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7-10-12 所属栏目:心理活动

一 :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执教:程红兵
   评析:钱伟康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析】听程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感到很有特色,兹略述于后。
   1 精选教学切入口。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而程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程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 充分调动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请看程老师的示范,他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所包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细腻至极。这样的阅读分析,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更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二 : 79于漪教学实录 春

于漪教学实录 春

时间:1979年4月2日(星期一,上午第一、二节课)

任课老师:杨浦中学 于漪

班级:初一(1)班

第一课时

[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同学们把讲义拿出来。

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我们曾经学过一些绝句,现在我问一问大家,杜甫的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稍停]有同学知道吗?——杜甫的绝句,大家想想看。

[学生举手]X X X。

生(1):[背诵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ga读成guò)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对吧?[生(部分):对的。]——对的?“两”——什么“黄鹂鸣翠柳”?这里怎么读啊? 生(1):两“ga”,不是两"guò"。

师:对啊!两个(ga)。他是从两个黄鹂在青绿色的柳条上鸣啭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啊!再想想看,王安石也有一首诗是描绘春天的,这首诗背得出来吧?谁来背背看。有一个名句,想想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想起来没有?背背看。“京口瓜洲??”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哪一个句子是写春的?

生(集体):“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哪一个字用得特别好。

生(集体):“绿”。

师:“又绿江南岸”,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啊?——从春风的角度。春风一吹,江南岸边 就怎么样?

生(集体):绿。

师:绿——绿满天下!上星期六,X X写我们学校的树的时候,用了一个好的句子啊!——“绿满天下”!他就从这儿学来的。很好。但是,绝句,它只有四句,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也就是选取了春天的一个或者两三个景来写春。

(以上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其中写春的内容可多啦!我们星期六发了讲义,请同学们看。这里头写了: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我们读的时候要想一想,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是怎样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他写的春天景物的——姿态啊,气息啊,声音啊??我们想到没有?看到没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现在正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你说对吧?这正好是阳春三月!对文章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写的?

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读一读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读了以后,请同学们考虑: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春 的呢?首先,朱自清先生,他是以怎么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边讲边板书:迎春]接着呢?朱自清先生用他的彩笔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边讲边板书:绘春]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边讲边板书:颂春]同学们读了以后,分分看,哪几节写迎春?哪几节写绘春?写颂春?[边讲边指板书“迎春”、“绘春”、“颂春”]我们请 一个同学读一读,看看谁来读?[学生举手] X X。

生(2):[朗读《春》全文]“《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 ??鸟儿将——鸟儿将——” 师:“巢(cháo)”。

生(2):[继续朗读]“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披着——披着——

师:“披着蓑(suō)”。

生(2):[继续朗读]“披着蓑戴着笠??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从读的情况看来是读过的。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妥当的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3):第五节:“跟轻风流水应和(ha)着”;他读“跟轻风流水应和(h?)着”。

师:“应和(ha)着”。这个“和(ha)”读得不对了。应该读第几声啊?

生(集体):第四声。

师:[板书:ha]还有吗?

生(4):第三节是“园(yuán)子里”,他读“院(yuàn)子里”;还有一个是“迷藏(cáng)”,他读“迷藏(zàng)”。还有一个是“酝酿(niàng)”,他读“酝酿(ràng)”。

师:好。那么,先把这个解决了:“嫩嫩的,绿绿的??”下面应该是怎么读啊?

生(集体):园(yuán)子里。[有的学生仍读“院(yuàn)子

师:[板书:园]这个字怎么读?

生(集体):园(yuán)。

师:园(yuán),公园(yuán),园(yuán)子里。耳朵旁的那个呢?

生(集体):院(yuàn)。

师:院(yuàn)。好,下面她读得对的。“酝酿(niàng)”不是“酝酿(ràng)”。这个字的拼音怎么样?

生(集体):n—iàng——“niàng"。

师:niàng。很好。X X,[指生(2)]自己马上注上拼音。不认识的,不清楚的,自己赶紧把注音记下来。“酝酿(niàng)”。接下去。[学生举手]X X X。

生(5):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他读成了:“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师:语气没有读出来,对。还有吗?抓紧时间,还有吧? [学生举手] X X。

生(6):第五段第三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读成了:“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

师:对,是嫩叶,不是绿叶。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7):第六段:“一点点黄晕(yùn)的光”。这个“黄晕

(yùn)”,不读“黄晕(yūn)”。

师:这个字究竟怎么读?快点查字典,快点查。[几个学生举手]好,X X X。

生(8):应该读:“黄晕(yùn)”。

师:你查过字典了?[生(8):查过了。]好。她很有把握的,应该读“黄晕(yùn)”。为什么那么有把握呢?因为她查过字典了。[板书:yùn]y--un,第四声。读错了的就应该把它打个“X”;掌握不准的,就应该注音。还有吧?

生(9):“山朗润起来了”,读成“山润朗起来了”。

师:喔,对吧?后来呢,他自己怎么样一一感觉读得不对了,自己改正了。应该是“山朗润起来

了”。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而X X同学[指生(2)],读得很响亮。因为还没有学,所以读得还有些疙疙瘩瘩,有些字还读得不准。有一个字,同学们注意一下,就是刚刚给X X[指生(2)]

纠正的“和(ha)”——“和(ha)”的前面的这个字怎么读呀?

生(集体):“应和(yīng ha)”。[有的读:“yìng ha"]

师:[倾听]重读。

生(集体):“应和(yìng ha)”。

师:“应(yìng)”,应该是第四声。但是这个讲义上注的第几声啊?

生(集体):第一声。

生(10):错了。

师:错了。——你[指生(10)]怎么知道错了?

生(10):我查过字典。

师:这个注音注错了,应该第四声。——“应(yìng)和”。

预习的时候,你们需要认真,去查查看。现在,请同学们把讲义上错的改过来。好,我们刚才读了一遍。请同学们看,还有些什么问题?

自己查字典的时候,没有能够解决的,有吧?——有没有?都懂吧?[学生举手]X X X。

生(11):什么叫“赶趟儿”?——是不是就是“赶集”?

师:什么叫“赶趟儿”?[学生举手]X x X。

生(12):“鸟儿将巢(chá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他[指生(2)]读成:“鸟儿将chǎ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师:[板书:巢]这个字怎么读啊?

生(集体):ch--áo--cháo。

师:巢(cháo),第二声。刚刚那个字读错了,没有纠正过,现在纠正一下。还有吧?除此之外,还有吧?——没有了。好,现在,我们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刚刚我们读了一下,请你们分一分看,一共是几节?请你们分一分看。

生(集体):十节。

师:十节。那么,用了几节文字写了迎春的?[学生举手]X X X 。

生(13):迎春用了一节。

师:好,怎么分法?[个别学生举手。稍停]就X X一个人知道吗?分分看,分错了,也没有关系。怎么分?[学生举手]好,X X,你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你整个地讲一讲看。

生(14):用了一节文字写迎接春天的。

师:喔,用了一节文字是写迎接春天的。

生(14):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师:喔,第二节到第七节是描绘春天的。

生(14):颂春是第八节到第十节。

师:第八节到第十节是歌颂春天的。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吧?——没有。都是一样的。好,我说,她这样看是看得准确的,是这样。现在请同学们在第一节、第七节后面画上符号。我们看起来,可眉目清楚。

(以上11分钟)

好,现在请同学们先把第一节——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节只有一句话。那么我们看一看: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而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这里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准确!

生(部分):[轻声地]“近”。

师:好,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盼望着,盼望着??”预备——起。

生(集体):[朗读第一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师:你们看,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迎接春天的?

生(集体):“盼望着。”

师:大家都看得出来——“盼望着,盼望着”,大家睁大眼睛盼望。我说用一个“盼望着”,可以吧?“盼望着,东风来了??”可以吧?[生(集体):可以。]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叠用呢?[学生举手]X X X。

生(15):用两个,可以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师:嗯,这样叠用,就更能表达作者十分急切的心情,十分向往的心情。向往春天赶紧到来!——所以用“盼望着,盼望着”。那么,哪一个字,告诉我们了——很准确地告诉我们:春

天还没有来到?

生(集体):“近”。

师:对,是“春天的脚步近了”!你看这个“近”,用得多准确啊!这里一个句子,四个字——用了四个词尾,给我们一个非常柔和的感觉。哪四个词尾?

生(集体):两个“着”。

师:两个“着”。还有?

生(集体):两个“了”。

师:对,好。我们自己读一下,体会、体会。[学生轻声朗读]你们听我读[表情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开始就给我们非常亲切的、柔和的感觉。

(以上3分钟)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一开始哪,作者就写了非常形象的一笔,绘出春天的总的景色——总写了一个“大地回春”或者是“大地春回”,或者是“春回大地”的景色,这都可以。[在板书“绘春”之右,板书:总写大地回春]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考虑一下,用了哪一句啊?你们从哪儿知道这是总写的呢?[学生低声议论;举手]好,X

X X讲。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师:说完整了吗?

生(16):[朗读]“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好,你把它完整地读一读。

生(16):[朗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

眼。”[读得不大流畅]

师:[微笑]重读——要读准了。

生(16):[重读]

师:那么,你从哪个词知道——这是一笔绘出来的啦?

生(16):“一切”。

师:“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了什么?——没有一个例外。这就把大自然的景物都囊括起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欣欣然”,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X X X。

生(17):高兴的样子。

师:哪个词是表示样子?

生(17):“然”。

师:哪个是高兴?哪个是样子?

生(17):“欣欣”是高兴;“然”是样子。

师:好!我们要理解:“然”是词尾,是表示状态的。“欣欣然”,高兴的样子——张开了眼睛。

这是总起来写。[指板书“总写”]接着就分写,分别地描述了。[在板书“绘春”之右,

“总写”之下,板书:分别描述]这节里头,分别描述了什么?[学生举手]X X X。

生(18):[朗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对。这个——我们是容易理解的。请同学们回答:在这一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先写了什么?然后再写了什么?哪些词用得非常生动?[学生举手]X X X。

生(19):分别写了山、水、太阳。

师:分别写了山、水、太阳。对吧?[生(集体):对。]写了太阳什么呐?

生(集体):太阳的脸。

师:太阳的脸。那么,怎么来写它们的?用了哪些词?[学生举手]X X X。

生(20):山用“朗润起来了”,水用“涨(读成zhàng)起来了”,太阳用“脸红起来了”。 师:好,请坐。他刚刚有个字念错了! ——哪一个?水涨(zhàng)起来了?

生(集体):涨(zhǎng)。

师:对。刚刚音读错了。不是“肚子胀(zhàng)”的“胀(zhàng)”啊,是涨(zhǎng)起来了,第几声啊?

生(集体):第三声。

师:把它纠正过来。——“水涨(zhǎng)起来了”。“山朗润起来了”。这个“朗润”,我们没有碰到过,什么含义?看一下注解:“朗润”。X X X[指定学生]讲一下。

生(21):润泽。“朗润”,解释明朗、润泽。

师:“朗润”解释明朗、润泽。为什么?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明朗”跟“润泽”,到底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这一张画:[展示月历片山景彩色照片]“山朗润起来了”——“朗”,就是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润”,因为春风吹遍,我们刚刚不是背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一吹,山上怎么样啊?山清水秀,景色朗润。我们没有学过这个词。我们看一看,(再展示月历片山景彩色照片)它既有润泽的意思,还有阳光照在上面的明亮的意思。噢,前天我们外语课发了一套《Look and say》,这里头第140幅那个图画。课后看一看。它是要同学们认清"hill"这个字——山。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我们课后对照起来看,就知道了,第140幅。“水涨起来了”。冬天的水是怎样呢? 生(部分):结冰。[一些学生轻笑声]

师:[微笑]结冰。噢,想到结冰。冬天的水是什么样啊?

生(部分):枯了。[教师板书:枯]

师:春天哪,水就满了。你想想看。

生(22):[应声说]涨潮了。

师:喔,对——对,涨潮了。我们不是读过:“满川风雨——”

生(23):[紧接着说]“看潮生”。

师:啊!对了。有个同学已经想出来了:“满川风雨看潮生”。冬天的水是枯的,春天的“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用得非常好!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比较当中理解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冬天的太阳怎么样?[学生低声议论]想想看,为什么说这个“红”字用得很好呢?这个“红”——就绘出春天啊!冬天的太阳怎么样?想想看。生(部分):白的。[有的学生:黄的。][师、生笑]师:冬天的太阳是白的,所以春天的太阳是红的?这个“红”,是不是就是写颜色呀?[学生举手] X X X。

生(24):冬天的太阳没有温暖。不仅写太阳的颜色,也写了太阳的温暖。

师:X X X[指生(24)]讲:冬天的太阳没有温暖——没有温暖?[师、生笑]就是热量怎么样? 生(集体):比较弱。

师:那么春天的太阳呢?我一开始不是讲了阳光——

生(集体):明媚。

师:明媚,就红起来了,给人们非常温暖的感觉。所以这“朗润”——“涨”——“红”起来了,

79于漪教学实录 春_于漪

非常确切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我们读一遍,把它背出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自己读,读了我们马上背。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二节。]

好,我们一起背背看。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二节]

师:好,这一段背是背出来了,但是有一个字总是读不准——哪一个字呀?“涨(zhǎng)”。 生(集体):“涨(zhǎng)”。

师:涨(zhǎng)。好,跟我读一读:“涨(zhǎng)”。

生(集体):“涨(zhǎng)”。

师:“水涨(zhǎng)起来了”。

生(集体):“水涨(zhǎng)起来了”。

师:注意啊,别再读错了!重来一次,再背一遍。“一切??”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二节]

师:好,这一节总写了以后,[指板书“总写”]立刻写山、水、太阳。然后呢,一步一步地写得很细,很细。我们看:接下来第三节是写小草。这节写得很细。你们要了解怎么细写,请一个同学把小草这一节读一读。谁来读?[学生举手]好,X X X。

生(25):[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有些学生对某些读音低声议论]

师:喔,她读的时候很注意,读的语气很柔和,就是一些字读不准。嗯,“草”不要翘舌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zuān)出来”,不是“钻”(zuàn)。“嫩嫩的”——“嫩(nan)”。请同学们看,写小草怎么写的?一开始啊,就写出它的很旺盛的生命力!大家看,用哪一个词表现的?

生(集体):“钻”。

师:好,把它圈出来。一开始就写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钻出来!很强的生命力,从泥土里头钻出来。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春回大地啊,人盼望着春天,草呢?

生(集体):也盼望着春天。

师:也盼望着春天。我说先是写生命力;接着呢,你们看,就写这个草是“嫩嫩的”。“嫩嫩的”——是写它的什么呢?

生(部分):形象。

师:形象。对吗?“嫩嫩的”,写它的质地。“绿绿的”是写什么呢?

生(集体):颜色o.

师:颜色。刚刚是写生命力——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呢,再描绘它的质,再描绘它的色。[在板书“分别描述”之后,[板书:生命力、质、色。]接着看:[朗读]“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的。”喔,这个“满”字用得很好!满是绿的!这句写什么呢?

生(部分):很多,很多。

呵,是写很多很多,就好像X X作文里写的什么?

生(集体):“绿满天下”。

师:这是它的“满”的范围,怎么样?[在板书“生命力、质、色”之后,板书:范围] 生(集体):很广。

师:这个范围呵,你们看,具体是怎么写的?——怎么叫细呢?是从它的生命力,从它的质,从它的色,从它“满”的范围来写。还不够,人没有辜负春色,没有辜负小草长得这么好,所以怎么呢?你们看——我们一起读:“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预备——起。

师、生(集体):[齐读]“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师:草长得这么好,人怎么样?很欢乐。我们下星期要去春游,去体会体会:在这个柔软的草地上,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呵,赛几趟跑呵,捉几回迷藏呵,味道是很美的。接着我们看,还具体描绘了什么?我们一起读,预备——起。

师、生(集体):[齐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又写草了,“软绵绵的”。——写它的什么?

生(26):[接着说]姿态。

师:喔,写姿态。X X[指生(26)]说得很好,是写它的姿态。[在板书“生命力、质、色、范围”之后,板书:态]它的姿态怎么样?——“软绵绵的”。平时,同学们写作文,有时候感到写不出来,这个草嘛,就是草了,哪有那么多东西好写?你们看i作者写春天的小草,写得那么多,而且写得那么细!——写得很传神。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走进这个校园里,知不知道这杨柳什么时候绿的?知道吧![生(部分):不知道。]都好像没有感觉到,没有看到它怎么又绿了,又大起来了。因此这儿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集体):“偷偷地”。

师:“偷偷地”。这“偷偷地”,是不是那个“偷”的意思?

[生(集体):不是。)那么,是什么意思啊!

生(部分):悄悄地。

师: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小草钻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个样子!所以,这里写得非常细。——我说,描绘得很细。这就因为是从各个角度,从多方面来描绘,写它钻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写它嫩嫩的质;写它绿绿的色;写它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再写人与草的关系。这样,小草长出来后,人们非常高兴,当然

孩子们更高兴,有趣的是“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还做什么啦?

生(部分):捉迷藏。?

师:喔,对,“捉几回迷藏”。只有孩子会捉迷藏,大人不会捉迷藏,对吧?然后还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所以,我说这里写得非常细!好,现在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指定学生]X X X——她在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默读,把它背出来。

生(27):[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好。[学生举手]X X。

生(28):应该是“打两个滚”,他说打几个滚。

师:还有吗?[学生举手]好,X X X。

生(29):“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她读成:“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喔,应该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还有什么

吗?[学生举手]还有什么读错的?X X X。

生(30):“嫩嫩的”,她说“嫩嫩地”。

师:好。[学生举手]X X X。

生(31):应该是“嫩嫩的(de)”,她读成:“嫩嫩地(di)”;应该是“绿绿的(de)”,她读成:“绿绿地(di)”。

师:那么,你把它归纳一下,好不好?——它们是什么词?

生(31):结构助词。

师:结构助词。这里她[指生(27)]读错了,应该读什么?

生(集体):“的(de)”。

师:我们现在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X X X。[指定学生]

生(32):[朗读第三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基本上读对了。现在我们自己读,读了背出来。[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三节。教师巡视、指导]

好,我们一起背背看——一起背背看。“小草??”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三节。教师依学生背诵的内容,分别指板书“生命力”、“质”、“色”、“范围”和“态”]。

师:[有的学生把“打两个滚”,背成:“打几个滚”]为什么这个“打两个滚”容易错呢?因为后面,都是“几”。你看看——仔细看看:“踢几脚球??”

生(部分):[紧接着说]“赛几趟跑”。

师:“赛几趟跑”。

生(部分):“捉几回迷藏”。

师:“捉几回迷藏”。所以就以为都是“几”了!实际上,——是“打两个滚”。它是“两”。记好了!好,再背一遍。“小草??”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三节]

师:好。下面我们就学第四节。

小草在春天是如此的美啊!那么下面呢,就是花呀,树呀??也是写得很细。请你们自己分析分析,为什么说写得很细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自己读,读了分析。[学生各自低声朗读第四节]好,刚刚X X同学问了:“赶趟儿”是不是就是“赶集”?——刚刚不是有同学问了这个问题吗?什么是“赶趟儿”?

[学生低声议论。生(有的):“赶趟儿”是争着凑热闹。]

噢,X X,[指生(33)。生(33):我照别的同学讲的。]你跟同学讲的?我还没有听到呐,你说说看。 生(33):凑热闹。[学生笑声]

师:[笑]凑热闹——噢,凑热闹。“赶趟儿”究竟是什么意思?凑热闹。有道理,不是完全不搭界的。“赶趟儿”,这是北方话,我们南方没有这种话。“赶趟儿”——争先恐后地,赶上

什么?赶上趟儿。“趟”,就是这一趟。X X同学[指生(11)]问,是不是就是“赶集”的意思?如果是赶集,为什么不用“集”呀!

[学生议论]

是不是“赶集”呀?“集”是什么意思呀?

生(集体):集市。

师:噢,集市。赶集——人赶集,去买东西,或去卖东西,叫赶集。这儿不是赶集。“赶趟儿”呢,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这一趟儿。这里就是赶上什么啊? 生(集体):春天。

师:喔,对。大家理解得很好。赶春天,赶春光,因此就出现一个百花争春的景色。[板书:百花争春]百花争春,把这个“春”换一换,还可以用个百花——什么?

生(集体):百花争妍。

师:讲得好,百花争妍。[板书:妍]这“赶趟儿”就是都要来凑热闹——百花争春,百花争妍。这个可以理解了吧?下课以后,休息一下。

(以上28分钟)

[下课]

第二课时

[上课]

师:现在我们分析第四节。X X X同学,[指定学生]请你讲讲看,这一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大家听仔细。

生(1):这一节先描写树,然后描写花,再描写蜜蜂、蝴蝶和野花。

师:怎么具体描绘的呢?

生(1):描写树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描写花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

里带着甜味儿”;描写蜜蜂、蝴蝶是:“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描写野花是:“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眨(zhǎ)”读成“zǎn"]

师:还什么?“zǎn”呀“zǎn”的?[学生低声笑。教师微笑]眨(zhǎ),“眨(zhǎ)呀眨(zhǎ)的”。注意呀!好,请坐。她刚刚说的,你们看:这个程序对吗?[生(部分):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很清楚。写树、写花,漏掉了一个——花以后是写什么呢?

生(部分):果。

师:对了,写果。看到了没有呀?她把果漏掉了。对吧?“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就是写果。然后呢,就是写花下的蜜蜂、蝴蝶,遍地的野花。她讲得好,就是漏了一个。另外具体描绘的时候,她把有关的语句读了。你们分析一下看,写树,满开着花,写了它的什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是写了什么?

生(部分):争春。

师:对了,争春的情况。[板书:争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家都要怎么样?“赶趟儿”,而且是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就写出了热闹的情景,——

生(部分):繁花似锦。

师:好,很好。繁花似锦。[板书:繁花似锦;并展示繁花似锦的彩色图片]大家都挤着,大家都要开,都要开得满树——繁花似锦!开得——你看:满树都是桃花、梨花,繁花似锦!你数得清吧?多少朵花呀!先写它争春。接着就写它什么?

生(部分):色。

师:色。怎么写的?

生(部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是写颜色,大家都很清楚了。像火、像霞、像雪。接着,还写什么?我请一个同学讲得完整一点?从哪些角度写的?别人补充,好吧?——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学生举手]

X X,讲讲看。

生(2):先写树,开满了花,接着写颜色——花的色,味,再写果。

师:先写花的色,味,再写果。[板书:色、味、果]

生(2):接着写花下的蜜蜂,蝴蝶。[学生举手]

师:好,你说。

生(3):遍地的野花的姿态。

师:花下的蜜蜂,蝴蝶。[板书:花下??]然后,再写遍地野花的姿态。[板书:野花姿态]好,坐下。还有补充的吧?对不对?[生(集体):对。]好,基本上我们分析出来了。写树的争春。写开花嘛,繁花似锦嘛,写它的颜色,这个颜色——色彩怎么?[学生举手]X X X。

生(4):鲜艳。

师:鲜艳。再换。[学生举手]好,X X X。

生(5):艳丽。

师:艳丽。[板书:艳丽]再换。[学生举手] X X X讲。

生(6):绚丽。

师:绚丽。[板书:绚丽]艳丽、绚丽,色彩呀非常鲜,非常美。然后呢,写这个花呢,还有什么? 生(集体):味。

师:味。这个味道是什么呢?

生(集体):甜味。

师:甜味——“甜味儿”。你看:笔笔扣住春天!这个时候,结果了没有?[生(集体):没有。]所以,用了个什么词语来表达呢?

生(集体):“仿佛”。

师:“仿佛”——满树已经是结了果。“仿佛”,很重要,注意!如果说这时候已经结了果,那就不符合实际。所以一定要用“仿佛”。接着就写“花下”。花下写蝴蝶,蜜蜂。我说这

里,有个词用得非常好!一个词呀,就把热闹的情景写出来了!是什么呀?

生(集体):“闹”。

师:“闹”!这个“闹”字呀,本来在我们诗词里头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写了个杏树呀,“红杏枝头——”。[板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好,把这个句子记下来。噢,这是写杏树,“枝头春意闹”。杏树它会有声音吗?没有的。这个“闹”字,就把春天的什么——“繁花似锦”的热闹气氛都刻画出来了!

这里是写蜜蜂的“闹”。蜜蜂是怎么样呢,“嗡嗡地”——“嗡嗡地闹着”,就是写这个热闹的情景。蝴蝶怎么样呀?花下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穿梭,“飞来飞去”。我们再看下面讲的野花。野花遍地都是,满野都是。对这个野花是怎样写的?“杂样的,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叫不出来的。对吧?我们校园里头花虽不多,但有不少是叫不出名字来的“杂样儿”。这里头是怎么来写花的姿态的呢?请同学们注意:刚才有个字读错了,要纠正,不是“散(sàn)”应该读什么?

生(集体):“散(sǎn)”。

师:“散(sǎn)”,第三声。注意呀!给它注上音。“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这个意境有吧,你们想一想看?[生(部分):有。]为什么会眨眼睛,像星星?[学生举手]好,X X X,你讲。

生(7):风吹了,野花就像摇头一样。

师:喔,他说:风吹了,野花就像摇头一样,因此就“眨呀眨的”。对不对呀?[生(集体):对。]好,请坐。理解得对的。所以这里有一种写法,我们又可以学习的,没有明写风,但是写 风了没有呀?[生(部分):没有。广风轻悄悄的”——没有写?有风无风呀?[生(集体):有。]

有风了,风的描写就寓在其中了。——没有明显写风,但是,这个风的味道呀,已经寓在其中了。为什么呢?你们想想看,怎么会眨呀眨呀的?风吹过来吹过去。你们再想一想,这个时候,天上有什么? 生(部分):太阳。

师:噢,有太阳。阳光照着的时候,这花怎么样?

生(集体):很亮。

师:噢,很亮,“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风吹的时候呢,一会儿看见了,一会儿又看不见了,因此,“眨呀眨的”。写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我们就知道了。没有明写阳光,但是,阳光写了没有?也写了,也寓在其中了!所以这个写法很高明。不仅“像星星”,而且这个比喻跟上头的什么是呼应的呀?你们看野花怎么样?

生(部分):“遍地是。”

师:“遍地是。”天上的星星怎么呀?

生(部分):数不清。

师:数不清,对吧。这野花遍地是。所以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一个写其多,“像星星”,对吧?还有一个写其亮,“像眼睛”。我们基本上能够分析出来了。我说这样写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层次很清楚。你们看这幅景色呀,层次很清楚。你看看是怎样的层次?[学生举手]X X X讲。

生(8):先写高的地方。写树:桃树、杏树、梨树。再写中间的。

师:喔,再写中间的。——中间的是什么?

生(8):中间的花、果。

师:再写呢?

生(8):花下的蜜蜂,蝴蝶。

师:花下的蜜蜂、蝴蝶。

生(8):地上的野草。

师:地上的野草呀?

79于漪教学实录 春_于漪

师:地上的野花。好,请坐。你们看对吧?她分析得很好。这里写的景很有层次。它先是写整个树的情况,然后写树上的花;然后写花下的蜜蜂、蝴蝶;然后再写遍地的野草——不,讲错了,遍地的野花。所以,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有声有色!对吧。声音是什么?生(部分):“蜜蜂嗡嗡地闹着”。

师:“嗡嗡地闹着”。有声有色!我们理解了。这写得多细!而且多有层次!——就好像画画一样,前头画什么,后头画什么,高的画什么,低的画什么,当中又怎么画?都应该笔笔交代清楚。现在,自己读,读得把它背出来。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四节;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试试看。梨树、杏树??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四节:“桃树、杏树、梨树??”]

师:嗅,我讲错了。噢,重来。“桃树、杏树、梨树??”预备——起。

生(集体):[齐背第四节]

师:这里有一句,读的时候,背的时候注意:“花里带着甜味儿。”好,我们再背一遍。“桃树、杏树、梨树??”,预备——起。

生(集体):[再齐背第四节]

师:好,接下去,我们看第五节。第五节是写什么的呢?

生(部分):风。

师:写风。一开始呐,写风的时候就引用了——

生(部分):宋朝志南和尚的诗句。

师:噢,志南和尚的《绝句》。我们背背看,志南和尚的《绝句》。预备——起。

生(集体):[背诵]“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好,我们过去在早读课上读了他的《绝句》,讲这里有一句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你看呀,今天碰到了!这里运用进去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儿写风了。我们看,这里怎样写风的呢?这里写风呀,是写风的姿态,[板书:态]然后再写风里夹着很多味道。[板书:味]请同学看看,写风的姿态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写风的姿态的关键的词。[学生举手]X X X。

生(9):“抚摸”。

师:“抚摸”是什么意思?

生(9):抚摸就是吹到脸上。

师:“抚摸”就是吹到脸上?[学生轻笑声,教师微笑。]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抚摸”不能直接解释吹到脸上。对吧?想想看,谁帮助他一下。[学生举手]好,X X X,[指生

(9)]请坐。X X X你说。

生(10):[腼腆地]轻轻地摸着。

师:没有什么难为情;讲错了也没有关系,你看,脸也红了。轻轻地摸着。风吹的时候,你用另外的词讲讲看。[学生轻声议论]

生(10):“清风拂面”。

师:“清风拂面”。可以吧? 可以的。“拂”,轻轻地擦过。请坐。好,写姿态是“抚摸”,是“清风拂面”。风里带着哪些味道?看清楚,是哪些味道?[学生举手]X X X。

生(1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对PE?你能不能讲一讲,这个风里头有怎样的泥土气息呢?

生(集体):新翻的。

师:新翻的。混着青草味儿,还带着各种花的香味,你们能用一个词,来说明风里是什么味道吧?这大概比较难了!想一想看,各种花的味是很香的,青草味是很香的,新翻的泥土味也是很香的。

师:好,芬芳。还能够想得出来吧?芬芳,这香味很浓的,各种花的香,有人能够想得出来吧?[学生低声议论]芬芳——有一个人讲出来了:“芬芳馥郁”。[板书:芬芳馥郁]很香,各种各样的香:那么多花的香,春天青草味儿的香,新翻的泥土的香。——芬芳馥郁!好像风也是香的,充满了芬芳。这个味儿,就是充满着芬芳馥郁的味,“它们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本来用在什么地方的?

生(部分):造酒。

师:嗯,造酒,酿酒的过程。这里——什么意思?[学生低声议论]就是各种香混合在一起,飘过来——随着风飘过来;飘过去——随着风飘过去,而空气呢,又是润湿的,不像冬天那么干燥。作者抓住春风的特点来写。而且,写春风特点的时候,把别的景物都带进去了。花呀,草呀,泥土呀,都带进去了!这个写法很高明。接着,我们看写鸟,在我们眼前又是另外一幅情景。你们看看,“巢”是什么意思?“巢”?

生(部分):鸟窝。

师:鸟窝。鸟儿把窝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我们看:写鸟,着重写什么?

生(部分):嗓子。

师:对,写它们的嗓子。你看,前面是写颜色。刚刚上节课一开始,X X背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写黄鹂的什么?黄颜色。还写了什么?呜叫——这里主要是写它们的什么?

生(部分):声音。

师:鸣是声音,是叫。写鸟呢?主要是写声音。请同学们看,作者是怎样细致生动地描绘鸟的声音的?[学生低声议论;举手]好,X X X。

生(1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应和(ha)”读咸“应h?”]

师:“应和(ha)着”。一起读:“应和(ha)着”。

生(集体):“应和(ha)着”。

师:“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写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注意呀,你们看,这里写一只鸟的声音,还是好些只鸟的声音?[生(集体):好些只鸟的声音。]你怎么知道? 生(部分):“呼朋引伴”。

师:什么叫“呼朋引伴”?[学生低声议论;举手]X X X,讲讲看。

生(13):叫朋友,引伙伴。

师:叫朋友,引伙伴。对吧?就是叫着,叫了很多鸟一道来,这个叫“呼朋引伴”。这里面写声音,就是写鸟鸣吗?写了多少种声音?[学生低声议论]看看,写了多少种声音?找找看,找正确了。[学生举手]有的已经找到了!好,X X X。[指定学生]

生(14):写了三种声音:鸟的——鸟的歌声,轻风流水声。还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 师:他说写了三种声音。[一个学生举手]你有补充吗?好,X X。

生(15):写了四种声音:鸟的歌声,风的声音,水的声音,还有牛背上牧童短笛的声音。 师:喔,他把轻风、流水的声音分开来,好的。

师:你看牧童笛子的声音怎样呀?

生(集体):嘹亮。

师:鸟的歌声和轻风、流水的声音怎样呀?

生(集体):应和。

师:应和。“应和”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X X X。

生(16):声音和声音相应。

师:声音和声音相应,就是此唱彼和。这里唱,那边和。[学生举手]X X。

生(17):此起彼落。

师:此起彼落,是可以呀。但是,“应和”的意思呢——唱与和。X X [指生(17)]讲了,“此起彼落”。X X X[指生(16)]唱了,X X[指生(17)]和了,[学生笑声]此唱彼和,此起彼落。这里有鸟的声音,有轻风的声音,有流水的声音——丁丁冬冬,对吧?那么还有牧童的短笛所吹的声音——响亮的声音,我说这些声音应和着,就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

生(部分):交响乐。

师:噢,好的。什么交响乐?

生(部分):自然交响乐。

师:什么交响乐呢,自然交响乐啊?

生(部分):春天的交响乐。

师:对,春天的交响乐,构成一首春天的交响乐!理解得很好。鸟呀,风呀,水呀,牧童的短笛呀,

[边讲边板书:鸟、风、水、笛]这些声音非常和谐的,此起彼落的,此唱彼和的,就交

织成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好,理解得很好。这里写得很细致,很生动,很生动![板

书:生动]从风写到味;从味写到鸟;从鸟写到轻风、流水、短笛。现在请X X把这节朗读一遍。

[指定学生]

生(18):[朗读第五节]“‘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抚摸着你”,读成“抚摸着我”。学生笑声。]

师:[微笑]重来,重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18):“‘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好,请坐。有字读错吧?[学生举手]好,X X X。

生(19):“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她把“卖弄”读成“买弄”。

师:“卖弄”,不是“买弄”。[微笑]卖买不分了。“卖弄”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X X。 生(20):显示自己。

师:喔,显示自己。对了,X X[指生(20)]讲得很好。显示自己——“卖弄清脆的喉咙”。好,我们自己读两遍。[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五节;教师巡视、指导]好,我们再看下面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这儿是写雨了。写雨呢,着重是写形态。你们看看,这雨的形态是什

么?[学生低声议论]你能不能找一个词或两个词,把这个雨的形态讲出来。看谁找得准![学生举手] X X X。

生(21):“像细丝”。

师:“像细丝”。好,请坐。看,“像细丝”,这是写“细”。[学生举手]X X。

生(22):“密密地斜织”。

师:“密密地斜织”,这是写“密”。你们看看,这个雨的形态,把两个人[指生(21)、生(22)]讲的综合起来,X X X,你讲。[指定学生]

生(23):细和密。

师:细和密——写它的细和它的密。对吧?密得多得像什么?

生(集体):“像牛毛。”

师:细得像什么?

生(集体):“像花针。”

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为什么“斜”?

生(部分):有风。

师:“密密地斜织着”,这是写雨的形态。接着就写雨中的房屋,雨中的树,雨中的草,雨中的人,——呀,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这个我们容易理解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一节朗读一下,你们看,雨中屋子是怎么样的?雨中的人是怎么样的?雨中的树和草是怎么样的?好,谁来读?[学生举手]X X X来读。

生(24):[朗读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可别恼”。[把“恼(nǎo)”读成“nào"]

师:恼(nǎO)。重来。

生(24):[再朗读第六节]“雨是最寻常的??在雨里静默着。”

师:好。刚刚讲雨的形态的特点,接下来写雨中的屋。屋,首先是屋顶上。刚刚有个同学提出了个问题:“全笼着一层薄烟”,什么意思?——“一层薄烟”,什么意思?

生(部分):像云雾一样。

师:为什么像云雾一样呢?

[学生低声议论:有的说,雨下得紧;有的说,写雨中屋顶的情况。]

对,雨下得紧,是写雨中屋顶的情况。细雨蒙蒙,所以,屋顶上好像有一层薄烟。我们再看,雨中的树叶有什么特点?

生(集体):“绿得发亮”。

师:对。写得好!“绿得——绿得发亮”!树在雨中洗了以后,叶上什么没有了?

生(集体):灰尘。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草呢,雨中的草呢?

生(集体):“青得逼你的眼”。

师:哪个词用得好?

生(集体):“逼”。

师:对。这个“逼”字说明什么呢?

生(集体):刺眼。

师:喔,很刺眼,“逼你的眼”。大家理解得很好。大家想一想看,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有一句话,记得吧?

生(部分):“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喔,对,已经想起来了,“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座山好像把门逼着推开以后呀,把“青”送来了。清楚了吧?“逼你的眼”,大家理解得很好。接着我们看,写雨中还用什么来衬托呀?灯光呢,“黄晕的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雨中还有人。这些人是怎么呐?有的是——

生(部分):“慢慢走着”。

师:慢慢走着。有的呢?还有——

生(集体):工作。

师:工作。那么,雨中他们的房屋怎么样?

生(集体):“稀稀疏疏的”。

师:“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前面是写的“闹”呀,这

里是写的——

生(部分):静。

师:对吧,绘声绘色,还加上绘动绘静。[板书:声、色、动、静;并在前面板书:绘]我们刚刚讲了很多的,是描绘的声音,描绘的颜色,写了动态;这里呢,又写了静态,“安静而和平的夜”。但是路上、桥边,还有慢慢走着的行人;地里,还有在劳动的农民。安静和平的夜。雨中的房屋呢,是“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有静有动,笔笔都是紧扣春天来写的。好,现在我们一齐来朗读一遍。“雨是最寻常的??”预备——起。

生(集体):[齐读第六节]

师:这第二到第六节呢,都是着重写景,当然在写景里也写了人,对吧?可是到了第七节,着重写什么?

生(部分):人。

师:人。在春天是百花争春——百花争春,万象更新。[板书:万象更新]我们从二、三、四、五、六节里都看到是万象更新。这前面是写大地回春。回春以后是什么情景,不管是山呀,水呀,草呀,

树呀,花呀??大自然的一切情景,都是万象更新——万象都披上了新装。在如此细致地描写景物以后,就着重用一节写入,写入在春天的情景。那么我们看看,这里写了只几笔,就天上、地上都写到了。

好,请一个同学把这一节读一读。[学生举手]X X。

生(25):[朗读第七节]“天上风筝渐渐多了??有的是希望。”

师:好。你们看看,天上,放风筝了,是春天了;地上,人也都是争春的,也是“赶趟儿”的。从哪些角度来写人争春?

生(部分):“一个个都出来了”。

师:一个接着一个出来了。

生(部分):“城里乡下”。

师:对,“城里乡下”。

生(集体):“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师:[朗读]“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在这里就点出了一句话——

师、生(集体):[同声]“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什么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部分):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

师:一年中最好的是春天。这个“计”怎么解释?

生(部分):计划。

师: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情,一年的计划,在春天怎么样?要好好地打算打算。这就告诉我们:干事情要抓紧什么呢?

生(部分):时间。

师:抓紧时间,抓紧开始。“有的是工夫”,这“工夫”是什么意思?

生(部分):时间。

师:时间。注意呀,它是没有一个“力”的,看到吧?这个“工夫”是时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这儿只是寥寥几笔,也就描绘出了人们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前面细致地写出了春光无限好,万象更新。这儿几笔呢?写出了人们在春天的神情,有景有人,勾出了一幅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这一个部分:绘春,[指板书“绘春”]是全文的重点。你们看,对吧,描绘春天是绘声绘色,绘动绘静,而且呢,细致描绘的时候,还绘了什么啦?

生(部分):情态。

师:还绘神绘态。所以这个描绘非常细致,而且语言非常生动。譬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什么? 生(部分):“钻”。

师:“钻”。写热闹的气氛?用——

生(部分):“闹”。

师:“闹”。写小草的青用什么?

生(部分):“逼”。

师:“逼”。这都是用得非常好的,很准确的。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生(部分):观察。

师:对,细致的观察。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写得出这么细吗?[生(集体):写不出。]还有一个原因,观察细致以后,还要怎么样?

生(部分):表达出来。

师:还要表达。那么,就要积累什么呢?

生(部分):词语。

师:词语,积累词语。所以平时要很仔细地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生动了。写草的生命

79于漪教学实录 春_于漪

力,一个“钻”字就会蹦出来。对吧?在写静景的时候,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就会出来。用词非常确切、生动,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44分钟)

在绘春之后,就颂春了。[指板书“颂春”]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但颂春的话只有三句。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学生举手]X X X。

生(25):[朗读第八、九、十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请坐。作者用的什么手法来写的?

生(有的):比喻;生(有的):拟人。

师:比喻还是拟人?[生(集体):拟人。]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里,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里是写出春天的什么?——春意盎然[板书:春意盎然][生(有的):生意盎然。]生意盎然,好的。[板书:(生意盎然)]都可以,春意盎然,生意盎然。我们同学的作文里就可以用嘛。

[下课铃响]

(以上1分钟)

好,还有几句话,我们把它看完。接着写它的花枝招展,写它的什么?

生(26):写春天的美。

师:是写它的美,千姿百态。我们同学的作文里,不是写“姿态万千”吗?就是这个词语,对吧,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最后,写春天像青年一样。X X,[指定学生]健壮的青年是怎么样?写它的——

生(27):青春活力。

师:对,讲得很好!青春活力。[板书:青春活力]因此我说,这三个比喻呀,它是各有自己的内容。但是,又是互相联系的。

你们看看,它有区别又有联系。你们看区别和联系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写生意盎然,另一个写千姿百态,再一个写青春活力——有区别吧?[生(集体):有区别。]有区别。但是,它们又是有联系的。你看看,它先写春天像什么?

生(部分):娃娃。

师:娃娃。然后呢?

生(集体):小姑娘。

师:小姑娘。然后呢?

生(集体):青年。

师:青年。这个联系很清楚的。对吧?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另外呢,它是从春天本身的怎么样来写的?

生(部分):成长。

师:春天本身也在成长。因此,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成长为“小姑娘”,再成长为—— 师、生(集体):[齐声]“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比喻是非常确切的。这篇文章就是从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迎春,到最后,以十分喜悦的心情——

师、生:[齐声]颂春。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春光无限好的景色!同学们回去背诵。开头背出来了,后面几小节还没有背出来。要把全文背出来,仔细地体会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用词造句的妙处。他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他是笔笔扣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来写的。我们学完以后,要写一篇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文章今天课后没有书面作业,全文要朗读背诵。

[下课]

三 :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执教:程红兵
评析:钱伟康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
生:不是。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继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
生:不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师:很好,这个同学找了很多,还有没有?
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他们对于勒采取什么态度?
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
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情况下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
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师: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
生: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不好,“等”字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生:“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师:于勒在不在这只船上?
生:不在。
师: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师:说得好。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这句话是体现“盼”吗?
生: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师:还有什么细节体现“盼”?
生:“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很好,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还有吗?
生:“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分析在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了急切盼望的心情。请同学们认真看。生:“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他们真的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师:说得好,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再看其他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
师:是当面骂的吗?
生: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
师:为什么要背着?
生: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师: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生: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师: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赔钱……盼
占钱………赶
有钱……赞
没钱………骂 避
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生: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师: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
生: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还可以从这件事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来考虑。
生:“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生:“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拟得非常好,跟老师想的一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生:“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师:很好。这么归类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师: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生: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师: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生: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是有点同情于勒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比较细致,但我们看看菲利浦是不是同情于勒?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菲利浦最终没认自己兄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他也是以金钱为重的,菲与克只是有点程度不同罢了。
师:很好,具体说说。
生: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师: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
师:好,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读略)
师:同学们还没有把文中的感情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里一共三句话,前二句写谁?
生:写于勒。
师:是谁的目光看于勒?
生:若瑟夫的。
师:我读一下,你们看这目光包含了什么?(师读
)生: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师:第三句是写谁的心理活动?
生:若瑟夫的心理活动。
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生:“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一遍读出了感情。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生: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师:对。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生: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师:好。下课。
【评析】听程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感到很有特色,兹略述于后。
1 精选教学切入口。对于小说的一般教法,或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或始于人物形象分析,而程老师却另辟蹊径,他把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作为切入口。由于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发迹和落魄的不同的反应,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也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程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和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2 充分调动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那种贴标签,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请看程老师的示范,他抓住一个“盼”字,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菲利浦一家企盼于勒回来,决不是什么亲人团聚,而是在他们看来,于勒能带来世上最为宝贵的金钱;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所包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小见大,细腻至极。这样的阅读分析,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既使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更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本文标题: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3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