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28 所属栏目:最高睿频

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上,帮助人们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样,就能增强社会成员在政治上的团结和统一,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局势出现重大动荡、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暂时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分析国际风云变幻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总的历史趋势决不会为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地区遭受挫折而改变.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最根本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共产党制订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根本方法.凡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一定是错误的实践;凡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必定是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

(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的最高《嫑-犇》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指导和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包括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后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作用,从理论上、思想上划清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另一方面,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作用.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克服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落后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二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
仅仅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马旭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个人见闻胡扯,若有不妥,请指正。笔者在国外读的哲学,中英混杂,其中很多措辞翻译成中文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还请海量。

1. 什么是Marxism?
马克思主义(Marxism),这个词在近些年的英美学术(哲学,或者思想史)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以用JOSTOR之类的学术文献检索工具检索可以得知。简单讲(我们用wikipedia的概念,已于检索也好理解),Marxism可以分为Classic Marxism、Aacdemic Marxism和Political Marxism。我们所理解的或者普通人所理解的Marxism其实主要是第三者Political Marxism中的内容,跑过classes,struggle之类的概念。坦白讲这样的概念在现代西方的哲学界中似乎是没有什么市场的,或者说“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没这么大的。而且现在的学术氛围中一般提到Marxism都会和leninism(列宁主义)一起谈,讨论的范畴也主要以批判的角度来谈。

2. 但是?
我们如果放下Marxism这个词,从马克思主义讨论到马克斯的主义(跟准确地说法是马克斯的思想(Marx's Thought),这个地位就全然不同了。
先从我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开始谈起,多数英国的哲学系(其实笔者是哲学系下面一个叫做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的专业)在开课的时候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哲学史(当然英国人不会开这么傻的课程的,一般都是Classic Text类似的seminar课程来替代哲学史的,书读完哲学史也就懂了),最大的篇幅的讨论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家伙——Hobbes(英国人,这个没办法),Kant(你敢说你三大批判加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Political Writing你都通读了么,反正笔者没有,对中国人来说太难了),Hegal(等等,要上《历史哲学》,老子读过,什么?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这是啥玩意?)和Marx(老子读过《资本论》,什么?等等?On the Jewish Question?The Early Writing?这该如何是好?)——这几个人都会至少占有两周以上的时间来读书和进行课堂研讨,这在一个term十三周左右的英国大学是非常奢侈的待遇;本科生怎么玩?好,咱们这个学期有四门课,Hobbes,KANT,Hegal和MARX——这四个人在本科生阶段都是有专门的CORE MODEL来阅读经典、讲读和研讨的。所以,就我自己的观察,Marx的思想在整个英国的大学哲学教育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低位的,只是他的影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马克思主义。
两个方面谈起,马克思思想的学术本身和影响。
第一,马克斯对哲学贡献最大的地方并不在《资本论》里面,个人认为如果如果你去读The Early Writing你会发现这才是马克斯对整个哲学贡献最大的成果,这本书其中收了几篇文章包裹关于犹太人的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这几篇文章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最大贡献——这种贡献表现在马克斯对“人性”的解读和人在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与政治国家(Political State)之间的自身的定位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解放的实现等等等等,其中最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Emancipation(解放)和Entfremdung(异化)——当然这两个词都不是马克斯本人原创的概念,马克斯却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将两个概念矛盾化来解读了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确是哲学中最需要解读的两个问题。尤其是Entfremdung的概念,更是深刻的解读了人性为什么愿意忍受来自外部的苦难。相较于其他哲学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是最为深刻和有见解的,并且这个讨论成为此后哲学最为重要的讨论之一,因为他完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命题(费尔巴哈也提过异化,别闹了兄弟,在欧洲一般的哲学系学生要想一下才想起来费尔巴哈是何路神仙),这种影响让马克思成为了此后最为重要的一个巨人(见下段)。此为马克斯的思想本身的内容,如果需要脑补请自行阅读相关著作,网上搜一下就有,加起来百十页,语言也不难。
第二,马克思有多大影响。我可以这么说,自马克思老爷子挂掉之后,整个西欧的哲学圈子求再也逃不开马克思的阴影了。这种影(yin)响(ying)是体现在整个欧洲的学术和实践当中的,就学术而言,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对于此后的欧洲哲学,最为重要的便是马克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了。没读过马克思的东西就来读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我借你一把刀你自裁去吧。没读过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书里在谈什么。即便是这两者之间都对马克斯原本本身有的或多或少的批判,你都会在他们的著作中问道马克思的味道,包括哈贝马斯、福柯这样子号称几百年不出世的奇才,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书中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小马克思的味道——所有近代哲学家(除了尼采,他是个疯子),著作中最为重要的讨论之一便是civil society和political state之间的关系。这种影响可以成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露出了这种影响。当然这也和哲学的社会科学化或者政治实践化的进程是有关系的,多数现在的欧洲哲学家都承认哲学是很难彻底做到形而上学的,这是题外话,此处不表。

3.结论
马克思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或者中国当代哲学来说,最大的影响便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和哲学史来说,马克思最大影响不在于“马克思主义”,而在于马克斯构建的哲学体系。整个体系为此后马克斯主义的提出,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和依据,这是其一;其二,马克思的影响对于西欧哲学而言,正如笔者所说的,如同阴影一样,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哲学界,甚至是很多实践的领域,恰如历史学有兰克史学和年鉴学派,文化传播中又伯明翰学派等等如此,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网友匿名用户[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谢一个很早之前的邀。本来在《哲学传播:发现更好的哲学》No.2--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专版 - 羊村历代哲学志 - 知乎专栏里已经总结过,但还是有知友在我的其他答案下面询问,所以还是答一下澄清几个问题。考虑到马克思确实对除了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允许我稍稍拓宽一下,把一些general的思想史上的东西也拿进来探讨。

这个问题在目前是不会有一致答案的。但是,没有一致答案并不意味着讨论这个答案的过程是没有意义的。上面的答案里已经出现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讨论。我觉得要问这个问题(和几个类似的问题),首先要问的是:

什么叫「重要」或者「重要地位」?
什么叫「过时」?
「重要」和「过时」矛盾吗?

「什么叫过时」我在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 Simon Luo 的回答讨论过了,不浪费时间。那么什么叫「重要」?当一个人说马克思在哲学史/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上「有重要地位」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一个特别常见的误解就是一个人是重要的意味着学科研究,或者说当前的学科研究就得绕着他转。我自己本科的时候,学了点皮毛都不算的政治哲学,那时候就是这样看待罗尔斯的。我们都知道,很难有人能否认罗尔斯在当代政治哲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以为「罗尔斯重要」的意思是现在政治哲学界大家都在搞罗尔斯。但我们要注意到,A Theory of Justice第一版是一九七一年出版的,也有四十多年历史了。目前前沿的政治理论界,当然不是没有人在研究罗尔斯本人的文本,但数量是有限的。我们更经常看到的是一篇论文里,作者开头列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他要设想自己的观点可能被哪些观点反驳。这时候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A Rawlsian theorist would argue that...」也就是说,「重要」的意思是大家绕不过去这个学者的思想,不是说大家只能绕着他转。

马克思距今的时间就更久了。如今的马克思主义者,纯做文本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在阐释,并且把这种阐释已经进行到了很远的地方。如果看过一些相对新一点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比如说Henri Lefebvre,没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人是不能搞懂这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而我看个Introduction就能知道这套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已经过去的理论家一样,当代直接研究马克思文本的人,在马克思主义者群体内的比例不是很高(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不一样)。这里想列出一个人:马尔萨斯。我想做social theory的学者,恐怕也很难否定马尔萨斯的重要性和韦伯的重要性。人口论被批评的次数早就不计其数,但这不代表马尔萨斯毫不重要。同样,当代搞State Formation的人还是有人在试图挖掘人口的影响,这些人还是被称为Malthusian theorists。其实,马克斯·韦伯基本上也是一个性质。而这两个人和马克思的活动年代是相近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所谓一个重要的学者究竟是如何重要的。

回到刚才罗尔斯那个例子,我们看到,我们不仅仅要关心支持者,更要关心反对者。一个学者在哪些层面上重要,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研究哪些问题的人绕不过他。马克思确实打算做一个很大的整全理论,但他认为的整全显然没有包含整个现在我们所见的哲学。首先他就搁置了形而上学;其次,他也不可能包含一些在他那个时代还没兴起的哲学流派。搞mind philosophy的人需要经过马克思吗?当然不需要,因为马克思从来不涉及这个领域,也不可能涉及这个领域,那么马克思对他们来说当然毫不重要。关心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相较之下,就很难抛开马克思不谈了。哪怕你是反驳马克思,或者说反驳一个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说明你并未绕开马克思。进一步而言,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哲学兴趣是什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对马克思重要性的判断。故而,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共识是很正常的,也没必要去强求一个共识。

因为这个共识是不重要的。更进一步说,「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地位如何」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重要的。对于还在研究马克思的人来说,不需要对他们论证重要性他们也会继续搞;对于绕不过马克思的那些学者而言,绕不过就说明了还是留下了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重要性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对于研究兴趣完全能绕开马克思的哲学家,更不用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了。相反,关心这个问题答案的人大多都不在做学术。有太多人——私货来了——只是想得出一个重要抑或不重要的结论,却不打算知道这个结论,无论是站在哪个立场上的,是怎么得出来的。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总是有人迫不及待地试图宣布马克思主义早就破产了,马克思毫不重要,马克思主义可以去见马克思了。殊不知,这整个结论一是不重要,二是只要不加论证,就毫无价值。

不用回答我这个问题,我知道为什么。

也有一些领域曾经难以绕开马克思,但现在他们认为他们已经全然解决了马克思试图解决的那些问题,故而可以绕开马克思不谈了,比如经济学。当然,那应该去搜索经济学相关的问题,知乎上已经有很好的现成答案了。


网友刘阿九[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题主的问题当中隐含了一个非常麻烦的判断:什么是哲学?

------------------------------------------------------------------------------
先谈谈一个也许与题意不符的问题:马克思的思想史价值。楼上有很多人说了,在某些学科的某些学术传统中,马克思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但反过来说,在大部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当中,阅读马克思的文本依旧属于学术基本功训练的范畴。单说社会学,社会资本、网络、冲突、结构功能,在不了解马克思的情况下,用这些理论做基础视角进行(特别是定性)研究,基本上是在耍流氓。前面也有人提到了,文学理论当中的解构主义、现实主义,政治哲学当中属于左翼序列的谱系,科技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伦理学中的劳动异化和社群主义,等等。只要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同学们愿意正视自己学科的理论源流,那么绝对不会得出马克思毫无存在感的结论。你会发现在本学科的理论谱系中,有密密麻麻的传承线索穿过马克思的名字。类比成铁路网的话,马克思不是北武广,起码也是长沙南昌这个级别的(这都什么类比啊……)。
问题在于,我们也注意到了,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影响已经很难触及到学科的实用方向。我们很少看到好的非学科史论文会直接用马克思的思想来做基本理论依据对不对?换高大上一点的说法:他的价值是提供一种”元信息“,帮助我们反思学科基本预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革命、资本,又比如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什么是哲学“。但是你会在论文里直接引用马克思来定义关键词的概念吗?一个谨慎的研究者很少会这样做。
换个角度说,研究成果积累性越强,方法架构越稳定的学科, 重提马克思越没有意义。所以马克思对经济学理论不能说没有贡献,但经济学学生就没有什么了解马克思的需要。而社会学的积累性略弱,在方法架构上还有些基本问题没有厘清,少部分论文的文献回顾就必须从马克思开始做起。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来说,撇开弗雷格-维特根斯坦这个谱系线索的不算,跳出纯粹语言范畴的哲学家们很少有能绕开马克思不谈的。我不是很喜欢怀特海那个”哲学史就是柏拉图的注脚“的比方,但至少可以借用哈贝马斯的说法,二十世纪的哲学史就是”与马克思/尼采一起思考,反对马克思/尼采”。当然,当稻草人的次数最多不一定意味着最重要,但是至少可以证明时至今日,阅读马克思仍然是必要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严肃的学者即便不同意马克思,至少也会对他抱有足够的敬意了。

再换个角度看,能不能严肃地论证马克思没有价值呢?在我看来,可以。比如说奥卡姆剃刀的忠实信徒小明造访了1840年的格拉斯哥,他看到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看到了很多人一夜致富,也看到了很多人衣衫褴褛,小巷遍布流莺——这些都是基本的事实描述。他也许会认为,检验工具占有量或者性别这些变量与私人财产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知识,也许会本着几个来自传统禁忌的价值预设开始讨论如何保障基本的社会福利。但劳动异化是什么东西?能吃吗喵?描述不劳者不得食需要用这么脱离经验的概念吗?在小明看来,人就是人,增设“本质”这个实体来讨论人只会徒增误解。举这个例子倒不是说只有逻辑上的洁癖会认为马克思一文不值,而是说,如果能够无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天经地义的实体预设,比如社会、比如平等,并且发展出一个世界的解释框架。那么,马克思也许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能够理直气壮地说马克思没有意义的人,往往是那些严格地将知识限定在语言、科学甚至是日常生活范畴内的人。前面知友 @罗心澄说马克思的哲学史意义不大,运用的基本预设(大概?)就是哲学=经过沉思后的生活方式。当然啦,一个要把哲学拉到公共实践中的人本来就是沉思者的天敌嘛。
---------------------------------------------------------------------------------------------
这个时候问题又回来了,什么是哲学?
柏拉图的洞穴譬喻提醒了那些目睹过不朽的太阳的沉思者们:洞穴内的世界不仅是幽昧的,更是危险的。这就在真理世界和公共世界、沉思者与行动者之间拉上了一道帷幕。沉思者们沉默地与洞穴内的影子拉开距离,艰难的保卫着沉思的空间。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保证沉思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但人们反而与公共领域渐行渐远。工业化的滚滚洪流,使人造之光几与日月同辉。你好不容易从洞穴中脱身,跑到外面一看,结果被天河跑马场的霓虹灯闪瞎了狗眼。当你发现天河大道上的路灯盏盏都有那么亮的时候,还会把太阳当成唯一的神祇,对不朽顶礼膜拜吗?
(插一句,话说我刚想不起祇字怎么读,百度神祇出来的近似结果是马拉多纳和小罗,这就蛮像一个绝好的隐喻了)
在这个岔路口上,马克思看得很清楚:这些剧变不是由沉思带来的,是行动的世界改变了沉思者的命运。封闭的城邦变成了(半)开放的社会,就是这个简单的转变使沉思者手足无措。所以他得出了一个也许稍嫌武断的结论:哲人必须走出沉思的世界,在公共世界中寻求真理。比起尼采的挣扎,也许马克思的方案是一条在智力上相对轻松、而在道德关怀上更加沉重的道路。当然之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马克思,这个话题实在太沉重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说今天有人能够与现代性达成和解,在这个时代中心平气和地退回到沉思的世界,那么他们至少应该感谢启蒙运动之后的思想家们不遗余力的折腾。尘归尘、土归土也是要经过熵增临界的嘛。而对于那些为了行动而思考的人来说,如前所述,马克思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路标。
所以说,我更愿意把哲学看作一个单纯的能指。哲学是什么?是完全的沉思,还是对经验的抽象表达,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这个都是我们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在交流中给它进行定义的。在此之前,有没有必要区分清楚”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价值和”非哲学家的马克思“的价值呢?嗯……(捂脸匿)


网友芦思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好久之前的问题,但是很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个人认为,所想知道一个哲学家的地位,要看他在哲学导论中占到的篇幅。导论课程和书籍要概括整个哲学史,而篇幅所限,所以只能挑重点中的重点。
根据我看过的导论课程和书籍,个人得到的结论是:
在政治哲学上,马克思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会大讲特讲。
BUT
在整个哲学领域,马克思基本上就是点个名,签个到。
原因是政治哲学远远算不上哲学里最重要的分支。就如同谈起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不会想到生物学家,而是想到物理学家。而在整个哲学上,提到伟大的哲学家,更容易联想到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这些个在形而上学和认识理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近年来,政治哲学越来越受重视,一方面在于其与社会的直接关联性,二来在于形而上学这样的领悟由于难以出成果而衰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上的重要性。因为形而上学领域研究的是最根本的问题,这蕴含了它在哲学里的至高地位。


网友陆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1. 哲学vs. 政治哲学:贡献
马克思至少是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除非政治哲学不算哲学而只是“思想”或者“社会思想”。所以,这个表不能像@罗心澄那么列。至少还得包括西塞罗、阿尔法拉比、李维、阿奎那、马基雅维利、路德、加尔文、霍布斯、卢梭、格劳修斯、边沁、潘恩。马克思并不比这些人更不“哲学”。

在“共产主义”的大标题下面,除了奇怪的辩唯(含自辩?)和历唯之外,还有整套的国家理论、财产权理论、公法理论、权利理论、暴力理论、社会运动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把人家干得最差的活拉出来,然后说人家什么活都没干,这太不对了。

2. 哲学vs. 实践 :“反哲学”的态度
2.1 检验
马克思有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么?证据呢,引文呢?这是人民日报社论吧。
2.2 去掉检验
那剩下的是。。。哲学跟实践无关?这也太自绝/掘了。马克思是提倡实践,但也没说不让做理论啊。甚至就算(让步啊让步)我上过的中学,不是还有理论指导实践什么的么?更何况,一边说人家是乌托邦,一边说人家纯实践反理论,这合理么。
要说哲学跟实践检验无关。好吧,休谟《人性论》的副标题是:“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 事实上,休谟最爱用的论据是这种格式的:我的看法是。。。&%¥@。。。谁反对,你自己找个例子出来——意思是,我觉得我已经把例子找完了。找例子啊,大哥,[以防万一]找例子啊,大姐。论证啊,大哥![仍然以防万一]论证啊,大姐!我觉得吧,世界上跟哲学发生关系的有两种人,做哲学的和学哲学的。做哲学的人呢,比较害怕脱离实际——事实上他不知道怎么脱离实际。学哲学的人呢,比较不害怕——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才能不。

然后呢,一说马克思就提费尔巴哈那事。但其实还有更狠的呢。还是休一哥,人家在《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结尾是这么说的:
咱走过图书馆,里面好多书是吧。这些书都对你各种劝是吧。那你呢,就抽一本,然后你就问,这尼玛里面是关于数字和量的抽象推理不?不是?这尼玛是关于事实和存在的实验推理不?又不是?那就可以直接扔火里了。。。

扔火里啊大哥!。。。[再次以防万一]扔火里啊大姐!把所有的其他哲学家称作哲学家,然后让这些哲学家闭嘴,是所有试图伟大的哲学家的特征——不管他有没有明白说出来。马克思,不过用了一种其实也不新颖的表达方式而已。再怎么说,实践总比实验要强——我是说,因为概念弱,所以标准强——吧。


3. 哲学vs. 学科
像“哲学是一个学科”这种说法,真的槽点有点多。咱只吐一个就好:什么时候哲学必须以规训为前提了?

4. 结论:也可以不是
看了各种言论,我最最最想说的是这么一句:其实马克思也可以不是哲学家(那当然就不用再说重要的事了)——如果哲学就是这么一个非政治又非实践的“学科”的话。

我的意思是,与其砍马克思的脚来配哲学的鞋,咱就不能把这双老鞋稍微弄大一点吗?——反正它从古到今已经被各种撑了——我的意思是:咱就真的不能稍微的,弄大,一点


网友张振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简而言之呢,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及其神棍的方式断了别人的路,让人非常之不爽。

于是哲学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上需要绕开马克思主义过于神棍如狗皮膏药一样的理论。

但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雾)


网友CD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中根本没有地位
因为按照我国的学科设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和哲学平行的一级学科
所以说它根本不是哲学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谢邀。
【本段吐槽意味浓厚】
无足轻重。至少我身边的人普遍认为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当然,其中包含着偏见。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知道:柏拉图有相论、回忆说、哲人王……奥古斯丁的光照论,自由意志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斯宾诺莎的神或自然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
洛克的白板说和自由主义(当然他本人可能会不赞同我这种说法)
休谟的怀疑论
康德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绝对精神
但是,马克思的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共产主义?
唯物主义不用说了,唯物主义在哲学上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之重要的话题(至少现在是这样,它的解决和马克思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就我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中那种近乎暴力的断言(不一定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可能是某党自己加的)完全违背了一个理性思维人所应有的审慎。
辩证法的话我就不吐槽了,这不是他的东西。你以为你把铅笔一端加一个橡皮就可以去申请专利了么?共产主义是一个政治哲学的设想,问题在于这到底是一个设想还是一个梦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马克思不过是把它改变了一下,并且同时没有消除它的不可实现性。
我记得他,或者是某些人借他之口说过一句蛋疼的话: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的,没错,但是如果你试图将实践加入哲学中,你就是在叛离这门学科,因为哲学不需要实践。凡是需要实践检验的理论都不是哲学理论,因为哲学不是科学。

当然,马克思不是哲学家不意味着他不重要。但是他在哲学领域真心不重要。
比如说,我想借着百度百科,对的,不是wiki也不是SEP,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发动一次嘲讽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科学,呵呵呵呵。哲学从启蒙后就在不断和科学划清界限。 统一,呵呵呵呵,你觉得统一得起来么?黑格尔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建立了一个体系,你随随便便就把其中的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部分给替换了,从绝对精神替换成了唯物主义,你觉得靠谱么?这就像是把一台F-22的发动机替换成歼-10的,不是说歼-10的就一定不好,只是你这接口什么的难道完全不用改么?说换就换了,你以为哲学理论是通用适配型零件啊。
相对真理?呵呵呵呵,这不是在自降身价么?实在论者和唯名论者从来都不是为了何者是相对真理才吵架的,他们是为何者为绝对真理而吵架的。相对真理没意思的。
实践是基础?呵呵呵呵。这里的实践和康德的实践理性不同啊!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完全就是在搞笑啊好不好,你听说过理论物理,你也听说过实验物理,但是你有听说过实验哲学和实验数学么?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实践和经验来检验其真理的正确性,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通过纯粹理论理性来获得的。

最后,我承认我没有读完过一本马克思的原著,也没有阅读过他的手稿,不清楚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到底被恩格斯篡改了多少。所以就这样吐槽他的哲学理论似乎是不公道的。
=================================
关于政治哲学,至少,现在就我所知,关于政治的讨论越来越多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并且这的确是可以作为科学来讨论的,对于“如果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那么我就必须要实行什么政策”这种东西,是可以检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有效性。所以哲学对于政治的掌控在不断降低,最终可能只会讨论一些最根本的政治中的概念的本体,比如公正和自由。
马克思作为哲学家的地位不够高不是单纯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够好,而是因为现在政治哲学已经在不断放弃那些可以归属于政治科学的内容,就像是认识论里面的很多部分被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接管了那样。而马克思的理论中作为政治科学的前科学的部分略为多了一些。
=================================
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
出于严谨,我现将答案更正为 不太重要,原因如下:(这里的原因包括了我认为可以是证据的原因,以及我解释为什么我会持有这种观点的原因,请自行区分)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门课,我几乎没有在其它任何哲学课上听到关于马克思的观点的引用。即便在马原这门科上,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别的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哲学观点。但是没有什么讲西方哲学的课是能够略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休谟、维特根斯坦这些人不谈的。而一般来说,老师会把至少他认为重要的人物及其观点拿出来讲。所以马克思是可忽略的,至少不是最重要的。马克思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做得不好,如果拿马克思在这方面建树来评判他的哲学地位,那么显然是不公道的。这便是我在上文中使用的伎俩。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是重点,但是我并不认为凡是政治理论就是政治哲学,同样不认为关于一个好的制度的构想就是政治哲学里面的内容。就像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讨论是政治哲学的内容,但是关于理想国的具体构建的细节就是某种政治学的东西了。如果凡是构建了一种制度的人就是政治哲学家的话,那么政治哲学家未免太多了。当然除开这个不说,马克思本身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前政治科学性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马克思影响的不是政治哲学,而是政治科学。而政治科学正在从政治哲学中分离。(关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区别及讨论,见http://www.61k.comquestion/20241427)
我不认为任何一个只做政治哲学的人算是哲学家,我认为马克思算是哲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毕竟还是做过了,虽然是不太好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马克思是一个伟人并不等同于马克思的哲学在哲学史中有重要地位,同样,有很多人研究马克思也不意味着马克思在哲学方面有重要地位,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因为马克思伟大才去研究他还是因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才去研究他。在我心目中马克思更像是一位公知。所以我会觉得他虽然设想得很好,但是和严谨的哲学研究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有人试图把他比作鲁迅,我觉得可能有点那个意思吧。毕竟在SEP中那篇介绍马克思的文章里面,第一句话是“Karl Marx (1818–1883) is best known not as a philosopher but as a revolutionary communist.”当然,用这句话来证明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里面不重要本身是不充分的。
评判一个人并不需要阅读他的著作。参考别人的评价以及了解他的观点之后进行评价也是有效的做法,要不然你凭什么说马克思有重要的地位?你不和我一样没有读过马克思全集么?
哲学和实践无关算我说错了,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哲学研究的是先验的实然性问题,应然性问题和价值判断问题。马克思主要研究的貌似是经验的实然性问题,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实践,但是我并没有否认马克思研究过哲学问题,以及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什么问题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这不是随便乱说的东西。而且哲学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缩减自己的领地,可以交给经验科学去研究的东西干嘛要用先验的手段研究?休谟的内容包括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学,因为那个时候心理学和哲学还没有分家。而且关键在于休谟的《人性论》并不完全是在讲心理学,其中讨论的还是以哲学问题为主。而且休谟最重要的观点是哲学上的观点(参考休谟问题/休谟之叉)。并且他提出来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这便是他的重要之处。=================================
最后自吐槽一下。当年波普尔不是骂马克思骂得很凶么?结果被施特劳斯挤兑了,这是列奥施特劳斯唯一一次搞学术政治,他的理由大概是,波普尔那个傻什么根本就不理解马克思深邃的观点。好吧,估计我比波普尔还要傻逼几个数量级。
但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就此证明马克思在哲学上就有重要地位,说不定施特劳斯是因为共产主义长得很像理想国才支持马克思的,也即施特劳斯或许真正看重的是马克思主义中透出的那种古典主义的光芒,可惜哲学不是古典学啊。=w=


网友赭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相当重要。
西方现当代主要哲学流派之一。解构主义的许多重大理论成果均源自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不读马克思主义就别读福柯和德里达。
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来自生活,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然自成一套严密的解释世界的体系,就像我们必须从体系入手来读黑格尔一样,我们也必须从体系入手来读马克思,这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在此我不一一展开,我只能说,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了解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史绕不过去的一环。他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紧密相关,丝丝入扣,不能割裂而谈。赌上我尊敬的导师名誉,我可以自信地说,马克思是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最重要的三位哲学家之一。任何对其理论的批评都绝不能原谅对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点点轻忽。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我只知道我买的一本德国的哲学百科,有两百多面,马克思哲学占半面。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问题问过好久了都,深夜学习党表示对上面的回答一概表示否定或者部分否定,但赞同@ 马旭冉 的“阴影说”——“整个西欧哲学再也逃不开马克思的阴影了”。
预测这个问题不会有太多人看,赶紧答了睡觉。反正也没多少人会看完,看完的希望你对现代哲学、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有更多的了解,不要再人云亦云。没看完的拉倒——老老实实承认不懂哲学不丢人——我也不懂——比起正文里提到的那些人来说。

首先,一个被称为“千年思想家”没有之一且生于千年之末的人,他的影响只能是对下个千年,甚至和孔夫子一样的好几千年。
想看西方非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直接跳到正文二、三。

如果有人问起“看过马克思全集没?”
先答:“看完了,可惜背不下。”
而且先纠正个根本性错误,马克思主义狭义上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学说体系。要是哪个再说恩格斯改了马克思啥的,请把上一句话背十遍。

-----------------------------------吐槽拍砖时间2:08am---------------------------------------------------
1. “哲学家不解决问题”这句话……我了个妈啊!人类哲学史那么多好东西不学,非学某个人的错误观点,还拿来当权威摆着……
对古典哲学家的狭义定义已经是“哲学家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尼玛还不解决问题!自然界没问题还研究个毛!还不搞实践?!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思是马克思否定逻辑思辨是可以用来证明真理的……拜托,弄辩证法的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他弄“认识论”、“真理论”是白瞎?逻辑思辨不可证明真理就是打哲学家自己嘴巴啊,人蠢也不会蠢到这地步……唯一标准意思是“标准是唯一的”,而不是工具是唯一的,“不能通过实践证明的,可以先由逻辑证明,最终(在条件允许的时候)由实践证明”(好替智商捉急的说)……

3. 数学不用实践……真是不知道这帮人怎么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的起源从生活需要计数开始的就不说了,说高大上的微积分_百度百科:
从17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如航海、天文、矿山建设等许多课题要解决,数学也开始研究变化着的量,数学进入了“变量数学”时代。
数学的发展大致是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进步的,有些时候超前或滞后是正常的,当数学只为研究自身的规律而非实际问题时,便难以用实践进行检验正确性,作为实践的补充,逻辑思辨可用做证明方法。

4. 罗素不止批评过马克思,对很多哲学家都看不顺眼,他的目的和其他批判型哲学家一样,在于用批判前人理论来论证自己的哲学,这没什么不对,但是单独挑他批判马克思来说事,只能说这么做是根本没看过罗素的文章,根本不理解下的断章取义。
(对断章取义的人,发个补充说明链接《罗素文集(第1卷):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英]罗素(Russell,B.))【摘要 书评 试读】)不谢!)

5. 马克思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卧槽!你不懂历史真别瞎BB……
但同时,马克思的思想也遭到了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者被当成了教条。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说:“拉萨尔在他的《资本和劳动》中自称是表达了我的论述的‘精神实质’,其实犯了许多重大错误,而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他肆无忌惮地剽窃我的著作的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576页。)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说:“唯物史观现在也有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把它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正像马克思就70年代末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曾经说过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691~670页。在1890年8月27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则说:“近两三年来,许多大学生、著作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纷纷涌入党内。他们来得正是时候,在种类繁多的新报纸的编辑部中占据了大部分位置,到处是他们的人;而他们习惯性地把资产阶级大学当作社会主义的圣西尔军校,以为从那里出来就有权带着军官军衔甚至将军军衔加入党的行列。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695页。)事实上,这种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至今天!以防断章取义,标粗不解释。

6. 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意思是马克思主义是可证伪可修正的,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而不是和上帝一样的绝对正确。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超出这些条件,有可能转化为谬误;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指相对真理的总和,但由于条件的不断变化,相对真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绝对真理是无限接近的过程。故可以说,真理一定是相对真理,且包含着绝对真理。

7. 西方哲学不研究马克思哲学了……噗……你不学不代表没人研究,你的短小不影响别人粗大。

8. 马克思只是“政治经济哲学家”?我擦……更离谱……好吧直接看下文。
……
其他各种槽点不说了,太费事,要怪先怪教育问题,严肃认真活泼地排开意识形态纯学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才会知道为毛他是“千年思想家”(说他“是思想家不是哲学家”的人,真懂“哲学”是什么吗?“智慧”是什么?“思想”又是什么?)。

说到马克思,必须长答案,不然怎么对得起他光《资本论》就已经200多万字的心血?

----------------------------------------正文时间2:41am--------------------------------------------------
下文节选自
第八章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上)_哲学咖啡屋
第八章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下)_哲学咖啡屋

一、从下文可以了解到
1. 马克思在他的时代是个非主流,和尼采、索伦·克尔恺廓尔类似;
2. 实证论的创立者是孔德不是马克思,马克思修正了孔德的不完整性;
3. 由于著作未能出版,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哲学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已有;
4. 当代形而上学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诞生后已经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
5. 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只取其可调和部分做工具使用,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唯心与唯物)。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在共同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中,把克尔恺廓尔、马克思与尼采放到同一章(第15章)中论述。认为“在整个19世纪,康德、黑格尔和其他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对哲学、宗教、美学以及新的学术领域——心理学都有强烈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们构想精致的思想体系,引入复杂的哲学词汇,当时,许多哲学家信奉他们的观点。然而,有三位哲学家对这一潮流持完全批评的态度,他们是索伦·克尔恺廓尔(S?renKierkegaard,1813—1855)、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和尼采(Nietzsche,1844—1900)。尽管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并不怎么出名,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尔恺廓尔拒绝黑格尔建构体系的哲学途径,认为追求真理涉及个人的选择,以宗教信仰为根据。马克思拒绝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方向和他那个时代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他认为支配物质世界的规律最终会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尼采既拒绝宗教价值体系又拒绝理性价值体系,而提出一种以个人选择为基础的道德。这三位哲学家在重要的观点如上帝的存在上,互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化令人惊骇地功能失调。并且他们都认为,只有当我们从根本上与流行的文化态度决裂时,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的一种正确理解。”([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在共同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28~529页。)尽管他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并不那么完全准确,但他们在把马克思哲学作为与“康德、黑格尔和其他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决裂”的哲学来描述这一点上,还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所在的时代正是现代西方哲学诞生的时期。孔德在黑格尔尚且在世时,就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宣布实证时代的到来,明确反对形而上学。从此以后实证主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拉开了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大幕,形成了一个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影响巨大的的哲学派别。

与此同时,尽管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除了《神圣家族》以外,无论马克思在世时,还是恩格斯在世时,《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没有得到出版。使得马克思同时代的人,除了熟悉他的人以外,许多人都对马克思造成了误解,以为他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思潮。

并且,从反形而上学的彻底性来看,马克思哲学属于比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更高的哲学形态:马克思1845年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入手,坚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把自己的哲学与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区别开来;而孔德及同时代的实证主义者,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强调实证方法对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实证科学的重要性,仍然是局限于认识世界的领域,很难真正同传统形而上学划清界线,以致后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又死灰复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才逐步销声匿迹。

理查德·罗蒂在《后形而上学希望》一书中评价马克思和杜威时说:“假如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模糊地联想到马克思,那是因为马克思和杜威都对黑格尔学说造诣很深,而且因为两人都反对黑格尔中一切非历史主义的东西,尤其是他的唯心论。他们还反对黑格尔乐于解释世界而非改造世界。两人都仅仅保留了黑格尔中很容易与达尔文调和的某些方面。”(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页。)这个评价虽然从哲学形态划分的角度来看不够准确,但在对马克思哲学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这一理论特征的认识上,还是非常中肯的。
二、下文是大家最想看的重点:马克思哲学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仍然继承了黑格尔的哲学传统,二是认为马克思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一样,是反对黑格尔为代表旧哲学传统的。前一种观点以阿多尔诺等为代表,后一种观点以罗素等为代表。但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观点,都没能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作为两个不同的哲学形态来对待。


阿多尔诺在1966年出版的《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持有的就是第一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他说:“即使和唯心主义决裂后,哲学也不能没有思辨。思辨过去被唯心主义所抬高并随它一起被唾弃——当然,是在比明显实证的黑格尔的意义更广的意义上意指的思辨。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不难把思辨归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从客观的本质规律出发,决不是从直接材料或礼仪声明出发。对一个人来说,为了清洗掉意识形态的嫌疑,现在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比叫做阶级敌人更安全。”(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5页。)他没有看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仅仅主张从客观的本质规律出发,更主张面向现实,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


萨特在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持有的就是第二种观点。他说:“马克思主义已停滞不前。正是因为这种哲学希望改变世界,因为它的目标是‘哲学的变异-世界’(ledevenir-mondedelaphilosophie),因为它的希望是实践的,所以在它之中发生了一种真正的分裂,把理论扔到一边,把实践扔到另一边。”(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认为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结果,是把实践变成一种无原则的经验论,把理论变成一种纯粹的、固定不变的知识,从而误入歧途,形成“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唯心主义同时采取两个行动:概念化和走极端。”并指出,这是“官僚主义的保守主义”起作用的结果。(参见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7页。)


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认清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评价上的不公正或不准确,甚至在评价上出现自相矛盾的结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评价马克思时,一方面说:“‘唯物主义’是一个可以有许多意义的字眼;我们讲过马克思根本改变了它的含义。关于唯物主义究竟对或不对的激烈论争,从来主要是依靠避免下定义才得以持续不衰。这个名词一下出定义,我们就会知道,按照一些可能下的定义,唯物主义之不对是可以证明的;按照某些别的定义,便可能是对的,固然没有确切理由这样认为;而再按照另外一些定义,存在着若干支持它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并不确凿有力。这一切又是随专门性考虑而定,跟社会制度没有丝毫关系。”(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2页。)另一方面又说:“马克思把他的历史哲学纳入了黑格尔辨证法所提出的模子”,“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哲学里由黑格尔得来的一切成分那是不科学的,意思是说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些成分是正确的。”(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3、344页。),立即给自己的话加了一个反面的注脚。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评价的标准是他所说的“大家习惯上所说的‘哲学’”,亦即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模式。


H.P.里克曼在评价马克思主义与狄尔泰时,则认为“对于上层建筑(文化发展、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薄弱的地方,需要狄尔泰来补充。一方面,他说:“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英语世界的哲学极为不同,它声称:哲学可以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指导社会政治活动,并且因而可以成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中的人的哲学,它为研究社会现实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同时,它也不顾专业化的现代趋势,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依赖,强调了历史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说:“就象马克思主义者自己也必定会注意到的那样,在上述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狄尔泰的方法是一致的。当然,狄尔泰的工作和马克思主义也有所区别,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结论不那么自信(或按某些人的观点,不那么武断);此外,狄尔泰既不专注于阶级斗争,也不相信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就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上下文’而言,他们两者之间相同的方面要比这些差别更为重要。”([英]H.P.里克曼著《狄尔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38_39页。)认为“狄尔泰也具有实践的倾向,关心人的问题,并使用历史的方法,因而,狄尔泰能够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薄弱的地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上层建筑(文化发展、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析。”([英]H.P.里克曼著《狄尔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40页。)可见,里克曼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英语世界的哲学极为不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中的人的哲学,它为研究社会现实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力图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指导社会政治活动并因而成为“实践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唯物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对立,看到了二者在理论与实际关系上的不同态度。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狄尔泰的方法是一致的,狄尔泰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仅仅在于他对于自己的结论不那么自信,以及不专注于阶级斗争、也不相信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主导作用,则是十分错误的。狄尔泰的“历史的方法”受到传统形而上学的深刻影响,仍然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与黑格尔的“历史的方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是很难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相提并论的。


更有甚者,罗素在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马克思时,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近代工业国家所特有的哲学。我觉得,这一点既真实也很重要。不过,我认为马克思有两点是错误的。第一,必须加以考虑的社会情况有经济一面,同样也有政治一面;这些情况同权力有关,而财富只是权力的一个形式。第二,问题只要一成为细节上的和专门性的,社会因果关系大多不再适用。这两点反对意见中头一点,我在我写的《权力》(power)一书中已经讲过了,所以我不准备再谈。第二点和哲学史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打算就它的范围举一些实例。”(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0~341页。)他在稍后一点的地方又说:“在某些点上马克思的理性主义是有限度的。虽然他认为他对发展的趋向的解释是正确的,将要被种种事件证实,他却相信这种议论只会打动那些在阶级利益上跟它一致的人的心(极少数例外不算)。他对说服劝导不抱什么希望,而希望从阶级斗争得到一切。因而,他在实践上陷入了强权政治,陷入了主宰阶级论,尽管不是主宰民族论。固然,由于社会革命的结果,阶级划分预计终究会消失,让位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完全谐和。然而这像基督复临一样,是一个渺远的理想;在达到这理想以前的期间,有斗争和独裁,而且强要思想意识正统化。”到此还不过瘾,又进一步说:“在政治上以纳粹党和法西斯党为代表的第三派现代见解,从哲学上讲同其他两派的差异比那两派彼此的差异深得多。这派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它的哲学祖先是卢梭、费希特和尼采。这一派强调意志,特别是强调权力意志;认为权力意志主要集中在某些民族和个人身上,那些民族和个人因此便有统治的权利。”(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5页。)简直要把马克思描写成洪水猛兽了!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在他出书的那个年代(1955年),西方世界的“民主”对马克思是不开放的。罗素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要赞扬马克思,还要鼓起相当大的勇气。


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马克思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评价的依据无非是两个:一是以黑格尔哲学为评价标准,说马克思没有哲学,或是不如黑格尔哲学;二是以变化了的现实作检验尺度,说马克思的哲学已经与变化了的现实不符。这是非常错误的:其一,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形态,把黑格尔哲学作为评价标准显然有失公允;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要坚持它的基本精神,而不是坚持马克思对其所在社会具体问题所作出的结论。历史是发展的,马克思遇到的社会矛盾,如今大多已经缓解,而当前社会所遇到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机会接触。我们并不能要求马克思100年以前就为100年后的问题预备好答案。


三、马克思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一,重视对现实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国家、民族、后殖民主义、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其二,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的对比研究,力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和解决当代全球问题及其相关的现实的社会问题;其三,在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方面,通过比较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和20世纪哲学家的哲学,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 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丹尼尔·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说:“在从劳动方面来探索人的异化的过程中,马克思曾经迈出了把哲学建立在具体的人类活动中的革命性步骤。那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步骤。通过弄那个步骤,马克思把自己从抽象的概念中‘解放’了出来。”(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页。)对马克思哲学不再局限于“纯粹思想的领域”,进而“把哲学建立在具体的人类活动中”的“革命性”予以关注。


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今天,正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分析,必将导致另一种观点。我只简明扼要地来说明这个论点。这里我讲三个问题:第一,晚期资本主义中资产阶级的文化状况的变化;第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这些观点所引起的反应;第三,当今哲学思维的某些重要任务。”(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第47页。)基本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家的文化观和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碰撞。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谈到“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改造时,认为现实的发展往往使马克思主义的范式产生危机。认为这种情况在1898年就发生了,当年伯恩施坦在其《社会主义的前提与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就提出,要根据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从根本上修正马克思主义,使之符合现代社会阶级的复杂性及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性。伯恩施坦倡言放弃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放弃革命,按照群众民主和选举过程改组第二国际。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特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更复杂的形式和更多的数量再次出现,如巴里·辛德斯(BarryHindess)和保罗·希斯特(PaulHirst)的《论资本》(Capital)、欧内斯托·拉考(ErnestoLaclau)和詹托尔·默菲(ChantalMouffe)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HegemonyAndSocialistStrategy)。他说:“首先,形形色色的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m)强调的重点因它们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命运而不同。例如,它们可能会争辩说,阶级性质的资本主义已不复存在,它已让位于‘后资本主义’。马克思所列举的各种特征在这种‘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再存在。其次,有人还试图捍卫这样一种观点:类似资本主义的某些东西虽还存在,但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适合于人民的意愿和集体的需要,所以毋需对其作彻底的体制性变革,更不必说革命。这也正是残存的各种社会民主运动的立场。最后,有人可能主张,资本主义的确还存在,但其创造财富和矫正错误的能力被马克思主义者大大地低估了;从目前看,资本主义是通向现代化和普遍改良的唯一看得见的道路。这是市场论者的观点,它似乎还压倒了前两种主张。”(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1页。)这些,都说明了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米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Meisner),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文的引言中说:“总的说来,自从19世纪晚期以来,经济的判断标准和经济决定论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尽管如此,我想在中国读者面前提出我的批评,似乎仍有这样一种危险,即轻视中国在过去45年,尤其是过去15年中所取得的非凡经济进步的重要性。这里不是一个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享受上层阶级优裕生活的人对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人民为达到起码的物质生活水准所做的努力进行说三道四的地方。这样做不啻是一种伪善,因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导致了中国的贫穷。”(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P193)他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仅就他能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角度来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系这一点来看,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的对比研究

丹尼尔·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把马克思的经济学看成是哲学的实践方面,说道:“对马克思来说,经济学是哲学的实践方面,它将揭露异化的秘密,而且他已经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中找到了那种异化的物质表现:剥削的过程。”(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他进一步说:“正如宗教之于费尔巴哈那样,对于马克思来说,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个工具,借助那个工具,人的价值才在人之外得到了‘投谢’,并且获得了既独立于他又高于他的一个存在。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异化理解为是一个个体在劳动中丧失其自我表现能力的过程,然后把它看作是剥削,即资本家对于劳动者剩余产品的占有。因此,实际上包含着社会心理条件的哲学表达被转化成了一个经济范畴。”并认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发现了黑格尔‘难题’的答案之后,马克思暂时把哲学抛诸脑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6页。)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发生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作为重要依据。丹尼尔·贝尔还认为,与经济学方面的情况相似,政治学方面也是如此。认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政治学的而是哲学的。”(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3页。)


但弗雷德里克·詹明逊2001年在为阿尔都塞的新版《列宁和哲学》所做的导言中,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并说这也应该是阿尔都塞的立场。他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我会(在我同意阿尔都塞的范围内)证明:它更像精神分析而不像其他任何当代的思想模式,我宁愿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这意味着它虽有概念,但那些概念同时也是实践的形式,因此人们不能只用某种与利益无关的哲学方式来讨论它们,而不在实践立场和义务承诺方面进行令人不安的介入。但是这也意味着当时的各种各样的哲学潮流总是能够利用那些概念,并把它们改造成形形色色貌似自主的哲学:于是我们有了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康德式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德尼。胡克)等等,直到战后时期各种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宗教的,当然还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这些‘哲学’中的每一个都对我们有所教益,都揭示出了那个原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体(即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一个新的方面;但马克思主义与所有这些‘哲学’却永远是不同的。”(《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版,第517~518页。)这种观点,不仅在西方有市场,在国内也有一定市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同他所说的哲学哲学不同,因为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哲学形态!


与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相反,温迪·林恩·李,在其2002年出版的《马克思》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说道:“我首先把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鼓动家或经济学家——尽管它们也是很重要的——来看待”([美]温迪·林恩·李《马克思》,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哈贝马斯曾明确指出:“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的决裂。概括地说,这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是: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论优于实践关系的颠倒——或者说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克服。”(注: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页、第7页。)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就属于这最后一种现代思想主题,“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向极端最终颠倒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古典关系”(注: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6页、第7页。)。(俗话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古典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道上的了)


(三)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Meisner),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使得人们不能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一种历史现象,按照理论所力图解释和改变的历史环境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进而言之,它要求根据具体的政治实践和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对理论所产生的意义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并指出:“历史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若赞同理论与实践的能动统一,那就可以避免像宗教教条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检验一切价值和效用的永恒真理。同样,这样做还可以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相容于‘现代思潮’和‘后现代’思潮。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其自身的理论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变化着的历史环境的创造者,又是这一环境的产物。这一理论体系中究竟多少东西能够改变,能变得与其原始前提相距多远,有多少东西仍与原来的理论维持着有机的联系,这是一个难题”(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194~195页。)。他认为,“重新思考(必要时修正)传统的马克思理论,以便使整个理论与其力图理解和改变的环境保持紧密联系的必要性”,以及“与马克思最初的学说或至少与那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保持知识上的和政治上的联系”的必要性,这两种需要之间并非始终容易协调。“所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都遭受两种灾难,一种是教条式地死守原来的理论(事实上对它本身也有不同的解释),另一种是极端的修正主义,从最初的伯恩施坦的意义上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或至少使马克思主义运动)去适应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很难说哪一种倾向更有害。在我看来,我所称的‘极端修正主义’是今天最强大也是危害最深的倾向。它自身已经表明从伪装的‘反思’传统理论跳跃到了坚决放弃这些理论。以这种方式被人们置之不顾的原始理论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当今被广泛地认为是过时了,这不是因为这种批判理论被深刻地加以‘反思’,而是因为它一开始就被广泛地误解了。”(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此外,文章中关于“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者,因为资本主义确实用新的更加不人道的制度奴役生产者。(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以及“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首先看作是一种社会批判而非简单的经济批判,也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更好地评估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这些社会主义传统甚至比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运动更加敏感于现代经济发展给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更多地进行伦理性的思考,更自觉地正视社会的手段与目的相统一这一难题。在这个经济主义的时代,上述这些思考或许有助于阻止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理论沦为一种最粗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现代化’理论。”(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等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哈贝马斯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教条化”和“非教条主义”两种。对于前者,他说:“当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解释成为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时(就这一点而言,资本主义世界的哲学遗产,今天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中,比在其他任何一种哲学理论中更连续、更纯朴的继续存在着),辩证唯物主义所采取的是攻势。我认为,同哲学传统保持一种肯定的关系,就在于最终使教义不受科学的影响。现象学相信直观的方法,就是为了用超验的大我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能够获得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析无法接近的领域。辩证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慎重的,它把内容,即把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教条化,并且反对科学的批判,因此当然不可能有取得成就的希望。”对于后者,即“自拉布尤拉(Labriola)、葛兰西(A.Gramsci)、卢卡奇、科尔什、布洛赫、霍克海默(M.Horkheimer)等人以来在西欧得到不断发展的各种不同的非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说道:“在这类马克思主义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些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能够避免互为因果的科学迷信的错误(科学迷信,导致否定哲学)和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把科学禁锢起来的错误,而这种禁锢就意味着哲学的僵化。”(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第51~52页。)在这里,哈贝马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成“把辩证法解释成为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是非常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满足于对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认识。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作出准确的评价。

(我已经不想吐槽老外传统哲学家在对待科学上“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了,纯理性思辨就去思辨去吧,后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忙着务实改变世界呢!)


与哈贝马斯相似,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甚至不信任“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和‘科学马克思主义’”。那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仍然具有生命力。他说:“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所面临的特殊挑战和机遇将为资本主义重组和刚刚兴起的技术资本主义新制度作出解释。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这一艰巨的任务提供了最好的视角和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在为发展现时代的社会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强有力的根据。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它植根于关于现存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如果这种经济制度正经历着变化,如果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仍然起着决定作用,那么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就必然是激进社会理论的组成部分。既然没有可与之匹敌的经济理论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代替马克思主义,那么它就仍然是激进社会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是,“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组和危机进行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须发展新的范畴和分析。”(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而绝不能搞教条主义。他强调:“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发展现时代的一种批判理论的源泉。因为苏联共产主义(它首先是对这种理论(它首先是对这种理论的歪曲)的解体而谴责它,是过分简单化和徒劳无益的。”(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与此相反,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在共同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马克思时则说:“马克思思想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引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马克思显然没有注意到,在他写作《资本论》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他的‘科学’风格并没有充分的经验观察支持。尽管拒绝传统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仍然清楚地表达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信念,相信全部历史具有一个预定目标。然而,马克思对哲学做出了一个永久的贡献,尤其是他的异化概念。”([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在共同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59页。)由于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反而把马克思哲学归入形而上学,仅仅把异化概念视为马克思对哲学做出的永久贡献。


温迪·林恩·李在《马克思》一书中评价马克思时则认为,马克思被误解了。他说:“作为哲学误解的目标和政治替罪羊,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几乎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同义词;这种共产主义以其暴行和失败、焚烧书籍、军事袭击、对持不同政见者的酷刑和谋杀等行为而闻名。这些行为与马克思哲学的同情精神是如此背道而驰,以致人们怀疑与这些暴虐的人权践踏相联系的马克思是否是我们在此应该发掘的人类潜能的代表者。许多人认为,他的哲学如果不是一种邪恶的哲学,也至少是一种判断有误的哲学。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灭亡相联系的意象是:柏林墙的倒塌、铁托死后南斯拉夫的突然崩溃和前苏联的解体。然而,我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马克思被误解了;如果流行的神话包围着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消除一些对他的毁谤。在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最近运用时,我们发现,他深刻的乐观主义的人性观念、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对人性的影响的彻底批判,在今天,仍然与马克思生前一样充满活力,并与我们息息相关。撇开他那些被滥用的思想,本质上马克思仍然是一个植根于启蒙传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他的目标与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幸福’(eudaimonia)或人类的‘自我实现’相关联,就如我们的愿望就是幸福和美好生活一样。”并“希望邀请读者用一种与马克思的哲学构想相一致的方式来‘提炼’马克思主义,这种构想的目的不仅是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即要通过深思熟虑的和集体性的行动来提升这个世界。”([美]温迪·林恩·李《马克思》,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评价也越来越公允。这些研究,对我们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大家要是看了下面的东西,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发展有更多了解:

马克思哲学对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衍生形态。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它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一些代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根据哲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各自不同的社会传统、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在对各种政治、社会、文化、生活问题新的思考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理论进行的探讨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20世纪20-30年代。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来重新解释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进行批判。


从1896年到1899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主要观点就是:由于布尔什维克主义或是“教条主义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5页。),“或是对于马克思较晚的言摘断章取义地给予一种愚蠢的和最粗糙的解释。”(《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页。)“因为布尔什维克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种解释得完全错误的、极端粗糙的马克思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0页。)其结果就是:“在这里是谈的理论,谈到理解的方式和它怎样反应到布尔什维克的行动上。而那里恰好表现出来,他们是怎样严重地与伟大的匠人和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看法不符合啊!”(《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4页。)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几乎不知道在历史上有意志的界限。布尔什维克政治中最不幸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做得好像对于革命维新者没有同样的意志一样。在他们的绝大多数措施中与其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肖像,毋宁说是原始沙皇制度的肖像,他们只是马克思主义的讽刺画罢了。因为马克思理论的很重要的地方正就是他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界限的有科学根据的学说。人们因此常称这种学说为宿命论的学说,但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远不是否认意志在历史上的意义或者没有认识其必要性。”(《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页。)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中的教条主义进行批判,这是对的,但他把“意志”作为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关键点,很难抓住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


到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境遇更加严峻。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的境遇进行了描述:“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分支,因而就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考虑。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不想大力强调他们理论的‘哲学方面’,尽管这是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柯尔施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柯尔施进一步指出:在那个时期,“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互相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重要的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说的是很重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但还有从同样的基本观点出发的第三种倾向:在整个这个时期内,这是唯一多少更彻底地关心社会主义的哲学方面的倾向。它由各种‘研究哲学的社会主义者’所组成,他们声称他们的任务是用来自文化哲学(Kulturphilosophie)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概念或别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然而,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需要哲学的补充,他们也就使人们明白了,在他们的眼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柯尔施在脚注中说:F.A.朗格在他的《唯物主义史》中,仅仅在一些历史的注脚中提到了马克思,他把马克思描述为“现存的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史专家”;他没有注意到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那些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写有专著的作者那里,这种态度也是典型的。


萨特(让-保罗·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对这种状况进行了描述:“1925年,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大学的讲台上不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派的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不敢运用马克思主义,甚至不敢提马克思主义的名称;否则就不能通过所有的考试。当时学校里对辩证法十分恐惧,所以我们连黑格尔也不知道。当然,学校允许我们读马克思的书,甚至建议我们去读:‘要驳倒他’就得了解他。但是,由于在传统上不教黑格尔,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教师,由于没有教学计划、缺乏思想工具,我们这一代人同前几代人以及下一代人一样,都对历史唯物主义一无所知。相反,学校里向我们详细地传授亚里斯多德逻辑学和数理逻辑。就在这个时候,我读了《资本论》(LeCapital)和《德意志意识形态》(L’Idéologieallemande)我非常清楚地理解了,但又一点也不理解。理解就是改变自己,就是走到自我之处,但是这种阅读并没有改变我。与此相反,开始改变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是在我眼前工人群众的沉重存在,这个巨大而又阴沉的队伍在体验和实行马克思主义,并在远处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


1923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决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它既不是对这一个或那一个命题的信仰,又不是对‘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正统仅仅是就方法而言。它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通向真理之路的科学信念,它相信,只有沿着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制定的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够发展、扩大并且深化。此外,它坚信,一切超越或“改善”马克思主义的尝试已经导致、并且必然导致过分简单化、烦琐性和折衷主义。”(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强调“如果把辩证法的这一含义弄混,那么辩证法必然开始看上去成为一种累赘,仅仅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装饰品。更糟糕的是,它会成为‘冷静地’、‘公正地’研究事实的障碍,成为马克思主义借以歪曲的空洞的概念。”(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但是,他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提并论,认为“当马克思采用了黑格尔方法的进步方面——辩证法之后,他就不仅使自己离开了黑格尔继承人的阵营;而且他还把黑格尔哲学一分为二了。”(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18页)由于卢卡奇把唯物主义辩证法仅仅作为一种方法,视为概念辩证法,就很容易把它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相混淆,抹杀二者之间的界限。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


但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上,柯尔施则与卢卡奇有着较大的差异。他说:“不只是在‘人类实践’中,而且是在‘人类实践和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找到了对‘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的合理解决。辩证法从它的被黑格尔神秘化了的形式向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合理形式’的转化,实质上意味着它已经成了准一的理论一实践的和批判一革命的活动的指导原则。它就是那种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方法。”认为“马克思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澄清了他自己的辩证方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上的推翻在这里是不可分离的活动,这不是在任何抽象的意义上说的,而是具体地和现实地改变资产阶级社会的具体和现实的世界。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精确的表达。”(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3页。)


葛兰西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上,也是着重强调反教条主义。他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对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的研究,把历史与哲学、与政治看作是同一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由对经济运动的关注转向了对政治、文化的关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范式或语言范式的转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来看,这一变革不仅不是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而且是回到了马克思一贯坚持的哲学道路——坚持理论与实际统一,坚持哲学面向现实。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以萨特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等角度出发,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

大家只要知道后面的研究大多仍然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即可。详见原文。


不可否认,我国的发展同样在“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中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可以说,现代Party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修正的)马克思主义(非极端的完全修正),同时也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因为牵扯到其他问题,所以不再赘述,有专门的问题再作讨论。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同意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

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他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他的眼界局限于我们的这个星球,在这个星球范围之内,又局限于人类。自从哥白尼以来已经很显然,人类并没有从前人类自许的那种宇宙重要地位。凡是没彻底领会这个事实的人,谁也无资格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科学的哲学。


网友孔德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现在中国,一本马克思都没读过的人,一部分入了党,一部分见着马克思三个字就跳脚骂人。怪不得有这个问题了。
从我自己专业来说吧,不读马克思,还怎么学接下来的西马,谈什么文学和文化评论?
一天到晚吹啥“西方人根本不看马克思”的键盘侠们不说出过国了,读过书吗?
求折叠。


网友chaiweijia[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地位类似于尼采、卢梭之类的哲学家,或者比这些哲学家地位更低。
这从一般的哲学史里面介绍马克思的页数就可以看得出,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这种一般都有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像笛卡尔、休谟、黑格尔这种一般有七八页或者十页左右,像叔本华、阿奎那、贝克莱这种一般有三四页,像尼采、卢梭这种一般有一两页,那么像马克思这种呢?有的哲学史会写一两页,有的哲学史就两三行。


网友徐丛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据我所知,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大学哲学系本科课程除了哲学史提几句之外,基本不提马克思,地位可想而知。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马克思的原著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看过他的书,就大肆批评,显然是不公道的。首先,马克思的文笔非常好,绝对是一流的文学家;其次,马克思的文章煽动性特强,看得人热血澎湃,这说明他不是那种枯燥无聊的哲学家,所以很多人说他是社会学家,还是比较恰当的,但个人私以为他仍然是一个哲学家;其三,马克思的思想和地位因国内外政治原因,不可能被客观看待,无论是力捧还是力贬,都会有很大的片面性。哎,留待后人说吧!


网友蒙面大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马克思只是企图调和英国哲学和大陆哲学罢了。只是弄出来的东西极为可笑。如果信奉实践和感知的唯物体系的话,那么就是英国派的;如果相信是有一套自在自为自有之的,那么就是大陆派。
这两者根本就没有调和的余地-------因为矛盾是,英国人不承认人能够了解终极理论,不相信人能利用终极规律,因此归纳和证实、证伪、实验才是唯一的方法。这在培根时期就开始了。
我觉得英国人是对的。只是也没办法去否认规律的存在。我们可以使用,但是并不表示我们对此知道的很清楚。
马克思哲学上完全就是一个小丑。如果他真自认为是科学哲学的话,就不会套用黑格尔的那一套了。依他之间,黑格尔顺序错了-----应该现实决定思维。如果真的从现实一段考虑,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就需要验证和归纳了-----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理论了。从现实中,我们只能得到事物本身的结构和特性,并不能上升到理论----------现实对象和它的概念始终是有巨大的鸿沟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般规律,存在的只是泛指一类的实然性知识。
我都不知道马克思凭什么断定这个那个。的确,能够确定边界和结构的部分,他的确说的对------比如阶级矛盾。但是一个事物又凭什么能够抽象得体无完肤。我不知道他所谓的唯物主义为什么能做到这点。极为令人感到的可笑的就是无产阶级获得生产资料就天下天平了---------科斯已经证明资源为什么会集中了,而且很明显,资源在谁的手里,谁就是特权阶级了。另一个是物质极大充裕--------这个恐怕我再活几百年,都见不到这种盛世------马克思是不是太高估自然科学了。我觉得马克思,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完全就是白痴--------基于他的社交能力和无工作经历,这点我表示理解。

在他身上,我根本就看不到一点唯物主义。他所谓的唯物主义,其实就是唯理主义。一个事物能否抽象并不是为了靠近你的理论,而仅仅是它本身。马克思其实就是披着黑格尔的皮罢了。说自己是唯物主义,可是理论里面一大片都是虚构的概念。我认为一个概念,如果要切实际,那么必然是由实践这一端延伸出来的,而不应该是前定和谐的。马克思主义说要辩证看问题,可是为什么会认为非资本主义就必定是某某主义了。我觉得这样弄出来自己都不会相信。

我个人尤为看不惯的就是质变这一套。根本就是马后炮。如果没有发生之前,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就算时候来看,都可以给出N种解释。也许事物是存在质变,但是究竟如何发生,这是需要去认识的,而不是我们已知的理论。除开资本主义剥削理论有实证之外,其他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现实基础。那部分算推论么?可是凭什么能推论。唯理主义本质暴露无遗。

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被假大空的东西布满了。尤其是每次我打开一本经济学书籍都有一段,这套理论如何如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马克思如何正确。我只是反驳一句-------为什么马克思自称实践理论,但是却没办法给我们一点实践作用;而别人的理论不管是否完全正确,至少包含了一部分正确在里面了吧------否则也不可能那么好的指导他们生产生活了,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明明自己是个草包,对很多经济学领域一窍不通,却要装逼。就算要讽刺西方经济学好了。但是至少要能给出一点实际的,一般性的经济学吧,比如信息理论。这就算是某某主义也不能避免了。一门实践哲学却总指责别人的实践活动,这算什么?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有谁把马克思理论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过。只要一提到马克思理论绝对是和实践部分是分离讨论的,我都不知道是哪一点表现了。别说什么是中国人八股了,至少他自己那套什么主义就很空洞了。唯物主义应该只相信事实,而不应当存有无根的信念-------一个没有人能够证明存在或者证明有办法抵达的地方。

有句话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很有道理。对于自己无知的,应该保持沉默。如果说马克思是能够衡量一切的尺度,那么他就已经找到了根本规律了。事实上,认为对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一无所知。而唯一可以证实的是,只有去认识,去实践才能进一步了解;才能去证实各种理论的正确性与否。

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我觉得正是如此。真正仁德的人不会把这么歪曲不全的东西弄得这么夸张。这也是我不喜欢尼采的,不是嘴巴犀利就是跟深刻。做理论,最终是为了实际。弄出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实践之所以叫实践就是为了确切地了解事情。要称得上实践哲学就必须帮助解决那些模糊不清的部分。可是,他的这套理论根本就没有办法去除其中的盲点。比如所谓的总体。个体无规律,但是总体有规律,这只是借助物理定律吧。其实这对物理也是戴求解的难题了。所谓的整体表现出规律只是描述性的,实然性的,至于原理我们并不知道。而社会学科,大部分的定律都是人为给出的,随意性很大,根本无法检验。至少这个“总体”你就没办法检验它。还有价值和价格。我觉得马克思完全是为了套劳动是唯一价值来源这句话。实际上价值难以被衡量---------尤其是当劳动有智力差别的时候。可是如果生产一样东西的人突然多了很多,而且效率不变,完成一样事物时间相同;只是因为需求多而价格低下------那么所谓的原本其他相同劳动时间就可以购买大量劳动时间了。马克思认为价格会调整过来。实际上,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本就不会调整过来,生产过量还是过量,而且就算调整过来,价值也不会被平均到它是应有的水平。所谓的等价交换又在哪里?实际上,交易中根本就不会管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唯一决定的是有多少和多么想要。而且资源那一部分价值根本就不能算在人身上-----人只能改变事物,而不能创造事物----但每个人都要为资源付出成本。谁又能分得清,商品的价值有多少是分是来自物质本身,多少分来自人的改造--------材质的差距是会造成同品种极大的价值差距的。哪里会有什么无差别的劳动。

幽灵是没办法指导我们实践的。如果马克思承认自己仅仅是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病,我倒是欣赏他。只是他这种狂妄无知,不事生产,乱指点江山,真是祸害世界。人本来就是沧海一粟,都只能见到一部分,又有什么办法全知全能呢?对于自己不知晓的应当沉默。


网友沈德康[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马克思可能是“反形而上学“最有力的哲学家。尽管按照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看,有人可能认为马克思没有哲学。马克思说,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和我们的日常认知、实践相融的哲学,而不是那种自诩”高贵“并与各种社会科学、日常生活划界的哲学。哲学固然要与生活世界或其它知识保持一种特别的疏离的关系,但是如果将这种”疏离“搞成”孤立“,这样的哲学当然应该被终结。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当前,哲学终结的问题可能正是源于这种抱残守缺又自命不凡的自我孤立。另外,要评价马克思的哲学地位,首先与人们对“哲学”的观念相关。正如上面有人认为“实践”与哲学关系不大,如果有一位认为哲学与“实践”关系重大,那么,马克思之于哲学,就会有另一种评价。在国内,满篇都是马克思的书籍却只是教条化的马克思,是离马克思最远的;在本该将马克思列入西方哲学谱系中评价的书中,却又因为已经有了一门教条化了的学科而付之阙如。最终,无论是作为官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谱系中,都不存在真正的马克思。马克思在我们这里的处境就是这样。


网友李天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如果以原创性为标准,可以说价值很低。如果以说服力为标准,可以说魅力很大。


网友匿名用户[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给出的答复:

缠中说禅对马克思的评价是“ 东西哲人,能过其人者,古今觅之不可得也。 ”
以下内容摘自缠中说禅《捍卫马克思4:给所有曲解马克思的人(马克思哲学、经济学通俗讲义)》,有兴趣可以度娘原文阅读: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的变革,在马克思之前,人们都习惯于从命题到命题,先假设逻辑前提,然后根据逻辑规则来推出结论,现实与理论因此而错位。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了,任何逻辑前提的唯一基础只能是现实,离开现实,没有任何逻辑前提有意义。而现实是总体的,是一个有机体,现实的范畴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的,任何范畴都有着现实、具体的历史出生、发展、死亡过程。例如劳动,并没有脱离现实的抽象劳动概念,而只有现实的、历史的劳动范畴。劳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历史形态,而现实的秘密就藏在这些具体的历史形态中。
至于逻辑规则,同样不是先验、抽象的。譬如排中律,并非无条件成立,有着现实、历史的前提。现实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逻辑而不是相反,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现代数学的研究也证明了,通常的逻辑只是一种特别的数学结构格中的一种类型,它由这种数学结构相应的具体关系所决定。
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如果按照通常的逻辑,那么可先假设这样的命题:“所有出现的现象都要消失的”。而“资本主义是一种现象”,因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不会去假设一个前提,然后根据这前提来推出结论。因为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让现实适应逻辑,而现实逻辑不过是现实关系的抽象,用抽象代替具体的现实,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因此,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决定价值”等命题,在马克思那里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对现实关系剖析后的总体把握。而斯大林等,把马克思逻辑化、抽象化,和马克思无关。
马克思的研究只从现实的现象出发,例如首先找出资本主义最普遍的现象:商品、交换、劳动力商品、资本、货币等,然后分析这些现象间的现实联系:横向的总体与纵向的历史,最终形成揭示资本主义现实关系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都是历史、具体、现实的,不是理论的纯粹抽象,离开历史、具体、现实的范畴是毫无意义的。
任何先验的前提都是非马克思的,任何马克思的范畴都有着丰富的现实、历史背景,一旦相应的现实关系消失,所有关于该范畴的分析将失效。例如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之后,价值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脱离现实、历史背景,企图用抽象的逻辑方法来学习、支持、反对马克思,都是无的放失,和马克思毫无关系!
……
逻辑的本质是关系间的某种组合方式。例如在形式逻辑里,排中律意味着命题和它的反命题之间的关系被一种绝对的组合方式联系在一起,就是它们不能同时为真。而没有命题之间的关系,所谓的逻辑规则也是不存在的。
在形式逻辑的发展初期,人们觉得逻辑规则是绝对的、甚至是客观的,却不知道这种逻辑规则的绝对性不过是一种先验性的假设,在上世纪开始后,由于公理化系统的研究,人们开始用公理化以及形式化的角度看待形式逻辑的规律,形式逻辑系统被看成具有某些特殊关系的特殊数学结构,逻辑规则的绝对性、先验性成为历史。各种的形式逻辑系统被构造出来,通常的一阶谓词系统失去原有的地位。
由于哲学的发展,在黑格尔手上,辨证逻辑被发展起来。辨证逻辑的出现,就是相对于形式逻辑的,黑格尔相信,历史是按辨证逻辑的规律运行的,所谓的辨证法三大规律等等,就是这种逻辑规律的反映。如果说形式逻辑曾是构成、组织知识的基础规则,那么辨证逻辑就成了构成、组织历史的基础规则,具有绝对性、先验性。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无论是形式逻辑、辨证逻辑,都不具有它们所假定的绝对性、先验性,都不过是现实逻辑的局部反映。企图用这些绝对性、先验性的逻辑假设来解释世界是没用的,哲学家的任务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现实是所有逻辑的唯一前提,离开现实的关系,任何逻辑都没有意义。
马克思第一次确立了现实世界的唯一前提性地位,马克思的理论只考察现实世界的关系总体,从中分析、总结出现实的基本逻辑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从不认为这些现实的基本逻辑关系有任何的绝对性和不变性,在马克思那里,任何的现实逻辑关系都是历史的,它们既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不灭,但在这基本的现实逻辑关系被历史的发展所打破之前,它们所构成的现实范畴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而在最终打破这现实的逻辑之网前,单一现实范畴历史形态的改变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理解马克思,必须站在现实逻辑的基础上,而不是用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先验规则来玩弄从概念到概念、理念到理念的把戏。
九、 现实逻辑的历史性与马克思的革命性
没有历史性的马克思不是马克思,没有革命性的马克思同样不是马克思,而马克思的革命性不是凭空而来的,马克思的革命性建立在现实逻辑的历史性上!
对于马克思来说,任何脱离现实逻辑关系的事情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马克思之前,革命同样存在,但马克思之前的革命,都是建立在先验的逻辑前提之上,例如:平等、博爱等等,而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这些抽象的目标。但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抽象概念、理念前提下出现的所谓革命,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现实逻辑基础,而任何不以改变现实逻辑基础为前提的革命,最终都将被现实的逻辑基础所制约。
现实的逻辑以及其对应的现实关系总和,同样是历史的产物,没有任何的先验性。正因为现实逻辑的历史性,使得任何的现实逻辑都只有暂时的性质,最终都要被改变。例如,资本主义的现实逻辑,无论如何强大,最终都要被改变。
但总体性是现实逻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意味着,革命也同样是总体的,脱离了总体性的革命,同样是抽象的,例如那种企图通过单单改变上层建筑而实现总体革命的实践,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失败的,这是由现实逻辑的总体性所决定的。”

三 :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

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实践品格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要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求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互动与平衡。哲学创新要注意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实现;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智能、释放人的能动性。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规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犇_嫑”事物的改造。批判性和怀疑性本身只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还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一 
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www.61k.com)

四、普遍联系观点贯穿着创新思维方法 
创造活动是为了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这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发展,总是意味着人的思想的解放。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即解放思想的学问,而思想的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一切进步、一切革新,首先要解放头脑。只有解脱精神束缚,才能有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这一论断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每个人,都是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思维优化的重要途径。 
辩证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思维的不断拓展,提高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和跳跃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一个结,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联系,已被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充分证实。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它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说明要创造就要善于联系,富于想象,就要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思维的特点是:(1)整体性。即从宏观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去考察对象,在思维中再现对象联系之网上的每个环节,因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2)多向性。由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因而人们必须从不同角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3)开放性。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们要想达到思维有序,就必须敞开思维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吞吐大量信息,激发创造活力。(4)动态性。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人们的思维必须追踪对象运动的轨迹,才能把握和预测对象的本质、规律。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运用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不能从整体的、联系的和运动发展的以及矛盾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其他的思维方式要么一筹莫展,要么就会顾此失彼。 
五、唯有求实才能确保思维价值性的实现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既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又指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人们的思维必须也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在新的事实、新的对象面前,用新的思路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创造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不是脱离实际的奇思奇想,而应尊重实践,注重实证,不崇拜任何权威和教条,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在求实中创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个别词句,而是通过哲学思维熏陶和教育,使思维方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全面地、联系地、动态地、发展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和原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框架,突破原有知识与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大量、繁杂的经验材料中,抽取出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潜能。为个体参与竞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创新精神(2)

四 : 马克思哲学题目,有关小睿睿事件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题目,有关小睿睿事件的问题

1 这个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2 这个问题靠道德呼吁和道德教育就能解决的吗?

3 有什么方法或措施可以把传统社会到一个陌生社会的转型?

马克思哲学题目,有关小睿睿事件的问题的参考答案

1 这个材料反映了当前社会上的人“无利不起早”的现象.

2 这个问题不能靠道德解决.

3 将所有人的思想聚集起来的唯一方法便是让所有人都拥有一个“信仰”

就像现在的社会把所有的信仰与幸福指数放在了“钱”上一样.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28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