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发布时间:2018-04-20 所属栏目:文化遗产

一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名师说课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意义。首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所受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启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带来光明)。雨果对伏尔泰的这些精彩评价,马上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赞同的掌声 。
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语句,俯拾皆是,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读——立足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主要教学步骤:
  1.走近人物。查找有关伏尔泰和雨果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初步认识伏尔泰和雨果。
  2.聆听心声。听录音,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合雨果演讲的时代背景,确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老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形象。思考:在雨果眼中的伏尔泰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斗士、智者。体会: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4.深化认识。让学生快速阅读两篇文章:阿累的《一面》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将两个巨人进行比较,说出两者的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领略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演读——采用表演形式,体会演讲的口语化。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并从网上查找“伏尔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了解时代与思想背景。学生表演两个话剧:卡拉斯事件、伏尔泰之死。
  2.朗读指导。①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②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文章的层次。③老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3.小组讨论。结合课后习题二,学生讨论: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4.演讲比赛。先请学生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找出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的语句,理解并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语言。然后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要求学生注意演讲的鼓动性,请学生担任评委,赛后点评。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㈠了解时代和思想背景,明了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
㈡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㈢欣赏语言,体会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语言的欣赏。
教学难点
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
(解说: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计依据是:1.学生对伏尔泰及雨果所处的时代不熟悉,不了解国情,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作为一篇演讲,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要把朗读的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含义。
3.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教材分析:
    伏尔泰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学情分析:
    这篇演讲很好的展现了雨果的浪漫主义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激情洋溢,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教学方式: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去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㈡检查预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1)注音:陨 柩 睿 恪
(2)解词:陨落 灵柩 睿智 凌驾 黎民百姓 恪尽职守
2.学生自由朗读精彩段落。
3.交流找到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出示:(1)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历经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目睹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深刻预见革命必将到来。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诸多作品中《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标志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他以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及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
(2)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创作长达60年以上,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教导人们勇于反抗,追求正义。
三、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三部分:
1.(1)对伏尔泰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
2.(2――12)带领人们回顾历史,颂扬伏尔泰在著作、思想和现实斗争方面的丰功伟绩以及非凡的人格力量。
3.(13――14)回到现实19世纪,高度赞扬伏尔泰的思想和精神,呼吁人们向他讨教,并表达自己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四、研读课文
1.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找相关语句后明确:他用著作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教导、安抚、教化人,用行动为受害者辩护,替弱者伸张正义,他把人的尊严伏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讨论后明确:因为伏尔泰为人类开启了思想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一切都靠理性,不再盲目臣服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真理及良心。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原因是?
指名读课文后讨论明确:因为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十八世纪的特点。他启迪人们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4.对于我们来说进步的两方面表现在?
指名回答后明确:第一,做一个人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捍卫自由追求真理。第二,做一个公民要恪尽职守――维护法律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
五、欣赏语言
1.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品评交流。
2.教师举例。
3.总结语言特点: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
六、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喜欢的语段背诵积累
板书: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伟大的头脑
礼赞――伏尔泰 浩瀚的心胸
正义、仁慈、诚实 光辉思想
雨果 巨大的贡献
思想之王
呐喊――自由、平等、博爱
教学反思:  
由于时空的阻隔,初中生对伏尔泰及作者雨果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背景比较陌生,要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虽是自读篇目,仍安排了两课时。即便如此,要能顺利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还要借助课前预习、课后延读课文,拓展视野。这只是一篇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有的环节可视学生情况而增删。还可采用存疑法,有的问题留给学生,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二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词语解释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词语解释

【陨落】

(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

【荣耀】

光荣。

【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弥留】

病重快要死了。

【登峰造极】

登达山峰绝顶,比喻造诣精绝,也泛指到达极点。

【深渊】

很深的水。

【诉讼】

检察机关、法院以及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解决案件时所进行的活动。俗称打官司。

【无恶不作】

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极坏。

【俯伏】

趴在地上(多表示屈服和崇敬)。

【凌驾】

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兼而有之】

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浩瀚无际】

形容广大、繁多、没有边际。

【赋予】

交给。

【不屈不挠】

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侮辱】

使对方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污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恼羞成怒】

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心平气和】

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恪尽职守】

能够尽其职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肃然起敬】

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先驱】

走在前面引导。

【灵柩】

死者已经人殓的棺材。

【睿智】

英明有远见。

【孤军奋战】

孤立无援的军队奋力作战。

【黎民百姓】

百姓,民众。

三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欣赏

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国对法的战争没有停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尤其对巴黎公社员的杀戮,到处弥漫着血腥。“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原文欣赏

(www.61k.com]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之际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着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2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的时候,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1个人,他是1个世纪。他行使过1个职能,他完成过1个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之际,路易十四都还在统治,他死之际,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地深渊最初的微光。(鼓掌)

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下边,是人民;人民的上面,是由神职人员代表的宗教;宗教的一边,是由法官代表的司法。

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

于是,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爆发出掌声)

于是,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驳斥暴君和凶神,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新的掌声)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1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喝彩);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鼓掌)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

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喝彩)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我刚才用过2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1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仗和刀剑已告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2个方面很清楚的显示出来,这就是:做1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1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让我们向其他强有力的思想家讨教,向这些光荣的伏尔泰的助手们讨教,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要制止人类再流血。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都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乞求这些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全体一致的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

1878年5月30日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作者简单介绍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劳工》等长篇小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充分体现出维克多·雨果是个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仗义执言,公正不阿,明辨是非。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着。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1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1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背景资料

本文是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政府。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国对法的战争没有停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尤其对巴黎公社员的杀戮,到处弥漫着血腥。“野蛮都还在,刀剑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于是,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了这篇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整体把握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伏尔泰不仅是1个人,他是1个世纪。他行使过1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意义。首先,“1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2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所受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启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带来光明)。雨果对伏尔泰的这些精彩评价,马上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赞同的掌声。

随后,演说的基调暂趋平稳,雨果开始带领人们具体地回顾历史。他从“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说起,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三级等级制度)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凄惨。正是面对这股巨大的丑恶力量的联合,伏尔泰“独自一人”开始了战斗。而他应战的武器,就是那支如椽巨笔(“笔”寓示伏尔泰的历史贡献主要在其思想方面)。雨果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歌颂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这里的每一句评价,都富有耐人寻味的含义,“思想”“正义”“反压迫”等词,都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即“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伏尔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着作和思想,还包括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1个个受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而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正是思想启蒙与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丰功伟绩,更在其非凡人格。演说的后半部分,雨果又专门礼赞了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来自对改造社会与人心之艰难的体悟;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情怀,终究使他把一生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于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从而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演说的最后,雨果从伏尔泰的时代回到了他所在的19世纪。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的种子播撒到了世人的心田,所以从伏尔泰开始,“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为公民,“恪尽职守”,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作为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捍卫自由,追求真理。这些伟大的精神,是由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带来的,怎不让后人对之肃然起敬并且继续讨教?雨果的时代,“野蛮都还在”,“刀剑猖狂”,人类都还在流血,还有君主独裁,还有不息的战争,还有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呻吟。于是,作为法国19世纪精神领袖的雨果,像他的前辈伏尔泰一样,再一次向世人大声疾呼“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最后,仍然用富有激情的生动语言呼告:“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表现出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了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语句,俯拾皆是,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高度概括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总体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贡献。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体回顾法国大革命前的历史状况,讲述伏尔泰的伟大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对伏尔泰的伟大人格进行评说和赞扬。

第四部分(第13~14自然段):简述伏尔泰对社会的影响,表明继承先哲遗志,将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有关资料

作者简单介绍

维克多·雨果( 1802 ~1885 )是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 20 卷小说、 12 卷剧本、 21 卷哲理论着,合计 79 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劳工》等长篇小说。

伏尔泰生平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欣赏,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简介_伏尔泰简介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生于巴黎1个公证人家庭。在耶稣会学校受中学教育。毕业后与贵族子弟交游。由于写诗讽刺权

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把他当文学侍从看待。这一时期他接近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词典》(1764)一书。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历史着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他的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把历史发展看做理性对谬误、特别是对宗教狂热的斗争,并且过分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年创作)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1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伏尔泰的故事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1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

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

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妈妈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

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爸爸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爸爸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

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1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3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

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

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2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

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着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1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着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3个神甫趁他昏迷的时候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2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将教育好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武装了法国人民的头脑。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伏尔泰简介_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课后词语

【词目】:陨落

【注音】:yǔn luò

【释义】:1.谓星体或其他物体从上坠落下来。 清 姚鼐《宝扇楼后记》:“俯仰斯楼,循玩吾言,感念国恩之无穷,将有漼然不知泣涕之陨落者已。” 杨朔《铁骑兵》二:“星群脱离轨道,一定要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自动地打游击。” 童恩正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一:“ 顺治 二年五月,有巨星自东陨落于 粤 。红光烛地,声如雷鸣。”

2.死的婉称。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传》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 冰心 《悼郭老》:“他并没有陨落,他永远不会陨落。”

【词目】:灵柩

【发音】:línɡ jiù

【释义】: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据《现代汉语词典》)

例句: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郁达夫《悼鲁迅》)

【词目】:凌驾

【发音】:líng jià

【释义】:1.超越;压倒:凌驾前人|凌驾世界诸先进国。2.驾驭;乘。

例句:殷谦《殷谦杂文全集》:“而我们现在有些艺人,似乎看来根本就没有一点点仁爱和善良。在他们看来冷漠和残酷似乎离表演艺术更近,而爱、怜悯、善念则几乎是一些反影视艺术的落后而可笑的原始情感。而在他们的影视演艺的法典里,“表演艺术”是高于一切的——它凌驾于意义、情感、道德和价值观之上,凭借着演员艺人放纵的想象对世界和人物进行话语和行为施暴。”

【词目】:睿智,亦作“ 睿知 ”。

【发音】:ruì zhì

【释义】:[wise and farsighted] 见识卓越,富有远见,聪慧;明智。

出处: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事之纤悉,不可图验。非睿智博通,孰克究明?”

宋 秦观《代贺太皇太后受册表》:“恭以太皇太后陛下钟睿知之资,御休明之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睿智聿超鼠狱,玄明克驾鸡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皇上睿知天锡,如日升之无不照。”

郭沫若 《天地玄黄·历史的大转变》:“而在这里当然也要靠人类的睿智继续作正确的领导。”

<书>英明有远见

【词目】: 弥留的时候

【发音】 :mí liú zhī jì

【释义】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之际。

出处:《尚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

【词目】:媚上欺下

【发音】:mèi shàng qī xià

【释义】:短语,讨好上司,欺侮下属.

例句:不可媚上欺下.黎民百姓

【词目】:兼而有之

【发音】:jiān ér yǒu zhī

【释义】: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出处:《墨子·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示例: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

《梁书˙沈约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

用法:作谓语;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

【词目】:孤军奋战

【发音】:gū jūn fèn zhàn

【释义】: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1个人或1个集体无人支持、帮助 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出处:《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琕。《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 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单独作战

歇后语:长坂坡前的赵云

【词目】 :恼羞成怒

【发音】:nǎo xiū chéng nù

【释义】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词目】:黎民百姓

【发音】:lí mín bǎi xìng

【释义】:指普通百姓。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词目】:恪尽职守

【发音】:kè jìn zhí shǒu

【释义】:恪:认真。尽:完善。 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

例句:每个公务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选自《法国文学名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四 : 你说周年不纪念

今天是我们爱的周年

你说周年不必纪念

没有以往巧克力的

浓情相伴

也没有盛开的玫瑰

芬芳在你的唇边。。。(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你说周年不必纪念

就让浪漫的心

在日子里慢慢沉淀

倒不是你变的情趣寡然

你说彼此深情的拥抱

不也是一种隆重

一个盛典

我惊诧爱人的心境

如此的坦然

我分明看到她低语时

微微泛红的脸。。。

是啊

其实周年不必纪念

只要在彼此的目光中

时刻都能看到

对爱的留恋

每一天

都将会是

我们对爱情不能忘却的

——纪念

五 : 闲话邱承光的《胡耀邦,我要永远感激他——纪念胡耀邦逝世20周年》

闲话邱承光的《胡耀邦,我要永远感激他——纪念胡耀邦逝世20周年》

佚名

今天看到邱承光的文章《胡耀邦,我要永远感激他——纪念胡耀邦逝世20周年》,感慨万分。邱承光是“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邱会作之子。他在1979年被取消党籍离开军队后,直接上书胡耀邦,经胡三次批示过问,才从无辜的株连中得到比较妥当的安置。邱承光说:“胡耀邦拨乱反正常遇到阻挠,拨不动、反不正,反而遭到忌恨。他以平反冤假错案开始,最后自己却陷入困境——一些在文革中受过冤屈的人,却重新拾起文革手段,对待解救他们摆脱冤案的胡耀邦。尽管胡耀邦还没有出现在党史、国史的应有位置,但他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谁也无法抹去。”

为什么冤假错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为什么“胡耀邦拨乱反正常遇到阻挠,拨不动、反不正,反而遭到忌恨”?为什么“胡耀邦还没有出现在党史、国史的应有位置”?

我们总是把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归结到某某人或某些人的人品,其实不然。这是文化遗产的副产品;这是制度的副产品。把张三(们)换成李四(们),冤假错案仍然会发生。邱承光有幸有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学安黎(原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之女),而安黎的丈夫是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史专业毕业),事情最后“得到比较妥当的安置”(其实也是不如心愿)。假如是一个普通百姓受到冤曲,结果会怎么样呢?中国有一句成语“忍气吞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另外有个当代成语“打落牙齿和血吞”,竟然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或失败了还要充好汉”,成语出处是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为了团结,为了大敌当前,顾全抗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邱承光说:“年10月初,我被抓起来,押到广州去办‘学习班’,接受审问和批判。陪同外宾到访广州的周恩来总理知道了此事,说‘要一视同仁,不要搞株连’,我才回到部队并‘恢复工作’,在外表上看起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之外,多了两条:一是按月有情况报告由保卫部门上送,二是没有让我离开过部队,也不许外边的人来找。”“1974年全国‘批林批孔批周公’时,广州军区掀起了抓‘林彪死党’的风暴,军区党委常委绝大多数人被揪,我也受到无辜的指责被关押了十个月。后来中央进行了纠偏,不允许打击面太宽,我才被释放了出来。”为什么如此?那些人无非为了表示自己“紧跟”,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这么说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邱承光说:“我被安置到苏北的江都县农村一所中学里,这既违反了转业干部可以回爱人家落户的政策,也与我营级职别的安排不符。”“我未婚妻1974年从军医大学毕业,被当成‘有问题的人’在结业典礼那天宣布清理离队,押送到南京交江苏省革委会处理。因为她除了与我有恋爱关系之外,并无‘现行’,就按复员战士处理,本应回原籍无锡,但她父母受到批判后已从无锡下放到苏北东台县农村劳动,于是把她先临时放到南京一个单位的医务室工作。当她转正时,说了两条出路可选,一是断绝和我的恋爱关系,按大学毕业生转正为医生,留在南京。不然就到苏北农村基层,当工人编制的护士。他们说这是组织的爱护,并不违反政策。”为什么如此?为什么中央的转业干部政策在邱承光及其未婚妻身上发生了莫名其妙的改变,居然还自称“是组织的爱护”?应该说,具体执法者与邱承光没有个人恩怨,但是,这种盛行的“扩大打击面”、“株连九族”的做法,说到底还是为了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后来,经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兼任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主任)三次批示过问,江苏省革委会居然一再“顶牛”,而且“态度强硬”。而广州部队以“坏人告状”把邱承光叫回部队接受监视、羁押和全团干部大会批判,还扣上“拒不上战场”的罪名,威胁“要上军事法庭,可以判处死刑”;又“决定把我清除出党,立即离开部队”。

有幸,邱承光的同学耿志远是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之子。耿飚看到邱承光的申诉信,叫秘书向国务院军转办了解情况后,认为还是要按耀邦同志的指示精神办,并于7月2日作了批示,“请洪达、希庚同志按落实政策不牵连子女的精神解决。”(注:耿飚批示件,存中央军委办公厅。肖洪达,时任军委办公厅主任。李希庚,时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耿志远还说,他父亲的习秘书也曾受过株连,很理解你的处境,他会尽力催办的。(注:习秘书即习近平,时任耿飚秘书。)邱承光的朋友陈小津、宋扬之找了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请他对耀邦同志的批示的事过问一下。终于,江苏省委和军区通知邱承光到无锡市报到。可是,邱承光说:“但部队有些人还是不服气,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临行前给了我“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抢先寄给了江苏。有了它,地方部门就不再按同级别干部安排,让我到了一家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工厂里。虽然事后军区复查我的案子时,发现了这个补加的处分,责成撤销。但部队并没有通知我和我所在的工厂,让我在两年的留党察看期内,只能在生产车间打杂。三年之后,我所在的单位才接到那个迟来的纠正通知。”这已经不是思想方法上的错误,纯粹是恶意整人了。

从1921年建党起,都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果呢?1.党的“一大”代表12人中:张国焘后来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继而对党的批评心怀不满,屡屡拒绝挽救,竟然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刘仁静1929年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陈公博后来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中国的第二号大汉奸;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周佛海,“一大”后,他脱党而去,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内的“状元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在抗战胜利之时,他摇身一变,由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2.向忠发于1928年7月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1931年6月22日,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随即叛变,次日晚即被枪毙。(关于向忠发是否叛变的事情,目前有争论)3.解放前,还有许多叛徒,出卖组织与同志。4.解放后,腐化堕落的党员,甚至是高级干部也有不少。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内地约有151人次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其中正国级1人、副国级4人、正部级24人。年份上,2000-2012年年均落马8人左右,仅201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件,立案件,结案件,处分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人,给予政纪处分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8.3亿元。与2011年相比,2012年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数增长12.5%,处分人数增长12.5%,移送司法机关人数增长38.4%。而十八大后“打虎”声急,先后有数十人落马,而今年周永康、苏荣、徐才厚等人落马,更将“打虎”风暴推向高潮。这些人哪里有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愿?

邱承光说:“敬爱的胡耀邦去世二十年了,过早地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们。我一直怀念他。当我在写这段记忆,去寻找他的相关史料时,发现他的影像记录、文字文稿,都从公开发行的党的历史资料文献中很难找到,他的传记和对他的回忆至今在主流媒体上看到的也很少。然而,当年他离开我们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自发地走上北京街头,排成数十里‘人街’为他送行,之前这样的情境,只有‘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才有过。我真希望有朝一日,各新闻媒体和电影制片厂能把胡耀邦总书记的影像和当年人们送别他的历史瞬间还给人民,让敬爱他仰慕他的老百姓再看到他的音容笑貌和那悲壮的一幕。”

为何我们总是着重于“谁对我好?谁对我坏?”而不从社会制度上、文化遗产上去寻求根源?为何我们总是着重于“等待一个好皇帝”,而不去努力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遗产?2014.9.1.

本文标题: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0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