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 Lesson 71

发布时间:2017-08-10 所属栏目:七年级数学教案

一 : 教学设计方案 Lesson 71

教学设计方案 Lesson 71

Teaching Aims
1. Practise Indirect Speech .
2. Do the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Step I Practice
SB Lesson 71, Part 1. Go through the answers in the second column to reinforce the language items in the Presentation. Then match the first two questions and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before they work in pair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Answers: 1.e  2.c  3.d  4.f  5.a  6.b
Step II Practice
Change the questions in the exercise in Part 1 with the whole class, then let the Ss work on the exercise in Part 2 in pair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Answers:
Part 1:
1.He asked her what she was looking for.
2.He asked her what kind of necklace it was.
3.He asked her where she had lost it.
4.He asked her what it looked like.
5.He asked her if it was valuable.
6.He asked her how much the necklace was worth.
Part 2:
1.She asked her where she had been all these years.
2.She asked her if times had been hard for her.
3.She asked her what had happened.
4.She asked him where they were holding the ball.
5.He asked her how much a new dress cost.
6.He asked her if she needed to wear any jewellery.
7.He asked her if she had a friend who might lend her some jewellery.
8.She asked him if they had invited anyone else in his office to the ball.
9.She asked him if the ball was held every year.
10.He asked her if the necklace was valuable.
11.He asked her how much the necklace was worth.
12.He asked her how much this necklace cost.
13.He asked her if she thought it had been stolen by a thief.
Step III Preparation for listening
SB Lesson 71, Part 3. Wb Listening, Unit 18, page 124. Discuss the pictures in Ex. 1 before you play the tape. Go through each exercise in turn before you carry out the exercise, to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o do.
Step IV Listening
Listening Cassette Unit 18. Do each exercise one by one. Play the tape, then let the Ss discuss their answers. Play the tape again if necessary,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V Workbook
Wb Lesson 71, Exx. 1 - 3.
Do all these exercises orally first in class.
Step VI Homework
Finish the Workbook exercises.

二 : 《小熊请客》教学设计方案

课 题: 小熊请客
教 师:高 俊
学 校: 辽宁省阜新市太平区和平小学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选自北师大出版社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4的乘法口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用“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决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1、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乘法口诀”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它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3、教学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4、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推导、理解、应用。
教学准备:小熊玩具、“小熊请客”主题图,试题卡、幻灯片、气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让大家猜,并用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主题图色彩鲜明, 在以往的基础上,他们会很快去找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肯定会说:小熊串的红果串,每串4个,他已经穿了2串,他还要串也一定是4个4个串的,当然在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学会把老师刚才所说的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红果串等等,说得很完整,这时老师也不要怕耽误时间,让他说没关系的。此时,老师适时点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个红果,那么2串、3串……9串呢?这时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
设计理念: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让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展示数学信息,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做正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用很多的方法,如:(1)4个4个的数(连加),(2)学生可能会运用学过的口诀把9串红果分“堆”计算:如:5串一堆(有20个红果),2串的2堆(每堆8个,2堆有16个)所以一共需要红果36个;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个红果,3堆一共有36(12+12+12)个红果。 只要学生说出理由,教者都要给以肯定。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2 、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结果的正确性,并试着编制口诀。教者可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口诀编制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小组交流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的。
3、 汇报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的。并填上结果及口诀。找出已学过的口诀,检验口诀编制的正确性。
4 、怎样记住4的口诀,小组共同探讨方法,寻找捷径。在这里我会出一个问题:老师在做4×6时忘记口诀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办呢?让同学们帮忙解决,同学们一听,老师不会,让我们帮忙解决,多么荣耀!他会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方法,如:(1)可以用连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结果嘛?(3)可以4个3加4个3……最后老师可以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让老师做出4×6的结果,但是老师还要说,如果你记住了口诀会更快的做出来是不是?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写出4×6的结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这样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下面我们用已学过的方式记口诀,(1)开火车记忆口诀(2)师生对口令(3)同桌对口令,而后教者可以出几道乘法题卡,以检验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情况,教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看哪个孩子问题较大,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以弥补。
设计理念:新知的探索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口诀的应用能力。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说一说”数桌腿的活动,这个可以让学生亲自摸摸、数数强化对口诀的记忆。
设计理念:强化记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完成21页的习题。
可以这样衔接:为了庆祝小熊的生日,小兔、松鼠、小狗和刺猬还拿来了好多各色的气球要送给小熊呢!他们都送了多少只呢?这时找到四名同学分别去这四个小动物,让他们找到自己送给小熊的气球。其他同学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让他们感受发现的喜悦。 而下面的2题是单纯的计算题,直接让学生做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让同学们进行夺气球比赛,3题是看图题,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不但说出算式,而且还要说出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及条理性。这道题可以设计成抢答题,哪一组的哪一个人抢答的最快就奖励哪一组两个气球,最后评选出气球最多的为优胜组,每人奖本一个。为了让1、2、3题衔接紧密可以这样说:气球终于准确无误地送给了小熊,小熊非常感谢大家,他希望把气球送给其他的小动物们,于是,他提议,进行上面两项比赛。
设计理念:这样设计特别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恨不得马上去参加这种学习活动,这正符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知识有声有色的注入学生心田,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1页下面的数学游戏,可以这样进入。 比赛结束,大家玩得正起劲,忽然发现主人公小熊不见了,只看见桌子上留了纸条,上面写道:走过迷宫,你就能找到我,我们就能一起吃上酸甜可口的红果串了。快来吧!
设计理念:最后提到的红果串其实也是一个小埋伏,这里边有思考题,那就看时间而定了,这也正照应了开头小熊用红果串请客的主题。
最后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4的乘法。
设计理念:这不但巩固课上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
电子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三 :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四 : 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 Lesson 71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06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