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伊斯兰教派别-伊斯兰教派别分布

发布时间:2018-04-22 所属栏目:西方文化

一 : 伊斯兰教派别分布

范文一:伊斯兰教逊尼派

伊斯兰教逊尼派

逊尼派(英语:Sunni,阿拉伯语:لهأ ةنسلا ةعامجلاو‎,ʾAhl ūs-Sunnah wa āl-Ǧamāʾah,简称لهأ ةنسلا‎ ʾAhl ūs-Sunnah),原意为遵循圣训者,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称“正统派”,与什叶派对立。一般认为,全世界大约有85至90%穆斯林隶属此派别。

“www.61k.com)

632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逝世的时候,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半岛。当时穆斯林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两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长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信众。其中前者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伊斯兰教贡献重大,应继承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位。在穆斯林社团的早期政治斗争中,迁士集团赢得胜利,其代表人物阿布巴卡(又译阿布•巴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其后奥马尔(又译欧麦尔)、奥斯曼先后成为第二、第三任哈里发。在第三任哈里发遇刺身亡之后,阿里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这导致伊斯兰内部的分化加剧以至内战。支持阿里担任哈里发的穆斯林被称为阿里党人,反对阿里担任哈里发并主张为奥斯曼报仇的穆斯林被称为奥斯曼党人。两派之间的战争是伊斯兰的第一次内战,从656年一直持续到661年。661年阿里被政敌刺死。 阿里死后其子哈桑当选哈里发,但被迫让位给政敌穆阿威叶。穆阿威叶创立倭马亚王朝(又译伍麦叶王朝,《唐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680年穆阿威叶去世,他的儿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阿里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又译胡赛因)拒绝向叶齐德效忠,起兵反抗,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被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所杀,起义失败后,渐由政治集团演变成宗教派别。

683年,分散在各地之信徒再次起事,以阿里第三子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名义(被拥为伊玛目),由穆赫塔尔领导起事,他们认为在库法的什叶派教徒未尽全力出军,致令侯赛因战死,故击渍库法之什叶派教徒,未几,穆赫塔尔亦战死,起义失败,其追随者形成凯桑派。约700年,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逝世,派内关于马赫迪再世及太平盛世的思想崛起。

传系上,主张伊玛目位在侯赛因之后应由他的嫡传后裔继承并由前任伊玛目指定方为合法,因此否认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继承权。第六任伊玛目开始,伊玛目已成为有阿里血统的什叶派领袖的专门头衔。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里、哈桑、侯赛因(但是侯赛因是信奉逊尼派)等人有权任哈里发的信众被称为“阿里什叶”(“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是“追随、党派”的意思),即后来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其他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而认为所有哈里发都是合法的多数的“正统派”即成为“逊尼派”。

逊尼派以《古兰经》为其立法的主要根据,但不同于什叶派的《四圣书》逊尼派以《六大圣训集》为其立法的第二根据,并主张布哈里的“圣训实录”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在教法学方面,最终确立阿布•哈里发、沙斐仪、马立克、伊本•罕百勒所创立的四大教法学派的权威地位,并按其教法执法。在诵经方面,除接受七种诵经方法为合法及正统外,还有不同场合下举行的教仪、祷词及动作。 在教义学方面,在与哈瓦利吉派及什叶派的争论中,出现支派。如反对宿命论的盖德里叶派,坚持宿命论的贾卜里派,强调内心信仰并主张“对恶行延缓裁决”的穆尔吉亚派,倡导理性并强调“安拉统一和公正”的穆尔太齐赖派,为正统信仰辩护并贬低理性的艾什尔里派,主张“安拉拟人或具肉身”的属性派等。 十一世纪中期,艾什尔里派的教义得到塞尔柱王朝的支持并成为官方信仰,随后

由安萨里将其与苏非主义(神秘主义)合一,形成逊尼派的最终教义,对历史上一度争论的问题取得大体统一的意见,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等四任哈里发均为合法和正统,其德行与他们在位的顺序相称。

十八世纪末,逊尼派分化出阿拉伯半岛兴起之瓦哈比派,十九世纪末,出现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及伊斯兰复兴等思潮及运动。

原文地址.html

伊斯兰教逊尼派

逊尼派(英语:Sunni,阿拉伯语:لهأ ةنسلا ةعامجلاو‎,ʾAhl ūs-Sunnah wa āl-Ǧamāʾah,简称لهأ ةنسلا‎ ʾAhl ūs-Sunnah),原意为遵循圣训者,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称“正统派”,与什叶派对立。一般认为,全世界大约有85至90%穆斯林隶属此派别。

632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逝世的时候,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半岛。当时穆斯林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两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长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信众。其中前者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伊斯兰教贡献重大,应继承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位。在穆斯林社团的早期政治斗争中,迁士集团赢得胜利,其代表人物阿布巴卡(又译阿布•巴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其后奥马尔(又译欧麦尔)、奥斯曼先后成为第二、第三任哈里发。在第三任哈里发遇刺身亡之后,阿里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这导致伊斯兰内部的分化加剧以至内战。支持阿里担任哈里发的穆斯林被称为阿里党人,反对阿里担任哈里发并主张为奥斯曼报仇的穆斯林被称为奥斯曼党人。两派之间的战争是伊斯兰的第一次内战,从656年一直持续到661年。661年阿里被政敌刺死。 阿里死后其子哈桑当选哈里发,但被迫让位给政敌穆阿威叶。穆阿威叶创立倭马亚王朝(又译伍麦叶王朝,《唐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680年穆阿威叶去世,他的儿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阿里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又译胡赛因)拒绝向叶齐德效忠,起兵反抗,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被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所杀,起义失败后,渐由政治集团演变成宗教派别。

683年,分散在各地之信徒再次起事,以阿里第三子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名义(被拥为伊玛目),由穆赫塔尔领导起事,他们认为在库法的什叶派教徒未尽全力出军,致令侯赛因战死,故击渍库法之什叶派教徒,未几,穆赫塔尔亦战死,起义失败,其追随者形成凯桑派。约700年,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逝世,派内关于马赫迪再世及太平盛世的思想崛起。

传系上,主张伊玛目位在侯赛因之后应由他的嫡传后裔继承并由前任伊玛目指定方为合法,因此否认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继承权。第六任伊玛目开始,伊玛目已成为有阿里血统的什叶派领袖的专门头衔。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里、哈桑、侯赛因(但是侯赛因是信奉逊尼派)等人有权任哈里发的信众被称为“阿里什叶”(“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是“追随、党派”的意思),即后来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其他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而认为所有哈里发都是合法的多数的“正统派”即成为“逊尼派”。

逊尼派以《古兰经》为其立法的主要根据,但不同于什叶派的《四圣书》逊尼派以《六大圣训集》为其立法的第二根据,并主张布哈里的“圣训实录”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在教法学方面,最终确立阿布•哈里发、沙斐仪、马立克、伊本•罕百勒所创立的四大教法学派的权威地位,并按其教法执法。在诵经方面,除接受七种诵经方法为合法及正统外,还有不同场合下举行的教仪、祷词及动作。 在教义学方面,在与哈瓦利吉派及什叶派的争论中,出现支派。如反对宿命论的盖德里叶派,坚持宿命论的贾卜里派,强调内心信仰并主张“对恶行延缓裁决”的穆尔吉亚派,倡导理性并强调“安拉统一和公正”的穆尔太齐赖派,为正统信仰辩护并贬低理性的艾什尔里派,主张“安拉拟人或具肉身”的属性派等。 十一世纪中期,艾什尔里派的教义得到塞尔柱王朝的支持并成为官方信仰,随后

由安萨里将其与苏非主义(神秘主义)合一,形成逊尼派的最终教义,对历史上一度争论的问题取得大体统一的意见,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等四任哈里发均为合法和正统,其德行与他们在位的顺序相称。

十八世纪末,逊尼派分化出阿拉伯半岛兴起之瓦哈比派,十九世纪末,出现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及伊斯兰复兴等思潮及运动。

范文二:伊斯兰教什叶派

伊斯兰教什叶派

什叶派(阿拉伯语:ةعيشلا‎ Shīʿah)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原意为追随者,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专指拥护阿里的人,与逊尼派同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一般认为什叶派人口数占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 ,然而某些什叶派人士称有30至35%。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圣训上记载,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为基础,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视为是圣书(Nahj al-Balagha)的书藉[5][6]。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任命为他的继任者,也是第一个伊玛目。在穆罕默德死后,什叶派将伊玛目扩展到穆罕默德的后代(圣裔),后代中有几位是伊玛目,什叶派认为他们在社群中有特殊灵性上及政治上的权柄[7]。

什叶派有许多的派别,但最主要可以分为三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及五伊玛目派等。

632年,穆罕默德归真,此时的伊斯兰政权内部有四派政治势力:第一派是来自古来什部落和哈希姆贵族集团,称作迁士派。他们认为自己同穆罕默德是同族,又是最先承认其先知地位的,所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应当从他们中选出。第二派是麦地那的贵族集团,称作辅士派。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伊斯兰教的今天,因而他们主张继承人应当从辅士派中选出。实际上这两派都为圣门弟子。第三派为阿里集团,称作合法派。他们认为,真主同穆罕默德不可能让穆斯林社团的问题由选民来决定,会指定特定的人物来继承穆罕默德的权力。阿里即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他的女婿,而且还是最早加入伊斯兰教的圣门弟子,是被指派的合法继承人。他们反对选举,坚持阿里拥有神圣的权力。第四派是古来什部落和伍麦叶贵族集团。他们在伊斯兰教兴起前曾执掌麦加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穆斯林的兴起过程中长期与穆斯林社团保持对立;在信奉伊斯兰教之后丧失了原来的领导地位,但在穆斯林中仍保持较大影响力。尽管当时他们没有提出继承权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渐渐参与了继承权的争夺战。

在历史中,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阿里相继继位。其中阿里继位后,伍麦叶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隋芬起事反对阿里。阿里调集军队迎战,在即将获胜之时穆阿威叶让士兵枪挑《古兰经》,要求以《古兰经》为决断,阿里接受仲裁,导致什叶派内部分化,部分追随者出走形成哈瓦利吉派。公元661年,阿里遇刺身亡。

阿里死后其子哈桑被库法人拥戴为伊玛目,并被麦地那穆斯林承认当选哈里发,但被迫让位给政敌穆阿威叶。穆阿威叶创立倭马亚王朝(又译伍麦叶王朝,《唐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

680年穆阿威叶去世,他指认其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激起了麦加、麦地那及库法穆斯林的坚决反对,阿里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又译胡赛因)拒绝向叶齐德效忠并被库法穆斯林宣布为哈里发,起兵反抗,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被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所杀,起义失败。此次起义,除了阿拉伯人之外还有非阿拉伯人穆斯林的参与,什叶派思想也随之传入非阿拉伯人中。

687年,分散在各地之信徒再次起事,以阿里第三子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名义(被拥为伊玛目),宣扬阿拉伯穆斯林与非阿拉伯穆斯林(马瓦里)平等的思想,传播马赫迪即将复临人世、传播正义的教义,受到伊拉克和东方各省新穆斯林的支持,并接受什叶派教义。公元700年,伊本·哈乃非叶去世,他的追随者认为他没有死,而是隐遁在某处,将会重返人间。

1

什叶派针对伍麦叶王朝的起义一直持续到8世纪中叶。740年,侯赛因之孙栽德·本·阿里为夺取伊玛目继承权,在库法发动起义,提出阿里和法蒂玛的任何一个后裔都有权继任伊玛目,其追随者形成什叶派栽德宗

穆圣的血脉

根据伊斯兰的文献记载,穆罕默德有十三位妻子。第一位海迪彻最重要,为穆罕默德生育了四个女儿两个儿子。其它妻子在海迪彻去世后嫁给穆罕默德,其中仅Maria al-Qibtiyya(穆圣妻子的身份存争议)生育了一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早夭。四个女儿中较大的三个,作为穆圣亲生女儿的身份存争议(一些证据表明是养女),她们共生育了三个子女,两个男孩早夭,仅一个女孩(穆圣的大女儿所生)成年了,也嫁给了阿里。因此,穆圣血统较为明确的四女儿法蒂玛极为重要,她嫁给了穆圣的堂弟阿里,并有二儿二女成年,其中长子哈桑的后裔被尊称为“谢里夫”,次子侯赛因的后裔被尊为“赛义德”。

阿里的父亲艾布·塔里布和穆圣的父亲阿卜杜拉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穆圣其它的多个叔父不同母),因此两家极为密切:穆罕默德早年丧父,由阿里父亲抚养,而阿里由穆罕默德抚养。穆圣把四女儿法蒂玛嫁给阿里之后,并隐晦地指定阿里为继承人(按什叶派说法)。法蒂玛生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儿子成年,是穆圣唯一的两个外孙,后来都成为什叶派伊玛目。穆圣的外长孙哈桑曾就任第五位哈里发,被迫让位给伍麦叶王朝;外二孙侯赛因继任伊玛目,他反对伍麦叶王朝世袭并为之不屈献身,成为什叶派信仰的重要精神支柱;之后历任伊玛目都是侯赛因的直裔子孙。

下一任伊玛目是侯赛因的儿子阿里·宰因·阿比丁,是最后一位什叶派各个派别公认的伊玛目。宰因·阿比丁的母亲是波斯帝国的公主,因此之后历任伊玛目也都有波斯(现伊朗)血统,现在的伊朗是什叶派信仰的核心地区。 信仰和制度

什叶派有不同于逊尼派的宗教学者等级制度,包括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霍贾特伊斯兰三个等级。只有极少数的什叶派宗教学者(乌理玛)才能达到大阿亚图拉的等级,比如伊朗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

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主张伊玛目是真主指定的穆斯林社团政教领袖,有传自穆罕默德的真光,具不谬性,并坚信末代伊玛目已隐遁,终将以马赫迪身分复临人世,恢复正义。其经注学尤为强调《古兰经》的隐义,唯有伊玛目才深知其玄奥。圣训学有经伊玛目传述的圣训集四圣书及其注释。教法学以经、训和伊玛目的教法判断为立法原则,伊玛目隐遁后由权威教法学家公议,对伊玛目的判断作出解释,并以理智为补充。

圣地

有别于逊尼派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地有以下几个: 纳杰夫,位于伊拉克,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葬于此地,该城也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主战场之一。

卡尔巴拉,位于伊拉克,侯赛因殉难并埋葬于此。

马什哈德,位于伊朗,什叶派第八伊玛目阿里·里达埋葬于此。

派别

什叶派信奉的伊玛目教义。伊玛目在阿拉伯语中原义是祈祷主持的意思。逊尼派中该词还是如此。在什叶派中,伊玛目是人类和真主之间的代表人,有特别神圣的意义。《古兰经》中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众才能知其奥意。

2

按什叶派教义,伊玛目只能来自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布·伯克尔、哈桑、侯赛因是全体什叶派共同信奉的最早三位伊玛目,之后有多少伊玛目各支派有不同意见。

当代什叶派内部分为十二伊玛目派、五伊玛目派(又名栽德派,Zaidiyyah)、七伊玛目派、阿拉维派等分支。其中十二伊玛目派认定从阿里开始,总共有过十二位伊玛目,前十一名逝世后,第十二名伊玛目隐遁,将在世界末日之前重现。七伊玛目派又名伊斯玛仪派,以阿里的第六代后裔伊斯玛仪为宗,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建立了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

以上每一宗派之下还分成多个分支。

伊玛目世系

穆罕默德

法蒂玛+ 阿里①

↙ ↓ ③哈桑 ← 侯赛因②

④ 宰因·阿比丁

↓ ↘

⑤巴基尔 宰德⑤五伊玛目宗(宰德宗)

⑥萨迪克

↓ ↘

⑦卡齐姆 伊斯玛仪⑦七伊玛目宗(伊斯玛仪宗)

⑧里达

⑨贾瓦德

⑩哈迪

⑪阿斯卡里

⑫马赫迪 十二伊玛目宗

图示说明:括号中的编号是伊玛目的位次,各伊玛目之间纵向为父子传承,横向为兄弟关系。从(1)到(4)为全体什叶派公认的伊玛目,宰德宗在(5)处与其它宗分歧,伊斯玛仪宗在(7)处与十二伊玛目宗分歧。

分布

什叶派分布在个别国家非常集中,比如伊朗和伊拉克,占其人口之多数。在这两个伊斯兰人口大国附近的阿塞拜疆人口多数是什叶派。在其他地区如巴基斯坦、印度、北非等地的什叶派则比例极低。

目前,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叙利亚的什叶派占17%,掌权的巴沙尔·阿萨德家族属于什叶派的分支阿拉维派)是由什叶派掌握政权的国家。 什叶派在中国

3

中国穆斯林大多为逊尼派,但也有一部分什叶派信众。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3万塔吉克族信仰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新疆莎车有数百十二伊玛目派穆斯林,自称是“克什米尔人”,但中国政府把他们划为维吾尔族。 中国穆斯林中什叶派很少,但什叶派的教义,如对阿里的崇拜,已经渗透到了其他逊尼派、苏菲派之中。

4

范文三:伊斯兰教什叶派

什叶派

什叶派(阿拉伯语:ىعيش)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 “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又译作“十叶派”。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 概述

什叶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甚至高于穆罕默德。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任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法里西、艾卜·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传播

在680年卡尔巴拉之战中,阿里次子侯赛因被杀,引起了一系列在什叶派思想影响下的暴动,规模最大者为685~687年在库法爆发的穆赫塔尔起义。起义参加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非阿拉伯的新穆斯林——麦瓦立人,什叶派随之传播到非阿拉伯民族中。起义失败后,其余部形成什叶派凯萨尼支派。该支派主张,阿里的权力是从穆罕默德继承下来的,不承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并创立了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救世主)复临人间,恢复正义的学说。认为阿里的第三子伊本·哈乃菲叶是隐遁伊玛目。这些主张对后来什叶派宗教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此后,围绕着侯赛因之子栽因·阿比丁形成了什叶派伊玛目派,因其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奠定了该支派的教法学基础,故亦有人称其为贾法里学派。740年,侯赛因的孙子栽德·本·阿里在库法发动起义并战死,所部后来形成什叶派的支派栽德派。 750年,阿巴斯人借助什叶派的力量推翻了伍麦耶王朝。但阿巴斯王朝建立后,因慑于该派影响的扩大,而对其采取了各种压制、瓦解措施,引起内部进一步分化。765年贾法尔·萨迪格死后,多数人拥护其次子穆萨·卡孜姆为伊玛目,后形成十二伊玛目派,少数人则拥护其长子伊斯玛仪之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为伊玛目,形成伊斯玛仪派,亦称七伊玛目派。嗣后,伊斯玛仪派聚集了激进的反阿巴斯王朝的力量,发展和宣传“内学”思想,广泛进行鼓动宣传,而十二伊玛目派和栽德派则对阿巴斯王朝持温和态度。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什叶派的武装起义极为频繁,伊斯玛仪派、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及伊斯玛仪派的尼扎尔派、努赛尔派和德鲁兹派等,均在武装起义中得到发展;其中尤以伊斯玛仪派为最,其教义主张传播远至印度次大陆,成为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力量。但11世纪下半叶,什叶派遭到了一系列挫折。除栽德派和十二伊玛目派尚保持一定力量外,伊斯玛仪派及其尼扎尔派均因失去已建立的政权而大大削弱。

1502年,波斯沙法维王朝兴起,什叶派开始复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沙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教义,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励宗教研究,使该派在波斯发展历久不衰,成为什叶派中的主流派。 信众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1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据一般估计,在整个回教世界,什叶派约占10%。但由于“他欺也”原则,这一比例可能低估。例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便估计中东地区什叶派人口有1亿2500万,占本地回教总人口的12%以上。

在波斯湾地区的主导性

伊朗和其他中东回教国家的一个关键差别,是它不同于阿拉伯文明的“先伊斯兰”文化,这一古老文化播及的范围,从埃及和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直延伸到中国西部。 什叶派的一个重要转机,是1258年元宪宗蒙哥母弟旭烈兀受命攻占巴格达,处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后一任哈里发,逊尼派主流几遭灭顶打击,群龙无首,长期受压制的什叶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旭烈兀后来经兄长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建立伊朗伊利汗国,其主要谋士便是什叶派。学者们因此认为:蒙古征服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在伊朗扎根的时代。 后来库尔德族萨法维家族在伊朗建立萨法维王朝,此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逐渐征服了大部分阿拉伯地区,奥斯曼苏丹自封哈里发,以全世界回教正统领袖自居。伊朗因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独立传统,坚持和回教主流势力分庭抗礼,萨法维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玛目宗为伊朗国教,确立了什叶派主导伊朗的事实,同时推动什叶派在伊朗文化圈和旧有领土内不断扩展,逐渐造成今天什叶派在波斯湾的盛况。

教义

(1)除信安拉、《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些伊斯兰教的共同信条外,信仰伊玛目是什叶派的基本特点,并被定为信条之一。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世界的领袖,伊玛目的权力应属阿里及其后裔。但在伊玛目的神性大小和数目多寡等问题上,内部见解不

一。栽德派认为伊玛目是安拉确定的,经穆斯林大众选举而产生的有学问、有德行、有自卫能力的成年男子。十二伊玛目派认为从阿里开始至马赫迪而终的十二代伊玛目均是依安拉的意志,通过先知穆罕默德或前一任伊玛目相延而指定的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均可担任;伊玛目还拥有一一切“表学”和“内学”知识,具有免罪性,能显示奇迹,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伊斯玛仪派则主张,伊玛目是自安拉而流出的神质,在人类发展的七个历史时期中,开创每个新时期的先知都有依次相替的七个伊玛目相随,阐扬先知所带来人间的天启。而最后一个伊玛目又上升为下一个时期的先知。在伊斯玛仪派的一些支系中,还有伊玛目即安拉化身的主张。

(2)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思想。伊本·哈乃菲叶于700年死后,凯萨尼派提出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遁于麦地那以东的一座山中,在将来某个时候将以马赫迪救世主的身份重现人间。尽管什叶派各支派对谁是隐遁伊玛目和将来的救世主意见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安拉不会让人间一刻没有精神领袖伊玛目。所以,最后的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隐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有一天重现人间,铲除暴政与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他们还认为在伊玛目隐遁期间,要有经过专门培养的教法学家,据经、训原则和伊玛目的教训,管理穆斯林政教事宜。

(3)内学和流溢说。伊斯玛仪派发展了内学思想,认为天启的经典除了字面表义外,还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玛目知道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徒才能得悉其奥秘,进入宗教的更高境界,故该派常被称为内学派。他们认为《古兰经》和圣训的表义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一些支派曾因此一度废除伊斯兰教法,不履行五功,不要清真寺等。伊斯玛仪派

还创立了一种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宇宙流溢说,认为安拉的表现形式是被称为宇宙理性的知识,由这种宇宙理性流溢出宇宙万物。这种流溢说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该派各支系的学说中。

(4)崇拜伊玛目陵墓。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崇伊玛目,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政敌杀害或暗害的,因此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

(4)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谓的牺牲。

教法原则

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他们认为,创制教法的大门一直敞开,没有关闭,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具有创制教法条件的法学权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法例演绎,每个什叶派穆斯林都必须随从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在具体法例方面,该派主张农产品的天课税率不是十分之一,应是五分之一。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即根据男女双方协议确定婚姻期限,届满后自行解除。什叶派一般的教法学思想与逊尼派较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是栽德派,他们不否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相信隐遁伊玛目,不承认临时婚姻制和塔基亚原则。

特点

四大圣训集

与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不同,什叶派有自己的四圣书,即什叶派自己的四大圣训集。 什叶派有不同于逊尼派的宗教学者等级制度,包括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霍贾特伊斯兰三个等级。只有极少数的什叶派宗教学者(乌莱玛)才能达到大阿亚图拉的等级,比如伊朗前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其经注学尤为强调《古兰经》的隐义,唯有伊玛目才深知其玄奥。通过他们,信众才能知其奥意。圣训学有经伊玛目传述的圣训集四圣书及其注释。教法学以经、训和伊玛目的教法判断为立法原则,伊玛目隐遁后由权威教法学家公议,对伊玛目的判断作出解释,并以理智为补充。

继承方法

传系上,主张伊玛目位在侯赛因之后应由他的嫡传后裔继承并由前任伊玛目指定方为合法,因此否认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亚的继承权。第六任伊玛目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里、哈桑、侯赛因等人有权任哈里发的信众被称为“阿里什叶”(“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是“追随、党派”的意思),即后来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其他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而认为所有哈里发都是合法的多数的“正统派”即成为“逊尼派”,以《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为根据。

圣地

除了所有穆斯林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之外,什叶派穆斯林还有几个另外的圣地:纳杰夫,位于伊拉克,阿里葬于此地。卡尔巴拉,位于伊拉克,侯赛因殉难并埋葬于此。马什哈德,位于伊朗,什叶派第八伊马目阿里·里达埋葬于此。

由于历史根源,什叶派特别尊崇以阿里及其子孙代表的先知的亲属后代。在什叶派的影响下,逊尼派也不得不为倭马亚王朝时期遭到批判的阿里“平反”,但是其在逊尼派信徒中的地位还是不能与什叶派相比。

悲情主义和弥赛亚情结

什叶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悲情主义和所谓弥赛亚(救世主)情结,常常表现出很强的宗教热情。 什叶派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是公元681年阿里的另一个儿子胡赛因作为当时先知穆罕默德硕果仅存的外孙和“阿里党”的领袖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战败被杀害。这一

事件(以及阿里的被刺)成为今天什叶派悲情心结的历史起点。在卡尔巴拉朝圣期间见到的自我鞭笞和号哭,是典型例子。什叶派被认为比逊尼派激进,多半是出于这一宗教感情。从胡赛因殉难开始,什叶派一直代表了回教中的非主流派,受到主流派的压制、歧视和迫害。但是这种逆境,也加深了什叶派的宗教信念和凝聚力。什叶派有一个自我隐瞒身份的“他欺也”教义原则,允许在遇到危险和迫害时可隐瞒自己的信仰和某些宗教习俗,允许临时婚姻等。

每年麦加朝圣期间,可见到一个有趣的特点,即什叶派信徒必然乘坐敞蓬(没有车顶的)巴士,而逊尼派则两种巴士不拘。

派别

概述

当代什叶派内部分为十二伊玛目派、五伊玛目派、七伊玛目派等分支。其中十二伊玛目派认定从阿里开始,总共有过十二位伊玛目,前十一名逝世后,第十二名伊玛目隐遁,将在世界末日之前重现。而七伊玛目派以阿里的第六代后裔伊斯玛仪为宗,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建立了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

以上每一宗派之下还分成多个分支。

分支

什叶派现存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十二伊玛目宗,是什叶派的最大宗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波斯湾其他地区(包括沙地阿拉伯东部),其他分布在阿塞拜疆(原伊朗领土)、阿富汗、黎巴嫩、叙利亚、印度次大陆等地。

第二,五伊玛目宗,主要分布在也门,据称占当地人口40%之众。

第三,伊斯马义宗(也称七伊玛目宗),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亚、伊朗、叙利亚、东非等地。

另外,目前控制叙利亚的阿萨德父子政权,属于阿拉维教派,也算是什叶派的一个支派。现代已经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依教,早先也出自什叶派一支。

什叶派伊玛目列表

十二伊玛目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侯赛因·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侯赛因 (658年 - 713年)

5. 穆罕默德·巴齐尔 (676年 - 743年)

6. 贾法里·阿斯—萨迪克 (703年 - 765年)

7. 穆萨·卡齐姆 (745年 - 799年)

8. 阿里·里达 (765年 - 818年)

9. 穆罕默德·塔基 (810年 - 835年)

10. 阿里·哈迪 (827年 - 868年)

11. 哈桑·阿斯卡里 (846年 - 874年)

12. 穆罕默德·马赫迪 (868年 - ?)(隐遁的伊玛目)

七伊玛目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侯赛因·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侯赛因 (658年 - 713年)

5. 穆罕默德·巴齐尔 (676年 - 743年)

6. 贾法里·阿斯—萨迪克 (703年 - 765年)

7. 易司马仪·伊本·贾法里 760年(隐遁的伊玛目)

栽德派

1. 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 (600年 - 661年)

2. 哈桑·伊本·阿里 (625年 - 669年)

3. 侯赛因·伊本·阿里 (626年 - 680年)

4. 阿里·伊本·侯赛因 (658年 - 713年)

5. 栽德·伊本·阿里 (713年 - 740年)(隐遁的伊玛目)

近现代的活动

伊拉克什叶派从1920年代起,成为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拉克民族主义的中坚,因此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和专门防范。在非殖化和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垮台时,居人口多数的伊拉克什叶派却错过掌权机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一教训,也造成什叶派对西方的深刻敌视。从1920年代起,主要什叶派学者纷纷着重批判西方特别是英国帝国主义,反对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控制,成为现代什叶派意识形态和宗教理论的有机部份。这一历史经历,显然会使美英欲用西方模式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困难重重。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爆发的反美浪潮,使得美国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以扶持逊尼派阿拉伯政权抑制什叶派,作为在回教世界的基本政策。随即发生苏联入侵阿富汗,促使美国非常短视地鼓励“伊斯兰圣战”,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这样的政策,终于造成萨达姆坐大和沙地阿拉伯逊尼派瓦哈比原教旨极端主义在回教世界泛滥成灾的双重恶果,又增加什叶派对美国的强烈敌意。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之际,伊拉克什叶派在美国煽动下大批起义,反抗萨达姆。可是华盛顿又担心什叶派借机壮大,始乱终弃,听任起义者被萨达姆残酷镇压。 2011年2月18日,由于受到早先的埃及等伊斯兰国家局势动荡影响,巴林麦纳麦珍珠广场发生至少5人丧生,超过200人受伤的悲惨事件。次日,麦纳麦数千民众走出家门,参加在清场中身亡示威者的葬礼。葬礼队伍弥漫反政府情绪,甚至喊出“结束王权”的口号。由于,中东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是伊朗,最大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是沙特,两国在中东明争暗斗了数十年,巴林局势不稳,可能成为两国角力的新焦点。巴林在历史上就和伊朗有着密切关系,示威者中有不少什叶派伊朗裔移民。由于作为逊尼派的王室占据国家主导地位,所以巴林的什叶派希望变革。但观察人士也认为,如果巴林局势继续混乱,巴林政府也可能会借用沙特的军队控制局势。美国媒体则称,巴林局势也难以摆脱美国因素,因为美国的第五舰队基地就在巴林,美国并不太认可巴林的什叶派掌权。

对什叶派的误解

什叶派最显著的主张就是,只承认阿里一个人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 ,并有一些推崇阿里的仪式,所以什叶派又被人们叫做“阿里派”。不少人说,什叶派尊阿里胜过了尊穆圣,这是十分荒谬的误解。什叶派只承认阿里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就是考虑到阿里在血统上继承了穆圣的关系,所以说,什叶派尊阿里只是一种表象,其实质还是尊穆圣。

范文四: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派别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派别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的意志。为穆罕默德所创。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东南欧;以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一带最为盛行。现约有信徒7~8亿。

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来什部落哈申家族的没落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2岁时随叔父和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经商,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和国际环境也有所了解。后为麦加富孀赫蒂彻去叙利亚经商,并于25岁时同她结婚。赫蒂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的学者和流行于半岛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的传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响,40岁时,经常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冥想。在阿拉伯历9月的一天,他申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宣布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从而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起初,他传教的范围只限于至亲好友。612年,才开始向麦加的居民公开传教。他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独一无二的。他劝导人们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行善。反对崇拜多神和偶像。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正统的宗教,他自己是这个宗教的最后一位使者,受命于安拉,传布伊斯兰教。其使命是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安拉之道”。他提出禁止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贫民,善待孤儿,奴隶赎身,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等改良社会的主张,激起了阿拉伯半岛的劳苦大众对伊斯兰教的向往和期望。伊斯兰教影响的日益扩大,遭到多神教徒,特别是部落贵族、富商和其他宗教首领的种种阻难,甚至直接危及他的人身安全。

622年,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受到安拉的“默示”,动员大多数穆斯林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从而进入一个将宗教和政治、经济、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新时期。他打破穆斯林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界限,号召所有穆斯林,不分种族、部落和家族,团结一致贯彻“穆斯林都是弟兄”、“你们要一同抓紧安拉的准绳,不要分裂”等原则,建立起以穆罕默德为首,包括艾卜·伯克尔、欧麦尔、艾卜·欧拜德、奥斯曼和阿里等为领导核心的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以先知兼政治、军事领袖的身份,发号施令。同时,建立清真寺,逐步规定了一些必须遵行的礼拜、斋戒等宗教制度。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法律的规定,并提出有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主张,以政教合一的组织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革。他先后向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以及阿比西尼亚、埃及、波斯、拜占廷等地派遣传教使节,扩大自己的影响。

630年,他率领1万多人攻占麦加。以艾卜·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迫于形势,改信了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和宗教、政治的权威。随后,穆罕默德下令清除克尔白神殿中的偶像,并将麦加定为伊斯兰教的宗教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政治渐趋统一,麦地那成为新政权的政治首都。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0多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同年6月穆罕默德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初步形成。

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现在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

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近代伊斯兰世界遭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倾向的派别和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

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汗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

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于1922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

范文五:第六章伊斯兰教的派别

第六章 伊斯兰教的派别

伊斯兰教最初是一个没有政治派别和宗教学派的统一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只是在穆圣去世以后才有了为争夺继承权而产生的三个相互对立的政治派别。它们是逊尼派也称正统派,什叶派和亥瓦里吉派。而发展到阿巴斯王朝时期(公元750-1258年)在教律方面又产生了四大教派: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菲尔派和罕百里派。现分别介绍于后。

一 信仰方面的派别

穆圣在世时,集军事、政治和宗教权力于一身,他统帅一切、指挥一切。一切重要事物都由穆圣亲自裁决。所以当时领导阶层内部非常团结,没有任何争执和分歧。但是穆圣一归真,问题就来了。首先是继承人的问题。因为穆圣临终前,没指定由谁来继承他,也没有指明用什么办法来产生继承人,同时圣人身后又没留下男性后裔。因此,圣人一逝世,最高权力的继承者——哈里发的宝座一空缺,领导内部对谁来任哈里发的问题,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严重的分歧。当时以迁士派(由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早期信士)和辅士派(麦地那的支持者)为一方的主张四大弟子艾布白克尔、欧麦尔、欧斯曼和阿力都有任哈里发的权利。而以穆圣的堂弟和女婿阿力为首的合法主义派为另一方,他们坚持君权神授的原则,反对用推选来产生哈里发的办法,认为只有阿力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因此双方意见不一各持一说。双方经过长时间的激烈的辩论后,迁士派和辅士派,也就是多数派胜利了。穆圣的岳父艾布白克尔当选为第一任哈里发,时年五十九岁。由于阿力派在争论谁来继承哈里发的问题上长期失利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派别——什叶派。而其他大多数穆斯林称为逊尼派即正统派。 阿力于公元656年(教历36年)6月出任第四任哈里发,时年五十五岁。大多数穆斯林都承认他是合法的继承人之一。但是叙利亚的总督穆阿维叶坚决反对,不承认阿力的统治权力,并竭力煽动穆斯林起来反对阿力。因此,双方经常发生矛盾,甚至造成武装冲突。在绥芬战役中双方打的非常激烈,眼看着阿力将要获胜的时候,穆阿维叶出于缓兵之计向阿力提出议和的建议,要求以《古兰经》裁决。经过一番争论,最后由于阿力的失策,接受了穆阿维叶的议和条件。这时阿力手下的部分主战派,坚决反对用《古兰经》来裁决。他们认为真假已经分明,无需再裁决。于是他们毅然离开了阿力。据说他们当时有一万两千多人,这些人被称为亥瓦里吉派,即脱离派。

总之,正统派认为,只有古莱什人才可以当哈里发;什叶派认为只有穆圣的堂弟和女婿阿力及其后裔才能出任哈里发;而亥瓦里吉派则主张,只要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任何人都有权被选为哈里发,而不只限于古莱什人和阿拉伯人。

后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各派内部有派生出许多不同的支派,有的支派又分若干派。今择要简述如下:

(一)逊尼派

逊尼派是一个人数最多的派别,约占全世界穆斯林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因此,有正统派之称。逊尼一词系阿拉伯语的译音,原意是圣道的遵守者。逊尼派认为艾布白克尔、欧麦尔、欧斯曼和阿力都是穆圣合法的继承人。

逊尼派本身有分为三个支派:

1 艾施尔里派

又称推理派。其首领是艾卜·哈桑·阿里·艾施尔里,伊拉克人。其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同时也善于以推理和自己的见解作为立法的原则之一,并以此作为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补充。这一派对什叶派的斗争最坚决,他们的主张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哈乃斐派的创始人艾卜哈尼法和著名认主学家哈桑、巴什里都是这一派著名的代表人物。

2 圣训派

有称遵经派。这一派都是大教长罕百里的跟随者。他们以恪守圣训和圣门弟子的主张而著称。对圣训坚信无疑。凡是圣训有的就坚决照办。凡是圣训中没提到的都不加议论,不明确表态,不允许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一派只固执字面的意思,不作肯定的注解。因此,有人称他们为具体派。

3 马图里迪派

这一派的首领是艾卜·曼苏尔·马图里德,伊拉克人。这一派的主张和艾施尔里派大致相同。因此,他们受到正统派的拥护。这一派对一切非正统派的攻击最有力也最坚决。这一派的最大特点是敢于对《古兰经》中隐晦的词句作出明确的解释。

(二)什叶派

逊尼派和什叶派都是伊斯兰教最有影响的派别。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把逊尼派视为正统派,这是无异议的,而认为什叶派无足轻重,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什叶派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特别是在波斯影响颇深。如伊朗几乎百分之九十的穆斯林都是什叶派。

什叶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是追随者或同伙。因为这一派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他们的复仇和报复的心理是很强的。

什叶派中有很多支派。

1 伊玛目派:

这是什叶派中人数最多的一派。该派在公元七世纪流传到伊朗后,吸收了当地的东方宗教的某些成分,而形成了十二伊玛目派。他们推崇阿力后裔十二代为合法的伊玛目,而且承认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迈赫迪为隐遁的伊玛目,将来还要重返人间拯救人类。目前伊朗的什叶派中有人认为在迈赫迪出世以前伊玛目霍梅尼就是他的代理人。

2 伊斯马仪派:

伊斯马仪是第二代伊玛目加法尔的儿子。当时有一部分人拥护伊斯马仪继承伊玛目,而他的父亲则坚决不同意他继承伊玛目,而且剥夺了伊斯马仪的继承权。结果一部分拥护伊斯马仪的人认为这是对《古兰经》的公然背叛。因此这些人单独拥戴伊斯马仪为伊玛目,并认为他是最后一代伊玛目。这些人被称为七伊玛目派。

3 载德派:

在拥立第五伊玛目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决拥护阿力的第四代孙载德·本·阿力为伊玛目,而且他们只承认五代伊玛目,以后决不会再产生伊玛目。这些人被成为载德派,也称五代伊玛目派。因为他们的某些主张与逊尼派接近,他们承认艾布白克尔和欧麦尔的合法地位。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温和派。

(三)亥瓦里吉派

亥瓦里吉派也是在伊斯兰中很有影响的一个集团。亥瓦里吉一词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出走”。他们实际上是一部分台米姆族人,他们先是反对欧斯曼,后来又坚决反对阿力于穆阿维叶议和而脱离阿力的一派,又称脱离派。因为阿力在奈赫鲁旺战役中杀死了好多亥瓦里吉派,因此阿力是这一派的死对头,他们甚至认为阿力是叛教者。公元661年1月24日

晨,在阿力返回库法清真寺的路上被亥瓦里吉派中的一个名叫阿卜杜拉曼·本·穆勒及姆的人用带毒的军刀杀害。

亥瓦里吉派对哈里发的问题,其主张是:完全承认艾卜白克尔和欧麦尔的合法地位,开始也承认欧斯曼,但是在欧斯曼根据需要而调整了对艾卜白克尔和欧麦尔二人的政策以后,便开始反对欧斯曼了。开始对阿力也是拥护的,但是在阿力与穆阿维叶议和后,便判定阿力为叛徒了。

亥瓦里吉在信仰方面,很多地方也是过激的。如,认为信仰不只是内心的功修,还必须附之以行动。所以单单是相信:“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不够的,而作为一个信仰者,还必须奉行各种宗教仪式,否则便被认为是宗教的叛徒。再如,正统派认为一个穆民犯了大罪,只是一个有罪的人,而仍然不失其为穆民,认为犯罪并不损害信仰。而亥瓦里吉派则认为一个穆民如果犯了大罪,即不成其为穆民了,而成了叛教者,也就是说犯罪即等于叛教。

1艾萨里格派,这一派主亥瓦里吉派内部分歧也很多,有好多支派。最著名的有四派:○

观武断地判亥瓦里吉派以外的所有穆斯林都是叛教者。因此,他们不跟其他派人礼拜,不和别派人通婚,不吃别派人宰的牲畜等。由于这一派实行这样一种孤家寡人的政策,所以他的

2艾芝达特派,这一派简单的认为只要“认识安拉”信徒极少。○、“认识圣人”,其他什么都

3艾巴迪叶派,不知道,也可以原谅。这一派还认为,说谎的罪过比奸淫、饮酒的罪过还大。○

这一派的主张比较倾向和平。这一派认为用阴谋手段俘虏其他派的人是不正义的。因此,这

4苏夫里叶派,这一派的主张和艾萨里格派相近。 一派的人至今在北非一带还为数不少。○

二 教律方面的派别

伊斯兰教的立法原则主要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但是在《古兰经》的六千多节经文中涉及立法内容的仅有二百多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复杂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等,在《古兰经》和圣训的经文中都找不到具体答案。于是,根据实际需要便产生了两种新的立法原则:伊吉马尔(决议)和戈雅斯(类比)。由于在对《古兰经》和圣训、决议、类比这四大立法原则的具体运用和侧重面上各有千秋,到了阿马斯王朝时期(公元750年)便在教律方面出现了许多派别。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派: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菲尔派和罕百里派。这四派的主张和学说各具特色,至今被逊尼派的广大穆斯林分别恪守。

(一) 哈乃斐派

哈乃斐派的创始人是艾卜·哈尼法·本·奴尔曼大伊玛目。艾氏与教历80年(公元699年)生于库法城(伊拉克境内一城市名)。150年(公元767年)卒于巴格达城(伊拉克首都),享年七十岁。艾卜·哈尼法青年时代曾经营过丝绸。后来开始研究教法,结果成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个著名的大法学家。他的立法原则,主要是以《古兰经》为依据,而在引用圣训方面则比较慎重。他比较注意戈雅斯(类比)。他特别重视执法者个人的意见和裁决。该派以论据有力、推理严密周到而著称。因此,他成为四大法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派。目前这一派在土耳其、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较盛行。在非洲的埃及、突尼斯也有较大的影响。据估计全世界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穆斯林属于哈乃斐派。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也属于这一派。

(二) 马立克派

马立克派的创始人是马立克·本·艾奈斯伊玛目。马氏于教历93年(公元715年)生于麦地那(沙特阿拉伯境内为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城)。179年(公元795年)亡故,享年86岁。马立克精通《古兰经》,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圣训学家。他曾编辑著名的《穆宛它圣训集》。他的立法原则之一是以麦地那人的生活习惯为准。他认为麦地那人受了穆圣多年的教育和习惯的熏陶,因而在体现圣训的精神方面最可靠。马立克立法的特点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比较保守旧的传统习惯。因此,有人称他们为圣训派。该派是在哈乃斐派之后出现的第二个大的派别。这一派主要流行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几个非洲国家。

(三) 沙菲尔派

沙菲尔派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得里斯·沙菲仪。沙氏于教历150年(公元767年)生于安栽。他属于古莱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教历204年(公元821年)亡故于埃及。沙菲仪青年时代曾向马立克伊玛目学习圣训。后来又到伊拉克向艾施尔里派学习教法学,他还在巴格达、开罗等地教过书。沙菲仪本人非常聪明,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他的法学学说吸取了马立克派和哈乃斐派的长处,同时注重圣训和类比法,自成体系。有人称他为折衷派。

现在这一派,主要流行于西亚、西非和南亚一带的几个国家。我国新疆地区有部分穆斯林属于沙菲尔派。

(四) 罕百里派

罕百里派的创始人是大伊玛目艾哈迈德·罕百里。罕氏在教历164年(公元780年)生于巴格达,241年(公元855年)去世。罕百里是沙菲仪的学生。因此,他的法学主张与沙菲尔派接近。不过他在制法方面严守《古兰经》字面的意思,固守旧的传统,广泛引用圣训。他不承认在圣门弟子之后还有伊吉马尔(决议)的说法。后来形成了独立的一派。他的圣训造诣很深,他曾收集了四万多段圣训,编辑了著名的《穆斯奈德圣训》一书。

由于这一派的学说和主张因循守旧,所以未能得到广泛的流传,信徒很少。目前只有沙特阿拉伯王国遵行此派。

上述四大学派,在对四大制法原则的看法上基本一致,除罕百里派不承认有伊吉马尔(决议)外,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伊吉马尔、戈雅斯是伊斯兰教的四大立法原则。而在一些具体问题的主张上却各有其特色。因为问题庞杂,实难简单地说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今举一小例,以窥其一斑。如四大教派对旅行礼拜短作的主张即完全不同。哈乃斐派认为旅行者短作是瓦吉布(当然),如果旅行者不短作即礼全拜,就犯有推迟出拜之罪,因此,不短作不行。马立克派主张,旅行者短作是受叮咛的圣行即被强调的圣行。因此不短作为迈克鲁亥(可憎的)。沙菲尔派主张,旅行者礼拜短作可以,短作比不短作好。罕百里派主张,短作比礼全拜好,如果礼全拜的话(不短作),不能算为迈克鲁亥。等等。

范文六: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

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

2012-05-28 09:36

在我国,除塔吉克族信仰什叶派和极少数维吾尔族人信仰十二伊玛目派外,其他都属于逊尼派。从教法教律上看,除新疆有少数人遵循沙斐仪教法学派外,其他都属哈乃斐教法学派。明末清初,随着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各自独立的大小派别和门宦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其中以格迪目、伊赫瓦尼、西道堂等三大教派和库不林耶、戛迪林耶、虎非耶、哲赫林耶等四大门宦影响较大。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新疆的苏非主义各支派通称为“依禅”。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中的卡迪林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等相继传入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后,逐步形成33个支派。最初,各个门宦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沿用原苏非主义派别的名称,如卡迪林耶等;有的以念诵迪克尔的声调命名,如哲赫林耶、虎夫耶;有的则以居住地命名,如毕家场、北庄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门、疯门等;有的则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张门、杨门、刘门等。到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甘肃临洮乡穆夫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马显忠(又名马金焕),由于出资开办义学,并积极改善回、汉关系,清地方当局遂赐予“统领”头衔,令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从此,始有“门宦家”之称。继而一些文人、学者在其著述中用其名。在官方文书中,门

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已有云游四方的苏非主义修道者的传教活动,但还没有形成教团或派别。明中叶以来,苏非主义的一些支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进新疆,通称为“依禅”。明末清初,又通过海、陆两路,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青海和宁夏。著名传教者有:希达叶图拉(新疆的阿帕克和加)、阿布都拉西,还有专程去麦加、也门等地留学的甘肃人马来迟、马明心等。希达叶图拉传播了虎夫耶,阿布都拉西传播了卡迪林耶,马来迟传播了花寺,马明心传播了哲赫林耶。

门宦基本上形成、发展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循化(今属青海)、湟中(今属甘肃)地区。河、湟地处边塞交通要地,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屯田区,也是穆斯林与藏族等交换农畜产品的重要市场。元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穆斯林聚居区。清廷开放海禁以后,阿拉伯和中亚的苏非派学者随着商业贸易的开展,来到河、湟地区。他们自称“圣裔”,传播苏非主义,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崇信;从而使河、湟地区的苏非主义派别得以发展,并逐步形成哲赫林耶、卡迪林耶、虎夫耶和库布林耶(即库布拉维耶)四大门宦。

门宦的宗教特点,除信奉《古兰经》、圣训和履行五功外,主要还有:崇敬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教民进入天堂的人,

要求教民绝对服从,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为拱北。号召教民上坟念经,坐静参悟,念迪克尔(赞颂词),是他们的主要修持功课。其特权主要表现在:教主只能由始传者的子孙世代相袭,别人不能继位传承,教主的“口唤”,教民只能服从,不能无故违背;教主管辖许多教坊或清真寺,教长由教主直接委任。教长隶属于教主。教主将教民的施舍,用来置买土地、牲畜等,一般都成为富冠一乡的头领。故一派教主不仅总揽该派宗教事务,还拥有一定的封建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门宦的封建特权也随之逐步消失,广大穆斯林的正常宗教生活得到保障。各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教派之间,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从而进入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

2012-05-28 09:36

在我国,除塔吉克族信仰什叶派和极少数维吾尔族人信仰十二伊玛目派外,其他都属于逊尼派。从教法教律上看,除新疆有少数人遵循沙斐仪教法学派外,其他都属哈乃斐教法学派。明末清初,随着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各自独立的大小派别和门宦相继出现,并迅速得到发展。其中以格迪目、伊赫瓦尼、西道堂等三大教派和库不林耶、戛迪林耶、虎非耶、哲赫林耶等四大门宦影响较大。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新疆的苏非主义各支派通称为“依禅”。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中的卡迪林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等相继传入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后,逐步形成33个支派。最初,各个门宦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沿用原苏非主义派别的名称,如卡迪林耶等;有的以念诵迪克尔的声调命名,如哲赫林耶、虎夫耶;有的则以居住地命名,如毕家场、北庄等,有的以创始人的形象命名,如胡门、疯门等;有的则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如张门、杨门、刘门等。到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甘肃临洮乡穆夫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马显忠(又名马金焕),由于出资开办义学,并积极改善回、汉关系,清地方当局遂赐予“统领”头衔,令其统管河州各教派。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从此,始有“门宦家”之称。继而一些文人、学者在其著述中用其名。在官方文书中,门

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已有云游四方的苏非主义修道者的传教活动,但还没有形成教团或派别。明中叶以来,苏非主义的一些支派从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传进新疆,通称为“依禅”。明末清初,又通过海、陆两路,从阿拉伯、中亚以及新疆传入甘肃、青海和宁夏。著名传教者有:希达叶图拉(新疆的阿帕克和加)、阿布都拉西,还有专程去麦加、也门等地留学的甘肃人马来迟、马明心等。希达叶图拉传播了虎夫耶,阿布都拉西传播了卡迪林耶,马来迟传播了花寺,马明心传播了哲赫林耶。

门宦基本上形成、发展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循化(今属青海)、湟中(今属甘肃)地区。河、湟地处边塞交通要地,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屯田区,也是穆斯林与藏族等交换农畜产品的重要市场。元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穆斯林聚居区。清廷开放海禁以后,阿拉伯和中亚的苏非派学者随着商业贸易的开展,来到河、湟地区。他们自称“圣裔”,传播苏非主义,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崇信;从而使河、湟地区的苏非主义派别得以发展,并逐步形成哲赫林耶、卡迪林耶、虎夫耶和库布林耶(即库布拉维耶)四大门宦。

门宦的宗教特点,除信奉《古兰经》、圣训和履行五功外,主要还有:崇敬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教民进入天堂的人,

要求教民绝对服从,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名为拱北。号召教民上坟念经,坐静参悟,念迪克尔(赞颂词),是他们的主要修持功课。其特权主要表现在:教主只能由始传者的子孙世代相袭,别人不能继位传承,教主的“口唤”,教民只能服从,不能无故违背;教主管辖许多教坊或清真寺,教长由教主直接委任。教长隶属于教主。教主将教民的施舍,用来置买土地、牲畜等,一般都成为富冠一乡的头领。故一派教主不仅总揽该派宗教事务,还拥有一定的封建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门宦的封建特权也随之逐步消失,广大穆斯林的正常宗教生活得到保障。各民族内部与各民族之间、教派之间,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从而进入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新时期。

范文七:伊斯兰教三大教派

什叶派、逊尼派和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三大教派,这三个派别在伊斯兰历史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逊尼派

逊尼派又称为逊奈派或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此派强调穆斯林社团的历史传统,除《古兰经》外,还重视圣训的宗教权威。大约至10世纪下半叶,穆斯林的主流派开始自称为遵奉逊奈的人们,即逊尼派,以区别于其他少数派。他们承认最初的4位哈里发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称为正统哈里发。由穆罕默德建立的穆斯林社团被视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世俗领域,政治领导权不是真主的启示,而是穆斯林世界占优势的政治现实决定的。虽然此派要求哈里发必须是麦加的古莱什部落成员,但主张效忠事实上的政治权威。只要能实施伊斯兰教法和发展伊斯兰教,即使是外族的哈里发或苏丹(国王,首领)也予以承认。此派与其他派别在执掌宗教和政治权力方面的区别,即使在13世纪哈里发制度终结之后仍保持不变。其正统特征在于强调穆斯林社团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习惯,并能融合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习俗。

逊尼派在长期演变中,发展了古兰学、圣训学、教法学和教义学等宗教学科,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义务、宗教信仰、教法规范和伦理准则,形成权威的宗教体制。古兰学以《古兰经》注释为主,在遵从经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古兰经注释大全》、《启示光辉和经义奥秘》等经注典范。圣训学强调穆罕默德言行解释天启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穆斯林言行的约束力,以布哈里等圣训学家编纂的六大圣训集为真实的圣训记录,是仅次于《古兰经》的重要经典。同时,在教法学方面,由8世纪的地方教法学派、意见派与圣训派的争论,至9世纪沙斐仪提出系统的法源理论体系,形成同为正统而略有差异的哈奈斐、马立克、沙斐仪和罕百里4个学派,统称为四大教法学派,得到历代统治者和各地穆斯林的支持。教义学始自早期的教派斗争,而后正统派在与穆尔太齐赖派等的激烈论争中,于10世纪出现以调和启示和理性为特色的艾什尔里教义学,进一步阐明真主的本体和德性、《古兰经》的无始性、前定与意志自由等问题,为正统教义学奠定理论基础。继而由安萨里引入苏非神秘主义,完善并确立了伊斯兰教义学的最终模式。逊尼派在坚持基本信仰和义务同一性的同时,允许地方和民间差异的多样性存在,使其能在20世纪包容除伊朗及伊拉克、也门等部分地区外的大多数穆斯林。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此派,并遵奉哈奈斐学派教法。

什叶派

“什叶”的阿拉伯语意思为“党人”、“派别”、“教派”。此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占穆斯林总人口的15%。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因绿色象征着和平,什叶派尤其崇尚绿色,以表示对阿里家族的纪念。中世纪最有影响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法蒂玛王朝,因崇尚绿色,中国史书上称之为“绿衣大食”。

什叶派的起源与发展

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任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几个弟子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库法人拥立阿里的长子哈桑继任哈里发。时任叙利亚总督的穆阿维耶拥兵自主,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叶王朝。同时威逼利诱迫使哈桑放弃了哈里发的权位。

公元680年,穆阿维耶将哈里发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叶齐德,阿里的次子侯赛因以及众多圣门弟子表示反对。叶齐德继任哈里发以后,侯赛因拒不接受叶齐德哈里发的地位。同时,侯赛因在库法人的请求下,前往库法继任其父哈里发的职位,他们到达库法北部的卡尔巴拉时,遭到伍麦叶王朝伊拉克总督的骑兵的袭击,侯赛因全家及其随行人员全部罹难,史称“卡尔巴拉惨案”。侯赛因的被杀成为什叶派的起源,并且被什叶派穆斯林尊称为第三任伊玛目,罹难地卡尔巴拉也成为什叶派参谒的圣地。其罹难日世界什叶派穆斯林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侯赛因被杀,引起了一系列在什叶派思想影响下的反对伍麦叶王朝的政治斗争。

因什叶派内部主张不同,出现后来颇有影响的凯萨尼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等。

9世纪末和10世纪初,什叶派的武装起义极为频繁,什叶派的各支派均在武装起义中得到发展。其中尤以伊斯玛仪派的发展最快,其教义主张传播远至印度次大陆,成为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派别。

1502年,波斯沙法维王朝兴起,什叶派开始复兴。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沙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宣布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教义,建立宗教院校、清真寺,鼓励宗教研究,使该派在波斯发展经久不衰,成为什叶派中的主流派。19世纪以后十二伊玛目派内部又分化出谢赫学派和巴布派,但在正统什叶派势力的冲击下,其势力开始衰弱。但十二伊玛目派仍然是什叶派的主流,20世纪后半期,伊朗革命以后什叶派成为该国的国教,其伊玛目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精神领袖。

什叶派的基本教义主张

第一、除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主张外,信仰伊玛目是什叶派的基本特点,此派认为伊玛目是继穆罕默德之后穆斯林世界的领袖,其权力应属阿里及其后裔。伊玛目是安拉确定的,经穆斯林大众选举而产生的有学问、有德行、有自卫能力的成年男子。具有免罪性,能显示奇迹,是安拉和世人的中介。并且认为效忠和顺从伊玛目等同于顺从安拉的意志。

第二、隐遁伊玛目和马赫迪(救世主)思想。尽管什叶派各支派对谁是隐遁伊玛目和将来的救世主意见不同,但他们一致认为安拉不会让人间一刻没有精神领袖伊玛目。所以,最后的一位伊玛目没有死,只是隐藏在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有一天重现人间,铲除暴政与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

第三、《古兰经》隐义说。什叶派认为《古兰经》除了字面表义外,还有常人不知、只有伊玛目知道的隐义,只有通过伊玛目的秘传,信众才能理解其奥秘,

进入宗教的更高境界。

第四、崇拜伊玛目陵墓。由于什叶派信仰并尊崇伊玛目,且有几位伊玛目是被杀害或暗害的,因此该派认为这些伊玛目既是超凡领袖,又是以身殉道的先烈,从而十分敬重他们的陵墓,经常前往参谒吊祭,缅怀他们的功绩,或哀悼他们的殉难,并为自己求取福泽。

第五、塔基亚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在法学原理方面,什叶派各分支均承认《古兰经》、圣训为立法原则,一般不承认“公议”,他们认为公议不一定正确,而伊玛目的判断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据。他们认为,创制教法的大门一直没有关闭,在伊玛目隐遁期间由具有创制教法条件的法学权威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法例演绎,每个什叶派穆斯林都必须随从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什叶派一般的教法学思想与逊尼派较为相近,各支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是栽德派。

苏菲派

苏菲一词是阿拉伯文,一般指“穿羊毛衣的人”,因为早期的许多神秘主义者一心想着内心修炼,对外在的形象不是十分注重,经常穿着羊毛衣,故人们将着这样特殊的衣装者尊称之为苏菲,后来人们把这些注重潜意识、直觉和内心体验的人称为苏菲派。

苏菲派的起源

苏菲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古兰经》中大量隐晦未明的经文衍化而来。因为《古兰经》本身的神秘性和部分经文的隐晦暗喻导致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受新柏拉图学派的影响。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上帝是绝对超验的,任何描述不适合他,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间惟一存在的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是最接近上帝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种神圣的自然之光。新柏拉图主义的这些主张对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三是受东方思想影响。伴随着穆斯林在扩张和进行商贸活动的过程中,波斯、印度、中亚、中国等许多东方的国家和地区人民或多或少地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对穆斯林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苏菲派的形成与发展

就在早期的穆斯林社团围绕着哈里发人选的政治斗争中,一些虔诚的圣门弟子远离政治斗争,追求自身的宗教功修,他们严守《古兰经》的训诫,专注个人的纯洁清静,力求仿效穆罕默德早年在希拉山洞潜修的做法,坚韧、虔敬、克己、念赞词(迪克尔)和忏悔。而这一时期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为苏菲派的最早形态。7世纪末,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它由麦地那、库法、巴士拉等地迅速扩展到大马士革以及后来的巴格达、埃及、呼罗珊和信德等地区。到了8世纪中叶,苏菲派的发展进入了神秘主义阶段。这时候出现了几个杰出的代表人物,如被称为女圣徒的拉比亚・阿达维亚(717-801)提出了神秘主义的爱,主张将真主与信仰者的关系从主仆关系变为爱慕和认知关系,使信仰者由敬畏、顺从变为喜爱、亲近真主。埃及人祖奴(左农)(?-860)将神秘主义的爱的主张发展为神智论,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与真主合一,而达到人主合一的手段就是通过神智和入神,他提出只有入神才能认识真主。波斯的苏菲哈拉智(857―922)提出了泛神论的思想,宣称自己已达到与真主合一的境界,并在公共场合高呼“我是真理”(真理是真主的99个尊名之一)而被逊尼派和什叶派教法学家做出“异端”的严厉裁决,最后他被判处死刑。11世纪以后,伊斯兰教权威安萨里(1058-1111)清除了苏菲主义中的极端倾向,使之成为伊斯兰正统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苏菲主义更加流传久远。12世纪以后,苏菲派经历了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作为民间大众信仰出现了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许多苏菲教团产生;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有了系统化和形而上学的发展,对逊尼派和什叶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巴斯王朝灭亡以后,处于民间的苏菲派人士在传播伊斯兰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8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意在革新伊斯兰教的瓦哈比运动对苏菲派的一些主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苏菲派进行了内部的调整,他们将人主合一的主张逐渐调整为与先知穆罕默德的伦理、品性和精神合一,提倡苏菲派人员积极入世,重视生产实践活动,并且将其教义中具有泛神论的思想进行革新,得到正统派穆斯林的谅解,同时也促进了该派的发展。如今,在印巴次大陆、北非等地,苏菲派思想影响仍然影响着穆斯林的宗教及日常生活。中国伊斯兰教的门宦的形成大都与苏菲派有重要的关系。

[责任编辑]常汝先

范文八:中国伊斯兰教派别形成述论

作者:李保平张志海

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 1998年02期

中国的伊斯兰教派别形成过程较为复杂。一方面,派别支系繁多;另一方面,派别形成的时间跨度较大,从清初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不同的派别,形成的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因此,在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中国伊斯兰教派别的形成,远非笔者之力所能及,提供给大家的,只能是一管之见。

一、中国伊斯兰教派别产生的历史条件

中国伊斯兰教从单一派别到部派出现,从一元到多元的分化,开始于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苏非派别在我国的传入。据史书记载,早在元代,就已有苏非派的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教,但苏非主义思想并没有为中国广大穆斯林所接受。明末清初,苏非派教义大量传入中国,随后苏非派传教士频繁活动于中国西部各省。伴随着大量穆斯林改宗苏非派,苏非主义思想不但在中国生了根,而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苏非派传入我国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教和文化的因素。

首先,从政治上看,明代中期以来的“海禁”政策,随着康熙二十三年台湾被正式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复而实际自行宣告结束,这就为国外苏非主义再度传入我国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契机。同时清王朝前期开明的宗教政策,又使得苏非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

清初统治者沿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不许“片帆下海”,严格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通的范围和渠道。康熙二十三年收复台湾后清朝决定开禁,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大批的中国穆斯林纷纷到麦加朝觐或留学,接受了苏非主义思想。同时,这个时期大量的苏非派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传授苏非主义学说,这就为中国伊斯兰教新的派别的出现起了积极而有力地推动作用,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伊斯兰教派别分化的契机。

由于受蒙古族的影响,满族早在入关之前就信奉了佛教。入关后,清统治者继续采取“钦崇佛教”、“总持道法”、“儒释道三教并重”〔1〕的政策。但为了笼络各少数民族, 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2〕的方针政策。 清代前期(清军入关到清乾隆四十六年)对伊斯兰教是最开明、最宽容的时期。顺治初年虽有丁国栋、米喇印领导的回民起义,但清政府由于对内地民族、宗教不甚了解,仅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清斗争的有机组合,而并未从族属与信仰上给予特别关注,也并未形成民族偏见与仇视心理。相反,清朝政府对回民的信仰与习俗给予充分的理解。康熙帝在来访牛街礼拜寺后,即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忍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恪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道之意也”〔3〕。同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还多次批驳了一些封建官僚对伊斯兰教的无端猜忌和诋毁,明确表示,伊斯兰教之大略不外于纲常仁义之事,应“从俗从宜,各安其息”,不得“强其划一”,而要“一视同仁”。〔4 〕甚至诏令将奏请惩治穆斯林的山东巡抚陈世琯、署理安徽按察使鲁国华等人革职。清政府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态度,对这一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从经济上看,回族社会的经济已失去早期的以商业为主的特色而完全融于汉族的封建地主经济之中,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回族社会的赤贫化,为中国伊斯兰教派别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清代前期,苏非派思想传入中国并首先在西北甘、宁、青传播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的。众所周知,甘、宁、青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民生困苦。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更使得这个地区“百里断烟,地不生禾”。〔5 〕统治阶级上下盘节,层层盘剥,聚敛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仅乾隆四十六年暴露的甘肃冒赈案,就查出受贿官员113人,追缴脏银281.1万余两。这个数字等于甘、宁、青地区每年正额粮赋的10倍。同时,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穆斯林社会内部阶级分化也十分严重,少数宗教上层借宗教大量聚敛钱财、土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对穆斯林实行封建剥削和宗教剥削。广大穆斯林群众除交纳正常的赋税外,还要承受大量的宗教义务和供奉,较之汉民族,其所受的剥削更重。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使无助的人们,只有从宗教中去寻求出路和慰籍了。

再次,从宗教、文化方面看,苏非派简单明了的宗教教义与教法,易于为广大信教群众所接受。同时,明末清初大量的介绍伊斯兰教的汉文经典(汉克塔布)的出现,使普通的穆斯林有了接受伊斯兰教宗教学术的可能,从而为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与教派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非派是公元8——9世纪形成于阿拉伯社会的一种伊斯兰教宗教思想,其早期表现为禁欲主义,后期则发展为有严密组织的教团,向神秘主义转化。这个时期,苏非个人的苦行生活、不敛财物及高尚的个人品德也对广大穆斯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从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而改宗其派。

明末清初,就中国的伊斯兰教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早期的伊斯兰教著述家王岱舆、马注、张中、刘智等人,为了求得汉族士大夫对伊斯兰教的同情和理解,纷纷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教义,相继出版了《正教真论》、《清真大字》、《天方性理》、《清真指南》、《归真总议》等书,这些大量的汉文译著的出现,极大地普及了伊斯兰教宗教学术,不但汉族士大夫从中了解了伊斯兰教,即是不懂阿文、波斯文的穆斯林,也可以从中了解伊斯兰教的奥义,丰富了宗教学识。杨怀中先生将这次译著运动,称之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史上的一次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讲,后期中国伊斯兰教派别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次文化高潮的产物。

二、中国伊斯兰教派别形成的途径和产生的方式

宗教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宗教分成不同的派别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社会历史角度考察,宗教教派的形成则往往表现出多维性和复杂性。这种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宗教派别形成的途径和产生方式的多样性。中国伊斯兰教的形成途径和产生方式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自传型——是指中国的穆斯林通过朝觐或求学异域,在国外接受了新的思潮,信奉了新的教派,回国后传播新的教义或对原有的宗教派别进行革新而形成的新的派别。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派别中,属于这种类型的有四大门宦中的哲赫忍耶、虎夫耶门宦中的华寺以及伊赫瓦尼等。

他传型——指国外的伊斯兰教传教士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教义,被中国的穆斯林接受并由中国穆斯林创建的教派。中国的伊斯兰教派中,属于这种类型的较多,主要有虎夫耶门宦中的毕家场、穆夫提、北庄门宦以及嗄德林耶和库不忍耶门宦。

自创型——指中国的穆斯林自己所创建的宗教派别。具体又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第一,中国的穆斯林学者通过对伊斯兰教的研习、领悟,学有心得并创建新的派别如胡门门宦等。第二,中国的穆斯林由于家族或师生关系,秉承家族或老师的教旨,传播伊斯兰教教义所形成的派别,属于这种情况的有虎夫耶中的小刘门、通贵、洪门等。第三,中国的穆斯林宗教者以宣传明末清初刘智等人写的汉文经典(汉克塔布)为宗旨所形成的派别,属于这种情况的是四大教派之一的西道堂。

注释:

〔1〕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 见《清代伊斯兰教论集》第1—2页。

〔2〕参阅《宁夏回族》第64页。

〔3〕《康熙圣旨牌》,存北京牛街清真寺。

〔4〕参阅《伊斯兰教史》第417页。

〔5〕《明清史料》丙编,第八章第757页。

范文九:中国伊斯兰教派分类

中国伊兰斯派教类分

派尼

中国 穆斯绝大林数属伊多斯教的正统兰教派尼逊,派承四认哈里大发阿·伯布克尔、麦尔欧奥斯、曼阿、里是都穆默德罕合法继的人,承称他尊是们“大四配”贤在教。教律方法面,们他遵行都伊玛大目阿布·尼哈的法买孜亥布“”(教)法,同时正对派的另外三统位玛目伊,马即立克、沙仪斐伊、本·罕勒,也给百予当的相重尊在这样。一大个的提下前,在即中伊斯兰国教逊派尼内部,又存在的两类不的教派同:类一是重教乘宗视功修,不教搞道乘宗教修的教功派包,格括底木伊、合瓦尼西道、以及堂疆维吾尔等新的逊尼派、族训圣派等另;类是一重注道乘修的神秘主义持道派修苏(派非,如)北西地的门宦区教、新派疆吾尔维族等的禅伊派教。这在些的教大派面,又下一有较些的支派大支派下,又陆续分出化许小的多分。支

什派叶

国中斯伊教兰有什叶。派叶派什的斯林穆目数极少新疆,喀地区的什吉塔族及莎克车县一小部维分尔族吾其是徒。其中塔吉信穆克林斯属什叶中的派伊玛斯仪派莎;维吾车尔那部分族叶派穆什斯林属十二伊玛目。派t

po&g;>t;

中国伊斯兰教派的

主要点特

一、中伊国兰教斯派流是不源

中国伊兰教的斯种各派,追教溯源,绝根多数大都是阿伯拉中和地亚区种各斯伊教派兰响的影结。果它们是由外国传或士传教,或是由入国穆中斯林国从引进,而不外中是国穆林斯创独的。

底木、西道堂格新、维疆吾等族的逊尔尼,都派于源阿伯拉地区逊的尼,而派都且循大遵玛伊目乃斐哈派学。  伊

合尼瓦、新维疆吾等族的圣尔训,提倡派尊经“俗革,“凭”立教”经被称,“尊作派”,经然是受18显纪世中叶兴于阿起伯拉半的瓦岛比哈及本世派初期纪半该的伊赫万运岛的影动响伊。瓦合尼创的人始马万(福1894-913 4,又称“)果园哈吉”清,绪十四光年1(88)8麦加赴觐,朝曾受于教特阿沙伯的“海拉里夕氏巴堂”学归,时带回国一瓦批比派哈的律教经典其批及“判端”的异经。正籍是在读研这批经的典基上,他提础了出名的十大著领棗“果园纲十条,”立创了国伊中合尼教派瓦。

门 教派宦伊和教派禅都于源拉阿和伯中亚地的神秘主区义修派道苏非派别。

门宦教派 中的合林哲耶门宦,始创马明心人雍,正六年(728)赴1加朝麦,觐年抵也次,在沙门林耶道孜受堂于教“筛海”道()穆罕长默·布德·色录尼乾隆,九年1(47)归4后国即传合哲林教理耶因。,至今此派教徒该称他们的自根子在阿拉伯,枝叶在“

中国。”

门宦派教嘎的林耶,创的

建人被称为尊“龙盘道”,祖叫名花·哲阿都·董布拉,据传系穆罕希德的廿九世孙,是默从中来华的亚教传士。康熙三十(1年76)4两广经、四川,甘肃到、海青教,将传嘎的耶林理教传给了静一祁(166-51179 )和西广德门安马的道,祖遂祁嘎创的林大拱北耶宦,马的后辈门分则创立别了嘎的林耶韭菜的门宦坪和海青子河门后。宦

门教宦的派虎非,下分许耶多系支宦门,其中几个大较宦都门源于阿拉或中亚伯地。

区四 大宦门之一库布的林,也耶是苏非的一派个支派据该门宦。斯穆林说,他传的们始是位祖居中侨国的阿拉伯传士教,名穆呼曰引的,系穆罕尼德的默裔后。位“圣这”曾三裔次华来,后在先广、两湖及两疆等地新传,教最在后肃临甘夏乡东湾大头定,居乞讨当地为汉族的张姓号张,玉,字皇吉普故,门该又有“宦张门宦门”之称总。之,这门个宦派也教是舶品。来

新维疆吾等尔族的伊禅教也都来自派中亚地。撒马区尔罕布哈拉、卡、桑等地的苏非派教,从14徒世至纪6世1,陆纪从中续来亚疆,新喀什、在莎、阿图什车、车库等地播神秘主义;传1世7纪末,18纪世初至新中成立以前国,伊玛目热巴尼这著名位秘神义宗主学教者崇的拜者,阿如教布热曼、合米亚买苏尼汉、哈亚木纳赛尔汗尼、坎尔米汗等伊,自称是禅伊玛热巴目尼后裔的,中从亚尔阿帕乃纳、甘、曼撒马尔来新疆罕,喀什在莎、、和田车、叶城等传播地玛伊热目尼的巴秘主义神典经买克《巴吐特及其》教义。维在尔吾族斯穆林中,间迄今保着很多道统谱存系和教传证凭(依夏特尔纳买),中我们从可以到看,他都们把己的自源追教溯阿到伯。拉

综 所述上不,难看,出中国伊兰斯各教派,教本基都上受外国响形成的影他,们源头都在的国外这。一步进说明,中国伊斯的教兰系世确伊界斯教的一兰部分,斯伊世兰发界的教派生分,对中化伊斯兰教国是有影响。的

二、国伊中斯兰教分化的派历史长不

我们这所里说是中的伊斯兰教国本的身教派分化它。历的史,迄今过300 不多年的间。时

中国斯伊兰教身本教派分的化早最生在发疆维吾尔地区新。这分化与种中地亚苏区非派势的迅速发展紧力联密系。

着6世纪中叶,1亚中地区享盛名的有伊禅大合买木吐·扎艾木到新疆地区传播,神秘主教义。义合买木·艾扎哈木有两独个生子长子木玛特敏(亦额称禅伊卡朗,次子伊)哈斯,克系母异兄弟17世。初,纪们在传播神秘他主义争、夺各势自范围力的程中过

,分成裂两派各霸一方,争,战休不以玛:特木额为首敏玟的,被作称“山白派”(陈

塔克俄克勒),喀什以、阿什图据点为;伊以哈斯为克首一方,被的称“黑山派”(喀拉塔作俄克)勒以莎,、车城为据叶点。到木玛特敏额孙的伊子达吐叶拉时代,山白与黑山派派的争更趋白斗热,双化方徒的友教往来好遭到禁,严济、经治政、婚姻等一切方的面系都关切断,战事绵被延不绝四方惨遭涂,炭,维吾尔历在上史下了一写个一又个令痛心人流的事血。件阿

克和加帕在噶尔准国汗的支下持终,于夺了南疆维吾得尔区的统治权地。在他的力提大倡,新下伊禅派得到有疆织的组大发巨展。喀什、车莎吐、番鲁等,纷地纷立了建伊禅们办的道构机“哈卡尼”(道堂;)个哈每尼都配备有卡名著宗的教人物主教持,务极发力伊展派教禅,徒大扩禅伊派影。据响918年2疆宗教研新究的所学们调查,阿帕者克加和治时统,伊期禅内派部出现还了八不同的种派支(鲁克):乃合西板苏底、耶虎非、嘎耶的林、买耶吾里耶、威赛尔赫板底耶、哲合林、切耶司耶、库不提林。耶此在前,后有两又派系的个伊禅传入派伊斯:米耶拉从什塔干传莎入地车;苏区瓦合底日耶从撒也尔罕、马费干尔地区安集由(乌兹别克)延带人入疆新什、喀车莎、田一和。带

塔 吉克自1族世纪之0即皈后依伊斯兰了,但教到1直世7纪才改伊斯玛奉教派,仪那因伊是一位名叫朗赛德义·苏热的教传士大传力的结果教

。 内地 回回等族教派的分大约始于17世化末1纪世8初。造成这种纪分的原化很多,因但主的原因要以有几下:个

其一 ,康二熙三十(年1648海)禁松,对外贸弛易开,苏放派非想传入思内地康熙。二三年十十,月清廷布宣弛“海,但禁得以火不器洋出。这”样就出现,两了方面个的现象:方面是阿拉伯、一斯波印度、国的等斯林商人穆传和士教大量入进国中内地特别,是那些秘主神的苏非义教徒派在,北西西南广大地和区到处传他播们的宗教张主,国各中的地穆斯,接受林了们的宣他和传响影从,形成而了不的教派同。嘎的耶大拱林北门创始宦人静祁,一虎耶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马非宗和生夫提穆宦创门人马守贞始,都是在种条件这创下门立户的。另一面,由于海禁方松弛,中国斯穆林涉重洋远觐朝方天日的增渐多1。50年甘9肃省委民临夏对会调查表明,社清代熙、康乾以隆来,年都每有赴加朝觐麦,者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少,则几十几人,多人则三十二人。仅八坊阳哇、、山藏扎、何家、乡东等地斯穆林,、乾以来朝康

觐过麦的加吉哈有百余人之众。就这些哈们在吉阿拉伯区接受地了非苏的派理学回,后进国行广的传泛播。合哲耶林门马明宦

、心虎耶非的花门寺马宦迟,来都这是创建样门本宦派。的

二其,清代初期,由实于行止圈地、鼓励停垦荒、修水利、兴盛滋丁世永不加、等赋一系列有于国计民利生的政和措策施,造了1创0 多年相对0定的社安环境会中,的国建封经逐济渐现呈由战出破坏到乱复恢和明发展的显局。面信仰伊斯兰各民族的经济恢教复和展,发与当全国时经济的形基势一本。到致乾隆四六年十1(87)以后1陕,西渭河岸两到处,有都回回村庄西,安城省内回不下数民千,甘家东肃,从宁部夏平至凉里尽系回庄;千自天水、安秦通、渭渭、、临洮源、临夏、宁西甘至西部的酒肃、张掖,都是回泉民居的聚方;地南东部云昭通的会、、巧泽家,部的西大理保、、剑川山,都现出了民村镇回云,南成已仅次于西为北第二的回个大民居聚;区大城市,如各西桂林广、江苏南、京川成四都,出都现回了民居的街聚道有大,的量回回在那里生。活其如他拉族撒大致也仿,到相隆乾十六年以后四,他已们从以的“六门八前户”逐渐繁到6衍000余、户近3万人 居住;区也徒子的八个从庄扩大村成化循的内工和巴燕八格戎今(隆)化外的工,共五计十三工(“工是相”于乡当一级行的政划区位单)。

伴随着 会社产生的提力高这,民些内族部封建生的产系关也更发加,阶级分展更加显著。大化批农因民地兼土而并产,破地土量大中集到少数地豪主、寺绅掌教、院建封头等手中。康熙年间人州知河王全州臣在所著《河州志》其卷 中,3录了记当撒时拉族司土的桩桩劣迹“:撒拉头目韩用、大炳韩,巢穴原在石积关外,最豪为,近关强民,累居受侵害。房尽田被占,霸甚擅准至民汉词讼窥造之家稍,可生聊,商即同地,捏词棍诬,差控役锁拿被,之家不至告产不止破。这生”动地明说,信仰伊兰教各民族内部的斯级压迫日益阶加,广重穆斯林大众群活生陷入贫困之中,会斗社日渐尖锐。争  这

种益日锐的尖会社矛和盾争斗反映,在教宗上,就现出我了上面所们讲的到中伊国斯兰教内的教派部分。化

此后, 于封由建统阶级治分化的瓦,挑拨解间,拉一派打一离派,中国伊使兰教派斯分愈化愈演,也发烈过生一令些痛亲仇的快规模大血流事,件为们留我了痛下的心记和血的忆训。

教三

、国伊斯兰教派中的理分论歧大

中国 伊斯兰教不派可不多,谓但是我们未发却现些这教之派间什有么严

重的理论分歧。如正前中我们文到的提中,国大多绝穆数斯林,论是无底格木伊、瓦合尼西、道,堂是还禅伊派教门或教派宦,他们都称是逊自尼,派承教四认大里哈

发正为统而,大且遵守都大玛目伊布。阿哈尼法教法的。这是说就在,本和教基法学理上论大家,大体一致是。他的之们间的主要别,既不区是根本仰信的异,互不是也政治主张不同,的主要而在宗教修持或是具体的宗仪式教上在一些差存别。

、四教派都不各同度程接地受中传国文统的影化

阿拉伯伊斯的兰教入中国传以,后然要受必到中传国文化的影统响,特别是到受族文化汉的响。这影些中传国统化文包括,地域、民的族、语文的的、异的教文化程,度不地同响着影中国斯兰教伊各个的教派。

比,如很多门宦教的派教拥有主最高的教权被,认是为代拉安和圣传教的穆超“人”,行嫡长实世袭子。我制知们道,“传子父受”封建社是的会要社会形主和政治形态态在中,国嫡以长世子袭位为基本王容内的正观统更源是远流,长根蒂深。那些固宦门派搞嫡系教继教权,承与中封建社会那种国家天“”的思想下影不能说响是无关。另外的,很多宦门教派、禅伊教的教徒,派对主实行教跪拜;在向教主礼口唤或讨讨都阿时要,双跪膝倒,“将底海”业在放主教前脚示忠诚。显然以这种跪拜,不符合是伊斯教兰义的,但它在穆提夫门宦马、元以后章的全林耶哲门等宦派的教历上史,确是实存过的在这是中国封。建王帝的觐见之,礼儒家是思想影响结果的。  嘎

的林大耶拱北门宦受中古代国哲学庄家的子思想响是很深刻的。庄子根影据己自社会的和观然自,总结出一套观避世人生哲的。他学认为,活人于应过一世符合种自己本性恬的安适的静活生这就必须摆脱社,的束缚会,摆功名的束脱缚摆脱富,的引贵诱使,己得自到自。由要存生当,然需一要的物质定料资但。“是鹩巢于深鹪,林不一过;枝鼹饮鼠河,过满腹不已而。因”此他主张神养之,道以求得心灵虚的静,掉一切忘忘,自己,进而掉到达天与为和与神为一的境一界。拱北门大创宦人祁静一始其在遗训,中述的正是阐庄的思子:“想鹪鹩于林,巢只一枝借栖,所占无多;鼢为鼠竞于饮,不河满腹之过,所水有求。限

西”堂道受中国传文化统的影响更为显,素有“汉明派学”称之。的它始人马创启西(157-18941,幼)儒书学,读攻“书四”、“五经,”览诸子百家,是博儒位家秀。才绪光十年七189()1家在乡私塾,设张讲主儒家经。典他努力研儒化钻度程

很高南的回京学族者智(介廉刘)的作著,力大宣传刘智学说。在的亲他自定的西道制堂简则,中明确表示“本:道根堂伊据兰斯教教,义综述伊斯教兰正统,以传宣金介廉氏学陵说,以而国本文化扬宣斯伊兰教学

理务,使本同国了解伊胞兰教斯教教义为旨宗。”这明确样宣以中国布传文化宣统扬斯兰伊学理的教,有马只西启始创的道西堂。中著国的名新记者闻长江(范909-19107,在所)著《中国的西北角》一中,书西对堂作了一道定的报道,为认这个派“在教学上、哲教上宗、会社运动上,有皆得值重注大之重必”。主要要是因为道堂西比“的偏较于文重化面方”“,以而国中化发文扬清真学教理”。确这很是有见地的。

族穆斯林中回数最目的多格木底派教,中受国传文化的统响更是影所众周知。我的姑且们不谈那些汉文译如著何取汉采文哲化学形式去证伊论兰斯教哲学的念、概术和方语法即,以俗而习言伊斯,兰教不禁止是膜个人拜和咒符么然?而们却可以看到我一些底木格穆林向斯圣贤祈、雨吹“阿都、喝“都阿””将本,是宗信仰表教白的“清言”真、作为国中的式祸避吉祈祷词的;在少不区,伊地兰斯教丧的葬式仪被搞得,烦琐,出很现不了少化汉的繁文节,要过“七日缛”、四十日“、”“百”日、“年周”至“三甚年周”、五周“年等纪念亡”的人活动;诵读在《兰古》方面经格底木,穆斯林也大多的采用语的汉音位按其所居,区的地方言音诵经,位甚有至单音节如语读诵语古汉文的调,语成其阿为拉语伯“音汉语方音言位”化一的个点特此外;,教坊制度、在清真建筑寺、宗教教育宗教文物、宗、节教日及动等各活方面,都有明显接的受国中文影响的化迹。痕

之总,国中伊兰教斯教派,各不同度程都地受接中国传了统化的影文,响在世俗活生表中了一种现灵活的度态。是但应该指,,出无是哪论个教,他派们教义和教法上都仍然在守固着伊斯教的兰原和则统传用以表明,“真古清”教正统性。的t

o&pt;gg&t

;

范文十:宁夏的伊斯兰教派与门宦

宁夏的伊斯兰教派与门宦

中国的伊斯兰教分成四大教派、四大门宦。四大教派分别是格迪目、伊赫瓦尼、西道堂、赛莱菲耶;四大门宦分别是哲赫林耶、虎夫耶、嘎德林耶、库布林耶。这四大教派、四大门宦的基本信仰都属逊尼派。

清代宁夏的穆斯林中形成许多著名的门宦。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现代学术界所谓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则指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门宦制就是教主制,每个门宦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世袭教主,他既是门宦的精神领袖,又是世俗领袖。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主要分布的教派与门宦是格迪目、伊赫瓦尼,哲合林耶、虎夫耶、嘎德林耶。

格迪目 格迪目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古老”。就中国内地伊斯兰教而言,格迪目确是最古老的教派,故又有老教和老古之称。格迪目历史最悠久,从伊斯兰教传入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该派是中国伊斯兰教最古老的一派,源于阿拉伯地区的逊尼派,格迪目在四大教派中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教派,它实行的是单一的教坊制,即清真寺系独立单位,与其他清真寺之间互无统辖、互不隶属。格迪目在宁夏境内各地均有广泛分布。在宁夏约有二分之一的宁夏穆斯林皈依此派,尤以泾源、西吉、固原、同心、灵武、平罗各县和吴忠、青铜峡市最为集中。

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兄弟”,又称“艾亥里逊奈”,意为遵经。因主张遵经立教,也被称作遵经派。又因这一教派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穆民皆兄弟,故又被称为伊斯兰维新派,其他教派则多以“新行”或“新兴教”相称。它的创始人是甘肃东乡人马万福 (1853~1934年),该教派民国初年首先出现于同心、吴忠一带,至1934年才在马鸿逵的扶持下发展起来。伊合瓦尼教派是受十八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派及该派所进行的伊赫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带有革新色彩。其实该派和格底目派的信仰是大体一致的,只有在具体的宗教仪式上两者才有差别。

哲合林耶 哲合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高声”,即高声齐念“迪克尔”,故又称为“高念派”。 哲合林耶教派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创始人马明心(1719~1781年),字复性,又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朵耶.屯拉海(意为维护真主之道的人)。他在雍正年间曾在也门沙孜林耶道堂留学,回国后在循化、河州等地传授哲合林耶教旨。他提倡简化部分宗教仪式,故深得人心,拥戴者甚众。哲合林耶有5个支系,分别为板桥、沙沟、南川、北山、新店子,虽同为哲合林耶门宦,但相对独立。哲合林耶是四大门宦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门宦,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云南、河北、山东、吉林等省区。在宁夏主要分

布在西(吉)、海(原)、固(原)、吴(忠)、青(铜峡)、灵(武)等县市。这一教派在宁夏的门宦主要有两个,即沙沟门宦和板桥门宦,前者又称北山派,后者又称南川派。沙沟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西吉县沙沟,教众主要分布在西吉、海原、固原、泾源等县和吴忠市。板桥门宦的传教根据地在吴忠的板桥,教徒主要分布在吴忠、灵武、固原等地。

虎夫耶 虎夫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低声”,即低声念诵“迪克尔”,故又称其为“低念派”。清康熙年间,叙利亚人阿法格〃赫达耶统拉西〃古图卜〃兰巴尼〃毫苏素不哈尼在青海省西宁市传授虎夫耶,其人通晓中国语言,是也门乃格什板顶耶道堂的派出者。这个门宦支系较多,约有20余个,即华寺、毕家场、鲜门、胡门、刘门、洪门、疯门、丁门、法门、通贵、灵明堂、文泉堂、穆夫提、凉州庄、碱沟井、高赵家、临洮、北庄、崖头、撒拉教等,但各个支系之间,并无统辖、隶属关系,独立传教和行使教权。虎夫耶主要分布于西北甘、宁、青、新等地。清末以来,宁夏地区形成了洪门、鲜门、通贵三个门宦。洪门门宦的创始人是同心县人洪海儒,传统的中心地在同心县的洪岗子,故称洪门。鲜门门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首领称太爷,其第一代太爷鲜美珍(1661-1739),故称鲜门,传教中心在西吉县的前岔。通贵门宦民国初年创始于贺兰县通贵乡,以地点得名,其传教区主要在贺兰、永宁、平罗诸县。

嘎德林耶 嘎德林耶系阿拉伯语音译,意即“大能”,也是苏非派的一个较大的教团。该学派于12世纪首创于波斯,曾盛行于伊拉克巴格达等地,清康熙初年由穆罕默德29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入甘宁青。嘎德林耶有出家习俗,在出家人中选出一位“当家人”,是该门宦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云南、四川等一带,这个门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门、祁门、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宁夏的嘎德林耶教派主要分为韭菜坪门宦和祁门门宦,前者以韭菜坪(今海原李俊乡)拱北为中心,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地区;后者教徒主要分布在固原县七营、梁家堡和同心县的石岑等地。

二 : 伊斯兰教派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伊斯兰教自产生起,教派与教派斗争便始终贯穿于其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www.61k.com]其中有政治派别、法学派别和神学派别之争,各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代表了伊斯兰教及其思想发展的主流。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教义,但它们都是伊斯兰教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派别 伊斯兰教派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一、逊尼派
逊尼派是伊斯兰教的主要政治宗教派别之一。全称为“逊奈和大众派”,自称正统派。它是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主流派,世界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以上。

1.形成及发展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刺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对阿里继任哈里发表示不满。双方为争夺哈里发的职位爆发了隋芬之战。阿里在获胜情况下,接受对方提出以《古兰经》裁判的和谈建议,从而出现了既反对穆阿维叶又反对阿里的哈瓦利吉派。661年初,阿里被哈瓦利吉派刺杀后,穆阿维叶取得了哈里发职位。因此,围绕着哈里发问题的激烈争论,又形成了什叶派和穆尔吉埃派。什叶派不承认前三位哈里发和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的合法性。穆尔吉埃派对此则持温和态度,主张哈里发问题应“推延”到后世由安拉裁决。而多数人则承认四位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但对穆阿维叶担任哈里发职位一事,既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承认。他们除尊崇《古兰经》外,还特别强调以圣训为立法、立论的依据,故被称为遵守“逊奈”(圣训)的人们,即逊尼派。嗣后,该派在同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以后又在同穆尔太齐赖派的长期论争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教义、哲学思想和教法学体系,从而使初期的政治派别转而成为宗教派别。

2.基本教义
在教义学上,该派在反对穆尔太齐赖派和什叶派的斗争中,于11世纪正式接受艾什尔里派的教义学为本派的正统教义,后伊斯兰教权威学者安萨里将苏菲派神秘主义引入正统思想,最终完成了逊尼派完整的教义体系,它为世界大多数穆斯林所奉行。

该派信仰神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拉的本体与德性。认为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主宰,安拉的本体是第一性的,其德性是第二性的。

(2)《古兰经》的性质。认为《古兰经》是最高、最神圣的天经,是安拉的言语,是天使按原型口授给穆罕默德的。内在的启示并不寓于穆斯林的书、心、口、耳之中。

(3)前定与意志自由。既承认安拉的前定,又承认个人有意志自由。认为安拉周知万物,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完全在安拉的洞察之中。任何人和物都是安拉所创造的,因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是在万能的安拉的意志下选择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的阿拉伯语意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宰德派、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十二伊玛目派等派别和许多支系。目前,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约有8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1.形成及发展
穆罕默德逝世后,穆斯林内部曾在由谁担任哈里发(继任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后经协商,先后推选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和奥斯曼为第一、二、三任哈里发。但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穆罕默德的权力应由其亲属中信教最早、追随穆罕默德传教有功的阿里来继承。据什叶派的传述,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弟子赛尔曼。法里西、艾卜?达尔等人宣称穆罕默德生前曾有遗嘱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拥护阿里为哈里发的派别势力,被称作阿里党人。656年,奥斯曼被刺后,阿里当选为第四任哈里发。由于部分圣门弟子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因之先后爆发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拿赫鲁宛之战。661年阿里遇刺身亡,穆阿维叶取得哈里发地位,建立了伍麦耶王朝,阿里党人就在反对伍麦耶王朝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什叶派。

2.信仰与教义
(1)伊玛目教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第一位伊玛目,其后只有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才是合法的伊玛目。伊玛目由安拉任命,谁也无权选举。伊玛目具有超凡的神性和“不谬性”。伊玛目是人与安拉之间的“中保”。只有伊玛目有权解释《古兰经》。

(2)马赫迪教义:隐遁的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前再临人世,成为伊斯兰教的马赫迪(救世主),为世人伸张正义,恢复真正的伊斯兰教。

(3)塔基亚教义:信徒在有危险的时候允许隐讳自己的宗教信仰,但这只是表面上否认之,内心还必须坚持信仰。

(4)此外,什叶派教义还承认临时婚姻制度“穆塔尔”。

除了逊尼和什叶这两大派系,还有其他一些小派系,如哈瓦里吉派、伊斯玛仪派。

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伊斯兰教教义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吗?
伊斯兰教的五功指的是什么?
三大伊斯兰教圣地是哪里?

三 :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宗教派别,伊斯兰教-发展

四 : 伊斯兰教分布地区,宗教派别,发展in China

走近伊斯兰教

伊 斯 兰
2013-5-23 星期四

? 伊斯兰教(我国旧称大食法、回教、清 真教、天方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 伯半岛,其使者为先知穆罕默德。尤其 是在阿拉伯民族中盛行,大约有信徒15 亿人,有40多个国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意为“顺从安拉”“顺服安拉”,指顺服唯一 。
的神安拉的旨意以求得两世(生与死)的和平与安宁。

一、伊斯兰教的分布地区
阿拉伯国家

中非、北非
中亚、西亚、东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

二、宗教派别
穆罕默德在世时,曾一再告 诫其追随者要保持统一,不要 分裂。而穆罕默德归真以后,

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和政治斗 争,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分裂, 各种派别相继出现。其中历史

最具影响的教派有:哈瓦利吉 派、什叶派、逊尼派、苏菲派。

苏菲派 什叶派 逊尼派 哈瓦利吉派
34 2 1
逊尼,原意为“遵守者”,即遵循穆罕默德的人,故自称正统派。它是 苏菲派是伊斯兰教中一个产生于8世纪的派别,其影响主要在伊斯兰教修 什叶派,原意为追随者,拥戴阿里为穆罕默德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不承 穆罕默德归真不久的7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哈瓦利吉派。哈瓦利 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主流派,世界穆斯林大多属逊尼派。 行方面。针对一些宗教上层人士中滋生的贪图钱财与权势,沉碎于世俗 认前三任哈里发及王朝时期哈里发的合法性,其宗教领袖为“伊玛目” 吉派又称“军事民主派”,是从支持哈理发阿里的阵营中分出来 享受的思想苗头,主张守贫、苦行和禁欲为主要特征; 在政治上,承认四大哈里发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同时也 (阿拉伯语意为领袖、表率、楷模),他是安拉与人间沟通的桥梁,人 的一批穆斯林,他们多由阿拉伯穆斯林军人组成。因提倡政治和 承认两王朝历代哈里发的宗教政治领袖地位,并形成了以哈里发制度为 们必须通过伊玛目说情才能获得真主的恩惠进入天国,只有伊玛目才能 经济平等的思想,故又称"军事民主派"。以进行“圣战”作为基 核心的政治学说。 通晓和解释《古兰经》的隐义。而伊玛目只有阿里及后裔才能担任,并 本信条。主张哈里发应由穆斯林民主推选,提倡原始的民主平等, 在经典上,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穆斯林信仰和立法的 在信仰上更加关心来世。后来从苦行主义、禁欲主义发展为神秘主义, 认为最后一位伊玛目不会死,他只是暂时隐遁起来,当世界末时来临之 平均分配战利品。把不赞成其观点的穆斯林视为异端,并倭马亚 最高原则,圣训是对《古兰经》的补充和阐述,也是穆斯林行教和言

行 把信仰作神秘主义解释,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方法,目的是热爱 际,将以救世主的身分转世,铲除暴政和邪恶,使人间充满正义。 王朝期间,曾多次举行武装暴动,遭到残酷镇压,后来趋于哀落。 安拉、最后与安拉合而为一,达到与安拉合一的境界。 的准则。 逊尼派约占全世界穆斯林总数的80%以上。

三、穆斯林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大部分穆斯林则属逊尼派。 由于历史原因,也参合了一些什叶派思想及习惯。 在教法方面,中国穆斯林大部分为哈尼法学派 而在中国又分为:三大教派,四大门宦 三大教派为:老教,新教,西道堂 四大门宦为:嘎德伶耶,库不伶耶,胡非耶,及 哲海伶耶
? 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他们是: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 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 保安族,人口总数约2000万。我国穆斯林人口 分布情况历来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现有清 真寺34000多座,阿訇45000多人。

Ethnic Groups in China
? ? ? ? ? ? ? ? ? ? Hui Uyghur Kazakh Dongxiang Kyrgyz Salar Tajik Uzbek Bonan Tatar 回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东乡族 柯尔克孜族 撒拉族 塔吉克族 乌孜别克族 保安族 塔塔尔族

此处省略N个字、、、、、、

唐宋时期传入
元明时期回回民族 形成

明末清初中国 伊斯兰教成熟 发展

Muslim Religiou's Funeral 《穆斯林的葬礼》

? a novel ?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Hui nationality ? Maodun Literary Prize


五 :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有哪些派别?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派问题,比内地要复杂一些。总的来讲,绝大多数穆斯林属于逊尼派,遵从哈乃斐派教法。莎车部分维吾尔族和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穆斯林,属于十叶派。其中莎车部分维吾尔人是十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塔吉克人则是十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在逊尼派内部,又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教派:一类是重视教乘宗教功修的教派,包括传统逊尼派和近年新兴起的圣训派(瓦哈比派);又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教派;另一类是注重道乘修持的神秘主义派(即依禅派)。依禅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教派,其内部又分若干支派:早期主要是白山派与黑山派两大支派;近代以来则主要有格底林耶、哲合林耶、虎非耶、契斯提耶、苏合拉瓦迪耶、伊斯拉米耶、库不林耶、买吾里威耶、纳格西班迪耶、赛合尔班迪耶等。在这些大的支派下面,往往还分化成若干小的分支派别,如苏合拉瓦迪耶内部又分依纳克耶、伊斯哈克耶、达瓦尼耶、依西克耶等,虎非耶下面也有所谓喀什道堂与莎车道堂的不同。

下面我们择要介绍几个大的教派。

逊尼派是以维护正统凯拉姆体系为主导思想的教派。重视教乘,将道乘仅视为一种副功。认为今世与后世是一个统一体,只有立足今世,才有来世的幸福。严守传统习俗,反对标新立异。其教权组织形式是单一的清真寺制度,清真寺之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各行其是。主要宗教人员有:艾来目(掌教)、卡孜卡拉目、卡孜热依斯、穆夫提、海推布、伊玛目、穆安津、穆代里斯(学董)、加肉甫开西(寺司务)等。

圣训派,有人称其为“瓦哈比派”。1981年首先在和田,1983年继则在喀什,一些著名的大毛拉率先倡导下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有和田的阿不都拉肉孜大毛拉哈吉、买买提库尔班大毛拉哈吉,喀什的阿不都立米提大毛拉等。主张“遵经革俗”,一切按《古兰经》和“圣训”办事,男女平等,强调既尊主、顺圣,又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适应时代步伐,步入先进民族之林,不做井底之蛙。反对铺张浪费及借宗教名义敛钱榨财,反对婚姻上讲排场、索重礼及一切非教门规定的陈规陋习。反对崇拜教主、朝拜麻札,反对伊禅思潮,认为这些行为违背经训,是多神主义,有损于真主至尊的地位。在教法上遵从阿布·哈尼派教长的教法主张,与瓦哈比派遵从罕百里教法派有别。其主张受到中青年的普遍赞同与拥护,现影响已扩及莎车、叶城、墨玉、皮山和新疆其他地区。

格底林耶,据传,18世纪由中亚传入新疆,主要分布在喀什、莎车、和田地区。重道乘,不重教乘,认为先有道,后有教,道是本然之道,是非创造性的,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教是世俗的,是由世人创造的。因此,该派基本上不作伊斯兰教法定的功课,只搞道乘修持。出家的德尔维希(托钵僧)不娶妻,远离家乡,到麻札、深山幽林等地静修;在家的信士可娶妻,一般在家作礼拜并静坐参悟,逢星期一、四或节日、纪念日,去本派“罕卡”参加集体活动。“齐克尔”(赞诗)有一定的念法,吸气时无声,气沉丹田;呼气时自丹田发出“Hu!”(呼!)的声音;达高潮时要左右摇晃并有一定的规则。本教派教主为“皮林木”,意为“我的辟尔”;外人则多称之为“依禅”。据传教主采用父传子受的世袭制。

哲合林耶既重教乘,更重道乘,主张“不求今世求来世”,要人们清心寡欲、修行练功、明心悟性。念诵“齐克尔”时集体围一圆圈,摇头高声念诵,要求声音“传扬四方”以“扬明正道”。相传18世纪由中亚传入新疆,追随者多为贫苦农牧民及小手工业者。崇拜圣徒、圣墓。每年秋收后,和田、莎车一带的信士成群结伙地去伊玛目加帕尔沙的克麻札进行朝拜,多时可达万人左右。据称,朝拜该麻札7次,虽不能称“哈吉”,但其功亦等同于朝觐1次麦加“克尔白”。教主“皮林木”,人称“依禅”,均自称是“圣裔”,代代世袭,是其教下的最高精神领袖和世俗领袖。

虎非耶,18世纪传入新疆。教道兼修,认为教中有道,道中有教,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兼修才能使信仰完美,达到近主的目的。除“五功”外,还要静坐参悟,手持念珠低声赞念齐克尔。视默念心诵为“暗悟显贵”。主要在星期一、五、日活动,地点在本派“罕卡”。据传,西北回族的北庄门宦、丁门门宦源于该派莎车道堂,灵明堂门宦源于该派喀什道堂。

十二伊玛目派,集中在莎车县,约五六十户人家,首领是马木提艾克玻壳,有小悼念堂一座。堂内西墙悬挂黑底白边狼牙三角小旗、右手形状“五圣体”护身符、“不死的阿巴斯汲水图”等。严格遵循十叶派的伊玛目教义,崇拜阿里,相信马赫迪一定重返人间拯救人类,搞圣徒和圣墓崇拜,重视“阿术拉”日,不封斋但过肉孜节。该派于20世纪80年代后有一定发展。

伊斯玛仪派,实际上属于伊斯玛仪派中的印度“霍加”派。尊阿迦汗为“活主”,20世纪50年代以前,年年派人去孟买向阿迦汗贡献赋税和朝觐,朝觐过阿迦汗者被尊称为“哈吉”。每日只作晨礼和昏礼,其他三番拜主及主麻日聚礼均不作;礼拜中仅有一次叩首,认为这样作才能体现真主独一性。主要宗教人员有:伊禅、哈里发(小伊禅)、喀孜(宗教法官)、艾来目(领拜阿訇)等。无伊玛目(掌教)之职,穆安津亦非固定人员担任。伊禅及哈里发等所缠戴的“代斯它尔”均为黑色而非白色。

新疆历史上,伊斯兰教内部教派纷争十分激烈,尤其是伊禅派内部斗争多次呈现白热化程度。在很长异端时期内,白山派与黑山派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骨肉相残,往往因细微小事而演成大规模流血事件,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本文标题:伊斯兰教派别-伊斯兰教派别分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87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