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发展农村经济问题-程炳皓谈SNS发展减缓:遭遇产品周期性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02 所属栏目: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浅析

一 : 程炳皓谈SNS发展减缓:遭遇产品周期性问题

开心网CEO程炳皓

 

  开心网CEO程炳皓

  新浪科技讯 5月23日上午消息,Facebook上市引发了新一轮对SNS的关注,曾作为国内SNS黑马的开心网(微博)近几年颇为沉寂,在谈及SNS发展速度减缓原因时,程炳皓认为国内SNS行业遇到产品周期性问题。

  与Facebook大受追捧不同,国内SNS却逐渐被电商和移动互联网概念取代。但程炳皓对上述情况并不认同,他认为SNS与电商、移动互联网有融合趋势,而国内SNS从火热进入到平稳阶段,主要原因还是产品周期性问题,“需要更好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对于SNS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程炳皓认为依然处于探索期,很多东西没有定型。

  “事实上,Facebook所代表的社会化网络仍在进一步扩散和延伸,并出现微博、Instagram图片分享、path私密社交等的细分领域,社交网络是互联网未来的主流入口无庸质疑。从这个角度来看,SNS行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至少在5年之内,社交网络还是全球互联网市场上最大、也是最好的机会。”程炳皓说。

  以下为专访全文:

  新浪科技:Facebook上市,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有什么意义?具体将表现在哪些方面?

  程炳皓:Facebook启动IPO是全球互联网行业里的一件大事,由于社交网络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主流架构,因此Facebook的上市具有参照和标杆意义。从互联网行业发展来看,Facebook的上市是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从最早的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到谷歌(微博)的搜索时代,再到如今的社交网络,互联网完成了三个阶段的转变。

  Facebook的上市,标志着社交网络开启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交互化、实用化的新时代。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从社交图谱向兴趣图谱演进、开放,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社交网络演进的三个方向。

  首先,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布局尚未完成,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很多。但未来通过移动终端登录的用户一定会超过PC端登录用户。因此,社交网络还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

  另外,社交网络“去中心化”后的细分需求提出了新的方向。社交网络正完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大框架,是一个由用户关系链形成的组织网络,但围绕着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细分应用的延伸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游戏表现很突出,但工具、电商、商务、分享等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从社交图谱向兴趣图谱的演进也表明了这个趋势。

  第三是开放。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大发展是行业的驱动力,实际上,社交网络正在改变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和运作模式,这是一次大的升级,开放会是互联网的一次基因上的重组。开放平台的出现,也是在以人为中心,以社交为工具,重新聚合应用和内容,最终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个颠覆性的改变。

  新浪科技:Facebook上市对于开心网的影响?

  程炳皓:中国的社交网站在收入结构、业务模式和发展定位等方面,与Facebook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的社交网络还是会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受其影响不会太大。开心网会本着理性务实的理念,继续走开放平台、实用社交、移动互联的道路,创造更大的用户和商业价值。

  在开放平台方面,从2011年年初开始,开心网加快了开放步伐,我们从开放API、帐号连接,逐步进入到社交关系、用户行为数据的开放;同时,2011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第三方开发者的政策,特别是给中小开发者以全方位推广和资源倾斜。我们为开发者提供的分成、推广等举措,以及用户行为数据、关系链的开放,目的都是推进开放社交的落地。当然,开放社交与私密社交并不矛盾,照顾到用户的私密需求,path等小圈子社交产品的火爆也暗合了这一点,开心网推出主副帐号的“美刻”,也是为了照顾到开放与私密两方面的需求。

  关于移动互联,进入2012年以来,开心网在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2年初,开心网相继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将原无线事业部门的人员全部充实到产品线,并实现对主流智能手机平台的全线支持。进入4月以来,开心网先是推出全新私密社交移动应用“美刻”,随后其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移动社交游戏“开心动物王国”也正式在APP Store上线。这一系列在拓展移动业务方面的动作,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化网络。

  在实用化社交方面,开心网于4月初推出一款社会化视觉分享产品“开心集品”。这一类应用目前被业界认为是未来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基础,是由原有的社交图谱丰富到兴趣图谱的一个重要应用。社交网站会从社会图谱往兴趣图谱方向的演进,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这一类应用会使社交网络的血肉更丰满,用户粘性更高,价值体现更明显,但定位也有明显的区隔。

  新浪科技:中国SNS从几年前火热,到这几年迅速被电商、移动互联网概念取代,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程炳皓: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本身不是特别认同。SNS和电商本来就是有区隔的,但二者之间有融合的趋势。SNS和移动互联网也是不矛盾的,SNS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向移动互联等领域开拓。因此,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中国的SNS从比较火热到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产品周期性的问题,需要更好地满足用户新的需求。开心网在中国普及了SNS的概念,我们在深化SNS方面要更加努力。

  新浪科技:中国和美国互联网环境并不一样,您认为Facebook对于中国企业的参考究竟有多大?

  程炳皓:作为全球社会化网络领域的“坐标”,Facebook的上市将具有分水岭意义。虽然国内的社交网站的收入结构、业务模式和发展定位与Facebook存在差异,但对国内社交网络而言,Facebook仍具有参照和标杆意义。

  新浪科技:国内SNS目前处于何种状态,在Facebook上市后,您觉得对未来想上市的中国SNS企业,比如开心网,是好事还是坏事?

  程炳皓:整个产业依旧处于探索的早期,很多东西还没有定型。市场则处于爬坡期,理性的稳定发展。事实上,Facebook所代表的社会化网络仍在进一步扩散和延伸,并出现了微博、Instagram图片分享、path私密社交等的细分领域,社交网络是互联网未来的主流入口,这是无庸质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的上市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已。因此,SNS行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至少在5年之内,社交网络还是全球互联网市场上最大、也是最好的机会。

  关于Facebook上市,就像我之前说的,会推动社会化网络商业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对我们的发展也具有具有参照价值,当然是好事。

  新浪科技:Facebook上市对低迷的中概股的影响?

  程炳皓:我不是资本市场方面的内行,对于股价没什么发言权。从长期看,企业比拼的仍将是硬实力,以及能否开创新的业务模式,保持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而这些也是国内社交网站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新浪科技:开心网曾经是一匹黑马,但这几年陷入沉寂,您觉得是环境问题还是策略问题?

  程炳皓:开心网目前的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3亿,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注册用户数增速放缓,但一直在增长。整体而言,开心网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

  究其原因,谈不上是环境问题或是策略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有效的产品功能未被彻底开发,吸引用户的应用还需要更快更多地被开发出来。二是当今用户在某一款应用上的疲倦期的到来时间越来越短,国内用户的特点是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在很多应用上都表现得很明显。特别是那些以“玩”来吸引用户的应用,这点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所以我们转向了“用”。三是公司的策略转型,开心网正在从用户“玩网络”向“用网络”转型,相继推出“开心集品”、“美刻”等新产品,社交关系链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 : 浅析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问题

浅析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问题
摘要: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都市的建设始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征。都市环境的规划以及都市中公共艺术品的呈现正体现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形态对于该市的风貌、气息及个性形象的辨识和张扬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特征应主要以公共艺术设计去体现。21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世纪,人们追求的是更精致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因而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对于建设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城市环境
公共艺术是一个新的名词,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它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环境雕塑和纪念碑雕塑,它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的概念源起于德国,它需要一些社会条件和特定的公共环境来造就,意图让公众在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环境中接触到艺术,并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中去,与艺术家共同发掘艺术或文化、政治等其他意义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公共艺术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具象雕塑还是抽象雕塑,是时髦的还是传统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等形式方面的问题,它可以是有形的雕塑的形式、或人与雕塑结合的形式、甚至普通人的艺术活动形式,它的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所以形式在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是公共艺术是一种现代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观念的产物。[1]P36现今,公共艺术不再是雕塑,壁画等单向度的艺术品的代名词,而是与城市的公共建筑、街道、车站、广场、旅游景点、水系、绿化带等一系列景观因素,及其历史文化关系相对应的综合性艺术陈设。公共艺术是一种持续变化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的状态,对于国家或者城市而言也是一种艺术运动。他包含了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城市学、建筑学、环境学、符号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

一、城市公共艺术及其意义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创作逐渐为大众所关注:街头不时的出现主题不一的景观雕塑及装饰作品,建筑物的墙壁也被形式多样的壁画所取代……显然,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多的悄悄的融入现在城市的形态之中。[8]城市文化也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而相应的提高,而城市公共艺术又体现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一方面,它尊重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所持有和认同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化观念和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还须面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城市化、商品化的发展而崛起的大众文化。
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生产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开始与建筑、绿化、道理设计、景观设计等相互容入,整体性的推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3]。作为艺术性的创造物和作为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美好环境,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加强场所环境的指示性,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以及创造强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城市环境场所的文化氛围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作为构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提升现代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手段。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城市公共性开放空间设置公共艺术的目的并非改变空间环境本身,而是改变环境空间给人的印象,抒发环境空间的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对环境空间进行优性调节,多与文化背景相对应,与城市文明相联系,具有实地文化特征。如墨西哥大学图书馆主楼外墙的壁画设计,它用25种色度不同的天然火山石均衡对称地组织成墨西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图像,成功地掩饰并消除了图书馆建筑原来的单调乏味、丰富了墙面,增强了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使得环境空间通过艺术美的提升更具有文化品位。 [4]在这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公共艺术品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营造美好环境,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
营造环境视觉美感、提升环境场所的艺术格调,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根本的目的之所在。公共艺术是一种改善、装饰、强化城市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而言,公共艺术用其充满人文情趣和诗意表达着艺术美,改变着现代城市那种水泥森林的生硬与冷漠。它借助于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公共性开放空间进行着渲染和烘托,提高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空间。倡导生活环境的公共艺术观念,并付诸于实施,无疑对城市的环境品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作为艺术家族中的一员,公共艺术作品以审美形式为基础,通过特有的艺术形式去感染了公众。
(三)加强场所环境的指示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对特定的空间进行提示、强化,并赋予它主题形式,以此作为环境空间中的向导标记,提供有关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担负起辨向定位的使命.如日本东京街头名为“大草筐”的景观雕塑小品,在繁华都市的一角,人头济济的车站,人们在与朋友约会时都会如此自如地说,“我们X点在那个大草筐前面见面好吗?”显然,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品已经成为了城市人约会的方位标记。
(四)调节心理,缓解压力
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商业化和工业化使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造越高,车站、工厂、商业中心、政府机构等公共建筑此起彼伏大量出现……人好像被四周这些理性、高耸的建筑孤立了。公共艺术的出现,很大程度淡化甚至缓解了这种由于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以及人际关系等压力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压抑,使人在审美情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高雅和谐的心理调节机制。
(五)创造强大的经济效益
通常,大家都知晓在完成和制作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经济的投人,落成后,似乎难以再看出有什么经济效益。其实事实不然,公共艺术品的存在将会给所在的环境空间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房产业、饮食业、运输业、娱乐业等等的飞速发展等。
公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环境艺术化,艺术环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一体化的设计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文化也提高了一个台阶,在城市建设中经历了许多国家半个[www.61k.com)世纪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从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到城市环境、生态,再到标志性大型公共建筑,可以说在我们没有作好足够思想准备的时候就迎来了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当中,公共艺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缺少制度保障
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有个优良的制度保证,艺术作品融入城市环境的多少取决与政府给予的空间多少。1982年,朱成等艺术家,在攀枝花为了能够在广场做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由四大班子组成的甲方现场表决确定作品的整个形式的使用、动作细节的构成。这个名为《朝阳》的作品,是一位女工左手拿藤帽、右手将工作服搭在肩上、面向东方的雕塑。可以想见,艺术家在这样的作品生产中的主体性基本上是处于零度功能状态。他们能够具有的唯一的艺术自由,也许是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来自甲方派遣“天兵天将”监督的目光。艺术家本有的根据自己的艺术理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的能力,在这里被正大光明地剥夺了。他们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匠人身份。他们更谈不上必须要有独特的艺术符号语言图式和个人风格的开拓创新。相反,艺术语言的丧失,艺术家怎能称为公共的艺术家呢?[6]不过,《朝阳》的确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公共性:以政治权力主导一切文化生产逻辑的伪公共历史逻辑。
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健全,纯艺术作品的市场有限,公共艺术一旦成为一个市政工程,就会面临甲方乙方这样的雇佣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要根据投资方的需求来决定,而缺乏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和公共艺术创作之间就存在着双重标准,使艺术家很容易把个人创作视为纯艺术,而把公共艺术创作视为“行活”。这样的双重标准给中国公共艺术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
(二)城市公共艺术不能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公共艺术始于欧洲,它原本是与建筑结合,附着于建筑物之上的,例如喷水池及其上的雕刻。广义地看,建筑本身就是公共艺术。设置公共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使都市空间内涵更丰富,增加美感,以提升市民的品味。所以它必须与城市环境结合,以达到全民分享的目的。然而政府却将它与「艺术品」混为一谈,甚至视同雕刻品的设置。于是公共艺术就成了雕刻家自我个性的展现,好比将家中的收藏品放大到户外供民众观赏一样。又因为雕刻家缺乏空间观念的训练,所以他们设计出来的雕刻品多半无法与都市环境相结合。
城市公共艺术讲究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考虑到公众、艺术家、放置地点的环境及周围的无形有形的事物,不是单单的为了艺术而创作,但是当今社会的公共艺术都是独立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它不能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环境的协调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这样才能让我们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
(三)公共艺术发展的急功近利问题
公共艺术的泡沫现象还与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中国的公共艺术起步较晚,但自诞生之日超便有席卷华夏之势,几乎成了“公共艺术大跃进”的局面,所谓彻底全面的城市建设理论在左右着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领导,但历史是需要积淀的,文化建设更非只争朝夕即可奏功,违背客观规律而求政绩、求效益的方针不应当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主导思想。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的空间被某一届领导规划得干千净净,那还有什么发展可言?下一届领导又干什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干什么?更大的问题在于城市发展的两极分化,我们看到沿海或者经济发展有相对优势的城市在大兴土木发展公共艺术,更多的中小城市则快于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艺术极少或干脆空白,干是有为讨政绩而以突击方式应急实施公共艺术建设的,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临时赶工的“艺术”既无任何公共效应,又无任何社会价值。
有些城市进行令人恐怖的“雕塑大跃进”,全面、深入、彻底地进行城市建设,令人担忧。如果每届领导都要来一次新的规划,我们的城市还会有历史吗?还会有文化的积淀吗?一座城市的历史,绝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建设起来的。无论从城市文化生态还是从城市自然生态讲,我们都应该循序渐进,让老百姓在历时性过程中和城市文化一起生长、生息,这座城市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生存之地。
(四)城市公共艺术管理水平低下,职责模糊
在绝大多数城市的普通住宅社区及综合性社区中,建筑与道路缺乏基础性建设和维护,许多公共设施陈旧落后或破损污秽不堪,环境卫生恶劣。公共艺术及公共绿化水平大多低下,或干脆归于空白。在城市的社区管理中,长期存在着不同类别的组织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力错位、职责模糊、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状况。在政府权力的基层行政部门“街道”机构与“类似政府办事机构”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之间,由于权力关系和职责的混乱与懈怠,使得在社区公共事务,包括社区文化和公共艺术的建设与维护方面,难以建立起合法合理的机制和规则,基本上还是按照少数人及资金赞助者的意志行事。此间常出现由政府基层部门的领导出面干预或个人决策,以搞运动、走过场、抓突击、显政绩的方式来实施社区环境和公共艺术的建设,结果往往是浪费了资金和土地却产生了让社区居民不满意或无动于衷的现象,难以真正实现社区中利益主体的意愿。即使外在效果搞得较好也无法收到在心理情感及精神上凝聚和荣耀社区的内在功效。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使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公共事务的实施过程成为社区居民平等参与、民主酝酿和深度交流的过程。反而使得大多数社区人觉得这些不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要事,因此难以培养起社区主人应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出路与对策
现今城市公共艺术飞速发展,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公共艺术家及各级管理者应该想方设法通过正确积极的引导,保证城市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针对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有关的法律,如《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等对公共艺术方面都鲜有涉及。文化部、建设部还联合颁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虽然对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一些要求,但对公共艺术执行主体、环节、细则上却不详细,实际操作有难度。加之,其作为行业性、部门性法规的特征较为明显,实际的制约性和执行力度就有所欠缺,客观上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的局面。我国应该尽早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审批、管理等加紧立法,把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的分工、资金筹集、制作过程的要求、建成后的验收、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处罚等作具体的规定,来规范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保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有序进行。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这应是中国今后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反对与防止少数人的独裁,进而将大多数人的意愿吸纳到对于公共艺术的决策过程中。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艺术建筑”(Percent of Art Program)的有效作法,它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人们通常将这种作法称之为“百分比艺术建设”[13]P14。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有了长期立法的强制性保证,就不会因个别领导人员的去留而产生公共艺术兴衰的弊病,更重要的是使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所以说公共艺术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二)改变观念、以人为本,让公共艺术融入到生活中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艺术,积极推广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为了提升市民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和兴趣以及公共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水平,提高他们参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积极性,让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并深刻地领悟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设计理念。涉及生物、水力、土木的大型公共艺术设计,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样,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以设计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为宗旨的习惯,而将设计变革的重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创新、材料与工艺的创新、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态度与意识去创造最新的公共艺术形态。
今天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已不满足于欣赏街头广场的雕塑,而是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雕塑公园(Sculpture Park),集中地、成批地把雕塑作品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形成景点,供人们游玩、欣赏,如巴黎市中心的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 )雕塑公园、意大利的新罗马雕塑公园、维也纳国际雕塑公园等。同时各种雕塑园区和展览也成了艺术家们自由创作、展示才华的舞台,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国内的实践也证明,这是一条比较好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推广途径。一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较为突出的城市都有这样的成功经验,如青岛市在近13km长的东海岸上建了系列雕塑园区,还在市中心建了世界名人雕塑园;长春市已连续举办了四期国际城雕展,并正筹建一座世界城市雕塑公园,这些都对当地城市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城市公共艺术家的需要承担桥梁作用
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家承担着桥梁的角色对于政府权力和投资方的意见,艺术家要接纳,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关注生活在公共空间中的民众的意见。有学者指出: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家创作公共艺术是在作“命题作文’,但这一过程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公众的意见虽不能说总是天然合理的,但至少其中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如果艺术家能从公众的合理性想法中获取灵感,并加以巧妙的转换,就极有可能创造别具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比闭门造车、胡思乱想要强得多。不过,公众的趣味总是难以确证的,有时还会相互矛盾。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来确定民众的意愿.但必须注意的是,有时候多数人不掌握真理,每个人的知识能力、见解不同,投票的动机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能起的特殊作用就是,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多种需求后,以历史和当下的文化背景作为基本的框架,从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然后再使用多方都能接受的艺术方案并辅以必要的宜传去积极地影响公众。在这个意义上说,做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和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家是不矛盾的。一个出色的公共艺术家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苟且,不为私利而牺牲大局,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才华衣社会公众的真正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体现公共意志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四)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就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各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城市雕塑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负责城市雕塑的指导、协调、审定工作,但运行不到两三年,因精简机构先后解体。此后城市公共艺术工作一直无人问津,任由发展。后来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又组建了地方性的城市雕塑委员会,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绝大数城市都还没有建立这样的常设机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缺少经常性的管理,问题林立也就不足为怪。因此,各城市应恢复建立像城市雕塑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强化政府职能,实行规范管理,促进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发展。
并且这类机构运作模式的共性应该有:组成成员可由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及新闻媒体、民间协会以及公众代表等共同参加组成;部门设置至少应包含两类,一是常设办公室,负责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二是艺术委员会,由艺术家、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社会学家等人员组成,负责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共艺术的评审。这样,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专门性的管理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有利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日常管理,有利于公共艺术规划的顺利实施。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可以想见,城市公共艺术的春天已经到来,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与热情前所未有。作为新一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树立公共艺术观念,充分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去,为我们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出谋划策。我们更加希望城市管理者、公共艺术家、公众等都充分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中去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城市的公共艺术会突飞猛进且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城市公共艺术的繁荣也会带来全社会公共精神与文化知识的进步。

参考文献:
[ 1 ]. 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 2 ]. 何一民,田凯. 论城市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 (9)
[ 3 ]. 陆慧. 浅析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 (9)
[ 4 ]. 张斌,杨北帆. 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
[ 5 ]. 周锦琳. 人?环境?空间——都市中公共艺术设计[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 (9)
[ 6 ]. 马钦忠. 公共艺术与城市品牌的塑造[J]. 雕塑, 2004, (1)
[ 7 ]. 漆平. 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互动[J]. 雕塑, 2004,(4)
[ 8 ]. 施慧. 公共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 9 ]. 孙振华. 公共艺术时代[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10]. 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艺术[M]. 仲德良,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11]. 约翰?扬.中国的现代公共艺术[J]. 蒋大可,译. 艺术思潮与流派,1997, (1)
[12].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 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3]. M?兰德曼. 哲学人类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14]. Rob Krier. Urban Space[M]. New York: Rizzoli Publisher,1991
[15]. John Punter. Design Guidelines in American Cities[M].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三 : 浅析访谈类电视节目发展中的优势及问题

摘 要:电视访谈节目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人本化传播的渴望,做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在节目制作方面,访谈类节目简化了冗长繁杂的电视制作过程,使大幅度的成本压缩成为可能。基于这样的优势,目前电视访谈节目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发迅速,受到电视人的青睐,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资讯的快速传播,访谈类电视栏目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观众的收视需求及同类节目急剧增多,曾热闹喧嚣一时的访谈类节目遇到了瓶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视访谈节目质的提升。本文分析访谈类电视节目在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希望提出相应对策,最终实现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访谈节目;问题
一、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定义
电视访谈节目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邀请嘉宾参与节目,利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来吸引观众的一类节目。曾经有一个戏称说它叫做"口述历史",即一个主持人+一个嘉宾+一个小时=一段历史。电视访谈节目进入我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的访谈形式。例如针对新闻突发事件,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经济频道都经常会采用嘉宾群的形式,使得话题探讨更深入透彻;而在娱乐明星访谈中,出现了主持人团队访问一个嘉宾的形式。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它仍保持着"紧紧围绕生活,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节目让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焦点问题,致力于改进社会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主旨。
1980 年至今,中国的电视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如今的电视节目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访谈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成长与磨练,种类越来越丰富,特色也越来越鲜明。那么什么是电视访谈类节目?本文所说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大体上亦可以称为"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而"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是指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主持人调动各种电视表现元素,以现场访谈或者连线等方式,与被访者、嘉宾和观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而事实上,电视谈话节目还能够按照多种分类方法分成众多类别,电视访谈类节目只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子类别。据此,本文从这一关于访谈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出发,主要依据访谈对象的不同,来对当前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大量符合上述界定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栏目)进行分类,并展开相关分析和论述。目前的访谈根据对象分类,有娱乐明星访谈、精英访谈和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秀。
二、访谈类电视节目优势分析--以《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为例
访谈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主持人调动各种电视表现元素,以现场访谈或者连线等方式,与被访者、嘉宾和观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电视访谈主要以视觉形象直接作用于受众,其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形象性和直观性是电视访谈的最大特点,也是其力量所在。电视访谈节目与其他形式节目相比其竞争力何在呢?一是现场感强,是面对面的交流。现场是电视访谈形象性得以发挥的主要条件。现场气氛的真实可信,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二是个性的表达。由于访谈栏目中的信息、观点均是出自个人之口,因此,撇开观点的偏颇与否,至少这是独特的个体的声音,这就赋予了栏目鲜活的生命力。三是动态的碰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受平等话语权的平台。
除此之外,作为电视访谈节目较之其他节目,其成功源自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从节目前期的策划、舞台布局到主持人问题的设计等都要求科学合理的安排。其中,节目定位、与定位紧密相呼应的节目策划和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其成功重要秘诀,具体以《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来说明。
1、明确的节目宗旨
电视访谈节目要保持节目的格调不流俗,坚持节目的定位很重要。《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在节目定位方面各有特色,《艺术人生》的节目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周五之夜,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以'正直品质、极端制作'作为节目核心理念,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强大的制作班底制作完美节目。"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与演艺明星共同分享人生故事与心路历程。而《鲁豫有约》耳熟能详的节目口号"说出你的故事",表明了节目重在说故事、与人分享故事,"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嘉宾本身及背后的故事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主要支撑,两档节目的讲故事方式受到大众的欢迎,甚至成为其他节目模仿的对象。
2、相得益彰的节目策划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定位确定后,选题策划必须与定位相契合。《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都重视节目的选题,确保节目的质量和格调,保证节目策划与节目定位相得益彰。二者多选择在某一领域影响力大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同于《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在嘉宾的选择上显得更加宽泛些。有故事是嘉宾选择的首要标准,嘉宾可以是某一领域成功的人物,也可以是处于边缘位置的人物,节目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状,能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以"《鲁豫有约》之美容黑幕"为例,鲁豫曾访谈过接受不正规医院的增高手术造成自身伤害的受害者小敏,节目不仅给予小敏人文关怀,也揭示和批判医院和商家的不良行为。媒介在此发挥着其传播、引导的功能,体现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嘉宾情绪宣泄的窗口,节目关注弱势群体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独具个性的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在节目中贯穿全程,起着桥梁的作用。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效果,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节目的代言人。谈话节目的目的就是要同别人沟通,你只要表现出真诚,热情,并且愿意聆听,就会成为交谈大师。真诚专注让嘉宾产生信任感,嘉宾才会倾心交谈。朱军与鲁豫在主持节目中都善于寻找话题吸引观众,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朱军善于抓住嘉宾背后令人黯然伤神的故事,对故事的追诉不仅让嘉宾陷入回忆的感伤中,也让观众深深为嘉宾的经历所感叹,演播室往往成为情绪的宣泄场所,让嘉宾伤怀成为节目绝妙的招牌。鲁豫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给嘉宾踏实亲切朴素的感觉,鲁豫善于选择那些能满足受众天生的对他人好奇的嘉宾,注重讲故事的节奏,让观众不觉得重复拖沓,独特的作风使节目抓住了不同年龄段的众多观众。三、访谈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访谈类节目在国外经久不衰,更像是一棵"常青树",观看国外电视访谈类节目,我们很容易看到谈话过程中的争论和吵架等,真实的思想碰撞情况也随时可见,主持人、嘉宾、甚至现场的观众都可能就同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交流利于从节目中得到思想借鉴。但是中国创办了访谈类节目以后,访谈类节目逐渐出现衰退的现象,无论是最初走平民路线的《实话实说》,还是变成富人俱乐部的《对话》,发展到后期,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危机。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项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访谈类节目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 个,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分别有不同的代表节目,综艺时期的《综艺大观》,记录时期的《生活空间》,游戏时期的《快乐大本营》,谈话时期的《实话实说》。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伴随着访谈类节目的一些问题,例如雷同、虚假、平淡等等,《实话实说》和《朋友》的停播,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访谈类节目面临的困境,谈论中的大帮哄,抢话随处可见。这说明国内的访谈类节目还处于简单的模仿状态,各地跟风而上,令访谈类节目陷入困境。
1、嘉宾不足
还记得冯小刚导演在电影〈〈功夫〉〉里的经典台词吗--"还有谁?"我相信所有做访谈类节目的编导们最后都撞破脑袋的问题就是这个。作为访谈节目,最重要的还是嘉宾。嘉宾的号召力是源动力。不少访谈类节目刚开始都挺好看,因为打江山阶段的栏目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搜索有强大观众号召力的嘉宾做客,加上勤奋大多都能成功。然而当那些真的有号召力的嘉宾找完了怎么办?"还有谁?""还有谁 !"编导们每天都这么问自己,但是明星大腕资源毕竟有限,越往后越难做正是因为受访者不够出名,就没有观众广泛的猎奇心理。收视率得不到保障,节目的生命力就会大大削弱。我们看到无数这样的例子,几乎所有的访谈节目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看到有人对《超级访问》和《艺术人生》的意见都是嘉宾质量下降。早期《超级访问》打出的招牌是当红和新晋明星,像章子怡黄晓明陈坤等足够分量的响当当的大腕。而节目做到后来,资源渐渐枯竭也会出现一些还没真正加入到名人阵营的半生面孔,但这类受访者尚未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虽然也有艰辛历程和趣味轶事可聊,但观众对于一个还不够成功的人兴趣肯定不够大,于是节目变得冗长从而导致质量和收视率下降。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调查表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超级访问》和《艺术人生》等一批访谈节目疲软的时候,杀出了一匹黑马《鲁豫有约》。《鲁豫有约》集合了前面说的访谈类节目的大部分优势,也自然会遭遇其他栏目所遇到的问题,可为什么它能够一直持长跑?我认为就是它很好地解决了嘉宾的问题。它把为观众讲述明星的故事转换为为观众发现明星发现英雄。它的嘉宾来源不止于艺术界,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就是一个普通人。节目的过程不仅是讲述和访谈,而是更像和观众一起去发现发掘。面对嘉宾号召力下降的问题,《鲁豫有约》反其道而行之,以更加虔诚的态度俯身与观众一同去寻找和感知,观众也不再只为满足猎奇,而是跟随主持人一起感受发现路上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其他让谈节目的编导的确应该向《鲁豫有约》学习学习,用这种公式转换的办法从本质上做到随机应对。
2、大量跟风模仿
纵观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发现其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模仿没有自己的个性、真实性和深刻性不够、节目后备力量不足。内地的娱乐节目往往是跟风之作,在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不能学习模模仿其他优秀节目,关键是要融入自己的东西不能只是将其表面学到照葫芦画瓢的照抄过来,那样的节目既没有自己的魅力所在也不会存在太久,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如《康熙来了》深受青年观众的喜爱,而《娜可不一样》进行模仿之后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3、节目形式老套
真实性和深刻性不够也是很多节目的共有缺点,包括现在做的比较优秀的一些栏目。这些节目往往气氛过于拘谨使得嘉宾不够放松,主持人总的来说也是比较拘谨的没有真正的放松,随着节目时间的持续节目形式过于老套单一,空话套话过多不能深入。如《艺术人生》采访《西游记》剧组的一期,短短几十分钟里采访了数十人,虽然也是有所侧重但对于观众朋友们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却是浅尝辄止,让人遗憾。节目后备力量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储备不足包括诸多方面,而且访谈类节目发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储备不足。如主持人后备不足,主持人资源不足是目前人物访谈节目最为迫切的问题,《实话实说》换了主持人就难以为继,充分暴露了这方面的问题。另外策划人才的不足反应在选题上,目前大部分人物访谈类节目选题都有表面化和无关痛痒的嫌疑,那些真正有挑战性的选题根本不敢涉足,而那些传统的选题又做不出新意来。
四、访谈类电视节目的解决对策
1、恰当的嘉宾选择
嘉宾是访谈类节目的三大要素之一,选择合适的嘉宾,是节目成功的一半。访谈节目做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嘉宾的精彩表现,想要节目进行的顺利,除了有一个合适的话题之外,还要看嘉宾的表现是否得体、生动、有见地,思想是否深刻、到位。所以,节目在邀请嘉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本期的话题适合哪些嘉宾来谈,对考虑的人选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包括观点和个人魅力。由于各个访谈类节目的定位不同,那么嘉宾选择的侧重点自然也是各不相同,访谈类节目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受众,这些受众的心理诉求各异,她们都想从节目的不同嘉宾身上寻找与之相呼应的观点,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访谈类节目在选择嘉宾的时候,要首先考虑到节目的定位。确定嘉宾的各个方面是否与栏目本身的定位相符,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决定具体的嘉宾人选。
2、丰富节目形式
节目场景的设置。节目场景的设置要别具匠心,凸显节目主题特色大多数访谈类节目场景相似,一般设置在演播室里,桌椅、板凳、茶几等道具。简单明了,但是现场的嘉宾及观众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且容易感受到气氛的约束,可能会影响嘉宾的谈话热情。"一个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客厅氛围的还原过程。"因此谈话环境的设置也是节目策划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构建与主题相和谐的有特色,有新意的节目场景,包括主持人与嘉宾的座椅、现场观众座次排列、摆放的物品等。场景的设置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能够给嘉宾及现场观众一个良好的畅谈空间。一个适合的场景容易把嘉宾及观众带入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使现场嘉宾及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现场的气氛,调动现场的积极性,加强互动,谈话节目很容易顺利进行、逐步深入,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鲁豫曾在采访赵忠祥时提及他在私人会所中,为大家做炸酱面的事情,现场就准备了所需的厨房用具,赵老师亲自操刀,现场观众积极踊跃品尝,赞赏。吃着,聊着,笑着,为观众们展示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开创自身的栏目品位及风格。在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下,各类访谈节目纷纷现身于各大电视台,如何能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每个栏目面前的重大问题,节目的品味要与主持人的个性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因此节目的策划[www.61k.com],话题的选择,主持人的应变能力直接关系到访谈类节目的成败。而主持人的思想修养,个人阅历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的谈话方式,语言的运用及驾驭谈话的能力上,这就决定了此栏目的品味风格。说起《鲁豫有约》就会想到那个善于引导和聆听嘉宾讲话的主持人陈鲁豫,总给人一种邻家女孩的亲切感,她温和、恬静,温暖的笑容会让人消除紧张,感觉放松。谈及《康熙来了》就会想到言谈中具有超快的反应能力和搞笑技巧的小S。
3、重视访谈节目的真实性
访谈类节目看重的是真实性,一旦在节目中出现虚假,受众会毫不犹豫的中断收看,更换其他的频道。现阶段,电视访谈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把沟通放在第一位,以"真实"作为沟通的基础,在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因此被受众所接受。访谈类节目做到真实可信是必要的,它是由访谈类节目的性质决定的,展现给受众的应该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情",谈话是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真诚交流,它将把真实的一面传递给观众,用真情打动他们,感染他们。有思想的受众和嘉宾,都会深有感触,真话是最感人的,真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受众的认可更是离不开真诚,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基本的东西,也是访谈类节目的真谛所在。
五、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趋于国际水平,与国外的访谈类节目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将会出现。一个好的访谈类节目会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清新流畅,如丝丝细雨浇入受众的心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润物细无声",但是这样的节目需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不难看出,访谈类节目会蓬勃发展,也会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访谈类节目突破瓶颈之后也将走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荣归.如何加强电视节目的策划[J].新闻实践,2001,(11).
[2]吴宛雄.主持人个性魅力与频道竞争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0).
[3]周慧玲.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魅力的缺失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伏传凤,谢锐.从《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看现代电视访谈节目[J].新闻知识,2007,(8).
[5]徐舫洲,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8-72.
作者简介:马凯雁,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四 : 浅谈农村双语幼儿园汉语水平的发展

摘要: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我们双语幼儿园来说,培养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汉语表达能力,将终生受益。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对培养民族幼儿汉语水平发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汉语水平;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79-02
我园是一所规模较小村级双语幼儿园,全园60多名幼儿,没有一名汉族幼儿,是纯少数名族幼儿园,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新疆双语教学的需要。众所周知,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对于我们双语幼儿园来说,培养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是我园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汉语表达能力,将终生受益。现谈谈我园自2007年成立至今在培养民族幼儿汉语水平中的几种方法。
一、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坚持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兴趣
首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需要老师情绪的感染。幼儿的个性特点是好奇心强,控制力差,上课形式绝不能不能呆板单调,老师要必须经常变换教学反方式,上课时多运用身体语言、表情语言、情绪来帮助民族幼儿理解学习内容,来提高学汉语的兴趣。其次,把学汉语、说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汉语。仅靠每天的几节课来让幼儿学汉语是非常有限的,而把汉语贯穿于幼儿园的每一环节,并要求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平常和幼儿交谈必须用汉语,并运用表情、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所说的内容,这样孩子不仅自然而然地接受,而且效果非常好。例如:当孩子用维语说“上厕所、洗手、睡觉、喝水、吃饭”等日常用语时,老师立即用标准的汉语来教他们说。另,每天的午点、饭菜让幼儿用汉语说。当幼儿说对时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天天说,时时说,用不了多久幼儿就能用汉语说一些常见物体的名称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当然,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老师要有耐心,要细心,给他们一定时间来适应,即便不张口,但老师和其他幼儿天天说汉语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多鼓励,一旦张口老师应及时给与表扬。
二、选材要适当,以幼儿接触多、喜闻乐见的为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识字课时,要求教师从身边的事物学起。以“字”延伸来训练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因为身边的事物接触的很多,比较实际易懂易巩固。如,鞋子、衣服、帽子、碗、杯子、身体部位,孩子马上能够看到、摸到、边说边摸,接受快、记忆牢,生活中这样的事物很多,幼儿的词汇量的掌握能很快增加。幼儿在掌握一定词汇量时,教师引导幼儿向说句子过渡,在教学中,将一个“字”延伸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他们积极动脑思考,举起小手“红花”、“百花”、“花盆”……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联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幼儿园里开了很多花”,“窗台上放了一盆花”,等。这种口头造[www.61k.com)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其次,抓住幼儿兴趣特点,多教儿歌、幼儿歌曲。幼儿爱唱、爱跳、爱说,在每一首儿歌、歌曲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内容、情感来编加动作表情,让幼儿根据动作表情来理解歌曲、儿歌内容,便于幼儿理解、记忆。通过儿歌、歌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变换了学习方式,便于巩固复习。皮亚杰说过,“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儿童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世界。”在实践中,以游戏为途径,让游戏成为幼儿成长的阶梯。
三、在掌握一定词汇量后和简单日常用语,利用多种形式帮住幼儿多听,多读、多说,培养了汉语表达能力
首先,利用直观图片。根据所学的词语、汉字等内容,绘制图片,布置在教室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能随看随读。既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图片的制作选择要根据幼儿语言发展不断变化,要由单一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图片,如:《猫医生过河》、《金色的房子》、《分苹果》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自然性的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使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和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语之有序。其次,创造汉语表达的条件。幼儿园要给孩子创造表达汉语的机会,来提高幼儿学汉语的积极性。例如:每学期根据每个班的语言的发展水平举行儿歌、歌曲、讲故事等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汉语表达能力,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提高民族幼儿的汉语水平,只要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反思、多总结,抓住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几年来为了提高我园孩子的汉语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了直观性、趣味性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采用了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使我园民族幼儿汉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宏才,郑志辉.幼儿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于冬青.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导刊,2002,(22).
[3]徐惠娟.把表演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几种方式[J].山东教育,2011,(15).

五 : 浅析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下,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个新的经济类型,并且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国内,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与国际会展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起步晚、门槛低、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等因素是制约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会展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会展经济;市场化;专业化;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F71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会展作为促进行业发展与贸易繁荣的一种服务平台,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会展经济,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会展行业以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进行递增,相继出现了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及洽谈会。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随着会展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更亟待解决。本文以分析当下我国会展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一、什么是会展经济?
会展是会议业及展览业的总称,对于会展经济而言,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用会展业为支撑点,并且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及国际会议进行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一定的商机,并且利用产业的连带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会展经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开始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目前,我会展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会展经济在贸易经济、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及经济合作中都发挥的作用日益重大。
二、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展行业才开始逐步的形成并发展,总体规模以年均近20%的速度激增。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在全球会展业中异军突起。近年来,我国的会展经济规模在逐渐的扩大,各大一、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的会展场馆的建设也在逐步兴起。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开始逐渐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二)会展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的会展经济规模逐渐发展,办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化的会展比重逐步增加,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展览公司,培养了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国际型展会。就国内来说,“广交会”是国内最大、层次最高、会展种类最多、客户商最多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展览会,在国内享有“中国第一展”的赞誉,并且在国际上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会展经济地位。除此之外,我国的“高交会”、“科博会”等世界知名展会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并且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经济效益逐步扩大
会展经济作为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在国际上被广泛重视。据专业机构统计,2012年从全球来看,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到2800多亿美元,利润率在20%-25%之间。又如,美国一年举办200多个商业会展,其会展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38亿美元。由此可见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其对行业的影响也逐步扩大。
三、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无序性与盲目性
与国际会展行业发展相比,国内起步较晚,因此自身的发展还不成熟。首先,就国内各地方来说,都将发展会展业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从而在国内出现了“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现象,尤其有些地方政府,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及时考察当地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急于求成地建设大型的会展场馆,使得场馆在建成后常常被空置,收入低于预期,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会展市场的秩序较为混乱,存在较低水平之间的无序竞争,常常举办一些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小型会展,有些更是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重复办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缺失。
目前国内尚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其行业自律机制和协调功能不完善。除了缺乏行业协会的规范监督外,我国的(www.61k.com)会展业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我国尚未编制专门的展览法规,会展的发展没有有序的法制环境。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会展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低。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央企等单位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展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我国的会展业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制约了民营经济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同时也限制了外资的准入,较难形成优胜略汰的市场竞争局面。
(三)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会展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晚,需求大,发展快,从业门槛低,大量会展从业人员往往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的会展知识,国内高校会展专业的设立至今还不到十年,理论与实践经验尚不成熟。二是会展经济对所涉行业的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够。目前国内多数会展主办单位还停留在组织的层面,有数量没有质量,并未深入所涉行业领域,没有进行专业的调研与分析、提供专业化的咨询与服务。三是展会信息化专业程度低。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组织信息化管理进行数据积累与统计,提高展会组织效率,并进行成效评估的信息化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四)会展对资源与环境的消耗与破坏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议程。然而,在会展经济领域,与欧美老牌会展国家相比,我国会展业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进程至少落后十年。目前,我国会展行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次性木质结构展具的大量使用和会展活动现场污染浪费。业内公认一次性展具的回收利用率不足1%,展览会产生的垃圾面积可占总展出面积的50%。例如,一家展览企业在2011年全年展出或承接搭建工程面积共943万平方米,展后清运垃圾约4186吨,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一星期的生活垃圾总量。另据统计,近年举办的广交会每届结束后清运的展装垃圾都要超过500车次、总重量2500-3000吨。可以说,一次展览的结束就是一个垃圾场的诞生。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立法立规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会展业的发展布局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规范和引导会展业的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对会展业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避免盲目的打造会展中心城市。推进会展行业的立法工作,加强行业规范,建立法制化会展环境。通过立法,明确展览业的管理部门和执行标准。建立会展行业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成立全国统一性的专业会展组织。
(二)积极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会展经济在对扩大内需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但当下的会展活动仍然处于政府的层层包围、扶持、引领,多少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字、轻实效等问题,会展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向市场化转型,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不等于政府退出会展业,而是要厘清“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办展的关系”,我国会展业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应该培养一批有质量的品牌展会,在市场上树立标杆。笔者认为,应让会展项目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并且检验会展项目的“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该会展项目的可持续性。如果一个会展项目能够长期存在并且持续发展,那就是行业所需求的,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的好展会。
(三)提高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为解决专业人才的缺乏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应当在高校中大大的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并且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当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并且还应当开展短期的职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信息化管理服务是现代会展的关键。应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建立会展数据库,运用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于展会活动,使展会组织高效、对接精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展会的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分析设立评系数对会展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推动会展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会展服务专业化的根本保障,并且也为今后我国能够建立会展业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基础。
(四)大力推动会展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推动行业认证。大力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培育第三方认证市场环境,形成政府调控、会展企业自我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推进的绿色会展社会体系。二是发展展具租赁业务。引导有基础、有实力的展具生产企业和搭建企业率先试行环保展具租赁模式,降低环保展具应用成本。三是鼓励节能展具生产与技术创新。支持展具生产企业引进和研发可回收环保展具生产技术,为其提供相关市场咨询,同时鼓励展装材料资源再生等全新业务发展。四是发挥展馆监督管理作用。引导会展场馆在会展活动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调整管理费收取模式,与会展活动主办单位相配合,最大限度限制一次性展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沈丹阳.城市政府与中国会展经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2]高尚全.中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05.
[3]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003.
[4]叶炜,王瑛.银川会展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承办中阿经贸论坛的视角.宁夏党校学报,2012.
作者简介:王永开(1987-),男,江苏,汉族,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

本文标题:浅谈发展农村经济问题-程炳皓谈SNS发展减缓:遭遇产品周期性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4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