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二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之四
扩展: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扩展: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三 : 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和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2、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紧密结合。进行有层次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各种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五、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六、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你如果看到熟悉的事件或事物可以大声地喊出来,也可以和同学交头接耳。
发现了什么?
是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类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板书:20世纪(1900——1999)
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你联想到了什么?(神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通常人们提到呼风唤雨就跟神仙连在一起,)
而课文是说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课文:
1、布置自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哪些自然段能让你感受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都学完了,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吧!
老师把生字词放到一段文字里,文字能读了,那生字就更不在话下了。
(1)出示句段(1)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里,人们幻想着在神话中用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你知道农耕社会是怎么样的吗?请学生讲,出示图片,大家请看:这些都是反映农耕社会生活状况的图片,那时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人们只能幻想着用腾云驾雾等方法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出示句段(2)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使用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远洋船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①读读句段中红色的名词术语。
②问: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不理解吗?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原子核:原子的核心部分,原子核极小,却集中了99.95%以上原子质量。原子核的能量极大。当一些原子核发生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原子核能,即原子能。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的。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光年:长度单位,一光年约等于十万亿公里。
②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呢?你能找出来吗?(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一样?
刚才我们读过的词语哪些是“发现”,那些是“发明”?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能读读让你感受到20世纪确实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自然段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路甬祥爷爷写的,他用短短的几百字就精炼地介绍了20世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学设计
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文章写得精炼、概括、简洁,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让我们先来认真地、细细地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能概括说明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自学
2、交流反馈:
句子: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纷纷”让你感觉到什么?
△读读这一段的前面,找找二十世纪把什么纷纷变成了现实,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句式: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把纷纷变成了现实。
(1)把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纷纷变成了现实。
(2)把那时没有的电灯,没有的电视,没有的收音机,没有的汽车都纷纷变成了现实。
指导朗读:
农耕社会的生活是多么贫乏,谁能用朗读把那时落后的生活状况用表现出来?
——“也没有汽车”读得那么慢,听出了你心中深深的同情和惋惜
——你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读出了农耕社会人们的无奈和遗憾
3、但那时没有的远不止这些,你猜想那时可能还没有什么呢?(指名两个说)
引导用上“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说,如有困难,可同桌讨论。
学生进行说话:农耕社会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教师接:而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把这些原本没有的纷纷变成了现实。
出示: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把我们祖先的幻想以及没有的东西纷纷变成了现实。
其实这个句子还能用上“使”来说说呢!用上“让”来说说。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祖先的幻想以及没有的东西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科学技术让我们祖先的幻想以及没有的东西纷纷变成了现实。
纷纷变成了现实,数量是如此之多,范围是如此之广,速度是如此之快,我们不能不说——
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紧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
其实,课文第四自然段就列举了很多这样纷纷变成现实的例子,谁能来读一读?
评议:
——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我们可不能读得这么慢条斯理呀。
——被你这么一读,我们眼前仿佛接二连三地出现二十世纪的这些神奇的发现和发明,感受到了变化的多!
——你越读越快,看来是越来越激动,越来越自豪了。
——大家已经自豪了,已经激动了,大家注意,文中的“等”字可以去掉吗
齐读:这短短的一段话我们读出了自豪与骄傲,读出了惊讶和赞叹!
这些以前只出现在神话中的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本事,在20世纪纷纷变成了现实!
祖先们认为只有神仙、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生活,到了20世纪,也纷纷变成了现实,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平常生活!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
你知道这句诗本来意思是什么?
引用到这篇课文中,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这春风是科学的春风,是科技发展的春风,带来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时代,吹开了人们像花一样的幸福灿烂的生活!(齐读)
(5)科学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我们的生活,吹到了我们的身边,你能举出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吗?
路爷爷的语言表达真不一般,你们看,上月球,用登上月球;下深海,用潜入深海;看天体,用洞察天体,表达得多么恰当!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说说20世纪的科学成就,好吗?老师这里有两行词语,你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科学成就选择其中的几个试着用一用!
词语:发明发现探索洞察改变
研制破译提出揭开开发
(研制了第一台计算机,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载体DNA,提出了原子能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揭开了人类基因序列的秘密,开发研制了纳米技术,洞察了宇宙的奥秘;洞察是能观出门道,从现象看出本质)
大家的发言更让老师科技发展快,科技成果多,这么多的高新技术,这么多的科技成就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觉得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科学技术带给了我们方便、舒适、快捷、带给了我们精彩纷呈的生活!
所以课文中说——出示: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所以我们怎能不说——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在深深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一切之后,我们在回头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中有没有概括说明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句子。
反馈: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读了这个句子,你觉得二十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怎么样?
奇:奇迹般、出乎意料的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学设计
指导朗读:这些发现和发明是以前人们根本没想到的,有的是想都不敢想的。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多:超过了上百万年的总和
指导朗读:一百年>上百万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能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惊叹吗?(指名读)能读出你心中的那份震撼吗?(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由衷的赞叹吧!(这个奇迹般的、这出乎意料的,这一百年超过了上百万年的总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感受了现代科学技术带给20实际的呼风唤雨之后,你的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吧,我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好吗?
出示:20世纪的科学技术真让人()
提示: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活学活用。
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饱含着赞美, 饱含着骄傲和自豪,把对科学的赞美和感激都写在了你们的脸上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一次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布置作业
对于20世纪的科学技术,很多科学家都有他们精辟的独到的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1、课外找资料(了解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2、乘着科学技术的翅膀实践小活动:你心中有美好的幻想吗?能不能运用科学知识让自己的美好幻想也变成现实。
四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的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五 : 王冕学画 新世纪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王冕学画课件 二上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2段。
   2. 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悟出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的道理,即他勤学苦练的结果。同时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
  (二)简介王冕:
     王冕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从小刻苦自学,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
  (三)设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他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他是怎样画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借助拼音,同桌互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三)自读课文,并找出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同桌可商量、讨论。
  三、讲读课文。
  (一)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集体评论他们读的如何。
  (二)从讲读最后一段入手:
  1.师:王冕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书中哪一段是写的这三个问题?
   生:读第3段,然后再回答。教师板书:就像……一样
  2.师:谁像谁?
   生:王冕画的荷花就像真的荷花。
  3.师: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生:他天天画,不灰心。(老师马上板书:天天画,不灰心。)
  4.师:什么叫不灰心?
  小结:这说明王冕开始学画,也画不好,但他不怕失败,画不好继续画,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把荷花画得像真的一样美丽。
  5.师:王冕学画画的条件好吗?和你们自己比一比。(请班上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谈谈。)
   生:先说自己参加学习的情况,如到外边学习父母接送,要什么学习用品,家里都给买,吃穿不愁,还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王冕家里很穷,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他画画用的东西是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的,纸是找来的。
   指导朗读1和3自然段。
  6.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你知道王冕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有志气,在艰苦的环境中自觉地学习,不怕艰苦,勤奋好学的孩子。
  7.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知道了什么道理?生答: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否则就学不好。
  (三)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本段共有几句话?
  1.请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并说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实行类比的方法“入境”。
   (1)让学生说说某种花雨后与雨前有什么不同?生说:花的叶子更绿了,花瓣更艳了,花瓣和花叶子上还有小水珠,比下雨前更美丽了。
   (2)让学生看插图,说说雨后的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说:荷花更鲜艳了,花瓣……荷叶……
  3.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生答:雨后的荷花很美,美丽的荷花吸引着他。所以王冕想把它画下来。
  4.师问:书中哪句话写王冕想要把荷花画下来?
  5.教师范读第五句。让学生仿读。(要读出王冕渴望把荷花画下来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诵。然后同桌互背互查。最后指名背诵。
  7.师问:王冕学画荷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谁说说他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说明:因此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再次重现,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师板书:勤学苦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一、预习生字、新词。
  (一)把本课生字词用“—”画下来。
  (二)读准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二、教学生字,新词。
  (一)集体读生字词卡片。
  (二)指名读,说字形的记法。
  1.独体字:(讲清部首和应注意的地方。)
   父读fù   是部首字。叫“父字头”。                   组词:父亲、父母。
   乌读wū   是“丿”部。把鸟字去掉点就是乌。乌是黑色,乌云是指黑颜色的云。组词:乌云、乌鸦、乌黑。
   平读píng 是“一”部。                         组词:平时、平常、平安。
   更读gèn  是“一”部。写时注意不要写成“”。“更”是越发、更加的意思。 组词:更好、更美丽、更快。
   丽读lì  是“一”部。2、5笔为竖。                   组词:美丽、艳丽、华丽。
  小结:属于“一”部的字有几个,都是谁?“父”是什么部,“乌”呢?
  2.上下结构的字:讲清应注意的地方。
   亲读qīn    是“立”字部,下边是变形的木,不要写成木。             组词:父亲、母亲、亲人、亲热。
   荷读hé    是“艹”字头,荷花、荷叶的荷。左边不要写成“氵”。
   想读xǐang 上边是“相”,下边是心字底。                     组词:想一想、想念、心里想。
   美读měi  上边是“羊”字头,但写美时,上边不要写成“羊”,而是“”,下边是大。组词:美丽、美好、很美、美国。
  3.左右结构的字:(重点分析。)
  读读dǔ右边易错,应写成十卖第三笔是“”,不要写成“”或“冖”,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组词:读书、读一读、读报。看书、念书都叫读书。像读xiàng像不像的像。右半边较难,笔顺为,,第6笔是一撇,从扁口中穿出来。
  组词:好像、真像,像不像。在课文中是好像的意思。
  三、巩固生字和新词。
  (一)指名抽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亲、读、乌、更、美、丽、像。
  (一)亲上下各占田字格的二分之一,第6笔横要比第5笔横要短。
  (二)“读”和“像”都为左窄右宽的字。
  (三)乌第3笔竖折弯钩的折一定比第2笔横折钩的折要宽,这样写出来才好看。
  (四)丽第一笔横写的要长些,下边“”宽窄、高矮都相同,整齐的排在大横的下边。里边的两个点均点在横中线上。
  (五)美上半部写在上半格,三横一样长,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下半部的大的第一笔横要长于上边的三横。
  (六)更“”写在上半格,横与下边的曰宽窄相同,第5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6笔撇要顶着第一笔横,最后一笔捺要比上半部宽出去下笔。
  范字:
       
  五、作业:
  每个生字和新词各写两遍。
                第三课时
  指导作业:
  一、选合适的词填空,再读句子。
  (一)荷花开得(很)鲜艳。(很、更)
  (二)王冕(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就、只)(三)他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画笔。(平时、有时)(二)(三)句比较容易,都是书上的原句,在讲课文中已理解。但第(一)句就不同了。要给学生讲清楚,前面没有表示“在什么情况下”之类的词语,不能填“更”,只能填很。可与课文对照一下。
  二、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一)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二)大雨过后,荷花更美丽了。
  (三)他天天画荷花。
  (四)他画的荷花像真的一样。
  以上几个句子是课文中的重点句,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和抄写使学生更加熟悉这几个句子的句式和课文内容,同时也复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验收:
  独立完成练习册的作业。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学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质疑师小结:(1)谁学画?(2)学画什么?(3)为什么要学画?(4)怎么画的?(5)画得怎么样?
  二、初读释疑。
  1、带着以上师总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读通课文。
  2、检查反馈学习情况。
   (1)重点正音:神、省、傍、平。
   (2)指名分自然段读。
  3、释疑。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看图激qing。
  出示课件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四、指导学文。
  师:荷花确实美得让人百看不厌,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把它描写出来,请你找找,书上描写荷花美丽的是哪一段?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生: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1)比较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师: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五、小结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王冕小时候刻苦学画的事。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肯下苦功夫。
   2.继续学习记住先后顺序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中学会并掌握按先后顺序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
   1.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能知道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2.那你认为课文会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学)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
   2.介绍王冕:王冕是我国元朝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刻苦自学,晚年隐居九翠山,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没骨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他还写过不少反映无未社会现实的诗歌。
   3.学习课文第1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的是什么?
    ②“只读了三年书”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冕家里很穷,条件差,上不起学。也说明他的知识少。)
    ③遇到王冕这样的家境,一般小孩会怎样?而王冕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在文中画出来。
    ④你怎么理解“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这句话?
    “找”‘这个字体现了王冕没有钱买书,但他为了读书,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书来看。
    “一边…一边…”说明王冕很爱读书学习,所以在放牛的同时也不忘了找书看。
    ⑤再读课文,思考:这些和他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有什么关系?
   4.学习第2段:
    ①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乌云密布:这是雨前的景象,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一阵大雨,清水滴滴,水珠滚来滚去--说明是大雨,而且下得不长。
    ②读一读第3-4句,思考: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雨后景色和湖中美丽的荷花。)
    ③你从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这真是美景?
    (满湖通红更鲜艳粉红色的花瓣碧绿的荷叶清水滴滴水昧滚来滚去)
    ④我们看:夏日的一阵雷雨过后,晴朗的天空,通红的湖水,映衬着湖里鲜艳的荷花。
    这真是一幅极为奇妙的图画。王冕面对这样的美景怎么样了?
    (出神——说明他对自然的美景的喜爱。)
    (心想…要是…那…——觉得很美,想留下它。)
    ⑤齐读这段,想一想: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清楚的?
    按雨前--雨后的先后顺序写的。
    1-2句:先写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
    3-4句:接着写湖面上的景色和美丽的荷花。
    5句:然后写王冕看荷花,想把它画下来。
   5.学习第3段:
    ①齐读课文,思考: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
    ②默读,标画出重点词语,体会理解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省下来的钱买了又找来开始他画不像不灰心,天天画)这说明他学画很刻苦,肯下功夫。
    ③指名读最后一句,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王冕荷花画得好极了,和湖里真的荷花没有两样。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思考: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2.在学习上,你要向王冕学习什么?
  四、练习:
   1.练习背诵课文第2段。
   2.看着书中的插图,想一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图中的意思?你能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
   3.填空练习:
    ( )的傍晚  ( )大雨  ( )的荷花  ( )的花瓣
    天空( )   水珠( )  情水(  )  荷花(  )
以下两页均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支(),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学习第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的句式写句子,会把荷花、荷叶美的样子说具体。
   2.能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
   3.体会王冕想学画的强烈愿望。懂得做事要有恒心,贵在天天坚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轻声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
  2.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
  1.指名读第一句。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句式训练。做课后题4。
  3.自由读2-4句。思考:王冕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4.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5. 评读第2句。
  6.雨后的湖里的荷花到底有多美呢?用" ~~~~~ "划出来读一读。
  按课文填空: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湖里有十来枝--------,花瓣上--------,荷叶上-----------滚来滚去。
  品读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1)比较句子<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7.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思考:王冕是怎么学画荷花的?
  2.什么叫"平时",启发学生想象王冕是怎样把钱省下来的,可联系第一段理解王冕省钱的不容易。
  3.理解"灰心"。
  4.想象王冕是怎样天天学画荷花的。
  (如: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冬还是酷暑) 
  5.齐读最后一句。你认为王冕画得怎样?该怎么读? 
  四、小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2.师小结:王冕刻苦学画,不怕困难,终于画像了荷花。后来,王冕成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