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ofo共享单车-艾瑞咨询揭破共享单车数据谜团ofo日均使用次数2500万领骑行业

发布时间:2017-11-08 所属栏目:业界

一 : 艾瑞咨询揭破共享单车数据谜团ofo日均使用次数2500万领骑行业

对于共享单车行业来说,日均使用次数是衡量品牌发展潜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自从 2016 年下半年共享单车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以来,随着共享单车的持续扩张,各大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次数也与日俱增。 2017 年一季度,ofo小黄车与摩拜先后宣布其日订单量超千万,近期摩拜又宣布其日订单量超过 2000 万。然而,近日来自业内知名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却显示,目前仅有共享单车品牌中仅有ofo小黄车的日均总使用次数超过了 2500 万,而摩拜的日均总使用次数则仅有 1630 万,离两千万级还有相当的差距。

图片2.png

艾瑞咨询的数据扯下了摩拜 2000 万日均总使用次数的画皮。而事实上,仅从双方近期公布的一些官方数据上,也可以窥见摩拜所谓 2000 万日均订单量的水分。一方面,ofo小黄车全球投放的共享单车数量已经达到 600 万,而摩拜仅为 350 万左右,同时ofo小黄车覆盖的城市数量超过了 100 个,甚至连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和日喀则都有了小黄车的身影,摩拜的覆盖城市则远逊于这一数字;另一方面,ofo小黄车自成立以来的总融资额超过摩拜近一倍,而ofo小黄车的平均单车造价还不及摩拜的三分之一,摩拜在低产能的情况下如何能实现与ofo均等的日均总使用次数呢?

图片3.png

从艾瑞咨询的数据中,还可以分析出多种层面的信息。如ofo小黄车与摩拜二者的日均独立设备数大致相等,表明二者的用户数量大致相同,但是ofo小黄车的日均使用次数达到了 6 次以上,摩拜却平均不到 4 次,这表明在在同等用户量的情况下,ofo小黄车能够在日均总使用次数上胜出源于其使用频次超过摩拜50%。显然,ofo小黄车对用户的吸引力是更大的,这也说明ofo小黄车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而从日均总有效使用时间这一数字来看,ofo小黄车App的日均总使用时长为 2622 万分钟,摩拜则为 3284 万分钟。经过计算后可知,ofo小黄车App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 02 分钟,而摩拜则为 2 分钟。共享单车App的使用时间主要是在启动和解锁阶段,ofo小黄车与摩拜App的时间差异表明ofo小黄车的平均解锁速度要比摩拜快一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ofo小黄车会如此受到用户的欢迎了。

众所周知,在如今的共享单车行业中,ofo小黄车与摩拜已经成为行业第一梯队仅有的两大品牌,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ofo小黄车显然会更具发展优势,而ofo在日均总使用次数方面对于摩拜的大幅超越也表明了ofo的发展潜力。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竞争的加剧,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与ofo真实的日均总使用次数的增长比,摩拜仅靠数据的造假便想收获到其预期的市场份额恐怕将是一个难以达成的目标。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61阅读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广告

二 : 共享单车ofo有了首席产品官 任职者又来自Uber

  【TechWeb报道】3月3日消息,又一名Uber人加入了共享单车领域。共享单车ofo今日宣布原Uber总部中国产品负责人陈为加盟ofo出任首席产品官(CPO),负责ofo共享单车的产品设计及数据研究工作。

  

ofo-1ofos-Weibo

 

  共享单车ofo有了首席产品官 任职者又来自Uber

  据了解,陈为于2015年加入Uber美国总部,是Uber中国产品团队负责人之一,长期负责产品设计及团队建设相关工作,任内负责将Uber的中国产品和运营进行深度整合。同时,陈为还曾参与Uber跟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在产品和业务层面的合作。

  这是自去年11月,ofo宣布原Uber区域经理张严琪加入ofo任COO后,又一名Uber人加入ofo。

  去年8月2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老版Uber App已经在中国全面停止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全新App“Uber优步中国”,研发公司正是研发滴滴出行的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Uber中国的退出,留下了大批的人才。站在风口上的共享单车成为很多Uber人的最好选择。

  原Uber上海区总经理王晓峰早已经成为摩拜单车的CEO,如今共享单车掀起的这轮大战中,重逢在新战场上的老Uber人又是什么心理呢?这个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王卡卡)

三 : 摩拜和ofo已经融了几十亿资金 共享单车会是一个大泡沫吗?

  摘要:在国内做企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滴滴即为前车之鉴。虽然此次在各方激战正酣之时,官方有所表态,但市场走向无法预知,一旦某事件触发监管层下手整顿,鹿死谁手实难论定。

  

摩拜和ofo已经融了几十亿资金,共享单车会是一个大泡沫吗?

 

  近日,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D轮融资。而因为投资方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微信公号上微信用“超过3亿美元”而非ofo宣布的4.5亿美元相冲突,外界质疑ofo夸大融资额度造假。随后ofo又对外回应,融资本身包括股权和债权融资,4.5亿美元的总额并没有问题.

  虽然闹了一圈乌龙,其中的真真假假我们无从得知。但今天想抛开表象就共享单车盈利这个话题来谈一谈,既然共享单车这么火,那么它会不会成为继共享出行之后,又一个资本的大泡沫?

  会不会像滴滴一样,在苦战多年终于独孤求败之后,却迎来了严厉的监管,空有千亿市值而盈利乏力,烧的几十个亿何时能挣回来是个巨大的未知数,让广大投资人欲哭无泪。

  共享单车前景看好但障碍重重

  随着城市人口、车辆越来越多,拥堵日益加剧,在深度挖掘交通潜力日渐见顶的情况下,单车出行作为环保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有效手段,其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追捧。

  所以在今天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小白车、小绿车齐上阵,一时间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单车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有媒体戏言,要入局的得尽快了,不然颜色都要被抢完只能杂交了。而话音刚落,杂交的共享单车也已经出现街头,小黄车和小蓝车的宝宝——黄蓝相间的永安行也加入了战场。

  既然资本市场一致看好,而人民群众也因其便宜的价格和停放的方便而喜闻乐见,那么共享单车真的会是一门好生意?在我看来未必,虽然蚊子腿上也是肉,巨大的运营成本和不确定的政策风险,是共享单车绕不过去的砍。

  隔几天就能看到共享单车“又下一城”的报道,似乎唯有快速扩张才能彰显这个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笔者看来,其目前还停留在有限空间的争夺上,缺乏深耕、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会成为后期必须要补的功课。

  所谓覆盖40多城市、炫目的市占率都是华而不实的表象,每个城市进行核心城区的简单占位,除了可以抬高估值,其实并未深入切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市占率更是没有参照价值。

  骑行的场景虽然看上去很丰富,但都是碎片化的,骑行过程中并不适合多服务的触达,难以形成场景闭环,一旦骑行结束,用户也就离开了,并不会过多停留。而作为生活服务类场景,在骑行前更是难以让用户驻留,唯有需要使用才会打开APP扫码骑车。

  从整体来说,虽然初期可以借助共享的模式快速拓展市场,获得用户量,其增长数据让人咂舌。但可以预料到的是,随着同类型产品的切入带来的市场饱和,优质市场的存量有限性,共享单车很快会面临发展的瓶颈问题,届时,如何提高用户使用时长和粘性.

  尤其是骑行之外的时间,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个会成为横亘在入场者面前的必须要考虑的现实因素。

  共享单车发展快速但盈利前景不明朗

  经常有阴谋论者将都将摩拜每人299元、ofo每人99元的押金说成是创业公司的“套路”,并断言其中“水很深”,说共享单车运营方仅仅是靠押金就可以大赚一笔,毕竟用户用车需求永远存在,这笔钱就永远保留在运营方的账户里。

  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摩拜在2017年第一周的WAU(周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84.9万人,按照每人缴纳299元押金计算,摩拜单车沉淀的资金额度可达约17.6亿人民币,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快速扩张中。

  而实际情况是,虽然共享单车用户押金在企业发展早期可能会被挪用来发展业务,但一旦市场规范化,不管是从对用户负责还是从监管层面来说,其设立专用账号实行专款专用的是必然的选择。

  2月28日摩拜即表示已经与招行合作,招行将对监管账户内所有资金进行严格审核、监管,确保押金的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而小蓝单车也表示,押金一直放在支付平台上,未作其他用途,相信其他平台会陆续跟进。

  那么既然共享单车以押金为赢利点的设想已经破灭,那么随着市场面的铺大,在面临盈利问题时,他们将如何获取利润呢?毕竟摩拜CEO胡玮炜说的“如果失败了,就当做公益”虽然激情满满热血沸腾,但做企业真不是做公益,就算她可以接受,投资人几十亿的真金白银可是要回报的。

  共享单车最有可能的赢利点,还是在于用户一块钱一块钱的车费,和滴滴一样,在抢占市场养成用户习惯后,靠涨价盈利,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怎么补贴你,以后还是要怎么捞回来。共享单车相对于滴滴的优势在于,因为客单价的低廉,用户感知不是那么强烈,从1块涨到2块,骑车的人并不会因为涨了一块钱而有明显的减少。

  这里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假设到发展成熟期,某家平台2000万人/天的使用量,基础价格涨到2元,那么每天的流水就是4000万,一个月12个亿,一年146亿。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笔很客观的生意了,再加上开屏广告、或者商户推荐等其他商业模式,一年营收估计可达150亿。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了,考虑到单车的寿命、维护成本、人员开支等等方面,最后的盈利可能不会太高。毕竟对于这种互联网+,其模式太重,庞大的线下运营成本是不可承受之重。

  政府监管或成为共享单车最大风险

  在国内做企业,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滴滴即为前车之鉴。虽然此次在各方激战正酣之时,官方有所表态,但市场走向无法预知,一旦某事件触发监管层下手整顿,鹿死谁手实难论定。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共享单车给予了肯定,认为“共享单车是城市慢行系统的一种模式创新,实际上也是’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一种实现方式。

  强调,由于它对解决人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特别见效,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很多人都尝试这种新的方式。我想应该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这算是从官方层面给予了支持,但就像前面说的,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会产生由共享单车引发的混乱。

  而共享单车本身的发展用野蛮生长来形容也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共享单车总数已达20万辆。据摩拜公布的数据,据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预测,今年上半年上海共享单车可达到50万辆。此外,2017年伊始,不少共享单车平台均提出百万辆的投放年度计划。

  野蛮生长必然带来层出不穷的意外事件,比如乱停严重影响道路秩序、或者因单车引发事故而导致纷争等等,或者触发某些原城市运营的单车平台利益导致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强行收费、共享单车涨价引起市民不满产生投诉等等。某一天监管层认为共享单车问题重重,做出决策决定好好管一管,届时市场格局如何,谁也说不好。

  因为共享单车天然的便民、环保属性,相当于承担了一部分政府的工作职责,不排除政府参股运营方,或直接给予补贴的形式给予运营方。但也正是因为关乎于民生,其运营不善可能对地方政府考核产生影响,使得官方天然具有加强监管的动机。

  以此推论,目前百舸争流的市场格局不会持续太久,未来各单车平台诸侯割据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小结

  共享单车究竟是一个“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的积少成多式盈利生意,还是“学成文武艺、货与BAT”的资本式击鼓传花,目前暂无定论,但从当前颜色不够用要杂交的格局来看,市场已经开始过热。泡泡吹起来了,这个泡泡究竟是收放自如的热气球还是随时会爆的肥皂泡,相信各位看官自有定夺。

四 : 摩拜ofo真正的“敌人”是共享电单车?

  “共享电单车才是摩拜ofo真正的竞争对手。”

  当享骑出行、猎吧、小鹿单车等一众共享电单车透过摩拜ofo的光芒刷出一点存在感时,有人如是分析。不管这话是否有预判性,但当前低调的媒体曝光和不太理想的融资状况是整个行业的现实。

  共享电单车的出现其实并不比摩拜ofo晚,然而明显高于单车的成本、复杂的换电方案、更为严格的政府监管等都成为企业发展以及资本进入的拦路虎。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即合理”,它发展是必然的,甚至潜伏的力量也无法估量。

  是共享单车的劲敌?

  共享电单车得以出现,一方面在于电动自行车行业产能过剩,企业亟待转型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如摩拜ofo等一众企业积极寻求创新,在先进生产力推动下的加速变革。

  目前,入场共享电单车的企业包括享骑出行、猎吧、租八戒、小鹿单车、电斑马、ebike、八点到、7号电单车、萌小明、西湖电单、觅马出行等十多家,大多数规模较小,无论是用户数、市场投放率还是融资等都难与共享单车相匹敌,整个市场还处于力量积蓄期。

  但倘若有一天共享电单车力量爆发,像摩拜ofo一样变得随处可见,是否会出现用户“弃摩拜卸ofo”?较之单车,电动车更加省力且速度更快,试想当两个行业发展到同一水平线,用户更买谁的账?

  要和摩拜ofo叫板,共享电单车无非要满足:1、铺设足够密度的电单车,满足大多数用户“用即有”的基本点;2、价格方面可以比共享单车贵一点,但不能差太多;3、用户体验好,取车还车便捷。这三个条件很难实现吗?

  首先从市场投放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选择在高校、景区等较为封闭的场所运营,基本未实现大规模社会化投放,因此用户认知度较低。这与其较重的模式、高成本,高维护有关,也与整个行业未受到资本的足够重视有关。

  但规模效应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当企业运营模式相对成熟,生产电单车的上游成本不断压缩,再加之资本的陆续入场,企业大面积投放的能力不容置疑。例如享骑出行计划明年在上海各大商圈、交通枢纽、学校等地铺设4000个站点,投放超过15万-20万辆电单车;猎吧也已在9个城市的十几个学校展开运营。因此就市场密度而言,共享电单车与摩拜ofo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那么,两者的价格差异大吗?地歌网记者总结了市面几家典型共享电动单车企业,列出以下图表:

  

460111716020247089

 

  (各共享电动单车使用价格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使用价格与共享单车相差不大。首先租金来说,大多电单车与摩拜租金一样为299元;使用费用方面,由于电动车速度更快,主要瞄准5公里外的行程,因此部分企业采取以公里为单位计费。但无论怎样计算,显然共享单车与共享电单车没有明显差距。

  事实上,共享电单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充电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企业运营的最大难点,同时关乎用户体验的优良。想想看,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仅智能锁充电问题就已成为各企业的难点,虽摩拜、ofo相继提出改良措施,但截止当前实际运营中依然问题频发。对比下来,共享电单车的充电、电瓶的维修恐怕是摩拜ofo等的好几倍。

  当然现阶段各企业也提出了相应措施,如下图:

  

124795737603476591

 

  (各共享电单车的充电方案)

  总结下来目前市面上的解决方案有三种:1、建立充电池管理团队、专人负责; 2、渠道方合作或设立充电点,为用户提供充电场景;3、鼓励用户回家充电,给予奖励。有些企业或同时提供多种方案,以提升用户体验。

  然而就实际效果来看,仍需时间检验,这也是制约共享电单车发展的最大阻力。目前多数企业仅在封闭场景如学校、景区等运营,但当走向社会大面积铺设后,必将出现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共享单车就如国民照妖镜》里的乱象也许就是例子。

  可见,共享电单车与共享单车角逐,最重要的在于能否找到最合理的充电方案。无论如何,当前共享电单车仍处于萌芽状态。但对摩拜ofo而言,也许正因为未知,才最具威胁。

  共享电单车的想象力

  与摩拜ofo类似,共享电单车的本质在于供给侧改革。基于电动车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共享电单车企业借助互联网手段,搭建平台连接车与人。

  从目前已有模式来看,各平台以B2C为主,虽也存在C2C的形式,但如ofo一样,极少会有个人将车拿出去共享。此外,如猎吧、租八戒、享骑出行等,还拓展了B2B模式,现阶段表现为发展加盟商。

  例如猎吧租车虽已在9个城市的十几个学校展开运营,但实际团队只有60余人,猎吧方面表示会将三四线城市开放给加盟商,自己主要在一二线城市运营。有关加盟代理的具体费用与方式相关人士并未透漏,但是从地歌网记者交流中,了解到一个市级代理的加盟费用约为数万元的级别,而省级可能就需要数十万的费用。

  一般情况下加盟费对应的产品是包括软件平台、运营许可与推广指导,车辆费用需要按价格由当地运营商采购,总部会为加盟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不过总部与加盟商之间还存在多种合作方式。租八戒COO严正生向地歌网记者表示,在加盟之外,租八戒也可以向加盟商投资车辆,双方分享收益与风险。

  无论以何种模式发展,共享电单车与摩拜ofo一样,当前的盈利较为模糊。仅靠造车成本+低廉的收费模式+押金无论如何无法长久经营,要么不断有资本进入持续补血,要么只进行小规模的圈地运营。就共享电单车来说,不走出经营舒适区,走到大部分市民身边,恐怕只能是一桩生意而已。

  整个行业还在集体探索,然而就目前发展分析,大致有三种想象:

  1、理想模式下,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呈现一家独大局面。胜出者收割整个产业,成为规则制定者。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从网约车发展可以印证,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后,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结果呢?当新政落地,整个市场重回起跑线。当然政策是一个原因,技术的不断更迭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决定市场无法一家独大;

  2、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扩展的增值服务。共享单车、电单车的整体骑行轨迹较为稳定,那么用户画像会随骑行频次增加以及周围基础设施、商业中心间的关联性增强而不断丰富,这将产生极大的闭环数据价值。另外当平台用户足够多,成为巨型流量入口,其广告价值也不容小觑。未来这些企业或成为大数据公司、广告公司或O2O综合服务平台等;

  3、不断进行场景化衍生,产生价值。共享电单车瞄准5公里外的出行,从某种方面看可以与网约车进行对标。从网约车发展可以看到,先期各家也都在烧钱打市场,然而当整个行业趋于理性,各平台开始着重布局线下连接场景。以滴滴为例,目前发力于场景化拓展,比如与航空公司、酒店、商圈等建立一系列联系等。未来共享电单车或通过场景化的衍生产生更多价值。

  一位共享电单车领域的企业家向地歌网记者透露,整个行业除了具备共享单车行业的基本盈利能力外,最具想象力的是其对场景的连接能力。当共享电单车与景区、酒店、学校等场景进行有效连接,一方面会产生极高的数据价值,另一方面在场景的联动中产生盈利空间。

  可以预料2017年将是共享电单车发力之年,当前虽面临政府监管、盈利模糊等问题,但不难看出整个行业存在许许多多想象力,甚至未来有着比摩拜ofo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标题:ofo共享单车-艾瑞咨询揭破共享单车数据谜团ofo日均使用次数2500万领骑行业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67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