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云南的歌会-13云南的歌会

发布时间:2017-09-27 所属栏目:云南的特产

一 : 13云南的歌会

16、云南的歌会

【教材分析】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云南的歌会》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是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难点是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问题设计】

对《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

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场合中的唱歌情景?

2. 描写的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

3. 作者对三种唱歌情景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来更深刻地认识云南风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板书标题)

二、自主性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注不会读、不理解的词语或语句,整体感知课文,

并且思考:课文中描绘了哪三种场合中的唱歌情景?并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下面我们全班交流一下:

有不会读的词语吗?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学生提出并解答)

然后老师来考考同学:(投出)

1、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迤西( ) 譬喻( ) 柞木林( ) 相互应和( ) 铁....

箍桶( )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无其事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3. 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

要点提示: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三、互助性学习

品读课文,合作交流,赏歌会: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问题:

A.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B.“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C.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D.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服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A.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B.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A.“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B.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C.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黑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6、文中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

四、反思性学习 1、对于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2.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思考:

A.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B.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讨论并明确答案)

五、练习性学习

读下面两段文字,看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

13云南的歌会_云南的歌会

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六、补偿性练习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自主性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 酬和..( ) 熹.( )微 迤.( )西

( )木 箍.(. ) 桶 忌讳.( ) 譬.( )喻 龙吟凤哕.(

2、解释词语:

蹲踞: 酬和:

譬喻: 熹微: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3、 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 互助性学习】

1、 赏读“山野对歌”

问题:

A.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B.“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C.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D.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柞.)

E.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

2、赏读“山路漫歌”

A.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B.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C.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3.赏读“村寨传歌”

A.“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B.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C.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场面描写)

4.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 : 特点 : 写作重点:

5.文中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反思性学习】

A.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B.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练习性学习】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补偿性练习】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 :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的自己家乡民俗,民俗引入——播放云南地方的风俗图片,。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灯。作品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三、检查字词
1、让学生齐读学案P56课前自学(一)
2、出示需掌握重点字词幻灯片,再加以巩固。
读音: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意义: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整体感知
(一)听课文录音范读 ,要求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学生思考课文以下问题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3、读完本文,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淳朴自然 ;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五、精读课文——山野对歌
1、概括课文二三段的内容。
明确:描绘山歌对唱的场面
2、“这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远,却互不见面。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 相照应,因此,这里的“多”字用的准确精当无可更易。“种种的方式”具体包含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4、在课文的第二段中,提到民歌唱的方式有很多,如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下面两首民歌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明确: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明确: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5、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参考学案P57 句段品读)
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研习课文
1、赏读“山路漫歌”
(1)、“山路漫歌“这个片段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美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2)、作者为什么要写赶马女孩“嗓子通常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欲扬先抑,突出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3)第五段场面描写,它既是全场鸟瞰也穿插 个别人或事 的特写,内容比较多,请列出具体内容。
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作用和歌师傅。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3、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一)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
(二)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 : 杨聪老师《云南的歌会》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附教学实录(转载)

杨聪《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发现“意思”

师:刚才课间听了这首由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去云南,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好,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此文,请问,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

生: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

生: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师: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

生:戴胜鸟、云雀。

师: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

生: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生:山路

师:还有呢?

生:村寨。

师: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生(异口同声齐答):有。

师:有没有觉得没意思的?(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不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方框内的内容为课件内容,下同)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我觉得有意思。

师:是啊,不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而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极具山野之趣、原生态之美。

生: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师:噢,可否读一下?

生: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他读的怎么样?点评一下。(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举手,是要自己点评吗?

生:是的。

师:我上课以来,还没有遇到自己点评自己的人。太好了!请讲。

生:我刚才太紧张了。

师: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再读第二段)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说明他读得好,你满意吗?

生:还是太快了。

师:你感觉哪些地方应读得慢一点?

生:轻轻、理理、拍拍、笑笑。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的轻松快乐,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轻松一点。

师:你已深得其中三味。中国的这个“乐”字,很有意思,它既读“yuè”也读“lè”,音乐的实质是什么,可能就是给人快乐。这些年轻女人对歌不求胜败但求快乐,她们已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指着课件)其实,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现天光云影、意思无限。现在,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读一读。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我从他(指着前排一男生)的表情看出他已如痴如醉,仿佛那个年轻的女人已站在他面前了。(众生笑)

生:“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花儿在倾听小女孩的歌声,“不住点头”表示对女孩歌声的赞赏。我觉得这里也挺有意思的。

师:你的发现真有意思,这些花是那么的具有灵性,可见你也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在这段中还有没有写到极具灵性之物?

生:“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戴胜鸟神情十分专注,对唱歌发生了兴趣。

师:我们的戴胜鸟太可爱了。面对如此可爱的戴胜鸟,你难道不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吗?

生:戴胜鸟,我想和你做朋友。

师:我想它会答应的。

生:我想和你一起唱歌。

师:去吧,我特批!(生笑)

生:戴胜鸟,到我们学校来唱歌吧!(众生笑)

师:它已经来了(指着礼堂后面),你看,它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未经任何污染,却能照亮我们的灵魂。

二、 没“意思”

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我听出来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然而,前不久,一个叫“飘过你的网”的网友在QQ上与我聊起《云南的歌会》时提出了一种看法。

师: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生:我不同意。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小女孩子唱歌自然、轻松。环境对唱歌的人有影响,不能删掉。

师:什么影响?

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有这样的歌声。

师:你的观点怎么和沈从文如此相像?

生:因为我妈妈是苗族人。

师:哦,你和沈从文一样,都流淌着苗族的血液。沈从文先生有《边城》等多部作品为人称道,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应该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师:请讲。

生: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

师:“人和自然的和谐”,说得真好!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中国最为基本的传统人生哲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谁知道?

生:天人合一。

师:对,它就是天人合一。

师: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它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感受这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教师朗读第四段文字:“由呈贡赶火车进城……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三、作家的“意思”

师:同学们,沈从文先生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所以才不惜笔墨进行大量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他认为这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意思的。那么沈从文先生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请看大屏幕。

师: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认为这些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

生: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

师:那么沈从文讴歌了哪些生命形态呢?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出示课件),说说“这是的生命”,可以填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可以是一两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开始吧。

(学生阅读文章5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师:这是快乐的生命。

师:为什么?

生:第四自然段中的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师:的确如此,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快乐的生命。

(学生齐读)

生:这是热情的生命。

师:从何处读出?

生:第五自然段写道:“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个老人充满了热情。

师:如果要你在“这是热情的生命”的“是”字前面加一个字的话,你会加哪个字?(出示课件)

生:竟。这竟是热情的生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人“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一个“已”字和一个“早”字,可见老人年岁已高,这么大年纪的老人还充满热情地传歌,真是出人意料,所以选“竟”。

师:是啊,这个火一样的老人,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生: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打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师:是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一个“还”字,表明作者对这种自由洒脱的生命状态的尊重和赞美。

生:这是活泼的生命。从第三自然段“性情开朗活泼”可以看出。

师:这段有没有具体描写这些女人?

生:有。

师:能读一下吗?

生:(学生读)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但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样改就没有云南的特色了。比如“黑中透红”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南女人脸的特色。

师:黑中透红,与众不同!(生笑)

生:删掉的都是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如果仅局限于黑白两色的话,就体现不出刚才所说的“这是活泼的生命”。

师:是啊,同学们,色彩对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美丽。

生:有活力。

师: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生:这是和谐的生命。第五自然段写道: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师: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到温暖。但是我有个疑问,一唱就是三天,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

生:有。

师:都干些什么呢?

生: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师: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想想我们周围的人,想想我们自己,你们活得有这样潇洒吗?

生:老师,真是苦不堪言啊!我们现在读书是家长逼着读,老师也希望我们好,学习越好越得读书,把自己都逼上绝路了,考差一点儿,老师和家长的脸马上就拉下来了,他们对我们说,快读快读。其实我也有很多爱好的,我也喜欢唱歌听歌,可是我妈妈却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必须先把学习搞好,不把学习搞好,以后什么工作都没有,只有去要饭,一个要饭的人会唱歌有什么用啊!

师:哎!(教师长叹一口气,生笑,教师停30秒接着说)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非常真诚地表达了我们今天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忙啊,累啊,沧桑啊,疲惫啊,成了我们共同的特征。而沈从文笔下的这些人却生活得很滋润,他们的生命是鲜活的,具有活力的。如果要你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中选一个字填在横线上来概括这些生命状态的话,你会选哪个字?

生:活。

师:是啊,这是活的生命。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要这样生活,生命就有活力。如果要我在“是”字前面加一个字的话,我会加一个“才”字,这才是活的生命。我为什么要加这个“才”字呢?请看大屏幕。(“字幕式”的文字呈现,用时1分40秒,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文字呈现完后下课)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卑微,却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

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

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包括我自己。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谢谢!

  

烂柯归来话歌会”——《云南的歌会》教后反思

温州实验中学 杨聪  

《云南的歌会》就这样呈现在烂柯山下、南孔胜地了!

首先,我想向这座将仙气与儒气完美结合(语文教学只有二气相和才能彰显魅力)的城市——衢州表示我深深地敬意,你静静地偏安一隅朴实得让人感动。我想向那些对我课给予肯定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你们默默地眼神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我想向那些对我课堂语言和课堂教态提出批评和建议的老师们表示深深地嫌意,真的对不起,下次我会努力的。我想向那些对我课提出批评和本能反对的老师们深表感谢,是你们让我看到太多的不足,使我变得更为清醒。尤其要向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二(6)的全体同学说声谢谢,是你们让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波澜起伏。

《云南的歌会》虽已上过多次,但总是感到不满意,这次衢州上下来,似乎已有一些感觉。这也许全得力于仙气与儒气的“天人合一”吧!然而,这堂课还有太多的不足。

第一、课堂语言与教态影响了课堂的美感。这可能是我的硬伤,我要想法设法去改进改进,争取有所突破。

第二、生命环节用时过少,致使课堂出现头重脚轻之感,从而让最后呈现的字幕力不从心,缺少应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环节的铺垫不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现实人生的沧桑与疲惫,故而“清风明月”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由此可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对准确的时间付出,否则将难以达到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的妙境。

第三、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第四、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今后还请飞耀兄多多指教!

第五、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也许是由于“敝帚自珍”之故,对《云南的歌会》的解读我自己还是比较珍惜和看重的。在此还是想多说几句,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对一个文本,我们既要关注其原生价值,但更要关注其教学价值。我上《云南的歌会》,就是要将文本放在今天这个忙碌功利的现实人生背景之上,彰显其鲜活滋润的生命形态。对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可能冲击力不是太大,但教学的价值究竟是关注学生的现在还是关注他们的未来,我个人比较坚持的是关注他们的未来,将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而“活”。所以,我“固执”地将本文定位在“生命”的立场,就是要学生体验到,我们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第二、文本细读。语文教学一不小心就会进入空洞说教的境地,有“文”无“言”。我个人语文教学理想是: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的层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入言语的层,在言语和文化之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文本细读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体设计。我以为,本设计的妙处有二。①“意思”这个“教学切口”来源于文本,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能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作家情怀,达到“文”“言”结合之妙境;②从宏观上看,整个教学流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平衡之中,其间充满变化与生机,从而让整个课堂呈现出起伏变幻的曲线之美,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现场效果看,这确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阅读过程。

第三、文本细读要防止“支离破碎”。为防止“支离破碎”,我在“发现意思”的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诗意的生活”这个主话题来展开,在“作家的意思”环节始终引领学生围绕“活的生命”这个主话题来展开,从而让课堂在“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表层线性的推进中潜伏着由“生活”到“生命”的暗线,从而达到“明”“暗”结合。当然,沈从文先生的三个场面表面看来是平面的,其实它们之间可能蕴藏深深的逻辑联系,这可能是有待研究的,说不定其间更有意思,我期待着为我指点迷津。

我是一个语文爱好者,对于名誉与奖次,我看得很淡,关键是要把课上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语文(你可以认为我说的是漂亮话)。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附:字幕内容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卑微,却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四 : 云南的云

说起天上的云彩来,那可以说是徇丽多彩的话题,云的千变万化;云的多彩多姿;云的扑朔迷离;云聚云散;云舒云收,会让人浮想联翩,才有了许多歌唱爱情的同时,歌唱多彩多姿的云的歌曲。《我像一片云》中的,我像一片云随风漂远漂近,南北西东留低脚印不知伤了几遍心。《心云》中的,天上的云是我的心,风吹过漂流不定。《你是我心中的云一朵》中的,你是我心中的云一朵,从来不肯为我停留。你是我心中的云一朵,不敢再问你的行踪。最著名的还是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中的,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又如古诗词中的白居易的: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邓倚的:摇曳自东西,依林又逐风。势移青道里,影泛绿波中。杜牧的: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刘禹锡: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李中:如峰形状在西郊,未见从龙上泬寥。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无心亦无滞,舒卷在东风。李商隐: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吴融: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清歌一曲犹能往,莫道无心胜得人。

还有现代诗歌中的:

以飘忽的身影

掠过无垠的天空

俯瞰沧海桑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几多岁月峥嵘

再如:

我爱上一片云,一片流浪的云

我爱上一片云,一片轻盈的云

又如:

云是天上的雾

雾是地上的云

无论是古诗词也好,还是现代诗歌也罢,即便是流行歌曲里的云,都寄托了人们对云的无限遐思,对云的自由自在的飘荡的一种向往。

我开始爬格子的时候,因为喜欢云的徇丽多彩,喜欢云的那种无穷的变化。,曾经写过《云的意境》和《看云》在《看云》中我就曾经说过:如果四时观看运的趋势走向,或静或动妙趣横生,久而久之,便能体会出其中的情趣,感受到自然的伟力。我还曾在《云的意境》里,描述自己对云的那种特殊的情缘:云是天地间的幔帐;云是蓝色天空中的点缀;云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的屏风;云是天地间灵气和水汽的结合。

我觉得云就是天地间的灵物,没有云的点缀,地球就会黯然失色。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的云,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例如中国北方的云,也如同植物一样,有着四季之分的。北方春季的云,常常是那种灰蒙蒙的幕布一样的积雨云,春雨会像抽丝样的从灰色的幕布上洒落下来。有风的天气,春风就像拿着鞭子的牧羊人似的,驱赶着天上零零星星的白色的云翳,在蓝色的天的草场上疯跑着。

北方的夏季,风和日丽的时候比较多,但是,阴云密布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压抑感,尤其是暴风雨到来前的那种黑压压的积雨云,越聚越厚,会让人的心情很沉重。闪电就从那厚重的云层中很突然的曳出,随后,沉闷的雷声从云层中滚滚而下。北方夏季的火烧云是非常迷人的,那些黑色的老云,在太阳即将落山时,被太阳的余光逐渐的染成暗红色,其中还间杂着橘红和褐色。

秋季到来的时候,北方的天空出现的最多的是哪种斑斑点点的鱼鳞云,还有那种长长的白色的马尾一样的云翳,我们称它为马尾云,每当出现马尾云的时候,就会季节风大作,刮得树摇枝颤。

也许,毛泽东诗词里的一句诗,最能概括北方冬季的冬云,那就是‘雪压冬云白絮飞’。雪天的冬云是一种灰白色,鹅毛大雪像棉絮一样,自云翳中飘摆而下,真不知道是雪自云中落,还是云自雪上生。

其实我想说的是云南的云,从遥远的北方黑龙江来到云之南的云南,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独具特色的云南的云。大概是地处高原的原因,云南的云总是给人一种很低,低到甚至于好似伸手就可以抓到一样。

我到云南的时候,已经是北方的中秋时节以后了,黑龙江的天气已经很凉了,杨柳树的叶子也纷纷飘落了。但是,一到昆明就感受到一种春天般的生机盈然,绿色的树,绿色的草坪,是那种春天的绿意。尤其是那些争芳斗艳的各种花卉,开放的千姿百态的,让人心里不由得赞美,真的是春城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春天永驻。

没有四季之分的不仅仅是春城的春意,还有春城那别具一格的云翳。在小区遛弯的时候,我喜欢仰起头来观赏飘过天空的云。这里经常是夜间下雨白天晴天,早晨八九点钟倘佯在绿意浓浓花香阵阵的小区的甬路上,欣赏着低空中飘荡着的白云,那低低的云翳似乎就穿行在高耸的楼群间,那样的亲近,那样的悠然自得,你注意观看的话,甚至可以看得到飘动中的白云由浓变淡,由厚变薄的演变过程,还有的云团让你感觉着就像在头顶上浮动着的似的,有的时候,白云淡淡的薄薄的,蓝天在这样的白云中若隐若现,很像现代女人穿的白色婚纱,那可是在北方所欣赏不到的自然景观。有时候你还会看的这样的奇异现象,有的云团在飘动着,有的云团却静止不动。即使有微风吹过时的天气,也可以欣赏到这样的景象。

在北方,有这样的农谚,老云接驾不阴就下,还有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的农谚,这句农谚指的也是看云。而在云南,这样的农谚就失去作用了,我认真地观察了几天,在云南,即使是老云接驾的天气,第二天仍然会是晴天,即便是上午阴云满天,到中午时,那些厚重的云团,也会慢慢地变成白色的云快,慢慢的消散了。

很多时候,我坐在公园的草坪上,或者仰卧在草坪上,静静地看着云贵高原略显低矮的蓝天,不时的有起飞和降落的航班,在蓝天上缓慢的划过,特别是那起飞的航班,起飞时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在空中形成必知的或者弯曲的两条白云,这两天白云慢慢地变成弯弯曲曲的,慢慢的变淡,最后消失在天天里。

傍晚的时候看云,别有一番风味。云南的云的确与众不同,常常在傍晚的时候会有几多灰黑色的云块,在晴空里飘荡,。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认真地欣赏着这样的云块怎样由灰黑色逐渐的演变成纯白色,并且,慢慢的消散的,那绝对是一种很奇异的景观。

在昆明住的时间长了,才发现,云南一年四季都是只刮西南风,从去年秋季到昆明,一直到今年的五月,我发现这里的风向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云南的云都是从西南随着风飘向东南或者东北,天天如此。大概也因为风向的原因,云南的云,集聚的快,消散的也快。所以,云南是一个干旱少雨的省份。

有的时候,站在女儿家的三十三层楼的阳台上,极目远眺近观,只见远处白云朵朵,自由自在的在碧蓝的天空上游逛着,近处,丝丝缕缕的白云在楼的缝隙间穿绕着,不知道是云在动,还是楼在动,只觉得心旌摇动,如在云里雾中,飘飘渺渺犹如神仙腾空驾云般的美妙。

在女儿家已经住了快两个月了,我发现昆明的天气,基本上都是下午和上半夜晴天的时候多,而下半夜阴雨的天气多。所以,我一般都是在中午十一点左右出来,观赏云南那种独特的云翳的变化,也只有在几个小时的时间段内,才能欣赏到那种在低空飘动的云团,才能观察到云团细微的变化。

有时候我会陷入遐想,是不是创作《西游记》的吴承恩曾经到云南游历过,不然的话,《西游记》中的描写那些妖怪和神仙,腾云驾雾的云,怎么会飞得那么的低,那么的逼真,好像就穿行在人间一样的真实。

彩云之南……彩云之南,云南不仅仅是植物王国,不仅仅是动物王国,不仅仅是春天常在的省份,云南的云,也是那么的多姿多彩,那么的灵动,那么的让人想入非非……

本文标题:云南的歌会-13云南的歌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5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