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8-02-21 所属栏目:评价项羽

一 :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www.61k.com]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 1

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www.61k.com]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 2

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www.61k.com]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3

二 :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一个传奇。

传说中,他是“重瞳子”,也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舜是重瞳子,晋文公也是重瞳子,这是一种吉兆。

两年前,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了9集的项羽,意犹未尽,现在,他的新书《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出版,一切继续。

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从大学讲课开始,我一直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项羽作为推翻秦朝的立功最大的一个起义英雄,成为各路诸侯总盟主,但短短四年就自刎了,从事业巅峰到低谷时间很短。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可以给我们今天借鉴?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讲项羽,光把生平道来就很没意思,他的大起大落才叫人牵肠挂肚。“所以《百家讲坛》里,我只讲了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这本书除了9集的电视文案内容,另一方面是很长的附录,补充了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的失败还有哪些人需要负责任?这里有范增、龙且、韩信。人们在讲项羽失败时会说,比如匹夫之勇,比如残暴,它们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吗?在书里,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这部书其实是我多年来在读《史记》过程中,特别是读项羽本记这个过程中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史记》里感受项羽的心理活动

问王立群,项羽的哪一点最打动你?他说,是项羽的个人魅力、英雄豪气和柔情。

他的这种理想化气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过度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刘邦是非常现实一个人。他适应了这个时代,最终成就了一代王朝。而项羽,他比较自卑,比较理想化一些。项羽身上有一些气势、亮点很受后人关注,但项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刘邦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转型,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在谈及读《史记》的心得,王立群说,很多人觉得司马迁写项羽只是在记述一些事件,但是通过字面的东西还是可以看到项羽的内心活动。“比如说多次提到的项羽的大怒。再比如在乌江自刎他曾经有一笑,这个笑也反映出他对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他考虑问题就是我东渡乌江,苟且偷生,可能给江东父老带来一些灾难。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小说的概念,还没有人物塑造的东西,但是司马迁对项羽内心世界的解释还是很到位。所以我解读项羽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对鸿门宴的解读。”

王立群

1945年3月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节选】

殉情美人非亡国女色

在历史的记载和常人的印象中,项羽都是一个残暴的人;但是,人们多忽略了项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

项羽是一位叱咤疆场的猛将,他又非常重视感情。“霸王别姬”的故事千古流传。

项羽的妻子是谁,史无明载。《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曾对刘邦解释自己为什么弃项羽而归刘邦时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据“妻之昆弟”四字分析,项羽肯定有妻子。因此,虞姬只能是项羽的妾。但经常伴随在项羽身边的女人只有这位虞姬,史称虞美人。项羽垓下被围时,虞姬还在项羽身边,项羽唱了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据《楚汉春秋》所载,虞姬也和了一首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汉兵已经攻占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之声。大王的意气已尽,我还活着干嘛?

今天的文学研究者都认为虞姬这首和歌是伪作,因为楚汉战争时期不可能出现如此成熟的五言诗歌。但不论这首歌的真伪如何,项羽行军中一直带着美人虞姬,垓下之围时项羽也带着虞姬,则可为明证。

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骓,是跟随项羽转战南北的宝马;虞,是项羽最宠爱的美女,一直追随项羽,在项羽垓下突围之后,虞可能自杀身亡。今天安徽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有虞姬墓,墓碑横额刻有“巾帼千秋”四字,两旁对联是: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就是这个霸王,就是这个虞姬,就是这一段悲情,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英雄美人的佳话。

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看:项羽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

这位虞美人对项羽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呢?

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女色亡国论。作为亡国祸首颇受指责的有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实际上,妹喜、妲己只不过是夏桀、商纣亡国的替罪羊。一代王朝的覆亡历来原因颇多,无论如何不能让一个女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虞姬并不是导致项羽败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项羽尚未自杀,虞姬已经自刎。

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

霸王别姬非姬别霸王

有人说: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姬别霸王。

此言差矣!没有霸王别姬,何来姬别霸王?

虞姬的结局史书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没有得到虞姬。如果刘邦得到了虞姬,吕后还不闹翻天?既然项羽兵败自杀,虞姬又没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那么,虞姬为什么自杀?从她自身来说,第一,是为了让楚霸王放开手脚去打,不必因为牵挂她而打不好仗。从虞姬对项羽的感情来说,她不愿意拖累项羽。第二,避免落于敌手。刘邦是有名的贪财贪色之人,虞姬当然不愿落入其手。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国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为了帝王而自杀。但是,虞美人很可能为项羽而自杀了。因此,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败。

话说回来,虞姬对项羽的失败也不能说全无影响。

霸王别姬之时,正是“四面楚歌”之时。本来,“四面楚歌”是刘邦瓦解项羽军心的一计。当时刘邦还没有完全占领楚地,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刘邦搞了个“四面楚歌”,让楚地士兵齐声大唱楚歌,以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此举大大加速了项羽兵团的瓦解。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项羽至少应当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议军机大事,不知是此会未开,还是开了此会司马迁没有写,反正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不仅《史记》没有,《汉书》也没有。如果项羽此刻连御前会议都没有开,却还要与虞姬儿女情长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点为情所累了。不过,话说回来,项羽在如此时刻还惦记着虞姬,也不枉虞姬为他殉情了。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项羽从未因为虞姬而荒废军国大事;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宠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

“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长期以来为人们争论不休;但不管怎样,叱咤风云的项羽与虞美人这段绵绵情意却千古流传。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摘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的对话。

事实也是如此:匹夫之勇,妇人之人。这是他作为元首的致命的弱点,所以他不适合,或者说没有刘邦适合。以下是易中天对这段话的理解。

“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第一个条是什么呢?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

项羽不但如此,还嫉贤妒能,仅有一范增还不能用,离之而去半路忧郁而死。

名人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广西诗坛前辈冯振先生的古风《古项王庙》

五湖风急秋涛张,四十万骑来腾骧。银盔金甲纷璨烂,云旗偃蹇参天长。

大王灵魄留遗庙,千秋山水舒光芒。当时才气盖一世,何人敢与抗颜行。

秦兵所向本无敌,呵叱如虎驱群羊。三年政令由己出,指挥天下诸侯王。

七十余战无不利,东城之厄嗟天亡。头颅不惜借人手,力拔山兮空慨慷。

英雄成败何足数,至今神武垂遐荒。虞姬崖石留遗迹,去不百步长相望。

杜默清狂空复尔,江东词客悲王郎。琵琶歌舞动幽怨,情词激越为8裳。

我来吊古慰不遇,魂兮归来天一方。

6、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王昙的四首祭项王诗

《往毂城之明日,谨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

江东余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如我文章遭鬼击,嗟渠身首竟天亡。?

谁删本纪翻迁史,误读兵书负项梁。留部瓠芦汉史在,英雄成败太凄凉。

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头颅赠马童。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

早摧函谷称西帝,何必鸿门杀沛公?徒纵咸阳三月火,让他娄敬说关中。

7.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我对项羽的评价

我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我对项羽的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残忍好杀,有人说他妇人之仁,有人说他是个盖世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旨在通过对《史记》中的项羽形象的深入剖析,希望于管中窥豹,得见一斑,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富有争议的“项羽”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两千多年来围绕着他的历史功过争论不休。在今天众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项羽的形象更是各不相同。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从总体上说都是作为一个悲剧化的英雄人物呈现在人们眼前,从古至今皆是如此。那么,项羽的这种“悲剧人物”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追根溯源,我们不得不谈到司马迁和他的呕心力作《史记》。

大家都知道《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曾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史记》中所塑造的项羽形象,对后世人们对项羽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由一个“不学”小儿、一个普通的贵族少年成为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他意气、勇武、蛮横、任性,最终一步步陷入自己和别人编织的圈套,走向灭亡。其性格之复杂、形象之多变、命运之多舛,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无出其右,这也正是项羽的形象历经两千多年风云变幻,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争论的原因之一。那么,司马迁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从字里行间来寻找答案。

二、《史记》中的项羽形象

谈到人物形象,大体不外乎正面、负面两种(所谓的负杂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是二者的混合体)。《史记》中的“项羽”亦是如此。

(一)项羽的正面形象

《史记》中关于项羽的正面描写,大多集中于《项羽本纪》。按《史记》的体例,本纪是描写帝王的,从《五帝本纪》到《孝武本纪》,这十二本纪记载对象多为帝王。然而众所周知项羽一直到乌江自刎,他的头衔都是西楚霸王,从未称帝。所以,从篇名就能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基本态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着力刻画了一个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敢刚强的英雄人物。这个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正面形象的诸多层面:

1、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

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历史上他打过无数胜仗,这一点确实值得称道。但是,在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太多的战争:先秦时期的列国争雄;历朝历代对抗少数民族的边疆战争;2700多次的农民起义。频繁的战乱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的同时,也催生了无数的优秀将帅,他们像暗夜里的繁星一般,点缀在历史的天空上。如果把项羽放到他们中间,那他绝对不是最璀璨的那颗(最起码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然而,千载之下当许多名将和他们的那一系列的经典之战,都逐渐被人们忘记,以至无人知晓时。项羽和他那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却仍然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有近年来拍摄的若干影视剧为证)。这就不得不归功于太史公和他的生花妙笔了。

司马迁善于场景描写,犹善于烘托气氛。通过在同一场景里不同人物的外在表现,来展现其心理动态,进而刻画其性格特征。在《项羽本纪》里,他重点描写了关中起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对项羽的军事天才在巨鹿之战中进行了集中的描述:通过项羽和宋义对战争形势的不同看法的对比,展现了项羽超出众人的见识;通过项羽关键时刻杀宋义取而代之,展现了项羽的狠辣果决;通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命令士卒“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来展现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和胆量。这样一个有见识、有决断、有胆量、有气魄的统帅如何不令人折服?以至于获胜之后,“项羽召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等场面,今日读来,亦心向往之,项羽的军事天才形象就此定格。不可否认,项羽的确是个出类拔萃的指挥官,但如果没有司马迁,项羽是否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就不得而知了。

2、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百余年间,向东扩张,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自周平王东迁以来550年的混乱局面。此时的秦国,顺应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华大一统,符合人民的需求以及历史的发展潮流,代表历史的前进方向。但是,秦朝统一以后,却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方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残酷的对待人民。在其统一天下短短十几年以后,便搞得整个国家民不聊生,烽烟四起。逢此大乱之时,必定英雄辈出,豪杰蜂起,在这些英雄豪杰之中最令人瞩目当属项羽。

作为一个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参加起义的目的或许没那么高尚。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借此实现楚国以及项氏家族的复兴。但是不管他的主观意愿如何,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的确加速了“暴秦”的灭亡。巨鹿之战时,诸侯联军面对强悍的秦军,畏缩不前。而楚军统帅宋义却自作聪明的打起了坐山观虎斗的小算盘,打算在秦、赵两军厮杀力竭之后,再下山“摘桃子”。众人皆“醉”之时,为项羽独“醒”,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蔽之承!”第二天一早,便砍下了主帅的人头,夺取指挥权,随即率军渡河,一举击破秦军,取得了反秦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时的项羽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推动者。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3、光明磊落的英雄-

年轻时的司马迁,也曾意气风发,渴望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司马迁对项羽这个人物是有一定的偏爱的。这种偏爱,使司马迁不忍在《项羽本纪》暴露项羽更多的缺点。司马迁巧妙的将项羽的一些缺点放在其他篇章里,通过他人之口说出来,如《高祖本纪》中“汉王数项羽罪十”,中间严斥项羽背恩负义,弑义帝自立,残暴无情,屠杀战俘,残害百姓等事。

在《项羽本纪》我们看到的则完全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尽管有新安坑杀二十万降卒的污点,但从总体上说仍不失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好汉。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鸿门宴。司马迁用简短的对话和描写,集中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能屈能伸、见缝插针的刘邦;心思机敏、谋略过人的张良;老实憨厚、重情重义的项伯;深谋远虑、刚烈如火的范增。对于项羽,则重点展现了他的英雄豪迈、胸怀坦荡和懂得进退。

鸿门宴一开始,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项羽顿时大怒,当即下令准备进攻刘邦。当时的情况,项羽有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兵马。但刘邦先入关中,有先入为主之利,因此项羽并不占绝对优势。然而项羽却对此毫不在乎,脱口便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话语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似乎攻灭刘邦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每读至此,都能感受到一股英雄之气扑面而来。当刘邦在宴会之上问道是谁“污蔑”他时,项羽不加思索的就将曹无伤说了出去,其心直口快简直到了可爱的地步,可见其胸怀坦荡。此后,项庄舞剑意图刺向刘邦时,樊哙入帐,对项羽明白的点出,刘邦“王关中”是其与项羽先前之约定,并没有错,况且刘邦今日已然低头,让出关中,如果项羽此时还要加害刘邦,“此亡秦之续而”。樊哙表面看起来是个粗人,但实际粗中有细,这番话句句说到点子上。如果项羽此时听从范增,杀死刘邦,那他立刻便会从天下霸主变成一个丧失信用的政治破产者。他或许能够除掉眼前的敌人,但也必将为自己的将来埋下无穷的后患。因此,项羽明智的退了一步,没有继续为难刘邦,对他的逃跑也没有追究。由此可见,项羽不光是个“莽夫”,有时他也是知道进退的。

从上述三点看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对项羽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二)项羽的负面形象

司马迁虽然对项羽有所偏爱,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不会因个人的情感倾向来差别对待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一直坚持以“不虚美,不隐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记述历史。因此,司马迁写项羽,不仅描绘了他的正面形象,还着力刻画他的性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显得丰满多姿,塑造了一个具备了多重性格的有血有肉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是人们能够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去全面的“观察”历史人物,还为中国的古典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史记》中项羽的负面形象几乎都是与他的正面形象相伴而生的:

1、政治上的低能儿

《史记》中有大量的笔触描写项羽的勇武,如《项羽本纪》中“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最后陷于大泽之中时,他仰天长叹:“吾起兵至今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与此同时,司马迁也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项羽政治上的低能。首先就是在用人方面,项羽表现的过于自负,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刘邦对他的评价相当正确,“夫云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www.61k.com]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其次,他完全不懂的如何获得人心。类似项羽这样的人物,往往自视过高。高贵的出身,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看不起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对普通的百姓更是视如草芥。对自己的极端自信,以及对他人的极端蔑视,使得项羽完全没有采取任何争取民心的措施。他每下一城,都纵兵屠掠,使他每攻一城,都遭到拼死抵抗。在新安,他一次就活埋了20万秦军降卒,其残暴行径让关中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与项羽相比,刘邦则更加懂得如何收揽人心,这也是刘邦能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说,《史记中》中的项羽,其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司马迁用这种强烈的对比,似乎在极力向人们证明,项羽并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政治上。这也使得项羽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维持一个“军事天才,政治白痴”的形象。

2、历史进程的阻挡者

在反秦大起义中,项羽居功至伟,为推翻腐朽残暴的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

但是,项羽毕竟是个楚国的旧贵族,他在骨子里仍然希望回到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然后再由自己充当天下霸主,因此他封自己是“西楚霸王”。然而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从战国中期开始,中国便进入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争后,秦国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尽管秦灭了,但统一依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却选择恢复分封制,无疑是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逆潮流而动,其下场可想而之。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横卧在历史的潮头,企图阻挡历史的发展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滑稽感,似乎看到了一直不知死活的螳螂,站在马路中间,想用自己的手臂拦住一辆飞奔的解放卡车。然而,假如我们能够看到螳螂的表情——一张写满了坚毅、执着、义无反顾的脸时,我想这种滑稽感就会被一种悲剧感所替代。我想这也许就是司马迁想要的效果吧。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项羽的悲剧也许就在于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件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

3、残暴的屠夫

太史公治史的公正是有口皆碑的,项羽在《史记》中的形象为这一点做了最好的注解。在着力塑造一个英雄人物的同时,司马迁也没忘了这个英雄身上阴暗的一面。在《史记》中我们一方面感受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所做出的许多狗熊行径:他率军攻打襄城,攻下之后将投降的守军全部活埋;在新安偷袭并活埋了20万秦军降卒(他似乎很喜欢活埋人)。在咸阳,他率兵大肆屠戮,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秦朝的宫殿,掠夺财宝、女人;灭秦之后,又暗中命令衡山王和临江王在长江中击杀义帝楚怀王;平定齐国以后,将齐国的城池房屋全部烧毁,将投降的齐军全部活埋(又是活埋)。当着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项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立刻就从一个英雄便成了一个屠夫。这似乎与司马迁在先前向我们展现的那个单纯的甚至有些可爱的项羽大相径庭。但实际上,这正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如前所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扁平的。每个人物一出场他的性格就已经定型了,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不会随着时间、地位、人生阅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做固然可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但也使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不够丰满。《史记》在这方面的做的非常好,它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力求丰满、立体,尤其是对项羽性格的刻画,着力从多方面加以深入剖析,不受主观情感所束缚,不被成见所限,坚持秉笔直书,可谓入木三分。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英武、坦荡、率真的项羽,还看到了一个残忍、冷酷、嗜血的项羽。这两个“项羽”并不矛盾,他们都是一个人的两张面孔,只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合而为一了。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记得有位西方哲人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向我们印证了这一点。不管是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罢。从总体上说,司马迁是抱着一种同情的态度来描写项羽的。他的功绩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他的种种缺陷又成了他失败的根源,这二者融汇在一起,共同培育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诵千古的英雄史诗,今日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三、不以成败论英雄

有人说,美国和西方人是属于理念至上的民族,穆斯林和犹太人和印度人则是宗教之上的民族,那么毫无疑问,中国人就是历史至上的民族。中国人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天堂和地狱,也从不指望会有什么末日审判。但我们却矢志不渝地笃信历史的公正与无私,怀着极大的热忱虔诚地笃信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的信条。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中国辉煌的史学文化。观遍世界,唯有中国的历史著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且从未间断,并取得了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成就。然而,受“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影响,封建史学家们在记述史实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倾向。对待失败者动辄讽刺贬斥,对成功者(也就是他们现在的主人)则大加颂扬。

而《史记》却能抛开成王败寇的观念影响,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一个失败的英雄,不能不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这种治史态度,中国的历史上恐怕会多一个默默无闻的失败者,而少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悲剧英雄,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也会因此暗淡不少。由此可见,司马迁不愧为千秋太史公!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三 :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 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 1

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 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 2

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 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3

四 :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看来他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www.61k.com]下面我记下一些他所谈的我认为有兴趣的东西: "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

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

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www.61k.com]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

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

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

既然生活并不完美,就让我们在梦想中留些希望好了……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www.61k.com)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www.61k.com)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www.61k.com]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www.61k.com)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www.61k.com]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www.61k.com]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www.61k.com)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www.61k.com]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www.61k.com)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我对项羽的评价

有人情味,但却不愿付出。(www.61k.com)缺少战略家的眼光。有勇少谋。不能用人。

网友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对项羽的评价 古今对项羽的评价

(www.61k.com]

五 :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 1

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 2

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3

本文标题: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36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