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7-11-10 所属栏目:知识分子

一 :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 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子。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
(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
(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第一首诗中找出一句进行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生:衣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学诗一共四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学诗的一个好方法:吟诗、译诗、背诗、拓诗。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学习学诗的方法: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以诗译诗法,偶句把韵押。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拓展诗意境,巧学效率高。下面我们一遍联想,记住这首诗。下课。

二 : 名师经典课例推荐(三):干国祥《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干国祥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
生:没有!
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
生:对!
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
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
生:今天学的这首诗和《复莲说》都是讲植物。
(生笑)
师:大家为什么笑?谁还要说说?
生:今天学的和这两篇散文的关系是:它们都是以景生情,以物托志。
师:他们都是借描写外界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一切景语,其实都是抒发人的内心,一切景语……
生(齐声):皆情语。
师:你们能看出了他们写作方法上相似,很好。这种串联的能力就表现出了你们的思维水平。我告诉大家,陶渊明是这两篇文章作者的祖宗,他们都是追慕陶渊明才写出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而他后面很多学者受其影响,写出了很多风格和他相近的诗文,譬如说《爱莲说》,更别说《陋室铭》。但是,在《爱莲说》中,作者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他说得是什么?作者推崇的是谁?
生:莲。
师:莲是什么?
生:花之君子者也。
师:君子是怎样的?
生:品德高尚的人。
师:用书中的话来说?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
(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
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
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
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
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师:一种是“田居”,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怎么说呢?一种是回到家园自己在田地里居住,一种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过着田居生活,你们选择哪一种?
生:归园——田居
师: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其一)
(生齐读第一首部分诗句)
师:意思懂吗?
生:不懂。
师:哪里不懂?谁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
(无人举手)
师:小的时候就没有追求荣华高贵的心情,本性就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丘,山陵,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这一去就是多少年啊?(生:十三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我不愿做的事情。什么事情?“丝竹之乱耳,案版之劳形”,还要去揖拜长官,还要和长官一起喝酒,所以,我这一只被羁绊的鸟,总是想念我的旧树林,我这一条小池塘里的鱼,想念我故乡的那个深渊,我在这个樊笼中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回到大自然了。现在知道这个意思了,我们再谈一下。这几句诗写了题目中的哪一个字?
生:归。
师:这首诗里有两组词,一组是“俗韵”、“尘网”、“羁马”、“樊笼”,这都是作者所不喜欢的,但是作者生活了十三年。另外一组词是“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现在终于能够脱离那一些,归来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为什么不回去呢?所以,刚才这首诗仅仅讲了一字——“归”。这首诗其实很长,当中还有一部分,我们把加上黄色的字读一下(即《归园田居》(其一)中刚才未讲到文字)。
师:有一字读错了,哪里?是“暧暧远人村”吗?
生:暧。
师:“暧”组一个词。
生:暧昧
师:什么叫暧昧?
生:男女之情。
师:男女之情,“暧”是什么旁?
生:日。
师:所以,“暧昧”就表示太阳朦胧不明,因此“暧暧”是说太阳光或风景看不清楚的样子。这里的“暧暧”和后面的“依依”是一样的,都是写出了朦胧的美感,这写出了哪个字?
生:园。
师:这就是诗人想要归去的那个“园”啊。还剩下哪几个字?
生:田居。
师:“田居”诗里有没有写?
生:没有。
师:你看得仔细些?
生:方宅十余里,草屋八九间。
师:这是园?还是田?
生:有园,有田。
师:但是,我们现在问的是田,“方宅十余亩”,这些“宅”是田吗?是什么?是他田园家旁边的地方,很大,因为人口稀少,土地空旷,所以一间草屋旁边有很大的地方,但这不是他的田,他的“田”在哪里?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这里只用了一句诗写他的园田,写得不明白,而其三《归园田居》就是写出了田居。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
(生沉默)
师:随便点一个,是吧,好,我找个男同学朗读,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必须准确的部分。
(生读)
师:很好,整首诗读错了两个字。
(生笑)
师:谁能够一个不错地读一遍?
(生读)
师:她读对了吗?
生:对了。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哪两个读错了?
生:秽、荷。
师:这个同学至少读对了,现在我要加大要求,诗能不能这样读啊?
生:不能。
师:刚才这样读不够,请大家再读,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想这首诗倒底该怎么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如果你的声音不能控制它,让它散散的,诗就读不好了,要调整两样东西:一是你的心跟陶渊明一起去;二是你的声音必须学会控制,请大家推荐一位读得比较好的同学。
生:×××
师:又是她,能不能换一个人?第二号。
生:×××
师:我们听他为什么读得比我们好?好在哪里?
(一男生朗读,读得很是一般)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优美,但是很好,因为他有陶渊明那种淡淡的味道。
(师范读前两句)
(生齐读这两句,渐有味道)
师:现在我再考考你,是否每个字都掌握,能将大意说出来,先自己说说,不明白举手。
(生疏通诗歌大意)
师:有问题举手。
生:“夕露”什么意思?
生:是傍晚的露水。
师:晚上?还是傍晚?
生:晚上。
师:为什么是晚上的?
生:带月荷锄归。
师:“带月”是什么意思?在月光的照耀下背着锄头回来了,“夕”在古代是月亮的象形样子,这首诗里,“夕”不是“夕阳”的夕,所以是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还有吗?没有的话,我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这个是每个同学都必须完成的,所以不是我叫到一个好学生,让他完成就可以了。
生:在南山下种豆……(语塞)
师:无须优美,只要准确而已。
生:草很茂盛,豆却十分稀少。(语塞)
师:行了,前面一位同学。
生:“晨兴理荒秽”的意思是:早晨起来去田间清除野草,到了晚上才在月光照耀下扛着锄头回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温我衣”的意思是:狭窄的山路草木丛生,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说: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师:晨兴的“兴”什么意思?
生:起来。
师:“理”什么意思?
生:修理。
师:“荒秽”?
生:杂草。
师:也就是“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芜”,“但使愿无违”的“但”呢?
生:只要。
师:现在每个同学都理解这首诗了,现在我们把这首诗读一遍,把解释忘掉。
(生齐读)
师:你的解释忘记了吗?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但是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感情还不够,是不是还理解不够呢?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诗人“晨兴夕归”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草稀豆苗盛”?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你认为他是为了什么?
生:他是为了能够在大自然悠闲的生活。
师:第二个问题,这首诗是不是刻画了一个辛勤的农夫的形象?
生:想要回归大自然的官员形象。
师:他已经归来了,是不是官员?我们给他一个我们现在的说法,可以叫他知识分子,按照古代说法叫作“士”,他刻画的不是一个农夫的形象,因此这首诗可不可以理解为辛勤劳夫?
生:不能。
师:核心问题是“但使愿无违”中的“愿”,你认为这个“愿”是指什么?
生:不愿在浑浊的世界里失去自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感觉他想回到大自然,有好好的官可以做,为什么要回到大自然里去种地?
师:这首诗里有没有?在哪一首诗里?其实在我们刚才读的第一首里,这个“愿”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脱离尘网”、“回归园田”,使本性不受损害和摧残。哦,原来不是一个农夫,而是一个诗人,士大夫讨厌这个尘世的喧嚣,想要回到山林,回到大自然中去。你对诗已经很熟了,现在把书本合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了就沾了,但是心可不可以沾?愿可不可以违?诗人的“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不可沾,不可违,怎么办?
生:归园田居。
师:远离喧嚣,独立自主,自食其力,亲近自然。可第二个问题出来了,你是否欣赏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先来做一个调查,欣赏的举手,(部分举手)不欣赏的举手,(零星的举手),没举手的举手。(生笑)
师:上课是很严肃的,没举手的举手!(走向一个学生),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不知道该怎么说。
师:不知道该不该欣赏,也就是说,你等着老师的命令,命令你欣赏你就欣赏?你先坐下来。刚才不欣赏的同学举一下手。
生:我觉得诗人对他们所作所为不赞同的话,应该去反驳而不是走开。
师:你如果认为他们是错的,就应该挺身而出,而不应该归隐山林,这是不负责任,说得好!还有呢?大家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你会为五斗米折腰吗?
(生迟疑)
师:陶渊明倒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倒底要不要学陶渊明?我们倒底在他身上学到什么?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跟这个同学一样等着老师告诉我们,欣赏陶渊吧,或是拒绝陶渊明吧。这里有两组:白的是功名、进取、高官、厚禄;黑的是自然、本性、隐逸、自由。你会选择哪一组?
生(有选黑有选白)
师:你今天坐在教室里的是黑还白?
生:白。
师:是为了白,所以有两种,有些同学是心安理得,坚定地坐在教室里,有些同学是牢骚满腹、忧愁满头地坐在教室里,而陶渊明的措施是怎样呢?排斥功名、进取、高官、厚禄,而追求一种自然、本性、隐逸、自由,你现在做好选择了吗?(走向刚才那个不知道不该欣赏的学生)
生:我欣赏陶渊明,但我不会像他那样做,因为人都是会攀龙附凤的。
师:陶渊明如果在你这个年纪会怎么做?他不会在你们这个年纪离开课堂,因为陶渊明如果没有搏取功名,然后去奋斗,去拼搏,去努力,在努力了13年之后才发现这一切与我的本性不符合,你现在知道你的本性了吗?你根本还不知道就去学陶渊明了?这就不对了。你认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对今天的世界、社会观是否有益,为什么?认为有益的举手,无益的举手。有的人认为,陶渊明这种观念对现在的社会绝对有害?为什么现在语文教材还要编进这首诗?编者是不是瞎了眼睛啊?
生:不是。
师: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给撕掉。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给个理由。
生:这个社会固然很现实,名利虽然很重要,好好学习,找份工作也是父母让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可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我们常常会失去自我,也会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心灵不是那么浅俗,所以陶渊明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是好的。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多媒体,白圆圈里面是“科学、发展、强大、集中、城市”;黑圆圈里面是“诗意、和谐、柔弱、个体、乡村”,你觉得这黑与白哪一个更重要。
生:白。
师:为什么?科学,带来了原子弹,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环境污染,但是……
生:科学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师:那怎么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白加黑),谁说的?在这节语文课里怎么个白加黑?
生:说不上来。
师:是白领导黑,还是黑领导白?
生:白领导黑。
师:怎么个领导法?我告诉你,恰恰相反,应该是黑领导白,因为诗意就是童话,而科学的一切本该为了实现童话,童话里,我们想像飞上了天空;科学里,飞机把我们送上了天。是黑领导白,还是白领导黑?
生:黑领导白。
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生活已经失去了诗意,失去了和谐,我们放弃了童话,放弃了大地,我们只想看什么?发财,发财,发财!坚强,坚强,坚强!高强,高强,高强!快捷,快捷,快捷!快捷的速度是高速公路与交通事故!
(生笑)
师:要不要发展?
生:要!
师:但快捷不能妨碍诗意、本真,所以像陶渊明这样的诗有没有价值?他在提醒你,你还回得去吗?
生:回不去。
师:你是不是彻底地忘了你的家园呢?
生:不是。
师:不能忘记你的家园,你的家园是普通的田园,而不是霓虹灯的城市。当然我们也要发展,但诗意永远要领导科学。知道梅罗吗?近两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一个陶渊明,近两百年前美国出现一个梅罗。梅罗在凡尔登只用12美元就自给自足,伐木,造房子,开土地,什么东西都自己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与人交换。到底一个人诗意地活下来需要多少物质财富?结果他发现了,多少?三美元就足够了,就能够一辈子好好地生活,梅罗因此闻名世界。中国的陶渊明在二千年前就提醒大家,他们共同表达了,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拥有一种清贫的思想,你把这个八个字记到你的心里去,将来你要发财,获得成功,越成功我越为你祝福,你要坚定地实现它,你要把老师对你的期望,父母对你的期望一一实现,记住了吗?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了陶渊明带给我们这个八个字。
生(齐读):简朴生活,清贫思想。
师:这是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你可以选择守其白,守其荣,这是你的选择。现在大家再次齐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你的本性要守着这南山下的草木和一亩方田,它是我们灵魂获得提高,呼吸清新空气的永恒表达。当我们疲备时,就打开《归去来兮》,就打开《饮酒》诗,就打开《归园田居》,就打开《桃花源记》,回到我们永恒的家乡,呼吸那清新的氧气,再读一遍。
(生读)
师:我再教给大家一种以己证诗的读诗方法。以己证诗,就是用你的生命证明这首诗。这首诗与你的生命发生关联了吗?但是,它跟我的生命发生了关联。大家知道我是做什么的?
生:老师。
师:知道我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知道我是浙江人,我是搞新教育实验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试教育害人,我所做的就是和应试教育对着干的。哪句诗表达我的这个思想?
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投身新教育实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天违”表达了我的情感。我是很认真的,对自己喜爱的事情又是孜孜不倦。哪句诗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新教育是我耕种的土地,在这块田地上,每天晚上,带月荷锄归来,努力不息,然而这条路很艰难。
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师:我从事新教育遭到种种困难,我可以用“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来形容,面对这种处境,我会怎么想?归园田居,逃跑了,我去种田了?
生:不会,种豆南山下。
师:这句话能表达我吗?
生:不能。
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什么要斤斤计较你的得失?为什么我一定要每位同学都踊跃发言?我是种豆的,管他“草盛豆苗稀”,我只要一天天地播种啊,播种就行了,播种是我的事,而开花那是小豆子的事情。我是这样来映证诗的,你可以映证吗?再读一遍。
(生读)
师:当你找到自己映证的时侯,你可以读这首诗,那才叫读出道来,这时候不是假模作样地读得那么优秀动听,而是灵魂深处跟这首诗共鸣。


三 :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归园田居》精彩教学片段
 导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作到二者并重。我们认为对人文的尊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学生生活以及生命意识的关照。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生活。
    以往,我们在教学有关陶渊明的诗文的时候,对于他的归隐的行为常常是这样评价的,他的归隐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浑浊的世风中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选择又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就一定是这样的吗?
   我们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 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实录: 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不善农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还挺高兴的从事农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逸农村的志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在官场中迷失自己,我们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
生1:我觉得作者的品质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为一个剥削劳动人民的人。 生2:我认为作者在那样污浊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品质真不容易。
生3:我认为作者应该选择像莲花一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隐居。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如果他不归隐的话,他作官一定会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如果他作官的话,这是与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活着我觉得就应该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为自己而活着。他的生活是自私的!
生4:在那样的世风中,他的归隐是对统治阶级的很有力的批判,这不是他的贡献吗?更何况,他在归隐生活中写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难道不是他的贡献。 生3:我说的是当时的作者的选择,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诗作会流传千古?
生5:你们不要争论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去给作者的选择定性,我觉得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之份,选择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自由。
(学生鼓掌) 生5:我们可以假设作者当官,应该是一个好官,最少能够为老百姓服务,他看不惯的是当时的官场风气,没有什么不好。他隐居了,写文章自娱,倒让他名垂青史,也行,假使说他一无所成,作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难道会谴责他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们连陶渊明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不快乐。
师:很对,我想以前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评价方法。我们不能对古人苛求,我们也不应该对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去求全责备,这是我们的自由,只要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危害人类,我觉得怎么活着就是我们的自由了。
生6:我想,我们做人,可以归隐,可以写文章自娱,可以作官。我们可以作官造福社会,我们一样可以做一个社会上默默无闻的小卒,也许人们不知道我们的名字,但只要我们真真切切的活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价值。……
后记:这是一堂很平静的一课,虽然我们难以说清楚谁对谁错,可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自己一定有自己的选择和评价。我们的语文要想真正实现其人文性的目标。我们必须摆脱政治说教的方式和方法,关键是教师不能给我们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材披以政治说教的目的。特别是对待古代的名人名篇,就如陶渊明,你怎么能简单的说他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呢?毕竟曾经还有很多人向往他的归隐生活呢!

四 : 《菜园里》教学实录三

《菜园里》教学实录三
酒泉市共和街小学 杨丽玲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制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3课
教学目标:
认识常用蔬菜,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实践,以识字、朗读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知识。
场景一
实物展现—给孩子们愉快教育
“铃、铃、铃”,上课了,我提着预备好的各种蔬菜微笑着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请朋友们认识一些朋友。”小调皮党光枭站起来着急地说:“老师,是什么呀?”还不等我回答,快嘴小麻雀刘静抢着说:“我知道,是蔬菜。”“对,是蔬菜。”我逐个从袋子里拿出蔬菜:“黄瓜”、“西红柿”、“箩卜”、“白菜”、“葫芦”、“辣椒”、“洋葱”、“豆角”、“茄子”、“蒜台”、“葱”。54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手里的袋子,红着脸、梗着脖子喊着菜的名字。“你知道这些蔬菜的名字怎么写吗?你想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吗?”“想!”学生的声音震耳欲聋。看来学生的热情以被我充分调动起来了,小身子一个个坐得笔直,小脸儿一个个通红,每个孩子眼睛时而闪现着神采。识字速度快的让我惊奇。在测试了学生的生字技能后,我拿起一根豆角,“谁来说说这根豆角是什么样儿的?”“又细又长、绿绿的。”“你知道儿歌中怎么写它吗?”“豆角青青细又长。”我拿起一根黄瓜,“谁来摸一摸这根黄瓜,说一说你摸它的感觉。”“它的身上不平,扎扎的,”“儿歌中怎么写它?”“黄瓜穿件绿衣裳。”我又拿起一个茄子,“儿歌中怎么写茄子?”“茄子高高打灯笼。”“请你们看看它的颜色,再想一想它长在什么地方?”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个个争着抢着讲他们所知道的知识,课堂气氛极好。待我拿起萝卜,再请他们读出儿歌中“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句时,我问:“萝卜会捉迷藏吗?”“不会!”“那萝卜地下捉迷藏”是什么意思?”这一下,小机灵鬼们一个个傻眼了,我拿起红、绿两支粉笔很快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带缨子的萝卜,“这些萝卜在地下谁也看不着谁,象不象你们捉迷藏呀?”“象!”孩子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继而我又拿起黄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南瓜,你家吃过它吗?是怎么吃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吃法,“嫩的好吃还是老的好吃?”“老的。”“为什么呢?”“因为老的缅。”“那你怎么区分南瓜的老与嫩呢?”“老师,我知道,我去过乡下爷爷家的菜园,知道绿的是嫩南瓜,黄的是老南瓜。”识字大王于翔在我没请她的情况下着急地站起来发表她的观点。“所以儿歌中说南瓜越老皮越黄。”我象她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她开心地笑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背会了儿歌,后半节课在朗朗的读书声和游戏中度过。下课了,我提起萝卜、西红柿、黄瓜向食堂走去……
场景二
品尝蔬菜—让学生自我发现
“铃、铃、铃”,上课了,我端着两大盘切成碎快的蔬菜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欢叫起来,“让我们吃了它,不过吃的时候,要告诉大家这些菜的味道。”“老师,让我先吃一口吧!”孩子们一个个猴急地叫嚷着。“谁表现好就让谁先尝。”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刹时安静下来了,小调皮们一个个坐得笔直,两眼盯着菜盘子。我暗暗窃笑,平时在家里,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谁会看上这些蔬菜呀!”我先请两名同学品尝了萝卜,孩子们急切地盯着他俩,“萝卜脆脆的,带点甜味。”“还带点辣味。”“你们想吃吗?” 想!”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们平时不屑一顾的萝卜,我的心醉了。“老师,我们还想吃黄瓜和西红柿。”孩子们急切地盯着盘子里的黄瓜和西红柿,仿佛那是一盘美味佳肴。“西红柿甜甜的,还带点甜味。”“黄瓜脆脆 的,真好吃!”“黄瓜还带点涩味”……孩子们一边议论着,一边细细品尝着,我望着他们,他们是那么可爱,仿佛是第一次见到他们。
(61k.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本文标题: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9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