期属于“青春写作”,其风格呈现出激情化的 特点。《家》就是这样的激情小说。情绪、感情成为 作品最突出特点。热情洋溢、坦率单纯、酣畅淋漓, 汪洋恣肆,行云流水,他不求深刻隽永,不求繁复严 谨,只求与读者的感情沟通和共鸣。在30年代文坛, 茅盾是气魄,老舍是幽默,巴金是激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 一千字,却

不断强调自己的爱和恨的感情特征。爱和 恨是一种感情的激流: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 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 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火花,这里面有爱,有恨, 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 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几乎,一谈到《家》,巴金就强调自己当时的爱和恨 的感情。 ? 爱和恨是作品的主要感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语言上,抒情性语言非常多,即使描写性的语言,也 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巴金往往禁不住带着强烈的爱憎 直接向读者介绍人物、事件等,而不是让人物自己通过 行动来显示性格。有的时候,巴金让人物作内心独白, 或者用日记、书信来表达主观感情。有的日记很长,好 象巴金用第一人称写作一样。
? 在内容上,爱和恨构成了作品的二元对立结构。就是老 人家长与青年的二元对立。也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二 元对立。老人家长是封建传统,专制、黑暗、腐败;青 年则是受害者,是现代、自由、光明。巴金把爱全部献 给青年,而把恨献给老人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家》 就是依靠这种这种爱憎分明的激情反抗的力量而获得了 众多的青年读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如果从心理气质上看,巴金基本是属于直觉灵感 类型的作家。情绪具有决定性作用,他的小说不 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五、《家》的弱点
? 《家》从整体上看,应该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并不 是巴金艺术上最圆满的作品。 最大的缺欠是单纯有余而深刻不足。 其时的巴金好象还是浮在上面,没有深入到生活和人 性的深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思想内涵单一
? 从作品所选择的题材上看,从长篇小说这种文体上看, 都应该呈现出更复杂的思想文化和人性的内涵。但是, 作品仅仅是单一的文化冲突。作品仅仅是单一的文化 尺度。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二元对立。除此之外,没有 其他的内涵。其实,优秀作品往往是多维的尺度:一 般是文化、人性、社会三者的统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如果把它和《红楼梦》 比较起来,就看得很清 楚了。《红楼梦》的伟 大就在于文化、人性、 社会三者的交融。如果 单纯从文化的进步性看 《红楼梦》就无法解释 很多的现象。如贾宝玉、 林黛玉、晴雯等人的性 格。的确有进步的文化 意义,但是,同时也具 有复杂的人性内涵。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人物性格缺少深度和广度
? 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人物性格是否饱满。 《家》却缺少更深刻饱满的

人物性格。作为一部鸿篇巨作, 《家》应该塑造很多的令人多重性格的人物。但是,性格 饱满的确实不多。只觉新复杂丰富一些,其他人物性格都 比较单一。鸣凤、钱梅芬、李瑞珏、高觉慧、高觉民等都 缺少深度和广度。就是高老太爷,仔细分析一下,好像也 没有更深刻的东西。

? 巴金在写《家》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时代所提供 的文化结构表层,没有深入到文化、人性的深层。没有沉 入到对象之中,把自己很独特的体验写出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寒夜》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后期作品,就是40 年代作品,要比30年代 更成熟。巴金的三部作 品《憩园》、《第四病 室》、《寒夜》就艺术 水平而言,都超过了早 期的作品,都超过的 《家》这样的作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在40年代,在风格上变得深沉。作品内涵复杂丰 富。如果说早期作品都是单调小说,后期就基本上都 是复调小说。在作品中,总有多种意蕴和声音。他仍 然承续着前期的抒情性,但是,不像早期那样浮躁, 粗浅,激越。而是含蓄蕴籍,令人回肠荡气。比如 《憩园》抒情性比较强一些,但是,很委婉深切。之 所以如此,就是内涵上比较丰富。一方面仍然是对封 建大家庭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人性自由、善 良的渴望,还有作者个人化的对家族的情感因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第四病室》社会批判 性很强,但是,也有人 性透视和对善良、美好 人性的渴望。在一个狭 小的病室里透视社会以 及人性。 ? 《寒夜》是意蕴丰富、 技巧精湛的作品,可以 说是巴金的最圆满的艺 术精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寒夜》的多重意蕴
? 《寒夜》(1946)文字 并不多,但是其内涵却 非常丰富。 大体上,是社会批判、 文化冲突、人性探索与 人生思考的合一。现实、 文化与人性、人生的三 位一体。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社会现实批判
? 四十年代的国统区由于战争和腐败,非常黑暗。四十 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 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 现实进行批判。标题“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 象征。 ? 作品是写一个小家庭的悲剧。这个小家庭的悲剧故事, 不是来自巴金过去大家庭的生活资源,而是来自于自 己小家庭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创作《寒夜》时,巴金 新婚不久,还陶醉在幸福甜蜜之中。但是,他以一种 卓越的想象力,写出这样一个动人的悲剧故事。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人物很少,一对青年夫 妇,一个婆婆,一个孩子。丈夫汪文宣性格

软弱,收 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 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 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 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锣 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家里。结尾的时 候,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 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把这种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 来,正是国统区这种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这种家破 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 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 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
“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 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 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 耗光。” 还说, “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 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 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 实际上,这种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 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 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是体现的传统封建文化的 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新青年。 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接受 这种陈旧的道德约束,于是双方往往冲突,这种冲突 也是导致这个家庭破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婆婆对于儿子和媳妇,就象中国所有非常传统而狭隘的 母亲一样,是那种伟大而自私的爱。她以那种传统的慈 祥伟大的母爱对去关爱儿子,对儿子无微不至,关怀备 至,以中国传统母性的勤劳操持家务,整天操劳,任劳 任怨,无论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劳累也心甘情愿。

? 但是,她同样也以那种传统的封建妇德审视曾树生。在 传统妇德的尺度下,曾树生这样一个新派女性就是不守 妇道的坏女人。她极端讨厌、甚至憎恨儿子的妻子。她 看不上曾树生的生活方式,如跳舞、晚上与人应酬,化 装、穿漂亮的衣服等。曾树生化装,她认为是装出小姐 的样子,曾树生作为职业女性的社交活动,在她看来是 胡闹鬼混。让儿子好好地管教她,教训她。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甚至对曾树生和自己儿子的自由恋爱和婚姻都进行 非常尖刻的嘲讽,“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 花轿接来的。”曾树生自然难以忍受这样辱骂,她说: “我

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 时代了,我就不曾有过缠脚的福气。”
? 在更多的情况下,她不是和曾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 过汪文宣和曾树生激烈冲突。她试图通过汪文宣来压 制曾树生。她不是去理解、支持儿子和妻子的感情, 而是破坏她们之间的感情。她要儿子把一切感情都给 予她,毫无保留地站在她的立场上。看到儿子和妻子 的那种亲密的感情,她不是感到欣慰,而是烦感。儿 子和妻子吵架,她不是希望他们两个快点和好,而是 幸灾乐祸,甚至挑拨离间,添油加醋,怂恿儿子和妻 子一刀两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曾树生和汪文宣吵架赌气出走,她说是“私奔”,而 且说她不可能回来,说:要是我就登报离婚。 “我劝你死了心吧,现在新派女人,哪里会长远跟着你 过这种苦日子啊!” “那个女人走了也好,将来抗战胜利,有一天你发了财, 还怕接不到女人。”

? 儿子主动找妻子,她便生气,认为儿子没出息。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作品开头,汪文宣和曾树生吵架,然后去找曾树生,
两个人在一家咖啡店谈话。母亲知道了以后, “她的怒火立刻冒上来了。又是那个女人!她在家里 烧好饭等着他吃,她却同那个女人去喝咖啡。他们倒 会享福。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她居然跑去找那个女

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不是她
所能忍受的。”

? 两个人的冲突最好到了那种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的程度。 曾树生出走就和这种婆媳冲突具有更直接的关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人生思考与人性探索
? 这种家庭悲剧还蕴涵着巴金对人生、人性的思考 和探索,在家庭悲剧中还存在着性格冲突。如果 说婆婆与媳妇的冲突主要是新旧文化的冲突,那 么,夫妻之间的冲突就带有更复人性、人生的内 含。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汪文宣与曾树生 之间的冲突
? 造成这种家庭悲剧的最深层根源是生命冲突。汪文宣 与曾树生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汪文宣是枯萎颓败, 曾树生却是饱满丰盈。 ? 他们之间并非因为缺乏感情而破裂。汪文宣和曾树生 婚姻,并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 在一起生活了14年。从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 她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曾树生即使离家出走,也仍 然惦念着家里的丈夫和孩子,总是按时给家里寄钱, 写信,最后又回到家里。所以,关键不是他们之间的 感情问题,而是生命状态的问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汪文宣已经丧失了男人的生命力量,这不仅是由于他 身体的疾病,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精神状态。他仅仅剩 下一个善良道德的空壳。他除

了善良忠厚,一无所有。 他是那种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之下被磨去了生命力,不 断下滑沉沦的人。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 都是缺乏应该有的独立意志和力量,只是软弱无力地 随波逐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社会上,他虽然在工作上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是, 在事业上却一无所成,甚至 最后失业,靠妻子养活。他 既没有朋友,也无法获得上 级的认可。他的懦弱几乎到 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大家凑 钱请上司吃饭喝酒,他本来 很拮据,丝毫没有兴趣,却 也不敢说不,拿出钱来,一 起到酒店,强做欢乐。他带 着严重的肺结核病工作,总 是咳嗽,但是,上司看他一 眼,他就不敢咳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家庭同样的软弱的,他没有能力处理好家庭纠纷, 在妻子和母亲冲突的时候,他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除了痛苦,就是无奈。他的这种软弱,已经使他丧失 了一个男人的魅力。他经常瞪着可怜的目光,在曾树 生的脸上寻求同情和理解,但是,曾树生最无法忍受 他的这种目光。她说,我就怕你这样,你哪怕是骂我 也比这强。他去找曾树生,想和她谈谈。他看着曾树 生和经理从银行出来,却不敢上前,而是悄悄地跟在 后面,眼看着妻子和经理进了咖啡店,在这个过程,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但是却没有丝毫的行动力量。 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的母亲总是咄咄逼人地排斥、否定曾树生,而他面 对母亲的压力时,或者是眼睛充满泪水,或是痛苦呻 吟,或者是企求的目光,或者沉默无语。 ? 他的善良道德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疲弱的补充, 他试图用道德来弥补生命力的不足,但是,生活、爱 情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最终仍然无法维持爱情和家庭。 ? 曾树生却是那种生命力饱满丰盈的女性。她活泼、漂 亮,对生活有所渴望。但是,她并不是那种具有崇高 理想的知识女性,而是那种世俗化的知识女性。她渴 望的是那种日常生活幸福,是一种世俗幸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大学毕业,也有过雄心理想,但是,这种青春理想 和朝气很快被世俗生活消解。但是,她仍然具有女性 的对于生活的渴望。她在大川银行工作,学非所用, 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花瓶而已。她感到痛苦无奈。但是, 她不是那种很庸俗的女性,为了金钱就可以出卖身体 的那种女性,同时也不是那种很朴素的女性,甘心于 沉重而贫困的生活。所以,也无法抗拒外部生活的引 诱,和陈经理长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她对生活的 要求,无非是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丈夫,温暖的家庭, 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用化妆品等等。

过着那种无 衣食之忧的生活。这种对世俗幸福的渴望,固然不是 崇高的,但是却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但是,汪文宣却无法 给她这种生活,她离 家出走。 ? 从这个角度看,《寒 夜》就是关于一个懦 弱的男人与一个漂亮 的女人的爱情悲剧故 事。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三、缜密冷静写实风格
? 巴金前期是激情写作, 而后期却是冷静叙述。 具有冷静缜密的写实特 色。《寒夜》最充分地 体现了巴金后期小说的 这种冷静缜密的写实风 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日常生活细致描摹
? 作品虽然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却没有重大的社会 事件,而是写普通的小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最主要是写三个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 突。这就决定了作品的缜密细致的叙述方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一般来说,写重大题材的作品往往比较开阔,笔调容易 趋向于粗犷,现出一种气魄来。可以想象,那种宏大叙 述,要突出全景式的效果,就不能不照顾整体,也就必 须要用比较有气势叙述。否则,无法获得全方位的宏观 效果。但是,小型叙事,写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就 必须要细致。日常生活本身就没有什么戏剧性,如果不 是细致地描摹,作品就没什么写的了。
? 所谓细致,就是细节。作品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作品几 乎没有大场景,都是日常生活细节构成。如作品开头写 汪文宣由于和妻子吵架,妻子离去。他去妻子工作的银 行找妻子去,但是发现妻子正和一个男人出来,他想找 妻子而又不感的矛盾、复杂、痛苦的心理,懦弱的性格, 在细节中充分显示出来。作品这样写: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起初不敢走近,害怕她觉察出来他是在跟着。这 时他突然有了勇气,他跟在他们后面。那个男人不 知道说了一句什么话,她声音清脆地笑了起来。这 熟悉的笑声刺痛他的心。他的脸色变了。他的脚也 不动了。他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她的丰满的身子 显得比在什么时候都更引诱人,这更伤了他的心。 他望着,别人的身体遮了他的视线。他忽然间向前 走去。他涨脸通红,心跳得厉害,他想伸出手去抓 她,或者大声唤她,但是他什么也没做。”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心理深度
? 优秀的小说总是要塑造人物性格的,《寒夜》中人物 不多就三个人,但是,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丰满,都 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物性格的成功,就是 对人物心理的开掘。只有进入心理,才可能塑造性格。 ?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主要靠人物行动显示心理, 或者是细节描写开掘心理。但是,现代小说往往直接 进入人物的心

理,更深入地开掘、描摹人的内心生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寒夜》主要是靠细节和心理开掘的深度来写人物的。 作品往往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复杂心理揭示 出来。比如,作品开头实际就是对汪文宣的内心世界 的描写。他和妻子吵架以后,妻子离去。他一个人躲 警报出来。他几乎神情恍惚,自言自语,他想妻子, 却又不愿意放下男人的架子,也怕她母亲看不起他, 他想给妻子写信诚恳的谈谈,但是却写了几句很冷淡 的话。等等,他的那种复杂、痛苦的心理,软弱的个 性都写出来了。 ? 整个第二部分,全部是汪文宣的心理活动。写他做一 个梦。在梦里,母亲和妻子两个人都争夺他,他处在 中间,非常痛苦。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二 : 巴金《家》人物赏析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梅是1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她多愁善感,使得额上形成一道皱纹。她与觉新相爱过,甚至到死她们依然彼此深爱着。但由于迷信和两家妈妈的交恶,让一对令人艳羡的情人天各一方。命运的安排让她痛苦不堪,她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十分透彻,从开始她就预测到自己的结局。但她却从不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命运带给她的一切不幸,一天天等待死亡的来临。她羡慕琴和觉慧的勇气,却不肯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1个压抑的圈子里,不肯跳出;她日夜思念觉新,但相遇时却又不愿相见。她时常说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别人的。

她是1个典型的被旧社会磨去了希望,磨去了棱角,磨去了理想的悲惨女性。虽然她的面容依然年轻,但她的心早已经苍老衰败,再也无力反抗什么了。她的大脑依然清醒,但她已然麻木的心此时已经凌驾在她的大脑之上,让她甘心做1个牺牲品,尤其在见到瑞珏之后,她更加笃定她将永远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而且对此也再没有什么异议了。

她的死书中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对她死后的境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描摹。“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好像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www.61k.com)就断了气似的。”这一部分又像是黛玉死时的情形了,与那句“宝玉,你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究竟梅想说些什么,对谁说,都成了1个谜。或许她想对觉新最后说明自己依然存在的爱意,或许她想对瑞珏说一些姐妹情深的话,又或许她是想对这个社会发出一声最后的呐喊。不论是什么,她的死给觉新带来了第一波冲击,为觉新之后的反抗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而另一位女性瑞珏,又是另外1种类型。她温柔、体贴、识大体,整个公馆没有不喜欢这个少祖母的。她也是旧制度下的产物,但她并不愚昧,甚至是聪明敏感的,她感觉得到,自己深爱的丈夫与自己颇有好感的梅之间存在一些并不寻常的情愫,她痛苦,但她并不把这种痛苦加注在别人的身上,而是存着1种成全的态度看待着他们的感情,她对梅好,不是做作的,是发自内心的,是1种同病相怜的,如她说得那样,是姐妹之间的感情。

而即使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善良女性,最后也逃不过黑暗社会的迫害,死在为另1个死人准备的礼节之下了。而她的死又是对觉新的第二波冲击。如果说梅的死让觉新这座死火山开始冒烟的话,那么瑞珏的死就真的让这座火山彻底爆发了。

第二类女性是以鸣凤为代表的下层女性了。她们的命运比第1类更加悲惨。她们不仅要与自己本身的痛苦相搏斗,还要与上一层给予的压迫相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鸣凤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但结局依然按着原定的路线前进,她的命运没有因为年轻少爷那句年少轻狂的承诺而出现任何峰回路转的改变,只让她的命运又增加了一抹暗淡而已,或许这一抹暗淡曾经给过她短暂的幸福。

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2个人。他是属于另1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应该放弃他。”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最后,她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我想,这一声呼唤,决不是为了抱怨什么,她只是想祝福,祝福她再也见不到的爱人,希望他能够在没有她的牵绊后活得轻松一些。

然而她的死显然没有造成像前面两位女性那样大的影响。或许短时间会给三少爷带来一定的痛苦,或许是反抗的动力,但综合全文来看,在她死之前,那个所谓的她的“救星”早就已经为了所谓的光明事业而放弃她,放弃他们之间的爱情了。这份两人的责任,早就只剩下她1个人在承担,而从那时起她的死亡命运就已经完全定格,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转圜余地了。她不仅被社会放弃,而且被爱人放弃了,最终,连她自己也放弃自己了。所以说,如果要找1个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牺牲品,就非鸣凤莫属了。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1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爸爸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爷爷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1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1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爷爷“像2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再次,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三 : 巴金《家》赏析




整理人:沈玉成 校对人:张媛媛

作品全貌
名著背景
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残云《呐喊》《烽火》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以及《火》《第四病室》《憩园》等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1949年后,受政治环境影响,巴金在创作上未能再取得重大成就。晚年,他致力于反思“文革”的回忆记录《随想录》的写作及翻译工作。他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如今,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金星”,正在浩茫的穹宇之中运行,标志着巴金的人品和作品的永存。
名著概貌
1、内容概述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茹,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督军署示威游行的活动。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感到非常愤怒,就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在好几天前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区。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的几个同学创办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唯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间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就被大公馆里的人忘记了,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能把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自己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庆祝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自己的事要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表妹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他做了多年“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送到了城外。
瑞珏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取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无法再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2、人物关系
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高克明——高老太爷的三子
高克安——高老太爷的四子
高克定——高老太爷的五子
周氏——高老太爷的大儿媳妇
王氏——克安妻
沈氏——克定妻
觉新——号明轩,大房的长子,大少爷
觉民——大房的次子,二少爷
觉慧——大房的三子,三少爷
觉英——三房的长子,四少爷
觉群——四房的长子,五少爷
觉世——四房的次子,六少爷
瑞珏——觉新妻
淑贞——五房的女儿,四小姐
琴小姐——即张蕴华,高老太爷的外孙女
钱太太——周氏的堂姊
梅小姐——即钱梅芬,钱太太的女儿
陈姨太——高老太爷的姨太太
鸣凤——大房的侍婢
黄妈——大房的老女仆
婉儿——四房的侍婢
刘四姐——瑞珏的陪嫁女仆
冯乐山——高老太爷的朋友,孔教会会长
3、作品主题
《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之灾’”,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之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
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世。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孔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妾,结果这位年仅17岁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及其吃人的本质,并且揭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4、艺术特色
(1)缜密的情节结构
《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地位与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描写的推动。
(2)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及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巴金的语言富有热情。热情是小说抒情色彩的基础,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写、控诉和揭露的,这构成了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作者极端憎恨旧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小说当中,使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5、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性格特征与人物相关的主要故事情节
觉新新旧掺半,有着“两重人格”:受“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又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怯弱忍让
1、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父亲让他另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
2、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
3、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
4、当陈姨太以避免“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竟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觉慧富有斗争精神,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否定封建礼教,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但他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与幼稚1、反抗祖父
2、向鸣凤示爱
3、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
4、参加请愿
5、与丫环鸣凤真心相爱,但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6、与几个中坚分子决定筹办《黎明周报》
7、毅然决定离家出走,追求新的生活
觉民性格温和稳健,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也向往民主自由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他坚决不同意,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专横、冷酷,维护大家庭的秩序,也流露出长辈慈祥、亲情未泯的一面1、反对子孙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2、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3、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
鸣凤高家的丫环,清新、单纯、美丽、健康,善良,却柔中有刚1、她对于自己的境遇是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
2、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
3、得知自己要被送与冯乐山做小妾的消息后,在太太那里苦诉哀求后也不能改变被送走的悲惨命运
4、最后为了抗争,投湖而死
钱梅芬受过“五四”思想感染的知识女性,可悲的是未能将新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性格力量,痛苦地接受长辈硬加给她的无爱的婚姻。在忧郁痛苦中死去,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1、钱梅芬与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早就心心相印,可钱母随意把她嫁给了别人
2、她“青年孀居”,过着以泪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
3、每当伤心至极,她免不了痛苦,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唯恐惊扰母亲和他人
瑞珏美丽温柔、仁爱大度,成为封建迷信和高家内部倾轧斗争的牺牲品1、她体贴丈夫,爱护弟妹,同情宽容别人
2、丈夫给予她的爱少的可怜,有的也许只是同情与责任
3、陈姨太等人搬出“血光之灾”的鬼话,迫使觉新将瑞珏迁到城外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生产。当瑞珏得知这个消息时,她“不说一句抱怨的话”
高考名著导读之《家》之二
名段助读
1、梅、新之恋
【情节概要】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只因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用拒婚来报复,拆散了这对有情人。觉新对父亲通过“拈阄”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表示顺从,尽管蒙头大哭了一场,还是与瑞珏完了婚。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梅出嫁后,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到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内容解读】觉新,善良,待人诚恳,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他是长房长孙,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凡事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梅、新爱情的悲剧,正是明证!
梅芬,温顺、驯服,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闹学潮
【情节概要】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活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内容解读】觉慧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革命活动。这反映了觉慧是一个大胆的叛逆者形象。
3、吃年饭
【情节概要】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分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年轻一代的桌上更是热闹,大家说笑,行酒令,痛快地、忘记一切地笑着,直到散席。觉慧带着酒意来到街上,看到一个哭泣的讨饭的孩子,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湿润的手里,过后却痛苦地自责:“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内容解读】高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煞是热闹,其背后,一是表明了高家等级森严,不仅座次有严格的尊贱之分,众人更要看老太爷的脸色行事;二是暗示了在高家,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只有在行酒的快乐中暂时淡忘了束缚和压制,才感到幸福,他们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的;更主要的是将馆内的热闹与门外讨饭孩子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景,深深刺痛了觉慧,他不敢正视这一幕人间辛酸事,觉得这是对自己所信奉的“人道主义”的讥讽。面对残酷的现实,觉慧一时不知道路在何方,心中充斥着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尽管如此,它依旧展现了觉慧的平民人道主义情怀。
4、鸣凤投湖
【情节概要】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与觉慧真诚相爱。年已花甲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天要讨姨太太,高老太爷就把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姑娘作为礼物送给冯老头子,而且就在三天之后成婚,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鸣凤没有办法,觉慧是她唯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的话,最后她极其温柔而凄楚地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内容解读】高老太爷,鸣凤悲剧的制造者,他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专横、冷酷。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子孙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视家中男女仆人为牲畜。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鸣凤,聪慧漂亮,虽然地位低贱,然而心地纯洁,性情刚烈,敢于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不甘遭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5、觉民逃婚
【情节概要】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离家出走,因为他和琴的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在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赢得胜利。
【内容解读】觉民,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温和稳健,不像觉慧那么爱参与社会活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公开反抗祖父为他一手包办的婚姻,表现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
琴(姓名:张蕴华),美丽、活泼,敢于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她主张男女平等,主动要求到觉民的学校去学习。她与觉民大胆的恋爱,力求婚姻自由。作者塑造“琴”这个形象,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觉慧支持和帮助哥哥觉民逃婚,说明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再次体现了他是一个大胆叛逆者的形象。
6、捉鬼风波
【情节概要】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并得到觉新的认同与支持,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内容解读】高老太爷因觉新的五叔克定的丑事,气急败坏,一病不起。这是封建大家庭毁灭的前兆。为了治病,高家子孙采用了各种迷信方法,其中,由陈姨太提出的“捉鬼”更是可笑。这个情节,将“家”内的激烈斗争达到了高潮。
觉慧,不畏惧冒犯尊长,公然地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这有力地展示了他的叛逆与无畏。
与觉慧相对的,是觉新、陈姨太等卫道士形象。觉新,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的角色。陈姨太,被买来伺候高老太爷的,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也是高老太爷所代表的旧制度的衷心拥护者。
7、高太爷之死
【情节概要】小说重点描写老太爷死前的微笑、落泪,并且说“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让觉慧、觉民等人看到了老太爷“意料不到的慈祥和亲切”。
【内容解读】老太爷死前“慈祥和亲切”,或许是他明白自己以往太专横霸道、太顽固不化的转变。事实上,老太爷的顽固和专横,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过错,他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也反映了高老太爷亲情未泯的一面。他的死,隐喻着封建大家庭的毁灭,旧的传统观念的终结,以及摧残人性的不合理制度的灭亡。他的死让人们依稀看到了一线光明。
觉慧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这正说明了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
8、瑞珏之死
【情节概要】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虽然遭到觉慧的极力反对,但是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还是把瑞珏送到城外一间久已没人住过的阴暗潮湿的小屋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的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内容解读】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铸就了他的温良、懦弱,又把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瑞珏的惨死,让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他也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并且终于觉醒了,痛苦地感到“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并表示支持、帮助觉慧离家出走。总之,觉新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另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
觉慧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又一次体现了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瑞珏,觉新的妻子,高家的长孙媳妇,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虽说是难产而死,实际上是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是为封建礼教所吞噬的。
9、觉慧离家
【情节概要】家中的无数罪恶,特别是瑞珏的惨死,使觉慧逐步觉醒,他看到了封建道德的残忍以及这个大家庭的崩溃末日,决心满怀激情地参加革命,远离家乡,寻找希望,争取幸福。
【内容解读】毅然从罪恶的家庭出走的觉慧,内心的沉重和压抑得以释放,充溢着涌动的热血和无限的憧憬,他是兴奋的。但毕竟离开了曾经生活了十八年的“家”,“家”中也有他爱的亲人,所以,他此时可能又带着悲伤。
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这也正是这个形象能给人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本文标题:巴金家赏析-巴金 作品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10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