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闲话-品诗闲话

发布时间:2017-11-26 所属栏目:写成闲话

一 : 品诗闲话

【阮郎归】

小桃清浅李花开,仙葩秀两腮。

手提枯笔著灯台,依依宋韵裁。

鸥鹭复,燕归来,谁人忆旧钗。

朱颜瘦尽掩幽怀,且将心事埋。

——黄叶舞秋风词;(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读着这优美的小诗,心情也悠悠的,暖暖的,似看见一窈窕的古装佳人,轻移罗裙,斜坐窗前,秀美的手指轻佻慢捻。最让人怜爱的是那一张素雅清丽的俊脸,长长的睫毛下一双蕴含诗意的眼睛里,似乎映射出她心中如深海一样汹涌着的思情,想要化成一首首如嫣的诗词,像那春风中的花朵,香飘万里,引来蜂蝶流连醉舞,她却兀自淡然饮风餐露。鸥鹭复,燕归来,花儿又开,美人青春却不再;朱颜瘦尽掩幽怀,手提枯笔著灯台,斟字酌句效古韵,又把诗书唱春来。

【阮郎归】

桃花初蔻玉纤纤,清风吹屋檐。

蝶飞蜂舞并相兼,黄莺穿柳帘。

挑烛影,写书函,相思落笔尖。

云开疏影弄新蟾,炉香红袖添。

——羽云希翼词;

人面桃花,玉影纤纤,清风不仅温暖拂面,更送来花香沁腹。今天院里的桃树枝上,绽开了几朵桃花,就连她旁边的樱桃树上,也撑出来两束白里透青的花朵,素雅娇丽。我伫立树下,不能说百感交集,应是触景生情,不能说感慨万端,却也是思绪连绵。忆去年桃花灿烂,樱桃花与绿叶间如一群素衣俏女,梨花更如繁星璀璨,这情景马上就要重新再现于我的眼前。春又再,我的心也又再!我没有感觉到年龄带给我的压力,倒是觉得自己人生的春天将至,以前种在心里一直沉睡的种子开始萌芽生长了。我伸展了一下疲惫的身体,深深的吸了一口春天清新温暖的空气,仿佛感觉到了一股新生的魔力,它通透着我浑身的关节,让我感到好舒畅,好有力量,好想去大干一番。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阮郎归】

满园风暖鸟栖林,柔枝新月侵。

柳开云叶弄轻阴,幽香沁满襟。

笺一尺,墨三淋,悠然论古今。

闲来煮酒一壶斟,醉诗缓步吟。

——黄叶舞秋风;

闲来煮酒一壶斟,点健审屏论古今。窗外风摇枝叶荡,啾啾鸟雀戏柳林。

笺一尺,墨三淋,醉文漫胸襟。溅于荧屏与友品,字字乃吾心。

二 : 闲话柳林

闲 话 柳 林

蔡 怀 森

吕梁市西南方向不远的柳林县,西临黄河,隔河与陕北的吴堡、绥德相望。境内东高西低。三川河经城区向西注入黄河。沿河多滩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1936年二月,刘志丹率红军东征就曾在柳林一带战斗,后牺牲在柳林县黄河边的三交镇。

早年柳林最出名的是红枣。滩地、坡上、沟壑中,枣林成片,所产红枣个大、皮薄、味鲜甜。干枣肉厚核小,滋补功能强,曾名誉四方。而近年来,柳林名气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7000万嫁女的煤老板、众多富豪及县上奇迹般发展的煤炭产业。

柳林县这些年依靠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众多煤老板们的充分发挥,地方经济有了翻番的发展。县城宽阔的街道整洁有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区的三川河整修成了岸景风光带。财政也应该是很厚实的。其实在这一切背后,官员、煤老板们都很明白,并不是他们的会议、决策、文件、指示有多么英明正确,也不是煤老板们多么的特别有才,特别能干,都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别阶段,煤炭资源市场变化使然。当煤炭的市场价格每吨从百元节节攀升至千元,挡都挡不住的财富滚滚而来。当下价格每吨又降至二、三百元时,大潮退去,再多的举措、决策、方略也显得柔弱和无奈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7000万嫁女的煤老板邢利斌就是随波兴起、又随潮落去的。

和山西其他众多煤老板富豪不一样,1990年,23岁的邢利斌从山西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同年承包了中阳县某铁厂,同时还租赁了柳林县一乡办煤矿,攫取了第一桶金。接着在国企改制中,买断了柳林国有兴无煤矿,掌握了可观的煤炭资源。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已不太清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策情况了。

曾经的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使得当时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和地方集体企业单位经营状况日益恶劣,企业效率低下,普遍处于艰难的维持中,靠政府和银行输血扶持生存,已成为地方政府和财政的包袱和负担。这是一段不应抹去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开始对一些企业实行了“承包”、“租赁”。就象当年宣扬马胜利承包造纸厂一样,是一种对原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进步举措。后来干脆“改制”,改国企、集体企业为股份制民企,这曾是政府千方百计,用尽招数全力推进,甚至强行实施的改革措施。给企业“断奶”,让千万原本也算是体制内的工人下岗。柳林的邢利斌当时应是响应和支持政府实施企业改革的先进分子。后来的发展是得益于煤炭市场的变化,也得益于企业改制后经营体制的优势。

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邢利斌和他的联盛集团有了几百亿资产及上万职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还热心投入和扶持地方各项公益事业,在柳林有着不错的口碑。

邢利斌7000万嫁女的事,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还不能算是一个要害问题,他毕竟没有挥霍动用公款、纳税人的钱。只是印证了他只是个富豪煤老板。而不是企业家、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这一点从他对企业发展的把握上也能印证:精力多在官场,少在市场。无限扩张、盲目扩张、尤其是负债扩张,负高利贷扩张,遇有市场的大风浪是难以抵御的。

如今,邢利斌和一位县委书记都被带走调查了。官员不足惜,能替补的大有人在,邢利斌的倒下倒是值得可惜和深思的。

同在柳林县清河西路上的县委、县政府大楼和联盛能源投资大楼相距很近,一个庄严气派,一个高端豪华洋气,忽然想到好像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倒不是什么风水问题。一个企业集团的办公楼还是应该离政府远一些为好。官、商、钱、权太近了,搅合在一起容易出问题。果然两个地方的主人都被调查了。当然这一边的政府还是政府,新领导走马上任还是一片新气象,那一边的一个煤老板、十年发展成百亿规模,主人离去,大厦倾倒,现已进入了破产重组阶段,日子是很难过的,包括上万职工。想再现辉煌就更难了。

2015年 10月 18日

三 : 闲话语文

对语文(汉语)我向来是大大咧咧的,并非轻视它,因为它在我心中仍然那幺亲切,尽管它一路伴我走来如影随行,但我始终对它保持着浓厚的新鲜感。或许是天赋,小时候就对语文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编讲故事可以说在上初中那会就已驾轻就熟的了,虽然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荒诞不经,但仍能把村里的那群同龄伙伴招惹得兴味盎然、神魂颠倒,最终是形影不离了。

其实,我对语文的学习和把握并未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一直觉得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的。学生时代,尽管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理化的学习上,但我的左脑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右脑发达,成绩还是一塌糊涂,而语文成绩总能当仁不让。因而,许多同学都问我有什幺诀窍,可那时我也说不出之所以然来,认为只不过是一种兴趣而已,因此很是令同学不解。随着学业的不断提升和年龄的增长,尤其自己也从事了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以后,反而觉得语文越发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如果仅仅是挖空心思靠死记硬背(当然死记硬背有时也不能少),那绝然是学不好语文的。对语文就像蜘蛛织网,像春蚕吐丝,看似简简单单,实则是精细非凡、十分讲究的,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网络天下、吐故纳新的过程。尤其对待古汉语文学的学习,更不应操之过急、自以为是,否则便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中国的学生对待母语似乎很是有些不以为意,总是很傲慢的认为,语文我学不学都一个样,考试成绩在学与不学之间相差无几,何必浪费时间呢!也有好些教育工作者甚而某些领导与之唱和,大言不惭地认为只要是中国人,谁都能教好语文。意思很显然,就是说,我是数学或是化学或是别的什幺老师,同样也能教好语文。这些思想除了表明自己的狂妄自大外,更多的是表现了自己的无知和幼稚。然而,实际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文萃报》曾多次刊载了这样的文章,其主题大致是说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令人堪忧。文章列举了清华、北大等几所名校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知识竞赛活动中,漏洞百出,频频出丑,对古文学的掌握更是不用说了。广东某出版社曾发行了一套明信片,说是弘扬中国古代文学的,可那上面选印的是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诗,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别字,而且这些赫然出错的诗都是像李白、贺知章等这些诗坛大家的。如此状况怎不令国人痛心疾首和深思反省呢?

我并非攻击学习英语。但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之与汉语,英语大有鸠占鹊巢之势。可以这样说,除了中国外,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把别国的语言置于与本国母语并驾齐驱的地位的。别的不说,但说我们的几大“国考”又有哪一样不看重英语的,而且英语的效力还至关重要。尽管你其它成绩远远超出所谓的分数线,但只要英语成绩哪怕只有0.5分之差,你还得靠边站,等着下次重起炉灶吧!这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真不明白,英语在中国的某些不必要的领域和专业到底起什幺作用?要知道我们不是在考“托福”,我们是再为自己选拔评定人才。我们需要的人才必须是能自轻松如运用母语的,否则这样的人才又怎样立足于本国,服务本于国呢?一个连母语都不甚了解、半生不熟,甚而错误百出、无所适从的人,又怎能忘乎所以去死死追逐他国的语种以求前程?这不是很荒唐、很让人啼笑皆非的吗?可以这样说,这就是舍本逐末,这就是数典忘祖。

在中国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英语化”“电脑化”的进程似乎来得快、来得猛、来得广,大有席卷中国之势。综观中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没有英语渗透的已是很少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或其它外语只局限于我们的外交领域,而现在居然连乳臭未干、不更事理的小学生也突飞猛进地学起了英语。有报纸说,像上海诸如此类的大城市,正时兴对还未出世的胎儿执行英语胎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假如真的能使这些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心愿能了的话,那等到孩子出生后,呀呀学语时,他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要“daddy”“mummy”的荣耀,还是要“爸爸”“妈咪”的亲切呢?更何况,对孩子幼时的教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教育的。算而今,中国的父母真正又有几人懂英语、说英语呢?仅仅靠一两个“特教”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会被搞得半身不遂、四不像的。一个连“a、o、e”和“A、B、C”都分辨区别不开的小孩,哪有能力去辨识母语和外语!退一步想,即便成功了,最理想的结果也只能是“娶了老婆忘了娘”。所以我对这些作法的态度也只能是嗤之以鼻,以为是不足为训的。

正因为我们的制度乱了,指挥棒歪了,所以给我们自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不可否认,我们有无以数计的特殊人才,就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达到某些权威人物和硬性规定的特殊要求而被埋没了。在中国没有特权或特殊待遇的普通之辈,做点事一向是好事多磨的。评职称本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可还得要节外生枝的添加什么外语考试,直弄得人心烦意乱,不意而终。既浪费了资源,又冷了人心,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国家。还隐约记得中学时代,我们的语文老师常给我们强调说,语文是学习其它科目的基础,是所有科目的重中之重。并且举了一个学习数学离不开语文的例子,听此一说,我们那时都不敢掉以轻心,尽管当时学生中流行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我们对语文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大意不得。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并非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就轻视其它科目。其实各科目都很重要,只要是用得上的我们都不能忽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曾有过如此的浅论:语文是有灵性的,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富有情趣的。如果说自然学科是那冷峻的山,那幺,社会学科便是那温情的水。山因水而灵性,水因山而灵动。然而,许多时候,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把语文教死了,把自己教傻了,把学生教呆了。因而湮没了语文的“天性”,于是语文教师就成了众矢之的。九十年代末期,几乎被来自各大媒体的“唾沫”所淹死。即便我们的语文教师有问题,那么我们的国家政策呢?我们的教育体制呢?它们真的就没有问题而能逃脱干系吗?语文是个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制度为它铺路架桥,语文教学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语文教师终究难逃其咎而成为语文的殉葬品。这并非捕风捉影、危言耸听!

近几年,国人对语文的陌生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已初见端倪。尤其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则简单的请假条或启事、通知,要么表达不清,要么错别字不断,真叫人难以置信,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更为担忧的是,现代办公设备的不断智能化,大大提升了效力,这让使用者渐生依赖,使得心、脑、口、手慢慢地支离开,却把数千年的传统搁置一边。我想,或许要不了几年,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书写就会走向被荒废的境地,说不定,连书写自己的名字都会有提笔忘字的可能。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不应麻痹大意,而我们的决策者们更需要保持脑子清醒。真不希望我们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汉语言文学,就栽在我们这几代能略懂外语并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手中。希望总是在困境中艰难分娩的,但愿我们的语文能在夹缝中重新获得新生。 2006/01/18

四 : 闲话“学历”

闲话“学历”

傅伯勇

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掀起了一股成人教育“学历”风,而且越演越烈,大有覆水难收之势。其间,有初中、高中、中专毕业考大专的,有大专毕业考本科的、考研究生的,有本科毕业考其他本科专业的、考硕士的、考博士的。仿佛全民都在努力学习,都在你追我赶,都在力争上游。这一浩浩荡荡的行动,美其名曰“充电”。

面对这一铺天盖地的行动,我就在想,“充电”就一定要考个“学历”吗?我看不尽然吧。一个优秀的拳师,莫非一定要配备一把难得的好刀吗?一个俊俏的美男就一定要穿戴一身华丽的衣服吗?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就一定要安排一群服务的书童吗?

因为能量不足,忙于“充电”,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其间又往往夹杂有“假充”的。比方说吧,很多个晚上,我就往往将手机充电器插在电源上,什么也不管,倒头便睡,天亮起来,满以为电已充足,拔下来时,才发现充电器没有插好,原来是“假充”。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故意的。但肉眼看去,又偏偏象在“充电”,实际上又没有“充电”,这叫“屙屎屙不象蹲得象”。在学历的“充电”上,类似情况居多。

不是吗,只要看看“学历”考试便知端倪。这种“学历”,平时是不大授课的;即使授课,也是“初一一天,十五一天”,脱产全天候读的不多;即使脱产全天候读的,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临近考试时,老师就要印“复习提纲”,名曰“复习提纲”,实际上完全就是“考试指南”。至于“考试”,则更有创意。老师先把试题答案交给学员,学员进入考场后,照本宣科,誊写一遍,便圆满了事。或者学员干脆考试也不去,请一个人代考,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有一张做完的试卷就行了。或者学员既不去考试,也不请人代考,只请监考人、科任老师、班主任、学校的一两个头目,在酒楼吃一顿饭,喝几瓶酒,打几个饱嗝,同样准予毕业。(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种“学历”培训,学生的动机如何呢?笔者选择了1000名学员作了一番市场调查。结果么,确实也有想学点真知识、增点真本领的,这种人所占的比例为11‰。大多数人考“学历”则是,第一是为了增加薪水,占382‰;第二是为了高靠职称,占235‰;第三是为了晋升职务,占153‰;第四是等待机会,择机而用,占219‰。

这种“学历”培训的效果如何呢?大概就象我的旅游一样:我到过深圳,我就只知道深圳有许多高楼大厦;我到过北京,我就只知道故宫的屋子好多好多;我到过大连,我就只知道大连的街道清清爽爽;我到过……中国的名山大川我到过多半,不过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实实在在的东西尚未领略。“学历”培训的效果大概如此。

“学历”市场如此火爆,显然有它的缘由。本来,国家提倡“提高全民素质”,是希望人们在实践之中学习,在学习之中提高。然而,一些部门就将“素质”与“学历”等量齐观,并以“学历”相要挟,只认“学历”不认人;另外一些部门则与这些部门遥相呼应,以“办学”为幌子,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形形色色的“学历”培训;在关键时刻,无某种“学历”的人,处处碰壁,时时吃亏,感慨之后,也只好决心弄个“学历”。

五 : 闲话“豆腐”

有些事物,若不曾在这世上出现也就罢了,可一旦出现,便会在人民生活的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豆腐就是这样一种事物。

豆腐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民间饮食文化的一种发明。民谚云:“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点出了做豆腐的秘诀。只可惜的谁是第一个发明豆腐的师傅,何方神圣,已无从考究,然而,豆腐一旦问世,却受天下百姓饮食之钟爱,亦是不争的事实。

豆腐深深地扎根于民间肥沃的土壤,由豆腐派生出一个成员众多而巨大的家族。像什么豆腐干、豆腐乳、豆腐酱、豆腐脑、豆腐皮、豆腐渣、豆腐饭、豆花儿等等,也有千张薄豆腐、厚水豆腐之分。甚至还造就了一系列豆腐词汇和典故,比如,“刀子嘴,豆腐心”“豆腐开花,各管各家”“豆腐西施”“豆蔻年华”“关公卖豆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那么,豆腐为什么能植根于民间,深受百姓宠爱,并能久传不衰发扬光大呢?究其缘由,不过有三:其一、豆腐作为大众食品细腻柔滑,易做易得,不仅口感好,而且老幼皆宜。其二、豆腐的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还易消化吸收,价格低廉,是广大民众都买得起而不可多得的食品之一。其三,豆腐极具平民色彩。而这平民化的色彩,似乎着重表现在它随遇而安、不爱摆架子上。自古以来,我们只听说过有什么摆“官架子”“老爷架子”“太太架子”“名星架子”“大腕架子”等,却从来没听过有什么“豆腐架子”之说。按理说,豆腐烹调时可辅佐肉类、海鲜等,也可单独做菜做主食,来个豆腐全席。它完全可以攀附富贵,摆摆“豆腐架子”,但是,它却不是这样,就像人民大众哦,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不显摆。

豆腐是我的最爱, 每当下饭馆点菜时,我总是喜欢点豆腐菜。比如,豫菜菜谱上就有“家常豆腐”“麻辣豆腐”“白油豆腐”“香菜炒豆腐”“小葱拌豆腐””炒千张“等素菜,少荤多素,为的是不油腻、易消化、有营养,物美价廉,花钱少。即使是早餐,我也爱喝豆腐脑、豆浆。豆腐作为豆制品,特别大众化,很普通,也是美味佳肴,利于身体健康,又勤俭节约,优点多多,何尝不坚持长期食用呢?

本文标题:闲话-品诗闲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06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