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要点

发布时间:2017-11-09 所属栏目: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作文

一 : 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要点

    1.单元知识概述

    本单元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鉴赏现代诗歌可以从它的抒情美、意境美、想像美、含蓄美、音乐美入手。在诗歌中,没有  感情,也就没有感人的形象;‘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高下的一个重要原则(标志);诗人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则离不开想像;“含蓄”是诗歌所显现出的藏深意而不显露、耐人咀嚼的特点;诗歌具有音乐美则指它的节奏、韵律的鲜明和谐。

    2.考试说明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要从字句的理解入手,要掌握诗歌句式的特点,并注意诗中各种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段的运用。诗歌鉴赏的难点是对诗歌的意象及意境的理解,诗人的情志主要是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的。鉴赏诗歌,还应注意到诗人的个性及其艺术风格,同时,对诗人所处的时代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

    对诗词鉴赏的考查,往往侧重于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往往是综合在一起考查的。

    古诗阅读鉴赏,多以唐宋时期经典作品为测试文本,重在对内容、形象、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赏析。应当能把握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等不同类型诗歌的特征,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意象。典故如“武陵人…‘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竹”“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掌握合理的鉴赏流程(“意象一意境一诗情”),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以动衬静、乐景写哀等)和比喻、夸张、拟人、反衬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从具体环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舍情合理,正确到位。

 

二 : 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导学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11首,均为有代表性的名篇。

    1.单元应掌握的重点

    (1)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即: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

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准确

理解诗歌的意境。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

    2.关于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花鸟草木等),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具体特征来领悟诗歌的意境。例如:《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树”、“水波”、“水草”等均为存在于康桥的客观物象,诗人赋予它们以个人情感,融入了诗人的审美经验与情趣,所以,“西天的云彩”、“金柳”等就成为

了表达作者依恋康桥的情感的意象。   

  象征是一种文学艺术手法。它是通过某个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家想说而不愿说,或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读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本单元的《死水》中的死水,象征着一片黑暗、毫无生机的旧中国。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地受外来影响并将其融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艺术流派。《毛泽东词二首》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注意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学习《采桑子·重阳》,重点感受作者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中国现代诗三首》主要学会感受诗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新中国成立

后,当代新诗继承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当代诗三首》主要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感受诗歌语言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外国诗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大量名诗人、名作品,可使我们享受异国的情趣。

学习《外国诗三首》,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体会三首诗中

    《沁园春·长沙》

  1.关于词的结构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秋景图,提出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一层:前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境;

  第二层:“看”字总领以下七句,从四方面进行描写:

  远看: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

  近看: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绿色,静中有动。

  仰视:天空(鹰击长空)。

  俯视:水底(鱼翔浅底)。

  第三层:通过对自然的询问,提出了值得认真思考的革命领导权问题。

  下阕:重在回忆抒情,情中有景,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形象地概括出诗人与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所做的努力,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前2句是“忆”的内容。“恰”字,统领以下七句,上阕的“看”与下阕的“恰”,均以一句统领数句,这种格式叫扇面对。

    最后三句,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革命青年应该像当年那样激流勇进,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2.关于炼宇

    诗词讲究“炼字”,这首词的语言充满魅力。如在描写秋景中,“万”写出了群山连绵;“遍”写出了枫色深重;“层”写出了枫林茂盛;“漫”写出了江水漫溢;“透”写出了江水清澈;“翔”非常传神,写出了鱼儿的欢畅。可谓字字传神,生动形象。

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3.诗歌鉴赏的要点

  A.理解,主要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构思以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

  B.诵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比较完善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C.默想和回味,诗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

    4.关于诗歌朗诵

    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富于表现力,且具有音乐性,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意。

    诗歌朗诵的特性——双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由书面语言向朗诵者内心的转化。表现为:

    ①将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认识;

    ②将作者运用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转化为朗诵者的内心视象;

    ③将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重转化:由朗诵者向听众转化。此时,要注意朗诵技巧:

    ①间隔停顿;

    ②语音轻重;

    ③音调高低;

    ④声音大小;

    ⑤语速快慢;

    ⑥表情手势。

    现代诗三首

    1.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再别康桥》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使他获得巨大声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要求新诗具有“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代表作《赞美》、《诗八首》。

    2.《再别康桥》的情感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

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段的段首和段尾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3.《死水》的“三美”  (1)音乐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它的每一句诗都有四个停顿,构成四个音节,字数不尽相等,却有着严整的格律。因为全诗都保持了这样一种音节结构,每句都以双音节词收尾,再加上每一个诗节变换一个韵脚,所以读来音调格外和谐,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2)绘画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诗人由一沟腐臭的死水引发了诗的灵感,但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美。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3)建筑美: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方正划一,显示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既有外

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4.《赞美》的农夫形象

  本诗写于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这首诗呈现出了我们民族所经历的灾难。

  诗中塑造了一个农夫形象,这个农夫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他们勤劳有忍耐力,安于苦难,但面对侵略,义无返顾走上反抗的道路。诗人要赞美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考点探秘

诗歌鉴赏是阅读文学作品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求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新诗鉴赏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并对诗歌表达技巧如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的把握。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作者、看懂标题。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对准确理解诗歌大有帮助。所以,大家应对名家的有关文学常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下。

    其次,要读懂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什么意思,以此为切入点,细细品味,总能体会出诗歌的意境,把握住诗歌的内容。

    例如,2000年的考题《金黄的稻束》中有两个意象,一是“稻束”,一是“母亲”。稻束是劳动成果,母亲是创造劳动成果的人,对这两个意象的关系把握准确了,就不难理解诗意了。

    又如:《死水》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这一点比较好把握,较难把握的是诗歌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象征手法。把握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其特性,与诗歌中的景或物的特点相契合,与作家的情感具有自然的关联,不能生拉硬拽,随意引伸。

    例如,《再别康桥》中有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竞变了 t-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架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四,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字。  

    例如,《金黄的稻束》中的“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就有讴歌劳动和感慨时光流逝之意。

    又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要注意对以上几点的学习,做到会举一反三,在考试时,遇到诗歌鉴赏题就会应付自如了。

 

三 : 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请问第一课,我想问个问题: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不是人活着就为了受苦?应怎样答?thank you!

 <新版书>

本文标题: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要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31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