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注册管理会计师-怎样能把握好注册会计师命题脉点—财务管理

发布时间:2018-01-28 所属栏目:财务管理形成性考核册

一 : 怎样能把握好注册会计师命题脉点—财务管理

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对于更好地把握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生在对历年试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的知识考查点和例题是怎样转化为考题的,从而掌握出题规律,并对未来年度的试题做出大胆的预测;此外要注意了解财务管理考试的特点,以便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考点和难点,制定好复习计划,积极有效地备战财务管理的考试。             

我们对2002-2004年的“财务管理”考试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覆盖面广。历年试题总题量均在50道题目以上,财务管理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生要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教材内容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这么多题目分布在11章的教材中,可以说指定教材中的每一章都有考题,每一节的覆盖率也达到70%,因此考生一定要按大纲规定范围全面复习准备,放弃盲目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     


第二,计算题、综合题比重加大。近两年财务管理试题的计算量较大,由1999年的30分增加为近两年的50分左右,若包括客观题中的计算,将达到60-70%,而且预计这种趋势会保持下去。考生在牢固、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要善于归纳、分清题型,加强练习,尤其是对计算题和综合题,在考前要做必要的猜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只有如此,在考试中才能快捷地做出判断和处理。这也是能否通过这门考试的关键。     


计算题主要考查考生实务操作能力,计算题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要熟记公式和例题,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都要弄懂弄会,真正理解并能熟练灵活运用。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平时一定要多做练习。一方面可以多见识一些不同类型的试题,另一方面,可锻炼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     


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全面综合和熟练运用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题材量大,实务操作性强,通常涉及几章的内容,往往带有案例分析的性质。综合题由于涉及的内容多,一般要分成若干个步骤,所以,考试时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思路。     


第三,客观题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是把握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基础。客观题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到全部分值的50%。抽样统计表明,在全国性的会计资格考试中,客观题的得分率与主观题(计算、综合)的得分率之比为6:4,也就是说,如果考试合格标准为60分,那么,在50分的客观题中,如果你不能得36分,要想通过考试就比较困难。客观题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第四,理论结合实际、重点突出。“财务管理”大纲以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为核心,以公司为背景,系统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财务管理的决策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从章节来看,重点、难点和分值主要集中分布在投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证券投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融资决策(筹资管理、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财务分析等章节,因此考生应有针对地加强练习。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第一和第二章,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分值占10%左右。其中,第一章在考试中题型只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型出现;第二章的题型不仅包括客观题,还包括计算题。计算题的出题点集中在时间价值的计算和风险衡量指标的计算上,特别是时间价值的计算作为其他章节计算的基础每年必然要出现。所以这一部分要求考生应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时间价值和风险衡量的有关计算。     


2.第三章至第八章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历年考试的重点,所占分值很高。2000年占68%,2001年占61%,2002年72%,2003年72%,2004年占70%,考试中各种题型均可出现,而且这部分内容是计算题和综合题的重点命题部分。第三章集中在资金需要量的确定和商业信用筹资决策;第四章集中在资金成本的计算、杠杆系数的计算、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上;第五章集中在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和应用上;第六章集中在证券投资收益水平评价和证券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上;第七章集中在最优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决策和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和储存期控制上;第八章集中在四种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和评价上。考生对此部分内容应予以重视,结合例题和相关习题重点掌握。     


3.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环节的表述,也是历年考试分数较多的章节,分值占25%左右。题型以客观题和小计算题为主,但也有出综合题的命题点。计算题或综合题的命题点集中在现金预算的编制、责任中心特别是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以及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运用。  

二 :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注册管理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都是一种执业资格认证。(www.61k.com]注册管理会计师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注册会计师即中国注册会计师(CPA)。

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侧重于在企业内管理、决策方面,如果你的职业发展路线是企业财务主管,财务总监、总会计师、CFO、CMA对你财务思维,管理,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注册会计师则是侧重于财务会计方面,CPA

一. 从难易程度分析

(

6个月内参加考试,考生可以

培训中心最新数据统计,上财CMA

二.

(CMA)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资格认证,全球130CMA在我国信息、建筑、它作为国际财会领域三大黄金证书之一,也被列入央企国际化人才培训计划。目前500强企业例如:中石化、中国电信、IBM、海尔集团在招聘财务高管时也优先考虑持有CMA认证者,众多猎头也相应争抢CMA毕业学员。

注册会计认可度有限,仅限所在国家确认,一般进会计师事务所,考试通过之后还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

80年高端财务领域第一品牌,CMA培训机构,首家IMA授权高校CMA培训机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2号楼14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电话:400-821-8909

立信CMA官方网站:http://www.chinaima.org.cn

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三. 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CPA),历年来由于CPA考试难度系数大、考试通过率低、持证人数少等特点一直萦绕着高职位、高薪酬的光环。[www.61k.com)中国大部分从事财务工作人士的思维被CPA根深蒂固,被持有CPA证书就等同于拥有高薪高职位等所诱惑。然而,在最近一份调查统计显示:CPA报考呈现下降趋势,且报考群体偏向年轻化无经验群体,另持CPA证书人员的薪水也呈现下滑趋势。即使费尽千辛万苦考过CPA的企业财务从业者们大多数也并未进行CPA执业,而是闲置挂靠。

国90%以上的财务从事管理会计岗位,球趋同,(CMA)的企业和个人的数量每年翻几番。

注册管理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

CMA考试时间

全国咨询热线:400-821-8909

立信CMA1、CMA英文考试时间为1/25/6月、9/10月,CMA英文考试一年可以考三次,时间是固定的。

2、每年三次中文考试,分别选取4月,8月,11月的某一周末,具体IMA协会公布为准。详情百度立信CMA

80年高端财务领域第一品牌,CMA培训机构,首家IMA授权高校CMA培训机构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2号楼14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电话:400-821-8909

立信CMA官方网站:http://www.chinaima.org.cn

三 : 对注册会计师证券资格管理模式的初步审视

        在相当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在证券市场中能够“优胜劣汰”。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选择,政府干预便有了合理的理由。然而,政府对证券市场中审计服务的管理方式、干预程度以及对完全市场选择制度替代的有效性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此谈几点意见。
从一般意义上,审计业务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一名专业人员经过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业会员,便具有了执行审计业务的基本法定资格。而根据财政部、中国证监会《注册会计师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证券相关业务必须取得该两部委核发的许可证。对于这种“二次限定”的合理性,已经有不少人士提出质疑:市场能够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功能,实现效率,而政府部门对审计市场“进入壁垒”的反复设置,违反了市场经济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审计市场的正常发展。因此,应当由市场主体在一定的信息传递方式下完成供需双向选择,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实现审计市场的有效运作。那么,是否应当将证券市场对所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放开?笔者就此谈一些认识。

一、证券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选择:基于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

在证券市场中,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产品不是会计报告本身,而是对上市或者拟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提供的会计报告所进行的鉴证服务。这种产品的需求方,不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而是投资人(包括潜在投资人),即证券的买方(这里的买方以及下文所称的卖方均基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中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同时扮演着证券买卖双方的角色,也是审计信息的需求方)。注册会计师的身份应定位于买方服务者(buy-side server)。尽管我们已经习惯称被审计单位为“客户”,但他们并不是审计鉴证信息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发挥对资本的有效配置功能,一个重要基础是市场主体在制度约束下的理性行为。其中,投资人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以对证券的内在价值作出估计和判断,并能够根据这一判断进行抉择,实施购买或者抛售行为,必要时能够将无投资价值的证券“踢”出公开交易市场,实现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趋利避害是市场中“经济人”的必然选择。所以,如果期望投资人的行为取向符合证券市场的功能需求,前提条件之一是市场能够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并且投资人能够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加以认可。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责任是及时、完整、真实地披露相关信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就在于以自己独立、公正的形象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对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作出评价。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产生于对审计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期望。在有效的市场机制下,注册会计师行为与这种期望的偏离会由于受到惩罚而得到校正。所谓有效的机制,至少应当包括:(1)健全的司法制度,包括民事赔偿制度;(2)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手段;(3)市场对高品质审计服务的认可。在这样的机制下,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将会面临投资人的民事赔偿请求,赔偿金额之巨大有时可能会直接导致事务所、合伙人破产。同时,注册会计师违规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可能导致政府部门更加严厉的管制措施,这种管制让违规者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其违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并且,注册会计师由于违背职业道德,也使得其信誉受损,导致市场份额减少甚至是完全丧失。这是为什么注册会计师视信誉为生命的原因之一。
这种机制发挥对注册会计师市场的调节作用,应当基于如下假设:(1)审计违规行为被发现以及由于该行为引发的审计失败的概率足够大;(2)注册会计师的信誉集中了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等私人信息,并且这一信息能够充分传递到市场;(3)投资人相信,经过一家信誉卓著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超过一份经过信誉较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告,并且投资人的这种判断会直接影响其投资行为。这样,抛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审计师的信誉与股票的价格呈正向相关。
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具有良好业绩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更有效地向市场传递其“绩优”信息,会倾向于选择信誉更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服务。尤其在首次公开发行市场,证券承销商为了保证证券的顺利发售,会向证券发行方施压选择市场信誉较好的事务所。这样,越是“好”的事务所越能得到市场的青睐和眷顾,处于相对有利的市场地位。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得到市场的承认,并且有机会不断发展壮大。

二、我国证券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情况

中国证券市场尚存在诸多方面的缺陷。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尚无法完全通过市场自发地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选择。
1.对审计服务所提供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
应当说,我们的市场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但是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方在取得信息的途径以及所能得到信息的含量方面存在不公平—— 一部分人有机会接触内幕消息并能用以牟取私利。市场中应当拥有平等知情权的投资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等。当处于相对“弱势”的投资人群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代表)意识到存在这种不对等时,他们会认为公开披露的信息已经滞后,因而会减少对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关注,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庄家”的投资动向。当这种气氛在知情市场中弥漫时,投资人怎能关心一份会计报告的审计师是a还是b?由于缺乏来自市场投资者的压力,证券发行人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其市场信誉和执业能力,而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披露信息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地域因素、收费标准等等。这样,审计市场“以质定价”、“优胜劣汰”的法则难以落实,越是能向“客户”妥协的会计师事务所越有生存的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并有待全面提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未从整体上改变规模较小、布点分散的状况。在现有的4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中,绝大多数根本无法满足执行证券业务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市场尚缺乏对会计师事务所个体的充分认知。即使在具有证券从业经验的70家左右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也存在着执业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差异。个体之间的服务质量的差异应当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市场信誉。遗憾的是,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能力及道德水准高低的信息并未充分地为市场所认知,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名字在投资者眼中是陌生的。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有执业能力的信息,证券发行方、承销方同普通的投资人之间是不对称的。一旦证券市场对所有的事务所完全放开,会给一些完全不具备相关执业能力的事务所带来参与竞争的现实可能——在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自然会更愿意选择“听话”的审计师。
3.市场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外界对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的批评之一是,造假成本过低,难以对参与造假者形成威慑和有效的约束。在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违规行为的处理上,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惩罚的力度同违规者可能取得的利益相比相去甚远。加之违规行为被发现并核实的概率相对较小,助长了注册会计师逆向选择的行为趋向。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存在的另一方面,即造假成本的分摊存在不公。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在设立时“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服务”的功能定位,政府在证券市场中过度参与,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司上市过程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甚至直接、间接地参与了公司在重组、关联交易等过程中的会计信息造假。除了审计人员,证券发行人、承销商、律师等对信息披露不实均应承担责任。有效的机制,应当是市场中的每一方,包括政府,均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大小取决于行为对后果产生影响的大小。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注册会计师负有责任,但造假的始作俑者们更应承担责任。如果约束机制做不到公平,我们如何评价其有效性?
4.审计失败的经济外部性
尽管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在审计服务领域,信誉是何等的重要,但在公开的竞争条件下,不胜任、不审慎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仍然有机会依赖整个行业的信誉而生存。而一旦发生审计失败,除了直接责任人要承受信誉的损失,相应的合伙人乃至事务所以外的广大同行也同样面临社会的怀疑和指责——过失者只承担了过失成本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在对违规者惩罚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审计失败的外部性特征会愈发明显,从而会助长会计师事务所逆向选择行为,甚至可能以一种“柠檬市场”的形式,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无效。

三、对证券审计实行资格管制的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分析

1.证券资格管理的政策初衷
现行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证券相关业务提出了资质标准,如一定的硬件规模要求、良好的执业记录、有效的内部控制。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种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以行政手段对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的供给加以限制,至少是基于这样几种初衷:其一,尽量使那些无力执行证券业务的事务所远离证券市场。由于前文所述原因,证券市场尚难以自发地有效拒绝这些事务所的参与;其二,由于市场中供给者的数量受到严格控制,使得对他们的分别监管变得相对容易,减少了监管者的难度;其三,事务所在取得资格时需要付出成本,而资格的丧失则面临巨大的利益丧失和名誉受损,有助于提高事务所执行证券业务时的违规成本。实际上,从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证券市场服务的第一天,政府便对执业资格进行了控制。即便如此,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中未能尽责引发的丑闻一直不绝于耳。在此情况下,主管部门放开对证券市场审计资格的限制,无疑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社会压力。
2.仅仅依靠设定资格,难以根本实现证券市场中审计服务的有效选择
政府部门力图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完善行业惩戒等多种手段,来克服审计服务市场自由竞争的弱点。遗憾的是,在现有环境下,对证券市场审计资格加以限制可以对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起到克制和缓冲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对审计服务的有效选择问题,即在确定市场交易主体的过程中,由政府代行市场职能往往是低效率的。因此在实施有关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时,有些问题相当棘手。从理论上讲,是否有资格参与竞争,核心在于事务所的执业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执业质量。所以,在资格认定时更应当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对质量要求的满足程度。然而,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对某个事务所的执业能力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基于对其“印象”或者抽象的市场形象,而需掌握并明示有关证明其执业能力的依据。另外,政府部门完成这一判断需要付出的信息收集成本也异常巨大。从可操作的角度,事务所对硬件条件的符合情况更易得到证实。硬件条件反映了事务所的规模,这也应当是执行证券业务必要的条件。不少学者也提出事务所的规模和审计服务的质量是相关联的(de andelo,1981)。但规模与质量的相关性是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在不同区间的相关系数也会不尽一致。国内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名义上规模不小,但是内部难以达到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执业,事务所内部甚至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近期我国证券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案件的发生概率,也并未与事务所的规模成明显的反比。在取得关于规模与执业质量间高程度相关性的令人信服的数据之前,如果过于依赖事务所的规模来决定事务所的市场参与资格,将难以保证只有高质量审计服务提供者参与市场的目的。
证券市场对审计服务的有效选择,有赖于证券市场的整体成熟,有赖于相关法规的完善与健全,有赖于投资人行为的理性化。审计服务是整个证券市场控制体系的一环,它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功能既不能回避,也不应夸大。现实情况中,主管部门在不得不继续实行证券资格管理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将执业违规者、内控不力者逐出证券市场。同时,我们还应当培养和引导社会公众、投资人对审计服务的正确认识,更加充分地将有关事务所的信息公之于众,强化市场对事务所信誉的意识,减少关于事务所能力这一信息在证券买卖双方的不对称,这样才能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

四 : 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讲座详细笔记(一)

注册会计师 财务成本管理讲座详细笔记共15章,十次课,全书共117个考点 
今年的培训班就是明确了考试的重点、难点,辅导班就是为大家讲这些重点、难点,以及解题思路的问题。 
考试题型: 
客观题:单选的15分的每章一道 
多选的10分的5道,每题2分 
判断的15分的15道,错误倒扣分 
客观题共40分 
主观题:计算题6道,每题4分 
综合题3道,每题12分 
主观题共60分 
2001年试题情况:2000年试题情况: 
共42道题 共34道题 
客观题35道 27道 
主观题7道 7道 
特点:1、侧重于实务; 
2、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注意复习时不要平均用力),注意几个知识点的结合。 
复习中把握几点: 
1. 会计基础知识要扎实; 
2. 成本管理部分要重视; 
3. 近3年考试题要仔细做。 
通过历年考试题的分析,客观题做得好坏是考试通过的保证,因为客观题是书上内容考点的考试、测试。主观题中要拿高分很难,经常会有很多陷井,因此要重视客观题。 
客观题尽量拿高分,计算题也尽量拿分,这样综合题也不担心做不出,能答多少答多少。这样考试通过就有把握了。 
另外,对于主观题、综合题有的考生拿到题后不知从何入手,紧张,从改卷情况来说,判卷是有采分点的,一道综合题有4、5问,你答出来一部分,只要采到分点上就是给分的。完整答案写不出,会多少就写多少。 
要想通过财务管理考试,要熟悉教材。首先用3-5天的时间通读教材,然后细看,把书上重点章节着重看,然后大量做题。 
不能仅仅要求会做,还要注意答题速度。 
历年考题是最好的辅导资料,可以看出题的趋向,前一年考了大题的,今年考大题的可能性就小了。比如去年2001年综合题出了标准成本差异的会计核算,今年辅导老师就要求一般了解就行了。要注意标准答案的采分点。 
各章的重点内容:书中目录 
本书框架 
第一部分:第1章财务管理总论 
第二部分:第2-9章 财务管理 
第三部分:第10-11章财务管理专题讲座 
第四部分:第12-15章成本管理(分3部分:12-13章成本核算,14章成本控制,15章业绩评价) 
下面看各章重点: 
第1章:第二节财务管理的内容是重点内容,2002年新增财务管理原则 
第2章要重点把握,不是出计算就是出综合题。第2章中第2、3节是重点内容 
第3章会出一些小计算题,第1、3节是重点。特点是第3章联系第9章财务杠杆问题,注意与第9章联系出题 
第4章投资管理历年重点,91-2001每年一道综合题。第2、3节重要。 
第5章证券评价第1节是重点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是重点章,第三节存货管理是重点 
第七章筹资管理,主要出客观题 
第八章股利分配,容易出计算题、综合题,第3、4节是重点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是重点章,第2、3节是重点 
第10章易出小计算题,第1、3节是重点 
第11章易出小计算题,有新增内容,第1节是重点。特别是p440拉巴波特模型可能出计算 
第12章第四节是重点 
第13章第3节是重点 
第14章第3节是重点,第4节是2001年新增的,考了综合题,今年一般了解 
第15章第2、3节是重点 
对于每章重点内容分3个层次: 
第1个层次:掌握 
第2个层次:熟悉 
第3个层次:一般了解 
每一章内容就按掌握、熟悉、一般了解的层次来分析,第1、2个层次是考试必考的内容。财务管理有一个规律,新增的内容是必考的内容 
2002年新增内容有哪些: 
p31 

五 : 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讲座详细笔记(二)

财务成本管理第二讲
p82
三、基本的财务比率(重点掌握)2000年综合题,2001年客观题
将基本的财务比率分为以下几大类:
偿债能力:的短期:变现能力比率p82流动比率的特征是:xx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长期:负债比率p92的本金资产负债率(已知一个要会求另一个)
产权比率的p94
利息 已获利息倍数p96
资产管理比率的p88的j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k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营业周期
j-m的规则是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x资产
资产管理能力m总资产周转率
l流动资产周转率
盈利能力比率(掌握的重点内容)的销售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xx率=净利润/xx
净资产收益率
注意取自资产负债表中都是用平均数(因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数),利润表是时期数。
如果考试时题中没有要求就按平均数计算,有要求按要求计算(有时会要求按期末数计算)
下面是分别分析每个财务比率:
p82
(一)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都是期末数)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
(p82最后一个字)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是绝对数,而流动比率是相对数,适合企业之间以及本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
流动比率分析:
j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
k人们长期以来的这种认识,因其未能从理论上证明,还不能成为一个统一标准。
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只有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这个比率是高还是低。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二)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为什么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的四个原因:
(1)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2)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损失报废还没做处理;(3)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4)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问题。
速动比率分析:
j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k这仅是一般的看法,因为行业不同,速动比率会有很大差别,没有统一标准的速动比率。例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商店,几乎没有应收账款,大大低于1的速动比率则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
l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影响变现能力的其他因素:
1. 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
2. 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
本文标题:注册管理会计师-怎样能把握好注册会计师命题脉点—财务管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6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