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应对考场上的急躁情绪和慌乱心理

发布时间:2017-10-24 所属栏目:高考考场

一 : 如何应对考场上的急躁情绪和慌乱心理

百度搜索:61阅读,发现并分享更多精彩生活。

在考场上,有些考生很产生急躁的情绪和慌乱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水平的发挥。为此,提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考试时突然心慌怎么办?

有些考生临场应试中,会突然出现心悸、心慌、胸闷、记忆困难、思维阻塞等“临场慌”的现象,对此,考生可先不必急于答题,而做几遍深呼吸来强行调整心率,迫使血液循环趋于稳定正常;或者微闭一下双眼,放松、稳定情绪。

考试时心里发急怎么办?

许多考生在拿到卷子后,心里马上起急,答题时心神不定,生怕耽误的时间过多。于是心里越想快,思维与记忆的效率反而越降低,欲速则不达。这里有两个观念性问题:一是考试的目的在于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二是考试的目的在于多拿分,而多拿分又与答题的正确率与数量直接相关,这就有了一个答题的速度与正确性的辩证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在确保正确性的前提下,再尽量加速度。

考试时遇到自己不会的题怎么办?

考生切忌慌乱。首先应分析自己不会做的大致原因:是因为自己忘了有关的知识呢?还是题目的条件过于隐蔽,自己难于发现呢?如果是由于自己想不起来某部分知识了,则可通过一些联想手段来帮助自己回忆;如果题目的条件隐藏过深,你又可以通过画面的方式,让其“原形毕露”。倘若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成效的话,你也要善于自我安慰:“我如此尽力都没做出来,说明它对大家都是难题。”

考试时间不多时仍有许多题目没做怎么办?

考生遇到这种情况,也很容易慌乱,常常是做这道题时惦记着那道题,希望能做完所有的题,结果题目做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意。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有个合理的目标和合理的决策。合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情况下,能做多少算多少;倘若这时目标不合理而过高(企图全部做完和做对),反而连较低的目标(做对一部分)也实现不了。而合理的决策则在于考生此时选择所做的题目,应该是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和分值较高的,当然还要考虑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把三者综合平衡之后再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方案。

二 : 在当地无相关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构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孩子的创伤后应激

这个应该算是我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了。[www.61k.com)

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在APA中定义为三个维度:

在DSM-IV-R的诊断中PTSD表现为侵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等三个具体的症状,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一个月(APA,2000)

闯入性(侵入性)症状:反复痛苦地体验或梦到创伤相关的线索。回避性症状:避免谈论任何与创伤有关的情感和事情,并且对一般事务麻木,回避人际交往。警觉性增高:即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题主可以根据这三个标准来大致看看这个孩子是否有PTSD症状,但是不可根据表面现象下严格的定论,这个只是症状标准,诊断标准要更严格,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判断。

题主问道孩子发生PTSD的可能性有多少。

我用一些相关研究来做个比较和预测:

(赵丞智 et al., 2001)在张北地震后17个月对受灾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其PTSD发生率为9.4%;

(Bal, 2008)在土耳其马尔马拉地震3年后的调查发现,3-8年级学生的PTSD发生率为56%;

(Arnberg, Johannesson, & Michel, 2013)有研究发现地震后6之内其PTSD并不会消失。汶川地震之后,有研究者(林崇德等,2013)在30个月之后对受灾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过调查:

在灾后10个月:PTSD总体发生率28.4%。其中女生发生率32.7%;男生23.8%

灾后2年:PTSD总体发生率16.5%灾后30个月:PTSD总体发生率6.6%。

我们能够得到一些规律是:

在压力事件6个月内,PTSD症状最为严重。灾后随着时间推移,PTSD的发生率在下降。

女生PTSD发生率高于男生。因此,六个月内,这个孩子发生PTSD症状的可能性非常大,2年之后仍有PTSD症状的可能性比较小。(当然,这个个体差异较大,不代表一定会没有,所以这点上需要父母、老师更多的帮助,如下文所述。)

(另,在重大压力事件之后,不仅仅会出现PTSD,和PTSD共病率很高的还有抑郁、焦虑、学业倦怠等负面效果,鉴于题主只问了PTSD,其他方面暂不讨论,但是其他方面也是现实情景中,父母、老师要关注的问题。)

回到题主的大问题:

在当地无相关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构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孩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个问题也是当初林崇德老师在汶川地震后,申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解决的实际问题。因为四川那边心理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受灾孩子也面临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到我们30个月后再去调研的时候,孩子们的PTSD症状发生率并不高。

所以题主大可不必太过于担心。只要措施得当,无需非专业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我们也是有可能帮助孩子度过难关的。

Freedy, Resnick & Kilpatrick (1992)提出了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危险因素模型(Risk Factor Model),认为影响灾后出现PTSD的有三类因素:

灾难前因素:灾难前个体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例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其中包括复原力、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等。)、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等。灾难当下因素:灾难发生时产生的,对个体心理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指灾难暴露程度。灾难后因素:灾后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因素,例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

灾难前和灾难当下的因素,我们可以不用太考虑,因为事已至此,我们无法改变。(例如,孩子如果是女生,女生的PTSD发生率就比男生要高;再有,题主描述中说,孩子目睹了杀人情景,那么灾难暴露程度就是很高的,这也会加剧PTSD发生概率。)我们要着重看看的就是灾难后因素。

所以这里我主要说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从来源来划分,有: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其他人的支持。

从支持的性质划分,有: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亲密感。

有研究者就发现(伍新春等,2013)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是有区别的:

来自父母、老师的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和PTSD之间起调节作用,即高的社会支持,可以使灾难暴露程度对PTSD的影响减小。而来自同学等其他人支持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而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是没有区别的,只要来源是父母和老师,任何性质的社会支持都对孩子有作用。

2. 应对方式:

有学者认为,PTG可以是一种对创伤事件的应对策略。Park和Folkman(2007)认为PTG是一种意义寻求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能够有效地缓解创伤压力给其带来的消极结果。应对策略很多,这里我主要就说说PTG。

与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相对,PTG(Posttraumatic Growth)是一种创伤后的积极心理反应,叫创伤后成长,是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个体同主要生活危机进行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心理变化。它包括三个维度:

自我觉知的改变人际体验的改变生命价值观的改变

关于PTG和PTSD的关系上众说纷纭,有三类观点,较有说服力的一些追踪研究如下:

正相关:(Erbes et al., 2005)以退伍军人为被试,结论是PTSD能正向预测5年后的PTG。负相关:(Frazier et al., 2001)被试受性侵女性,2星期至12个月的PTG能负向预测12个月后的PTSD;(Davis et al., 1998)丧亲群体,6个月PTG能显著负向预测13个月和18个月的PTSD。相互独立:(Salsman, 2009)癌症患者,13个月的追踪,发现PTG与PTSD没有互相预测的关系。

总结起来,如战争这类大规模人为创伤,PTSD正向预测PTG。

如性侵犯,丧亲这类个体性较强,并且是关系类型的创伤,PTG负向预测PTSD。

如患病这类个体性较强,且是指向自我非关系类创伤,PTG与PTSD没有互相预测关系。

题主的的情况应该属于第二种,所以培养孩子的PTG程度,有助于将来减轻PTSD症状。

(谢@刘柯提醒,解释预测关系,它是指: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例如现在PTSD高的人,6个月或者1年后PTG会很高,这样就是PTSD正向预测PTG,如果6个月或者1年后PTG会很低,那么叫PTSD负向预测PTG。如果6个月或者1年后,有的人PTG高有的人PTG低,那么我们说PTSD不能预测PTG。这个是通过大样本的群体数据得来的结论。所以我们只能从概率上说,如果PTSD能正向预测PTG,那么单独的一个个体拿出来,他之后的PTG水平高的可能性很大。 )

下面就该说,如何产生PTG,即PTG的影响因素了。

因为PTG说起来是一种体验的改变,更多是在认知的层面,所以改变孩子的认知是主要的。

其中灾难后我们能做的主要有两个因素:感恩和反刍。

感恩:

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Fredrickson, 1998, 2001)积极的情绪可以拓展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最终帮助个体建立持久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资源,有助于个体实现成长。感恩就属于一种积极情绪。感恩的道德情绪假说(McCullough et al., 2001)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绪特质,它会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建立和维持支持性的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在感恩对PTG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而父母、老师的支持会更加促进PTG的产生。所以,要使孩子对周围环境、父母老师朋友和这个世界给与他的一切心怀感恩,一方面需要周围的环境给与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这个孩子自身的领悟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创伤事件本身)。

反刍:它是指个体对于创伤性事件的反复思考。与之相反的一种应对就是逃避。

反刍分为两种,侵入性反刍和主动性反刍。

前者是被动的,创伤事件不由自主的侵入,类似于PTSD中的闯入性症状,它对PTG有一定的负向作用。

后者是主动的,在创伤事件之后,个体的核心信念会收到挑战(当孩子丧亲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致使核心信念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使个体主动思考创伤事件,思考先前未被关注到的力量,重新思考个体关于世界、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PTG的产生。

根据受损分离假说(Impaired disengagement hypothesis)(Koster et al., 2011):侵入性反刍的负向作用路径是这样的,压力事件→侵入性反刍→反刍占用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激活了个体的消极认知→从而难以进行其他思考,最终导致一系列消极结果。

因而,一方面,我们不能倡导孩子逃避压力事件,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孩子进行积极主动反刍,去思考创伤事件,思考先前未被关注到的力量。

综上所述:

第一,孩子发生PTSD的概率,在早期(6个月内)是很高的,随着时间推移,PTSD症状会下降。

第二,PTSD症状有三个维度,诊断标准更严格。

第三,影响PTSD有灾难前、中、后,三个部分,前中的部分我们已经不可控,我们要关注的是灾后的部分。

第四,灾后因素,主要是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第五,应对方式,我们不倡导逃避,我们要面对。要促进孩子积极思考创伤事件,学会对世界充满感恩。

第六,社会支持,父母和老师的支持最重要,无论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亲密感,哪种支持,都是有效果的。

来源:知乎www.zhihu.com

作者:曾小傻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2 个回答,查看全部。

三 :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对孩子的愤怒情绪

愤怒!这种强烈的感情通常都具有负面的含义。但愤怒本身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不好的是你在愤怒的影响下可能做出的那些冲动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痛苦。理解愤怒不是为了不再愤怒。愤怒是1种正常的感受,通常都代表着1种自我保护。我们应当像接受其他感情那样接受它,认识它。

父母对孩子的愤怒

如果父母充满控制欲、无视子女或者不接受自己的子女,成年子女的愤怒感很可能就会持续多年,甚至持续终生。尽管愤怒在短期内有助于自我保护,但对长远的自我形成(不论是生理、心理还是社交)却都没有好处。本章将帮助你弄清楚,你是如何用愤怒来保护自己不受父母伤害的(甚至至今仍然如此)。并帮你理解处理愤怒的不同方法,愤怒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如何走出你长久以来(可能)一直感受到的那种愤怒。

父母的愤怒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小孩子们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会保护自己,他们的父母有能力,并且永远是对的。如果爸爸或妈妈发怒了,孩子就会以为一定是自己的错,因为其他的可能性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内化而不是表达出来。同样,对于不被容许表达出愤怒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愤怒被父母所扭曲(就像飞去来器一样,愤怒最后又回过头来伤害自己),并导致愧疚、抑郁的愤怒等等负面的结果。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对孩子的愤怒情绪_愤怒的父亲

愤怒是什么?

尽管你的父母、媒体与社会对愤怒有许多负面的看法,但愤怒其实是1种正常的感受,它可以在你感到害怕或受到伤害时保护你。愤怒可以调动你的身体机能,使你做好迎接打击的准备(想象一下当你发现一头美洲鳄正在追你时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它会提醒你你的底线已被侵犯;它也可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愤怒也可以保护你不受精神上的伤害。想象一下和你交往多年的爱人忽然告诉你他想要和你分手。你因为这个消息而悲痛欲绝。但你的悲伤和迷惑很快就?成了愤怒,“他怎么能这样对我?我为这段感情投入了这么多,难道他就不能早点说吗?这个混蛋!”

感觉自己的价值没有被承认,自己没有被认可、被欣赏,自己的话没有人听,这些都会带来愤怒。感觉受到他人(意愿、期望、命令、规定或行为)的控制,或感觉到自己的底线被人侵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都会引发愤怒。如果父母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只关注自身利益或缺乏安全感,那么对孩子们来说,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愤怒是很正常的。

对许多人来说,感觉愤怒比感受悲伤、嫉妒、羞耻或其他感情更容易,他们也更愿意愤怒。愤怒会强迫你行动;不像其他感情,愤怒中充满着能量。这种能量会使你感觉自信,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环境。想象一下你因为某事而伤心时的情景。你能够感受到力量、或迫使自己行动的行动力吗?(你所感受到的更有可能是疲惫,只想睡倒在床上或沙发上。)

处理愤怒是你自己的选择

怎样处理愤怒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你无法消除预先存在的压力(尽管你可以改变自己解读这些压力的方式),你也无法消除当前压力(尽管你也可以改变自己解读这些压力的方式)。但如何发泄你的愤怒,选择权在你手中。你可以通过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来将间接性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该吃就吃,该睡就睡,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并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你还可以改变自己的触发性想法,使这些想法不会随便引燃周围的炸药。

停下来,想一想:重构导火索

下面是一些将触发性想法转换为不引发愤怒的想法的例子:

◆“我不该受到这种对待”——“我想要得到什么是我的自由,但别人也没有提供给我这些东西的义务,而且我已经是成年人了”。

◆“这不公平”——“没有1个人的个人需求比他人的需求更重要。(是否公平,由客观标准来评断)”。

◆“你在故意设局陷害我”——“不论看上去有多么明显,但我真的不知道别人的动机,我又不能看透别人的心思”。

◆“你知道得更清楚,但你还是这么做了”——“知道得更清楚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做得更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当时最强的动机和需求”。

◆“你这个混蛋”——“根据一时的行为给人贴上的标签很少能够完整地概括1个人”。

你还有哪些触发性的想法?你有没有想到什么方法,将它转化为不会触发愤怒的想法?

停下来,想一想:虚构与现实

关于愤怒有许多的说法。下面哪些是你也认同的不实之词?哪些又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事实?

◆愤怒意味着你对某事反应过度。

事实:愤怒是1种完全正常的反应。

◆如果无视自己的愤怒,愤怒就会自行消退。

事实:愤怒与其他感情一样,并不会因为你的无视而消退。你应当承认、接受自己的感受并设法应对,尽管过程可能会不那么令人愉快(可能只是一小会儿)。

◆如果我表现出自己的愤怒,那就意味着我很自我中心,并且难以相处。

事实:也许有人会认为你很自我中心,难以相处。但这并不能改变愤怒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按照别人的看法来抑制自己的感情。

◆如果家人或朋友惹我生气,我应当忍下来。

事实: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表达愤怒的不同方式;在这里我们先要说,忍下来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

◆复仇是甜美的。

事实:报复只会进1步加深愤恨,并经常会带来愧疚感,尽管这有些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表达愤怒意味着失控。

事实:这完全取决于你选择如何表达你的愤怒。当然,确实有失控的可能。想象一下那些在痛哭流涕前大吼大叫的人,还有那些夺门而出的人,那才是失控。表达愤怒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也包括写信和交谈,这2种方式就一点儿也不极端。

◆如果错怪我的人看到我的愤怒,他就会意识到他对我的影响并做出改正。

事实:不要有这种指望。想要改正,既需要愿望,也需要相应的能力。以为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会使你再一次失望并受到伤害。

四 : 聪明妈妈如何来处理孩子们间的冲突

小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是难免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处理的方法,处理的适当可以使孩子从中学习到一些处理事情的技巧,相反处理的不当,反而还会伤害到孩子,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具体的学习下如何处理孩子们间的冲突!
  晚上,我在浴室洗澡。忽听周周敲门,略带哭腔地说:“妈妈,晓晓把牛奶泼到了我的衣服上,我变成了一只落汤鸡!你快出来呀。”我说:“好,妈妈在穿衣服,你稍等一下。”我穿好衣服出来,周周满脸沮丧地站在门口,看见我,她迫不及待地向我控诉晓晓的“罪状”,“晓晓端着杯子给我喝牛奶,突然她把牛奶泼到了我的衣服上。妈妈你看,这里,还有这里,到处都是牛奶!”周周指着那些沾满牛奶污渍的地方说。我蹲下来,拉着她的手说:“晓晓把牛奶泼到你的身上,你很生气是吗?”周周点点头,气鼓鼓地说:“我的衣服上到处是牛奶,我变成了落汤鸡,一点都不漂亮了!”(早教网)
  好一个“落汤鸡”,这是周周在《不一样的卡梅拉》里面学到的词,小黑猫被磨坊主装进麻袋,然后扔到河里,被小胖墩钓鱼给钓了上来。小鸡卡门给湿漉漉的小黑猫取名为“落汤鸡”。周周把被牛奶泼湿的自己称为“落汤鸡”,真是贴切不过。周周接着说:“妈妈,我要换衣服,这件衣服湿了。”我说:“好啊。”
  换了衣服出来,周周已经没事了。我看见晓晓坐在沙发上闷闷不乐。外婆告诉我,刚才泼了牛奶之后,周周责怪晓晓,还打了晓晓。晓晓5岁,仅仅比周周大1岁半,她很懂事,处处照顾周周,给周周擦鼻涕、喂饭、喂药。有时周周打了她,她从来不还手,只是抓住周周的手,不让周周继续打她。我猜测晓晓应该是在给周周喂牛奶,只是不小心把牛奶泼了。晓晓是“好心办了坏事”,而周周抓住她的失误不放,还打了她,她正委屈着呢。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对他人的无心失误,不要紧紧抓住不放,要宽容对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她能推己及人,尝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把周周抱在腿上,问她:“刚才晓晓是在喂你喝牛奶吗?”周周说:“是的。”我说:“那她是在照顾你了,她是不小心泼了牛奶的吧?”周周点点头,“是的。”我接着说:“你责怪晓晓,还打了她,是吗?”周周点头承认了。我温和地说:“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你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你很害怕,你说你是不小心的。妈妈有没有责怪你?有没有打你呢?”
  周周小声地说:“你没有打我,也没有责怪我。”
  我说:“妈妈宽容了你。如果你上次打破碗的时候,我狠狠地责怪你,还打你,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周周说:“我会伤心难过的。”
  我柔声说:“今天晓晓泼了牛奶在你身上,也和你上次打破碗一样是不小心的。你责怪她,还打了她,你说她现在是什么感觉呢?你看看她现在快乐吗?”
  周周侧过头看看晓晓说:“她不快乐。”
  我说:“所以呀,对别人不小心犯的错,只要对方表示了歉意,我们就要原谅对方,这叫宽容。”周周专心地听着,没有说话,“宽容”对她来说,也许还需要时间来理解。
  顿了一会儿,我接着说:“你觉得你现在该怎么做呢?”周周从我腿上下来,走到晓晓跟前,捧着晓晓的脸,说:“对不起。”说完还拥抱了晓晓一下。
  晓晓依然闷闷不乐,5岁孩子的情感比三岁多的孩子更为复杂,更接近成人。周周早就忘记了“落汤鸡”的不快,而晓晓还没有忘记周周的责怪和打她带来的委屈,这种委屈的情绪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是一件好事,让周周明白: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的。经历了晓晓对她的冷落,也许能让周周更加懂得尊重和体谅别人的感受。
  接下来是洗漱睡觉,在睡觉前的一个小时里,任凭周周怎么喊“晓晓”或是“晓晓姐姐”,晓晓始终没有理睬周周,周周觉得挺没趣的。
  第二天早晨,晓晓早早地起床了,周周还没醒来。看起来晓晓的情绪不错,昨夜的不快似乎已经烟消云散。我笑着问晓晓:“昨天周周打了你,你不开心了吧?”晓晓说:“是的。”我说:“现在感觉怎么样?”晓晓的脸上露出笑容,“现在没事了。”
  不久,周周醒来了,一睁眼看到晓晓,对着晓晓笑。晓晓也笑了,她们俩“一笑泯恩仇”了。
  父母在孩子起冲突的时候,父母在这里千万不要去充当一个判官的角色,很多父母以为自己很万能,他们希望孩子有问题了找自己来处理,有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本身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早期教育
  重点提示:
  让孩子知道:对他人的无心失误,不要紧紧抓住不放,要宽容对方。
  父母在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去充当一个判官的角色,这万万不可。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做为家长首先要搞清楚状况,不可盲目的对孩子们一顿痛骂,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每个妈妈们都能够教会孩子们更多的处理事情的技巧!

五 : 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

想要拥有高品质的亲子沟通,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www.61k.com)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爸妈,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吼道:“不准哭!闭嘴!”或者以抛弃相威胁:“如果你再哭闹,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做法虽然会使孩子即刻停止了哭闹,但却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一种不被理解和接纳的负面感觉连同刚才没有得到疏导的情绪会一同积压在孩子的心头。

如果一个人想获得另一个人的理解和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爱,那么接纳他的情绪,包括负面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功课。

负面情绪是指令自己不满意的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不舒服的感受,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因此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我们在成人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那有什么可生气的呀!”“那有什么好哭的,你看你那样子!”这样的否定和质疑孩子的话语经常在沟通中被听到。

孩子有自己主观的感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所以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无论孩子处在哪一种情绪中,都要对他的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这些情绪不仅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兴奋、快乐、激动,也包括消极的情绪,如烦躁、绝望、委屈、生气、孤独。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就要认同、支持他的情绪,而是希望你能关注到、意识到、觉察到对方的情绪,并多给予理解,我们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共情”,也叫“同理心”。

做到能与孩子共情之后,就会使自己有一个更宽广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产生。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儿,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每个人都是这样,首先喜欢的是他自己,其次是喜欢像自己的人。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喜欢你、信任你,从而愿意听你的建议或看法。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有方法的,下面介绍几种好用的方法,当然要掌握宗旨之后灵活运用:

1.用“是吗”、“恩,我明白了”或者重复一下孩子的话等方式表示接纳

有些时候,这些简短的话就可以换来孩子的信任和平静的心情,如果你需要给孩子建议,说完这样的话之后可以再说出你自己的关心或看法。如孩子在超市里看到一个玩具一定要买,而这超出了你的预算,孩子生气哭闹起来,这时候你可以说:“我明白宝宝非常喜欢那个玩具,说实话,妈妈也很喜欢。但是妈妈的钱不够了,买不了这个玩具,以后等我们有钱了再买好不好?”孩子听到妈妈对自己的理解就会心情平复一些,不会在超市太给你难堪。但是有的妈妈可能会这样说:“那玩具有什么好的,不能买!”结果孩子就会继续撒泼打滚。

2.用和孩子相同的感受回应表示接纳

如果孩子在公园里玩的兴高采烈,妈妈想让宝宝喝点水补充一下水分,懂沟通的妈妈会说:“宝宝玩的可真开心啊!妈妈也很高兴!来,喝点水再去玩。”不懂沟通的妈妈这个时候却可能说:“别玩了,过来喝水。”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哭了,懂沟通的妈妈会说:“宝宝摔得一定很疼吧!妈妈的心也跟着疼了,但是宝宝可以勇敢站起来。”不懂沟通的妈妈却可能会说:“摔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快起来吧!”

3.替宝宝说出他们的感受

3岁前宝宝的心思很简单,但是自我表达能力很差。如果你正带宝宝在小区里玩,这时候过来一个小宝宝直接奔孩子手里的食品冲过来,结果孩子伸手推倒了对方,两个小宝宝先后哭了起来。这时候懂沟通的妈妈会说:“宝宝看到别的小朋友来抢东西,心里很害怕,所以就推倒了他是吧?但是推人是不礼貌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请妈妈保护你或者分一块给小朋友一起吃”。不懂沟通的妈妈可能会说:“看,把小朋友推倒了,快点扶人家起来!”之后还可能会强行把宝宝手里的吃的掰一块给被推倒的小朋友。

父母只有做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内心才会觉得安全和温暖。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应对考场上的急躁情绪和慌乱心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07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