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赞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福贵》

发布时间:2017-08-07 所属栏目:中华文化

一 : 赞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福贵》


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福贵》

2006年的时候,电视剧《福贵》被网友在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看到参与讨论的大都是年轻人,而且看法几乎是一边倒,叫好声一片。因我很少追看电视剧,就不以为然。

后来才知道2007年6月,在第十三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打败《半路夫妻》、《新结婚时代》、韩剧《宫》,一举获得了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连续剧评委会大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根据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在深刻体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幽默达观的人生态度贯穿全剧的创作,情趣盎然地表现着人生的苦难,给观众带来持久地感动。《福贵》是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

于是,对这部电视剧我也关心起来,电视剧是北京一家叫和润阳光的影视公司投资的。策划人、制片人葛鹏燕,编剧谢丽虹,导演:朱正,主演:陈创、刘敏涛、李丁。

《福贵》通过福贵一生的经历,描写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以一段真实艰辛的历史为背景,以平凡的人的经历体现出了不平凡的历史真实和人生内涵,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生的真善美。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主人公“福贵”是1个纨绔子弟,他喜欢往城里跑,常以有钱人的身份在城里吃喝玩乐,夜以继日地豪赌,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他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全输光了,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一家人的幸福就断送在他的手中,终生与苦难相伴。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落魄,厄运的阴影也一直追随他的脚步。爸爸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了壮丁。此后他历尽苦难,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女儿凤霞在他被抓壮丁的日子里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身边的亲人1个1个地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四十年后,他依然活着,但生活逼迫得他毫无退路,成为1个深陷于孤独而无法自拔、只能与孤苦为伴,与自己的象征——那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了度残年。

对于《福贵》这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我很感兴趣。连着好几天盯着《福贵》,以至于我连饭也不做了,叫外卖吃。家里尽管对吃外卖有意见,但也被《福贵》吸引,坐下来边看边评。亦庄亦谐感人的情节让人时而发笑,时而流泪,但更多的是感动。于是,我不单向亲朋好友极力推荐这部电视剧,我也要向网友推荐这部电视剧,因为它真实地史诗般地记录了那段难忘的也不能忘记的历史。它的拍摄和表演都非常质朴、细腻、认真,主题歌优美动听、苦中有乐、乐中带泪。对于这部电视剧,我欣赏它,赞美它:

首先赞美的是策划人制片人葛鹏燕女士的独具慧眼和胆识才情。网上说葛鹏燕女士是一位教理论数学的大学教师,对影视艺术从来就没有经验,这更说明了她的慧眼独具,她看到了余华的《活着》的表达内涵,她知道现实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她更明白“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而且在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好多投资人都退出了,可是葛女士却坚守了下来,真是一位有数学头脑却又懂得艺术欣赏的老师。凭着葛女士的数学头脑拍了一部低成本的电视剧,但是别看钱花的不多,也没有什么大腕、大场面和特技之类的东西,但是其电视剧所表达内容和取得的的效果可是很高的,电视剧《福贵》保留了原小说的悲剧色彩,在悲剧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1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  
在艺术性上,该剧把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沧桑感,历史感渗透于细节之中,主要演员表演精到,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可视性佳。电视剧中的人物喜、怒、悲、乐,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活的气息很浓,观众评论说:电视剧《福贵》拍得非常质朴、平实,没有大明星,也没有让人眩目的商业元素,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内涵如此丰富的电视剧了。

它带给观众的是:人活着是多么的好这个道理。是啊!活着是多么的难啊,但是活着同样也是很幸运的,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应当活着,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胜利!

所以要感谢葛鹏燕女士的才情、眼光和坚持而送给老百姓的精神大餐!

其次要赞美编剧谢丽虹。她把原小说中12万字的内容扩展成30集电视剧相当于60万字,对编剧来说无疑是1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强调的是“苦”,但《福贵》并没有《活着》原著那么凄惨,编剧谢丽虹不仅让福贵家“少死了”几个人,都还在他们的生活中添加了些许亮点。而余华自己也表示,“欢迎一切改编”。谢丽虹说,原小说的主要精神是表现活着的沉重,这点在电视剧里不能丢,但和小说自始至终的残酷相比,电视剧增添了亮色,“需要考虑电视观众的承受能力,此外还要给观众以希望。既然是大悲剧,就得先让这些小人物闪光,然后他们的毁灭才会更有力量。老百姓更喜欢的应该是故事,而不是大腕。”谢丽虹认为,或许《福贵》里的年轻演员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谢丽虹说对了。

次要赞美导演朱正,从演员的演技到场景的安排布置,再加上合理的情节设计,生活的气氛跃然于屏幕之上,生活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在表现手法上几乎就是运用了写实,这种实在的气氛很得体,也很得当,不做作,不虚伪。这种感觉并不是什么电视剧就能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更要赞美的是一班不出名的演员。制片人葛鹏燕解释:“以《活着》原著小说的分量,请大腕出演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我们从几位顶级男演员的表演中看到的多是睿智,而作为小人物的福贵,他的眼神应该有一丝混沌,所以就在众多应征者中,我们选了和福贵形象最贴近的陈创。”没有大腕儿撑场,一色儿的“草根演员”,却创下很高的收视率!据说当初南京电视台在选片时,就是让观众投票,结果居然《福贵》票数第一。看过该剧的观众反映,全因这部戏很有内涵。开始演员班底“平民化”,导致价码上不去,一集的价格甚至不到两万元。然而,几个城市的高收视率让《福贵》身价几乎翻了一番,影视娱乐频道就是用了近4万元一集的价格引进此剧的。和当下流行的明星成堆的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福贵》起用的都是不知名的“草根”演员。但正是这群年轻演员的真情、质朴的表演,感动了许多观众。该剧在全国许多城市播出时,都有过不俗的表现,还曾经一举拿下西安和南京两地当季电视剧收视榜首。影视娱乐频道的工作人员说,“毕竟《福贵》有余华的原著打底,而且涉及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时期,内涵极其丰富。”

最后要赞美的是福贵的主题歌:

福贵啊,福贵,谁福谁贵。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
花鼓声声唱江南丝雨,
喜怒哀乐听小桥流水。

五福临门是天上的云朵,

大福大贵那只是铁树的花蕊。
福贵啊,福贵,啥叫福贵,

福在那平安,贵在滋味。

莫道天上神仙就好,活在人间实在最美。
平常事平常心是平常的人,

好好地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
平常事平常心是平常的人,

好好的活着那就是百姓的福贵,百姓的福贵……

《福贵》的主题歌告诉朋友们,咱们是老百姓,好好地活着最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看一看这一部难得的既有思想性、社会性又极具审美观赏价值的好片子。

..

二 :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什么时候?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什么时候?


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5周年之际,在瑞典举行首届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是 X射线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兼物理所所长威廉-伦琴(William Roentgen,1845—1923)

三 : 蚌埠一中贺女婿获诺贝尔奖被指攀亲戚 回应不会撤掉横幅

蚌埠一中怎么走 蚌埠一中贺女婿获诺贝尔奖被指攀亲戚 回应不会撤掉横幅

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10月8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妻子吉娜毕业于安徽蚌埠一中。[www.61k.com]今晨,评论员杨禹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张关于蚌埠一中祝贺本校“女婿”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引发关注。不少网友戏称该校“攀亲戚”,认为埃里克获奖跟蚌埠一中没有关系。对此,校方回应称,挂出这则祝福是因为高兴,学校不会撤下这则祝福。

杨禹微博称“热烈祝贺我老家安徽芜湖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蚌埠一中的女婿获得诺贝尔奖”。配图显示,一个LED屏上写着“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对此,蚌埠一中办公室高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学校的确于昨日下午在校园内的LED屏上挂出了这则祝福。

不少网友转发杨禹微博,并调侃:“攀亲戚哪家强?”“跟贵校教育品质或是业务有半毛钱关系吗?”

四 : 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谁?

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谁?


第1届诺贝尔奖获奖者

奖项 获奖者 国家及地区 获奖原因

和平奖 弗雷德里克·帕西(Frédéric Passy 1822-1912) 法国 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奖 琼·亨利·杜南(Jean Henry Dunant 1828-1910) 瑞士 创立国际红十字会

化学奖 范托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兰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生理学或医学奖 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 德国 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

文学奖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 《孤独与深思》

物理学奖 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1923) 德国 发现X射线

五 : 莫言得到中国籍公民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莫言的文风突出中国的

莫言得到中国籍公民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莫言的文风突出中国的人文风采,更揉合了西方新时代的元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特别是文学形式,是识别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特征
②说明中国向世界的科学文化领域发展,国际社会也向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
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具有吸引世界眼球的独特魅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题文中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说法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秀的文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考点名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特点、内容、作用:
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而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
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贡献:①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众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构成) :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认识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①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③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特点;
④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认同就是对本民族生活习惯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本民族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信念。

要增强文化认同感:
①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②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③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
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要情为祖国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京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杂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武术
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山庙,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大丰白驹镇《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东台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读书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义丰的龙舞,建湖的杂技,淮剧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
②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如何传承(如何对待)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
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多种多样的。
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

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角度: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文化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②国家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破坏遗产的违法行为;
③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保护能力;
④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
社会角度:
①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②鼓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民俗。
个人角度:
①认真学习、自觉遵守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保护文化产的责任意识;
②向他人、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③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产的行为作斗争;
④为保护文化遗产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⑤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如:游览名胜古迹时不乱刻乱画……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①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应该: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作用。
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比较突出的有:第一:尊老爱幼的传统;第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传统;第三,诚实守信的传统等。
②重义、诚信、勤俭、慎独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
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
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本文标题: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赞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视剧《福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375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