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鲁人版高中必修5第一单元作文:梦想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12-06 所属栏目: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

一 : 鲁人版高中必修5第一单元作文:梦想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04-09

鲁人版高中必修5第一单元作文:梦想的力量

生命需要梦想和希望,它的真谛在于由此让你体味爱与幸福,感知生命的温暖与存在,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属于你的风景和辉煌。

黄扬的《许我以微笑问候》深深震撼我的心灵,她的人生目标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她的梦想是做一个作家!因为目标和梦想,她坚持,她坚强,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模式。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因患有徐动型脑瘫的黄扬,无法梦想的力量

——读《许我以微笑问候》有感用语言和他人顺畅交流,更难以控制自己的肢体,无法自由行动。但她不放弃,用自己的鼻尖按键输入文字,这样她就可以用鼻尖“写”作了,不过用鼻尖按键是非常艰难的,有几次因为敲打手机键盘而肿胀、发炎,甚至还流过血。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黄扬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在三年时间里用下巴和鼻尖敲出了近60万的文学作品。

黄扬曾经幻想过自己和小猪一样都是被圈养的生命,还说自己连小猪都不如,起码小猪还可以卖钱,可自己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生活不能自理给父母添麻烦。可她坚持不懈,不认输,不相信自己一辈子都躺在床上,她相信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他也会给你开启另一扇窗。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那一扇窗:一次不小心摔倒,她的鼻尖碰到遥控器,让电视换了台,就想到用自己的鼻尖按键输入文字写作文。就这样不断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终于她成功了,成了作家,实现了她的梦想。

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是如何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在少年时期就背进离乡,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只有12岁。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像周恩来一样,我也有自己的美丽梦想,我的梦想就是长大能成为一名老师。因为老师是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让下一代能获得知识,将来能为国争光。所以我要向黄扬和周总理学习,跟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不放弃,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我相信正如马云所说:第一,有梦想。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第二,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下来。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还在,是因为我们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所以,我一定会永远坚持我的梦想!等它真正实现的那一天,我的努力才没有白费。

感谢所有有梦想的人,感谢黄扬,让我对自己的梦想有多了一份执着。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她生活的写照,诠释着她不屈的灵魂,鼓舞着无数的社会青年勇往直前,追逐梦想。文字使黄扬得以重生,让她原本暗淡无光的生命里透出丝丝璀璨的光。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二 : 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教师中心稿)


重庆合川市云门中学  罗  胤(邮编:401538)

【训练重点】
    1.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2.掌握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方法。
    3.表达(写作)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表达训练】
                                               板块一
    题目:回忆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讲给同学听。
    要求:按照口语表达的要求,运用口语表达的一般技巧。
    活动:按小组,组员轮流讲演;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表达较好的,进行全班讲演。
    指导:作文是精神产品,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任何一篇佳作,都具有独创性。这独创性,可以反映在题材的发掘和思想认识的深刻上,也可以反映在构思、手法和语言的新颖上,但基础则是作者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鲜活的形象。所以,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作文的开始。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训练感受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感受什么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成为感受的对象。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实物(如建筑物、实用东西等),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思绪,生活中人们的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一个细节,一幅图画(包括新旧照片等),一篇文章或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这些都能引起无限遐想,引发某种感受,成为感受对象,甚至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并不一定非要什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精彩场面、奇妙情景才能引发感受,成为感受的关注点。无数写作实践表明,能给人深刻感受的事物往往很平凡,甚至微不足道。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及其带来的种种感受和发现。一位腿部受伤的同学,只能用一只脚走路,教室、寝室都在七楼,就这样每天来来往往,可很少有人去留意,似乎司空见惯,与己无关。但有一位同学注意到了,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精神,在周记中讴歌了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这就是感受。
    当然,生活中的感受对象不同,感受的重点和方法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感受对象大致可分为这几类:自然景观、实物、人事、图画、内心世界等。例如对自然景观的感受,重要的是要以审美的态度、审美的目光去感知,在情感的催化下引起审美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对感受对象美的感受和领悟。对实物的感受,则要以科学的态度、现实的目光去感知对象,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去把握对象的特征,并探究对象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这一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由此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观察与感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取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感受是由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以观察为前提,是对观察所得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是一种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但两者都要以人的感官作为必要的生理条件。
    课外练习:
    1.生活是一本书,一本丰富多彩、酸甜苦辣样样俱全的大书。那里藏有挖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藏。请你仔细回忆你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幕,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在文末附录上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段材料?它哪一点打动了你?从中你悟到了一点什么人生哲理?通过这个练习,你对感受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2.许多同学觉得生活很平淡,“三点一线”,没有什么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老师的衣着变化,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化,课文中的一个精彩词句或插图,等等,都可能引发你的无限感受。关键是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细致了解和认识生活的习惯,培养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意识。请你就课文中的某一幅插图作仔细的观察,用说明的方法写一段文字,客观地把它介绍给读者;然后,仔细回忆一下你在观察中获得了哪些认识和情感体验,感悟到了一点什么,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完成后,请认真比较两文,看看有何异同。请你用理性的文字把这些看法和认识记下来。不必面面俱到,只谈你自己独到的看法。
                                              板块二
    题目:听音乐写作文
    要求:放一段音乐,学生闭目聆听,然后写一个片断,字数不限。
    活动: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后,相互交流。可请最先完成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全班评论。
    指导:感受以观察为基础,它们都要用到人的感官。因此,训练感受能力,就要做到五官开放,立体的、全面的去感受生活。“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它总是通过感觉给我们神经、给我们的大脑以信号的。我们知道,人都是有五官的,认识世界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比如说,春天,下雨了,是春雨。下雨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一辈子见过的雨也多了。‘下雨了,下雨了,把自行车搬到廊子里去吧!’或者有晾的衣服赶紧收起来,这也就完了。但我们细细观察一下,‘下雨了’这样一个现象,它给予人的是一系列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感觉。你怎么知道下雨了?首先,或者你看到了雨丝,这是一种视觉的形象。这雨丝可能细细的,因为我刚才说了,这是场春雨,不是夏天那种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觉到了一种凉意。有时候,你还会闻到由于下雨而使泥土潮湿的气息。甚至下雨以后连树叶、花,它们的颜色,它们的气味,都会发生变化。下雨的时候,还包括阴天所给你的视觉的感受。这种阴沉天空的感觉,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种快乐。如果是农民,他的这种感觉就是和他的快乐分不开的,因为他的庄稼地,还有许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区,对下雨的感觉更敏锐。一场春雨过后,到处都是绿草。放羊放牛的牧民啊,甚至牛啊,羊啊,都感到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说,下雨这么一件普通的事情,它是和这么一系列复杂的感觉,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分不开的。”(《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5月第一版,44--45页)由此可见,正是这样或那样的对事物的感觉,充实着作者的感受体验,激发着写作的欲望。因而,训练五官的感受能力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训练五官的感受能力时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有所侧重。因为它们在人的感受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据有关研究表明:“知识输入的主要通道是眼睛和耳朵(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人生之初,通过听觉通道而记知识要比通过视觉通道优越(能够通过测验答案正确的百分率得到证明);大约在小学之末,中学之初,通过视觉通道吸收知识的优势日渐发展起来,有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近代生理学家告诉人们,单位时间内,由视神经输入的信息量是听神经输入信息的五百四十倍。这样说来,就不是‘百闻不如一见’,而是‘五百四十闻不如一见’了。据报道,有人对我国中学生进行过测验,发现通过‘目睹’比通过‘耳闻’,多记知识一点六六倍。有关研究证明,信息通过不同通道输入大脑,大脑吸收率分别是:视觉通道——百分之八十三;听觉通道——百分之十一;嗅觉通道——百分之一点五;味觉通道——百分之一。”(王通讯:《论知识结构》,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的名家名作中对感官的感受描写出现的频率来得到印证。因此,训练五官感受力时要重点训练视觉感受力和听觉感受力。
    课外练习:
    1.生活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它具有多重性。因此,对生活的感受也必须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感受时,必须开放五官。当然,这并不是就要平均用力,而是要以某个感受为主,再辅之以其他感受。而且要注意感受对象适用于用那种感受,不能张冠李戴。请你有意识地去感受一处自然景物,或农贸市场一角,或一场晚会,或------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完成后,请统计你用了哪些感受?分别用了多少处?这些感受是否真实、恰当?把它们附录在文后。
    2.感官的感受能力不是一两次作文练习就能有很大提高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你可用写“感受手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某一感官的独特感受,可长可短,形式不拘。这样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板块三
    题目:《岳阳楼记》中,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感受对象,却因天时、环境、心情、境遇等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感受。迁客骚人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境,面对“淫雨霏霏,年月不开”的洞庭湖,看到的景色自然是阴暗的、悲伤的,所获得的感受自然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同样,因“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境,又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看到的景色自然又变得明亮、喜悦,又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感受。也许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同样的情形——面对同一自然景观或某一事物,因自己的心境、境遇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感受。请你把这种情形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要求:当堂完成,并交流,组织讨论。
    指导:人们在感受的过程中,对感受对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态度,总会伴随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感受与情感总是粘合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这里所说的情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感受对象本身孕育的情感因素;一是感受者自身具有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和心境。感受过程中,两种情感因素不期而遇,引起共鸣,就像一粒火星,引燃感受者情感喷发的熊熊烈火,从而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例如林清玄先生,他在一个上午看到一个摆设精美的青苹果的果盘,一束光打在青苹果上,他一下子被这情景陶醉了,触动了写作的灵感,于是就有了《光之四书》。又如俞平伯在一个北风卷雪的天气里,忽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被深深地感到了,于是就有了《陶然亭的雪》中一段精彩的感受描写。感受侧重表达自己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而这种感情又不能脱离客观外物而存在,因而要找到外物与感受者内在感情的连结点。
    首先,要对感受对象作外在形式美的感受。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形式美的知识。例如,绿色可以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受;粉红色可以给人一种素淡、欢快的感受;黑色则给人一种阴暗、沉重、伤怀的感受;整体布局上的形态分布如何,则可以给人一种和谐统一、平衡安定或失衡等感受;------另一方面,要把握不同感受对象之间形式美的差异,形成定势思维,积累储存,以便利用。其次,要透过外在形式感受到感受对象的生命运动形式和生命力的种种表现,也即内在美的东西。一方面,要认识生命运动的成因和特征。生命体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的机能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并转化为能量;同时又不断地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并将废物排泄出体外。生命的运动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下靠内在力的驱动而表现为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运动。如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为了生存,总是设法躲开它,如果躲不开就想方设法去顶开它,直到自己获得生命的自由。这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生动表现。透过这些生命运动的过程,可以看到生命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力之间所产生的主动与被动、前进与后退、积极与消极、平衡与非平衡等矛盾统一的过程,甚至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的像高等动物那样的意识、心理、动作和表情。另一方面,要从感受对象上观照到自我灵魂和生命形式。生命的自我发现,实质上是“物我同构”的结果。在周围世界里存在着许多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那蓬勃向上的少年与喷薄欲出的朝阳,那美丽纯洁的姑娘与妩媚皎洁的月亮,那宽阔坦荡的胸怀与浩瀚无垠的大海,------可以说,与生命同构的形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问题在于你能否发现它,抓住它。再次,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各种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使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使感受对象与主观情意发生契合,引发情感的共鸣,产生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课外练习: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会荡起心灵的涟漪,引发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以至感叹万千。其实,看电视、阅读书报、欣赏音乐,也会常常引发我们的感受。请你就读过的古诗词中的某一首或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放开,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作文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客观生活场景,经过作者感情的浸洗,经过多种心理要素的改造、组合,形、质都会有所变化,在许多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成为由作者的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合成’的‘诸多元素的合金’。”实际情况下,朱自清所见到的“荷塘月色”未必就是幽静的、美妙的,但写进了《荷塘月色》一文中,哪些喧闹的对象或者哪些与此时作者心境无关或不和谐的对象都排除在作者的审美注意之外了。他仔细敏锐地感受到了那微微的和风,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以及细微如丝的颤动和笼着轻纱的梦。这些,都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并不是看见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有一个基调,围绕这一基调选取景物,选择感受,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奇妙的结合起来。请你以《晨》为题,写自己的某种感受。要敢于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不要人云亦云,注意选取景物或人物、事件,做到细致入微,又能和谐统一。字数不限。
                                               板块四
    题目:自行车是我们常见的交通工具。请你就这一交通工具,运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展开多向的自由的联想,揭示出你能想到的不同的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蕴含的道理,并把它写下来。想得越多越深刻越好。
    要求:当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指导:深入思考生活,就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间接的、概括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它在写作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位外国作家曾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我们要培养深入思考生活的意识,掌握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写出好作文。
    由此及彼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在已被感知的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其重点是思考的联想性、横向性。这个定义可以用下面图形来简化表示:
由         此            及             彼
           ↓            ↓             ↓
       已被感知的事物   →    联想  →  类似的人、事、物、景、理
    由此可见,“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已被写作者感知;“彼”一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文化的、哲理的认识;在“此”和“彼”之间起联结作用的是写作者的联想。举个例子来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作为一家之主,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因而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更美。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了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使他一度受蒙蔽。由此,邹忌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更大的权威,宫妇左右、朝廷大臣、四境之民也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到齐王也可能受蒙蔽,而且由于范围更大,人数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会比自己更厉害,因而向齐王讽谏。邹忌在这里就是运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
    当然,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而对事物的思考也必须是多角度的、多侧面的。所以,当你看到一种生活现象或一则材料后,大脑要呈开放状态,作不定向的自由联想,把凡是与材料有点关系的东西都想出来,越多越好,这样就为自己最终选择一个联想物作为文章的主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例如,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联想、认识:①从邹忌窥镜的角度→人贵有自知之明;②从邹忌讽谏的角度→提意见要讲究方法和技巧;③从齐王纳谏的角度→纳谏要有胆识和气度;④从妻、妾、客美邹忌的角度→对讨好奉承的言辞必须警惕;------看到一头牛,就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联想:①从牛昂首奋蹄的形象→人也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②从牛的“犟”劲→做人应当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绝不半途而废;③从牛的“反刍”→学习也应该温故知新;④从牛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才可能克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文。
    同时,由此及彼的“彼”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宽泛的。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可以是某种情感的体验;可以是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也可以是人;------
    课外练习:
    1.当国旗升起时,你想到了什么?请把你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以《路》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板块五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写下来。注意要做到“理”与“事”的统一。然后,用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把你的思维过程写出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思考得出材料的主旨。
     蒲公英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留下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
                  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要求:当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指导:由表及里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又一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其要点是思考的深入性。这样才能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怎样来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呢?先举个例子。《礼记·檀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亡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由表及里思考生活的例子:它写出了思考对象——因无苛政,尽管舅、夫、子皆死于虎的妇人哭而且哀,但却不肯另寻他处;思考人——孔子;思考结果——苛政猛于虎也。当然,要得出这个结果也是简单的,因为客观事实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无苛政”而不怕虎祸的意义,只消思考者简单地分析、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使我们联想到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柳宗元),作者也是用了这种方法来揭示文章的主题。蛇虽然毒,而且它给蒋氏和他的乡邻带来不少的痛苦和悲惨的生活,但蒋氏仍然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这就是作者思考的结果。再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他从“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感悟到了人生的灿烂光华,从而激起了内心的“喜悦”,产生了“珍惜生命”的理性认识。作者由对“花开花落”的感受上升到对生命的理性认识,这就是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
    但是,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几次飞跃才能找出事物的本质意义。象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其蕴含的意义、道理是较为显豁的,无须花多大的功夫便可把握,如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眼,为我军前进开辟道路、扫除障碍,其事件的意义是明显的,一眼便可看出。问题是,我们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是以平凡的习以为常的题材为主。这些材料,有的现象与本质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有的本质潜隐在事物的深处,有的表面看起来并不具有什么价值,但经过分析发掘,里面却隐藏着一些闪光的东西,------对于这些平凡的事物或材料,常常不能凭借简单的思考就能找出它们的意义、道理。此时,就需要反复的思考,不断地分析、综合、比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不断升华,不断飞跃,才能挖掘出事物或材料的本质意义。古人说:“凡作文以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过程,也是对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生活的生动阐释。如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提炼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是根据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河北西北部某地流行的“白毛仙姑”故事改编的。“起初,有人认为这是个神鬼故事,没有思想意义,有人则认为只能编成破除迷信的戏。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虽然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却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真实情况,它包含着‘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因而是很有意义的。”(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没有思想意义”到“破除迷信”,再到“反迷信和反封建”的相结合,再到最后主题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个主题就是作者在对“白毛仙姑”这个故事思考不断深入下去,且经过几次飞跃后得出的,也无疑是深刻的。再如通讯《“一厘钱”精神》,它主要报道的是北京墨水厂节约一厘钱,造纸厂节约一克纸浆,制药厂节约一滴药水的小事。作者在这篇通讯的主题提炼上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节约方法→节约精神(第一次飞跃)→节约精神与当时党执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的精神结合起来(第二次飞跃)→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做起(第三次飞跃)。就这样,作者完成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找到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这里得特别提醒一句,运用由表及里深入思考生活这一方法时,要做到“事”与“理”的结合。一是不能脱离事物或材料本身,认识无论如何飞跃,都要坚持从事件出发,决不能脱离感知对象去任意发挥,天马行空;二是不能就事论事,要善于由此及彼的升华开去,将看似孤立的事件放到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大环境中去审视,寻找事件与周遭环境的必然联系,以此透视时代和社会的特点。
    课外练习:
    1.抓住瞬间独特的感受以及引发的对生活的思考,写一个片断。内容不限,题目自拟。
    2.对下面一则材料,三位同学分别推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由,并把它写下来。然后以你认定的观点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天去看张僧繇的画。第一次看,认为张僧繇不过是虚有其名。第二次看,觉得张僧繇的画是佳品。第三次再仔细看,才领悟到画的妙处。
    观点:
    ①因为阎立本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所以到第三次才看到画的妙处。这件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只有仔细认真,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阎立本看画没有停留在第一印象上,他经过一次比一次的深入观察,终于领悟到画的妙处。这件事说明,要正确认识事物,不能只凭第一印象,必须深入观察研究。
    ③阎立本之所以看到画的妙处,是因为他及时认识和改正了第一次观察的错误。由此可见,要想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及时改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
                                                板块六
    题目:“杨柳”,这一意象具有千年的美。它凝聚了妩媚、婀娜、古典、优雅、温柔等等一系列美的意象。所以《诗经》才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柳永才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小晏才有“舞尽杨柳楼心月”,所以朱自清才有“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杨柳”,历经几千年,还道不尽说不完。
    要求:请以“杨柳”为话题,运用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别替抒情类、议论类文章确立观点和题目。确立观点和题目越多越好,越深刻越有新意越好。
    活动:15分钟内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选出全班有代表性的观点和题目请同学们点评。
    指导:由个别到一般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又一基本方法。其基本思维规律是:思考→概括→升华。所谓思考,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将外在的感受变为概念,并进一步升华,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它要求摒弃枝节,通过比较、鉴别,剖开表面现象,将其基本特征显示出来;所谓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也就是对事物的飞跃,找出普遍意义。具体说来,就是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将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是讲的思考的广泛性、普遍性。
    那么,怎样由个别到一般呢?先看一则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青年时学习兵法,谈起兵法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从不夸赞他。括母问其原因,赵奢答到:“赵括只知纸上谈兵,在他看来,打仗很容易。而打仗主要要在临战时善于灵活应变。将来赵括带兵要出大问题的。”后来,秦国攻打赵国,两军相持长平。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便由廉颇统帅全军对付强秦。秦使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其他都不怕,独怕赵国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为统帅。”赵王轻信流言,果然派赵括代廉颇为将军。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等人极力劝阻,赵王不听。结果在长平一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行事,不能灵活运用,自己被秦军射死,全军40万人被俘。
    这则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的道理呢?
   分析:我们知道,这则故事主要说的是赵括的故事,因而主人公是赵括而不是赵奢、括母、蔺相如、廉颇或者赵王。寻找故事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就要着落在赵括身上。故事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赵括带兵之前,青年时期;一是赵括带兵之后,直到兵败。第一部分,思考的重点应抓住“但”字后面赵奢回答括母从不夸赞赵括的原因那句话: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善于在临战时灵活应变。赵奢的回答告诉我们,赵括谈起兵法来虽然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不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实际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是发展的、运动的,他是死读书,读死书。第二部分,思考的重点应抓住赵括兵败的原因:“赵括只知根据兵书行事,不能灵活运用”。所以,赵括兵败如山倒就败在他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至此,审题还不能算完,还要由个别到一般,认识故事的本质,上升到普遍的道理:赵括的故事对赵括来说是个别的,但推而广之,后来不是还有一个马谡么?至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中表现不出色,除其它因素外,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么?学习书本知识要和实际结合起来,做其它事就不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了么?经过这样分析,我们明白了这个故事蕴含的深刻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要死守教条不变。
    由个别到一般,这个“一般”首先可以想到人生意义。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
    其次,可以上升到哲理高度上去认识,用辩证法去思考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学一点、懂一点辩证思维的规律——对立统一律、量变质变律、否定之否定律等等。例略。
    再次,可以小题大做。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联想类推法。它要求作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等由此及彼的类似联想和类比推理。由小事想到类似的大事;由普通现象,类推到重大现象;由局部性问题,悟出全局性问题;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例略。
    再次,模式识别法或者叫理论思维和认识框架定势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借助自己已掌握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各种理性概念和判断,去审视和观照某些感性事实或现象,看它们表现了或能说明怎样的概念或判断。那么它们的本质也就被揭示出来了。这些理性概念和判断,就是我们头脑里的认知系统或模式,对相关感性事实或现象的审视、观照过程,就是一种模式识别过程。它与哪种模式匹配、吻合,就反映哪种理性概念和判断,就表现出哪种本质。例略。
    总之,由个别到一般,先要真切感受、研究、认识这个“个别”,再加以概括、归纳规律,最后上升到一般。其中,关键是要掌握辩证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形成必要的理论思维和认识框架或模式。
    课外练习:
    1.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①这位耕者之所以“释其耒而守株”,是因为他认为:
②他之所以“身为宋国笑”,是因为宋人认为他: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道理:
    2.写一篇作文,自选内容,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和思考,不少于800字。要求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写个性作文。

附录:
作者:罗  胤
电话:(023)42595555;(023)42912529
电子信箱:

三 :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青青子衿

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能力。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往往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吸收它负载的信息,而需要根据阅读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例如,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可以只筛选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可以只筛选文章使用的论据,还可以只筛选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当然也可以几项兼而有之。阅读目的的确定,一般应当与文章的主要特点一致。例如《物种起源〉导言》,当然首先要了解《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有关语句。这种有目的的阅读活动,可以称之为“筛选性阅读”。
怎样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呢?
一、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彻阅读活动的始终。
这项要求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阅读时要全社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假如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意外”的发现吸引,。上某个内容引起了联想等等,这样,筛选的质量肯定会受影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渐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二、要培养辩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速读(浏览)一遍文章,就应当能够作出正确判定。例如,速读(浏览)一遍《〈物种起源〉导言》,就应当能够判定第4至第7段是文章 主要内容,那么,正确筛选〈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其实,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其次,要会辨析内容的性质,会辨析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 ,要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要弄清文章提出了哪些概念,对这些概念作了怎样的解说;要正确判定内容之间论证与被论证,说明与被说明,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等关系。例如读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分不清论点、论据 ,不清楚文章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筛选信息便无从谈起。
三、要培养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辨析语言的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是两项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二是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谈这个句子,不能忽略或看错“日益”一词,因为,正是这个词语,表达着这个句子的主要信息。
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需要对语句作细致严密的分析。例如: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长句信息量很大,怎样分析呢?
1、从全句看,主要信息是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这个主要信息可以分为两个要点。其一,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其二,批判了认为生物的种、变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种错误观点。
3、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信息“点”:上述认识仅仅是“推想”。
4、这个“推想”建立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事实的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才全面把握了这个长句的信息。
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因此,要下工夫训练辨析语言的能力。
上面谈的三个方面,可以看作培养筛选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只要坚持训练,一定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 : 高一册第一单元作文同步训练设计

【训练重点】 
    1.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2.掌握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方法。 
    3.表达(写作)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表达训练】 
                                               板块一 
    题目:回忆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一个人物、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讲给同学听。 
    要求:按照口语表达的要求,运用口语表达的一般技巧。 
    活动:按小组,组员轮流讲演;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表达较好的,进行全班讲演。 
    指导:作文是精神产品,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任何一篇佳作,都具有独创性。这独创性,可以反映在题材的发掘和思想认识的深刻上,也可以反映在构思、手法和语言的新颖上,但基础则是作者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有了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鲜活的形象。所以,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作文的开始。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感受与思考生活的认识,增强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训练感受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感受什么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成为感受的对象。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实物(如建筑物、实用东西等),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思绪,生活中人们的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一个细节,一幅图画(包括新旧照片等),一篇文章或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这些都能引起无限遐想,引发某种感受,成为感受对象,甚至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并不一定非要什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精彩场面、奇妙情景才能引发感受,成为感受的关注点。无数写作实践表明,能给人深刻感受的事物往往很平凡,甚至微不足道。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及其带来的种种感受和发现。一位腿部受伤的同学,只能用一只脚走路,教室、寝室都在七楼,就这样每天来来往往,可很少有人去留意,似乎司空见惯,与己无关。但有一位同学注意到了,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精神,在周记中讴歌了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这就是感受。 
    当然,生活中的感受对象不同,感受的重点和方法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感受对象大致可分为这几类:自然景观、实物、人事、图画、内心世界等。例如对自然景观的感受,重要的是要以审美的态度、审美的目光去感知,在情感的催化下引起审美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对感受对象美的感受和领悟。对实物的感受,则要以科学的态度、现实的目光去感知对象,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去把握对象的特征,并探究对象的因果联系,从而认识这一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由此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观察与感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取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感受是由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以观察为前提,是对观察所得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是一种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但两者都要以人的感官作为必要的生理条件。 
    课外练习: 
    1.生活是一本书,一本丰富多彩、酸甜苦辣样样俱全的大书。那里藏有挖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藏。请你仔细回忆你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幕,把它记录下来。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在文末附录上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段材料?它哪一点打动了你?从中你悟到了一点什么人生哲理?通过这个练习,你对感受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2.许多同学觉得生活很平淡,“三点一线”,没有什么可感受可写作的素材。其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老师的衣着变化,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化,课文中的一个精彩词句或插图,等等,都可能引发你的无限感受。关键是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细致了解和认识生活的习惯,培养感受和思考生活的意识。请你就课文中的某一幅插图作仔细的观察,用说明的方法写一段文字,客观地把它介绍给读者;然后,仔细回忆一下你在观察中获得了哪些认识和情感体验,感悟到了一点什么,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完成后,请认真比较两文,看看有何异同。请你用理性的文字把这些看法和认识记下来。不必面面俱到,只谈你自己独到的看法。 
                                              板块二 
    题目:听音乐写作文 
    要求:放一段音乐,学生闭目聆听,然后写一个片断,字数不限。 
    活动: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后,相互交流。可请最先完成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全班评论。 
    指导:感受以观察为基础,它们都要用到人的感官。因此,训练感受能力,就要做到五官开放,立体的、全面的去感受生活。“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它总是通过感觉给我们神经、给我们的大脑以信号的。我们知道,人都是有五官的,认识世界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比如说,春天,下雨了,是春雨。下雨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一辈子见过的雨也多了。‘下雨了,下雨了,把自行车搬到廊子里去吧!’或者有晾的衣服赶紧收起来,这也就完了。但我们细细观察一下,‘下雨了’这样一个现象,它给予人的是一系列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感觉。你怎么知道下雨了?首先,或者你看到了雨丝,这是一种视觉的形象。这雨丝可能细细的,因为我刚才说了,这是场春雨,不是夏天那种倾盆大雨。也可能你感觉到了一种凉意。有时候,你还会闻到由于下雨而使泥土潮湿的气息。甚至下雨以后连树叶、花,它们的颜色,它们的气味,都会发生变化。下雨的时候,还包括阴天所给你的视觉的感受。这种阴沉天空的感觉,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引起的是一种快乐。如果是农民,他的这种感觉就是和他的快乐分不开的,因为他的庄稼地,还有许多地方正需要雨。如果是牧区,对下雨的感觉更敏锐。一场春雨过后,到处都是绿草。放羊放牛的牧民啊,甚至牛啊,羊啊,都感到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说,下雨这么一件普通的事情,它是和这么一系列复杂的感觉,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分不开的。”(《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5月第一版,44--45页)由此可见,正是这样或那样的对事物的感觉,充实着作者的感受体验,激发着写作的欲望。因而,训练五官的感受能力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训练五官的感受能力时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有所侧重。因为它们在人的感受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据有关研究表明:“知识输入的主要通道是眼睛和耳朵(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人生之初,通过听觉通道而记知识要比通过视觉通道优越(能够通过测验答案正确的百分率得到证明);大约在小学之末,中学之初,通过视觉通道吸收知识的优势日渐发展起来,有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近代生理学家告诉人们,单位时间内,由视神经输入的信息量是听神经输入信息的五百四十倍。这样说来,就不是‘百闻不如一见’,而是‘五百四十闻不如一见’了。据报道,有人对我国中学生进行过测验,发现通过‘目睹’比通过‘耳闻’,多记知识一点六六倍。有关研究证明,信息通过不同通道输入大脑,大脑吸收率分别是:视觉通道——百分之八十三;听觉通道——百分之十一;嗅觉通道——百分之一点五;味觉通道——百分之一。”(王通讯:《论知识结构》,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大量的名家名作中对感官的感受描写出现的频率来得到印证。因此,训练五官感受力时要重点训练视觉感受力和听觉感受力。 
    课外练习: 
    1.生活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它具有多重性。因此,对生活的感受也必须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感受时,必须开放五官。当然,这并不是就要平均用力,而是要以某个感受为主,再辅之以其他感受。而且要注意感受对象适用于用那种感受,不能张冠李戴。请你有意识地去感受一处自然景物,或农贸市场一角,或一场晚会,或------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完成后,请统计你用了哪些感受?分别用了多少处?这些感受是否真实、恰当?把它们附录在文后。 
    2.感官的感受能力不是一两次作文练习就能有很大提高的,必须长期坚持不懈。你可用写“感受手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某一感官的独特感受,可长可短,形式不拘。这样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板块三 
    题目:《岳阳楼记》中,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感受对象,却因天时、环境、心情、境遇等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感受。迁客骚人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境,面对“淫雨霏霏,年月不开”的洞庭湖,看到的景色自然是阴暗的、悲伤的,所获得的感受自然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同样,因“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境,又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看到的景色自然又变得明亮、喜悦,又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感受。也许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同样的情形——面对同一自然景观或某一事物,因自己的心境、境遇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感受。请你把这种情形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要求:当堂完成,并交流,组织讨论。 
    指导:人们在感受的过程中,对感受对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态度,总会伴随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感受与情感总是粘合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这里所说的情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感受对象本身孕育的情感因素;一是感受者自身具有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和心境。感受过程中,两种情感因素不期而遇,引起共鸣,就像一粒火星,引燃感受者情感喷发的熊熊烈火,从而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例如林清玄先生,他在一个上午看到一个摆设精美的青苹果的果盘,一束光打在青苹果上,他一下子被这情景陶醉了,触动了写作的灵感,于是就有了《光之四书》。又如俞平伯在一个北风卷雪的天气里,忽然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被深深地感到了,于是就有了《陶然亭的雪》中一段精彩的感受描写。感受侧重表达自己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而这种感情又不能脱离客观外物而存在,因而要找到外物与感受者内在感情的连结点。 
    首先,要对感受对象作外在形式美的感受。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形式美的知识。例如,绿色可以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受;粉红色可以给人一种素淡、欢快的感受;黑色则给人一种阴暗、沉重、伤怀的感受;整体布局上的形态分布如何,则可以给人一种和谐统一、平衡安定或失衡等感受;------另一方面,要把握不同感受对象之间形式美的差异,形成定势思维,积累储存,以便利用。其次,要透过外在形式感受到感受对象的生命运动形式和生命力的种种表现,也即内在美的东西。一方面,要认识生命运动的成因和特征。生命体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的机能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并转化为能量;同时又不断地释放出自身的能量并将废物排泄出体外。生命的运动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下靠内在力的驱动而表现为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运动。如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为了生存,总是设法躲开它,如果躲不开就想方设法去顶开它,直到自己获得生命的自由。这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生动表现。透过这些生命运动的过程,可以看到生命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力之间所产生的主动与被动、前进与后退、积极与消极、平衡与非平衡等矛盾统一的过程,甚至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的像高等动物那样的意识、心理、动作和表情。另一方面,要从感受对象上观照到自我灵魂和生命形式。生命的自我发现,实质上是“物我同构”的结果。在周围世界里存在着许多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那蓬勃向上的少年与喷薄欲出的朝阳,那美丽纯洁的姑娘与妩媚皎洁的月亮,那宽阔坦荡的胸怀与浩瀚无垠的大海,------可以说,与生命同构的形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问题在于你能否发现它,抓住它。再次,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各种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使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使感受对象与主观情意发生契合,引发情感的共鸣,产生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课外练习: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会荡起心灵的涟漪,引发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以至感叹万千。其实,看电视、阅读书报、欣赏音乐,也会常常引发我们的感受。请你就读过的古诗词中的某一首或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放开,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作文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客观生活场景,经过作者感情的浸洗,经过多种心理要素的改造、组合,形、质都会有所变化,在许多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成为由作者的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合成’的‘诸多元素的合金’。”实际情况下,朱自清所见到的“荷塘月色”未必就是幽静的、美妙的,但写进了《荷塘月色》一文中,哪些喧闹的对象或者哪些与此时作者心境无关或不和谐的对象都排除在作者的审美注意之外了。他仔细敏锐地感受到了那微微的和风,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以及细微如丝的颤动和笼着轻纱的梦。这些,都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并不是看见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有一个基调,围绕这一基调选取景物,选择感受,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奇妙的结合起来。请你以《晨》为题,写自己的某种感受。要敢于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不要人云亦云,注意选取景物或人物、事件,做到细致入微,又能和谐统一。字数不限。 
                                               板块四 
    题目:自行车是我们常见的交通工具。请你就这一交通工具,运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展开多向的自由的联想,揭示出你能想到的不同的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蕴含的道理,并把它写下来。想得越多越深刻越好。 
    要求:当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指导:深入思考生活,就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间接的、概括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它在写作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位外国作家曾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我们要培养深入思考生活的意识,掌握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写出好作文。 
    由此及彼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在已被感知的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广泛的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其重点是思考的联想性、横向性。这个定义可以用下面图形来简化表示: 
由         此            及             彼 
           ↓            ↓             ↓ 
       已被感知的事物   →    联想  →  类似的人、事、物、景、理 
    由此可见,“此”一类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已被写作者感知;“彼”一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文化的、哲理的认识;在“此”和“彼”之间起联结作用的是写作者的联想。举个例子来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作为一家之主,在家里拥有绝对的权威,因而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更美。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了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使他一度受蒙蔽。由此,邹忌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更大的权威,宫妇左右、朝廷大臣、四境之民也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到齐王也可能受蒙蔽,而且由于范围更大,人数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会比自己更厉害,因而向齐王讽谏。邹忌在这里就是运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 
    当然,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而对事物的思考也必须是多角度的、多侧面的。所以,当你看到一种生活现象或一则材料后,大脑要呈开放状态,作不定向的自由联想,把凡是与材料有点关系的东西都想出来,越多越好,这样就为自己最终选择一个联想物作为文章的主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例如,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联想、认识:①从邹忌窥镜的角度→人贵有自知之明;②从邹忌讽谏的角度→提意见要讲究方法和技巧;③从齐王纳谏的角度→纳谏要有胆识和气度;④从妻、妾、客美邹忌的角度→对讨好奉承的言辞必须警惕;------看到一头牛,就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联想:①从牛昂首奋蹄的形象→人也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②从牛的“犟”劲→做人应当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绝不半途而废;③从牛的“反刍”→学习也应该温故知新;④从牛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考,才可能克服认识雷同的通病,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作文。 
    同时,由此及彼的“彼”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宽泛的。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可以是某种情感的体验;可以是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也可以是人;------ 
    课外练习: 
    1.当国旗升起时,你想到了什么?请把你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以《路》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板块五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写下来。注意要做到“理”与“事”的统一。然后,用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把你的思维过程写出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思考得出材料的主旨。 
     蒲公英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留下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 
                  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 
    要求:当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指导:由表及里是深入思考生活的又一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其要点是思考的深入性。这样才能写出认识深刻的文章来,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nbs

[1] [2] 下一页  

五 : 高一第一单元


高中英语 第一册 第一单元
Unit 1
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本单元出现的单词和词组。
introduce, practice, go away, go on doing , as a result, in one's opinion, take care of ,general idea ,give any regards to sb等等…
二、【日常交际用语】
Nice to meet you. Nice meeting you. I'll introduce you, See you soon .
I must go now . I must be off now. Give one's best wishes to sb …
三、【知识重点与难点分析】
1、Which school were you at last year ? 你去年在哪所大学校读书?此句中的“at”也可用“in”来代替,意思不变。如:Which school are you in?
2、So was my friend Bob White.(=My friend Bob White was also at Centre school.)
我的朋友鲍勃•怀特也在那所学校读书。
“So +be/have/助动词/情态动词 +主语”,此结构中的语序是倒装的。这个以so开头的句子内容是接着前句而来的,表示so句中的情况与前句讲的情况相同。例如:
You are a student. So am I. 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
You can speak English ,and so can I. 你会说英语,我也会(说英语)。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So does his elder brother. 他喜欢踢足球,他哥哥也喜欢(踢足球)。
A: I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我昨天去看了场电影。
B: Oh, did you? So did I. 哦,是吗?我也去了。
如果上句是否定句,下句就应该用neither或 nor 来引导一个倒装句了。例如:
You are not a student. Neither/Nor am I. 你不是学生,我也不是(学生)。
You have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Neither/Nor have. 你没去过长城,我也没去过(长城)。
3、I must be off now. 我现在得走了。
off在这里是副词,在句中作表语,表示“离开”“走开”的意思。当你表示要离开某人或谢绝对方的挽留时,你还可以说:I must go now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really must be going now.
4、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
此句是见面时常用的客气用语。其它见面时常用语还有:
I'm glad to meet you.(=Glad to meet you .)
I'm pleased to meet you.(=Pleased to meet you .)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meet you.
而在分手时,人们常说:It was nice meeting you .(=Nice meeting you). It was nice talking with you (Nice meeting you.).
It was Nice to have talked with you.(=It is nice to have talked with you ).
5、I want to introduce my friend Jane. 我想介绍一下我的朋友简。
introduce sb to sb 把某人介绍给某人,其中“to sb”可以省略。例如:
I'd like to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我想自我介绍一下。
Let me introduce my friend Peter to you? 让我把你介绍给写了先生。
May I introduce my friend Peter to you? 可以向你介绍一下我的朋友彼特吗?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iss Liu to you all. 请允许我把刘小姐介绍给你们大家。
6、Find out the things which are different in your part of China. 找出与中国你所在地区不同的情况。
find和find out都有“发现”、“找到”的意思。 find通常是指凭一时的感觉或偶然发现,而find out 则是指经过一番努力,研究,计算或探询而发现某物某事,通常有“找出,查明,发现,搞清楚”的意思。例如:
He woke up and found himself in hospital. 他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里。
I found a $5 note on the pavement. 我在人行道上发现了一张5英镑纸币。
Can you find out what time the train leaves? 你能查问出火车什么时候开吗?
They tried to find out who had broken the window. 他们试图查明谁打破了玻璃窗。
Later, he found out a new method of learning English. 后来,他找到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新方法。
7、I hope you are very well .我希望你一切都好。
Well在此句中是形容词,通常作表语,意思是“健康的”相当于healthy的意思。例如: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我今天觉得身体不大舒服。
Is she well enough to travel?她身体康复,能够旅行了吗?
He is much better now, thank you.他现在身体好些了,多谢你的关心。(better是well的比较好)
Be, feel, get, look + well 身体好,康复,气色好。
8、So every day I work from dawn until dark. 因此,我们每天 从早到晚地劳动。
from until/till/to 冒意思是“从某时到某时”例如:from morning fill night从早到晚
from beginning to end 自始至终,从头到尾。
9、Sometimes we go on working after dark by the lights of the tractors.
有时,我们在天黑后还要借助拖拉机的灯光继续干活。
go on doing sth 意思是“继续(做某事),连续不断地(做某事)”
go on to do sth表示(在干完某事后)“接着干另一件事”,即接下去干与原来不同的另一件事。例如:
Although if was raining hard ,they still went on working in the field.
虽然雨下得很大,但他们仍继续在地里干活。
After he finished writing the litter,he went on to read the text of lesson one.
他写完信后,接着读第一课课文。
10 、Although the farm is large,my Dad has only two men working for him.
虽然农场很大,但我爸爸只雇了两个人为他干活。
have sb/sth doing 这一结构表示“使某人或某物持续做某事或动作持续的状态”。在句中have是“使”,“让”的意思, working 是现在分词作宾语two men的补足语。例如:
Don't have the car waiting out side the gate all the time. 不要让汽车一直在门外等着。
The two cheats had the lights burning all day long. 两个骗子让灯整天亮着。
Don't have the water running all day long. 不要让这自来水整天花花地流。
I won't have you talking to Mother like that. 我不允许你对妈妈那样说话。
11、It doesn't often rain in the summer here, As a result we have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
这儿夏天不常下雨,因此我们不得不给菜园浇水。
As a resulf (由于的)结果;因此常用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例如:
It was late at night and there was no bus.As a resulf , we had to walk to He village.
夜深了,又没有公共汽车,因此我们不得不步行到那个村庄。
He had some bad fish , As a result ,he felt sick his morning .
由于吃了些坏鱼,所以今天上午他感到不舒服。
As a resulf of (=because of… )意思是“由于”例如:
As a result of fog the flight was delayed. 由于有雾,航班误点了。
He got a rist as the result of his hard work. 由于他工作勤奋,所以他长了工资。
Thousands of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s the result of the war.由于那场战争,成千上万的人民丧失了生命。
另:在本句中“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water一词是用作动词。在英语中有些词虽然词形相同,但词类发生变化,由某一词类(如名词)变成另一词类(如动词)。如下下列句子中Pump, water即有名词,也有动词的用法。well即可用作副词,也可用作名词。
There is a pump is the village.it works very well.we often pump water from the well 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
12、Americans eat a lot of meat too much in my opinion.美国人吃肉很多,依我看吃得太多了。
in my opinion =in my view意思是“在我看来,依我看”。近似于I fhink/guess/feel/suppose(我想、我认为、我觉得)等表达形式,都是用来表示个人的看法或意见等。
what was the nicest part of your holiday in your opinion?
在你看来,你假期中哪段时间过的最好?
In my opinion ,autumn is the best season in beijing.在我看来,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
In charlie's opinion ,Americans should eat less meat.在查理看来,美国人应该少吃一点肉。
In my opinion and 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it is a very sound investment.照我的和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是一项很可靠的投资。
13、In your letter you asked about the time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states.
在信中,你问有关美国不同时区的问题。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time areas in the states 美国有5个不同的时区。
以上两句中的The states都是指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美利坚众国略作U.S.A或U.S.。
下句In my state中的state 是指写信人所在的那个州,这时state的开头字母不大写。另外, time areas和 time zones同义都是指时区。
14、Please give my regards to your parents.请代我向你父母问好。
Regard vt. 是动词,作“认为,视为”解。regard sb as a hero 认为某人是英雄。 regard sth as a crime 把某事看作是一种罪恶。例如:
He is regarded as the best dentist in town..他被看作是域里最好的牙医。
在名中regards 是名词,作“问候,致意”解。give my regards /love /best wishes to sb作“代我向某人问好”解。remember me to sb 也有同义。例如:
Please give my best wishes to your wife (=Please remember me to your wife.)请代向你妻子问好。
15、Best wishes. 祝好。
该句通常用于信尾,谨致问候之意,还可以说best regards 祝好!Wishing you good luck /success! 祝你走运/成功!

本文标题:高中第一册单元作文-鲁人版高中必修5第一单元作文:梦想的力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88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