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发布时间:2018-02-10 所属栏目:语文教案

一 :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
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
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
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
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
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
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
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
不省(     )所怙(     )、殁(     )死、汴(     )州、孥(     )、薨
(    )
嗣(     )位、殒(     )生、奴婢(     )、窆(     )、尚飨(      )颍
(     )水
2.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F  老妇前致词
G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E  告汝十二郎之灵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E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
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2.理解文化现象
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②告汝十二郎之灵
③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④请归取其孥
⑤明年,丞相薨                                             ⑥万乘之公相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六.作业 :朗读课文,翻译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四~六段。
(一)导析
1.一词多义辨析:
①其
A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  齐国其庶几乎
E  汝其善抚之
②信
A  其信然邪?其梦邪?                                         B  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
E  烟涛微茫信难求
③然
A  呜呼!其信然矣!                                            B  虽然,我自今年

C  吴广以为然                                                        D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④穷
A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B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C固将愁苦而终穷                                                  D孤灯耿霜夕,穷
山读兵书
2.词类活用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②遇汝从嫂丧来葬
③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④其传之非其真邪
⑤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⑥入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⑦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⑧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3.区别古今意义:
①明年,丞相薨                                            ②去年,孟东野往
③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④未可以为信也
⑤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
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1] [2] 下一页  

二 : 《祭十二郎文》赏析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的固有格式,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者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直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忆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自己因比他年少体强的、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写当噩耗传来时他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活动,写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老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说终丧后,他将把老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他还要把老成迁葬到北方的祖坟。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所以说这是一篇以真情凝聚成的,感人至深的祭文。

本文的作者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不沿袭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式,运用了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这就构成了这篇祭文的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宛转、细密的独特风格。

作者很重视语句的前后呼应,善于利用排比句式,并讲究用词的精巧。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有两处前后对应地讲到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的情况,前面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里特意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而”字,意思是说三十多岁的人,本应身体健壮、精力旺盛,可是自己反而视力减退、反而鬓发班白、反而牙齿动摇,这就强调了作者的身体状况竟然是一反常规,过早地衰象毕露。后面再一次说:“吾自今年以来苍苍者或化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这里又特意连用了两个“或┄┄而”,两个“日益”,说明其身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调了这日甚一日的变化速度。通过对这种迅速变化的描绘,作者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作者的笔法具有宛转、细密的特色。如第二部分,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说:“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他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智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说:“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了!作者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做就更真实地反映出来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再如第三部分写到:他估计自己很快就会随着老成而死去,他说:“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他想到自己死后如有知,不久即可与侄子相聚;如无知,那死后也就不会再因悼念亡侄而悲伤了!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委曲、宛转,凄恻动人!

扩展:祭十二郎文 / 祭十二郎文ppt /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三 : 祭十二郎文-优秀实用课件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 深挚感情。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 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 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 新 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 “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 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 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 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 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 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 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 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 的人生感慨。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 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 “读诸葛孔明 《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 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 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 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听课文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 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 ng)徐州 汝遽(jù )去 万乘(shè 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ú )

尚飨(xiǎng)

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通馐

四 : 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




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13172)邱建农
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为了应和当时礼仪的需要,作者往往作一番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常让人感到浮而不实,夸而失信,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但是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的也是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来看
《祭十二郎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它按照时间顺序,先通过家世的衰落颓败、幼时的孤苦伶仃及叔侄二人之间三别三会的叙述,抒写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悔恨无穷与抱恨终生。然后叙写十二郎之死,流露出内心无穷的迷惘和无尽的悲伤,最后通过对家属的吊慰、坟茔的迁徙及遗孤的教养的叙述,极写内心无处诉说、不可遏止的辛酸与悲苦,显得哀婉凄楚。行文自始至终以时间为顺序,以怀念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重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过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深思,为作者因失去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而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构思严谨而富有变化。《祭妹文》同样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泪花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回归,从侍奉老母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递步进,感情波涌浪推,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呼应,浑然一体。
二、从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来看
情感是客观对象与自己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真而浓的情愫才能有动人心魄的美学力量。两篇祭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祭十二郎文》从家世的凄凉、身世的不幸,到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自己的衰病到晚辈的幼小,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感情的急流使作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这里有怀念也有内疚,有哀愤也有感激,有期望更有辛酸,字字似血,句句是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任何修饰和渲染,无一字一句不是作者骨肉至情的的真切流露。拳拳爱心,绵绵深情,质朴洗练,哀婉久绝,成了祭文中难得的绝调,难怪宋代著名的大作家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袁枚的《祭妹文》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本文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先写兄妹幼年情事,以“呜呼”二字,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再写自己中年归家之后的景况,最后写妹妹病危和亡逝。末段连呼“呜呼哀哉”,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凄切,情意缠绵悱恻,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奈之诸多成分有机地揉和于一体,具有令人肝痛肠断的艺术感染力。
三、从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来看
从抒情方式来看,采用对话形式,是这篇《祭十二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全文用了四十个“汝”字,用第二人称直呼老成,好像老成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倾诉衷肠;又好像老成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絮语;他甚至向老成直接提问:“其竟以此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来询问其病因、死期。这种对话形式,不同于一般祭文纯客观地歌功颂德,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量,这种“汝”“吾”相称的叙述形式,让人感到好象同死者家常对话一般,读来显得亲切感人,也易于感情的抒发和流露。同时,本文在选材上一反过去祭文对功绩或德行的赞颂,而选择了作者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以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虽多记生活琐事,但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含“情”,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句句系情,字字含情。此外,本文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使文章独具风采。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不仅加重了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在这一点上,《祭妹文》同样是选择了生活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纯以散体形式抒写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从朝夕相处同捉蟋蟀,到比肩并坐相伴读书;从椅裳拽衣不放悲声,到衣锦归家瞠视而笑;从妹归母家服侍阿母,到治办文墨见其才学;从阻人走报宽慰长兄到终宵刺探兄妹情深;从绵啜盼兄挣扎应诺到临终之际一目未瞑;从轻信医言远游他乡到痛悔自责伤心悲绝,这一切都属于琐琐屑事,可正是这些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字字凄楚,句句动人,让人睹之神伤,闻之心动,从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林云铭《韩文起》卷八)同时《祭妹文》的抒情方式还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例如一开始写素文墓地所在,“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羊山空旷荒凉,所伴者唯三死者而已。写自己祭奠时,只见“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北风肆虐,其声啸,其势猛,其气寒,穿野掠坟,怎么不叫人萌生“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如何知”的茫然之感!
总之,两篇文章作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尽管出自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之手,但是还是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把这两篇文章对照阅读,比较分析,相信会从中受到不少启发的。
作者邮箱:qiujiannong@qhsms.com.cn
本文标题: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3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