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万达O2O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资本战略

发布时间:2018-01-11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万达O2O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资本战略

  王健林拉来马化腾、李彦宏共建万达O2O平台,确实不像一个孤立事件。

  外界立马解读为围攻马云与阿里,好像强说。阿里的地位不是三个中国前首富堆一把钱,搞个平台就可以超过的。

  阿里前几天搞的未来生活广场,就是典型的O2O应用。这还用不着三个中国首富合力来围攻。O2O市场处于初始期,严格来说,是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化,不要说任何一家企业,就连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真正O2O化。竞争都还没真正开始,别说谁断了谁的路。

  这个由前中国三大首富搞定的O2O平台合作案,当天没有讲出一个子丑演卯,王健林、马化腾、李彦宏的致辞里,并没有太多耳目一新的东西。除了王健林确认不做实物电商外。

  王健林说,要等各一两年,才能看出万达O2O到底想做什么。这说明,合作案目前并没有细化目标,一切不过一个开始。

  若是强说能跟阿里挂上勾,我觉得倒是敏感的时间点。阿里IPO在即,在阿里路演传播战略方向时来一波O2O的传播,搞一个平台工程,能让处于IPO节奏的阿里心存芥蒂。毕竟合作案里,BAT来了两家,没有马云的身影。想到这里,一些人内心应该十分开心的吧。

  但是,除了抓眼球,不会有什么根本效果。抛开O2O远景目标以及这种比较隐晦的用意外,在这个时间点,王健林与万达到底还想干什么呢?

  容我大胆说几句,不怕说错,主要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我觉得,真正应该关联起来解读的,是万达商业地产,而不是阿里。

  你知道,7月份,万达商业地产冲刺A股IPO失败,证监会公布的理由是,万达未按规定要求报送预披材料。

  这理由牵强。万达集团IPO经验丰富,之前一直冲刺,出现类似纰漏不可理解。我觉得这应是它的主动选择。毕竟,宏观面不好,A股行情不咋地,挂牌后若没有什么表现,那对它来说可是麻烦。

  这不是虚言。万达商业地产除了体量与规模,运营体质不能算多好。RET睿意德之前说,万达广场、酒店、百货都不赚钱。2013年,商业地产公司收入1456.2亿,其中公寓、商铺、写字楼收入1262.5亿,租金收入仅85.6亿,占总收入5.87%。新鸿基、太古的物业量不如万达,但2013年的租金收益,不逊于它。而且,新鸿基利润亦不输万达。

  对于IPO来说,万达商业地产还欠缺概念包装,之前没有勾画出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纵使冲刺IPO成功,圈钱后想维持一个稳定价格,很困难。它的物业回报率太低了。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万达O2O合作案。你觉得它是孤立的事件么?我的判断是,它是万达商业地产再度冲刺IPO的一个策略,能为它包装出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提升估值,吸引投资人的目光。

  也许你会说,合资公司注册在香港,运作独立。这你要从王健林当日致辞中感受一番了,万达O2O根本没法脱离万达商业地产独自生存。马化腾、李彦宏也都强调万达线下资源带来的服务优势。可以这么说,如果缺少这部分,万达O2O什么都不是。当然,缺少O2O规划的万达商业地产,也不会有未来。

  万达商业地产业务,主要在大陆。O2O平台设立在香港,那是因为更便于整合全球资源。

  也许,万达商业地产未来说不定变换IPO地点呢。还有,未来O2O是否会创造母以子贵的效果,不得而知。

  这一段时间的信息,至少让我觉得,万达商业地产可能正在加快重新包装上市的步伐。

  公众已经看到,万达集团旗下近乎空壳的香港上市公司“万达商业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前两天发布亏损中报时,将改名为了“万达酒店”,说要打造成万达自有品牌酒店项目为主的海外综合地产项目投资及运营平台。其实,4月份,王健林曾给它一个这样的定位,就是将它变成万达商业地产的海外融资平台。

  这一改名,你不觉得,这似乎是在给万达内地商业地产让路么?它真的有可能在香港挂牌。

  如果你再结合这个新生的50亿元O2O平台项目,它也是落地香港。我断言,它倒是很可能成为万达商业地产在香港上市的平台。

  这一点,你从万达O2O平台的投资规划也能看得出。一个侧重无形商品的O2O平台,一出生就是50亿元,未来几年则是500亿元的投资规模。

  我不怀疑他们几家真能整出这些资金。而是觉得这种说法有些太夸张,透露着一股资本整合的味道。毕竟,O2O这个概念实在太大,它足以包容实体。

  如果真是这样的局面,那么,王健林拉来马化腾与腾讯、李彦宏与百度,后者就不仅仅贡献技术力量,还可能是两个基石投资者角色。直接的资金,并非王健林所需,他不过担心万达缺少互联网企业内核与气质,而庞大的O2O概念,不但需要技术因素,更需要互联网巨头们的站台效应。

  想想看,万达布局电商,喊号子已经很长时间,这么快就将它包装成O2O概念,从独立运营过渡到开放合作,而且一出手就拉来两个互联网大佬,这里面,如果没有迫切的资本运作用意,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就是啊,如果你没有一个长远而且必须嫁接实体的庞大规划,精明如马化腾、李彦宏,他们怎么会陪王健林玩呢?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由三个曾经的中国首富做的O2O平台呢?它未来是否能够成功?

  这话题是没法回答的,给不出结论。至少表面上,没有理由说它会失败。因为,从资源、资金、技术方面看,你在中国,可能再也找不到比他们三家更强的搭配了:

  1、万达商业地产有丰富的offline部分;

  2、腾讯有社交平台尤其是微信体系的支撑,移动端势力强大;

  3、百度能提供搜索、大数据、LBS支持。

  但我要说,强强联合未必成事。至少短期我对这个新生的项目不那么乐观。原因如下:

  一、万达O2O定位于开放平台,这与万达商业地产有限的区域覆盖之间存在矛盾。

  万达商业地产的线下资源确实很多,客流量很大,但是,从单体个数与覆盖的区域来说,还很有限,只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有限区域。

  如果只局限万达线下资源,所谓开放平台,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果扩展到万达之外的线下资源,那不是万达的优势。几乎每个细分领域,一定会涌现出不同体量的对手。

  而且,几十家上百家的万达广场是一种商圈模式。每一个商圈的客流来源,相对固定。你不能期望一个住在浦东的人,为了吃顿好饭,天天往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跑。

  从这两点说,万达O2O现有的线下资源跟未来开放平台的定位,是有一定矛盾的。万达本身的实体部分,可能会限制未来平台的规模效应。

  二、王健林与马化腾、李彦宏之间,马化腾与李彦宏之间,有直接竞争关系,未来合作走势不明。

  万达O2O平台,不可能忽视腾讯参股的大众点评们,当然更有进军O2O的京东商城了。当三方合作的时候,京东股价应声下跌,别是这种效应的结果哦。而且,大众点评也在冲刺IPO,在这个关口,万达O2O如果未来几季声音太大,有可能抑制大众点评的概念特色。到时候,马化腾,就算有更开放的心胸,将腾讯定位于所谓“连接器”角色,但利益相关悠深,他怎么能摆平两家关联公司呢?

  那个刘强东不是好惹的角啊。大众点评虽然规模小,但上市关头,投资方竟然来这一手,帮未来的对手站台,它也很难堪,未来说不定掰掰。

  大概,王健林给马化腾画了一张饼吧,毕竟万达商业地产的O2O转型,尤其是资本运作里,有太多利益分享机会。再说了,腾讯为什么一定要终生陪着京东与大众点评呢?

  百度是BAT里直接的O2O布局最弱的一家了。但它也有实物电商与O2O资源,比如全资收购的糯米网,以及投资参股的安居客、齐家网等等。李彦宏不至于无视百度系的资源,全力为他人做嫁衣吧。当然,同样,除非王健林也给他烙一张可口的大饼。

  至于马化腾与李彦宏之间的竞争,就不用说了,它们一度几乎全线作战。

  O2O是一个庞大、丰富的信息化愿景,尤其在中国,能容得下许多平台。三个企业家都有相当的心胸。但,完全无视三家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潜在竞争,我觉得不靠谱。

  当然,如果马化腾、李彦宏真是在为万达商业地产IPO站台,腾讯、百度的技术支撑角色、基石投资角色,倒可以起到拉兄弟一把效应的,它们当然坐享其成,玩一票。毕竟,万达商业地产IPO是预期中的事,未来肯定有许多投资方想入局,马化腾、李彦宏以后退出,定是收益多多。

  当然,三家都是有钱的主。说不定以后会依托这个香港O2O平台,搞些收购。如果腾讯、百度自己不想玩了,也可以将旗下自由的资源出脱给万达。想想看,未来5年,500亿元的投资,指望一个万达O2O独立发展,我觉得它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钱,别是三家有勾兑。如果那样,王健林开心了,刘强东们一定会不舒服。

  这其实不关马云的事。按照王健林那样左右逢源的姿态,未来跟马云勾兑也不无可能哦。只是现在,他需要先化解燃眉之急,不把万达商业地产的资本平台搞定,2015年及以后的万达集团,看上去,那梦想都显得太廉价,太没想象力。

二 : 翻译。(1)醉翁之意不在酒,

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醉翁的情趣并不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
(2)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考点: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使用现代汉语写出文言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主要考察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句子翻译点拨:
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
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
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三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译文]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出典] 北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注:

1、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靠近。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

16. 辄:就。

17. 号:称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3、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峦,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罢了。

4、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5、《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6、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7、太守醉有很多原因, 一是纯粹由山泉酿造的酒好喝 二是风景好,沉醉于风景 三是游人如织,体现了人们安定繁荣愉快的生活,从而使作者对自己的治理满意.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8、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9、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0、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11、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2、最先的意思也就是你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们喝醉的意蕴不在于酒,而是沉醉于山水。

现在的人多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比喻一个人的真正目的另有其他。

四 : 漱玉酒词:醉“翁”之意不在酒

摘要酒与李清照坎坷风雨的一生行影相随,烛照出她悲欢离合的人生轨迹,成为其词作的重要内容。在她生命的七十多个春秋里,可谓时时有词,处处有酒。少女时饮甜蜜的酒,少妇时喝苦涩的酒,而老年时吞的是悲凉的酒。本文立足漱玉词“酒”这一特定意象,试从情感载体、男性崇拜、文化代言三方面论述之。

关键词李清照酒词情感载体男性崇拜文化代言

写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会习惯性地使用某些形象,这些特定的形象往往带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个性、气质等,从而形成写作者的风格。这些“大量重复出现的字眼”[1]其实也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意象。

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复合体,是作者为了表现内心情感,通过精心选择提炼的客观物象,并灌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加工之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2](33页)几乎每位诗人或作家都有一个自己钟爱的意象群。在漱玉词中,“瘦”、“舟”、“酒”、“花”、“憔悴”等是高频率出现的意象,其中又以“酒”为最。从现存的众多材料看,无论是叙述易安之生平,还是评析其作品,均无她“嗜酒”或“豪饮”之记载。可是,李清照词45首(据王廷梯《漱玉集注》统计,附词未计),虽无一词题“咏酒”之类,但是竟有23首涉及饮酒,居一半还多,比例超诗仙太白,几成泛滥之势。这些言酒之作,有的直截了当以“酒”、“醉”、“酌”的身份出现,有的则用“尊”、“杯”、“盘”、“盏”等酒器暗指,还有的以“绿蚁”、“琥珀”等借代酒。累计用四十次之多[3]。如表:

酒16次醉9次酌1次

尊5次杯3次盏2次盘1次(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琥珀2次绿蚁1次

被誉为“酒中女客”的易安居士是否真的饮酒,或者她的酒量究竟有几何,这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她卓荦的才华和芳菲的美酒相交媾分娩出名垂青史的漱玉词,倒是不争的事实。前彦时贤在论述易安酒词时大多结合其多舛的命运遭际,进而评析她是饮酒解忧,举杯浇愁。我在研读了漱玉词后发现,其实,易按居士多数时候是“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莫辞杯深琥珀浓》)(24页),或者是躲在酒后羞答答地告诉世人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醉翁之意。本文将从情感载体、男性崇拜、文化代言三个方面浅论漱玉集中“酒”这一特定意象。

一、情感载体

酒,是一种心情,一种意趣,一种寄托。

翻开易安居士那一首首抹不掉酒渍的词作,穿越那散溢着酒香的词句,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体悟到,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欢娱也好,痛苦也罢,千般情思,万种感悟,她都一一寄托于酒。酒,就像溪亭日暮兴尽晚回的那叶归舟,如轻解罗裳怅惘独上的那艘兰舟,似双溪载不动许多愁的那叶舴艋舟,承载了她一生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纵观她的一生,可谓时时有词,处处有酒。少女时饮的是甜蜜的酒,少妇时喝的是苦涩的酒,而老年时吞的是悲苦的酒。酒,仿如一根维系着李清照灵魂之舟的救命稻草。其饮酒、醉酒、病酒词,随着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命情调。

酒和愁在文人的生命体验里,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酒杯面前,文人们那一腔愁浓得能拧出一把水来。曹孟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43页)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85页)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179页)同千古文人一样,在李清照的生命旅程中,愁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愁而醉酒,因酒而吟愁。少女时的愁思,因才而酒;中年时的哀怨,因爱而酒;晚年时的悲苦,因痛而酒。情之越深,愁之愈浓;愁之越浓,酒之越醉。

少女时的愁思,清新雅致,韵味悠长。如婚后居汴京时追忆少女生活的《如梦令》(亦题作《酒兴》):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1页)

李清照出身名门,为书香之第,生活不可谓不优裕。齐州文化的熏染和健康开放的家庭教育让李清照如鱼得水地成长,游山玩水,赏景赋诗,欢娱尽情。但从本词开朗明快的背后,我们仍能隐约地读出词人的几分愁思。她的愁,反映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就如同位极人臣的晏殊仍吟咏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2页)的词句一样,都敏锐地感受着人生中的危机。词人是对往昔的追念,是对韶光一去不返的伤悼。峥嵘记忆就像窖藏的美酒,历经的时日愈长,越见其浓香淳郁。千言万语,尽在一“尝”中,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因此出现了争渡的情景。而这一切,都关合了酒。而另一首《如梦令》则借醉酒更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红颜易老的伤感和伤春惜别的情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8页)

天生的艺术家气质,让她分外敏感,一朵花开,一声鸟啼,一阵轻寒,都会细腻而温柔地在她的心中掀起涟漪。生命流逝,红颜难驻,聚散不定,尽在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正因为如此,她才“浓睡不消残酒”。惜花即惜人,伤春则伤己。“养在深闺人未知”②的李清照如同一朵忧郁的水仙花,寂寞而骄傲地含苞待放。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才华绝代的易安仿如遭了前世的魔咒,她的一生,是身心无涯的凌迟过程。少女时代无忧的岁月和婚后短暂的欢愉总显得那么仓促。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就品尝到了分离的痛苦,饮啜了空闺难捱的滋味。夫婿封侯,空闺独守,与君一别,“酒意诗情谁与共?”(《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122页)劳燕分飞,关山阻隔,易安黯然神伤,只能选择高楼临远,肝肠寸断地吟咏出:“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寂寞深闺》)(103页)多情伤别,酒入愁肠,苦得难言,醉到忘我。“金尊莫诉连壶倒,卷起重帘留晚照”,(《花木兰令?沉水香消人悄悄》)(178页)这时词中酒得意象,蕴含着念远伤别得闺思情调。无涯白昼,酒是她消愁解闷的好伙伴;漫漫长夜,酒是一剂苦涩的安眠药,在沉醉中她暂时忘掉与夫君天各一方的寂寞与孤独。。

南渡后,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死,给以她晴天霹雳般的沉重打击。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形影相吊的生活,更使她镂骨铭心地体味到国破家亡的惨痛。为了驱除心灵的苦痛,为了打发苦闷的日子,为了缓解浓郁的乡愁,为了释减对家国的伤悼,她更加沉湎于酒,孤苦伶仃,瘦比黄花,面向北国故土,她用沧桑破碎的心一遍遍呼喊:“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163页)诚然,酒以瞬间快感的方式慰藉了她的心灵,但同时也摧残了她的身体。到了暮年,她再也没有了先前年少的疏狂豪放,她悄悄地远离人群,谢绝“酒朋诗侣”(《永遇乐?落日熔金》)(239页)的邀请,一个人躲在帘幕低垂的深闺,看落日衔山,听人笑语,拾掇一把旧梦,在孤寂中反刍生命的况味。词人身如飘萍,行无定所,国运维艰的哀痛,在渺渺无期的愁苦之情中,词人不仅倾诉了个人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南渡后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参商的共同感受,超越了个人狭小的天地,折射出时代的面影。江山风雨飘摇,人生百味一杯酒!

在酒的背后,屈辱、尊荣、得势、失势,什么大起大伏都经历过了,这一切,在词人的生命里酿成愁。“愁”于是成了她一生都走不出的梦魇。如“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251页)“似愁凝,汉皋解佩”、(《多丽?小楼寒》)(81页)“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103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50页)“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90页)“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205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108页)等这些有长度,有重量,有浓度的“愁”,无不把人引入一种愁怨、愁苦的氛围。另外,还有与“愁”同族的字眼,如“憔悴”、“瘦”、“凄凉”等,让人依稀看到词人从“绿肥红瘦”的少妇凋零到“人比黄花瘦”的怨妇再到“孤舟之嫠妇”的风雨历程。这些“愁”如酒一杯又一杯,喝下的是无尽的悲凉,承载的是满腹的泪水,而惟有酒是这一无法释怀的内心之痛的寄托。借酒解愁,以酒淡化人事之沉浮,万物之兴衰。一生屡遭挫折与不幸的李清照,“寻寻觅觅”却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只好将自己的种种感情以一“愁”字诉诸笔端,无论是乡愁,国愁,情愁,还是她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都在作者的词中反映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感人肺腑,令人销魂。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活到了七十多岁,“酒”也许是一个重要支撑吧。 [1] [2] [3] 下一页

五 : 梅寒:新任领导打听酒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近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陆续曝光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其中不少仍与畸形“酒桌文化”有关,引起舆论关注。比如,河南某市教育局局长带头参加下属单位公款宴请,该局副局长酒后殴打下属致其受伤;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某分局2015年12月公款接待竟高达48次;湖南某县一国企脑洞大开,在公款接待中以“yan1—40”“yan2—80”等代号替菜名,掩盖公款买烟的事实……(9月8日环球网)

中国的酒桌文化确实由来已久,但作为政府官员,要以遵纪守法特别是按照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党和政府明文禁止的坚决不干,强烈要求的要坚决干好,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各地禁酒令的制约下,有的党员干部依然我行我束,难以割舍违规接待、公款吃喝、拼酒斗狠等歪风,抱着侥幸心里顶风操作。

转变吃喝文化确实难,但缺的不是相关制度,难的不是有效监督,而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未彻底扭转,还停留在过去吃吃喝喝的念想中。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对酒情有独钟,刚到新单位,就打听和试探哪几个干部酒量好,把能喝会喝善应酬的“团结”在身边,能陪同领导吃喝的下属也视此为“殊荣”,甘心“舍命陪君子”。

新任领导打听谁的酒量好,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接待也是生产力”观念未转变。一则酒量好的平时可陪自己喝,领导喝酒不寂寞;二是酒量好的能陪好领导,得到领导关照单位考核好过关,个人提拔有希望。在如此语境下,领导喜欢喝酒干部,干部乐于喝酒陪领导。

但在一个单位,如果善于喝酒,能够喝酒的干部因“此”受到领导青睐,得到重用,这是相当极端的,对其他不喝酒干部来说,不公平且打消工作积极性。同时,喝酒也会败坏风气,酿成成“喝酒办事”、酒后斗殴,甚至令“四风”难以杜绝。因此,对工作日喝酒行为,应该严厉禁止,加强监管严惩顶风违纪者。

“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在正风反腐的雷霆之势下,仍有党员干部以身试纪,不惜冒险吃喝。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同时还需在治理广大党员干部脑袋中的“喝酒余毒”上下功夫,从根上铲除产生吃喝歪风的土壤。只要查处动真格,喝酒那点事,真不算是事儿!(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本文标题:醉翁之意不在酒-万达O2O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资本战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8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