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修改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考试复习总结

发布时间:2017-09-11 所属栏目:科学社会主义考试

一 : 修改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考试复习总结

问答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的历史意义及其根本缺陷

历史意义:1.对资本主义剥削现象深刻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2.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3.对工人阶级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积累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根本缺陷: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2.空想思想家不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找到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正确道路;3.空想思想家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始终无法找到埋葬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真正可靠的社会力量。

2.为什么说“两个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两大发现”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意义在于: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们生产活动的结果,肯定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4.唯物史观指示出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争取解放,通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在于:1.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实质;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3.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利益、经济根源上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调和的;4.剩余价值学说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暂时性和局限性,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也为科学阐明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

4.“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主要内容及给我们的启示。(见P114。此题书上说明不明显,建议自己查询总结)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不经过完全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5.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剖析了帝国主义的实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二)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1.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2.提出帝国主义内部的冲突加深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阵线出现薄弱环节;3.认为无产阶级直接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

6.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征和思想启示

主要内容是:1.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废除实物配合制,实行商品生产和买卖;3.以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改变国营企业的经营方针,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化;5.把实物工资改为货币工资,恢复计件工资、等级工资和奖金制度。

重要特征:1.以市场为取向;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3.依靠群众,改善党的领导。

启示: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长期探索过程;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以及通过自由贸易与小农结盟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结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3.走迂回过渡道路,是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规律;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简单搬用革命的方法来搞建设;5.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7.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1.把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区分为国内阶级间的相互关系和前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分别探讨了问题的性质;2.区分社会主义“一国建成”和“最终胜利”的差别,明确提出了前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3.阐明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和任务;4.指明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方向,坚定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1.工业化的中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推进工业化必须保持高速

度;3.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内部积累的基础上。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理论:1.制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制定农民“贡款”制度支持工业发展;3.建立集体农庄为合作社的高级形式。

(四)斯大林的阶级斗争理论:1.把阶级斗争可能在社会主义一定时期内局部激化的事实,上升为社会主义阶段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一般性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2.斯大林大胆地提出了消灭富农的主张,然而却未对富农阶级的基本特征作出明确的界定;3.混淆了阶级斗争和党内分歧之间的界限,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去处理党内争论和党内分歧。

8.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1.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2.经济的崩溃是导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3.政治体制僵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没搞好是苏东剧变的关键因素;4.共产党自身存在严重问题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

教训:1.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改革必须大胆吸收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自身;5.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改革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明确答案,结合网上资料及课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的结晶.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当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当代内涵和当代特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现代文明优秀成分的积极吸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其合理因素,赋予其中国特质和中国形式。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性”,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总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范畴、大概念。从纵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由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而来的,经历了创始、形成、丰富发展几个阶段。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总汇。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握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选择题:

第一章:

P9: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将这一理想境界称之为“大同”“太平”“相爱”。

P11: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起于莫尔的《乌托邦》。

P12:另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太阳城》,作者康帕内拉。

P17: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P34: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机器发展是科学生活主义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P38:19世纪三、四是年代物产阶级反对资本剥削的斗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政治条件。 P39: 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展开,几个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

人起义;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P43:19世纪先进的自然科学成就,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曾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改造和积极利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P51: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自发的或天生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以社会

实践为基础,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P56: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对宗教的批判到与唯心主义决裂,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认

识到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的揭露,从深刻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到认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些思想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她们最终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P70: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他们首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

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

P74: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用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对待《共产党宣言》

第一,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贯穿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因而“这

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知道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 指出《宣言》中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时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有的已

经过时,有的需要更新和发展;有的基本上原理正确,但实际运用时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三, 《宣言》中的有些观点反映了他们的当时的认识,这些认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需

要予以修正。

第四, 马克思、恩格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坚持对原著不修改、不更名,认为“《宣言》是一

个历史性文件,我们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

P77: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P83:日内瓦代表大会以马克思的《指示》为思想基础,与普鲁东主义进行了斗争;针对巴枯宁企图分裂工

人阶级运动的阴谋和他所鼓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马克思予以批驳,揭穿了巴枯宁主义的实质。 P116:1847年危机以后的工商业复苏,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开端。

P122: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如是清醒认识,体现了恩格斯以条件的转移来调整斗争策略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的自觉把握:

一方面,他始终不忘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根本策略和斗争手段,这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偏爱”暴力,而是因为资产阶级暴力存在时基本事实,在这一情况下,制胜的根本之道只能是以革命暴力对抗,制止反对暴力。

另一方面,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制定无产阶级斗争策略,提出无产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斗争形势和手段,应根据当时的各种具体条件来决定,不顾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一味放弃暴力革命,或者盲目崇尚暴力都是愚蠢和错误的。

第2章

1,19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首先,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后,资本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矛盾。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十月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一国首先胜利论。

第3章

1、当国际、国内形势基本稳定之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应适时地将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的原因:首先,外国武装干涉和连续三年的国内战争,是布尔什维克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原因;其次,试图借助国家垄断制直接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布尔什维克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原因。

第4章

1.在斯大林的眼中,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有两个:政治基础(建立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权)、经济基础(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

3.斯大林前期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

(1)成功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个难

度很大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前苏联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一百年的路程

(3)斯大林模式使前苏联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4.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照搬前苏联模式在什么的影响下??

(1)当时前苏联领导集团推行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2)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 照搬前苏联模式后,第一个开始社会主义改革的是 南斯拉夫

第5章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民富国强

2.在实现上诉课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形成的两大理论体系是:

(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5.党十三大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新民主革命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

义建设的新阶段

第6章

1.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1)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提高党的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三个代表的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二 :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1.比较分析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补充和完善。(www.61k.com]

一、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趋势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结合起来;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并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同时一方面又要使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

第三,进一步剖析了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同工人贫困化的内在联系。资本积累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也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的状况。

第四,指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资本主义的灭亡。他的研究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指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联系。其二,把经济危机与革命运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只有在现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的革命才有可能。

二、马克思科学地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第一、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它的根本特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明确地划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三,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四,提出自由人联合的设想。第五,制定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准则。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

三、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3、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斗争形势夺取政权。4、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5、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第二题:2.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探讨的历程极其宝贵经验。

列宁运用马克色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科学论证。他曾经有过三次不同的设想。第一次,是从1917年二月革命至1918年春,提出逐步过渡的设想。第二次,从1918年春至1920年年底,主张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即军事共产主义的方法直接过渡。这种政策不适合俄国生产力落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引起群众的不满,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第三次,是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被动局面,迂回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比较列宁的三次设想,最后一次设想不仅比第一次符合俄国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比第一次更具体、更充实。一切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从列宁的三次设想中吸取宝贵的教益,不能脱离本国具体情况急于求成。列宁认为,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或党的坚强领导,反对官僚主义,不断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反对官僚主义,不断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必须加强工农联盟,积极搞好民族团结,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他特别强调要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要求逐步消灭文盲,大力发展科学文化。 列宁还提出了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思想。

第三题:3.试述社会主义苏联基本模式的特点及弊病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争与改革时代,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采取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由于这种模式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所以又称“斯大林模式”,其特征是:

在发展战略上,苏联模式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经济增长,以实现自给自足为目标。

经济体制上,苏联模式最根本特征是忽略市场机制,所有制过分单一、高度集中。在所有制形式上,以全民所有为公有制的基础和主要形式,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国家主要用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依靠一整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www.61k.com]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政治体制上实行实行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完备的法制。

采取这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苏联模式,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首先,苏联模式是后发现代化国家需素走向工业化的一种历史选择。其次,苏联模式又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险恶环境中的一种现实选择。最后,苏联模式也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在现实社会主义的一种实践选择。

弊病: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扼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专制;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遭到严重破坏;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 第四题:4.比较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异同

斯大林关于人与科学规律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是:主观意识决定论是不对的,科学规律不可知论也是不对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规律还是政治经济学规律,都是可认识可利用的,但不能人为地制定和创造。因此,和自然科学规律—样,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一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创造”新的规律。”他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把计划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区分开来。第二,论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客观形成的基础。第三,论述了有计划按比例规律为计划机关提供了正确地计划生产的可能性。但是斯大林认为,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计划机关的计划不一定能完全反映这个规律, 斯大林经济规律思想的基本要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它们反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生活过程的规律性。对于价值规律来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能人为地创造和消灭它,“但可以运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等的作用来限制它发生作甩的范围。” 怎样看待国民经济计划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也有论述。他的基本思想是:

斯大林不同意“公有制和商品生产不相容”的论点,斯大林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影响”作用。第一,抵偿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耗费所需要的消费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和消费;第二,企业生产要考虑经济核算、赢利、成本和价格问题;第三,经济工作人员要合理地组织生产,要精确地计算生产量,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合理决定价格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社会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构想是,“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 --- 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 --- 的直接占有 ”,“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由于后来的十月革命没有如同马克思所预计的那样在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很自然地在列宁手中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并且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进而在我国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尽管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在实践中发展与马克思的设想并不相同,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第五题:中国5.中国经济体制改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www.61k.com]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除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二)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二)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均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第六题:6.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还比较严重。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方面深刻反思了原有体制的主要弊端,列举了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改革是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大业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2,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存在很大的艰巨性。一般地说,高度发展的政治民主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在推进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稳定。[www.61k.com)这是因为:

第一,新旧政治体制转换时期的矛盾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权力运行机制上的推陈出新,在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旧体制的因素同时存在,相互间存在矛盾,处理不好,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

第二,政治参与过当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及其广泛的社会动员过程,它把亿万人民群众引导到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来。在这场变革中,社会成员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要求,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和政治沟通渠道还不可能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不良的政治要求就容易引发政治动乱,影响社会的稳定。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

第七题:7.比较分析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评价民主社会主义欧洲的实践。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行动指南。共产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 三)是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是在社会变革的方式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可以有两手,在坚持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任何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而民主社会主义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五)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战后以来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实践,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和一些实践举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

正是由于有了特定的道德观念与政治传统,瑞典社民党才能推动进一步的政治变革,特别是对分配体制的改革。 分配体制改革的要义在于平等 。被称为瑞典模式设计师的经济学家梅德尔曾经说过,瑞典模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目标,一个是全民就业;另一个是平等。这两个目标也是社民党政府自1930年代开始改革的重点所在,它恰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北欧国家一向被看成是民主社会和“福利国”的典范,整个体制显得不易动摇,然而在自由化市场浪潮的冲击下,5个国家当中的4个,政权已易手,由主张改革福利制的保守派上台。在丹麦、芬兰、冰岛和瑞典,尽管没人愿意废除福利制,但4国还是要割舍战后以来,以高税率维持令人钦羡的福利社会旧模式。瑞典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克隆表示,北欧国家渐渐融入“欧洲主流”,独有的特色也会淡化。

第八题:8.试论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对人类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而深刻的影响。2)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各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推动了民族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4)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体现,就在于他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 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www.61k.com)

三 :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如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因为任何科学研究,起点和中介都只反映局部进程,只有到达终点才算最后完成。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着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总体上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也是要学习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其历史局限性,进步性。

第一阶段:代表人物:(英)莫尔《乌托邦》;(德)闵采尔《千年天国》;(意)康帕内拉《太阳城》。

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代表人物:英国掘地派:温斯坦莱《自由法》;法国启蒙运动:梅叶,摩莱里,马布利;法国大革命时期:巴贝夫

第三阶段:代表人物: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法国)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

历史局限性:(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在资本主义新兴的时代,它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要把资本主义推进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2)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4、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怎么诞生的?马克思是怎样将空想发展为科学的?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克思:1844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繁芜丛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本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5、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

(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6)人类社会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6、19世纪中后期以后,马恩如何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1)马恩提出利用议会民主和平过渡与坚持工人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还有扩展能力,共产主义不宜普遍使用。

7、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以及其历史局限性?

为了对付战争,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以下措施:

(1)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

(2)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3)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4)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5)为对付物资奇缺和物价飞涨导致的货币急剧贬值,经济关系被迫迅速实物化。

(6)为保证前线胜利和工厂的劳动力,实行了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性:

战时共产主义在战争环境还可以勉强实行,一旦战争结束,它的局限性就立即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战时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8、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主要精神?

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开始探索另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其一,以市场为取向。

其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其三,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

其四,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

主要精神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是认定落后国家要经历更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间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经济,逐步消除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允许资本主义成分有一定发展, 逐步扩大社会主义阵地 ,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达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电气化和政治民主化、工农化。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

9、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基本特征:

(1)政治方面: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经济方面:第一,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第二,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三,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第四,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第五,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

(4)对外关系方面:对外封闭、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对峙、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

重大弊病: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经济上管得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中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

失败的根本原因:

苏联剧变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因: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模式的弊端总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为社会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历史教训

(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坚决彻底纠正“左”的错误。

(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要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2、朝鲜主体思想的内容?

(1)金日成的“主体思想”:50、60年代:在思想上树立主体,政治上自主,经济上自立,国防上自卫。70年代:“以人为主的哲学”。

(2)金正日的进一步阐述:金日成主义是同马列主义有区别的独创的革命思想,“主体思想”是朝鲜“唯一的指导思想”。

13、对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前景,如何看待?

有利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1)朝鲜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与中、韩、俄等国相邻。随着朝韩空中、海路、公路、铁路的开通,朝鲜的地理条件优势更明显。

(2)朝鲜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整体上普及的基础教育和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主体思想”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意志,相对稳定的政局可以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提供一定的保障。

朝鲜的建设与改革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1)“主体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朝鲜人民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朝鲜人民尚未对将来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2)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3)以备战为第一目标的发展战略,在增强军事力量、提升国防能力的同时,将大量有限的国家财政收入投到国防上去,客观上造成了国家其他方面的投资不足。

14、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力上。生产力的日益社会化超越了国家的地域范畴,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2)上层建筑的变化和资本剥削方式的重大变化

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上层建筑更加完备和科学,国家的法治化程度大大加强。政党政治日趋成熟,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拓展。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剥削和政治统治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化、智能化、法治化和多样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逐渐由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为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3)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中间阶级的扩大,资产阶级中依靠剪息票生活的食利资本家越来越多,垄断资本家的力量愈发强大。

(4)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并不断壮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各种性质和层次的机制和机构,加强国际协商和合作。

15、如何认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主张?

主要主张:生态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当代全球化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只有彻底的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拯救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在观念上,要正确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抛弃人与自然的主宰与被主宰、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不太重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比较重视对生产资料的管理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在政治主张上,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要充分重视工人阶级与工会组织的作用。主张实行“非暴力”绿色运动,通过教育与建立“示范绿色生态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

如何认识:生态社会主义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后果、根源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深入思考,正确揭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提出许多值得重视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带有明显的空想性、狭隘性,有悖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16、如何理解这句话:“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从这场新科技革命中,从资本主义的晚霞中看到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曙光”?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可靠、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奠定了雄厚、充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更进一步看,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前提。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会使人人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得到良好的社会训练,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这样就会为未来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准备好思想条件。

1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没能够全面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它是如何形成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的?

(1)长期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死守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排斥商品、市场经济,误以为计划经济式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商品、市场积极等同于资本主义。

(2)长期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误把权力有制约的多党民主政治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货色,硬把以党专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当作社会主义的正宗。

(3)长期既教条式照搬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体制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封闭、对抗,以苏联为中心,要领导并推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实际上搞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扩张主义,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

18、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民主社会主义?

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以下方面对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分析。

(1)在理论上要区分社会党指导思想中的庞杂体系与其中的某些正确思想成分。

(2)在纲领上要区分社会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与其正确成分。

(3)在路线上要区分社会党放弃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与其在当前实践中的某些合理之处。

(4)在政策上要区分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本质与其不同于资产阶级右翼政党、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方面。

(5)在派别划分上要区别对待社会党领导层中的左、中、右三派,不要把他们看成是铁板一块、清一色的右派。

(6)在干群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领导层与基层广大党员以及党外支持社会党的广大群众。

(7)对不同地区的社会党要加以区分。

(8)在与共产党的关系上要区分社会党的反共本质与联共可能性。

总之,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要善于从敌人营垒中寻求朋友,化敌为友,以扩大对敌阵线;而不能从朋友营垒中乱挖敌人,化友为敌,以削弱对敌阵线。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千万不能再干那种“唯我独革”、“唯我独社”、残酷内斗、无谓内耗、同室操戈、亲痛仇快的蠢事。

19、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

(1)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可能避免。

(2)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

(3)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4)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5)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这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头等大事。

20、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1)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3)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许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4)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

(5)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

(6)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不断挫败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和霸权行径,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曲折性及其前景?

(1)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其前进的道路必然更加曲折。

(3)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前景:尽管由于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尽管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中,面临诸多难题和严峻考验,但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新振兴的先锋和中坚。

第三,世界共产主义政党和各类社会主义政党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此外,当代世界还有许多社会主义政党在率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并且已经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在当代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明证。这更使我们深信,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2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

(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努力探索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5)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2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教训是什么?

(1)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2)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3)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

24、怎样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局面?

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局面。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第二,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努力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基本点和主要线索。答:一、基本点有2个:1、研究对象。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有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客体,当然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2、学科性质。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①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学,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不只是涉及政治规律。②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四大系统平列研究,而是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四大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主要线索为“三次历史性飞越”。1、第一次历史性飞越是19世纪40年代――90年代实现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历史性飞越是20世纪初――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他曾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重新补充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斯大林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来,在总结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尽管大多数遭遇失败,但是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却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越走在实现过程中。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一、贡献: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更加重要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预测和论证未来农救会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1、关于农救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农救会的思想。3、关于劳动改造、劳动光荣与劳动竞赛的思想。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农救会生产的思想。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分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8、关于普及教育与消除愚味的思想。9、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10、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11、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思想。12、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13、关于法制建设的思想。14、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15、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16、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17、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和不输出制度的思想。18、关于国家消亡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19、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二、局限性: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传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以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改造现实社会的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个天才人物。3、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浩劫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4、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生产的现存物质事实和阶级斗争中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发现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把社会理想化。

《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答:《宣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至少包括如下10个方面的内容: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把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考察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本范畴。2、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了从奴隶制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老师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担负起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历史使命。3、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论证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对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实话革命性的改造,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明确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不可能很快就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提出“十大纲领”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的渐进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单靠行政手段和群众运动。5、关于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正常的理论,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还体现了党的民主制的组织原则。6、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明确了共产党人应该同其他工人政党及各民主政党通力合作的思想。所包含的原则不仅适用于革命时期,而且也适用于建设时期。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的公共权力,是阶级实施有效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的历史使命就是促使国家的消亡。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各个民族要先实现独立自主,然后才能有真诚的国际合作。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才能获得解放。因此,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要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的前景,了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目标,才是共产主义的真谛。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1、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在推进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使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事实。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2、阶级基础。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较为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继承,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4、实践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②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答:1、军事共产主义采取的措施。①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工业管理集中制④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⑤经济关系实物化⑥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2、在战争结束后,军事共产主义暴露出的局限。①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事实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③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特征。新经济政策标志着苏俄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时期。其主要精神是:是一项长期政策;商业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在国家监督下由合作社执行商品交换任务;部分修改大工业生产计划,发展日用品生产;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四个重要特征①以市场为取向②多种经济成份共存③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④改革过度集中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两个最主要的功能①容易同农民结合,易于被农民接受②通过这种政策可以同资本主义展开经济竞争。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弥补落后国家未曾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课程。4、启示。军事共产主义在一定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同时抑制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计划,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明确看到社会发展水平,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经济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利益。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建设国家的热情。

试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和弊病。答:1、成就。①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 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宿舍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2、特征: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①政治方面的表现。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案例机关。②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过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机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公共舆论一律。④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3、弊病。①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②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③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④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

如何认识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答:1、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高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的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2、历史教训。①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反“左”还要防右,不能调和折中,而是要真正站在不带引号的左派的立场上。②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分析。③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以个封闭、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要加快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发展党际民主。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答: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探索。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主要是明确认识以下四个问题:①纠正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②确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③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④指出新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新特点。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体,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再加上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这就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2、建国初期的借鉴与创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新中国并未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①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②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3、1949年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一方面由于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因战争而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统一了国家,巩固了我民族的团结,节节胜利,使我们头脑发热。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难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因此难免爱苏联模式影响,无法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使我们党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独立探索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4、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等严重错误。这促使我们党力求摆脱苏联的影响,纠正因照搬苏联经验而出现的缺点和偏差,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中,我们党提出不少正确的意见和设想。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进而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繁荣,还主张共产党同各民主学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重大挫折。毛泽东对1956年秋后发生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和1957年春夏我国整风运动大鸣大放中发表的种种意见作出错误的分析与判断,加上缺少党内民主,致使我们党从1957年起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转向“左”的方面。从此“以阶级斗争为纲”,几乎连续20年之久错误地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在我国推行了比苏联模式更“左”的模式,毛泽东实行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其程度和不良后果都超过了斯大林,给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损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遭到了极大挫折。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答:体现在四个方面。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1978年冲破“两个凡是”禁锢,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到提出判断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不仅指导和全面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www.61k.com)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性转变。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先生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试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答:1、全球化是一个以科技全球经为龙头、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多元体系。内容可概括为“十化”,即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法治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组织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思想观念全球化、人际交往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化。2、基本特征。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开拓。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经所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涉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转变过程,既包括社会制度的变迁,又涵盖人类文明的变迁、物质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它所涵盖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发展阶段,在经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生活质量、人的素质等方面发展水平与善的综合概念。从现代化、全球化的三大浪潮可以明显看出,现代化、全球化的原动力是新抗美援朝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而不是某些具体国家。但是如果哪个国家能够发动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它就必定能够主导现代化和全球化,如历史上的英国、德国和美国等。3、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以主动迎接和带入全球化浪潮中去。这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初次尝试与努力遭受重大挫折,全球化重新成为西方大国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巅峰。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善于“与狼共舞”,学会如何增强 力与竞争力,以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当今第四阶段的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这一浪潮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全球化,主张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反对西方大国的经济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性质与方向。

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答: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而所谓的国有经济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有所激化,并且不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2、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今工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并没有泯灭。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民主权利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台前幕后操纵着国家机器,统治着人民,所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现象依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它依然是动摇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主要因素。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资产阶级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爆发的危险度与危害性;但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催化危机爆发的惯性冲击,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比冷战前 任何时期更复杂、更隐秘,也更难治理。与传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发的,还有结构性经济危机,体制性或体系性经济危机及其他潜伏的新危机。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在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较先进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的管理方式上,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积累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当然,资本主义绝不会自发、自动、自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持续、持久的斗争,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综上所述,―――。

如何看待当代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答:1、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世界观的多元性,其实质是为推选改良主义政策扫清思想与理论障碍。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和科学社会主义同出一源,但它们在接下来分道扬镳了。它对社会主义目标作了另外的解释,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关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实践证明,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选民眼前利益的改良主义,比起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一个进步。如果各国共产党不善于借鉴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关于民主、自由的合理因素,不能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那么民主社会主义还会有其广阔的市场。2、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它们都实行民族主义,都要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巩固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大体上可分三类:①受前苏联或中国影响较大,主张以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共产党化的民族主义政党。②受社会党国际的影响很大,社会民主党化的民族主义政党。③主张把社会主义和本民族的传统相结合,从而形成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此外,有的国家还把在亚非拉盛行的某种宗教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社会主义。随着苏东巨变和多党民主风潮盛行,绝大多数国家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政治上改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或市场经济。3、生态社会主义。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促进了西方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西方绿党运动与生态运动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作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关心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一种派别与理论,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后果、根源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正确提示了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之其他绿色政治派别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经济与政治主张,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一些观点带有明显的空想性、狭隘性,有悖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向。

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答:所谓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浩劫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主要有两个:①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A、重大变化。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全方位大发展是指以往的科技革命主要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则遍及自然科学六大领域。加速度大发展,是指科技的发展后浪赶前浪,一日千里,速度倍增,突飞猛进。2、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协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在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两种社会制度已由冷战对峙开始转向和平共处、竞争和斗争。有的问题要协商圣诞,协调关系,达成协议;有的问题还可以进而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当然协作中还有斗争,还要在很多领域开展竞赛和竞争,竞赛是比先后,竞争进而比优劣,优胜劣汰。B、树立的新观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新科技革命确实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黄金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从这场新科技革命中,从资本主义的晚霞中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的曙光。我们要关于借科技革命违犯发展的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力争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极有利于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两大挑战。答: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正面临两大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一、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1、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是科技革命的主动力,科技革命主要是科技专家刻苦钻研精巧劳动的成果;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盲目追求利润、互相激烈倾轧,在很多方面反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协调发展。然而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管理、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自由、社会需求和对外开放八个社会条件,则是科技革命迭起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只要我们能够全面继承这八个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科技一定能够得到更快的新发展。2、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来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迄今理论界尚未取得较一致的看法。但我们不能急于通过发动世界革命消灭之,只能唤起民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加强联合斗争,较长期地把社会资本主义即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逐步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再发展到未来完全的社会主义。3、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等国被 打败,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恰好是由于教条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或者从根本上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而招致灭顶之灾。如果能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为加速发展新科技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的大潮,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来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中重获新生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它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1、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越来越超过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顺应世界客观发展开拍,逐步推进改良路线一,多方发扬民主,不断调整政策,力争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取消高官特权,注重发展经济,不断给群众以实惠。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积重难返,在世界资本主义掀起的新科技革命大浪潮的冲击下,愈益陷入困境。各国共产党要如何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病,既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又借鉴而不倒向民主社会主义,以再创辉煌,这是有待认真探索的重大课题2、应该怎样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走势?只要各国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激化到出现革命形势的地步,只要各国共产党还未能彻底摆脱苏联模式过度集权体制和过左路线的弊端,那么夸赞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就还有其继续发展的余地和拓展的社会问题,即使还没有建立社会党的国家也不会出现社会党。而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也还会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转型。只要科学社会主义真正坚持民主、发展民主,能够善于与民主社会主义结成左翼联盟,就能够极大地增强世界社会主义的实力与阵地。以民主为基础,科学才能繁荣昌盛,以科学为指导,民主才能避免失误。科学与民主比翼双飞,并驾齐驱,社会主义才能威力无比,无往而不胜。3、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为什么大都社会民主党化,并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最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过度集权的体制和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科技与经济发展较慢,又多方限制人民的民主自由,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之下,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感到亟须变革,然而改革却屡受挫折,难以有重大突破,遂使他们深感失望。然而党内外广大群众仍然向往社会主义,不愿意完全回到资本主义。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许多人自然地只有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只好纷纷改“性”易名,另求社会主义的新路。由此可见,执政的共产党只有加快改革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病,既坚持又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成功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才能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防止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袭,并且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影响。综上所述,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和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答:1、经过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要改变“战争引起革命或者革命制止战争”的传统战略观念,探索在世界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如何去发展世界社会主义。2、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维护和平与发展,这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情况下,重新探索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结合时代与国情的特点,独立探索本国革命的道路,而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和平发展的,难以爆发暴力革命。只有某些矛盾激化的国家,才有可能爆发革命。4、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除了主要以本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榜样来吸引世界人民之外,还应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义上支援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必要时还应该尽可能给予人力上、物力上和财力上的援助。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点应该是各国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及其政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探索、努力奋斗。5、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决定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要从冷战对峙完全调整为和平共处,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即使是和平共处也不是没有斗争,而是更加复杂、更加隐蔽、有时更加尖锐的斗争。但是这种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要善于斗智、斗勇、斗法,通过适当的斗争达到更好的合作。可持续的热和共处是国际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它也最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个目标有待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6、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类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应该区别对待、求同存异,以得于形成反对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广大联合阵线。总之,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要善于从敌人营垒中寻求朋友,化敌为友,以扩大对敌阵线;而不能从朋友营垒中乱挖敌人,化友为敌,以对敌阵线。吃一堑长一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千万不能再干那种“惟我独革”、“惟我独社”、残酷内斗、无谓内耗、同室操戈、亲痛仇快的蠢事。

社会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答:1、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想和信念,对人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至今仍然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消灭剥削制度及种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最佳选择。2、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尽管每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有所不同,但是社会主义的道路依然是人类解放的根本之路。3、共产党和多种社会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力量的组织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和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尽管苏东巨变,世界共产党的力量受到削弱,但其整体力量和广泛影响仍是十分强大的。4、由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带头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根本的优越性。尽管迂回曲折,然而能够一浪接一浪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本身就说明,社会主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旺盛的活力。5、重新补充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对于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的。6、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不断失败了帝国主义的战争阴谋和霸权行径,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中坚力量。

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答: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首要在于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能够切实保证革新派 正确领导。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才有可能始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并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将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与振兴的中流砥柱。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各国共产党人只有努力探索并找到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才能推动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随之繁荣昌盛。5、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共产党人特别是革命领导人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高瞻远瞩,明辨方向,权衡利弊,准确判断;更需要他们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答:1、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根本办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教训之一是只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即“穷过渡”和“急过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展开激烈竞争。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首要问题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大党大国主义具有很大危害:阻碍了各国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影响了各国 党独立自主地解决其内部事务和问题。还导致党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统一的、各国都必须遵循的模式,强加和照搬某种模式的做法只能阻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输出和输入。大党大国只有在革命和建设方面作出表率的义务,而没有干涉别国别党的权利。各国党不分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各国党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大胆探索,开创具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只有如此,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健康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

1. 在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中,被称为姊妹篇的是(A C)

A 《乌托邦》 B 《自然法典》C 《太阳城》 D 《论实业制度》

2. 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BD)

A摩莱里 B 马布利 C 闵采尔 D 巴贝夫

3. 恩格斯评价:在马克思之前,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进行这样深刻批评的只有(B)

A 圣西门一人 B 傅立叶一人 C 欧文一人 D 他们三人

4.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动派别的著作有(AC)

A 《哥达纲领批判》B 《共产党宣言》 C 《反杜林论》 D 《共同章程》

5、列宁关于过渡方式探索模式包括(AB)A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全面进攻”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6、 苏联解体的特殊原因(或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犯了一下错误(ABC)

A前拒绝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B 选择了以机械制造业为突破口,见效慢;

C 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立起来;

D 屈服于东欧剧变的压力。

5. 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是(ABD)

A否定一党制,实行多党制;B 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C坚持马列主义D 实行“按劳分配”

6.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包括 (ABDE)

A 政治民主 B经济民主 C文化民主 D社会民主E 国际民主

7.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BC)

A发展资本主义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D 引进资本主义

10.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两次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BD)

A民主,科学的理论;B 毛泽东思想;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D 邓小平理论

二.简述题(10分每题)

1. 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功绩与局限

2.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

3.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衰落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三.论述题(共50分)

1. 现实社会主义遇到了当代世界哪些挑战,并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20)

2. 论述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点(30)

四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17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答: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更简明的概括为5个字: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19 世纪40、50 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第三次飞跃:20 世纪50 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上世纪末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立志全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简评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

答:马克思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该学说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先决条件,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或者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用经济学的方法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找到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革命阶级即现代产业无产阶级,同时也提出了“剥夺剥夺者”这一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和划时代的贡献。只有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简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答: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指明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思想武器,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作人类理性体现的错误。唯物史观指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企图通过和平途径和典型示范方式实现变革社会的幻想。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为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恩赐上。

6.简评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历史局限性。

1).所谓军事共产主义,也称战时共产主义,指的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临时性的政策,一度被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就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即按规定的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加强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全部工业和商业不论大中小一律都收归国有,国家对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严格监督;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性:战时共产主义在战争环境还可以勉强实行,一旦战争结束,它的局限性就立即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战时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总之,“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 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是通过兵营式的官僚主义方式“自上而下地”建立社会主义,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完全忽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验。

7.简评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实质: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独尊,用宗派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包括资产阶级的学者。

③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应该是方法。使用时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虑实际出发点,而不应该照搬结论。

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达到共产主义的方法则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的探索本国道路,制定自己方针。

9.简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新建立的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

在政治方面,第一,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第二,通过共产党领到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非常重视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提出我们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并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施行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

10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推动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答: 思想政治领域: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经济领域:

(1)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全会指出,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2)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3)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4)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

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历史成就和重大弊病。

形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伴随国家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党内干部大清洗三大运动而形成的。斯大林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所走的路。这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高速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斯大林发动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而为了镇压强制推行高速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造成的不满情绪,斯大林又发动了大清洗运动,旨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村全盘集体化扫清障碍。三大运动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

成就。①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 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宿舍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特征: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①政治方面的表现。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案例机关。②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过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机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公共舆论一律。④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弊病。①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②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③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④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答:1、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看来1/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第2)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3)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高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的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2、历史教训。①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反“左”还要防右,不能调和折中,而是要真正站在不带引号的左派的立场上。②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该一分为二进行全面分析。③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以个封闭、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要加快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发展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发展党际民主。

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

答:1、必须防止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根本办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必须善于把理想和现实、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近期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教训之一是只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即“穷过渡”和“急过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展开激烈竞争。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4、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首要问题是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5、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防止和反对大党大国主义。大党大国主义具有很大危害:阻碍了各国党独立自

主地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影响了各国 党独立自主地解决其内部事务和问题。还导致党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统一的、各国都必须遵循的模式,强加和照搬某种模式的做法只能阻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输出和输入。大党大国只有在革命和建设方面作出表率的义务,而没有干涉别国别党的权利。各国党不分大小、强弱,都一律平等,各国党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大胆探索,开创具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只有如此,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健康发展。

基本经验答: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首要在于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党的理论、政治、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能够切实保证革新派 正确领导。2、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才有可能始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并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将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与振兴的中流砥柱。3、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各国共产党人只有努力探索并找到反映时代特点、适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历史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才能推动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随之繁荣昌盛。5、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共产党人特别是革命领导人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高瞻远瞩,明辨方向,权衡利弊,准确判断;更需要他们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试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内容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经历了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提出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三)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五)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六)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八)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九)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十)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十一)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十二)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

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十三)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十四)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十五)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综上所述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充分的体现着中国当代特征和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品,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式进行了新的判断,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需要经历若干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漫长历史进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前进,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和飞跃性的发展。

5、试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由于新技术革命的群体化、智能化、高速化,使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艺化和管理科学化,迅速地提高了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局部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新的调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成为一种经常性、稳定性的内在机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得国家同资本融为一体的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第二,国际资本有了迅速发展,集中表现为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大。第三,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从20 世纪50年代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为了缓和阶级对抗和冲突,拿出剩余价值中的一小部分,除提高工人工资外,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即实行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包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第四,实行“人民股东制”。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化,资本股权向社会广泛扩散,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逐步实行“人民股东制”,即把股票作为奖金发给工人,或者把企业的股票较多地卖给工人,一些工人经常用工资节余购买股票,这种作法一方面为资本家筹集了资金,另一方面工人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得到一定的股息红利,成为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人。第五,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制度。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程的加快,企业管理权转入经理人员手中,出现了职工参与管理的各种形式,有的国家还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使工人的利益和要求得以表达。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通过不断调整上层建筑,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建立健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法律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为“主权在民”原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具体有效的途径,使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化解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良性发展。第四,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结构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在进一步贯彻分权制衡原则的基础上,还设立一系列监督和协调机构,以调节各权力主体及其它方面的矛盾。此外,大众传媒作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种权力”,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作用越来越大。[ ]

(四)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进入了一个大变化、大调整时期。由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许多新科技的发明和运用,已经形成了一批新的高精尖产业,如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非直接从事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17_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质生产的部门的比重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及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第一、第二产业相应地在减少,第四产业(信息业)正在发展。

(五)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民主的扩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显着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资产阶级内部发生分化。1、工商、金融、科技和信息大垄断集团阶层,他们是操纵国计民生的大财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金融资本巨头,它左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2、经理资本家增多,形成了一个新的高级经理阶层,即职业资本家阶层; 3、非垄断资产阶级,包括一般中小企业主、农场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垄断资产阶级的欺压和排斥,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资产阶级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把反对垄断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提到了十分重要的议程上来。

第二,当代无产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相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增加; 2、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 3、随着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涌现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还出现了“金领工人”、“粉领工人”等等,就业层次多元化。

第三,新的“中间阶层”出现。中间阶层是指一些不拥有或少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日常控制权的人。主要包括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和大多数自由职业者等。中间阶层介于资产阶级和工人之间,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既向着两极分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队伍还在不断地继续扩大,其中大部分成员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极少数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分子。

5、试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力上。生产力的日益社会化超越了国家的地域范畴,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是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2)上层建筑的变化和资本剥削方式的重大变化

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上层建筑更加完备和科学,国家的法治化程度大大加强。政党政治日趋成熟,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新的拓展。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剥削和政治统治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化、智能化、法治化和多样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逐渐由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为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3)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中间阶级的扩大,资产阶级中依靠剪息票生活的食利资本家越来越多,垄断资本家的力量愈发强大。

(4)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强了对世界的控制。以跨国公司为依托,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并不断壮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各种性质和层次的机制和机构,加强国际协商和合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而所谓的国有经济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有所激化,并且不时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2、资本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今工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并没有泯灭。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民主权利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台前幕后操纵着国家机器,统治着人民,所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现象依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它依然是动摇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主要因素。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规律仍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频爆发,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 新变化,资产阶级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机爆发的危险度与危害性;但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催化危机爆发的惯性冲击,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比冷战前 任何时期更复杂、更隐秘,也更难治理。与传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发的,还有结构性经济危机,体制性或体系性经济危机及其他潜伏的新危机。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但在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较先进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的管理方式上,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积累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当然,资本主义绝不会自发、自动、自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经过社

会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持续、持久的斗争,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综上所述,―――。

本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修改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考试复习总结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28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