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Twitter丰产不丰收前景受人质疑

发布时间:2017-09-09 所属栏目:创业

一 : 商业周刊:Twitter丰产不丰收前景受人质疑

中国站长站(61k.com)4月11日消息:《商业周刊》网络版昨天载文称,尽管用户数量增长很快,被认为前景光明,潜力无限,但Twitter显然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其注意力尚无法转化成收入。以下为文章摘要:

业界普遍认为,Twitter是新一代的互联网“宠儿”,前景光明,潜力无限。Twitter用户增长非常快,但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2月份其美国用户尚落后于二线社交网站Bebo。一些人对Twitter提出了质疑:如何为他自己、企业用户和内容创作者创收?

迄今为止,Twitter尚未披露其商业模式。Twitter允许第三方网站使用其信息,谷歌就在Twitter消息上发布广告,该服务的第一家广告客户就是财务软件和服务提供商Intuit。使用Twitter信息的第三方都获得了其授权,但无需交纳授权费。这使得其前景受到质疑,一名投行业人士称,“Twitter是又一个丰产不丰收的例子。”

只需在每个页面上投放广告,Twitter就能获得营收。Twitter创始人比兹·斯通(Biz Stone)在一份电子邮件中称,“找到一种与我们的增长相匹配,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商业模式比传统网络广告更有趣。”Twitter可能会在去年收购的搜索服务上作文章,该搜索服务能够即时查找其网站上的内容,这是谷歌做不到的。据一名知情人士称,Twitter最近与包括谷歌在内的互联网公司谈判的中心话题是搜索领域的合作。整合Twitter搜索服务和共享链接服务将产生一项业界一直梦寐以求的服务:由网民提供的实时内容搜索和推荐引擎。但这并不足以给Twitter及其企业用户带来滚滚财源。

对于用户而言,Twitter确实充满了魅力。但在现阶段,Twitter只能为用户带来注意力。与电视收视率和互联网流量不同的是,Twitter的注意力尚不能转化为收入。Twitter确实潜力无限,但创收之路还很漫长。

二 :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

《商业周刊》是全球最大的商业杂志。每周发行量达120万本,读者人数超过560万人。美国《商业周刊》提供深入独到的见解和细致详尽的信息,帮助专业人士在商业、财务及事业发展方面作出更明智的决定。通过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读者能掌握财经大事、金融趋势和预测、科技应用等的最新动向。因此它是许多商业巨子的必读之物.《商业周刊》的读者群包括高层政府官员,以及制造业、通讯业、银行业、金融业的精英。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简单介绍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美国《商业周刊》在亚洲和欧洲出版国际版。美国《商业周刊》与中国和印尼的伙伴合作,在当地出版本地语言版本。

[www.61k.com)1986年《商业周刊》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携手合作,创办了《商业周刊》(中文版),已成为中国工商界最受推崇的商业杂志,从北美版和国际版内精选文稿,为中国管理阶层提供新颖独特的管理知识、市场趋势及科技发展信息。

该刊是1个全球性的商业媒体组织,为世界各地的商业精英提供商业报道和解析。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社于1929年创刊发行,它以每周470万的发行量傲居商业杂志榜首,发行范围超过140个国家。

1994年启动的BusinessWeek.com网站,已经成为日常商业新闻、信息和服务的主要供应商。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发布排名

《商业周刊》最佳商学院(MBA)排名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自1988年开始,商业周刊的排名每两年评定一次。美国新闻周刊、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也评定排名,但商业周刊最有参考价值。商业周刊的排名评定因素有:商学院学生对学校教课的满意度、公司对学生的评定、以及学院教授的学术水平等。

《商业周刊》50强排名
“商业周刊50强”的评选对象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关企业。根据企业最近十二个月内和最近3年内的产品销量、纯利增幅、长期利润预期、股票预期及债务比率等10项指标,《商业周刊》给出入选企业的综合表现评价。排名的依据为2个方面,第一是对过去三年中该公司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和销售额增长速度;第二是将该公司与同行业其它公司进行比较,筛选出绩佳公司。

《商业周刊》全球顶级品牌100强排名
要入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企业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利润来自于国外市场,并对外公开营销和财务数据。

《商业周刊》全球企业1200强
《商业周刊》全球IT百大
《商业周刊》最佳概念车排行
《商业周刊》亚洲50强排名
《商业周刊》年度最佳雇主排名
《商业周刊》全球1000大公司排行
《商业周刊》世界慈善家大排名
《商业周刊》“亚洲之星”排名
《商业周刊》中国二十大品牌排名
《商业周刊》最佳Blogging Tools排名
《商业周刊》新兴市场200强排名
《商业周刊》年度全球25名管理精英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发展综述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创刊于1929年,由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出版,创始人名为盾姆斯·麦格劳。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现任总编为斯蒂芬·谢波德。《商业周刊》出版了几种不同的版本,如美国版、亚洲版、欧洲版、国际版等。目前,《商业周刊》的发行量达115万份,有530万名读者,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周刊》是许多商业巨子的必读之物,它不仅提供最新的商业信息,更是权威性的资料来源,为瞬息万变的经贸界提供资深人士的评论与分析。《商业周刊》的读者群包括高层政府官员,以及制造业、通讯业、银行业、金融业的精英。

《商业周刊》在世界各地拥有250多位专业记者,他们为《商业周刊》建立起快速健全的信息网络,并在全球二十四个办公点进行编辑工作,为读者提供投资股票所需的重要知识;并帮助公司运用最适当的现代科技,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 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由于经验丰富,报道行业广泛,吸引了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士。《商业周刊》的订阅者中,96%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59%是高层管理人员。

作为全球发行的商业期刊,《商业周刊》的报道内容紧紧围绕着“商业与经济”这一核心,以专业的眼光、多面的视角,透视全球商界的风云变幻和世界经济的潮起潮落。它立足于本国,同时也重视对全球化体系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报道;它研究经济现实,揭示和剖析商业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做出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推断,为商界和经济学界所关注。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内容特色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从栏目设置看,《商业周刊》的内容分为3类:

(1)公司与经营。包括封面故事、特别报道、公司、管理、营销、公司记分牌等;

(2)分析与评论。包括经济观点、经济趋势、商业嘹望、新闻分析与评论、华尔街内、本周商务等;

(3)行业新闻。包括电子商务/小型商业、工业管理、工业透视、信息技术、科学与技术、金融、法律事务、体育商务、传媒、娱乐、能源等;(4)咨询服务。包括《商业周刊》投资者、Barker投资组合、本周数据、共同基金记分牌等。
《商业周刊》在内容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始终围绕商业这个中心。

封面故事是杂志的眼睛,也是宣传推广的重中之重。封面故事的内容,可以反映一本杂志的品位和质量。有些学者曾对《商业周刊》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全年共76期杂志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每一篇封面故事都与“商业与经济”这个核心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

如2003年上半年的几期封面,依次为《电子商务惊喜》、《商业周刊50佳企业》、《LINUX的崛起》、《蹒跚复苏》、《科技东进》等,无一不与“商业与经济”相关,并且非常凸现其高科技特色。

第二,关注经济热点、突发事件。

《商业周刊》的报道大都以商业领域内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内容。当遇有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发生时.报道的注意力会及时转向国内国际的最新热点。

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商业周刊》以非常快的速度组织了一组重点报道。这组报道由七篇文章组成。其中,《战争行动》(2001年9月24日)是《商业周刊》对这一突发事件的首篇重点报道。它以美国总统布什于9月12日在国家安全会议上的讲话中,把这次恐怖袭击称为“战争行动”为题,将此次惨剧同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指出这次恐怖活动是对美国国民心理和国家安全的一次沉重打击。《恐怖时期的个人隐私》(2001年11月5日)则是针对处在非常时期的美国人民即将面临的,保护个人隐私将为保障国家安全让路为主要内容的一篇报道。

除了上述两篇报道外,其余几篇文章或是对“9·11”事件后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报道与分析,或是选取1个在这次袭击事件中遭受巨大打击的公司或城市来讲述它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前景。另外,还有一篇是就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被推翻发表的评论《自由》(2001年12月3日)。

第三,注重新闻报道的持续性。

《商业周刊》不仅对发生在某一时点上的具体事件进行适时报道,从纵向上看,其报道还长期、持续地反映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审视其中出现的问题。这体现了这本杂志的专业性视角和勇于探索的胆识。
如自2001年9月24日起,《商业周刊》发表了数篇针对“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国内人民的反应和分析美国可能产生的国家政策变动的文章。对由于政府将政策重心和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军事和国防,美国经济发展是否会因此更加“缺血”,从而陷入更深的衰退,甚至一蹶不振表示担忧。

第四,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商业周刊》重视用刊登读者心得和读者来信的办法与读者进行沟通,同时,在报道内容上尽量贴近大众,做他们的投资和理财顾问,服务于大众经济生活。

《商业周刊》在每年年中和年末,会推出投资指南和投资形势展望性质的大型报道。如2000年6月28日的《年中投资指南》和2001年7月2日的《指导你精明地投资》。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进军中国

1986年,一本名叫《国际商业与管理》的杂志在中国创刊。人们也许对封面上这一行字并不在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而麦格劳·希尔公司正是《商业周刊》的母公司,2000年,《国际商业与管理》正式更名为《商业周刊(中文版)》,依然是月刊。

《商业周刊(中文版)》,从北美版和国际版内精选文稿,为中国管理阶层提供新颖独特的管理知识、市场趋势及科技发展信息。目前,该杂志的发行量已达到九万份。

《商业周刊(中文版)》内容主要选译自原版文章,旨在传播和介绍世界经贸、投资、金融、营销、科技和新兴产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权威信息。它有助于决策者掌握市场行晴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管理人员、经济贸易界人士、师生学者等各界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商业周刊(中文版)》社长严卫京表示,该杂志走的是“广告经营之路”。确实,翻开这本杂志,宝马、奥迪、诺基亚、IBM、西门子、商务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彩页广告扑面而来。现在,《商业周刊(中文版)》的广告价格一页卖到九万多元人民币。

商业周刊中文版_《商业周刊》 -眺望全球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为这本有78年历史的世界领先商业杂志感到骄傲。我们尤其自豪的是《商业周刊》的读者群持续增长,现在已经达到每周480万读者。但是我们生活在你的世界---个充满着时间压力、全球竞争、信息过量和持续挑战的世界。跟你一样,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商业周刊》主编史蒂夫?艾德勒在今年新改版杂志的“编辑手语”中这样说道。

10月11日,《商业周刊》用了十八个月进行了广泛市场调查后,从编辑内容到版面设计进行了全新改版,这本被誉为美国财经杂志“三剑客”之一的《商业周刊》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1年前,一本名叫《国际商业与管理》的杂志在中国创刊(2000年,正式更名为《商业周刊(中文版)》),当时封面上的一行字也许人们并不在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合作出版。麦格劳?希尔正是《商业周刊》的母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即后来的中国商务出版社,二者的合作使得《商业周刊(中文版)》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官方许可的国际商业杂志。

历经20余载,《商业周刊(中国版)》在中国的发行量从2.5万增加到14万左右;从最初摘选国际各版本内容,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本有自己独立观点的杂志,它为中国读者提供超过25%的本土编辑内容,还有大量的特别报道。《商业周刊》副总裁、国际业务总经理麦克尔?泰德曼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商业周刊》中文版会越来越增加本土化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读者提供1个全球化的视野。”

中国目前是《商业周刊》最大的海外市场,21年的发展历程也为《商业周刊(中文版)》在中国的继续发展带来了信心。麦格劳?希尔集团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哈诺德?麦格劳三世这样说道:“中国市场生机勃勃,我们愿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以集团雄厚的实力服务于中国金融、教育和商业信息市场。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相信我们可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相信我们与中国发展的互惠前景。”

环球视野看商业

《商业周刊》的内容紧紧围绕“商业与经济”这一核心,以专业的眼光、多面的视角,透视全球商界的风云变幻和世界经济的潮起潮落。它立足本国,同时也重视对全球化体系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报道,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做出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推断。有学者曾对《商业周刊》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全年共76期杂志进行调查,几乎每篇封面故事都与“商业与经济”这个核心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

关注经济热点和突发事件也是《商业周刊》一贯坚守的原则,只不过它的侧重点是在商业方面。《洛杉矶经营报》曾有言:“《商业周刊》有火力……它依靠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而著名……”。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商业周刊》以非常快的速度组织了一组重点报道。自2001年9月24日,《商业周刊》又发表了数篇针对“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国内人民的反应和分析美国可能产生的国家政策变动的文章。杂志的专业视角和勇于探索的胆识在此得以体现。

2005年《商业周刊》获得“海外新闻协会奖”,并在伦敦举行的“世界领导力论坛”上获得“年度商业新闻人士奖”的“年度最佳杂志类”奖。2006年,《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中国和印度”获得“商业特写类”Deadline Club奖,以及另外三项纽约新闻俱乐部奖。

《商业周刊》几十年发展经久不衰,成为世界领域内财经类杂志的佼佼者。对此,泰德曼先生一语中的:“我们相信内容为王,相比一些其他的商业类杂志,我们的内容更加全球化和全面,更多的是从全球的视野为读者提供资讯和思考。”《商业周刊》有着广泛和优秀的编辑团队,除了总部纽约的70名采编人员以外,在美国其他地区还有九个通讯站的27名记者,以及十个通讯站的16名驻外记者(包括北京、法兰克福、香港、韩国、印度、伦敦、墨西哥、莫斯科、巴黎和东京),他们时刻关注着世界领域内发生的商业与经济事件。

品牌活动塑造品牌杂志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简介,《商业周刊》-发布排名_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

几经风云变幻,历史沉浮,《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定位,走广告经营和品牌活动之路,塑造了精品杂志,收获了价值连城的品牌。

《商业周刊》每两年评选“25所最佳商学院”,还有“年度顶尖经理25”、“全美企业1000强”、“全球企业1000强”排行榜。除此之外,《商业周刊》都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定制活动,尤其是在纽约、伦敦和北京的旗舰活动,颇受人们关注,如2007年11月6日于北京刚刚举办的“第十一届CEO年会”,汇聚全球一流的首席执行官,对至关重要的商业话题提供及时深入的分析探讨。

麦克尔?泰德曼先生说:“我们的排行榜并不多,因为我们觉得如果仅仅追求数量的话,排行榜的价值就会下降,这些排行榜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的。和其他的排行榜相比,我们有自己的《商业周刊》50强,这些能够入围50强的公司我们都有一定的要求,它具有更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些公司的排名。”

这些品牌活动塑造出了品牌杂志,杂志的品牌又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益。翻看《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杂志,宝马、奥迪、诺基亚、IBM、西门子、商务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彩页广告扑面而来,据麦克尔?泰德曼先生介绍,目前杂志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印刷版本的广告。

网络时代,活力依旧

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商业周刊》总部,在其办公楼的43层和45层分别是杂志记者、编辑和网络记者、编辑,这向我们昭示着1个以杂志为基础的平台正在新世纪的网络时代悄然启航。“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网络记者和编辑在做博客和播客的工作,也有电视脱口秀的节目制作。杂志帮助我们建立了业界影响力,有助于成为1个多媒体的平台,但是这并不影响杂志本身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商业周刊》的助理编辑爱米?达克这样说道。

在全球纸质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商业周刊》将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为我所用,网络与纸媒的互动带来了双赢。麦克尔?泰德曼先生说,目前网站收入虽不占总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其增长是很快的。在不同的地区网站收入所占份额也有所不同,大约在20%~40%之间。获奖无数的《商业周刊》网站最初于1994年12月在“美国在线”上推出,后于1996年8月独立拥有了自己的全球互联网域名。《商业周刊》网站提供独一无二的内容,全网站十个频道,涉及商业和金融新闻

泰德曼先生介绍,《商业周刊》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靠增加点击量来吸引广告,网站有7000多万的点击量和700万左右的唯一用户数。网站除了集合其他媒体的相关信息外,还充分利用麦格劳?希尔集团内部的资源为我所用,集团下属的标准普尔为其提供三十多万家上市公司的资料,这部分资料是经常更新的,其中包括这些公司的新闻,当然,这些公司的年报和经营数据等更有助于增加点击量。泰德曼先生进1步表示,现在网站内容除了极少的一部分仅向付费的印刷版读者开放外,其余都是免费的,以方便读者浏览。


三 : 商业周刊:雅虎财季表现引发一片嘘声 压力剧增

【简 介】

  雅虎第二季度的财务表现令人大失所望,而投资者开始把愤怒和不满投向了其股市。雅虎新的措施是否会挽救这种不妙的形势呢?

  【eNet硅谷动力消息】7月19日,雅虎公布了其第二季度的财报,业绩平平,令业内大跌眼镜。
此前,雅虎的表现总是超过了华尔街的预期,而这次,却恰恰相反。第二财季,雅虎净收入达8.75亿美元,低于业内预期的8.82亿美元。于是,投资者把不满发泄到了股票上,其股价下跌了10%,收于33.89美元。

  对于雅虎来说,这还不算太坏。雅虎CEO塞梅尔对金融分析师称:“我们的业务仍处于增长的态势,互联网用户和广告商仍在持续增加。”第二季度,雅虎的订户增长了58%。在发布财报之前,雅虎的股价上涨了14%,达到了37.73美元,而其市值也达到了530亿美元。

  据市场分析机构Jefferies & Co称,雅虎在市场上与Google争锋相对,竞争激烈。其现多流低于对手,而盈利高于对手。雅虎实现较高的盈利,主要是依赖于几个重要的市场。首先,雅虎强化了基于搜索结果的广告业务,这种广告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但是,用户点击Google搜索广告的频率也在增加,这是雅虎所忧虑的。

   其次,雅虎在两个月前推出了音乐订阅计划,代号为Yahoo!

  Music Unlimited。这一招,果然初见成效,并从对手手中夺得了一些用户。过去,雅虎是通过关键词向广告主收取搜索广告费用。而Google则采用综合的付费办法。如果广告商支付了所有的费用,而点击率上不去,则雅虎的订单可能会下降。

  很显然,Google的广告策略更胜一筹。据comScore Media Metrix统计,Google的点击率付广告占了市场的18%,而雅虎的则为11%。

  Youssef Squali机构的分析师Jefferies称:“雅虎需要进一步缩小同Google在这个领域的差距。”

  雅虎正在打算推出新的搜索广告,但近期内不可能推出。有分析师预测,这种新的搜索广告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是2006年初推出。据大量的研究证明,Google的搜索广告增长快于雅虎,这成为一个迫在眉捷的问题。塞梅尔称,雅虎下大测试新的广告搜索技术,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推出时间。

  对于推出不到两个月时间的音乐服务,雅虎没有透露具体的内容。雅虎的无限下载服务,在业内引起了波动,因为其定价为每月7美元,仅是其它竞争对手价格的一半。目前,雅虎没有透露音乐服务的收入情况,而竞争对手指责这是一种跳楼赔钱的做法,目的是引起业内的注意。

  现在,分析师仍对雅虎的多元化战略和进军在线音乐的做法持乐观态度。雅虎没有其音乐服务的具体用户,也没有透露音乐业务的赢利情况。随着雅虎采取措施,走同本财季的阴影,雅虎的这种努力会显得愈发重要。

四 : 商业周刊:阿里IPO预示美国电商主导地位终结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导语:《彭博商业周刊》上周发表题为《阿里巴巴(滚动资讯)IPO预示着美国电子商务主导地位的终结》(Alibaba's IPO May Herald the End of U.S. E-Commerce Dominance)的评论文章,称阿里巴巴今年秋季的巨额IPO显示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们把自己定位成是极具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中赢得首屈一指地位的一群人,也使得“美国电商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下为评论全文:

1995年,曾在杭州做过英语老师的马云开办了一家翻译公司,他利用这个机会去了趟西雅图。那边的一位朋友给马云展示了他自己的个人电脑并告诉马云怎样上网。马云在搜索框中输入了“中国”以及“啤酒”两个词,可是什么也没搜到。这也暗示着如果那时青岛要是有一个早期的娱乐网站,那么全球电子商务的未来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了。

马云在返回杭州后,开办了一个网上导航站点,当时叫做中国黄页。那时候,中国人还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马云的这次冒险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停步不前,而是想出了一个更大的点子。1998年末,马云和他的17位同事创办了一个网站,意在帮助中国的小企业在网上卖东西。他们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从一个民间传说中得来,讲的是天方夜谭中一个穷樵夫发现了窃贼宝藏的故事。

马云的公司是在他的单身公寓里创办的,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今年秋季,阿里巴巴集团会在纽交所上市,根据彭博社新闻报道,这家公司上市之际可以融资200多亿美金,将成为美国历史之最。马云的身价预估是125亿美金,他拥有阿里巴巴公司8.9%的股份。此次阿里巴巴的IPO除了融资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们把自己定位成是极具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中赢得首屈一指地位的一群人。

阿里巴巴是一家代表中国5亿强大的中产阶级人群的企业,它的崛起证明了西方用户至上主义的正确性。这家公司资本雄厚,不断扩张,从公共市场中可以得到很多融资机会,这些足以能够将互联网的格局重新洗牌。同时,这家公司承诺可以创造一个绕开中间商,协助政府规范贸易的新时代。这些很可能会有助于阿里巴巴把诸如亚马逊和ebay这些在美国早有名气的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全部吸纳过来。金融信息公司PrivCo的CEO 山姆·哈迈德表示:“这是第一次我们看到美国电商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按照美国电子商务公司的标准来看,阿里巴巴2013年所预估的80亿美金收入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Ebay去年的收入是160亿美金;亚马逊去年的收入是750亿美金。但是这个数字带有一定的不真实性,因为阿里巴巴的这个数据只是其收取的销售佣金和服务费。能够更好的衡量阿里巴巴实力的标准就是通过其各个平台产生的成交额。2013年阿里巴巴的成交额是2480亿美金。亚马逊的成交额才是阿里巴巴的二分之一,ebay则排到了第三位。或者阿里巴巴的实力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衡量:根据阿里巴巴递交的招股书显示,去年,阿里巴巴平台上因交易产生的包裹量达到了50亿,占中国所有快递公司包裹投递量的一半还要多。相比之下,UPS去年的派送包裹和文件量才43亿。

阿里巴巴凭借其多元化的平台和商业模式,依靠其在各个领域的投资热情,能够成为具有挑战力的公司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像亚马逊和ebay,那样只创建单一的网上平台,马云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的创造了几个风格迥异的平台,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交易风格,而且每个平台都有达到世界级水准的潜力。

Alibaba.com网站是阿里巴巴最初创建的平台,这个网站为全球的小企业与中国的生产商们搭建了桥梁。像化妆品零售商100% Pure这样的大公司都是从alibaba.com网站上的批发商这里采购主要原料和包装材料的。100%Pure的联合创始人苏西?王表示:“我现在只需要动动我的手指头就可以获得上百个供应商”,要是没有阿里巴巴,她一年很可能要坐着飞机来回几次,去寻找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供应商,和他们砍价。她还说:“通过阿里巴巴寻找供应商,如果其中一个供应商不可靠或者与我们合作的不够好,那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另一家并且采购的价格都是比较便宜的。”

为了打败ebay,阿里巴巴2003年创办了汉语网站淘宝网,ebay时任CEO梅格·惠特曼当时承诺要花2亿美金打入中国互联网零售市场,还收购了一家当地的互联网公司易趣网。马云那时喜欢这样谈论ebay和自己的公司,他说:“ebay是大海中的鲨鱼,我们是长江中的扬子鳄。如果我们在海里打架,那么我们就会输,但是如果我们在江里打,那我们肯定赢。”换句话说,他已经将自己的网站打造成了中国市场的独有轮廓。考虑到中国的卖家已经在微薄的利润收入中求生存的现状,他决定不向卖家收取展示费,削弱了ebay15%的让利标准。阿里巴巴决定只有卖家选择打横幅广告和搜索广告的情况下,才收取费用。这个策略凑效了。淘宝的销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成为了阿里巴巴最大的业务模块。而ebay,自愧不如的同时只有埋怨中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在2006年退出了中国市场。

淘宝上的产品可谓让人眼花缭乱,平台上除了销售比较普遍的东西诸如衣服,家具,包装食品等,还销售比较罕见的东西,比如竹鸟笼(166元,约27美金)、租男友陪同你参加社交活动等。虽然淘宝上大部分交易联系的都是中国的卖家和买家,但是这个网站也将触角伸向了国外的观众。例如,北京2013年发生雾霾危机之后,一位在北京做访问学者,名叫托马斯?托尔赫姆的外籍人就创办了一家公司,专门在网站上售卖自制的空气过滤器(200元/件)。他先后接到了一系列来自新加坡,马来西延,韩国,印度,蒙古等地的订单。让人更惊奇的是他的公司并没有打广告。互联网用户在淘宝上搜索雾霾保护时,就很容易找到托尔赫姆卖的装置。

天猫,是2008年阿里巴巴创办的虚拟购物中心,平台上有许多国际公司入驻,包括国际品牌比如耐克苹果等,阿里巴巴只收取销售额的5%,中国的消费者们就很容易买到这些大品牌的东西了。在天猫上卖东西可以转变一个商业。丹妮斯?张,是互联网卖鞋零售商,经营网站sneakerhead.com,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埃尔塞里托。他花了13年的时间试图把他的年度收入额提高到2000万美金,过去两年内凭借着在天猫上开店,他做到了,并且赚到了更多。他并没有通过传统的中间商通过传统的进口方式把鞋销售到中国。他表示:“阿里巴巴压缩了整个中间零售层”,这样能够让他从销售额中获利更多。

连接这些平台的一个纽带就是支付宝。支付宝是互联网支付处理器,并没有在阿里巴巴本次上市资产之列,但是可能是马云最大的成就。支付宝提供担保服务,确保每一笔交易顺利进行,支付宝在一个人们过去都不习惯和陌生人做生意的国家搭建了信任的温床。

在公司内部,马云把他的员工们打造成一支作战部队。马云作为金庸小说的忠实粉丝,要求他的大部分年轻员工们都要采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的名字给自己取一个花名,这个活命甚至会印在员工的工牌上(马云的花名—风清扬就是来自这些书中的一个功夫高手的名字)。投资阿里巴巴的寰慧投资的执行合伙人Hans Tung表示:“在马云的体系中,你是去的是某种身份,但是你得到的是更大的身份,是团队中的一部分,得到的是一个更有力的平台。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类似兄弟情似的东西。”

最近几个月,马云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斥资2.5亿美金投资了乘车共享服务Lyft公司,1.7亿美金投资了网上售卖运动纪念品的公司Fanatics,,用5000万美金投资了移动搜索引擎Quixey.com和移动通信app Tango等等。7月31日,阿里巴巴用1.2亿美金投资了网上战略游戏制造商Kabam。

这些收购让阿里巴巴更好的发展其与美国技术行业的关系,且发展意图直指美国消费者,因为美国消费者的网上消费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高。6月份,阿里巴巴开放了一个叫 11main的精品网站,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产品类别覆盖到服装、珠宝以及艺术等领域。这个网站是会员邀请制,还没有向更多的人铺开。所有这些行动都表明阿里巴巴想挑战亚马逊和ebay的领土,它很可能会通过移动app和游戏等,给美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买机会,因为阿里巴巴在中国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做的非常成功。奢侈品零售商1stDibs的 CEO 大卫?罗森布拉特 表示:“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圈人人知晓,但是在西方消费者心中名声还不够响。”

尽管他拥有很多的资源和足够的雄心,马云在寻求阿里巴巴海外发展的时候还是面临一些巨大挑战。挑战不仅仅来自于买家不熟悉阿里巴巴品牌,也是因为买家已经与当地的零售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此外,阿里巴巴的中国血统也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通信设备提供商华为已经学到教训:一家中国血统的公司总会使西方消费者心中存疑。

可以说,阿里巴巴已经实现了亚马逊和EBay都没有做到的全球化,因为它帮助如此大宗的销售进出中国(阿里巴巴在给美国证监会提供的材料中把这称为“跨国贸易”)。在这个秋天,阿里巴巴还将把支付宝服务链接到与ShopRunner有合作的大零售商的网站上。ShopRunner是费城地区的一家物流公司,阿里巴巴拥有其40%的股份。ShopRunner已经与西方国家的数千个零售品牌建立了联系,其中包括内曼马可其百货公司(Neiman Marcus)、汤米?希尔费格(Tommy Hilfiger)、玩具反斗城公司(Toys “R” Us)。ShopRunner以年费形式提供两个工作日送达服务,这与亚马逊公司的Prime服务相似。阿里巴巴提供的网络链接将只对中国买家可见,允许他们要求美国零售商尽快付运。按照ShopRunner的首席战略官Fiona Dias所说:阿里巴巴的未来目标是任何位置上的买家都可以购买任何位置的零售商提供的商品。

阿里巴巴所做出的无障碍跨国贸易的承诺极具诱惑力。买家可以从整个世界范围内选择卖家。同时,更加激烈的竞争也将降低和规范商品价格。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将再也不能在欧洲和美国实行差价销售。

商家同样拥有自己的机会。设想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家季节性产品(譬如滑雪板)生产厂家。通过阿里巴巴,它可以在冬天的时候专注于本地市场营销,而在夏天到来时将产品销往地球的另一端。当本地市场饱和时,商家也可以通过阿里巴巴寻找其它地方的买家。在过去的两年中,墨尔本当地的一家创业公司,澳洲优质食品公司已经成功地将澳洲坚果、橄榄油、蜂蜜、葡萄干等美食卖给了中国消费者。而要做到这些并不需要在中国大陆进行实质的营销,只需要通过天猫就可以完成。这家公司的电子商务总监说:“阿里巴巴使各个国家只需完成自身擅长的事情”。也许,应该换种方式来说:凭借着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以及充裕的资金,阿里巴巴的目标不仅仅是征服世界,而且要使之变得“更小”。(李林)

本文标题:商业周刊-商业周刊:Twitter丰产不丰收前景受人质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21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