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由想到的作文-由"口味"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7-10-05 所属栏目:由涛声依旧想到的

一 : 由"口味"想到的

  有这样一则宣传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广告是很平常的,但这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的。

  大家想想,一群中国小朋友吃着真正的美国口味饼干,这无疑表示着中国的饼干就不是真正口味的,这岂不是对自己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侮辱?

  然而,孩子们还小,他们是不懂得什么,但处于模仿时期的他们长大以后有可能存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便会觉得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而中国的却是虚假的。

  不过,媒体也只是为赚钱,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一举动将会有怎样大的危害。但是,他们怎么能够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据我所知,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不回祖国报效,而留在外国发展自己。我不明白,他们怎么连自己的祖国都不顾?而却留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也不知道外国的什么东西竟然让他们忘记自己是黄种人,是中国人。我想,这些状况和不正确的宣传肯定有关。

  现在,中国学生们学习着英语,当然,学习英语固然重要,因为这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一些中国学生"拣芝麻,丢西瓜",一心一意只想学好英语,却不愿意认真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语文,我想问,你是否还是中国人,为什么只知道学习外语?连自己国家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好,你还配当中国人吗?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比如说我吧,有时候,做了件让人不高兴的事情,从我口中吐露出来的不是"对不起"而是"SORRY",连我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好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着这种思想,好像说"对不起"很丢面子,而"SORRY"却很顺口,

  我可以肯定,如果在中国还有类似的广告,我想中国的情况应该是不堪入目了。所以,在市场上要绝对禁止此等广告。而且,应该从有利于国家利益开始,要用我们中国的努力和外国作比较,让中国人们都清楚地知道中国对于以前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佼佼者。那样的话,中国孩子们就可以吃到"真正的中国口味"饼干了!!

二 : 由梅花想到的

人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花,有的人喜欢鲜艳夺目的桃花,有的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的人喜欢婀娜多姿的菊花,可我最喜欢坚韧不拔的梅花。看到梅花我便想到一位漂泊异国的老人,他始终带着梅花的秉性。他爱梅、敬梅、更敬国、爱国、而且还每时每刻都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样,别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开花,必须水土、气温合适才能开花。而梅花却不同,在寒冬腊月之际,梅花迎着刺骨的寒风、冰冷的大

雪顽强生长。越是风欺雪压,越是狂风呼啸,花反而开的愈精神愈美丽。

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吗?精忠报国的岳飞,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都不屈服,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然同志“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李大钊:高官厚禄收买不了朱自清: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刘胡兰: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当俘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具有梅花的品质,正如在风雪越大越猛梅花便开的越艳越美,钱学森在异过他乡,真是由于美国人不让他回到祖国,他才越发想要回到祖国,回到这个大家庭。最后在钱学森的坚持和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航船。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它那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模仿。它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更爱戴具有梅花品质的钱学森老爷爷,正是他的坚持,为祖国做出了卓越性的贡献。

这是一篇状物的作文,文章开头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小作者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语言慷慨激昂,突出了梅花的品质,文章结尾提出要学习梅花的精神,奋发图强,立意较深。

三 : 由稿费想到的

临近节日,杂七杂八的事扎堆般地涌来。

一上班还没有半个小时就接到四个电话,电话内容都与钱有关。

“老兄,后天,也就是国庆节,咱儿子结婚,早点过来喝喜酒。”停了停,加重语气说道:“务必得来。”

来电话的是我的初中同学,现在是一个五金公司的老板。前些年,我们并没有怎么联络,最近几年才联系热络些,但大多也是在婚丧嫁娶的场合。虽都是同学关系,但在这样的场合随的礼却是不一样的。老板之类,往往是出手阔绰,一甩手至少五百元以上;而作为我们的上班族,自感囊中羞涩,在衣袋中摸出二百元奉上。虽露有不甘神色,却也无可奈何,

“大哥,礼拜天中午我们在贵族酒楼聚聚。有时间吗?”

“聚聚?有什么事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也没什么事。就是我搬了新家。”

噢,明白了——乔迁新禧——必须得到。这位是多年的朋友,在一家权威部门供职,据说很得领导的赏识,前途无量;不仅如此,还经营了一家企业,风生水起。这样的朋友要搬新家,你不到场于心何安啊?

接下来的是一位同事,十天前刚“荣升”为外孙的姥爷。

这样的电话一接,就像是身上的某处穴位被点中,出“血”是必然的。

但第四个电话却不是这样的,是单位门卫打来的,说是有我的一张汇款单。来汇款单无论怎么说也是让人高兴的事,不论钱多钱少,毕竟是进入自己的腰包。考虑了半天,忽然想起也许是稿费。说起稿费,是令人汗颜的。为什么?因为太少了。多少呢?难以启齿。闲暇时,被现实生活所刺激或感动,有感而发,写些散文,偶在媒体上刊发,于是有了稿费。稿费的低怜曾在内心偷偷与农民工的工资相比,但比得过农民工的工资绝对是奢望,几乎每每都会败下阵来。

下班的时候,我来到门卫,领取汇款单。门卫师傅是一位六十多的老人,见我来到,就将汇款单递到我手里。

果然是稿费。我扫了一眼金额,竟然不好意思的将汇款单塞进口袋中。

“跟我一起干这个吧,一天能挣个几十元呢,比你写稿强。”

听了他的话,我才注意到,他手里正忙着手工活呢。活计很简单,就是将一个塑料模型在一个五金元件上压实,举手之劳,一个1分钱。一天下来,确实不少。

“当然,我这活计不如你干的差事看起来文明,一个是脑力劳动,一个是体力劳动,但我这个实惠啊。”门卫师傅乐呵呵的说道。他正在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工资低,挣点手工钱,贴补家用。

当然,门卫师傅让我做手工活也就是随口一说,他知道我不会做这个的。之所以这么说,这里边既包含着对自己所做手工活的炫耀,又有几分对我写东西的不屑。其实,他是体会不到写东西的苦楚,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心浮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读会儿书就已经不易了,何况还要把所思所想写出来,更属不易。有时会想,自己所向往或所追求的东西是不是太落后于时代了呢?不得而知,甚至茫然不知所措。

受此困扰的,不仅如我这般人,还有更深重的。我的一位朋友在当地是位较为有名的作家,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可谓呕心沥血写就的三部长篇小说,但因屡次被拒绝出版而被束之高阁。不被出版的原因不是因为文学水平达不到而是因为出版社担心出版后不能给出版单位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而执意要出版必须由写作者自己先垫付资金。唉,毫无夸张地说,每一位写作者大都不是金钱的拥有者——历来如此。那么,生活都成问题哪里还有资金为自己出书?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物质上往往是贫穷的。

这就是我或与我一样,对文学还怀有着不合时宜梦想的人内心所产生的苦恼。然而,苦恼是自寻的,也是多余的。丢掉梦想,岂不就没了苦恼?但是,人又是有思想的,就又担心如果人没有思想那么与行尸走肉就没有了什么区别,甘愿做一支在思想里行走的芦苇,那么苦恼就是应该的了。

原来如此!

四 : 由“范跑跑”想到的

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范跑跑”以及网友对“范跑跑”评论的最新动向,从最初广大网友对他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到凤凰网“郭跳跳”对他的毫不容情的讥讽抨击,再到腾讯演播室人大教授周孝正的“辨证”的评论,最后有网友同情甚至支持“范跑跑”的事实,我一直没有针对“范跑跑”事件发过只言片语,冷眼旁观更能保持头脑的冷静,现在事已至此,我想以一个农村一线普通教师的身份,从道德和教育的角度,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说说“范跑跑”,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是谋生的职业”,“是一个关乎学生智力,学识发展的职业”,“与爱无关”,“与神圣无关”,“道德绑架”是“范跑跑”表达自己观点用得最多的几个词句,我认为这是基于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而教师不予认同的感慨,是的,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确实努力在用高标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传统在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期许,另一方面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所富有的可塑性的迫使。教师应当“学为师,德为范”。然而,事实是,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现在社会浮躁,惟利是图,道德缺失,人情淡薄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教师在这种大气候中自身保持纯洁已属不易,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奉行高标的道德,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言行是“空中楼阁”,“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教师自己也感觉是“空对空”。退一步说,就算学生在教师的道德熏陶下,得到发展,然而,当他们步入社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或者接触的又是另外的一面,他们又会作如何感想和行动呢?所以,如果社会自身不崇尚道德,仅仅是对教师要求高标的道德,我认为这无疑是一相情愿的。对学生也是不负责任的。记得有个同事,熬夜打麻将,班上有一位学生就住在他的隔壁,第二天课间时间,发现有学生从书包里拿出扑克牌出来和同学赌钱,(这在农村学校是常有的现象),他上前连牌带人一起拉进了办公室,教育他们学生不能赌博,生:我爸妈也赌钱,你们大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师:你们是学生。生:学生也是人,师:在学校更不行。生:那像你一样在家里就行?师:你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这样的教育,明显缺少了说服力。

所以,“范跑跑”的“道德绑架”观点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尽管有点偏激。

“范跑跑”的可爱之处是真,但真不完全等同于真理,我从事农村中学一线教学二十三年了,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精髓是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种花没有阳光,养鱼没有清水一样让人无从下手,这个观点我不需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因为,无数的教育工作着早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范跑跑”说小学生的教育需要爱,中学生就不需要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教育观点。

但,教育确实是“与神圣无关”,教师这种职业也确实可以是谋生的职业,而人们给教师冠以“灵魂工程师”给教师职业定位以“神圣”,事实是有偏颇,记得以前在学校内开展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演讲活动中,有老师说自己为了学生,把生病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的,还有带病坚持上课的,免费为学生长期补课的,用自己工资的一半资助贫困学生的,总的是谈无私奉献,比谁奉献得彻底。听得让我止不住的想流泪,我这不是感动的泪水,而是怜悯的泪水,古诗有“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也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牛奶”。似乎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殊不知,教师也是一个融入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难道单单凭冠以“神圣”就能够提高吗?那么,如果剔除奉献,教师的爱又会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教师的爱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关心爱护,而不是人们过高期望的那种要求教师舍弃自我的爱(奉献),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单相思"。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子女,你还能奢望他爱别人吗?如果真要如此要求,那无疑是要逼迫广大教师去做伪君子,或者去扭曲人之本性。

“真小人,伪君子”是“范跑跑”为自己辩护的又一个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是真小人,也不能是伪君子,道德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的,所以,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比如人性。不能为了所谓的“真”,而甘做小人,也不能因为是真小人,就自以为比伪君子高尚,其实,真小人也好,伪君子也好,都是作为人应该摒弃的。主流社会里,人们推崇的还是真君子,尽管有阴暗面,毕竟,超出道德底线的东西还是见不得阳光的,一旦暴露也将会受到千夫指。(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人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英雄,社会也需要英雄,但,我可以肯定的回答,英雄不一定就出在教师群体里。

沸沸扬扬的“范跑跑门”,引发了许多人的争议和思索,而我,只是局限于教师这一行业的思考,对于现今中国社会道德的深层次的剖析和诊治,我想,不是一个“范跑跑”就能搞掂。我想看到中国思想界的精英,如余秋雨先生,北大的周国平教授等等,以及教育界的同仁,能够站出来,拿出像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勇气,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因为,这样也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五 : 由李兴义散文想到的

李兴义不是那种靠文字展示才华的作家,虽然他也写过一些想逗人发笑的文字。但我还是觉得他的文字似乎还有钝,是西北人那种实在的用力。才华对作家来讲有时也是可怕的,它是把双刃剑,它既表现在文字上是种敏感和想像力,同时它还意味着作家的惰性和感性。我对这个词保持警惕。我觉得对于散文作家来说慢是最好的,最好是像动物爬行那样,心脏和大地贴在一起。那些飞起来的文字,我总担心它最终会被大地击得粉碎。我不喜欢那些看起来亮丽、语言张扬,而内心胆怯的文字,散文不是表演,它首先是向着自己内心奔跑并敞开的。我比较倾向于一直在用力的散文,你看不出他有什么才华,或者说他面对语言的时候,他还有汉语的障碍,他不像演说者那样滔滔不绝,他经常停顿下来,看看有哪些是符合自己内心的写作。

现在的散文太符合散文的规范,而所谓的创新又不忠实于心灵。当个体性经验被夸张成这个时代精英意识时,我觉得散文必须有向后撤的准备。不是躲闪,而是避让。多少年后,当烟尘和繁华散尽的时候,有意义的东西就会跃然纸上。李兴义散文写作的意义可能也在这里,他的写作应该呆在那个地方,写那个地方的经验,要从灵魂出发维持生活和身体的尊严,建立自己的叙事因素和精神背景。

李兴义的散文写作是要用一个农民的态度和方法去建一个农民想要得到的房子。比如说《地震震出个奶奶来》结尾那一句:“接住奶奶的钱,我一下感觉我成了个孙子,成了个有奶奶的孙子,我有奶奶了,心里便一阵热乎。”他把那种朴素的情怀写得让人踏实。他可能想过要把这种感情高尚一把,但他却做一件意料之外的事。用散文去书写人类共同情感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只有在细微中区分个体体验的差别,才能使作家在层叠的生活中突现个人命运的呼吸。李兴义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有自己高明的地方,他的经验来自自己生活——在深处的生活——不断被他践踏的生活,这才可能留下心灵的印记。

他的思考也是断续的,他不是布道者。他的散文写作表达的是他对散文现状的不满,不满一定要革命吗?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我看到的却是一种企稳之后的赤脚裸行,他不用裹脚布和裹尸布去做无畏的标新立异。

他的文字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还需要谋篇布局,但这些人的问题是——用缜密而严谨的思考行文,或者倾向于一种大的架构,去构建日常生活的事,那是知识分子们的纸上谈兵。用解说、释疑、论理,诸多考据和修辞学正让散文失去了记事的意义。记事是散文最初的功能,记事也是作家对文字的运用能力,也是说人话的体现。说人话是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作家是要把那些有生命体征的文字纪录生活的现场,而不是像什么和从意象开始出发的写作。这种华丽而不真诚的写作蒙蔽了汉语粗砺和有质感的品质,使之又回到汉赋似的丰辞缛藻、穷极声貌的状态中去。作家还没有让散文真正自由起来,这是由于他们对日常和身边的事物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没有任何难度的码字游戏里自沉于洋洋得意中。他们的写作在没有精神、故乡、宗教的背景,在没有怜悯和关怀的情怀中沉沦。散文写作在逃离了道貌岸然的伪道德之后又陷入光怪陆离后现代技术中。

李兴义的散文没有这些毛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散文究竟需要关心什么?我想从它的背面来谈这个问题——它可能最不需要什么。伪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对待散文的问题是把散文知识化,他们利用专业的手段遮掩了散文的关切口和重心诉求。散文不需要装腔作势,它只需要在大众的话语中寻找独立的思考。它不是装饰品,它不需要被数道工序打磨后显示出的光彩和精致,它需要给人的是暗淡的,丝毫不引人注意的平静。我觉得散文在抒发自己个人经验的同时还应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不同点,它可能像在针尖上跳舞,散文是要在杂乱的生活过程中做最有力的表达。

李兴义散文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他是在不断地表达,表达他对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他的个人经验和意识——他对那些生与死、大和小、上和下以及对所有悖论的挣脱和无奈。这也许是我们散文要面对的。

是为序。

2008-6-25于西安

本文标题:由想到的作文-由"口味"想到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2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