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神医这样看病-《神医这样看病》(14——11薛立斋1)

发布时间:2018-03-01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神医这样看病》(14——11薛立斋1)

《神医这样看病》(14——11薛立斋1)

《神医这样看病》(14——11薛立斋1)2008年5月19日,1个名为《古代的医生》的帖子现身天涯。这个原本“作为中医院校学生教材”的帖子,竟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其中有中医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关心健康的人……还有一些从不上网的人,也纷纷注册ID,赶了过来。不到半年的时间,点击率已突破80万,直逼百万大关。
这一作品都还在互联网上广为转载,百度贴吧、新浪博客、Tom社区、豆瓣网、民间中医网……
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
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神入化的医术,还有神医们为钻研医术而度过的1个个不眠之夜;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医的热忱依旧,更有名医的方子流传至今,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这就是“网友互动版的《古代的医生》”——《神医这样看病(感动百万人的中医故事;一读知中医,两读入医道,三读获健康)》。
从网上看到此文,收藏下来学习。文章有些长,故分十四篇。——江风山月主人

薛立斋

引子

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阴云笼罩在大明王朝的上空,此时的朝廷中乱作一团,刘瑾等号称“八虎”的太监集团正在专权,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经常被欺负得晚上回家偷着叹气,有的官员甚至因为没有给太监们上贡的银子而畏惧自杀。

可见当时乱到什么份儿上了。

就在这年的一天,在去居庸关的路上,远远地走来了一队人马,此时正是夏天,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路边树上的知了在无聊地鸣叫着,这队人马中,有几个军官装束的人,还有几个文官衣着的青年人,那么,他们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如此步履匆匆呢?

原来,这几个穿文官衣着的人中,就有年仅二十二岁的薛立斋,当时,他是明朝皇宫太医院里的医士,因为驻扎在居庸关的军队中出现了瘟疫,因此朝廷指派太医院医官前往诊视疫情,刚刚考授医士的薛立斋就被指派前往。

一队人马正在前行,突然,前面的马匹放慢了速度,薛立斋凝神望去,只见前面的路上,出现了状况。原来,是一辆马车不知道什么缘故,翻车了,只见路旁躺着几个受伤的人(覆车被伤者七人),呻吟之声不绝于耳(仆地呻吟),旁边几个围观的百姓不知所措。

一队人马停了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办?

一边是军队的指令,必须及时赶到,一边是受伤的百姓,如何取舍?

就在随行的军士犹豫之际,我们的薛立斋已经下马,一边跑到了受伤者的面前,一边对伤员们喊着:“大家不要惊慌,我是太医院的医官,会马上对大家进行救治的!”

伤员们听到了,都挣扎着喊:“医生,快来救救我们吧!”

薛立斋继续安慰大家,同时对患者的伤情略作检查,然后马上让随行的军士,到边上的村落找来些小孩子。

啊?围观的人有些奇怪,这是干什么?不是要救人吗?找小孩子干什么?

倒是随行的军士心领神会,立刻开始行动。

还好,边上就是1个村落,于是众军士马上飞马去找来了几个孩子。

薛立斋看着几个孩子,心里有底了,他告诉孩子们:“来,大家往这个盆里撒尿,看谁尿得多!”

旁边围观的人都傻了:皇上派来的这是个什么医官啊?人家那边躺着呢,他这让小孩子撒尿比赛玩?

再看薛立斋,他把孩子们的尿都收集了起来,然后分到各个碗里面,端到伤者面前,告诉军士帮忙:“来,各位帮帮忙,趁热把这个往患者的嘴里灌!”(这是喝童便的诀窍,要趁热喝)

于是军士们大家齐动手,给伤者灌了下去,尤其是其中一位人事不省的,还特别给多灌了些。

结果是,没多久,那个重伤的就醒了过来,轻伤的人也感觉好多了。

后来,这些人还特意让人给驻守军队带来了消息,他们很快就都痊愈了(皆得无事)。

看来这个童便还真是一味良药啊,那么,身居太医院中的薛立斋是怎么会这一招儿的呢?原来,在那个时候,太医院的医官经常被派到各地去执行医疗任务,比如去军队里处理瘟疫等的,薛立斋是个有心的年轻人,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他在军队中之际,就曾经特意问过部队里的军官,说你们操练军队,经常会碰到堕马受伤的,怎么办呢(尝询诸营操军,常有坠马伤者,何以愈之)?军官就告诉他说:“我们的办法就是,立刻喝童便,只要是喝了童便,很快就会好的!”(俱对曰:惟服热童便即愈)

于是,薛立斋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一招,这个招法在他后来的行医中被屡次使用。可见,人家薛立斋后来成为一代名医,经验就是这么慢慢积累起来的。

这样的救人故事,只是薛立斋一生中众多的救人故事中的小小的一件,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三千多则医案,是中医史上留下医案最多的人,那么,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他在政局混乱的时代,都做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来慢慢地聊吧。

考试高手

其实薛立斋的名字叫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因为中医医籍中多称他薛立斋,所以我们后面也就这么跟着叫了,我们薛立斋的老家是今天的苏州,那可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好多位著名的医生,当然,其中也包括薛立斋的父亲,薛铠。

薛铠字良武,在当时是1个特有名的医生,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他的儿科是学的哪位高人的路子呢?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宋朝钱乙的路子,他把钱乙的学术思想研究得非常的好,结果也成了此中高手。后来薛铠因为比较出名,就被皇宫给盯上了,给选到了太医院里,结果我们的薛铠同志还真不负众望,干得特别的好,最后竟然被提拔当上了太医院的院使,就是太医院的院长。

但是,结果好景不长,在薛立斋还很年轻之际,我们的薛铠同志就去世了,在薛立斋二十二岁这年,也就是他出差去居庸关的这年,薛立斋代补为太医院的医士。

要说这明朝的太医院有个规矩很是有趣,就是1个普通的老百姓你再有能耐,你也当不了太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就是说如果这个医生不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么他的医术很可能就不靠谱,所以处于谨慎考虑,最好不要服用他的药。这是当年大家思考如何避免自己被庸医所害,最后想出来的1个办法,当然,现在看这是个馊主意,但是当年皇上对此很认可,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于是就规定太医院里的医生,如果是从社会上选拔,也要家里上几代都是医生的,您才算是有资格,像薛立斋这种老子是太医院院长的,那当然更是苗红根正了,于是就被选进了太医院。

当然,后来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妥当,很多自个儿学出来的也是好医生啊,于是就在嘉靖后期废除了这个规定。

但是,薛立斋选进太医院那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在以后的考试中,薛立斋屡次展现了他的才华。

这都是他的爸爸薛铠同志培养得好啊,您别看这两父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太长,但是薛铠的确给薛立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薛立斋在后来写的书《外科发挥》中,记载了患者患了疮疡,同时还发渴的现象,现在我们分析,这很类似如今的糖尿病并发坏疽,其中有很明显的是肢端坏死的。

这里薛立斋记载了几个医案,其中1个是,骊贵人患了疽,病还没有好呢,就发起渴来了,一天之内,喝好多升的水,薛立斋于是就献上了八味丸这个方子(就是桂附地黄丸,古代的金匮肾气丸),旁边的那些太医们一看,哈哈大笑,说:“薛老弟,这个方子如果能够止渴,那我们从此以后就不再干医生这行了!”(此药若能止渴,我辈不复业医矣)

那这帮医生用什么治疗呢?用木瓜、乌梅、人参、茯苓等生津的药物,结果很糟糕,这个骊贵人越喝这些药越渴,一点都没有见效(茫然无功),不得已只好服用薛立斋开的八味丸,结果好嘛,只服用了三天,渴就止住了,因此特别的相信薛立斋,按照这个方子又服用了很久,结果不但不再犯病,身体还越来越好,饮食也增加了,强健得比年轻时候还好。

现在金匮肾气丸仍然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1个好的手段呢。

薛立斋在记录这个医案之际说:我这个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在小之际(自为儿时),听到我的父亲说有个士大夫患了消渴病,大家都用生津止渴的药物,服了几年都没有效果,倒是有位名医用了张仲景的八味丸,不到半年病就好了。

可见,薛立斋同学很小之际,就在他爸爸的身边耳闻目濡,连爸爸随便说的话他都给记住了,这实在是1个学医的好苗子啊!

要说能够在二十二岁这个年龄就当上了太医院的医士,这看来是个很幸运的事情,可是,您以为皇上那么傻,能让您在太医院混下去吗?原来,这太医院设立了好多的考试制度,让您三天两头的考试,想混日子,还真没那么容易!

因为我们的薛立斋一直在太医院里工作来着,所以我这里有必要把明朝的太医院给各位介绍一下,免得大家看了发晕。

太医院里的医生我们现在都叫他御医,实际上这里面等级多着呢,官最大的叫院使,就是院长,一般1人;下面的副院长叫院判,一般2人;在下面的叫御医,在永乐年间设4人(后增至18人);再往下叫吏目,设1人(后来增至10人);再往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可见,当时的医士是太医院里最低级别的医生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差不多。

当时经常组织医士们考试,基本上是每个季度一次,然后是三年1大考,其中成绩优异的,就往上提拔。

就在正德四年,也就是薛立斋当上医士的两年以后,大考开始了,各位完全可以想见当时的考试情景,考试由1个堂上官和2个医官主持,考题就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出,对医生们进行笔试。

在宽阔的大殿里,医生们正襟危坐,展开卷纸,开始提笔疾书,考官们不停地来回巡视。(这种情景写电视剧的人一定会大书特书,但当时的真实情况却一定是严肃极了)

那么,我们的薛立斋会在考试中有怎样的表现呢?

您甭担心,薛立斋学的好着呢,这次考试,他考出了1个极高的成绩,结果,在第二年,被提拔为吏目。

吏目是什么级别呢,就是仅次于御医的那个级别,此时,薛立斋距离御医这个目标只有1步之遥了。

薛立斋,努力吧,你一定要让爸爸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

薛立斋迎风站在大殿之前,北京初春的风,徐徐吹来,拂动他的衣襟。

锦衣卫也生病

要说在太医院当医生,那绝对不是只给皇上和后宫看病,当时的太医院还是1个行政部门,归礼部管,它还要负责管理全国的医政、惠民药局等很多事情,在看病方面,皇上会指派御医给身边的各种人看病,所以御医们看病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

这不,连在人们印象中凶狠无比的锦衣卫的人病了,也要找御医来看看。

就在薛立斋被提拔为吏目的这一年的夏天,锦衣卫的1个领导,锦衣卫掌堂刘廷器老兄病了,什么病呢?是肚子上患了疮痈,结果破溃了,流出了脓水,脓水的颜色是清稀的,他自己还感觉发热,口渴,肚子胀得厉害,然后总是想呕吐,不想吃东西。

于是找来了众位御医,大家一看,都觉得这是热证,一定是热毒在向里面攻呢,需要赶快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于是开了黄芩、黄连、大黄等药。

这种情况,搁谁可能都会这么想,您想啊,肚子上有个大疮,那还不是有炎症?岂不是马上需要清热解毒?

可是,效果却非常的不好,药服下去以后,这位锦衣卫的领导感觉病得更厉害了,于是感觉很不爽。

这时,薛立斋开始说话了,其实本来有御医在,还轮不到1个吏目说话,但是我估计我们的薛立斋同志一定是实在忍不住了,他说:“大家不要以为夏天就只有热证,我觉得应该舍时从证,他现在脓是清稀的,这是寒象,说明正气已经不足了,而且肚子胀,这也是脾胃虚寒,呕逆也是这个原因啊,应该使用温补的药物。”

于是,就开了人参、黄芪、干姜、附子等温补阳气的药物,这里面我要说明一下,这个方子里的人参那是补正气的,而黄芪一定是生黄芪,它有托里生肌的作用,凡是患了疮痈,正气不足,无力生长肌肉将毒邪排出的,使用生黄芪那是最有效的了,方子里的干姜和附子都是暖下焦的,这两味药是仲景温阳的四逆汤的主要成份,配合着使用效果最大。

这个方子服下去以后,“一剂而呕止食进”,也就是说,只服用了一付药,呕逆就停止了,然后居然就想吃东西了,这使得这位刘领导很是开心,于是就让薛立斋继续治疗,薛立斋就开了些托里生肌的药物,结果这个疮就慢慢地长好了。(再用托里等剂而疮愈)

好家伙,1个小小的吏目,其眼力居然如此之好!从此,薛立斋的名字在锦衣卫里面可就传开了。

在后来,薛立斋还看了好多锦衣卫的病证。

各位需要理解,虽然锦衣卫给人的印象是很强悍的,但是锦衣卫也是人啊,他们也要生病啊,为了保持连贯,我就提前把薛立斋后来治疗的锦衣卫的医案选几个拿出来吧。

大家可以看一下锦衣卫做为普通人的一面。

有个锦衣卫叫杨永兴的,这位估计平时的伙食一定不错,吃得是肥肥胖胖的(形体丰厚),但是长得胖并不代表身体壮实,您看这位,走起路来呼哧带喘的,自己感觉筋骨都是软的,还疼痛(也不知道执行跟踪任务时都是怎么完成的),然后是痰特别的多,还特容易渴,喜欢喝冷水。总之是感觉自己很不对劲,想调理一下,于是就找到了御医们。

御医们一看,您这么胖,别不是要中风了吧?于是就开出了一些疏风的方子,什么愈风汤、天麻丸的,结果这位杨永兴老兄吃了以后,痰更多了,而且还感觉发热(痰热益甚),这帮御医一想,这既然有痰热,那就来点儿牛黄清心丸吧,好嘛,这跟吃水果差不多了,换着吃。

结果呢?甭问啊,一定是没见效,只见这位杨永兴老兄又添了毛病了,开始肢体麻痹了(更加肢体麻痹)。

这下大家可就慌了,本来人家没这么多的毛病,居然给治出来了,这可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就找来了薛立斋,薛立斋一看,您这还疏风清热呐,这是虚的,气虚加上肾阳虚,于是就开了补中益气丸和金匮肾气丸,2个方子,同时服用(具体服用的方法我们在其它的故事里说)。

凭什么薛立斋就判断这个锦衣卫是虚证呢?他也没有说明,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首先这位是个大胖子,没有力气,这种虚胖的人一般都是气虚,是补中益气丸的适应证,而他的痰多那是肾气不主摄纳造成的,这种患者一般从说话的声音等方面即可判断出来,音低怯等。薛立斋一定有他自己的判断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薛立斋判断得异常准确,这位锦衣卫在服用了3个月以后,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而且,薛立斋还对这个患者进行了跟踪追访,得到的消息是,这位老兄身体从此异常的好,以后连着生了7个儿子,自己还活到了七十多岁。(以后连生七子,寿逾七旬)

这还有一位姓张的锦衣卫,这位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次很倒霉,患了发背,什么是发背呢?就是后背上长了1个痈疽,这在古代是1个很要命的病,很多人都是因为发背死去的,这位张锦衣倒是反应很快,立刻就把薛立斋给请来了,薛立斋一诊脉,好家伙,心脉洪数,心中暗叫不好,这个病来势凶猛啊!

当然,这个锦衣卫老兄也知道自己的病很危险,忙恳求薛立斋一定要设法营救,薛立斋说:“《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这些什么疮啊、痛啊、痒啊的,都是心经不正常导致的,这心是主血脉的,如果心气不足,那么血液的循行就会迟缓,这样就会导致血液停滞,所以才会病疮痈啊。”

沉思片刻,薛立斋决定,这次使用自己的绝招:取骑马灸穴,采用灸法!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原来,这是要采用1种奇怪的方法来取1个穴位,然后再灸这个穴位,只是取穴的方法很特别,本着负责任的精神,我来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的薛立斋让锦衣卫张老兄在桌子边坐下,用胳膊肘顶着桌子,然后用一根绳子,从胳膊肘的横纹那里开始量,量到中指尖的指甲处,这是长度甲;接下来,让张老兄把衣服脱了,然后让2个人,用一根竹竿,让张老兄骑在上面,再让2个人一起发力,把张老兄给抬起来,记住,一定要两脚离地,这个时候,只见我们的薛立斋把刚才记载有长度甲的绳子拿了过来,从张老兄的从竹竿和尾骶骨的交界处量起,向上在脊背上量出了长度甲,然后做了个记号。

再接着,薛立斋又量了一下张老兄的中指指节的长度(中医称为中指同身寸),为长度乙,然后又从刚才做记号的地方,向左右两侧各拉出1个长度乙,尽头就是要取的穴位了。

这通折腾,把平时净折腾别人的锦衣卫可给折腾坏了,他简直不知道薛立斋要干什么,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照办。

但是您别觉得薛立斋是在胡闹,他说,这2个穴位是心脉所过的地方,“不问痈生何处,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多说一句,这种方法的确有效,现在都还在应用)

于是,薛立斋在这2个穴位就给灸了六七壮,同时都还在后背的疮痈上,放上了1个3个大钱厚的紫皮蒜片,然后在上面开始也灸了起来。

结果,这个挺吓人的疮痈就这样好了。

回想起治疗过程,这位锦衣卫的张老兄一定觉得觉得跟做梦一样,这都是什么方法啊,太神秘了,同时估计也一定严厉警告了2个抬竹竿的同志,一定不要对任何人提起,否则有你们好看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一幕,在李东垣给元好问治疗疮痈之际,也是在疮痈的上面用艾柱来灸,当时我们的确感到很恐怖,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治疗了,可到底这个灸法怎么用,我们当时没有找到具体的描述,那么,在薛立斋这里却给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原来,是放了三钱厚的蒜片,然后在上面灸的,而且,灸的方法是:疮痈不痛的,一定要灸到痛为止,而疮痈痛的,一定要灸到不痛为止。他们认为这样可是使得气血流动,毒气散去。

原来,薛立斋所处的时代与李东垣的金元时期相去不远,他继承了李东垣学说的好多内容,李东垣理论的好多具体细节,我们都可以从薛立斋这里找到。

严格地说,薛立斋也属于是易水学派的,各位不知道是否记得,就是很多年以前,在易水边,那对儿一老一小,创立的1个易水学派。

锦衣卫负责的是执行一些皇帝委派的秘密任务,所以给人的感觉很是神秘,但是,锦衣卫也是人,是人就要娶妻生子,这不,有的锦衣卫的孩子病了,也要找薛立斋来治疗。

有个姓杨的锦衣卫,他的儿子才十岁,现在病了,说起来这个病也很简单,就是腹胀,还疼痛,可您别看这是个小病,可也真急坏了做家长的(锦衣卫回了家也是普通人,估计也为孩子报考哪个学校着急上火的),于是请了医生,服用了些消食导滞的药,没有效果,这位杨老兄自己就以为是不是中了什么毒了(职业导致的习惯思维模式),很紧张,于是就请来了薛立斋。

薛立斋诊了小孩子的脉,发现是右关脉沉伏,在中医里,右手的关脉主脾,这说明是脾胃出了问题,于是薛立斋判断,前面医生分析的没有错误,是食积啊,千万别以为中毒了。

既然是食积,那么前面医生开的消食的药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薛立斋就开始仔细地询问,最后果然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吃了过多的粽子才患的病。

这下清楚了,因为粽子这种东西是凉的,而且还是冷着吃的,脾胃虚弱的小孩子就难以消化,结果导致了食积,这里要考虑到食积的冷热问题,这种情况是冷积,此时你用平常的消食药是效果不明显的,因为它无法化开肚子里的冷气。

薛立斋的思路真是清晰,人家立刻开了1个奇怪的药物,白酒曲,就是做白酒时用的酒曲,然后热酒服下,各位,这里面薛立斋就用热酒的力量,要化开腹中的寒气,然后用酒曲消食导滞,瞧人家用药的方法,还真是精细啊!

结果是小孩子服用了以后,很快就痊愈了。

估计从此这个孩子的理想一定不再是当锦衣卫,而是当御医了。

童便,还是童便

当时太医院的工作还是比较忙的,薛立斋被派来派去地执行任务,在他被提升为吏目的第二年,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他又出事儿了。

现在这年头儿车祸是很多的了,可是看薛立斋的医案,觉得那个时候也挺多的,这次就轮到薛立斋自己赶上了。

车祸发生的具体情景我们是找不到记载了,总之是薛立斋被一辆很大的车从身上碾了过去(被重车碾伤),当时的情景一定很是严峻,薛立斋自己形容是“昏瞀良久复苏”,然后是感觉胸口象堵着一样,喘气都很费劲。

此时,薛立斋躺在地上,在神智清醒了以后,身上开始难受起来,这种难受简直令他觉得自己已经活不下去了。

可是,当周围的人声慢慢传来之际,他的心中开始燃起了生的希望,不行啊,我要活下去啊,我还有高堂老妈妈呢,她都还在等着我回家呢!我要活下去啊,我还有自己的理想没有完成啊!

各位,到了这个紧急之际,想找人来救治是很难的,只有自己靠自己了,于是薛立斋挣扎着,让旁边的人给找来个小孩子,然后接了些小孩子的尿,趁着热气,咕咚咚就喝了下去,就这一碗下去,薛立斋自己形容的,立刻就“胸宽气利”了,没过多久,胸部就没有事儿了,只有小腹还有些疼痛。

渡过了危急时刻,这就好办了,出差回来,薛立斋就找了自己的同乡徐东濠先生来给看一下,徐先生就开了付复元活血汤。

这个复元活血汤是谁的方子呢?是金元4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出的方子,成份是: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穿山甲、酒大黄、桃仁,这个方子是治疗跌打损伤后,瘀血疼痛的,其中当归是活血养血的,桃仁和红花都是活血化瘀的,中医开方子之际总是在一起用,其中桃仁偏重于固定有形的瘀血,红花偏重于化散在全身的无形之瘀,二者相配,功效比较全面,大黄经过酒炮制以后,散瘀的作用更强,穿山甲也是1个活血化瘀的药物,但是它更擅长的是通经络,药力比较大,是走窜的,能够引破血之药走到瘀血所结的地方,现在都给做成了山甲粉,服用比较方便。

方子里的天花粉是润燥的,因为瘀血往往会引起燥结,而方中的柴胡是入肝经的药,由于这个方子开始之际是治疗胁下疼痛的,所以可以引药入肝经,但是各位需要了解的是,柴胡也有去旧生新的作用。

薛立斋服用这个方子只一剂,就便血数升,然后就发现肿痛的地方开始消退了,然后他又服用了点养气血的药,就痊愈了。

从此,薛立斋对童便有了切身的感受,他在自己写的《外科心法》中说:“大凡损伤,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停积,俱宜服热童便,以酒佐之,推陈致新,其功甚大。若胁胀,或作痛,或发热烦躁,口干喜冷,惟饮热童便一瓯,胜服他药。他药虽亦可取效,但有无瘀血,恐不能尽识,反致误人。惟童便不动脏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

这段话,对童便的评价可真是够高的了,可见薛立斋是在服用了以后,切身体会到了童便的好处,因此才出如此恳切之语啊。

居庸关的秘密

就在薛立斋考取吏目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皇宫里出了大事,原来,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被搞垮了,这个为害一时的太监最终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凌迟。朝廷的上空的乌云暂时被清除了一些。(这清除刘瑾的过程也是波澜起伏,各位可以参阅相关明史资料)

但是,下面乱,上面的领导是有着直接的责任的,这也难怪,当时的大领导是历史上著名的1个以好玩、会玩著称的皇帝——朱厚照,这位皇帝真是天资聪颖,但全用在玩上了,变着花儿的玩,什么养老虎、玩女人,总之是离谱得很。

我们的薛立斋此时就处在这些漩涡的中心,但是这些事儿跟他都没有关系,他还是不断地学习,然后被委派到外地出差。

在他的书里,记载了若干个他出差到居庸关后治疗的医案,我们拿出来1个分析一下,比如这位,是居庸关的王挥使,显然是个军队里的领导,他患的病是胳膊肿了一块,但是很奇怪,肿的这个地方也不疼,也不红,只是我们的王挥使自己觉得不大爱吃饭了,经常往外呕。

可见,这些边关的将士们虽然都是金戈铁马的,但也都是正常的人,病了以后也挺难受的。

薛立斋正好在这里出差,就给王挥使同志诊了脉,发现他的脉很弱,于是就判断,这是患者的正气虚,不能把疮毒向外排造成的,需要先补足正气,就开了六君子汤加上藿香、酒炒芍药。

这个六君子汤需要给各位介绍一下,这是薛立斋的拿手好戏,经常用,方子的组成是:四君子汤加上陈皮、半夏。

这个四君子汤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子,是补气的祖方,方子里的人参补气,白术补脾,茯苓泄去水湿,炙甘草和脾胃,这个方子的主治是:脾胃气虚,表现为面色发白,四肢没有力气,说话也是没劲头,食欲下降,大便不成形,舌质的颜色淡等。方子里加上陈皮和半夏以后,就增加了化痰的力量。

薛立斋在方子里又加上了藿香,是为了去除患者胃中的湿气,因为藿香有化湿的力量,可以把胃气打开,使得补气的药进入,否则湿气阻遏于胃,会使补气的药物无法进入,而茯苓也没有办法进入脾经泄湿。

加入酒炒白芍,是增加补阴血的作用,而白芍酒炒后寒性减少,同时借酒力可以使药力更快地到达四肢。

这个方子服用以后,王挥使同志的呕逆就止住了,同时也爱吃饭了,然后,薛立斋又给王挥使服用了八珍汤二十余付。

各位,这个八珍汤可不是市场里卖的温州八珍烤鸡的八珍,这八珍是补气的四君子汤,再加上补血的四物汤(组成为: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这个八珍汤是气血双补,是身体气血两亏的人的很好的选择。

这二十来付大补的药下去以后,我们王挥使同志的体质明显地好转了,怎么看出的呢?原来,他胳膊上的肿块开始化脓了。

各位,您可别小瞧这个成脓了,这是人体的防卫系统和外来侵袭物激烈斗争的结果,有的人身体虚弱的,连脓都成不了,这说明此人正气已经是很虚了。

于是薛立斋用针把肿块刺开,脓就流了出来,然后薛立斋又给患者开了十全大补汤,好家伙,这个方子的名字看着来头更大,那么,什么是十全大补汤呢?原来,就是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再加上黄芪、肉桂,为的是加重补气温阳的力量,这个药现在在药店有卖的,方子叫十全大补丸。这种补药大家不要自己随便服用,一定是在身体确实虚弱的情况下才能服。

这个更加厉害的补药服完以后,这个病基本就好了。

但是到了第二年,王挥使同志患了一次伤寒,结果胳膊又有些痛,薛立斋诊断后认为,这是上次的余毒未清,于是就又开了方子调治,最后又刺出了些脓,才算痊愈。

然后,到了冬天,王挥使还是感觉胳膊有点痛,于是自己服用了些祛风之药,结果是感觉胳膊反而有些拘挛,只好又把薛立斋找来,薛立斋判断这是血虚,不能滋养筋脉,就又开了十全大补汤,只是调整了方子里面药物的比重,连着服用了3个月,这才彻底地痊愈。

王挥使再次挥动长剑,这才真正地感觉到了无比的爽快。

看来,边关的将士们有的人身体还真的亏的很,为了战斗力,需要好好补补啊!

但是,各位难道就不觉得奇怪吗?这太医院的御医都是给皇上和王公大臣们看病的,为什么总是被派到居庸关来呢?从薛立斋的医案记载来看,他在居庸关驻扎的时间还很长,并不是出差几天就回去,而是一两年,历朝历代,您见过皇上总是把御医发送到边关去干活的吗?

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居庸关附近到底发生什么了吧!

原来,就在薛立斋进入太医院工作的这些年里,大明王朝的北方,出现了1个威胁很大的人物,他就是鞑靼部落的号称“小王子”的首领,这位自从上了台,就干起了类似海盗似的生意,不断地跑到大明的地盘来劫掠,但是当时明朝的军队对这位不速之客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这位总是来无影,去无踪,抢完了就跑,搞得明军将士脑袋老大,总是感觉使不上劲。

大家都感觉朱厚照这个人一直热衷于昏天黑地地玩,搞各种游戏,其实,从他在正德三年就把太医院的御医派往居庸关来看,他早就开始关注北方边关的事情了,因为可供差遣的医生是很多的,但是,把御医派出去,则一定是另有打算的,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他一定是想用最直接的手段来了解边防的情况。

如果联想到后来,在正德十二年朱厚照自己带着2个随从,偷着从皇宫里跑出,出居庸关的行为来看,似乎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测,朱厚照在吃喝玩乐的间隙,可能很早就开始关注北方的边关问题了,而且,他这个人做的准备工作似乎也很久了,接近十年的时间。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就是1个很有心计的人。

后来,这个花花公子式的皇帝居然自己指挥明军,迎战小王子,并在一场昏天黑地的激战后,将小王子彻底打败,落荒而逃。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最终获得了回报。

当然,工作归工作,我们的薛立斋同志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因为这是提高自己医疗水平的主要手段。

于是,在军队里治病的间隙,在出差的路上,薛立斋仍然在刻苦地攻读着医书。

我们现在有句话,叫: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明朝也很适用,不久,薛立斋的努力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太医院里的大考又开始了。

医生们都显得非常的紧张,因为这种大考只有三年才会有一次。

在上一次的考试中,薛立斋就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吏目的,这次,他把目光落到了御医这个级别上,那么,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考试的前夜,夜很深了,薛立斋合上手中的书,走到庭院中。

隔壁的房间里,妈妈床前的灯光都还在亮着,她一定也在担心着薛立斋的考试状态。

薛立斋仰起头,想起了小之际,爸爸带着他一起出诊的情景,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的羡慕爸爸啊,那种给患者看病时的从容,现在在他的心里还是感觉历久弥新。

其实,无所谓什么御医,我们只要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诊病的水准即可了。

御医,并不是目标,而心中真正的目标,是那诊病的至高境界。

月亮已经高高地升起了,薛立斋在皓白明亮的月光下,静静地站立了很久。

考试开始了,医生们个个如临大敌。

薛立斋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只是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写出来而已。

考试,在他这里已经变成了发挥自己水准的1种手段,他在奋笔疾书中,感受到了1种痛快淋漓。

这次大考,薛立斋再考上等,被提升为御医。

当时,北京太医院里的御医只有十几人,薛立斋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那天晚上,薛立斋在爸爸的牌位之前,点上了一柱香,他在心中默默地告诉着爸爸:爸爸,我做到了。

难伺候的皇上

话说薛立斋在二十八岁之际就当上了御医,实在是不容易的,一般太医院的升迁很慢,从最低级的医士,经过层层考试,一般人熬到御医之际,都要四50岁了,这么看来,我们的薛立斋实在是出类拔萃者,年纪轻轻的,就以最好的成绩考上了御医。

当上了御医,那就要负责皇上的保健工作了,可是,这位当今皇上朱厚照,还真不是1个好伺候的主儿。

怎么来形容这位朱厚照呢?这位老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靠谱,变着花样的玩。

其实,朱厚照小之际那可真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很聪明伶俐的,读书也很好,但是,在他的老爹死了以后,他不知怎么着,就暴露出了本性(其实我认为这完全是当时高压教育的恶果),结果非常喜欢胡来,他早期是宠信太监“八虎”,后来又特别喜欢顽主钱宁和江彬,这位江彬是武将,总是在朱厚照面前讲边疆的故事,搞得朱厚照很是兴奋,后来还亲自出居庸关,亲自统军,打了一仗。

打仗是正事,这位爷干的不正常的事情就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建立那个“豹房”,这个豹房的功能无比复杂,朱厚照也在这里面处理政事,后来朱厚照死去以后,杨廷和在清理豹房之际,还驱逐了一些番僧和少林和尚,看来这里面的确是很复杂的,但是,这里更多的是玩乐的地方,里面有教坊司的女乐、高丽美女、西域美女、江南美女,乃至于妓女、寡妇等各色女子无所不有,还有朱厚照在出巡各地时顺手捎来的来历不明的女子,总数之多,在当时就没有1个人能够说得清楚,朱厚照从正德二年就入住这个豹房(实际上有几百间房子),一直到死,除了出门在外,一般都是住在这里的。

各位您说,这御医要伺候这么位皇上,这工作能好做吗?

据我估计,这些日子应该是薛立斋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了,没见过这样的患者,忒不听话了,前面你跟他说,要注意保健,要远离女色,每天要去健身房,或者打打篮球,然后开了些补肾的药物,你一走,他服完药就觉得自己的精力又充沛了,然后就立刻去后面找那些高丽美女去了,结果是精疲力尽,等到第二天,你一看见他,以为自己的医术出了问题——怎么身体反倒更差了?

所以当时的情形似乎是:薛立斋等御医好像是在和豹房的几千美女在拔河,看谁的速度快。

当然,豹房里的妇女们也都是牺牲品,文献记载明朝很多被送入宫内的高丽女子都痛苦不堪,想家想得要命。

总之各位千万不要觉得御医是好干的,现在总有很多人质疑御医:御医的水平不是很高吗?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上的寿命都是那么短?

其实御医的水平还算是可以的,只是这患者实在是太特殊了。

当然,薛立斋在自己的书里是不能写伺候朱厚照具体的细节的,尤其是不可能写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这在当时应该属于国家机密,不过,他却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狼狈状态。

具体的情况是,在他成为御医的那年,正德九年,在伺候朱厚照之际,薛立斋把自己居然给累病了。

当然,详细的是不能写的了,薛立斋只是提到,在那年的七月,“余奉侍武庙(朱厚照)汤药”,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劳役过甚),吃饭也没有办法及时(饮食失节),而且还经常惹一肚子气(更兼怒气),等到第二年春天之际,自己就病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薛立斋当时狼狈的情景,当值之际要在皇宫和豹房之间来回奔波,估计刚跑到豹房,开饭的点儿过了,食堂关门了,然后饿着肚子给朱厚照诊脉,一抬头,朱厚照搂着的1个西域美女正跟你眨眼呢。

总之全乱套了,干活受累还不说,还经常会惹一肚子的气,眼看着自己的患者干的全是与书上的养生方法背道而驰的事情,还没法儿教训患者。

这么时间一长,我们的薛立斋自己就绷不住了,结果身体出现了毛病,什么毛病呢?他自己说,是阴茎中做痒(茎中作痒),经常流出白色的液体(时出白津),还经常感到疼痛(时或痛甚),这个时候,需要赶快用手捻动才能缓解。

这个毛病可够难受的了,好在薛立斋自己知道病因,他判断这是气阴两虚,而且还有肝火,因此他就用了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补中益气丸补脾胃之气,然后在方子里面加上了黄柏、柴胡、山栀子、茯苓、木通。

其中黄柏是清热的,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尤其是下焦的湿热,用黄柏是最恰当的;柴胡是入肝胆经的,可以疏达肝胆经的气血,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对于情绪不好引起的疾病,柴胡是比较常用的,比如柴胡疏肝丸、逍遥丸等,柴胡都是其中的一味主要的药物;山栀子是清三焦之热的,是一味清热之药,但是山栀子的好处是,它可以把三焦之热从小便给利出去,是走前阴的,所以对前阴同时有症状的特别的适合;茯苓是渗湿的,薛立斋此时一定是判断自己体内是有湿气,所以要把水湿给利掉,水湿去掉以后,脾气才能更好的生发,因此茯苓也是一味升脾气的药材,它的药性特点是先降后升;木通是一味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的药物,这个木通各位要注意了,古代所使用的木通,一概是白木通,这是木通科的叫木通的植物,现在广泛使用,后来造成肾衰的是关木通,是马兜铃科的植物,由于关木通便宜,所以全国的药商后来就都把白木通给换成了有毒的关木通,结果造成种植白木通的人都过不下去了(因为白木通的成本高),现在这个白木通就几乎绝迹了,所以药这个东西是救命的,如果你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会害人。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慎重的,强调1个道地药材,至少药商比现在的药商心眼好。

刚看了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附子为什么中毒的多了,因为附子产地的药农往附子里面加了好多的化学物质,这样泡出来的附子份量能增加好多,反而是按照传统手法炮制附子的人都倒闭了,看了让人不寒而栗。

话说回到薛立斋的身上,自从他开始服用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加味以后,肝胆经郁热之气去掉了,肾阴也补足了,脾气也生发了,身体开始恢复了正常,这个病就好了。

后来,在经过了几十年以后,薛立斋又因为劳累,这个病犯过一次,还是服用这些汤药好的,不过后来不是跟皇上气的,因为几十年后皇上早就挂了,而是给老百姓看病累的。

阁老的儿子和孙子

但是日子也不是那么让人绝望,薛立斋此时的患者也不都是像朱厚照同志那样胡作非为的,其他的人来请他,那还是相当客气的,所以,薛立斋也能够正常地发挥他的技术水平,在他当时的患者中,主要以满朝文武为主,看他的医案,患者涉及到各位阁老,各大部委的主要领导,有时还能涉及到一些中层干部等,总之是患者比较多,我以后会给大家慢慢讲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诸位阁老们的孩子的病吧。

阁老这个位置大致相当于宰相,是内阁里的人物,这些阁老在各位看过的历史书中,一定都是威风八面,一副高大全的形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做为普通人的一面吧。

首先是杨阁老,这位杨阁老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廷和,是一位非常老练的政治家,善于用非常稳定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位杨阁老,那么朱厚照那么胡闹,大明王朝早就该乱得鸡飞狗跳了。

后来,朱厚照挂了,可是由于一直胡闹来着,竟然没有留下个儿子,于是杨廷和就从朱厚照的亲戚里选来了位年轻人,这就是嘉靖皇帝,本来杨廷和帮助嘉靖皇帝治理国家还是那么有条不紊的,可嘉靖皇帝后来竟然因为自己父母的地位问题,和杨廷和拍了桌子,两人闹翻了,于是杨廷和告老还乡,最后死在了家乡。

在明朝的历史上,杨阁老实在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

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他的儿子病了,也还是让他抓耳挠腮的。

薛立斋的书里提到杨廷和的儿子在十七岁之际病了,来请薛立斋,杨廷和有2个儿子,1个是杨慎,1个是杨惇,杨慎曾高中状元,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后来也和嘉靖皇帝闹了别扭,被嘉靖给发配到云南去了,顺路还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的名句。杨慎的年纪和薛立斋几乎一样大,所以在他十七岁之际,薛立斋还没进太医院的,不大可能去给他看病,所以这次的患者是杨廷和的二儿子杨惇。

患的是什么病呢,是瘰疬,这是1种在脖子边、腋下等位置长的结核的病证,这些结核大小不等,或多或少,此病类似与现在西医所称的淋巴结结核等病。

这病比较的难治,只把个杨阁老愁得茶饭不进,怎么办?听说薛立斋还是1个学有专长的人,于是就来请薛立斋到家里给治疗一下。

薛立斋一听,杨阁老有请,那可得去看看,于是就来到了杨府,在看了杨惇的病情以后,也觉得此证与其他人的不大一样,一般情况下,这个病是需要从肝经论治,疏肝活络、消瘀散结的,可我们的薛立斋同志眼力确实独到,一看,马上就确定了,这个病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是肝肾阴虚,需要使用补法。

用的是什么方子呢?是补阴八珍汤,这个方子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八珍汤,再加上酒炒黄柏、酒炒知母,其中的黄柏是清热燥湿的,我们在前面说过了,可是这里面为什么要用酒炒的呢?原来,中医认为炮制可以使药物的走向发生变化,比如黄柏,生用清热的力量比较强,但是生用则药力是往下走的,可以清除下部的湿热,而酒炒以后则药力上行,可以清上焦的湿热,而且减少了苦寒之性,黄柏还有用盐炒的,可以直入肾经,因为这个病是在脖子旁的疾病,所以薛立斋用了酒炒黄柏;而知母是入肺胃肾经的,可以滋阴降火,它的特点也是,用盐炒则入肾经,用酒炒则上行入肺经,在中医开方子之际,各位可以发现,知母和黄柏经常同时使用,比如我们常用的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这两味药,为什么它们总是在一起用呢?原来,黄柏偏于清下焦的有形湿热,而知母擅长清下焦的无根虚火,2个在一起配合,效果更好。

后代好多人总是怀疑薛立斋,说他这个人怎么总是使用成方啊,其实,人家薛立斋就是在分毫之间稍微一变,药力就切中要害了,就好比是武功至高的人,就那么一招儿迎敌,敌人的招法来了,他只要稍微一变化,就变幻莫测,这是高手,你看人家就这么个酒炒,药性就向上面走了,没看出来是您自己的问题,不能随便批评人家。

这付药服用了五十余付,然后薛立斋看阴血已经补足了,应该加强补气了,就加入了人参和生黄芪,然后又服用了二十付,这个疮口就破溃了,但是还是“脓水清稀”,肌肉也不继续生长,于是就开了新的方子,是以人参、黄芪、当归、白术为主,加上芍药、熟地、麦冬、五味子,这样正气就开始足了,脓水也开始稠了,肌肉也开始生长,然后再服用了一付去瘰疬之毒的必效散,只一付,疮口就开始收敛长合了。

这个棘手的病就这样好了,其实,各位不应该只看他这个表面的瘰疬,实际上通过这次治疗,杨惇的正气就被补足了,体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1个中医高手调治后额外的收获。

杨廷和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嘿!小伙子,这么年轻的御医,有两下子啊。

很快,其他的阁老们也马上就有了同样的感受。

当时还有位毛阁老,叫毛纪,估计您看这个名字会感觉很陌生,但是听了他的传说,您就该想起来了,他的传说在老家山东比较多,最著名的是《聊斋志异》里的《姐妹易嫁》,其中的主人公就是这位毛老大,故事说毛纪年轻时家境贫寒,本来说1个员外的大小姐许配给他了,可这位大小姐看毛纪整个一穷光蛋,房子、马车全没着落,于是就要悔婚,后来,毛纪中了状元,回家后决定考验一下未婚妻,就穿了破衣服,说落第了,要来成婚,这位姐姐一听,恨不能飞起一棒子把他打出去,反正是铁了心要做个落跑新娘,把个老员外急得直用脑袋撞墙,结果她的妹妹,二小姐是个十分仗义的人,一看这位毛纪满腹经络的,心里想怎么能这么对待人家呢,而且这明显是个绩优股啊,于是毅然代替姐姐,就出嫁嫁给了毛纪,结果毛纪把状元的牌匾一亮,整个员外府都傻了,敢情姑爷高中了!后来,人家毛纪还进了国务院,当上了总理一级的大官,大富大贵了,让那个势利眼的姐姐肠子都悔青了(搁谁都受不了这种刺激)。

老百姓都还在后面给加了结尾,说姐姐后来嫁了个浪荡汉,很贫困,妹妹看着可怜,就做了很多的馒头,每个馒头里面塞入个金元宝(这个故事有陷害毛纪的嫌疑),结果姐姐一看妹妹送来了一筐馒头,心想什么破东西,就给扔了,后来才知道,里面都是金元宝,才后悔,我这辈子怎么这么倒霉啊?于是就悔恨交加地上吊了。(这个故事用来教育小朋友做人要厚道)

现在,是这位毛阁老的孙子病了(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已经有孙子了),他的孙子患得是什么病呢?是天疱疮,这个天疱疮就是多在儿童中传染的1种病,发病后身上起大水泡,也叫脓疱疮,传染性很强,这位毛阁老的孙子才十来岁,在后背上出现了数颗水泡。

毛阁老很是果断,立刻让人,去太医院把薛立斋给请来。

本来御医出来看病,是要上奏皇上,经过皇上批准才行的,但是现在找皇上已经很费劲了,皇上正闷在豹房里和美女一起修炼呢,估计毛阁老就顾不上这些了,直接就把薛立斋给请来了。

薛立斋来了一看,这位毛小朋友“发热脉数”,显然是个热证啊,于是薛立斋就开出了荆防败毒散这个方子,然后再加上黄芩和黄连两味苦寒之药。

这个荆防败毒散我们得好好地聊聊,这是古方败毒散加上荆芥和防风两味药,这个败毒散是谁创立的呢?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创立六味地黄丸的钱乙,他老人家立的方子,看来人家钱教授对中医的贡献还真大啊,不佩服不行。

方子的组成是: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以上是败毒散,再加上荆芥、防风,就成为了荆防败毒散。

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外感风寒毒邪,同时体内水湿之气又大的,一般情况下,感冒还容易调治,可如果再加上个湿邪,可就麻烦了,所谓风与湿相抟结,很难处理,所以治疗的第一位是要把湿邪去掉,怎么去呢?有渗湿的,比如用薏苡仁、茯苓等,在风与湿抟结之际,还有1个方法,就是用风药来去湿,过去中医说“风能胜湿”,实际上是祛风之药能胜湿,动作的主体是祛风之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等,动作主体不是风,风和湿都是邪气,只能抟结在一起,不可能1个攻打另1个,所以“风能胜湿”的说法是个糊涂说法,应该是“祛风之药能胜湿”。

那么祛风之药为什么能够胜湿呢?原来,我们把风去掉以后,湿就孤立了,所以方子里只是简单地用了一味茯苓,就把湿气给泄掉了。

方子里面的羌活和独活都是祛风之药,还可以散寒,其中羌活偏重于人体的上部,独活偏重于下部,这样全身就都照顾到了;川芎是血中气药,可以直入血分,清除风邪,所以在治疗风湿病之际会经常用到,在这里是借川芎的上行之力,来解除头痛的;柴胡和前胡都是散风寒的,柴胡可以把深入体内的风寒散出,尤其是少阳经的,而前胡是味凉药,是散风热的,本来是风寒外侵,为什么用凉药呢?原来,风寒之邪,一旦入里,一定会化热,所以此处做好准备,随时疏散化热之邪。

方子里的桔梗是上行的,枳壳是下行的,二者都是调气机的药,合起来叫“枳桔散”,一升一降,可以疏散胸中的气机,使得清气得以上升,浊气得以下降,气机调畅以后,再祛邪就容易了。

荆芥和防风都是解表的药物,荆芥是一味温药,发汗的作用较强,但是它有个特点,就是配合温药,则散寒解表,配合凉药,则辛凉解表,所以是个两面手,它入血分,擅长清血中之外邪,而防风也是解表的,但是偏于散骨肉之风邪,但是发汗的作用没有荆芥大,所以两者经常一起使用。

这个败毒散我们的喻嘉言先生也是非常喜欢用的,而且,人家还用出了花样,他在治疗痢疾的过程中,发明了“逆流挽舟法”,就是用这个败毒散,一边去湿解毒,一边把气机向上调,这个方法的适应证是外感寒邪,同时还有痢疾,热像不(www.61k.com)甚的,这个法子我使用过,疗效还不错,和藿香正气散有一拼,不过藿香正气是用在一般的泄泻同时外感的情况下(所谓的胃肠型感冒),而败毒散是痢疾,要重一些。

虽然荆防败毒散可以解毒散邪,但入里的热邪也要去掉啊,所以薛立斋加上了苦寒的黄芩、黄连。

然后,他都还在外面的患处用金黄散外敷上(成份是滑石和甘草)。

结果,各位猜猜效果如何?只用了四付药,我们的毛小朋友就痊愈了。我忙活半天狂聊一通,回头一看,人家这个病早就好了。

顺便说一句,薛立斋特别喜欢用钱乙的方子,后来他还把他爸爸整理的儿科用药经验给出了一本书,叫《保婴撮要》,书里就是以钱乙的理论为框架的,有时候,你看钱乙的书看不懂的,拿来薛立斋的书,一看,就明白了。

薛立斋在保留前面宋、金、元时期的医学成果方面贡献很大,各位不可不知。

再给各位聊一位阁老的儿子,这位是1个叫靳贵的阁老,是江苏丹徒人,他的出生还有段故事,说他的父母在年纪很大之际还没有孩子,很着急,于是他妈妈就看邻居家有个小姑娘不错,就给买来,要给他爸爸作妾,在把姑娘送入房中后,还把房门反锁了,可是他爸爸很搞笑,只见他很快就从窗户跳出了,对老伴儿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个姑娘是婴儿之际,我还抱过她呢,现在怎么能害人家一生呢?(看来岁数相差够大的,的确有点儿不好意思)”于是就把姑娘送还了,其心地善良如此,后来,没多久老伴儿就生了儿子靳贵,靳贵长大后,高中殿试探花,最后在正德九年(就是薛立斋成为御医的那一年)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主掌朝政。

这次病的是这位靳阁老的儿子,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连着几天,我们的靳阁老退朝回来,都看到儿子呲牙咧嘴的,似乎有难言之隐,但是问又不说,最后问得急了,才吐露了实情,原来,他患了“玉茎肿痛”,就是小鸡鸡肿了,很疼痛,由于部位隐秘,所以一直没好意思跟大人提。

靳阁老一听,嗨,这算什么啊,有病就说啊,来,我们请一下御医吧!

估计靳阁老也是没有向朱厚照打报告,就把一位御医给请来了,其实报告打不打都无所谓,因为靳阁老曾经是朱厚照的老师,两人感情好着呢。

这位御医一看,这是下焦有热啊,是水热互结之证,于是就开了五苓散来利水散湿。

结果是没有效果,然后又换了几种药,都没有什么效果。(服五苓散等药不应)

这回靳阁老可有点急了,仿佛这个病就在自己的身上似的,也开始坐卧不安,这怎么回事儿啊?大家知不知道我儿子很痛苦啊!这后果会很严重啊。

这时,就有别人在他的耳边说了,听说太医院里新提拔的御医薛立斋不错,是否可以找来看看?

靳阁老一听,好啊,赶快请来吧。

于是薛立斋来到了靳阁老的府上,一诊患者的脉,“左关弦数”,各位,在中医的脉诊中,左手的关部,那是肝经的位置,所以薛立斋立刻断定,这个病的来源是肝经,一定是有肝火(此肝经积热而成),所以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下焦上,要治疗它的源头。

于是开了疏散肝经之邪,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这个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的方子,主要成份是: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生姜、大枣、炙甘草,这个方子可不得了啦,其功用无比强大,它主要是能够把半表半里的邪气向外透发,同时还能治疗阴阳不合的病证,有的老中医一辈子就使用1个小柴胡汤加减,也是疗效卓著,可见这个方子威力之大,这个方子我们在以后的故事里再聊。

薛立斋在让患者熬好小柴胡汤以后,还同时开了1种叫芦荟丸的药,这是清泄肝胆之火的药物,主要成份是青黛和芦荟,都是苦寒泄火之药,各位不要小瞧这个芦荟,在中医里它是泄肝火的良药,有肝火的同志,如果在街上看到芦荟饮料,不妨可以喝喝。

然后薛立斋告诉患者,要用熬好的小柴胡汤的药汤,来送服这个芦荟丸。

结果是,只服用了一次,“玉茎”之肿就消了三四成(一服势去三四)。

再服用一次,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一看,肿已经全消了(再服顿愈)。

靳阁老的儿子喜出望外,感觉再次有了生的快乐。

靳阁老也很是惊奇,这么年轻的御医,手段就如此高明?

在送薛立斋出门之际,靳阁老一边拍着薛立斋的肩膀,一边由衷地感慨称:小伙子,我看好你哦!

这话说完没几天,靳阁老就又来找薛立斋了,为什么呢?原来,我们靳阁老的夫人也病了。

于是薛立斋再次来到了靳府,给靳阁老的夫人做了诊断。

这位夫人的病特吓人,刚开始发病之际,是“胸胁胀痛”,后来,就发展成了四肢不大听使唤了,自汗,稍微一动弹就开始狂出汗,弄得身上跟浇了桶水似的,还有1个很不大体面的问题,就是小便没事儿之际自己就出来了,这是个很让人难堪的毛病,叫“小便自遗”,大便也不成形,嘴也发紧,已经有十多天了。

大家都以为是要中风呢,吓坏了,尤其是靳阁老,每天上朝回来就直奔夫人的房间看看。

薛立斋诊了一下脉,左手的三部脉都洪数,尤其是肝脉,特别厉害,于是他笑了,说:“各位不要担心,不会是中风的。”

靳阁老特奇怪:“啊?真的啊,那是什么病呢?如此骇人?”

薛立斋说:“如果是中风,早就更严重了,哪会拖延这么久呢?各位来看,夫人的脸色和眼睛,都是红色的,而脸有时候还发青,这是肝经有病啊。”

“噢?”靳阁老赶快看看夫人,也没看出个什么端倪。

薛立斋继续讲:“她的胸乳胀痛,那是肝经血虚,肝气郁结啊;她的四肢不听使唤,那是肝经的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啊;她自汗不已,那是肝经有热,使得津液妄泄啊;小便自遗,那是肝经热得厉害,‘阴挺失职’啊(中医认为肝经经络循行路线是经过生殖器的,所以很多的此类疾病与肝经有关);她的大便不实,那是肝木克脾土啊。”

“原来如此啊!”人家靳阁老那也是有学问的人(当年那可是探花啊),一听,感觉很有道理,忙问:“那怎么治疗呢?”

薛立斋就开了犀角散,只服用了四付,这些症状就都消失了。

然后,他开了加味逍遥散,调理了一下,靳夫人的病就好了。

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靳夫人生了一次气,结果所有的症状就又出现了(这充分说明这个病和情绪有关),于是薛立斋又用加味逍遥丸,稍微配合了一点归脾丸,就又给调理好了。

靳阁老这次对薛立斋老弟的治疗仍然十分满意,从此总是笑脸相迎,薛立斋在朝廷里的人员不错,也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医案里学习到什么呢?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个情绪可以导致很多的疾病,肝气不舒的后果还是挺让人担忧的,中医有句话叫“肝为百病之源”,这话正确的说法是“肝气不舒为百病之源”,有时候,肝气不舒、情绪不佳可以引起一些甚至是很严重的疾病,比如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就与情绪抑郁有一定的关系的,而调理肝气的1个很重要的方剂就是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这个方子我们会在故事的最后给大家介绍的。

勇猛的朱厚照

薛立斋伺候的这位皇上朱厚照也确实是1个怪人,他这个人具有很多特性,比如虽然他好色,喜欢美女,在豹房里养了数不清的美女,但他也好佛,还养了很多的番僧,他自己也还会梵文,还养了一些少林和尚,估计是要练武的,因为他自己也非常的好武,没事儿之际弯弓射箭也是经常的。

尤其是江彬来到他的身边以后,朱厚照更是来了精神头,江彬曾经做过武将,正好投其所好,大讲边疆的战斗故事,朱厚照简直听得入了迷,就跟我们小之际听打仗故事一样,心神俱往,并且估计也是收获不少,后来他在亲自打仗之际指挥得当,进退得法,恐怕和这个时期他整天在做战争的假想有关。

后来,在正德十二年,这位朱厚照老大终于跑到了边关的宣府,在那里驻扎下来,关于他的出逃很有戏剧性,是自个儿带着江彬等几个随从私自跑出来的,梁阁老等大臣在后面追,在到达了宣府之后,他在那里还兴建了镇国府,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这位老兄很有创意,把自己封成了1个王爷,还要兵部给开工资,历史上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其实他这人也有些小聪明,这么做的确迷惑了敌人,后来敌人小王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

后来,朱厚照与小王子在大漠开战,直杀得是昏天黑地,朱厚照亲自上场,骑马杀敌,最后打败了小王子,从此边关安定了若干年。

那么,这次战役薛立斋参加了吗?我认为是参加了,理由有二。

第一:虽然朱厚照在离开居庸关之际曾经让谷大用守住关口,不让大臣追赶,但是皇上打仗,太医院里像薛立斋这样擅长外科的人是不会让闲着的,而且从朱厚照很早就让薛立斋到居庸关来出差来看,他是早有安排的。

第二:在薛立斋的医案里,有这样的医案,说有武士在边关,在大雪天因为“出账观瞻”,而忽然晕倒,薛立斋给服用了附子理中丸给治好了,用“帐”来居住,这说明显然不是居庸关的驻军,而是出征关外的野战部队,朱厚照和小王子打仗虽然是在十月,没有大雪,但是朱厚照在边关住了很久,几个月后才回到京城,这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事情。

不管怎样,仗是打完了,尽管朱厚照老兄意犹未尽,但是他还是要回到京城的。

可是,1个人如果一旦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那他的心是不会那么容易平静的,于是,第二年,朱厚照就提出:我要到江南去玩玩!

这是很多住在北京的皇上的梦想,跟现在大家想去香港迪斯尼似的,但是真能够成行的很少,好在朱厚照是个无法无天的顽主,谁能管得了他啊?

可是,做为1个国家的君主,您这么天天出巡能行吗?关键是您还没有个儿子呢,您不留在宫里好好地生小宝宝,总是想出巡,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呢?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疏反对朱厚照的江南之游,各大部委都行动起来了,甚至很多驻京办主任都开始写上告信了。

这让朱厚照很是恼火,于是就赏赐给这些大臣们一套贵重礼物——罚跪兼廷杖。

廷杖是1个很残酷的惩罚,经常把大臣们打得皮开肉绽,有体格不好的干脆就挂了。

但是从薛立斋的医案里来看,我发现了个细节,就是朱厚照在把大臣们的屁股打开花以后,还从关心下属的角度出发,派御医前去给治疗,这个细节是在历史书里看不到的,在薛立斋的医案里有。

现在让我们来拿薛立斋同志的记载研究一下,看看被打过廷杖该如何治疗吧。

刑部有位文用晦,这位文同志在听说朱厚照要南巡以后,很是担忧,于是就“伏阙谏南寻(巡)”,结果是朱厚照很不领情,还顺口关照有关部门打了文同志一通廷杖,这顿打,打得文同志很惨,等到薛立斋到来之际,屁股上的瘀血已经散开了,但是被打坏的肉却不溃烂,于是薛立斋就给使用了些托里生肌之药,这样坏肉就开始破溃了,然后脓也出来了,但是,脓确实清稀的。

薛立斋说:“脓液清稀,这是因为老文你的正气不足啊,需要使用人参黄芪等药来补正气啊。”

这位文同志也很有趣,在刑部审理案件的同时,还经常看点医书,明白点医理,就说:“小薛啊,这个人参和黄芪会不会太补了,如果导致肚子胀该怎么办啊?”(文君亦善医,以为恐腹满)

薛立斋听了,忙回答:“放心,只要是虚,就应该补,不要担心!”于是,就尽力劝解让他服用药物。(予强之)

结果,服用了一点这些药物后,饭量就开始增加了,于是薛立斋就又增大了药量,结果是胃口越来越好,最后屁股上的坏肉就都破溃了,然后脓液也变得浓稠,最后就好了。

然后,薛立斋又记录了吏部的姚、王、郑等同志;刑部的李、陈、姜等同志;刑部的南、吴等同志的屁股被朱厚照打开花以后的治疗情况,然后,又用了很长的篇幅(大约一千多字)来论述了屁股被廷杖打开花之后的处理方法,这篇论文发表在他写的《外科心法》中,其中详细地分析了屁股被打之后,身体壮实和身体虚的人要分开处理,外表破溃和外表看着没事儿的人也要注意区别,尤其是外表看着没事儿,但肚子疼的,一定是脏腑受伤,要内服中药活血化瘀处理,等等。总之,估计这篇论文发表后,一定拯救了不少屁股挨打的大臣们。

各位,那个年头,当官还真不容易啊!

南京太医院

就在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也就是朱厚照在给各位大臣打廷杖的那年,太医院里的大考又开始了,也就是说,薛立斋是一边在忙着给各位大臣治疗屁股上的伤,一边回家还要看书复习。

这一年,他三十三岁了。

他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地考试呢?其实做到了御医这个级别,就基本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不出什么错误,是可以一直混下去的,为什么薛立斋还是在积极准备考试呢?

这要从薛立斋的性格说起,其实,薛立斋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提倡温补,是温补学派的创立人之一,而在后面的清代,温病学派最反对的就是温补,所以清代的很多医家对薛立斋极尽讽刺之能事,甚至很多人出口不逊,而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清代了,结果现在我们看古代的医书,挖苦薛立斋的语言大量存在,可是赞扬他的却很少。

其实,我公平地评价,温病学派的很多人是很偏激的,中医讲究得是阴阳平衡,对症下药,补阳和清热都是好方法,都是需要的。

其实仔细看看薛立斋,他用的方子经常是两边都照顾到的,这点连一些温病学家都很难做到。

我写薛立斋的这个故事,就是想给薛立斋翻案,因为我在仔细地读过薛立斋的书以后,我认为他是位值得尊敬的医家,是个为中医发展做过很大贡献的医生,他一生都在追求治病的至高境界,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一刻的停留,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也就提到了他的性格,从文献中看,薛立斋实在不是1个嬉笑之辈,他为人很严谨,在他的书里,除了治病,他几乎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事情,这不像有的医家经常还提起自己的其他追求,兴趣广泛、和某某名人交往的之类的事情,薛立斋的十几部厚厚的著作都很干净,只讲医学上的事情,其他闲言几乎不涉及。

其实他的位置够高的了,给皇上治病,给各位阁老大臣治病,多少花边新闻啊,这要是搁一般人,怎么着还不炫耀几句?但是人家薛立斋几乎是只字不提,关于廷杖的事情,我也就是根据“伏阙谏南寻”这几个字才和历史对上号的,人家薛立斋根本就不把这个当回事儿,1个字都没多写,通篇论述的都是“杖伤”,不明白的人以为是被知县打的呢。伺候皇上那么久了,人家十几本书里,只写了“奉侍武庙汤药”几个字而已,再看清朝某些医家,被招进宫里看了一次病,回家就把过程写了整整一本书出版发行,然后还弄个牌匾挂在家门口,极尽炒作之能事。

这么相比下来,我们可以看出薛立斋是1个很严谨的人,所以我们即可理解,为什么他在当了御医以后还是要努力考试,其实考试对他并不是目的,他一直都在这么努力地学习来着,考试反而很像是他自己要检验一下自己,到底最近学得怎么样了。

在很多年以后,在薛立斋退休下来之际,苏州知府偶然到他家里去看薛立斋,只见薛立斋蓬头垢面地,在那里捧着书(蓬头执卷),正在那里一边苦读、一边苦苦思索呢,这位知府形容“恍然如经生下帷之状”,他说这不跟正要准备高考的考生一样的用功吗?

然后,薛立斋看到当地的知府来了,于是这才进入里屋,整理衣冠,这位知府顺便考察了薛立斋刚才看的医书,只见书上面薛立斋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比那些准备高考的考生多得不下几倍呢(较之经生下帷者倍之矣)!

这位知府就感慨称,说:“先生苦心哉!”

薛立斋的回答是:“医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者,将何所控诉为也!”这是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啊,否则医学不能够昌明,那么那些被误治而死的人,他们是多么的冤啊,他们没地方去控诉啊!

这就是人家的境界,那么大的岁数了,都还在不断地提高着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所以,我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他在做了御医后,都还在积极学习的。

结果,在这一年的考试里,他又考了1个头等。

这可给领导们出了1个难题,怎么办呢?没法儿再提拔了,太医院就那么1个院长,2个副院长,都活蹦乱跳的,还没有退休的计划呢,怎么安排这位小薛同志呢?

于是,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我估计是朱厚照的主意,就把薛立斋给安排到南京太医院去当院使(就是院长)了。

明朝很有意思,在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他还没有把南京的首都地位取消,结果明朝是2个首都,两套领导班子,南京的领导班子对稳定南方地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就在薛立斋被派到南京太医院的这年,南方出了大事了,原来,是宁王起兵造反了。

这下,朱厚照有了南巡的理由,要亲自带兵去镇压宁王的造反。

这次理由足够充分了,因此他终于得以成行。

而此时,南方的另外一位高人,那位心学的创立者,王明阳先生,也即将开始他与宁王的一场大战。

太医院到底是干嘛的

就在薛立斋要动身赴任前,他的妈妈病了一次。

薛立斋对妈妈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爸爸早就去世了,薛立斋要担当起家里的重任的,这一年,妈妈已经六十五岁了,这次发病是因为在吃饭以后,突然听到了什么不太顺心的话,结果生气了,然后就开始发病,症状是呕吐酸水,然后感觉自己的体内发热,口渴,吃不下饭,只想喝点凉水,六十多岁的人了,看上去这次的病的确很重。

薛立斋给妈妈诊了脉,发现气口脉大无伦,同时观察到,妈妈的脸色发青、发红。他心里判断,这是胃中有湿热郁火啊,于是开了些药,结果服用后都吐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妈妈就开始吐酸的东西了;第七天之际,吐的是酸黄水,到了第十一天之际,开始吐苦水了。

这个时候,薛立斋的妈妈的脉更加洪大了,还是喜欢喝冷水,于是薛立斋开始给妈妈开了一味药,就是黄连,用这个黄连熬水,放冷了以后,慢慢地喝下去。

各位,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疑问,薛立斋这是怎么了,妈妈呕吐,怎么到了第十一天才开始用药?这老人家能够受得了吗?

古人在看这个医案之际也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说,是不是薛立斋因为治疗的是自己的妈妈,感觉心理压力太大,无法下手?要知道,俗话说“医不自治”啊,尤其是给自己最亲爱的人治病之际,有时候是下不去手的,总怕自己分析错误了。

难道薛立斋也有此顾虑,但是不会啊,给皇上看病都没什么心理负担,怎么此时却犹豫起来了?

原来,各位需要留意的是,在医案的里面,薛立斋并没有提到说自己的妈妈正气不足了,什么脉微欲脱,什么自汗面白的,没有,这说明他的妈妈正气非常的足,而薛立斋判断妈妈的湿热是在胃里,在古代,让邪气出去的方法比较有名的就是这汗、吐、下三法,由于病邪所在的位置比较高,所以采取吐法是合适的,而此时妈妈的呕吐,是人体的本能反应,就是要把湿热之邪吐出去,这个时候是不能强行止呕的。

顺便多说几句,现在这种思路大家开始丢失了,比如呕吐、咳嗽等都是人体自然的反应,但有的人治病上来就止呕、止咳,很多镇咳药就是把某些神经给麻痹了,这样就把人体自身的抵抗机制给压制了下去,这就像敌人已经进城了,我们抵抗得很厉害,但是您说抵抗得太厉害了,房子都打坏了,于是就开始给我们的军人挨个打麻药,让他们昏睡过去,您想想这种治病的思路吧,结果是邪气留在体内,很多人因此变成了久咳,一到某个季节咳嗽就发作,长时间的咳嗽,这都跟最初治疗时没有把邪气向外宣有关。

中医治疗闹肚子也是,比如痢疾,你狂泻那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要把肚子里的毒素泻出去,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止泻,我开方子还经常在解毒的同时加上大黄等凉泻之药,为什么?这是要加速毒邪的排出啊,很多人奇怪,这时候您还加大黄?对,就是这样的,才能不留邪在体内。

薛立斋人家明白这个啊,呕吧,反正正气没虚,这是妈妈的身体自己在向外排毒呢,没有给妈妈再多开点催吐药就不错了,这要是搁金元4大家的张子和,一定要再加上些催吐药,让患者大吐若干次才可以。

到了第二十天之际,薛立斋感觉妈妈吐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在方子里加上了白术、茯苓两味药,各位可以看看,这都是调理脾胃的药,说明薛立斋的确是判断妈妈的病就在脾胃;到了第二十五天,薛立斋又加上了陈皮,这是一味理气的药,可以顺胸中之气;到了三十七日,薛立斋又加上了当归、炙甘草,加入当归是为了养血,炙甘草是和中的,也就是说是补脾胃的,古人说这是“坐镇中州”的药物。

到了第六十天之际,才开始喝清米粥,再后来是喝粥,最后就好了。

敢情薛立斋的妈妈一直什么都没有吃啊,看来这次的病的确是很严重的了,不过,实际上这也是一次排毒的过程,通过这次治疗,薛立斋妈妈的胃中的湿热还真的去掉了。

在薛立斋的调养下,他的妈妈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高龄,这在明朝那个时代,无论如何都算是高龄中的高龄了(搁现在也是)。

在给妈妈治疗好病以后,薛立斋就开始带着家人,登程去南京上任了。

此时,宁王已经起兵,局势一片混乱。

薛立斋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来到南京太医院上任的,这个南京太医院是未迁都前留下的,本来是有院使的,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后,就在北京建立了1个太医院,而废除了南京太医院的院使,也就是说,南京太医院最大的官是院判(副院长),也就相当于院长了,从建制上要比北京的低1个级别,所以薛立斋被派来担任的最高职务是院判,但他在中央政府里的级别却是院使,在他退休之际,身份是奉正大夫太医院院使。

估计各位该问了,这皇上也不在南京,那么这个南京太医院都是干嘛的呢?原来,这给皇上看病只是太医院功能的一部分,太医院实际上还管着全国的医疗事宜,比如这明朝的两京太医院都设有生药库,设大使(这职务现在给外交部用了)、副大使各1个人,掌管药物。每年各地都要往这里送药,然后由太医院按照药物的品级分类。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督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留太医院备案,一送礼部查考。这活儿当时那是十分严肃的,想往药材里掺点化学药品那是要掉脑袋的,一般人不敢开这个玩笑。

另外,各地如果出现了瘟疫,那么太医院是要派人去的,它还要负责组织各地医生来抗瘟疫。

而且,全国各地的医官、部队里的医生,也都要太医院来进行考核,这活儿各位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的工作。

除此之外,两京地区的惠民药局,也是太医院管的,遇到瘟疫之际,免费施药就是这里的工作。

这么说各位可能就清楚了,薛立斋来到这里,等着他的还真不是1个清闲的工作,那么多的活儿等着干呢。

可是,这个时候还真的动不了,因为宁王正虎视眈眈地要进攻南京了。

其实我估计薛立斋当时也特紧张,心想皇上怎么这个时候把我派来了?可是,就在大家担心之际,1个人物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

这位王阳明老兄实在是太强了,自个儿在十里八乡组织组织,就弄出了1个政府军(不是皇上派给他的),然后就凭着自己的无比高的智商和宁王开战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宁王很不争气(实在是智商比不过王明阳啊),被王明阳老兄打得连滚带爬,最后被捆成了大闸蟹,连盘端到了正在南巡的朱厚照的面前。

在公元1520年之际,朱厚照来到了南京,战争已经结束,本来想痛打一仗的朱厚照此时很不爽,于是就搞了个仪式,在1个空地上把宁王放了,然后再由他重新抓了一次,算是过了把瘾。

这的确是1个很搞笑的皇帝,思路和一般人很不一样。

在南京,朱厚照又见到了薛立斋,勉励了一下,然后就启程继续一路玩耍,北上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见到朱厚照的最后一面了,在北上的路上,朱厚照在1个水塘里钓鱼,结果落入水中,被捞上来以后,朱厚照就一病不起,很快就死了。

朱厚照是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九月落水,到了第二年三月死的。

历史上很多人对朱厚照的死亡有所猜测,说是有人谋害的,其实我分析未必,应该是这位皇上酒色太过,身体虚得厉害,朱厚照的一生对女色的追求太厉害,在他刚到达宣府之际,由于没有把豹房的妇女带来,他就在晚上让亲兵砸开老百姓家的门,然后他进去强奸人家的女子,后来他干脆把豹房的妇女给带到了宣府。

像这样1个人,身体虚空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一路疲惫,又在阴历九月掉到水里,病死是很有可能的。

当薛立斋听到这个消息之际,一定是向着北方不停地叹气,在这场与美女的拔河比赛中,自己终于败下阵来,可叹啊!

在后来治病的过程中,薛立斋就十分重视让患者控制色欲,静心调养,这在他的很多医案里都有记载。

色即是空

薛立斋都是怎么治疗这些色欲伤身的人呢?让我们把以后的故事放到这里来聊聊吧。

话说在通安桥那里住着1个大户人家,老爷姓顾,这位顾老爷七十九岁了,到这个年龄本来应该颐养天年了,练练书法,打打太极,没事儿时抱抱小孙子也即可了,但是这位顾老爷子显然是另有追求,到了这年刚要出冬天之际,这位顾老爷子又新娶了1个女孩子做小妾,小妾娶到家来以后,直把这位老爷子高兴的,直流口水,心里就跟那挠痒痒了似的,于是晚上很早就入了洞房,这一夜我们就按下不表,话说等到第二天早晨起来,再看这位七十九岁的顾老爷子,可就不是原来那模样了,整个蔫了,只见他“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盛,小便频数,口干引饮”,脸和眼睛都是红的,烦躁,不能睡觉,还经常感觉喉咙中有像烟火一样的东西向上冲,如果赶快喝点凉茶才稍微好过一些。

得,这洞房的第二天算是甭指望了,现在看这架势,估计应该没多大的活头了(已濒于死)。

怎么办啊?于是就托人把薛立斋给请来了(各位,这个医案是薛立斋退休以后的医案了,那时他已经给老百姓看病,我为了连贯,给放到了这里)。

薛立斋来了一看,只见这位的舌头上满是芒刺(芒刺,舌体蕈状乳头在干燥的情况下形成的像刺一样的状态,表示体内有热),整个舌头干缩得像个荔枝一样,下嘴唇黑裂,再诊脉,发现脉搏洪大无伦,而且有力,再用手抚摸患者的皮肤,感觉像火一样地烫手。

各位,这个患者所有的症状就叙述到这里,我们知道的就这么多,那么这位老爷子到底患得是什么病呢?

是在晚上运动之际不慎患了感冒吗?是热证还是寒证?

从患者头痛发热来看,很像是感冒,从其他表现来看,很像是热证。

我们的薛立斋院长那时是真有经验,他立刻判断,这不是外感,顾老爷子一点也没有感冒,这是1个虚证,而且是个里寒证。

您该问了,这不明明是满身的热证吗?怎么是寒证呢?

原来,这是里虚寒,外虚热之证。

中医认为,人体的肾脏里是1个水火平衡的世界,阴和阳在这里是平衡的,而且阴和阳在这里是相互抱在一起,共同生长的。

如果你采用什么方法把阴精给突然消耗了,那阳气无所依托,就会向外飞扬,这样阳气就跑到了体表来,就会造成体表非常的热,可是肾经此时空虚了,阳气已经走了,就会很寒冷。

这样的患者很奇怪,我见到过晚上脚热得要贴在冷墙上才能睡觉的,可再摸肚子,是凉的,最后是补肾,阴阳双补才痊愈的,有的患者满脸通红,我刚开始接诊之际以为是气色好,摸摸膝盖是冰冷的,这才知道是肾虚。

薛立斋做了判断以后,刻不容缓,立刻开了十全大补汤,再加上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麦门冬、五味子、附子。

各位要知道,这个薛院长开方子那是非常讲究的,不像后世说的那样只会使用那么几个方子,人家的变化都在这里面呢,为什么上来就开个十全大补汤呢?我们前面说过,十全大补汤里面包括了补气的四君子汤,其中一味主要的药就是人参,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先补肾,薛立斋是怕来不及了,所以立刻用人参把人的元气给固摄住,不至于虚脱,然后十全大补汤里还有补血的四物汤,这里面最主要的药是熟地,这是一味补肾的药,我可以想象,薛立斋在此时开的熟地的量一定是比平时大一些的,因为要想补足肾精(肾中之阴),非熟地不可,除了这八味药,十全大补汤里还有黄芪和肉桂,黄芪也是补气的,而肉桂在这里可就重要了,各位,这个肉桂有个特殊的作用,就是引火归原,这是中医的术语,就是当肾虚,浮游之火跑到身体的表面之际,这个肉桂可以把这些浮游之火给收回到肾经,这叫引火归原,各位看到这种方子里面都会有肉桂,比如金匮肾气丸,就是这个作用(以后各位可以到药房拿个金匮肾气丸的说明书参观一下)。

方子里加上山茱萸、泽泻、丹皮、山药,这是取金匮肾气丸的意思,补中有泻,我在六味地黄丸的保健作用里谈过了,而薛立斋还加了麦门冬、五味子,这是考虑到患者有了燥像,这是用这两味药1个生津液,1个收敛津液,因为五味子是酸的,可以收敛津液,然后,薛立斋加上了附子,来补肾经之阳气(这个是最重要的)。

表面上看这么热的证,实际上还必须使用热药,把里面的给暖过来,外面的热才会收敛,能否正确处理这种情况,是衡量中医师水平高低的尺子。

结果,在服用了一付药以后,这位顾老爷子就熟睡了很久,等醒来以后,症状就减轻了三四层。

然后,薛立斋开了桂附地黄丸(当年的金匮肾气丸)给患者,随着服用药物,顾老爷子的身体慢慢地就恢复了。

各位可以看到了,薛立斋在这里使用十全大补汤只用了一次,是救急用的,然后就马上换了补肾的金匮肾气丸,可见其应用的灵活。

当然,估计薛立斋也一定是劝了劝这位老爷子,我猜想这位老爷子以后一定是一看到这位小妾,就会一边连忙绕开,一边口中连连念叨:“淡定,淡定!”

这里还有一位,在下堡那里,住着一位姓顾的同志,有六十一岁了,这位的爱好跟前面的顾老爷子几乎相同,这天,这位顾同志患的痢疾刚刚痊愈,就急着去办男女之事(痢后入房),结果是出现了“精滑自遗”的症状,“两日方止”,像那懂得养生的,您倒是休息两天啊,这位好,遗精刚止住,就马上又去办了男女之事,这回可好像是凉着了点,又不知道怎么着生了点气,结果就开始感觉身上忽冷忽热,右侧胁下疼痛,连着心口,肚子里痞满,自汗盗汗,跟下雨似的,四肢都是冷的。

最要命的,是睡不好觉,在睡觉之际,或者突然觉得自己在下坠,或者觉得自己是漂浮了起来,这滋味的确很是难受。

于是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医生,给开了两付补药,结果更重了。

这回看来不找厉害的医生是不行了,这才请来了我们的薛立斋院长,薛院长一诊脉,这脉浮大洪数,再仔细往下按,则又微细(各位注意了,这就是虚证的表现)。

于是薛立斋判断,这也是个“无火虚证”啊,

于是同样开了十全大补汤,加上山药、山茱萸、丹皮、附子,这里因为患者没有燥热之象,所以没有加上麦门冬、五味子什么的。

结果,服用了一付药所有的症状就都消失了。

薛立斋也感慨称,说这是患者自己身体禀赋还好的原因啊。

然后,薛立斋特逗,他在这两则医案的最后面,特别加上了一句话“二顾是父子也”,就是说这两位姓顾的是父子啊。若干年前我在看到这段之际就想苦笑,现在也是,觉得别看薛立斋那么的严肃,但是还是挺有幽默感的,我想他当时一定是一边摇头叹气,一边写上了这句话。

还有一位举人,叫陈履贤,这位也是“色欲过度”,能够让薛立斋把名字记下来,然后说病因是这样的,估计这位老兄在这方面一定很是出名,尽人皆知了,否则隐匿特深一人,估计薛立斋这么写一定会挨板砖的。这位该年冬天患了病,什么症状呢?是感觉身体总是发热,然后不停地喝水,下面是“遗精不止”,小便也尿得不畅快。

有的医生觉得既然是发热,那就用养阴清热的凉药吧,于是就用了四物汤养血,加上黄芩、黄连等凉药,结果病反而重了,还增加了痰涎上涌,口舌生疮等症状。

这医生一看傻了,见有痰,又给开了二陈汤化痰,加上黄柏、知母,我们前面说过,这两味药都是清热的,这下好,这位陈举人又增添了“胸膈不利,饮食少思”的毛病,于是医生就又给添上了理气的药物:枳壳、香附。

结果患者又变成肚子胀,大便不实了。

这医生简直没法儿说了,这么给人家添病哪儿成啊?于是只好撤退。

各位,很多人问我,这中医是不是特难学啊?其实,中医也就那么几味药,那么几个方子,您看我写了这么多,是不是都是来回重复的那些方子啊,可中医最关键的是这个诊断辨证,上面那个医生用的方子人家薛立斋也都用过,可是人家用的地方对,病就好了,这位1个没用对地方,患者就没好,同样1个温阳的方法,在有的人手里就不知道在哪儿用,结果处处犯错误,在人家好的医生的手里,就能救人。

我当年报考博士之际为什么要报考中医诊断系呢?就是在临证之际由衷地感觉到,中医的方子谁都会,就看你能不能正确识别患者的症状,这是中医有无疗效的关键。

让我们再来看看人家薛立斋是怎么诊断的吧,人家一诊脉,脉是浮大的,通常认为这位有热在体表的表现,然后人家薛立斋还往下按了按,发现稍微一按,这脉就细微欲绝了,这是无根的脉象啊,是里虚,所以我们薛院长就知道了,这是个里虚寒证,是肾气亏乏,虚阳外越了。

于是薛立斋就开了方子,让患者早晨服用四君子汤补气,调理脾胃,配合了点熟地、当归;晚上服用金匮肾气丸,然后用温阳的药物附子沾上唾沫擦脚底的涌泉穴(这是肾经的起始的穴位)。

这就是薛立斋的秘诀,在患者同时要补气、补肾的情况下,薛立斋经常让患者在早晨补气,比如早晨服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其中的原因我现在讲给各位,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按照经络流动的,上午之际,流注到脾胃经(具体时间是7时至9时是胃经,9时至11时是脾经),这个时候补脾胃最能够借助阳气生发的时机起作用;而晚上(17时至19时)是气血流注到肾经的时间,这个时间补肾作用最大,所以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薛立斋经常是让患者在这个时间服用。

这种规律历史上不止薛立斋1个人注意到了,傅青主的学生陈士铎也注意过,有个患者是气阴两虚,1个医生把补气的补中益气汤和补阴的六味地黄丸给混在一起开了个方子(现在的医生也经常这么混着开),结果患者服用很久没有改善,还很难受,遇到了陈士铎,陈士铎告诉他,说这2个混在一起,1个药性要往上走,1个要往下走,2个混在一起,谁都走不了,所以,你早晨服1个,晚上服用1个,看看结果如何,结果没几天,这个患者就好了,同样的药物,服用的方法不同,结果疗效也不同。

这就是中医的特点,连服药都要结合人体一天不同的状态来考虑。

再说回这位陈举人,服药以后,基本就好了,后来虽然稍有反复,但还是服用的这些药物,就痊愈了。

痊愈后,薛立斋曾经劝过他,说“当慎起居”,一定要注意养生之类的,别再总想着追女孩子了,过了那个年龄了,承认吧,自个儿老了。

但是显然这位老兄自认为还是玉树临风的,薛立斋说他“彼以余言为迂”,依然我行我素。(难道薛立斋当年给人的感觉是“迂”?很有趣)

结果在十年以后,这位的病复发了,然后不知道哪位又给开的是四物汤加上知母、黄柏清热,结果这位老兄就这么的挂了。

很可惜,考上个举人容易吗。

舌诊的秘密

朱厚照挂了以后,各位都知道了,下面的皇上是1个更不靠谱的老兄——嘉靖皇帝,这位特喜欢修道,整天想成仙,不上朝,都是这位干的,皇上这么个当法儿,简直没法儿说了。不过这都不干我们薛立斋什么事,他还远在南京,一边考虑怎么管理医政,一边忙着给人看病呢。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薛立斋的工作里又多了一项,那就是要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写《外科发挥》、《内科摘要》两本书。

一般来讲,中医这么浩大的领域,我们普通人能擅长其中的一部分就算是不错了,您擅长用药的,不一定擅长针灸,您擅长外科的,不一定通内科,可这中医偏偏是把人体看作是1个整体的,是互相联系着的,所以真正的高手,应该是内外妇幼等都兼通的,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特难,而我们的薛立斋就是1个这样的医生,他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所有的领域都擅长,这各位还别不服,您翻翻古代医家的著作,在这几个领域同时留下著作的还真不多。

不仅仅是这些,人家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也特大,这事儿让我从头来聊起吧。

薛立斋他自己说过,早在正德戊辰岁,各位,这正德戊辰岁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也就是薛立斋刚刚进入太医院当医士的那年,当时薛立斋才二十二岁,这一年,薛立斋见到了1个疗效特好的医生,这位医生看病特神,就是主要是看舌头,然后开了方子,用了药,嘿!还真就见效。当时薛立斋好奇极了,心想,这是什么法儿啊?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一边诊脉,一边看舌头,这疗效不就提高了吗?

于是薛立斋就虚心请教(因扣之),就问了,您这是什么方法啊,跟哪儿学的啊?

结果这位可倒好,这么回答:“我这个是……今天天气可真好啊!”,不说实话(彼终不言),这让薛立斋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您瞧这位医生的境界,眼光太短了,您能瞒得了多久呢?现在天下人都知道看病要用舌诊了。

但要说这舌诊的普及,这要归功于人家薛立斋。

话说薛立斋记着这件事儿呢,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这位老兄看的都是什么书呢?

直到他来到了南京当太医院的院长,有一天,他偶然来到了南雍,这南雍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叫南雍,北京的国子监叫北雍。薛立斋来到这里翻看旧书,这里有很多当年朱元璋那个时候收上来的书,他看到了一本叫《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书,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秘密都在这里边啊!

各位,这里我要给您介绍一下了,现在您去看中医,那都是要查舌诊脉的,可这脉诊出现得早,打有中医那会儿就有了,而且似乎远古时候的比现在的成熟,方法还多,张仲景时候诊病就要查全身上下好多个地方的脉动,现在就剩下手腕那儿了,因为后来封建了,让医生浑身乱摸觉得特不体面,结果到我们这就剩下这点儿了。

可这舌诊却不同,虽然《黄帝内经》也提过,特简单,几个地方,张仲景后来也提过,如“舌上胎”的,但也是就那么一提,没成为必要的诊断指征,到后来中医里面的舌诊几乎就没有,凡是提舌的,差不多都是什么舌头生疮、舌头肿之类的,直到金元时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舌头似乎和疾病的关系挺密切的嘛,于是记载就开始多了起来,就在元朝,有位医生姓熬(这位敖氏医生姓熬,但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因为熬姓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了),这位熬医生的名字已经无法知道了,非常可惜,他写了一本书,叫《敖氏伤寒金镜录》,他把外感病的舌头的状态给总结了,还画了图,虽然这书说是治疗伤寒的,其实里面用了好多刘河间等寒凉派的凉药,对热证的记述很多,这是后来温病学家特别喜欢舌诊的原因,因为舌头对辨别寒热特别的灵敏。

熬医生写完这书以后的若干年里,这书都是秘密流出着的(当时的书商眼力不好,没看出来这书的市场价值),结果很多人就像薛立斋以前见到的那位,在被窝里偷着看。

这回薛立斋在国子监看到了,喜出望外,原来就是这本啊!原来秘密都在这里啊!

怎么办?是不是也藏起来?自己偷着学学,然后出去显示一下技巧,让别人都佩服得要死?

这就是境界了,1个人心里的境界有多高,你看他的行动就能看出来,你如果想的是自己,您绝对会这么干的,可是如果您想的是天下病痛中的人,想的是如何让天下所有的医生都提高医术,去救更多的人,那么就是另外一番作为了。

薛立斋的心里,想的绝对是天下的苍生。

因此,他立刻把这本书拿来刻印,并给画上了彩图,标上了颜色,给发行了。

从此,天下的医生了解到了舌诊,在脉诊之外有了1个最主要的诊断方法,使得多少本来疑似的病情获得了确诊,多少人获得了新生。

薛立斋刊印此书,功德无量!

明朝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

当然,薛立斋这个时期除了写书,1个主要的工作还是给各位官员看病,这些治病的医案很多,即使想看一遍,也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很有趣的是,我在看这些医案之际,发现有很多外伤是交通事故造成的。

我们现在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撞车,有酒后驾驶的,有超速行驶的等等,那么明朝那会儿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薛立斋记载的医案可以看出,明朝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坠马,就是从马上掉下来摔伤的。

一般都认为过去的官员都是乘轿子出门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坠马受伤的这么多,而且还都是文官,可见当时骑马也是1个主要交通手段,马毕竟不是什么精密仪器,走在街上,突然看到自己心仪的母马了,1个急停也是可能的,结果我们的明朝官员就1个跟头翻下来了。

估计在明朝官员的病假原因中,坠马造成的交通事故一定是1个主要的条目。

下面来看看这些医案吧。

有位陈侍御,骑着马走在街上,这马不知道出什么状况了,结果把我们的陈侍御给从上面跌了下来,显然是跌伤了腿,搞得这位同志腿很疼,同时还想呕(腿痛作呕),有的医生就给服用了泻下的药物,服用了一次,结果改肚子胀,胸部胀了,如果使劲按这里的话,就不胀了,而且还特别的疲乏,没有力气。

这位医生用的什么方子我们不知道,估计是大黄等药,因为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时候,薛立斋来了,他诊了脉,认为患者没有瘀血,是因为疼痛,伤到了气血(痛伤气血),然后服用的泻药又伤了患者的脾胃之气,所以就开出了方子,是养脾胃、生气血的药物。

结果这位陈侍御在服用了薛立斋的方子以后,就痊愈了。

这是1个很奇怪的治疗方式,一般我们对这种外伤都是活血化瘀什么的,可薛立斋却在这里养脾胃、生气血,我们看薛立斋治疗别的外伤,活血化瘀的方法也用了不少,这里为什么这么治疗呢?

让我们再来看1个案例吧。

这位姓吴,是吴给事,骑马上街,估计也是这匹马也是在街头看到女朋友了,1个急停,我们的吴给事就从马背上1个跟头翻了下来,把脑袋给伤了,结果是脑袋出了很多的血,然后是发热,烦躁,肌肉跳动,感觉到身上的筋也抽动。

大家觉得这下可严重了,这跌破了脑袋,怎么出现了这么多的症状啊?

有的医生“欲投破伤风药”,大家正在犹豫之际,有人把薛立斋给请来了。

薛立斋在诊断以后,说:“这是失血造成了血虚啊,血虚则生虚热,所以出现了这些热证,这要养血来治疗啊。”怎么办呢?薛立斋就开了养血的方子,是圣愈汤,方子是: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黄芩。这个方子里面含着养血的四物汤,就是熟地、当归、川芎,没有白芍,而加上人参,是因为怕有形之血一时不能迅速地生出,就先补气以起到固摄的作用,方中的生地是滋阴清虚热的,黄芩也是清虚热的药物。

这个圣愈汤给我们的吴给事服下两付以后,他的症状就都消失了,然后又开了些调养气血的药,这次交通事故所引起的伤病就痊愈了。

这也很奇怪啊?怎么没见薛立斋使用外伤的药啊,怎么仅仅是补补气血就治疗好了?虽然方子里面的当归、川芎也有活血的作用,可是力道毕竟不是那么的大啊,怎么就不用些三七等药呢?

没看懂,这样吧,让我们再来看看吧。

这是一位姓戴的老兄,这位戴给事和前面的那位吴给事是同志,1个单位的,也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从马上坠落了下来,跌伤了腿,结果造成了腿肿,疼痛,跌伤部位的皮肤颜色深暗,不想吃东西,还觉得疲乏无力。

这位戴给事也没客气,就找来了薛立斋,薛立斋诊断以后,还是没有开什么活血化瘀的膏药等等的,而是说了令大家感觉匪夷所思的话,他说:“此元气虚弱,不能运散瘀血而然耳”(这是原话),于是就开了补中益气汤,把方子里的升麻、柴胡去掉了,加上了木瓜、茯苓、芍药、白术。

这,这是怎么话说的呢?您瞧瞧,也不给弄点什么膏药、药酒的?

没办法啊,既然人家薛立斋这么开了方子,怎么着也得试试给人点儿面子吧?结果按照方子服用了,嘿,没多久,这个伤还真就好了!

我就不用再多举例子了吧,总之薛立斋记载的还有张进士、郑吏部、张地官、杜克弘举人等等的,但是,没有给1个人用治疗坠马的1种通用的套方,而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开出方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并不是因为有趣才把薛立斋治疗这些坠马的医案拿出来的,而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病例的治疗,看出薛立斋在外科方面的1个治疗思路。

薛立斋在治疗外科病之际,并不是不用外用药,也非常善于活血化瘀,但是,他更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把患者的身体调整至正常,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行恢复,将伤口用患者身体自己的力量给生长愈合。

之所以称薛立斋也是1个外科大家,是因为人家的水平确实高,他写了厚厚的外科的书,里面这种根据个人的体质来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这些东西现在我们丢的已经差不多了,很多人都不会了,以至于碰到1个外科医生,在处理您的伤口之外,如果还开个补中益气丸,您该觉得这个医生有问题了。

看看古书吧,我们的前人很聪明,总结了很多经验,人家也治疗好了很多的病,这些经验丢了就太可惜了。

二 : 晒晒这71名“看病贵医生”

让这些医生曝光,或许正是对医治“看病贵”的“对症下药”。
为进一步加强对三级医院的科学规范管理,河南省卫生厅特意为全省三级医院制定了“十大指标”。省卫生厅在通报中说,省直13家三级医院上半年点评处方9488张,对不合格处方医师予以经济处罚172人,通报批评175人。抽查病历3743份,对不合理用药医师通报批评121人,诫勉谈话40人,经济处罚71人……
当下的“看病贵”,“病因”之一,是一些医生的“不合理用药”;对此,河南省卫生厅通报说,河南有71名医生因不合理用药被经济处罚,这当然是应该的。不过,我觉得,这种医治“看病贵”的“用药”剂量下轻了,抑或难以收到显著疗效。在此,笔者建议,不妨晒晒这71名“看病贵医生”。
这种“经济处罚”,究竟每人分别罚了多少款?有些让人雾里看花。一些医生之所以“不合理用药”,往往是开的药价越高,医生拿的回扣便越多。即便是有时患者提醒说有的新药服用下去“很难受”,或说“价钱太贵”,但过一段时间,再去复诊,那“专家”仍是“专”开贵的。如果通常情况下,一位主任医师一月的药品回扣上万元,你卫生部门只罚款1000元,面对这种“违规低成”,接下来,有可能仍然“你罚你的款,我拿来我的回扣”。
晒晒这71名“看病贵医生”。卫生部门如果对这71名“看病贵医生”只来个“笼而统之”的通报,却不点名道姓,结果呢?患者还是被蒙在鼓里,“吃亏的照吃亏,上当的照上当”。
晒晒这71名“看病贵医生”,当然要同时晒出这71名医生分别供职于哪些“大庙”。其实,医生的“看病贵”,根子在医院;有的是“科室承包制”,医院鼓励医生多开药,开“大处方”;有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院长带头收红包,也便对医生拿药品回扣“睁一眼,闭一眼”了。晒晒“看病贵”的医生,针打在医生身上,血冒在院长头上,这也是一种必要的“舆论监督”。
或许,晒晒这71名“看病贵医生”,正是对医治“看病贵”的“对症下药”。

三 : 《神医这样看病》1

2010-08-27 12:23:59|分类: 人人健康 |字号订阅

《神医这样看病》作者:罗大伦 来源:百度文库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神医”。

其实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

但是,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苦钻研医学的深奥道理,最终治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所以,老百姓称呼他们为“神医”。

“神医”只是老百姓对他们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感激和赞叹。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那些高尚的情怀,他们为了研读医理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里的每一位古代名医,看似他们可以在三五服药内把一个重病患者治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到,他们为了琢磨这个病,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在所有的治病故事的后面,是他们大医精诚的信念。

信念,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创造不凡的奇迹。

我写的是医学故事,如果读者中有人读懂其中的道理,那么,你的人生将变得丰厚。

另外,我完全没有想到大家对中医的兴趣是如此之大,我把故事贴到网上后,现在网友们的跟帖居然达到了一万多,实在令我感到吃惊。

这说明大家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了,但是又确实找不到了解的途径。

面对大家的热情,我无法回报,所以我一直力图在故事中,尽量多地把中医对健康的理解、中医对调整身体的理解写出来,朋友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如果能够理解中医的一些调理思路,那么对自己将来的保养是十分有好处的,因为有很多内容,都是医院里的医生没有时间跟你说的。

感谢跟帖的诸多网友的发言,大家对健康的讨论是很宝贵的,很多发言被出版社的编辑收录了进来,再次感谢各位了!

如果各位对中医有兴趣,或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有何疑虑,都可以点击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odalun),并给我留言,我会尽我所能为大家解答。

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开出针对此时、此刻的方子,所以本书里面写的方子都只是一个思路,各位如果觉得与自己的情况类似,一定要找当地的中医师来给判断一下,并根据您的体质加以调整,这样就可以做到稳妥安全。总之是健康第一,对待自己的健康,大家一定要更加重视,永远不要忘记针对个体、辨证施治这一原则。以上是我们的免责声明,望读者切记、切记!

好了,不多说了,古代的中医故事个个精彩,大家开始阅读吧。

六味地黄丸

如果您问任何一个中国人:您知道六味地黄丸吗?

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知道,这个方剂应该是在中国人印象里面最具声望的了,我猜想甚至没有第二个方子能够和它相比。

但是,如果再问:您知道这个六味地黄丸是谁创立的吗?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摇头。

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什么人创立的呢?他又是为了什么创立这个六味地黄丸呢?

原来,创立这个方子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钱乙。

钱乙是个儿科医生,曾经入主北宋太医院,给诸位皇子看病。

其实儿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婴儿不会说话,你不能问他有病的各种感觉,诊脉也困难,他的舌头很可能不配合伸出,总之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诊断信息。

孩子家长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在孩子病的时候,自己常常是无计可施,也不知道孩子哪里难受,有的家长干脆是陪着孩子一起哭。

但是,钱乙却在儿科干出了名堂,琢磨出了许多诊断技巧,比如人家就总结出了只看小孩子脸上的颜色,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孩子有什么病的经验,所以钱乙诊病效果才那么好。这都是宝贵的经验啊,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现在好的儿科医师特别的少(我说话就不客气了)。在我的临床经历中,我看到过很多求医无门的孩子家长,有的孩子在不断的求医中,身体变得很虚弱,不断地感冒、咳嗽、哮喘、患皮肤病等,什么抗生素、激素都用上了,就是不起作用,有的甚至是几天一感冒,家长说简直痛苦得都无法形容。

可是这些家长在不断的奔波中,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有的家长为了挂某些名医的号,连夜在大医院的门口排着队,可是,名医在匆匆几分钟看过后,开的汤药却毫无效果,有的还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的医生给孩子开了很多的补肾阳的药物,结果我看到很小的孩子,连胡须都要长出来了。

即使是这样,孩子的病也没有好转。

难道我们的中医就是如此的无用吗?

不是的,只是我们很多医生学习太少,对古代中医传下的经验不大重视罢了。像这样的孩子,通过正确的调理,其实都可以恢复健康的。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更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我们医生,应该多钻研一下自己的学科,让孩子们的笑容早日重新绽放。

所以,儿科大家钱乙的经验,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钱乙是个儿科医生,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他对中医的领悟,绝对超越了分科的限制,他的经验,对于中医各科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好吧,让我们开始讲述钱乙的故事吧!

一心求仙的父亲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村里剩下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祥和的农家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他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钱乙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面临的,将是一个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同时说道:“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将几文钱放在钱乙身边,拍拍小钱乙的脑袋,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小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含着眼泪。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一感觉到的是:这个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了。

从各个方面来考察,钱乙的父亲都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根据文献记载,显然他没有把钱乙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独自离家了,而钱乙的母亲早已去世。

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对一个三岁小孩来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这样做几乎等于置他于死地。

那么钱乙的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去的方向来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东边,海上。

山东自古有寻找神仙的传统,加上有独特的海市蜃楼景象,这在古代可是绝对鲜活的超级广告,连秦始皇这样的大腕都被这个广告给忽悠来了。望着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人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海上的仙山里有仙人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着快活的日子。

因此在山东,抛下妻子儿女毅然离家访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经常有人传说某某人离家后遇到神仙飞升了。

钱颢显然对此类传闻非常感兴趣,经常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别人谈论这些成仙的成功经验,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如果单独看待他把三岁的儿子独自扔在家里的事情,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太绝情、有毛病,但是如果结合上为了成仙这种追求,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此时的钱乙已经成为了他成仙途中的一个负担,一个包袱。

钱颢是个乡村医生,严格地说,是个针灸医生,但是他不好好琢磨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来找到经络的实质、来搞搞实验捍卫一下中医的尊严,却如此热衷于神道,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他在喝了点儿兴奋的小酒后,下定了决心,别人能找到神仙,我也能找到!

于是他怀里揣着励志书《成仙改变命运》毅然离家,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钱乙,“东游海上,不复返”。

其后果很严重,估计是漂到了日本或者朝鲜一带,想回也回不来了。

神仙没见到,见到了一帮操着日语的人,心情一定很复杂吧。

但此时更可怜的是小钱乙。他仍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远走了,他把小木头板凳搬到了门口,在那里坐着,望着远处。

母亲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此刻,他的父亲又不回家了,他小小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眼泪已经被风给吹干了。

邻居们开始有人议论,咦,这个孩子怎么整天坐在门口?

有人路过时还顺便逗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是钱乙的眼睛只是望着远方,没有任何表情。

终于有一天,邻居发现了饿得昏倒在小木头板凳旁的小钱乙,大家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邻居们赶快叫来了钱乙的姑姑,姑姑来了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兄弟干出了这么绝情的事情来。

钱乙被抢救过来后,就留在了姑姑家。钱乙的姑父姓吕,也是个乡村医生,姑姑和姑父两个人一商量,虽然钱颢这个人不靠谱,突然跟大家玩了个人间蒸发,但孩子是无辜的啊,这么可怜,怎么能让他去送死呢?

于是,两个人就收养了钱乙。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痛苦的记忆隐藏在了小钱乙的心灵深处,不见了。他和吕医生成了一家人。吕医生只有一个女儿,他把钱乙当做了自己的儿子看待。

孤儿钱乙

钱乙在姑姑一家人的照料下,慢慢地长大。

这应该是个很幸福的解决方案了。

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钱乙得到了父母般的照料,从表面上看,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又说不大清楚。这种不同表现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患病的孩子,他看到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的眼睛里会同样被痛苦灼伤。

大家都觉得奇怪,私下里嘀咕,他难道能从这些患病的小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他的姑姑一家人也纳闷,三岁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没多久就会忘记的,何况现在他已经完全说不出当时发生什么了,难道在记忆里会留下什么痕迹?不应该啊!

再试探性地问问钱乙,他自己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大家就觉得,可能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吧。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度过了他独特的童年,变成了一个少年。

姑父安排他去私塾读书,空闲时也会带他出诊。

这位吕医生对钱乙的性格感受最深,钱乙这个少年人有点特殊啊,就是骨子里带着股忧郁劲儿,尤其是碰到患病的儿童时,他比谁都痛苦,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村子里张铁匠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不知道是什么病,高热,抽搐,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钱乙在旁边,当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时,钱乙感到了一种彻骨的疼痛。

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陷入了黑暗中,被人世间孤单地抛下。

这种感觉钱乙似曾相识,他的心被猛烈地敲击着。

最后孩子还是死去了。

钱乙呆呆地坐在院子的外面很久,望着远方,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个秋天,旁边枣树的树叶随着风慢慢飘下,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

回到家里,吕医生已很疲惫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本很旧的书给钱乙。

钱乙诧异地望着姑父。

姑父说:“如果你有心于此,就看看这本书吧。”

钱乙接过书,封面上写着“颅囟方”三个字,问道:“这是什么书呢?”

姑父说:“这是专门治疗小孩疾病的医书,是中古巫妨写的,你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原本现在已经遗失了。)

钱乙好奇地翻开了书,又问:“为什么治疗小儿的书这么少呢?”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因为小儿的病难以治疗啊。”

钱乙不解地问:“为什么难以治疗?”

姑父摸着钱乙的头,无奈地说:“因为小孩子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儿自己说清病情,还不配合诊脉,所以不好诊断啊。还有,他们的脏腑娇嫩,用药稍微错一点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家说: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啊。”

钱乙点着头,目光变得坚定了起来,“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就好好地学习治疗小儿的病吧!”

从此,钱乙开始在学习《伤寒论》等经典的同时,更加着力在《颅囟方》的学习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本《颅囟方》在吕医生的手里没有学出大的名堂,在钱乙那里却创造了一个非凡的成就。

这就是钱乙的少年时代,白天和姑父出去诊病,晚上在家里苦读医书。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中国农村的医疗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宋朝的时候更是好不到哪里去,连草药都很缺少。于是,在出诊之余,钱乙就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的药物知识也与日俱增。

真是应该感谢钱乙的这位姑父,他教给了钱乙全部的医学知识,将钱乙培养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才,给了钱乙父亲般的爱护。但是,这个人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只知道他姓吕而已。

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时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钱乙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得那叫一个清楚,就跟自己家后院里的蔬菜似的,大家都听得晕乎乎的。回头按照他说的到书里一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搞得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太有才了。实际上,这都是钱乙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就缺少这一块的知识,大家知道药物的名称,可是具体长什么样子却不大了解,一到药房里全抓瞎了,一般连炮制好的饮片都不认识,就更甭说生长在地里的状态了。

我常说,一个使用草药的医生,一定要做到拿来一把草药,放在手里一捏,用鼻子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药,性味如何,该用多大分量,进入人体后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才能用好草药,如果只是知道草药的名字,会写藿香、佩兰等几个药的名字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向人家钱乙同学好好学习啊!

原来我有父亲啊

十年后。一个夜晚。东平王冢。

这位东平王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刘苍,他被封在了山东的东平,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据说由于太思念京城了,所以他坟墓上的柏树叶子总是向着西方。

东平王冢很大,像座小山。

冢的顶上,坐着一个青年人。

在星空下,他抬头凝望着无尽的夜空。

他的眼睛很明亮,他的眉头微微蹙着,他的头发轻轻披散着,他的身边放着一个酒壶。

他,就是钱乙。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放的年轻人了。

这些日子,钱乙经常在这样的夜里来到东平王冢的顶上,观察天体星座的运行。

此时他正在学习五运六气,夜观天象可以使他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

什么是五运六气?《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运六气就是一种论述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的理论,许多古代医家就是从中悟出了一些治病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体悟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他已经持续来这里一个月了。(囊学六元五运,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

这个时候,钱乙已经二十几岁了,姑姑已经去世,姑父也老了,他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了。

到了春天的时候,钱乙的姑父,我们无法知道名字的吕医生,也即将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钱乙叫到了自己的床头,对钱乙说:“姑父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钱乙很诧异:“您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身体恢复了再说。”

姑父说:“怕是来不及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父亲吗?”

钱乙很茫然:“不记得了,大家不是说他早已去世了吗?”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姑姑骗你的,他现在不知生死啊。”

于是,姑父把钱乙小时候父亲出走寻仙的事情全部对钱乙讲了。

钱乙突然感觉脑中乱了,许多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重新组合。

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原来梦里常常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父亲啊!

原来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被抛弃的梦境也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还活着啊!

钱乙慢慢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放声大哭。(文献记载:乙号泣。)

在痛哭一场后,他仔细地想了很久,然后擦干眼泪,来到了姑父的床前,郑重地对姑父说了一番话:“姑父,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们情同父子,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当做自己的父亲来看待的。”

姑父感动地望着钱乙。

钱乙接着说:“至于我的生身父亲,不管他是死是活,我也要去寻找他。他虽然对我不公,但我毕竟是他的儿子,孝道还是要讲的。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对我可以不尽抚养之责,但我不能不尽侍奉的义务啊。”

姑父吃惊地点点头:能以孝道立命,这孩子一生一定会走得很好啊。

谷雨日。

阴雨连绵。

钱乙的姑父——吕医生去世了。这个善良的乡村医生是值得尊敬的,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实在可叹啊。

现在家里只剩下钱乙和他的姐姐——姑姑和姑父留下的一个孩子。

钱乙必须担当起支撑一个家的职责了。他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姑父。

葬礼办得很隆重。

受过吕医生恩惠的乡亲们,听说了吕医生去世的消息后,从十里八乡纷纷汇集而来,向一位在乡村奔波多年的医生表示敬意。

有很多医生,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富贵,但是身后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怀念,哪怕你只是为他治好过一次疮痈,他都会对后代讲好多次。

这就是乡村医生,从古至今,他们一直都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葬礼后,钱乙开始打听谁家的公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并且人品等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

终于,有人提起邻村王秀才的儿子人品很好。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异常满意。

婚期定下后,钱乙开始为姐姐筹办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有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含泪关注着这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婚礼之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笑着回答:“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千里寻父之路

农历六月五日。芒种。大风。钱乙起程了。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风从海上来,带着海草的味道。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个谜,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也比我们好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沿途给人家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这出海,那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炷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那就会葬身海底喂了乌龟了。所以,钱乙就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一共进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他已经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猜想一下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显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着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日本的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给旅游者呢。

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蹲在地摊上一边用扇子扇火,一边不停地嘟囔:“啊!喷香的鱿鱼串啊,大大地好吃,各位快来咪西咪西吧!”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钱桑,听说,你地儿子,来找你地干活,你地,快快地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地,没有儿子地干活。”

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我们还是让他说正常的中国话吧:“不会吧,我的儿子,应该不在了啊。”

来人说:“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扇子,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小贩中,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容,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离去的孩子,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眼泪从钱颢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岸边的岩石被拍打得水花飞溅。

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父子俩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回到家。(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没人知道钱乙和他父亲去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日本是我猜的,没有文献支持,各位千万别拿这个说事儿——说钱乙到过日本成就了中日友谊的佳话等。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去的地方看来确实很远。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别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夫俗子,只是受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了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了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钱颢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钱乙同志的一些性格特征。首先,他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了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了他为儿科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儿科医生钱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也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志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吗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活了以后,还长大了,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了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人家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这个阎季忠同学,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这时有人提出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

对啊,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接着,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

人家钱乙也不掖着藏着的,就直接告诉他们了:“嗨,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进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中医有好多民间的方子特简单,但疗效非常好,各位看官有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给董及之看完病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钱乙年老时,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故乡。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

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

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来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写得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已经掌握了(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予乃不言传而得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这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那么客气,真是太难得了。

写完了钱乙就问,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的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你啊!)

董及之说:“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

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意思是说,无论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来找,他都立刻奔赴患者家中,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

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孩子在这种高超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道,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的。

后来,当钱乙的书《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容,这本小册子很有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

在这种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时光慢慢地流逝掉了。一转眼,钱乙已经五十岁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段未知的旅程正在等待着他。

网友互动1

Zongsan:

读到钱乙夜观天象,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我忽然想起一位美国中医,他叫倪海厦,据说可以根据黄历来诊病。倪医生的教学光碟分针灸篇、神农药学篇、内经篇、伤寒篇、金匮篇,一篇就是1000美金,说实在的我是有点接受不了。

维肝有癌:

这个姓倪的大腕,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怕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可是他说得明明白白:他看一眼舌头,然后看一眼黄历,就能给人治病了。翻黄历治病的医生,哪怕我得了什么绝症,全世界只有他能治,我也不要这黄历里翻出来的命。很简单,迷信和求生的欲望不管洋人土人都有的,只不过洋人被骗得少,所以信得不亦乐乎;中国人被骗多了,也就麻木了。

罗大伦:

这位倪海厦医生的光盘也太贵了,可能他认为值得吧,我不知道里面讲得如何。我以前就知道这个人,他在美国的诊所古色古香的,据说很气派。看他的方子用的都是经方,使用得还是颇为得体的。

关于看黄历诊病,这个维肝兄不用发火,其实我最初的感觉和你一样,也不大相信,现在接受了一些,但是临床也不这么用。似乎这是一个派别,他们看病就这样看的。这要讲我接触的这派医家的故事了。

我认识一个师兄,是台湾人,五十多岁了,才来北京读的中医博士。他在台湾有几家慈善医院了,现在毕业了也常回北京,我去年见过他好几次。

这位师兄看病就凭的是运气理论。先看你患病的时间,几年前那个时间是什么运气,比如什么气主运,是燥气还是湿气,然后结合现在的运气,根据这个开方子,据说疗效极好。我的一个最好的同学跟他学习了,然后在临床中应用了,结果对我说,以前自己的方法全部放弃,这才是正宗,疗效太好了,几乎百发百中。别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他根据运气用了,结果患者就好了。我当时将信将疑。有一天在食堂吃早饭,台湾师兄和我的同学都在,他们会诊了一个患者,据说这个患者卧床很久了,结果我这个同学用了几服药,他就能起来自己来看病了,这个大师兄当时在旁边指导来着。我当时看得大吃一惊。

我这才相信果然有此事。但我还是心存疑虑,就问了些问题,这个大师兄说他的师傅是从安徽去台湾的,所以这个派别是大陆的,大陆现在反而少见了。他们的特点是把运气和经方结合。他们认为张仲景是根据运气学说(气候的理论)写的《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的。所以,他们用的都是经方,但和我们辨证的理论不同。我们是根据汤证辨证,他们根据皇历。

我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的古代医案,都没有提到这种方法?这个师兄说,古代医家认为根据时间来看病就是诊病的基础,是ABC,是1、2、3一样的东西,还用写吗?没想到现在我们都不会了。

这派理论似乎和宋元时期的部分理论相似,但似乎又很不同,因为它和经方如此的紧密结合。

我看倪海厦的诊病方法,和我这位师兄类似,都是看病非常简单,翻皇历,使用经方,出自同门也未可知。只是我这位师兄没有那么赚钱,在台湾一直为人义诊来着(他是佛教机构的)。

顺便说一句,在韩国每个韩医诊病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患者的生辰八字和患病的时间,这个理论在韩国应用得比较多。

现在,在我们这里反而是大家一看到,就吓一跳了,以为是骗人的(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是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经验,被人家学了去,我们这里倒绝了。

现在看了这个帖子,知道现在美国也有这人这么干了,倒是我们自己还不会,我倒是希望倪海厦能回国讲讲。

大象9919问:

我女儿,七个半月,盗汗、怕热(踢被子)、手足心热,不知是为什么,是不是缺钙?需要补钙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有的基本就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的是缺钙。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热,则有阴虚内热的嫌疑,可以服用一些凉性的食物如梨汁、西瓜汁等,也可以用几克桑叶泡水加上冰糖,服用一两次即可。因为桑叶清虚热。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化水,服用一两次,药量可以是成人的四分之一,注意不能多服。现在不主张给孩子服用补药,但是六味地黄丸确实是钱乙为了孩子发明的药物,而且长期阴虚对孩子的生长不利,适当服用对孩子还是有益的。还有个方法,如果孩子还喝母乳,可以给母亲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治母乳,来治疗孩子,也是古人的方法。又一次抛弃幻想问:

罗先生,我小时候经常积食,祖母总是用我近几天吃过的东西,放在锅里炒干点燃烧成灰煮水给我喝,很快就见效,想请教您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中医里面有这样的方子吗?

青藤雪个答:

我记得有一个方子,如果积食,把五谷杂粮炒煳了煮水喝,就管用。传统说法叫补胃气。

罗大伦答:

是啊,中医里有这样的方法,还有把山楂、神曲、麦芽给炒煳了,叫焦三仙,这在药方里经常用。开方就写焦三仙,药店就明白了,这是三味药。其中山楂偏重消肉食之积,神曲偏重化痰,消金石和稻谷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再加上焦槟榔为“焦四仙”,如果有积食,去药店买点焦三仙熬水喝就可以,通常的用量是每味各10克。

食积的时候,把导致食积的食物,放在锅里炒焦了,熬水喝,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方法,是有一定作用的。这属于民间的土方法,有的时候,土方法也是很起作用的啊。

本主长平问:

我年年都因感冒后的鼻炎和咳嗽难受,常常一坐到天亮(躺下就喘气咳嗽),我太想根治了!我现在手上有拉奇霉素、桂龙咳喘宁、雪梨膏,我想问吃什么药最好?我倾向于中医治本的方法,希望能治好,而不是兵来将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你在感冒后长期咳嗽的这种症状我分析一下吧,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在感冒后长期咳嗽,有的长达两三个月,这是风寒侵入人体。在感冒好转后,正气不足,并没有把外邪完全驱除,中医叫伏邪,所以会这样。外邪必须宣出去,否则以后感冒仍然如此。如果你现在仍然在咳嗽,我给你开个方子:细辛3克、杏仁9克(捣)、法半夏9克、陈皮9克、瓜蒌壳9克、枳壳9克、桔梗9克、薄荷9克、沙参9克、射干9克、五味子6克、黄芩6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三服。药物先泡半个小时,然后熬,水开了十分钟即可,一日喝三次,一天一服。这个方子里有黄元御的思想了,气机升降的都有了,基本还是张仲景的方子打的底。你可以试试。

间接任意问:

罗博士,你给本主长平开的药方,小孩能用吗?才两岁半,减半用行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孩子不要用这个方子了。小孩子的咳嗽我主张用食疗解决。前面有个家长问孩子咳嗽怎么办,我通常是推荐橘子皮熬水,就是我们吃的橘子,黄色的,尤其是橘子里面的白色绵状物,不要扔了,还有里面的丝状物,叫橘络,都是理气止咳的。每次用一个橘子皮熬水,熬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可以加入梨皮、萝卜丝,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可以配合一点姜片或者苏叶。我通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小孩子的咳嗽,食疗的东西很多,还可以再想想。

如歌的行板2001问:

罗大伦大夫,我在南京,我女儿今年7周岁,患哮喘。一岁时喘过一次,去年开始到今年经常喘,最近三个月,每个月就喘一次,每次都是受凉后咳嗽,有时伴有嗓子疼,接着就是喘。现在的治疗是挂水消炎,使用激素。女儿只要出一点汗就会受凉,在家里我们还可以避免受凉,但在学校读书父母无能为力,觉得女儿的免疫能力弱,最近才会频繁生病。想通过中医调理,增强女儿的免疫能力,罗大夫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罗大伦答:

哮喘的发作确实和人体阳气不足有关。在发作期,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仲景的经方,一边补阳,一边宣邪,如小青龙汤等,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对症开方。

在不发作的时候,我认为要从脾胃调理入手。现在很多中医喜欢给小孩子开补肾的药物,我觉得要慎重,尤其是补肾阳的药物,更要慎重,因为一旦引起孩子的提前发育,后果严重。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以后天调理脾胃是很重要的。这种经常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尤其是用过很多西药控制的,我发现脾胃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失调。尤其是现在的食物也很复杂,孩子们通常都喜欢吃零食或者垃圾食品,因此我在看这种病的时候,在孩子没有急性发作时,通常我就从调理脾胃入手,不管他的呼吸系统。结果发现,等脾胃调理好了,孩子呼吸系统的发病次数也就下来了,逐渐就恢复了健康,所以我悟出了孩子的病重在调理脾胃的观点。我通常使用的方子就是明朝御医陈实功的八珍糕的加减,大家可以参考。

挑战,长公主的女儿病了

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这里注意了,长公主并不是皇帝女儿中最大的,而是皇帝的姊妹。古代的规范称呼中,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叫公主。

这位长公主是上一届皇上宋英宗的女儿。宋英宗一共四个女儿,早死了一个,剩下的三个中,只有小公主祁国长公主活得比较长,剩下的二位分别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和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去世。所以根据我的分析,估计是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孩子病了。

在说长公主这件事之前,我先把当时宋朝皇室里面的生育情况做个总结,总的评价是:生的速度比较快,但成活率非常低。

就拿那位宋神宗说事儿吧,他一口气狂生了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个,结果有六个儿子很早就挂了,女儿有七个很早就挂了,这种成活率低得从哪方面都说不过去。所以他们对太医院的工作很不满意(估计这事儿搁谁都得不满意)。后来见到钱乙这个医术高明的儿科医生时,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这位祁国长公主的姐姐蜀国公主的孩子就是三岁的时候病死的。

现在自己的孩子也病了,这可把长公主的全家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厄运再次降临。

这时有人提到了钱乙,说民间可是传了,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

长公主急了:啊?真的啊,还等什么呐,那就赶快把他给请来吧!反正太医们都没办法了。

于是,钱乙就被糊里糊涂地带到了驸马府。

我说钱乙糊里糊涂被带来是有根据的,文献记载钱乙进府时还醉着呢,这绝对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就来了,否则借他三个胆子也不至于敢在给驸马家看病前喝酒啊。

估计还是晚上,白天诊病累了,老婆给烫了壶小酒,刚喝两杯,就被拎走了。

可见长公主女儿的病很重,什么病呢?泄痢。这个病对小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经常是可以夺走生命的。现在长公主的女儿就快要不行了(泄痢将殆),所以,连夜把钱乙召来了。

钱乙嘴里冒着微微的酒气,进了驸马府,看到气氛森严的层层楼阁,酒稍微醒了点。但是,应该客观地指出:他当时还是醉着的。

等到进入了重重帷幕之内,看到了病危中的小孩,钱乙的神情才开始凝重起来,酒也醒了大半。他认真地对患儿进行了诊断,然后长长地出了口气,起身,退了出来。

驸马很着急,忙问:“怎么样?”

钱乙回答:“没问题。”

驸马一闻:咦?怎么一股酒气?胆子太大了,给我家孩子看病居然还敢喝了酒来?他娘的活腻味了不成!(宋朝公主嫁的基本都是武将,这位驸马就是后来的宁远军节度使,人粗鲁了点儿很正常。)

钱乙还不识趣呢,还在那儿讲:“不用担心,她的身上很快就会发疹子,疹子发出来就好了。”

驸马更恼火了:“你!给我闭嘴!俺闺女患的是泄痢,和他娘的出疹子有什么关系!你实在是个庸医,谁把你找来的,把那个出主意的人给我拉出去打!”

然后一巴掌把桌子角给拍掉了一个:“来人,把这个乡下土郎中给我轰出去(怒责之)!”

钱乙听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不对而退)。

走了以后驸马还不依不饶:怎么这么大的酒气,把空气清新剂给我拿来!

下人赶快端两筐菠萝皮跑了上来。

但钱乙走了别人也没有办法啊,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治疗,挺着吧,估计下来就该是丧事了,然后呈报皇上,您又走了位外甥女,节哀顺变吧。

等到第二天,女仆突然来报:“长公主、驸马爷,我们发现您女儿身上出疹子了!”

啊?大家都不信,忙跑来看。

果然,患孩出了一身的疹子,精神状态却好多了。

有这种事儿?这不和昨天那位医生说的一样吗?敢情那位医生是个高人啊!

长公主开始责怪驸马:瞧你昨天那个态度,做事儿怎总压不住火儿呢?你就不能改改你那种粗人表现?

驸马:得,我错了还不成?我再去把人家给请来不就得了吗?

结果,又派人来到钱乙家里,钱乙正坐在那儿等着呢。

钱乙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我把药已经准备好了,走吧。”

脸上还是不喜不忧的,在他的心里,别人对他怎么样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病要医好。

钱乙开了药以后,孩子很快就好了。

看着女儿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长公主心里乐啊,很纳闷地问钱乙:“您怎么知道出疹子就会好啊?”

钱乙回答:“我昨天已经看到有微微的疹点,疹子外发,毒邪有外透之机,不至于内闭,当然就有让正气得以恢复的机会了,所以断定人死不了。我再用药辅助正气,让毒邪全部泄出,病就好了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驸马虽然没有听懂,但也比较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个粗人,还写了几首歪诗送给钱乙(以诗谢之)。

很遗憾,这些诗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第二次挑战,皇子病了

长公主的女儿痊愈后,长公主也特别高兴,帮钱乙弄了一个翰林医学的职位。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这不,没过多久,宋神宗的九儿子仪国公病了(听这个名头很大,感觉像个老头,实际上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孩子呢),太医们怎么治也治不好,结果,长公主推荐了钱乙。

宋神宗的儿子患病是在钱乙治好长公主女儿的第二年,患的是瘛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抽风”。实际上这个情况会在小儿很多的疾病状态下出现,具体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是怎么得的病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全太医院的人都傻了,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

宋神宗恨不能把这帮人都给痛打一顿,朕平时养着你们,你们倒是好好学习啊,平时不认真读书,到真的诊病时却全成废物了,朕的若干儿子闺女都是因为你们才挂的,等我腾出时间来一定好好收拾你们。

但光生气不成啊,那边那位还抽着风呢。于是问满朝文武大臣,怎么办呢?

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的,束手无策。

这时长公主来朝了,她上殿告诉神宗,说我知道个医生,虽然人家出身草野,但人家钻研医术,手段那是十分的高明啊。我女儿上次病危,就是这位给救活的,陛下您可以把他找来试试。

宋神宗一听:“啊?有这样的人,叫什么名字?”

长公主:“他的名字叫钱乙,现在就在京城呢。”

宋神宗这下来了精神头:“那就甭等了,还不快宣他进宫?来人,宣钱乙进宫!”

得,钱乙又是糊里糊涂地被召进了宫里。

这回还好,钱乙没喝酒,他在护卫的带领下,来到了万众瞩目的皇宫。

到了宫里一看,这位仪国公小朋友果然病得不轻,抽风抽得很厉害。

于是钱乙开始心无旁骛地认真诊病。

要说这给皇族诊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个医生一定要达到了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心中做到只有患者和病症,其他一概不想,才能看好病。否则一会儿想这可是皇族啊,要是诊好了还不飞黄腾达?一会儿又想,坏了,这要是诊不好,还不把我拉出去剁了?您要是这个心态,那可就完蛋了,还没开始诊呢,这手可就哆嗦上了,腿也发抖了,还诊病呢,能稳住自个儿就不错了。

钱乙诊完病后,告诉侍者:“以温补脾肾立法,方用黄土汤。”

太医们一听傻了,什么?黄土汤?这都挨得上吗?

这黄土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主要是治疗由于中焦脾气虚寒所导致的便血的病症,这怎么看都跟眼前这个瘛疭没有关系啊。这帮太医们打破了脑袋也没想出来这是个什么思路。

顺便说一句,这个黄土汤里的主要一味药就是灶心黄土,现在药名叫灶心土,也叫伏龙肝,这可不是随便地里抓一把黄土就能用的。那么什么是灶心黄土呢?就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炉膛里的灶底被火反复烧的那些砌炉灶用的黄土,用的时候给撬下来,捣碎,就可以用了。黄土汤的熬制方法是把灶心黄土先熬水,然后用这个水,再去熬剩下的几味药。

此方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症状效若桴鼓。

现在人们很少用了,好多药店都买不到灶心土这味药了。

太医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钱乙,心想,就等着看你当众出丑吧,民间土郎中还想到我们皇宫里来治病?

皇上也不懂啊,怎么办?反正大家都没有办法了,那就试试吧。

于是如法煎药,就给这位仪国公小朋友喝了。

结果,喝完药后,病就好了(进黄土汤而愈)。

仪国公小朋友此次大难不死,后来长大成人,成为了宋神宗活着的儿子里最大的。《宋史》记载,宋神宗死后他差点当了皇上,结果因为眼睛有点什么问题,没有当成,让宋徽宗当了(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反正是比他的前八位很早就挂了的哥哥们幸福多了。

回过头来讲,仪国公小朋友的病好了后,宋神宗那是相当的兴奋啊:朕的儿女们估计可以避免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的厄运了!

他斜眼看了一下羞愧得汗流浃背的诸位太医们,转身对钱乙露出满脸的微笑:“爱卿,来,谈谈你的治疗体会吧(意思是:给这帮笨蛋听听),这个黄土汤,它怎么能治这个病呢?”

钱乙回答道:“回皇上,我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这是中医里面的五行辨证方法,他认为抽搐是由于体内的风邪引起的,他用补土的方法来克制水湿的泛滥,水液正常了以后,依靠水来生发的木气也就正常了,这样抽搐就会停止。)

钱乙接着说:“况且,诸位太医们用了药,治疗得差不多要好了,我只是很凑巧在这个时候给加了把劲儿而已(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看来钱乙是很给这帮太医们面子的,说话都给留了余地。

宋神宗很恼火地又斜了一眼这帮太医,心想这帮笨蛋给他们留什么面子,你们来看看人家钱乙,人家说话多客气啊,你们都学着点儿!

在这种兴奋情绪的感染下,宋神宗说:“爱卿治病有功,朕现封你为太医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

解释一下,这个太医丞就是太医院院长的副手,相当于副院长吧。而这个紫衣金鱼袋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标识,在北宋一般医生是没有这个资格佩戴的。

总之是宋神宗表现出了对钱乙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自己勇猛地生了这么多孩子,总是病死可不是办法啊,一定要把这个儿科医生留在太医院!

相信这是宋神宗当时内心最大的心愿。

很不开心地做了太医院的领导

不过短短两年,钱乙一下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医生变成了太医院里的太医丞。

庆祝吧,欢呼吧!该为自己高兴高兴了,您一定这么想。

您想错了,钱乙面临的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形势。

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诸位太医们肯定不开心。您想啊,皇帝的孩子们病死归病死,大家的责任,皇帝不能把太医们都杀了,所以大家的日子混得还是不错的。平时拿一些专业的术语蒙蒙这些皇族们,然后领了很高的俸禄,下了班还可以一起去酒楼听听小曲儿。

现在,横空掉下来个钱乙,而且一上来就把大家给显得很无能,在皇帝面前着实风光了一把,这哪是我辈所能忍受的?更可恨的是,居然一来就做了我们的领导,我们疏通了那么久的关系也没有坐上的位子,居然让这个民间土郎中给坐了,真是岂有此理!

这就是钱乙同志未来的工作环境,虽然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从钱乙后来很快就不愿意在太医院继续任职了也可看出些端倪。

还有患者这边呢,这些皇族们自以为是惯了,在他们眼里,你太医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奴才,所以他们的态度经常很不好。你瞧病时说的话很容易*他们,他们动辄责骂训斥,在钱乙的医案中就出现了几处诸位皇族发火的记录。而钱乙是个耿直之人,有时候很不给这些人面子,所以冲突是难免的。

另外,您以为给皇上的这帮亲戚和京城的达官贵人看病容易吗?给一般老百姓看病,大多也就请您一位大夫,您从头到尾仔细给瞧就可以了。皇宫、诸王府和京城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可不是这样,他们有资源优势啊,哪个孩子有病了,一下就把所有的名医请来,什么太医、民间高手,都来了,那真是名家荟萃。

您觉得这样看病会更好吗?如果要真是一帮特有水平的大夫,那没问题,跟现在的会诊差不多。可那会儿的医疗水平没那么高,大家实在不是很了解这儿科病到底该怎么治,七嘴八舌瞎出主意。钱乙为了把病瞧好,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首先必须把其他错误的思路都给辩论倒了(有时候还包括这帮似懂非懂的患者家属),然后才能面对患者一心治疗,否则这么多人各执一词,谁也没法儿瞧病。

这就是钱乙要面临的治疗环境,很恶劣。好在我们的钱乙早年打下的功底太深了,辩论一交手,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压倒一切的优势,给反方同学以沉重的打击。然后,他几乎每次都会把正确的治疗方法给大家分析一遍,好让大家下次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儿科病。

无论如何,钱乙上任伊始就用精湛的医术给了大家一个深刻的印象。

治疗七太尉小朋友

一天,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病了。各位注意,这个“大王”不是通常我们想的“山大王”,而是王爷的意思。但是宋朝这种称呼也的确很有趣,每次我看到这儿,都觉得这是个满脸络腮胡子的莽汉形象。

这位二大王的哪个儿子病了呢?是七太尉,才七岁呢。

您也许觉得更奇怪了,这太尉似乎是个很大的官吧?是的,没错,太尉在宋朝是仅次于太师的位置了,比太傅还要高,是个军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吧。宋朝是一个很搞怪的朝代,他们的皇室似乎对封官爵有特殊的爱好,皇家子弟一生下来,就开始狂封官职,然后这一辈子里再不断地加封,怎么说也得封他个十个八个的,说句实话,最后封得我都不知道该称呼这位什么了。

皇家的孩子出生没多久,就会封个太尉的官衔。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您到他们王府去串门,开门一看,屋里小板凳上坐着一排的国防部长,个个都流着鼻涕、穿着开裆裤呢。

这位七太尉小朋友病了,当然要派人来找钱乙过去看看。

钱乙赶快跑了过去。什么病啊?是潮热(潮热,中医术语,是指如潮水一样有规律的发热),他诊断结束后,说:“这孩子没事儿,不用服药了,用饮食调理一下就可以了。”

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没事儿的时候,钱乙一眼看到了另外一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八太尉小朋友。钱乙稍微诊了一下这个孩子的脉,说:“那个孩子是没问题了,可这个孩子马上就会有很吓人的暴病(此儿旦夕暴病惊人)。”

大家都被吓了一跳,这个八太尉活蹦乱跳的没事儿啊。

钱乙接着说:“现在就要预防抽搐了,如果恰当治疗的话,再过三天,中午过后就会好转的。”

二大王听了感觉很愤怒(皇家子弟的坏脾气暴露出来了),这都什么啊,你以为你是神仙啊,还预言呢,真是胡说八道!于是怒气冲天地说:“我们八太尉不是好好的吗?有什么病!你们这帮医生,总是胡说来吓人,不过是为了多得些利益而已(医贪利动人乃如此)!你现在就给我看七太尉的病,没事儿你就走人,不要给我说什么八太尉的病(但使七使愈,勿言八使病)!”

钱乙的表情却很认真:“我说的是真的,您让我好好给他瞧瞧吧!”

大家开始不耐烦了:“去,去,快走吧!”

“我说的是真的,你们这样孩子会受苦的……”

“去!乌鸦嘴!”

结果钱乙很郁闷地就离开了广亲宅。

您猜结果怎么样?第二天,广亲宅里可就乱了,为什么呢,原来是八太尉小朋友开始出现了抽搐的症状,天啊!预言终于应验了,这可是大事啊,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钱乙。

晕!敢情这位讲的话是真的?难道这位会预言?

怎么办呢?还用问?赶快把这个钱乙给我找来啊。

于是又请来了钱乙,钱乙用药后,到第三天午后的时候,小孩果然好了。

看来在长公主那里发生过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次。

这个钱乙,到底是乌鸦嘴还是预言家?所有的人都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大家眼睛瞪着钱乙,交头接耳,神秘气氛开始萌动。

其实钱乙并不是什么预言家,他只是一个掌握了儿童生理病理规律的医生而已。

当二大王心情放松下来后,也饶有兴致地问了这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孩子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他会病呢?”

钱乙回答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要发病了,已经出现征兆了。他当时脸上腮部红得厉害,说明是肝经受邪了(这是钱乙本人根据《内经》总结的面部诊断法,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翻阅钱乙留下的书,在书中钱乙认为人脸上的左腮对应肝,右腮对应肺),目光微微发直,眼睛归肝经所主,所以这也是肝经受邪的征兆。而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所以心经也必然受邪。我又看到八太尉喜欢坐在石头凳子上,这是体内有热,想要凉快的缘故啊。”

大家都听傻了,敢情这是个推理的过程啊,您的上一个职业该不是侦探吧。

钱乙又说:“他的身体肥胖,脉象急促,这是脾气虚而肝火盛的表现,所以我推断他会出现抽搐。另外,我之所以推断过午时(11点~13点)才能好,是因为午时为心经所用的时辰,而过了午时则是肝经最弱的时辰啊(这是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的经气是按照时辰的顺序来流注到各经的,在丑时(1点~3点)肝经用事,此时肝经经气最旺,而对应的未时(13点~15点)则是肝经经气最弱的时辰)。”

“那您用的是什么方法治疗的呢?”

“用的是泻心肝补肾的方法。”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敢情不是神仙,而是技艺精湛的缘故啊。

二大王也兴致盎然:老大,俺算服了!干脆俺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跟您学中医得了。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1)

这边二大王儿子的病好了,没多久,到了六月中旬,那边四大王的儿子又病了。这位,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个国防部长级别的,是五太尉,得的什么病呢?是上吐下泻,止不住了,水谷不化(水谷不化,中医术语,意思是吃什么就排泄出什么,没有加以消化)。

怎么办?请太医吧!于是太医们纷纷跑来了,诊了脉后,大家纷纷说这是虚寒啊,该开温补之药。对,温补之药,大家互相附和。

于是开了补药,然后用姜汁冲水就给这位五太尉小朋友喝了(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之)。药喝下去一天后,坏了事儿了,这位五太尉又添了个症状,开始喘上了(益加喘吐不定)。好嘛,这份难受啊,连喘带吐,您说搁谁受得了啊!看到这个情形,各位应该明白宋神宗的那前八位宝贝儿子是怎么死的了吧。

怎么办?请钱乙来吧,于是把钱乙给请来了。在太医们尴尬的目光中,钱乙诊了五太尉小朋友的脉。

诊完了脉,钱乙抬起头,对各位说:“这是体内有热啊(伤热在内也),就不能再用温热药了,昨天谁主张给用的温热之药?”

大家忙把目光投向左右,装作不知道。

钱乙接着说:“不能再用热药了,要用凉药(当用凉药治之),方用石膏汤,熬三份儿,三份同时喝下(用石膏汤三服,并服之)。”

这时有人来报告,说皇上找他瞧病,得,这位来头更大,那就先告辞了,等会儿忙完了皇上那头再回来。

等钱乙一走,这帮医生就又来劲儿了。大家围着这位四大王开始议论纷纷:“我看这么用凉药治疗不妥,大王您想啊,连吐带泻的,这人得多虚啊,不补能行吗?而且米谷都不消化了,那是脾胃无火啊,应当温补脾肾啊(当补脾,何以用凉药),再用凉药,那不要命吗?各位贤弟以为如何?”大家又纷纷接碴,应该补!

没办法,这位四大王还是文化程度低,觉得这帮人讲得太在理了,于是吩咐:“来,你们开药。”

于是大家又开了丁香散。

没多久,钱乙同志又跑了回来,看来宫里的工作还真忙啊。

进来一看,吓得眼睛瞪得老大,没搞错吧?我刚才不是讲了用凉药石膏汤了吗?怎么眨眼变成热药丁香散了?这是哪位在开我的玩笑啊?这个玩笑可开不起啊!

“没人开你的玩笑,是我们开的丁香散。”诸位太医和四大王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钱乙。

钱乙急了:“这个药千万不能服啊,服了三天以后,患儿一定会肚子胀,身上发热,喝水就吐!”(三日外必腹满身热,饮水吐逆。)

“呸!乌鸦嘴!”四大王终于忍耐不住,发火了,“我们用补药,只能使身体强壮,你不要胡说了!”

众位太医向四大王投去敬佩的目光:您学习我们庸医的理论还真快啊。

钱乙也没辙了,望着这帮自以为是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得,你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他问四大王:“您确定要这么用药了是吗?”

四大王:“是。”

钱乙:“那您以后就别再来找我了(毋庸复召我)!”

四大王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还挺牛的啊,有什么了不起啊,不找就不找,送客!

结果钱乙又很郁闷地走出了四大王府。

各位看官觉得这宫里的病好瞧吗?

结果同样的一幕又上演了(重复的频率也太高了吧,怎么这帮大王就不接受教训呢),到了第三天,这位倒霉的五太尉小朋友果然出现了肚子胀、身上发热和喝水就吐的症状。

竟敢和四大王较劲儿(2)

不会吧?四大王也傻了,怎么这个钱乙说得这么准啊?

那赶快找钱乙吧!家人纷纷议论。

四大王这回也蔫了:“我曾经说过再也不找他了,我看还是找其他太医们吧。”

于是又找来了那帮太医。

这帮太医一瞧,这位五太尉脑袋都耷拉下来了,面无人色。

于是纷纷摇头:对不住了四大王,这病我们瞧不了。要么,您再找找别人试试?

我靠!四大王恨不能把这帮爷脑袋给拿下来。他伸出手来指着这帮医生,气得直哆嗦,半天说不出话来。

没办法,低头求钱乙吧,去,派人请钱乙。

钱乙那边正为皇上的事儿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呢,就对来请的四大王府的人说:“现在稍微有点忙,忙完回头就过去(适用故不时往)。”

派去的人回来了,四大王一看不高兴了:“怎么一人回来了,钱乙呢?”

下人回禀:“钱乙说他正忙,回头再过来。”

四大王一想,不对啊,这个钱乙这是跟我摆谱呢,我说过不再请他,他居然敢给我脸色看(王疑且怒)?

来人,给我多派些人,去把钱乙给我抢来!(使人十数辈趣之。)

这回场面可就大了,只见十几号人杀气腾腾地从四大王府里出来,直奔太医院。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是谁跟谁啊?这位四大王跟哪个山头的火拼上了?

钱乙还在忙呢,呼啦进来了十几号凶神恶煞般的人物,冲着钱乙狞笑:“太医丞,怎么着?我们四大王那边请你,你就敢不给个面子?”(按:有明显的黑社会性质。)

钱乙这才明白为什么,嗨,犯得上来这么多人请我吗?可是,我这倒是有个条件,答应了我的条件,我就去,否则您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什么条件?”

“我去了一定要按照我的方子下药,否则去了也是白去,还耽误了皇上这边的事情。”

于是马上有人跑了回去,按钱乙的原话通禀了四大王,四大王顺手给了此人一个耳光:“废话,我要是不听他的,还用这么多人请他干吗?”

这个倒霉蛋可真够窝囊的,专程回去挨了个耳光又跑了回来,捂着脸说:“大王说了,听你的。”

就这样,钱乙跟着这帮人就来到了四大王府。

路上行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还议论呢:“嘿,这位钱大人架子真大,连四大王请他都得出个仪仗队。”

到了王府,钱乙再次诊脉,然后对四大王说:“仍然是热证,用*汤(按:这是《伤寒论》中张仲景开的方子,方中的主药为生石膏,该方能清阳明气分邪热,故以西方*名之),一日服用三次。”

到了第二、第三天,用*汤每天服用两次(与*汤各两服)。

第四天,用石膏汤加味服用一次。然后患儿的热就退去了(热退而安),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四大王一直张着嘴在旁看着呢,直到最后儿子康复了,才把舌头缩了回去:“我的天啊,这才是瞧病啊!”

看完了热闹,四大王也忍不住问了句:“钱大人,您干脆再给讲讲得了,为什么要这么治啊?”

钱乙也没客气,正好给各位御医讲解一下:“这个病发生在六月,六月热盛,邪热侵入了孩子的体内,热伤脾胃,所以才会发生严重的吐泻。这个时候要清热,如果用了温热药,则上焦也就热盛了,所以才会发生喘的症状。后来又误用了丁香散,丁香是下焦热药,这样上中下三焦皆热,所以我判断会腹胀,饮水吐逆。至于如何使用*汤,仲景先生已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过了,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太精辟了!”四大王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很感慨地赞叹,然后心里也寻思着:要么我也像二大王一样,也把络腮胡子剃了下山来学中医?

钱乙的诊断诀窍

故事看到这里,估计您的心中此刻正纳闷: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不断地出现,而且极其地类似,都是钱乙提前几天预言了患儿的病情,开始大家不相信,最后预言果然应验,难道钱乙真的具有什么特异功能?为什么他能够提前观察到疾病的征兆?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这是因为钱乙他练就了一套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

其实儿科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您想问,可您怎么问啊,那么小的婴儿只会哭,您还问他:“来给叔叔形容一下这种疼痛是锐痛还是钝痛?是隐痛还是跳痛?”估计孩子会以更尖锐的哭声回答您,或者尿您一身。

所以,小儿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现在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生化检查等方法来进行了。但有的时候仍然有漏洞,比如有的婴儿腹泻,生化检查没有任何方面的异常,但就是孩子腹泻、瘦弱。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婴儿,令那些儿童医院的医生很苦恼,最后都是中医给调理好的。

古代的诊断方法更少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治疗儿科病。

人家钱乙就开始琢磨了,这样下去还了得了,要想办法啊。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家搞出了一套绝活,那就是通过小儿的外表来判断病情(中医叫望诊)。

这套活儿确实很厉害,现在能用的人已经很少了,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他通过观察五脏在脸上的反射区的颜色等来判断五脏的状态,他还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的孔窍,比如眼睛、鼻子、肛门等的状态来判断病情,尤其是眼睛,那是钱乙特别重视的。

还有听患儿的声音,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头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

您说这不找骂吗?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送客”也就算了。

结果是,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

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看钱乙的书。

因此,在儿科还不发达的当时,在其他医生还完全不清楚患儿的疾病状态的情况下,钱乙已经通过他这些独特的诊断手段了解了病情,这弄得他总像是个先知似的,其实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正常的内容。在中医诊断里面,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但现在有很多内容医生都不会了,只剩下问诊了,很可惜。

钱老师组织的考试

在太医院里任职,除了给皇族治病,宋朝那会儿太医是可以出去给老百姓看病的(按:后世有些朝代就不行了,必须一心为皇室服务),所以钱乙也经常被请去给京城里的各家诊病。因为当时钱乙的名声已经很大(连皇上都颁发认证证书了),所以请他的人多极了。这样,钱乙也同时开始了他的教育不合格医生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现场考试。

这搞得其他的不大合格的医生很痛苦,纷纷感觉到自己的噩梦开始了。

一天,京东转运使李同志的孙子病了,那孩子才八岁,咳嗽,气短,胸闷。

一开始李同志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这是肺经有热啊,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好家伙,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加上喘了。

这回李同志急了,赶快又请来了钱乙。

这个医生一听钱乙要来,心想坏了,这位以现场考试闻名啊,我这两下子,还不露馅?赶快跑路吧!

还没等迈腿呢,钱乙已经来了,于是只好一脸苦相地看着钱乙,脸都白了。

钱乙诊完了脉,果然开始发问:“服用的什么药啊?”

李同志抢先回答:“竹叶汤、牛黄膏。”

于是钱乙同志正式开始了现场考试,问医生:“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啊?考试这就开始了?医生硬着头皮答道:“用,用来退热、退涎的。”

钱乙同志接着考:“这个病是什么热发作呢(何热所作)?”

这个医生一脸苦相,心里想:老大,你要看病你就自己看吧,干吗要考我啊,兄弟我以后还要混啊,这样很丢人的啊,拜托给个面子吧!心里想着,可嘴上还得回答啊,于是说:“是,是肺经热,所以才咳嗽,咳嗽久了才生痰涎。”

钱乙同志接着考试:“那么竹叶汤和牛黄膏是入什么经的药呢?”

老大,求求你别考了行不?这个医生脸都绿了,还要回答:“是入……什么经来着?”

钱乙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是入心经的。”

医生恍然大悟,说:“对啊,是心经。”

钱乙又问:“既然是肺热,你用入心经的药做什么呢?”

医生又被问住了:“啊?”

钱乙同志终于宣布考试结束,开始了教育的过程:“这个孩子不是肺热,而是肺虚,同时感受了寒邪,治疗的思路是补肺,同时散寒,此时千万不可用凉药。下面我治疗,你来看着,以后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这位考生眼泪差点下来了,老大!这堂课我的印象好深刻啊!

最后钱乙很快就把这个孩子治好了。

除了在民间推广现场考试外,在宫里钱乙同志也开始了推广运动,这搞得太医院的医生们也开始紧张得抓耳挠腮的。

一天,睦亲宫里的十太尉小朋友病了,是疮疹。先是诸位太医们来给诊断了一下,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可让睦亲宫的大王(不知道是几大王)急了,你们的说法还不统一呢,让我们太尉怎么服药啊?去,把钱乙给我找来。

钱乙很快就被请来了,诊了脉,然后转脸看着诸位太医。

这些太医感到后背一阵发麻,心想,别不是又要现场考试了吧?

没错,您猜对了,钱乙同志又要开始推广考试运动了。

钱乙问:“刚才大王问了,这个病是属哪个脏腑的,大家来回答一下吧。”

我靠,你自己回答不就行了,别拉上我们行吗?大家心里虽都这么想着,可嘴上还得回答呀,一个太医说:“是胃热。”

钱乙同志看着这位太医,眉头微微一皱,好嘛,这位同志脸上立刻白了,额头上直冒冷汗。

钱乙又问:“如果是胃热,为什么患儿会乍凉乍热的呢?应该一直热才对呀。”

太医顿时哑口无言:“啊?这……”心想:我怎么知道啊!大哥,你去问问别的家伙吧!

于是钱乙又看着另一个太医,这位太医的脸也立刻变得煞白。

钱乙问:“你说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呢?”

这太医犹豫了一会儿,小声回答道:“是母亲的腹中有毒。”

钱乙又问:“既然是母亲的腹中有毒,那是哪个脏腑的毒呢?”

太医心想:天啊,我哪里知道是哪个脏腑有毒啊,大哥,我回去好好看书还不行吗?别考了成不?

可这不回答丢人啊,于是硬着头皮回答:“母亲的毒在她的脾胃。”

钱乙同志还真是不依不饶啊,接着问:“既然毒在脾胃,那患儿为什么惊悸呢?”

太医被问得张口结舌:“这……”心想,丢人就丢人吧,于是把头一低,开始装傻,不再回答

于是,钱乙开始了他的正式讲课:“这个病啊,是一种传染病(此天行之病也),但也是由于婴儿自身正气弱造成的。正气之所以弱是由于还是胎儿的时候吸收了母亲的不洁之气。这个病的治疗,不可妄用泻下法或者发表法,需要解毒治疗,需要按照五脏来辨证。呵欠顿闷,要着重肝经;时发惊悸,要重视心经;乍凉乍热,手足冷,要重视脾经;脸上,特别是眼睛和面颊如果发红,咳嗽,要着重肺经……”(具体钱乙老师讲了很多,就不给大家多写了。)

在钱乙那个时代,对麻疹、水痘和普通的幼儿急诊还分得不清楚,原因很简单,那是将近一千年前哦,基本还没什么成型的儿科呢,人家钱乙是第一位,他的很多关于小儿病症的记录都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具体这位十太尉小朋友患的是哪一类的病症我就不给一一对号了,反正在上课结束后,钱乙老师做了个示范课,用抱龙丸给十太尉小朋友服用了几次后,就给治疗好了。

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人家钱乙老师前面理论讲得好,后面的治疗效果也不是盖的,其他太医们虽然很不服气,但是钱乙的实力在那儿摆着呢,不认输不行啊。

网友互动2(1)

鸡塞远问:

咨询一下罗老师、杏虎老师以及坛内各位中医大夫,小儿抽动秽语症中医治疗方法是不是平肝熄风啊?

我儿子四岁,两月前开始挤眼睛,喉咙里伴有吭吭声,经过一个月的中医治疗,现在只在吃东西时有上述症状。但是吃了一个月中药啦,也不能完全治好,真急死人啊!想另找大夫治疗!如果是您治疗此病的话大约需多长时间啊?这个病难治吗?治好后还会复发吗?急盼回复!

罗大伦答:

这个病通常的治疗方法是平肝熄风,但是还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食积,因为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犯病,我分析可能和食积有关系。有的患儿也没有用平肝熄风的药物,只是消食导滞,结果这个病也好了。我想你儿子前面的治疗是有效的,因为现在只是在吃东西时犯病了,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消食导滞的药物,你和当地的医生商量一下。

中医有句话叫“土虚则木摇”,钱乙治疗皇子的抽风,大家都觉得该熄风,但是钱乙用的就是调脾的方法,使用黄土汤,一下就给治好了。你可以参考一下。这里有可能是“土实”吧。

偶然一刀问:

罗老师你好,看你的帖子已经很久了,和其他人看后的感想一样,这里就不啰唆了,请教两个问题:

1.本人今年29岁,看了罗老师讲六味地黄丸的部分,临床症状与我的症状一致,就每日坚持服用,至今有半月了。症状明显减轻,腰不酸了,疲劳感没有了,以前每到了中午下午就很困乏,无精打采,现在也基本消失了。罗老师提到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其症状可能会一样,我就搞不太清楚了,目前还存在右眼皮时常发胀,欲跳不跳的样子,偶尔跳两下,右肩膀肌肉会不自禁地一松一紧,小便自感正常,大便多数时间不太成型,颜色大部分是黑色(不知是否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原因)。另外,还有早泄,自己分析多半是肾虚导致的,时间很久了,大概有两年了,*不频繁(约一月一次),自己买了锁阳固精丸,同六味地黄丸一起服用,也不知对不对症,若对症的话,需服用多久才会见效?麻烦罗老师给分析分析。我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用不用补气血?

2.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傻,但我还是想问问。周围的朋友、亲人、同事身体不适或生病时都会头疼,可打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头疼过,也不知道头疼是什么感觉,不知这是否正常,会不会有什么病潜伏在体内?

罗大伦答:

偶然一刀朋友,我不知道你现在的情况,只能推测一下。中医认为人体的右侧属气,左侧属血,有的时候有病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还有右侧有病有时要考虑肾阳,左侧要考虑肾阴,所以建议你找个当地的医师,判断一下现在自己是不是肾阳有些虚,或者其他原因?你服用过六味地黄丸,补足了肾阴,此时补肾阳是很容易的,中医认为阴中生阳,只要稍微一补就可以了,不要让医师开汤剂,中成药就可以解决问题。

没有头痛当然好了,不要管它。

郊外人家问:

有问题求高人解答。

我儿子十岁,前天傍晚突然说不舒服,头痛、腹痛、想呕、喉咙发热且浑身无力。我用肛表给他量体温,发烧到了39℃,就马上给他喂了双黄连和小柴胡。睡前再量已退到38?郾5℃了。但半夜孩子体温又升高了,我只好又给他喂了护彤退烧。结果,没想到,孩子的高烧总是反反复复,吃了药烧就退一点,药效一过体温就上升。已经折腾两天了,孩子还是没好。事实上,我儿子经常这样发烧。最伤脑筋的是每次发烧后咳嗽总是久久不愈。

我想请教罗老师,我儿子的病到底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治?

罗大伦答:

郊外人家你好,给你发送了短消息,请查收,我留下了通讯方式,孩子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郊外人家问:

非常感激罗老师!其实我在这之前就孩子的问题已经几次给您发了邮件,而您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一一给我解答,最后明确诊断我孩子的毛病就是简单的鼻炎和咽炎。我现在一直是按您说的简单之极的近乎食疗的方法在调理孩子的身体,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了。但是我看到很多网友给您的邮件和留言,让您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这本书上,以扩大中医的影响,更快更好地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我才没有再发邮件打扰您。

没有更多的言语表达我此时感激的心情!我只觉得您就跟您笔下的医生一样,大仁大德!叩谢!

帖慕真问:

郊外人家,可否说一下罗大夫告诉您是如何用食疗调理孩子身体的?没请教罗大夫,是因为他比较忙,又要在北京电视台主编《养生堂》,还要发帖子、出书。当然,您可能也很忙,但大家都很想知道过程,呵呵,所以还是麻烦您了,俺先替大家伙儿谢谢您了。

郊外人家问:

朋友你好!其实我是准备过一段时间在这个帖子里说说我儿子治病的经过,这也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吧,但愿对那些因为孩子生病而经常夜不能寐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说起儿子治病的经历,真是满腹的心酸,不愿回首。儿子从小体弱,经常生病,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容易感冒、发烧,然后就是咳嗽久久不愈。为了治这个咳嗽,我是到处求医问药,最后医生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实际上我儿子并不喘,但西医认为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是哮喘,因此医生建议给喷上激素。儿子5岁开始喷激素,一直用了两年,效果挺好,后来病好像好多了就停用了。但到了8岁那年,经久不愈的咳嗽又开始了,没有办法,又开始上激素,但这一回上了激素好像也没用,这两年儿子经常剧烈咳嗽,而且还患上了鼻炎。今年上半年,本地最好的医院里专治儿童呼吸道疾病的专家给儿子用上了最先进的嘴吸的激素,效果也并不好,反正儿子一受凉就大咳。这个专家最后说还要用两年的激素才能看出效果。我一听就晕了,事实证明这个激素对我儿子没有什么效果,还要用两年,激素用多了对身体肯定有副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也只能听专家的了。喷激素的同时,专家还给他开了一种预防、治疗鼻炎和哮喘的药叫“顺尔宁”,还开了治过敏性哮喘的“氯雷他定”,反正这些药吃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也没有见到好转的迹象,还是每天都要咳,好像断不了根似的,而且只要一变天就会大咳。儿子的脸色一天天地暗了下来,白灰白灰的,人也渐渐瘦了下来。顺便说一说,儿子原本是个壮壮的小子,脸蛋总是白里透红,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不相信他经常生病。我看着儿子渐渐消瘦的脸,心里发凉,生怕他会有什么大病,倒是儿子很懂事,常常安慰我:“我胖了你又发愁,我瘦了你应该高兴才对啦,这样更帅啦。”我只有苦笑,背地里偷偷哭过好几回。他一咳嗽我就心疼得睡不好觉。后来,有朋友推荐说西医看不好就去试试中医吧。于是我又带儿子去了本地有名的中医那里看了看,吃了几服中药,也依然没有好转。

9月底我在“问医阁医话”博客的跟帖上发现了罗老师这个帖子的网址(至今我仍感激那个把这个网址贴到那上面的那个网友,您若在,请接受我的鞠躬致谢),开始我并没有马上看,10月中旬才开始正式看。我花了大半个月才把这个帖子看完。看完后立刻就给罗老师写了邮件,至今我仍清楚记得,信发出时已经是11月2日凌晨一点多了,罗老师在上午9点多就给我回了邮件,邮件内容摘录如下:

看你孩子的舌图,我认为他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胃气不足。舌苔很薄,这是胃气不足的缘故,最好其他的治疗先放一下,考虑一下先调养胃气。

咳嗽不要害怕,我一直说咳嗽是人体的正常反应。其实咳嗽一段时间,邪气出去了,病自己就好了。用很多的药来抑制咳嗽,反而会把人体的防卫系统搞乱。

我建议现在用食疗的方法来增加他的胃气: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50克、莲子肉30克、白扁豆20克、芡实10克、薏苡仁10克,这个方子是清朝皇宫里健脾的八珍糕的方子,慈禧她们经常吃的,开胃健脾。你让药店给磨成粉末,然后每次一茶匙,用水熬成糊,同时放入一点冰糖,一定要煮熟,然后给孩子服用。

你也可以根据这个比例,把方子的量放大,以便研磨起来省事。孩子的舌象没有看出热来,我觉得还是正气不足为主。

平时孩子咳嗽时用橘子皮煮水,每次喝点这个水就很有好处了,不用太紧张了。

收到罗老师的邮件后我就停了西药,但是激素却只能慢慢地减,不能马上停。当天就按他开的方子抓来这些药给孩子吃了一次,后来同事告诉我说药店有现成的“健脾八珍糕”卖,我又问了罗老师,罗老师说有成药更好。但我个人总认为成药里掺了米粉,效果差一点。平日我给儿子吃成药,双休日就在家给儿子熬八珍糕吃。刚吃的时候,因为把西药停了,咳得好像比原来还稍厉害一些,我又忍不住给罗老师发邮件。罗老师就发了个问诊单给我,他好详细地分析一下儿子的情况,等到罗老师邮件再次回来时(这几封邮件来来去去快两个星期),我却发现儿子的咳嗽好多了,只是每天中饭和晚饭后要清喉咙,但是次数越来越少。而且两三个星期后,儿子的脸蛋渐渐地又红润起来了,胃口也比原来好了。这个月,湖南一直下雨,儿子有两次中午放学回家时鞋子都湿透了,我就照罗老师说的那样给他喝姜葱水,用热水泡脚,若在以往儿子这样受凉肯定是开始大咳,但这两次都没有咳起来。虽然儿子还是每天在清喉咙,病还没有完全根治,但是我的心已经很踏实了,他渐渐红润的脸蛋告诉我,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我其实一直想写邮件告诉罗老师我儿子近况的,但是罗老师实在太忙,求医的人实在太多,我怕浪费他的时间,就准备等儿子彻底好了再向他汇报。正好应你的要求,我把治病的经历写出来,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但此文一出,估计罗老师会更忙了,罗老师应该不会怪我吧)。

愿所有中医信赖者、拥护者同享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福祉。

帖慕真问:

郊外人家,其实大家也很想知道罗老师对此病的分析,老师是根据哪些症状判断是感冒加食积引起的,从而用药一天就好转了。期待中,谢谢老师!

郊外人家答:

朋友您好,当我打通罗老师的电话时,我心里就不慌了,就像有了主心骨一样。罗老师非常非常详细地询问了我儿子的症状。我带儿子看了这么多次中医,那些人问的话加起来都没有罗老师这次问的多(他们先是听你说病情,然后搭搭脉,问两句病因,最后来一句“大小便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就开始开方了)。这也许就是中医里的“问”的重要性吧。罗老师问我儿子这两天的饮食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吃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在他的询问下我就记起了儿子生病前吃了生日蛋糕,特别是吃了奶油里的水果片。听说儿子拉肚子,罗老师就问大便是什么颜色,稀的程度怎样,气味重不重,等等。他还问肚子怎么个疼法、儿子怕冷还是怕热、想喝凉水还是热水、喝了热水是不是觉得舒服一些等等等等(我现在都不记得了)。罗老师还让我把本地中医开的方子报给他听,他就大概知道了中医开方的思路,根据儿子当时的症状,他让我在药里再放入姜片和大枣,以免药太寒凉伤着儿子。最后罗老师告诉我这两天在饮食当中要注意的事,还告诉我如何给儿子按摩。

第二天我把儿子的舌象图传给罗老师,罗老师根据舌象和儿子当天的症状,就告诉我说中药可以不吃了,如果想吃,就把其中的一味药给去掉(正好是单独包着的),然后他就给我儿子开了三服消食导滞的方子,说吃完后病就基本要好了。

我确实很幸运,能得到罗老师的亲自指点。但罗老师再三强调了,以后有事一定要去看医生,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

再次谢谢罗老师!

帖慕真:

郊外人家,您好!谢谢您为了大家而辛苦、详尽地描绘您儿子的治疗过程,相信看到这个帖子的父母们,会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我先向您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这样看来,您和您家孩子还是很幸运的,碰上了罗大夫这样的高人。

郊外人家:

帖慕真,您太客气了,大家因为这个中医帖子相聚在一起,就是有缘人,就应该互相帮助。我写这点字算什么辛苦啊,最辛苦的是罗老师(每天要回帖,回邮件,还要写文章),还有辛苦顶帖的诸位,还有学识渊博的杏虎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好多的药理知识,使我们受益匪浅),以及站在西医角度论述病理的维肝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好多医学知识)。

谢谢大家对我儿子的关心,在罗老师的直接指导下(一天给他打好几个电话,真是不好意思,太麻烦罗老师了),现在基本没有多大问题了。

对了,我还忘了讲一件事,我儿子不是有鼻炎吗,这个鼻炎是去年他淋了一场大雨着凉后患上的。那一次他发高烧大病了一场,病好后,鼻子总是抽抽的,还经常说头疼。好几个月都没好,后来我就带他去了长沙市省儿童医院,医生还给他照了个CT,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是后来儿子不能摇头,一摇头前额和头上部就痛,医生说是鼻炎引起。儿子头疼,我的心更疼,他才十岁,头疼会影响他的记忆、智力等等诸多方面,他以后的路怎么走啊,我天天为这事发愁啊,而且喷鼻子的激素他还不能用(大家看我儿子可怜不,用过多少激素啊),一用他就痛得捂着鼻子跳。就在几天前,散步时我无意中要儿子摇摇头,他摇摇头,发现头居然不痛了,使劲儿又摇了一次,仍不觉得痛了。我当时一把抱住儿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高兴啊,为了给他治病,我们全家付出了多少心血,却总是徒劳无功。现在,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儿子的鼻子虽然有时仍会抽一抽,但比起以前要好得多,只要他头不痛了,我就太知足了!

您说得没有错,遇见罗老师这样的高人,是我和我儿子的福气!愿我们大家共同享有这份福气。借您的吉言,我的儿子身体会越来越好的!再次谢谢大家!

再啰唆一句,罗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他笔下的医生一样,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也不收礼,不需要病人的任何回报,他是以那些大医家的医道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啊。

再见了,太医院

总的说来,钱乙在太医院的表现是非常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供奉禁掖,累有薄效”,一般中医都比较谦虚,如果自己说有“薄效”的,那肯定就是已经做出一番成绩了。但是,就在钱乙名利双收、前途无可限量的情况下,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大家都非常不解的决定:退出太医院,回到民间。

为什么钱乙要退出太医院呢?我分析,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钱乙为人太过认真,他在临床过程中为了能顺利治疗,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其他人错误的治疗方法否定掉,这样使得其他太医们都觉得非常难堪,所以难免会产生矛盾。历史上不止钱乙一个有此遭遇,很多民间的高手破格进入太医院后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当然,这个原因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是我们根据钱乙的看病风格推断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宫廷里任太医丞这么长时间以来,钱乙在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生下来难道是为了皇家服务的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够为皇上服务是一生的光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名誉、地位、金钱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他们会为了保住这份美差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终生奋斗。

但是对钱乙来说,他心中想的却不是这些。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钱乙望着星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东平王冢顶上学习五运六气的情景。

那个时候也是繁星满空,自己青春年少,心怀济世之志,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时光,虽然孤单寂寞,但是想起来却多么美好啊!

可是现在,虽然也可以出宫诊病,但是大部分时间却都是围绕着这些王公贵族转,这些皇家子弟娇生惯养,骄横跋扈,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无论怎样做他们都不会满意。

这样下去,会丧失掉自己心中的那个信念的。

是的,自己年轻时在满天的繁星下立下的那个信念。

自己心中的那个信念难道真的如此重要吗?

是啊,这个信念是自己在最困难无助的日子里唯一的支柱,自己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这个信念,却永远都不能失去的!

这个信念是什么呢?这个信念就是:尽一生之力去提高医术,治疗更多的孩子!

就这样吧,钱乙,不要再无谓地浪费生命了,按照你自己信念的指引,去做该做的事情吧。

还有更多的患儿等着你去拯救呢!

当天夜里,钱乙秉烛写下了一份辞呈。

当然,向皇帝辞职可没有那么简单,这和您跟公司经理辞职决不一样,绝对不是可以随便写张纸拍在皇帝的桌子上就可以走人的。这是一人独尊的皇帝,惹毛了他,搞不好会出人命的。

钱乙的辞职理由是自己病了。

钱乙并没有随便找借口,他的确病了,患的是风湿。估计是早年寻找父亲的时候在大海中患上的,此时病痛开始侵袭他了。

估计是钱乙写的辞呈太真诚了,一向不大讲道理的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很不情愿地同意了辞呈。

钱乙终于自由了。

当他从宫殿里一步步走出来的时候,不禁回头看了一眼这金碧辉煌的皇宫,心里并没有感到不舍,反而觉得有一种挣脱了束缚的愉悦与轻松。

再见了,各位大王们!我终于要回到熟悉的故乡了!

故乡,听上去多么亲切的字眼!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心中就越是惦念的地方。

钱乙终于回到故乡了。

他望着熟悉的街道,听着熟悉的山东口音,闻着户户窗中飘出的炒菜的香气,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踏实。

从此,他开始了简单、忙碌的诊病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时光飞逝,转眼宋哲宗即位。这位宋哲宗皇帝不知道受到了什么刺激(估计是皇家又有哪位太尉小朋友病了),突然又想起了钱乙,于是又将钱乙宣进宫,到太医院任职。

钱乙这个烦啊,可不情愿归不情愿,新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点儿吧,于是又返回太医院,做起了太医丞。

宋哲宗这个皇帝虽然性格软弱了点,但还算是个好皇帝,所以钱乙这次在任上待的时间比上次长了些。可是,由于心里一直惦念着家乡的百姓,所以最后还是托病递交了辞呈。

皇上知道再也无法留住钱乙的心了,万般无奈之下,同意了他的辞呈。

于是钱乙得以再次回到故乡。

在故乡的日子

简单的庭院。

一个简洁的榻铺,钱乙坐着、躺着都在这个榻上(坐卧一榻上)。

此时的钱乙,已经老了,须发皆白。

他不戴帽子,不穿鞋子,穿着宽大的衣服,几乎不出门(杜门不冠屦)。

榻边上堆满了各种书籍。

手边还有一壶好酒。

当夏天的风吹过的时候,庭院里的树阴带来阵阵清风。

到了饭点儿的时候,老伴会炒一两个香气扑鼻的小菜,端到榻上来。

这就是钱乙回到家乡后的生活。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看病。

周边的患儿家属会抱着孩子,从各地汇集到这里,请钱乙诊病(病者日造门)。

有的就是周围的邻居,有的甚至是从百里以外慕名而来的,每天院子里都排满了患者。

钱乙会为他们认真地诊断,然后为他们开方抓药,患者家属们谢过钱乙,满怀感激之情离去(皆授之药,致谢而去)。

看着那些病愈后的小娃娃可爱的笑脸,钱乙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诊病的生活似乎总是很单调,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但是每个患者又各有不同,都需要仔细地分析考虑才能正确诊断。

这不,曹家的儿子才三岁,本来挺健康可爱的孩子,最近却日益瘦弱了下来,脸上泛着黄色,经常莫名其妙地发一阵寒热,也不想吃东西,平时最爱吃的炸糕都懒得理了,不爱喝水,甚至奶也不喝,这可把家里人给愁坏了。

家人把孩子领到钱乙这里,孩子的父亲难过得眼泪都要下来了,对钱乙说:“我好不容易中年得子,您不知道生他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乐成了什么样,现在老人都快愁病了,钱先生您一定要救救我们家啊!”

钱乙看着孩子,说:“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尽力的。”

“钱先生,可全拜托您了!”

钱乙拍了拍孩子父亲的肩膀说:“放心吧,孩子的病,交给我,你负责好好照顾老人吧。”

孩子的父亲含泪点着头。

钱乙给孩子做了全面的诊断,然后问孩子父亲:“别的医生给他用过药吧?”

孩子父亲回答说:“是啊,我们镇里的医生给他用过牛黄丸、麝香丸,没有见效,还用过干葛散,服了以后反而吐了。”

钱乙叹了口气:“现在要泻下,先用白饼子(按:内含巴豆,为泻下药),让孩子把肠胃里的积滞糟粕去掉,然后补脾,期间再稍微配合用一点消积丸(以消积丸磨之)。”

孩子父亲不解地问:“孩子这么瘦弱,泻下能行吗?”

钱乙说:“不要紧,相信我,积滞去掉人才能健壮。”

孩子父亲点点头,说:“我相信钱先生。”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领着变得白胖的孩子谢钱乙来了。

钱乙望着孩子健康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一家人的笑脸,自己也开心起来。

段家的孩子病了,一家人哭着来到钱乙家。

这个孩子刚开始只是咳嗽,身上发热,有痰,可是几天前突然开始咳血,精神状态也急剧下降,小脸儿已经变得苍白,家里人吓坏了,赶紧把孩子抱到了这里。

孩子的母亲眼睛已经哭肿了。她说一看到孩子在受苦就心疼得直流眼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

孩子的父亲不善言辞,紧咬着嘴唇,双手绞在一起,手指都红了。见到钱乙后,他跪下便拜,然后拿出个布包,放到钱乙面前:“钱先生,这些银子,作为诊费,请您救活我的孩子吧!”

钱乙把布包推了回去,诚恳地说:“不用这样,放心吧,我会尽力的。”

孩子父亲感激地说:“钱先生,全靠您了!”

钱乙看着他们,说:“孩子的病交给我了,你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孩子父母都感激地点头。

钱乙诊了孩子的脉,慢慢抬起头,说:“前面的医生用的什么药啊?”

孩子父亲答道:“用的桔梗汤和防己丸,没有效果,孩子反而喘了。”

钱乙叹了口气,说:“是这样啊,他们把治疗的次序错了,现在要先去痰涎,然后补肺。”

孩子父亲吃了一惊:“啊?”

钱乙接着说:“先用褊银丸服用一次,不要多服,然后服用补肺汤、补肺散,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

“真的啊!太好了!”孩子家长望着钱乙,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果然没有多久,孩子的父亲亲自跑来了,向钱乙报了喜讯,说孩子已经好了。

钱乙望着喜悦中的孩子父亲,笑容也洋溢在脸上。

钱乙在别人面前总是笑容满面的,可是人们不知道,在背后,老人也被病魔折磨着。

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寻找父亲,多少次饿着肚子在大海中与海浪拼搏,结果落下了风湿的病根。上了年纪后,他的周身开始疼痛,四肢的运动也出现了障碍。

钱乙为自己诊断了以后,心中暗惊:这是可怕的周痹啊(按:周痹,一种以全身持续疼痛为特点的风湿病,现代的一些风湿、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可以参照此病),如果这种病邪侵入内脏,是要致命的啊,怎么办呢?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啊!

考虑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决定,用药力把病邪逼到四肢去,只有这样才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自己配了药物,开始服用。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和左腿逐渐不能动了,身上的其他部位却恢复了正常功能,钱乙这才放心了:终于成功了,病邪被移到四肢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致命的疾病,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现在很少有人会了。

在身体渐渐恢复了以后,钱乙仍然继续他的诊病生活,没有一天闲暇的时间停下来好好休息。

老黄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这回病得很重。本来是拉肚子,医生们给用了止泻药,结果十余天后,孩子的病突然加重,泻下的大便是青白色的,喝的奶都不消化,身上也凉了,每天总是昏睡,医生们都说这个孩子已经病危了,没救了。

老黄此时看着孩子平时玩的玩具,心如刀割,面对自己老婆的时候不敢哭,在没有人的时候不止一次放声大哭,晚上一闭眼,就是孩子平时可爱的笑容,他的精神都要崩溃了。

孩子还有救吗?问了几个医生,都纷纷摇头,不敢治疗。

一家人的心都凉到了谷底。

为了给孩子治病,一家人长途跋涉,抱着孩子来到了钱乙家。

钱乙让家人安顿他们住下,然后给孩子看病。

仔细诊断后,钱乙松了口气,说:“再晚确实就来不及了。”

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听他接着说:“这个病治疗要复杂些,他们用的止泻药把病邪留在了胃肠之中,本应该给排出去,可孩子的身体弱,就要先补一下。”

于是开了益脾散、补肺散,一天服用三次,服了三天。

三天后,孩子的身体温暖了。

此时又开了白饼子,让孩子大泻一次,将肠胃里的毒邪排除,然后马上用益脾散每天服用两次补养脾胃(这是钱乙治病诀窍,肠中毒邪不去,如果进补则是关门留寇,疾病永无愈期,一定要排出毒邪后才进补)。

在经过了这三个层次的治疗后,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脸上又出现了逗人的表情。

老黄一家感激涕零,跪在钱乙的榻前,说:“让我们为您做些杂事吧,希望能够照顾您的生活!”

钱乙挥挥手,慢慢地说:“我已经是老朽一个了,哪里还用人照顾,你们去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吧,你们的日子还长着呢,回去照顾好孩子吧!”

望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钱乙慢慢地叹了口气,心里想:不知道还能照顾这些孩子多久了。

告别

时光像是河流中的水,在无声无息中流走。在这样平静而简单的日子里,钱乙慢慢地老去。

回到家乡后这么多年,每天都是在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中度过的,却早已记不清自己。

人总是要老的,总是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不知不觉,钱乙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日子。

这天,他起床后,坐了一会儿,给自己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家里人,今天不出诊了。

他让家人把自己的朋友请来,早饭后,大家坐着聊了一会儿天。

大家告辞时,钱乙特别起身相送。

然后,他告诉家人:“给我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吧。”

家人觉得很奇怪,这个老人,大白天的换什么衣服。

衣服换好后,老人让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去,而他自己,就默默地端坐在榻上,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

院子里,六七个孩子正在玩游戏,小男孩们都剃着小光头,欢天喜地地跑着、追逐着,仿佛这尘世间,不再有烦恼与忧愁。

阳光洒在孩子们的小脑袋上,闪着耀眼的光芒,不时传来他们阵阵的笑声。

钱乙眯着眼睛看着,渐渐地,他仿佛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恍惚间似乎离开了床榻,融入孩子们欢快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游戏去了。

慢慢地,他的眼睛闭上了。

钱乙,享年八十二岁。

钱乙,字仲阳。在他童年的时光里,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给他的爱,但是,他却把这种缺失化成了大爱,并把这种大爱给予了天下无数的孩子。他一生救人无数,并写出了现存的首部中医儿科专著,奠定了中医儿科的专科地位,为后世儿科治疗大开法门,其功德无量。他所创立的六味地黄丸等方药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他所论述的部分理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是他心中的信念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流传在医生们的职业操守里,流传在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笑脸中。

后记

在钱乙去世后的某一个秋天。

他的坟前来了一位年轻人。

他就是曾经得到过钱乙指导的年轻儿科医生董及之。

董及之在钱乙的坟前点上香,烧了些纸,然后跪下,磕了三个头。

树叶从旁边的树上纷纷落下,散满了一地。

他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回想着自己在钱乙身边的时光。

然后,他拿起出诊用的雨伞和药箱。

转过身,继续出诊去了。

六味地黄丸的保健作用(1)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基本上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了,如果做个调查,估计就可以发现它是中医方剂里面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方子。虽然名气这么大,可老百姓还是不大清楚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服用它,经常有人这样问我:“您说我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能不能吃这六味地黄丸啊?”我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历年积攒下来,真的是不计其数了。

所以好好写写这个六味地黄丸吧,好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六味地黄丸就是我们的钱乙创的方子,在他的书里叫“地黄丸”,后来由于使用地黄的方子太多了,就叫六味地黄丸了,因为这方子里的药一共有六味。

这方子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方子也不是钱乙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方子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注意,这个金匮肾气丸可不是现在各个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现在的金匮肾气丸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车前子、牛膝两味药,实际上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济生肾气丸。)

我们的钱乙是儿科专家,他觉得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他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肾气丸,就是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而六味地黄丸恰恰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个熟悉兵法的人,只要一看到对方在各个战线的兵力部署,就会知道对方想要打哪里,重点是哪里了。

中药的方子也一样,让我们从六味地黄丸的分量安排来看看,它到底是调整人体哪个部分的吧。

六味地黄丸方子里面的每味药的分量分配是相当讲究的,它们分别是: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四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此比例通常不轻易改变)。

这么一看,这个战阵的队列排布就清楚了,首先,站在中军位置的是大将:熟地,它长得黑黑的,大块头。它领的兵那是最多的,有八钱之多,也就是说,这里部署的兵力最多,那么这个熟地是干吗使的呢?

我们的大将军熟地是入肾经的,它对肾经的地理位置最熟悉,可以直接进入。它滋阴补血,益肾添精,这对肾经的正常运转是十分重要的。

先要和大家介绍的是中医的肾的概念,中医里的肾并不完全指西医的肾实质(就是那对泌尿系统的肾脏),中医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中医通常说该人“肾虚”,可是如果到西医的泌尿科对肾脏进行检查却毫无问题的原因,有的时候,“肾虚”的患者做一些西医的生殖系统检查反倒能检查出问题来。

我们的大将熟地带着兵进入肾经后,可以对肾进行营养补充。也就是说,它及时地把粮草、水等战略补给提供给了肾,这就是它滋补肾阴的作用。在中医里,阴属物质,阳属功能。

由于我们熟地提供的粮草补给,使得肾能够正常地运转了,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原动力。

我们再来看看谁带的兵仅次于大将熟地,原来是山萸肉和山药,分别是四钱,这说明它们带兵的数量是主将的一半。这么看来,这二位绝对不是主力大将,而是副将。

让我们先来看看山萸肉吧,这位副将长得红红的,咬上去酸酸的(现在价格很贵啊)。现在我们把地图铺好,来仔细看看这位副将要占领哪里?原来是肝经,中医的肝并不只是西医讲的肝脏,中医的肝是一个系统,还负责管理情志等方面事务。

中医说:酸味入肝。山萸肉领兵四钱,直入肝经,同时还兼入心经、肾经。这样副将山萸肉带领着队伍进入肝经后,就及时地把粮草送入了这个领地,这样肝经的运行就正常了,同时心经也得到了补给。现在我们再来看地图,好的,肝经和肾经这两个区域已经得到及时的补养了。

另一个副将是山药,它带的兵也是四钱,它长得白白胖胖的,味道是甘甜的。

中医说:甘味入脾,所以这次我们不用翻开地图也知道了,它一定是带着士兵进入了脾经的区域,对那里进行了及时的补给。

同时,副将山药还兼入肺经,所以肺经这个区域也得到了一些战略物资。

好的,现在几位将军都出发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战略地图吧。肝、脾、肾三个战区,已经插满了红旗,心、肺战区也得到了补养,所有的位置都投放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得到了充分的恢复。

但是问题出现了,前方战报回来了,三个主要战区都发现了问题,肝经战区的回报是:那里尚有部分敌人没清除,影响物资的投放。这部分敌人是什么呢?原来是肝火,有肝火在,那么投入大量的物资是危险的。

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司令部还剩下哪些战将了吧,对了,就是你了,丹皮,你带兵去吧。

丹皮,又叫牡丹皮,它可以带兵直入肝经,清除肝火,它历来以手段猛、行动快著称。但是由于这次去执行的是补给任务,丹皮只是对山萸肉进行掩护,所以不用带那么多的兵,三钱就够了,我们管它叫特种部队吧。好的,丹皮,你现在出发!

脾经发回来的报告是:脾经里还有部分敌人潜伏,原来是水邪。脾经是个干燥地带,如果有水邪潜伏,则投放的物资会被浸泡,变成一堆烂泥!怎么办?需要派一位排水能手去处理这个问题,越快越好!

让我们赶快再看看还剩下哪些将领了?好的,茯苓,就是你了。

茯苓,味甘淡,主要对脾经地形比较熟悉。它是寄生在大松树根须上的一种菌类,白白的,味道平淡,它可是泄水健脾的能手。现在我们命令它带兵三钱,组成一个特种部队,直入脾经,将脾经的水湿泄去,如不完成任务,提头来见!

桌子上剩下的是最重要的求救信了,这是肾经那里发来的,说是在肾经那里也有水湿。这肾本来就是管理水的,但是如果水太多了,超出了它的负荷,则会变成严重的负担。

怎么办,我们的主要战区出现了问题,派谁去呢?这可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一定要派个能打硬仗的,好吧,就派泽泻吧!光看它的名字就错不了,泽泻,泽泻,多少水泽都会泻掉!

现在派泽泻带兵三钱,组成特种部队,直入肾经,执行泻水任务,先立下军令状,不完成泄洪任务,提头来见!

各位这回看清了吧,这次战斗任务的策略是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泄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

有了这次战斗经历,如果以后谁再跟您说六味地黄丸只是补肾阴的,您一定要告诉他,这样说不完全,六味地黄丸是补肝、脾、肾的,只是着重点在补肾而已,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那么,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才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呢?

主要是在肾阴虚的时候,服用效果最好。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是肾阴虚呢?

首先要看舌头,舌头分舌苔和舌质两个部分,舌质如果发红就有可能是了(如果舌质白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要排除)。舌质红、舌苔薄的人可能有肾阴虚,这里一定要注意,舌苔厚的人说明是体内有痰湿,是不能用六味地黄丸的,要先清掉痰湿。

总结一下,就是舌头的状态是舌质红、舌苔薄的人,有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可能。

然后是脉搏,您可以和自己以前的脉搏比较,如果最近跳得比较快,则可能有肾阴虚,肾阴虚的脉搏的特征是细数。您可以在附近找个老中医,让他诊一下脉,看看自己的脉是否是细数,看看自己的舌头是否符合舌质红、舌苔薄的标准。

如果脉搏跳动得比较缓慢,那是绝对不需要服用此药的。

然后再看症状吧,中医是很重视症状的。

如果在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出现以下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了:

腰膝酸软,这是因为肾的位置就在腰部,腰是肾的宅第,如果肾阴虚,则会导致腰部感觉不正常;

头晕眼花,这是因为气虚不足,虚火上攻的缘故,这种感觉是眼睛干涩,还容易见*泪;

耳鸣耳聋,这是那种长时间的、声音很小的耳鸣,和您感冒发烧时的那种轰轰的耳鸣不同,相信您自己一体会就明白了;

盗汗自汗,就是身上总是出虚汗,稍微一动就是一身,这里尤其注意的是晚上睡觉时出汗,那就说明阴虚得非常厉害了,有的人被褥都会湿的。但是需要鉴别的是在夏天的桑拿天,无论是谁睡觉都会出汗的,这个不要包括在内。

以上是通常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再介绍六味地黄丸在现实生活中的几处应用。

一个是熬夜的情况。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古人是跟着太阳的起落作息,现代人则反过来了,夜里经常要熬到一两点钟,然后早晨起得很晚,这样的作息时间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中医认为夜属阴,如果您在夜里不休息,一直在活动,那么您消耗的是您的阴气,也就是说消耗的是您的物质基础,这会引起您身体的各种反应。现在很多研究者对上夜班的人群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职业病是非常有规律的,比如夜班人群的脂肪肝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大家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补偿而已。

所以,熬夜的人注意了,如果您感觉到了有前面我论述过的那些诊断指征,那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了,它可以慢慢调整您的身体,让它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用脑过度。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趋势,在古代这种情况很少,没有这么大的强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很难想象。但是现在的工作学习节奏太快了,出现了很多在短时间内过度用脑的情况,比如打电子游戏,这种事情要求你的大脑快速反应;又比如工作任务,可能要求您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思考;又比如学习,有的时候要求您三天写一篇论文,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基础,长此以往,则人身体的状态就会改变。

那么用脑跟肾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就是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骨头,骨头里的骨髓,以至于脊髓,直到大脑,都与肾密切相关。如果过度用脑,则会出现耳鸣、疲惫无力、头晕、腰腿无力等情况,所以想要治疗用脑过度产生的身体失调,要从补肾下手,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它可以对身体进行调整,使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过度。西方人不大重视这个问题,但是东方人的体质不同,*过度确实会引起一些身体上的失调。但是记住,六味地黄丸不是壮阳药,它们有本质的不同,有许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六味地黄丸能否让性能力更强,等等。在这里我要把这个事情讲一下,*过度的人,身体会出现一些失调,六味地黄丸是调整这些失调的,它只能起到补充物质基础的作用,记住,物质和功能是两回事,它并不能起到壮阳的作用,不要错误地理解它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实际上如果长期*过度,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长期的,这时如果能够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减缓身体的损伤程度。

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是青春期或者过了青春期的人,脸上的粉刺很多,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很痛苦。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表现。正常人体内的阴阳应该是平衡的,可是如果阴不足的话,就会导致阳过分增长(当然,也有的情况是阳过分地增长,阴跟不上阳的脚步,显得相对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体表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粉刺就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补充体内的阴气,使得阴阳能够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对体内的物资基础进行补充,使得阳气不至于过分亢奋,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的状态了。

当然,这部分人在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也可以用野*、枇杷叶各10克,泡水代替茶喝,这样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有湿热的人。这种人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胃肠里面胀闷,大便不成形,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需要排除。

第二,阳虚的人。记住,所有的肾阳虚都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此时不要马上补阴,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金匮肾气丸就是有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传统中医认为,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药熟地有滞腻的性质,所以长时间服用会导致脾胃不振,所以要慎重服用。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用砂仁一个,捣碎,泡开水,用这个水来冲服六味地黄丸,这样砂仁的芳香之气可以振奋脾胃,就化解掉了熟地的滞腻之性,同时砂仁还可以引药气归肾经,一举两得。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到附近的老中医那里,请他诊脉,看看是否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实在是一个好方子,古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它在调整人体的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希望它能够为各位的健康做出贡献。

罗博士的行医随笔(1)

孩子经常感冒怎么办?

在我的患者中,孩子占很大的比例,以前我不怎么看孩子的病,因为我这人心软,一看到孩子病了,我比孩子还痛苦,可是禁不住家长哀求,一听到家长为了给孩子看病,几乎什么苦都吃了,我也就没话说了,于是开始看孩子的病,到今天,还算有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聊聊。

有个小孩子,很可爱,才四岁,家住中关村那边,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来求诊的时候家长说,这个孩子简直让他们操碎了心,这个孩子每有风吹草动,必定咳嗽,最后导致哮喘,家里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北京各大医院已经走遍了,激素都上了,西医大夫对这个孩子也几乎没有了办法,反正每次就是能把这次应付过去就是胜利了。

我望着孩子,完全能体会到家长的心酸,这个孩子很瘦弱,很大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向我求助,实在是让我心中难受。

显然,这是一个疑难病症,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家长几近崩溃,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所有能够杀灭细菌的药物都用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出路在哪里呢?

我的回答是:出路就在孩子身上。

西医治病,是靠药物杀灭细菌(抗病毒似乎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就好比是一个国家,有敌人来侵略了,西医是派轰炸机,帮助你去轰炸敌人阵地,杀死敌人,它不用你的部队了,它代替你去作战。

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敌人死了,你的军队还是很弱,其他的敌人来了,轰炸机没来帮助你,你还是要溃败的。

我们中医的思路是:我要看你自己的部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你自己的部队不够强健,我就给你的部队输送粮食弹药,最后让你的部队战斗力增加,我不去替你作战,你要依靠你自己的部队,去消灭敌人。

这样,以后有别的敌人来了,你就不再害怕了。

这个孩子的防御体系完全失控了,他已经完全依赖药物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每次侵袭了,如果有一天不用药物,那么他只要走出房间,就会立刻感染,这样下去能行吗?

我看了孩子的舌象,孩子很配合(长期的看病生涯,已经让他知道如何配合医生了,这点真让我心酸),他的舌质淡白,舌苔很薄,这说明脾胃之气很弱。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孩子反复咳嗽感冒,是因为阳气受伤,小孩子的阳气是比较旺的,生发很快,但是,小孩子也很容易受伤,比如,饮食不节,现在很多快餐食品,吃的时候还配上冷饮,这对孩子的脾胃阳气就是一个打击,还有在患外感病的时候,过分使用抗生素,虽然抗生素也是控制炎症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一感冒就用,一般病毒*冒用了也没有用,用得频繁了,就会损伤阳气,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药物,频繁使用,孩子就会阳气不足。其具体的表现是:孩子经常感冒,风吹不得,雨淋不得,稍微风吹草动,孩子一定感冒,同时会出现鼻炎、咳嗽、哮喘、皮肤湿疹等种种疾病,不一而足。

通常,中医在治疗这种病症的时候,一般使用的是补肾的方法,这对大人非常有效,但是孩子就不合适了,孩子的身体一旦提前发育,就悔之晚矣。

我觉得应该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既然要慎补先天,那么从后天脾胃开始补,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我用八珍糕加减治疗了很多被视为顽疾的孩子疾病,效果非常不错。

于是我就建议这个孩子的家长,不要去治疗呼吸系统的病了,只要现在没感冒就可以,马上服用八珍糕,养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一足,自己的正气就足了。具体的用药比例我斟酌了一下,没有使用山楂,加入了麦芽。然后让孩子的父亲每天给他熬着喝。

回去以后,这个孩子就没有了音讯。有一天,这已经是过了很久了,孩子的父亲来看我,他是办事,顺路来的。我马上就问孩子如何了?怎么不来找我看看?

孩子的父亲笑道:“孩子一切都很好,我们还来看什么呢?”

听了他的叙述我才知道,孩子从服用八珍糕开始,身体就直线好转,中间虽然微感风寒过,但很快就解除了,然后逐步撤掉了激素,现在已经是个健康的孩子了,不再三天两头感冒,每天蹦蹦跳跳,快乐得很。

我真的替家长感到高兴啊!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八珍糕里面有白扁豆,需要煮20分钟以上,有个别孩子曾经在服用的时候出现过几次呕吐,我分析就是白扁豆炮制不够,没有煮熟的缘故,所以现在我对外地的患者常去掉白扁豆,因为外地的药店炮制如何我们无法控制,另外具体每味药的比例也可以请当地医生斟酌。

现在,我把我经常用的加味八珍糕的基本方子写出来,供各位参考:太子参2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山药50克、薏苡仁50克、芡实20克、白扁豆20克、莲子肉5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这个方子里面的药都是药食同源之物,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常用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其中的太子参和白术是温药,而山药、白扁豆、莲子肉都是滋脾阴的,所以这是一个阴阳双调的方子,如果孩子的舌头很红,则需要去掉太子参和白术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外感病的时候,则需要停服。

这是一个思路,我觉得同道们可以讨论利弊,或许能总结出更好的方法来。

孩子开始咳嗽了怎么办?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咳嗽很害怕,经常对我说,孩子每一声咳嗽都牵动着自己的神经,折磨着自己脆弱的心。其实,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太担心孩子的咳嗽了,因为咳嗽是人体希望排出病邪的自身反应,所以不要强行止咳。有的家长很急迫地说,请一定把孩子的咳嗽止住,很多医生顺应家长的要求,就开出很多止咳的药物,比如诃子、五味子、乌梅等。中医认为,如果过早地使用此类收涩药物,会把邪气敛住,这样会留下病根的。另外,如此收涩,人体的正常功能会被搞乱,结果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

另外一个误区是,家长急于治病,医生也很着急,结果开出的方子都很大,二三十味药一个方子,每味药都用成人的用量,这样是不行的。其实,在治疗成人的时候,肺经的用药就要轻,因为轻则药性在上,重则在下,一般孩子的要更轻,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我通常每味药也就是3克左右,病去得非常的快,如果您开个十几克,那么药性就下行了,药过病所,不但不治病,可能还有其他副作用。

具体的治疗,孩子的咳嗽是分成风寒、风热、风燥等证型的,这些咳嗽的药物一般的中医师都会用,只要注意了前面两点,那么咳嗽还是很好治疗的。

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

这就是所谓的秘方。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

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

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

引子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头闲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走上前去,随便翻了翻,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吸引我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在诸多书中间,我发现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意外: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拿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因为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我心里当时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写的!

于是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将书买了回来。回家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我很快就学会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有一次,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我担心了好几天,生怕他们把书弄丢了。

直到今天我都特别庆幸,当年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发现了这么一本好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

根正苗红的出身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向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他一直连任六朝,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这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发奋读书的风气。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作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他就将读书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上下的读书氛围十分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毛病的情况,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眼睛就会痛得睁不开(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些学生熬夜写论文,常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读书,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医生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倒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都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还是没有任何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擅长针灸。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淤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淤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黏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诊断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服,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没效果,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蟹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以后,东放一枪西放一枪,打的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好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相貌不佳,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矢志报国的志向呢?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

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这本书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待续

四 : 一名医学生这样看医闹

文/广州医科大学张文胜

最近的医闹事件的确让很多医学生感到震惊,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很多医学院校的很多医学生背书背得麻木了,或者说没有多少勇气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被现实折腾得快找不到生存空间了,可我们依然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能进入医学院就说明我们当初有这样的果敢选择从医之路,即使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足以引燃一颗原子弹,但我们还是在志愿表上填报了医学专业,不为别的什么,就只希望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我们的青春,从而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最近的医闹事件是广医二院的熊主任被患者殴打至脾出血,我们现在也变得更加理智了,我也有一些师兄师姐医生被患者殴打过,但他们都忍气吞声了,其原因是师兄师姐的名气还太小,相当于小鱼小虾,被人煮了吃了也没人关心,而熊主任是一个好医生,也是一个名气比较大的主任,熊主任被打是有一定的牺牲价值的,毕竟因为患者和医生关系紧张而引发的摩擦事件是不断发生的,如果没有一个大人物作为牺牲品,那这样的医生被打事件又要再发生多少起?

可我们还必须明白为什么患者要打医生,其一是有些医生的技术确实很烂,不打就不知道要继续学习和提高,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患者是在促进一些“假医生”的悔改和进步,患者是有功劳的。

其二是有些医生的医德确实很败坏,患者打医生尽管违法,但对于道德败坏的医生,在我们这个国度,还真的该打,作为医学生我们是把医德看得很重要的。

其三是药费太高,医生给患者开药,开的药价格都不低,在中国大部分患者都是平民,哪有那么多公费医疗和身世显赫的患者?所以药费太贵而药效并不好,这样的医生就容易被打了,你想想花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你作为患者不生气有可能吗?再加上患者的医学知识是一片空白,你能说患者因为医生拼命地开药而打医生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归根结底,药费太贵,而很多医生的工资和收入都是从药费当中得到的回扣,很多医院都要靠药费来维持生存,所以全国上下的医院都拼命地给患者开药,这明显已经涉及到医德的问题了,患者也听说过医生会在药费里拿回扣,当患者感到自己被医生赚很多钱之后,经过正常的心理反应,必然会对医生产生鄙视的情绪,当情绪无法控制,“打”文化就开始发扬了。这就要回到第二点了,很多医生对于医德问题都已经不顾不管了,患者却用“打”来告诫医生要遵守医德,千万别在我身上赚取不义之财,否则别怪我对你动手动脚。

其四是医疗技术的收费竟然比医药费便宜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医生花了十几年时光经过铁锤火炼的技术,就这么廉价地出卖给患者了,医生自己的价值都比药品的价值低了,这不让医生自己的心理不平衡,其实是会让很多患者都对医生不再保持一种敬畏的感情了,哪里像国外患者对医生是一片虔诚和尊重,其与医生的技艺具有很高的价值有关。医生一旦变得廉价,很多药品的价格比医生更高,那患者也可能对医生不那么重视直至鄙视,毕竟患者也是有审美落差的,谁便宜谁贵重,患者也是会用金钱去衡量的。

其五是患者不知道为什么医生要给自己开那么多检查,而有一些检查的价格真的很让人无法接受,很多患者已经心脏功能不健全了,还要受到高昂检查费和检查数量的压迫,作为患者的话我们也会感到很愤恨。不得不指出的是有一些医生的确会靠开检查来得到回扣,这也是医德问题,或者说只是为了患者的健康考虑开多几项检查以确保诊断的正确性,可患者就是不理解你,患者没那么多心思去理解你,患者想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是伤口的愈合。这就导致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渐渐地从对付疾病的同盟者变为不顾疾病的对立者,这有多么的可悲,或许只有我们国家的医生和患者才体会得到这种关系演变得剧烈性、悄无声息和瞬息万变。

其六是患者打医生究竟犯什么法,患者打医生究竟要不要刑事拘留,这些在我国还是比较隐晦的,很多已经被明显侵权的医生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医生也陈格雷一个弱势群体,那么有了大医生的第一个人,就会有第二个,就会有更多的猖狂者,法律对于医生权益的保障还是必须不断完善的,否则患者打医生的代价不高,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去解决,那这个国家的医学事业真的没多少希望了。

我依然记得祖国的医学宝库中医的高明,他不用依靠仪器进行检查就可以治病,还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至健康状态,中医比起西医其实已经是进步很多了,或者说是先进,只是西医来得太快,都快把中医的命脉压得没有生存空间了,这跟我们崇洋媚外、患者渴望得到直接的更快的效果有关,而中医注重的是预防和保健,以及对于人整体健康的关注,不是以损害此器官而使彼器官得到健康作为思想和手段的。我想中医应该代替西医,或者说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谁叫我们是中国人,况且中医的费用比西医要廉价许多,或许这是祖国医疗事业改革、真正利于民生的正确方向。

只可惜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讲GDP,就连看病也要讲经济利益,开的项目越多、开的药越多、患者住院越久,那么医院的收入就越多,这从上到下的思想使得患者成为医院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医院希望更多人患病,那样祖国的经济就会越发繁荣了。这是我们祖国医学事业的现状,很多医生已经沉迷于收费当中,没有多少心思去让祖国的医学事业变得更加利于民生了,这有多么的可悲。

其实,国家是有罪的,或者说国家对于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这个举措是有罪的,国家的决策者是不够负责任的,今天医学事业的惨状,与国家医疗事业的管理者的不明智息息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正确是致命的。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药费和医生的医技费颠倒过来,不要本末倒置了,并且把如今医学的经济效益型转变成民生公益型,这两者远比每十个病床配备一个身强力壮的保安更能解决本质问题。

再来看看我们这个国度的医学研究,作为医学生我们也很无奈,毕竟如今真正把心思放入科学研究的老师并不多,更多的老师是活在“厚黑学”里,开会或者出差出国旅行,这样会弄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呢?而医学生最终还是要从老师这里送到医院,那这样的医生又怎么能够看得好、治得好病呢?医生的质量上不去,患者不打医生才怪,患者不怨恨医生才怪。

我国的医疗事业和房地产事业是两个很相像的事业,都是被国家当做经济效益的大行业,而且都是万千民众所必需的,一个是生老病死,一个是家庭亲缘关系的相连,政府逼着万千民众在这两者里消费,你说你一个国家的良心都哪里去了?你整天用钱和技术去巴结那些弱国小国,你说你有哪次是真正的关心过我们真正的贫穷农民和弱势群体的?

当民众从噩梦里醒悟过来的时候,也许国家的不明智就会被人们清楚地发现了,一个如此聪明的国家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渊源流长的国家竟然把住房和健康当做经济收益的主体,可想而知它的发展大方向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醒醒吧,那些沉醉于用大量金钱去维稳的前辈,你们给我们的压迫和封口使我们“幸福地”做着“中国梦”,并不是我们最需要的,你们所追求的经济大发展也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份对于生活的信心,以及看到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健康地、有序地发展自己,让中国文化继续得到深化、升华和传播,而不是沉溺在电子产品、快餐文化里直到死去也没留下什么有意义的痕迹。

本文标题:神医这样看病-《神医这样看病》(14——11薛立斋1)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75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