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室内定位的研究意义-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定义,材料力学-研究内容

发布时间:2018-05-11 所属栏目:声源定位

一 :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定义,材料力学-研究内容

材料力学(mechanicsofmaterials)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一般是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学习材料力学一般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并称三大力学。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棒状材料,如杆、梁、轴等。对于桁架结构的问题在结构力学中讨论,板壳结构的问题在弹性力学中讨论。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它是研究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基础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将工程结构和机械中的简单构件简化为一维杆件,计算杆中的应力、变形并研究杆的稳定性,以保证结构能承受预定的载荷;选择适当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以便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

材料力学_材料力学 -定义


材料力学实验在结构承受载荷或机械传递运动时,为保证各构件或机械零件能正常工作,构件和零件必须符合如下要求:①不发生断裂,即具有足够的强度;②构件所产生的弹性变形应不超出工程上允许的范围,即具有足够的刚度;③在原有形状下的平衡应是稳定平衡,也就是构件不会失去稳定性。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这三方面的要求,有时统称为“强度要求”,而材料力学在这三方面对构件所进行的计算和试验,统称为强度计算和强度试验。
为了确保设计安全,通常要求多用材料和用高质量材料;而为了使设计符合经济原则,又要求少用材料和用廉价材料。材料力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合理地解决这一矛盾,为实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材料力学_材料力学 -研究内容


材料力学相关书籍在人们运用材料进行建筑、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内部变化进行研究,这就催生了材料力学。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材料力学还用于机械设计使材料在相同的强度下可以减少材料用量,优化结构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等目的。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物体。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须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2大部分:一部分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或称机械性能)的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量不仅可用于材料力学的计算,而且也是固体力学其他分支的计算中必不可缺少的依据;另一部分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杆件按受力和变形可分为拉杆、压杆(见柱和拱)、受弯曲(有时还应考虑剪切)的梁和受扭转的轴等几大类。杆中的内力有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杆的变形可分为伸长、缩短、挠曲和扭转。在处理具体的杆件问题时,根据材料性质和变形情况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3类:
①线弹性问题。在杆变形很小,而且材料服从胡克定律的前提下,对杆列出的所有方程都是线性方程,相应的问题就称为线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可使用叠加原理,即为求杆件在多种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变形(或内力),可先分别求出各外力单独作用下杆件的变形(或内力),然后将这些变形(或内力)叠加,从而得到最终结果。
②几何非线性问题。若杆件变形较大,就不能在原有几何形状的基础上分析力的平衡,而应在变形后的几何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力和变形之间就会出现非线性关系,这类问题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
③物理非线性问题。在这类问题中,材料内的变形和内力之间(如应变和应力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即材料不服从胡克定律。在几何非线性问题和物理非线性问题中,叠加原理失效。解决这类问题可利用卡氏第一定理、克罗蒂-恩盖塞定理或采用单位载荷法等。
在许多工程结构中,杆件往往在复杂载荷的作用或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例如,杆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在高温恒载条件下因蠕变而破坏,或受高速动载荷的冲击而破坏等。这些破坏是使机械和工程结构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材料力学还研究材料的疲劳性能、蠕变性能和冲击性能。

材料力学_材料力学 -学科任务

1.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的规律;
2.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
3.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

材料力学_材料力学 -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1、连续性假设——组成固体的物质内毫无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
2、均匀性假设——在固体内任何部分力学性能完全一样:
3、各向同性假设——材料沿各个不同方向力学性能均相同: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物体,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须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材料在机构中会受到拉伸或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及其组合等变形。根据胡克定律(Hooke'slaw),在弹性限度内,材料的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材料力学_材料力学 -大事记

成为独立学科

通常认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书的发表(1638年)是材料力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该书中这位科学巨匠尝试用科学的解析方法确定构件的尺寸,讨论的第—问题是直杆轴向拉伸问题,得到承载能力与横截面积成正比而与长度无关的正确结论。

梁的弯曲问题

在《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一书中,伽利略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梁的弯曲强度问题。按今天的科学结论,当时作者所得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并不完全正确,但该公式已反映了矩形截面梁的承载能力和bh(b、h分别为截面的宽度和高度)成正比,圆截面梁承载能力和d(d为横截面直径)成正比的正确结论。对于空心梁承载能力的叙述则更为精彩,他说,空心梁“能大大提高强度而无需增加重量,所以在技术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就更为普遍了。这样的例子在鸟类的骨骼和各种芦苇中可以看到,它们既轻巧,而又对弯曲和断裂具有相当高的抵抗能力”。
梁在弯曲变形时,沿长度方向的纤维中有一层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者,称为中性层。早在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力学家比克门(BeeckmanI)发现,梁弯曲时一侧纤维伸长、另一侧纤维缩短,必然存在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中性层。英国科学家胡克(HookeR)于1678年也阐述了同样的现象,但他们都没有述及中性层位置问题。首先论及中性层位置的是法国科学家马略特(MariotteE,1680年)。其后莱布尼兹(LeibnizGW)、雅科布·伯努利(JakobBernoulli,1694)、伐里农(VarignonD,1702年)等人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尽管都涉及了这一问题,但都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18世纪初,法国学者帕伦(ParentA)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直到1826年纳维(Navier,C.-L.-M.-H)才在他的材料力学讲义中给出正确的结论:中性层过横截面的形心。
平截面假设是材料力学计算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雅科布·伯努利于1695年提出了梁弯曲的平截面假设,由此可以证明梁(中性层)的曲率和弯矩成正比。此外他还得到了梁的挠曲线微分方程。但由于没有采用曲率的简化式,且当时尚无弹性模量的定量结果,致使该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梁的变形计算问题,早在13世纪纳莫尔(NemoreJde)已经提出,此后雅科布·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欧拉(EulerL)等人都曾经研究过这一问题。1826年纳维在他材料力学讲义中得出了正确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式及梁的弯曲强度的正确公式,为梁的变形与强度计算问题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俄罗斯铁路工程师儒拉夫斯基(ЖуравскийДИ)于1855年得到横力弯曲时的切应力公式。30年后,他的同胞别斯帕罗夫(ВеспаловД)开始使用弯矩图,被认为是历史上第1个使用弯矩图的人。

杆件扭转问题

对于圆轴扭转问题,可以认为法国科学家库仑(CoulombCAde)分别于1777年和1784年发表的两篇论文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其后英国科学家杨(YoungT)在1807年得到了横截面上切应力与到轴心距离成正比的正确结论。此后,法国力学家圣维南(Saint-VenantBde)于19世纪中叶运用弹性力学方法奠定了柱体扭转理论研究的基础,因而学术界习惯将柱体扭转问题称为圣维南问题。闭口薄壁杆件的切应力公式是布莱特(BredtR)于1896年得到的;而铁摩辛柯(TimoshenkoSP,1922)、符拉索夫(ВласовВЗ,1939)和乌曼斯基(Уманский А А,1940)则对求解开口薄壁杆件扭转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压杆稳定问题

压杆在工程实际中到处可见,第11章已经述及压杆的失稳现象。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达·芬奇对压杆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荷兰物理学教授穆申布罗克(MusschenbroekPvan)于1729年通过对于木杆的受压实验,得出“压曲载荷与杆长的平方成反比的重要结论”。众所周知,细长杆压曲载荷公式是数学家欧拉首先导出的。他在1744年出版的变分法专著中,曾得到细长压杆失稳后弹性曲线的精确描述及压曲载荷的计算公式。1757年他又出版了《关于柱的承载能力》的论著(工程中习惯将压杆称为柱),纠正了在1744年专著中关于矩形截面抗弯刚度计算中的错误。而大家熟知的两端铰支压杆压曲载荷公式是拉格朗日(LagrangeJL)在欧拉近似微分方程的基础上于1770年左右得到的。1807年英国自然哲学教授杨(YoungT)、1826年纳维先后指出欧拉公式只适用于细长压杆。1846年拉马尔(LamarleE)具体讨论了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并提出超出此范围的压杆要依*实验研究方可解决问题的正确见解。关于大家熟知的非细长杆压曲载荷经验公式的提出者,则众说纷云,难于考证。1种说法是瑞士的台特迈尔(TetmajerL)和俄罗斯的雅辛斯基(ЯсинскийΦС)都曾提出过有关压杆临界力与柔度关系的经验公式,雅辛斯基还用过许可应力折减系数计算稳定许可应力

二 : 声源定位技术的研究意义与现状

摘 要 近年来,定位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业,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应与需求,声源检测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声源定位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 声源定位 声纳系统 麦克风阵列 时间差 信号
中图分类号:TB51 文献标识码:A
1声源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动声探测定位技术是一种接收声场信息,利用电子装置确定目标声源位置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属于无辐射源目标定位技术,主要用于被动声探测,没有主动检测功能。其特点是系统本身仅依赖于目标声源的声音信号的接收,并实现使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来实现位置检测和定位目标声源。目前,声源定位技术主要是利用麦克风阵列接收声场信息,依靠声源信号到达各个阵元的时间差估计以及时间延迟估计来实现被动声源信号的测向和测距。因此,在已知几何关系的麦克风阵列情况下,由源信号准确到达每个麦克风阵元时间差的估算,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的位置参数信息源。
声源定位技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最先在声纳系统中使用, 采用电磁波来发现水下目标的位置,在水下电磁波是非常大的,所以受到了距离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水下目标声信号追踪法应运而生。1940意大利达芬奇首先发现了声管,水声被动定位技术由此诞生,现在有超过500年的发展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水下使用声纳来(www.61k.com)寻找目标的时候,这种方法也将很容易暴露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人们开始了水下被动声定位的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在地面上的被动声探测技术,主要是用来探测敌人的炮兵阵地,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声探测技术是特别重要的,大部分炮兵侦察任务是依赖于声源定位技术实现的。在朝鲜战争中,声波检测技术也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但在一段时间内,随着红外,激光的兴起,雷达侦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被动声探测源技术的发展,导致其曾经被忽视。但近年来,使用雷达搜索目标面临的电子干扰,低海拔的突变,隐身技术,反辐射导弹这四大挑战,使其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被动声探测定位技术的应用价值,这是研究被动声探测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阵列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被动声定位技术再次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在国防现代化方面,声源定位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在地面作战的炮兵阵地;可以用来找到隐藏在某地的狙击手位置,还可用于测量弹药试验火炮的着落点和空中炸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使用声源定位技术来测量位置。此外,在现代军事战争中,坦克具有防护力强,机动性能好,火力强劲等特点,所以在地面战斗上能压制敌人;武装直升机以其灵活的运作方式和独特的超低飞行能力也深受战争的信赖。但随着现在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在坦克和直升机上的传统检测技术已经丧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声源探测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优势。
2声源定位技术的研究状况
声源定位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检测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原来的普通声波检测技术是碳粒子或冷凝器来接收声信号,无线或光纤技术传输信号,通过点蚀纸袋或墨水磁带录音来记录信号信息,随后将录音机连接到计算机上,用计算机处理采集到的信号来分析出结果。现代的声源定位现代技术中,开发出了功率集成电路,简化了测量过程。
国外的声波检测技术不仅应用在坦克和武装直升机上,而且还应用在智能地雷上。智能地雷能够找到目标的位置,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引爆,从而可以达到最有效的攻击。智能地雷的原理是依靠声源定位技术产生声源位置信息,并将其反馈到爆炸的位置控制系统中,控制起爆时间。研究这种武器能够有效打击地面坦克和低空直升飞机。
国外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研究基于语音增强技术会议的声源定位技术。近年来,语音处理的声源定位技术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意义,许多国际著名公司和研究机构如IBM,贝尔,已经在开发新的用于大型会议语音增强和滤波技术的产品,部分产品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包括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系统,电话会议系统。还有在强噪声环境下语音采集的声源定位技术,语音识别和说话人识别软件处理,大型网站的会议记录和助听器等。这些产品应用于各种实际的社会生活场合,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市场潜力。
先前已被应用于实际的声源定位算法波束形成法。基于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法中,阵列输出是各个阵元输出的加权总和,然后通过调整加权系数来形成理想的波束,导致在其他方向产生响应。通过观察空间波束扫描可确定声源信号的方向信息。然而,阵列的分辨率通常受到瑞利判据的限制,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棘手难题。
为了解决常规波束形成的信号处理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出现了各种高分辨率算法。如最小方差法,结构法,信号子空间法和最大熵谱法。与传统的波束形成方法相比,这些高分辨率算法虽然提高了阵列的分辨率,但不能解决相干源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玮玮,曹志刚,魏建强.声源定位中的时延估计技术[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7(01).
[2] 靳莹,杨润泽.声测定位技术的现状研究[J]. 电声技术,2007(02).

三 :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91

会计研究200419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宁亚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 100871)Ξ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改进盈余管理定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以期建立具有意义明确和变量可被直接测量的新定义,并讨论了该项研究在学术研究、实务操作和准则制定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 盈余操纵 盈余做假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是否属欺诈行为至今尚无统一认识,这将不可避免地给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造成困难。Magrath和Weld(2002)认为,对于证监会,操纵不是欺诈行为,与盈余操纵的关系,定义。

一、,按定义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定义方式是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Schipper,1989;Healy&Wahlen,1999)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以管理层的动机或目的对盈余管理进行定义的方式欠妥,因为人的动机和意图是内心且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们永远无法为这种定义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变量的界定和直接测量。

第二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Levitt,见Duncan,2001;Goel&Thakor,2003),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之边界的行为或现象,即通过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会计报表虽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报告。(Marin等,2002)这种定义方式下的盈余管理难以进行变量测量,不仅因为盈余是一个总结性项目,更主要的是由于管理层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披露企业真实的盈余状况,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又使得他们的愿望成为可能。

第三种定义方式是从管理层是否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介入财务报表的制作出发,认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Watts&Zim2merman,1990)从这种定义中无法判断盈余管理是否是一种欺诈行为,因为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对一些事项自行判断的权利。同样,这种定义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例如,如何鉴定管Ξ本文是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的一部分研究成果。

62

会计研究200419

理层使用的个人判断是有限度或无约束,能否为该定义下的‘盈余管理’找到控制组(controlgroup)。

第四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的制定是否遵守会计准则出发,以这种方式对盈余管理进行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活动(Johnson,1999)(LynnTurner见Magrath&Weld,2002)。然而,如何鉴定会计准则是否被误用或滥用?鉴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Johnson和Turner都没有提到,也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第二类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个过程(Brown,1999)。但是“有意识”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解答。这个定义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其片面性:盈余不但可以通过会计手段进行操纵,还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操纵。第三类观点是把企业有关盈余的做法分成三种:(1)欺诈的会计行为,(2)盈余管理,和(3)合法地使用会计选择。第(2)和(3)种做法均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来调整盈余,两者的区别在于管理层的目不同,若管理层的目的是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则为盈余管理,否则就是“合法地使用会计选择的行为”(Dechow&Skinner,2000)。这种定义使人感到迷惑:盈余管理既然没有违反会计准则,何来欺骗之说?同时,这种定义掉进了第一种定义方式的旋涡。

不难看出,这四种定义盈余管理的方式分别代表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对象、方式和方法的合法性。目前‘盈余管理’一词的定义繁多而且还有新定义层出不穷之势,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前人的定义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二、“盈余管理”新定义的建立

笔者认为,盈余管理(earnings(manipulation)和盈余做假(earningsfraud):(如在会计选。基于这个定义,盈余操纵有五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管理层授权或直接参与的行为,所以不包括诸如会计人员为自身利益私自伪造单据的行为。第二,它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故意行为,所以不包括诸如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粗心大意地输入错误数据。第三,盈余不但可以通过会计选择进行操纵,还可以通过实际经营决策来操纵,即盈余操纵的手段包括会计和经营活动两种。在会计期末通过增加价格折扣或优惠的信贷条件来加速存货的销售,使当期的账面盈余得以增加,是企业通过实际经营决策操纵盈余的例子。本文将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操纵”,而将运用会计选择进行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会计盈余操纵”。第四,会计盈余操纵的对象是账面盈余,而实际盈余操纵的对象是实际盈余。实际盈余操纵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实际盈余来达到影响账面盈余的目的。第五,管理层通过增加当期收益或减少当期收益的方式进行操纵盈余的活动或交易,其目的和结果是使企业的账面盈余尽量达到新希望的水平。

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①。“盈余做假”则是指管理层违背会计法准则和公司法进行盈余操纵,或采取损害公司价值的实际行动操纵盈余。通过无损于公司价

①此处“公司价值”包括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市价。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公司市价的影响多为正面,该观点的详细论述见宁亚平(2004)。

63

会计研究200419

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而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选择以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或效果的行为和现象叫做“会计盈余管理”。反之,通过损害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做假”,而通过违反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会计选择和方法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或现象叫做“会计盈余做假”。

“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操纵盈余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两者均是将企业的账面盈余尽量达到自己所需的水平,但盈余管理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损害公司价值为前提。实际盈余管理使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公司价值的活动(如增加一条能赢利的新生产线、生产一种创利能力大的新产品)

)。反之,盈余做假使用和不增加但也不损害公司价值的活动(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增拨研发费①

的方法或直接损害公司价值(如生产过剩;使用不合理的价格折扣并以牺牲下期的利润为代价售买当期存货,以达到增加当期收入和盈余的目的;贿赂审计员),或虽不直接影响公司价值但属违法行为(如通过不公平和不公开的关联交易向子公司转移不良资产)。一切以牺牲公司价值为代价而使得某期账面盈余达到所需水平的活动和交易,尽管他们有些可能并不违法,均为实际盈余做假。

“会计盈余做假”与“会计盈余管理”的区别在于会计选择的合法性。尽管两者都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盈余做假是企业漠视法规准则、通过无中生有等欺诈手段达到其目的,活地运用了法规准则所赋予的权利对会计数据实施调整,。换言之,,,也是会计准,,难以取信于人。总而言之,;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内容,前者利用合法手段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后者属违法并(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

三、“盈余管理”新定义的意义

1.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对提高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往的定义在意义上或模棱两可,或片面不完整;在变量的测量上,‘盈余管理’这一变量不能被直接测量,而必须通过媒介间接地进行测量。‘应计项目’是目前实证研究中用来检验盈余管理存在与否的最常用的方法。应计项目指盈余与现金流量之差(Jiambalvo,1996)。所以许多学者用“意外的应计项目”(即对总应计项目进行回归后不可解释的随机项)对盈余管理进行变量测量。在本文的定义下,“意外的应计项目”的存在表明的是会计盈余做假的存在,而“总应计项目”与“意外的应计项目”之差的存在证明了会计盈余管理的存在。虽然如同Healy和Wahlen(1999)所指出,“意外的应计项目”的存在可以用来证明盈余管理的存在;但是,(1)没人可以肯定地说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而只可能是一种猜测或假设;(2)非正常应计项目是一个噪音很大的变量,如何估计非正常应计项目是人们在用应计项目对企业盈余操纵性质进行判断时遇到的最棘手问题之一;(3)应计项目只是众多可以被操纵的对象之一,其他对象还包括产品成本等。

①这种操作实为将某东西从一个篮子放入另一个篮子,所以不影响公司税前的账面价值。但由此产生的避税、避免政治成本和雇员成本等效果增加公司价值或使公司价值免于受损。

64

会计研究200419

若干会计时期的盈余分布状态是另一个学术界常用的媒介:某企业若干会计时期的盈余若呈平滑分布状态,就表明该企业进行了盈余操纵。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平滑的盈余分布状态或许就是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例如享有稳定的市场和生产技术的企业。第二,使盈余呈平滑分布状态的原因不止盈余管理一个,即“盈余分布状态”是一个噪音指标。“应计项目”和“净收益”既为会计项目,又是会计报告中综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这些测量方法将引起人们对实证结果可信性的质疑。

依据本文的定义,“盈余管理”该变量无须通过媒介就可以直接被测量。“盈余管理”的量化指标就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逐条规定:凡违反了其中任何一条的企业可被视为“盈余做假”企业;违反的规定数量越多,企业“盈余做假”的程度就越大。收集数据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三种:(1)实地考察式,研究人员下到现场,对各企业的报表制作人员进行采访调查,角色如同审计人员;(2)问卷式;(3)报表研究式,对各财务报表的注解或说明部分逐条进行仔细审核,从实施的各项会计选择中判断其执行准则情况①。由于经过了审计,所以财务报表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三种方法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成本不

)成本高,但均比传统的方法准确。同;虽然它们比传统的方法(如查各报表的‘应计项目’

本文提出的若干定义有助于提高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基本原因有以下四个。(1)本文提出的定义为人们在实证研究中辨别,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之间的灰色地带。。(2),。只有,。(3)会计盈余操纵是通过会计选择完成的。,例如,企业通过成本核算方面的选择可以操纵产品成本,从而达到操纵存货和盈余的目的,所以仅用应计项目测量会计盈余操纵的做法是片面的。然而,从会计选择的合法性出发,所有通过会计手法操纵的对象可被涵盖其中。(4)依据本文的定义,人们随即可为盈余管理找到它的控制组,从而解决了以上第三种方式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造成的困难。

2.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监管的意义

把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剥离开,能解决盈余管理是否一种欺诈行为的问题,并使企业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对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的界限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地提高其管理和规范影响账面盈余的会计选择和实际经营活动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区分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盈余操纵实施有效管理,避免引发与企业之间的不必要的争端和冲突。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的盈余操纵是无可厚非的;其二,实施非欺诈性盈余操纵的企业将可能受到实施欺诈性盈余操纵企业的同等待遇,从而引起实施非欺诈性盈余操纵的企业抵触证监会。一般地说,企业认为盈余操纵是正当合理的(Elitzur&Yaari,1995),而证监会永远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盈余操纵(Dechow&Skinner,2000)。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盈余操纵都是正当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盈余操纵都是欺诈行为。监管部门只有对两者区别对待,

①本文作者采用该方法,对两个上市公司和一个非上市公司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公司做假盈余。若对该实验的结果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有关资料。

65

会计研究200419

才能有效地实施监管。暧昧的盈余管理定义使企业忌讳谈论盈余管理,但他们一点也不少做。总之,监管部门应当关注和打击的是盈余做假而不是盈余管理。

3.对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启示

用贬义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说,盈余管理是企业钻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空子或‘打擦边球’。在没有违法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自然现象,只要会计法和公司法留给企业自行选择的空间,只要诸如分红、付税款、贷款、上市等事项与会计数字有关,只要有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盈余管理就会存在。在此,笔者不是提倡盈余管理,而是说明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在不断受到和接受挑战的同时得以完善。

会计准则是越细越好还是以原则为导向更合理?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会计准则越是细致就越容易由于经营活动形式的变更而失效,也就越容易为‘创造性会计方法’提供可乘之机,致使会计信息显著失真。而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准则的时效问题,却又由于企业自由诠释和操作空间大使得盈余操纵的监控难度大。准则中模棱两可和供选择的东西越多,就越难判断准则的红线,即越难区分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根据Brown(1999)报道,美国的WasteManagement公司、Cendant公司和Sunbeam公司最终需要通过法庭的裁决来判断这些企业是否越过了会计准则的红线。另一方面,准则中模棱两可和供选择的东西越多,,大;同时,盈余操纵的空间和机会越大,,。?这对会计准则制定部。

主要参考文献

Brown,P.1999.Earningsmanagement:Asubtle(andtroublesome)twisttoearningsquality.JournalofFinancialState2mentAnalysis(Winter).

Dechow,P.andD.Skinner.2000.Earningsmanagement:reconcilingtheviewsofaccounting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regulators.Workingpaper,UniversityofMichiganBusinessSchool.

Goel,A.andA.Thakor.2003.Whydofirmssmoothearnings?.TheJournalofBusiness(Jan.).

Healy,P.andJ.Wahlen.1999.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Dec.).

Jiambalvo,J.1996.Discussionof“Causesandconsequencesofearningsmanipulation:Ananalysisoffirmssubjecttoenforce2mentactionsbytheSEC”.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

Magrath,L.andL.Weld.2002.Abusiveearningsmanagementandearlywarningsigns.TheCPAJournal(Aug.).Marin,D.,G.AldhizerIII.,J.CampbellandT.Baker.2002.Whenearningsmanagementbecomesfraud.InternalAuditing(Jul./Aug.).

Roychowdhury,S.2003.Managementofearningsthroughthemanipulationofrealactivitiesthataffectcashflowfromopera2tions.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

Schipper,K.1989.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Dec.).

Watts,R.L.andJ.L.Zimmerman.1990.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65.66

四 :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定义,材料力学-研究内容

材料力学(mechanicsofmaterials)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一般是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学习材料力学一般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并称三大力学。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棒状材料,如杆、梁、轴等。对于桁架结构的问题在结构力学中讨论,板壳结构的问题在弹性力学中讨论。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它是研究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基础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将工程结构和机械中的简单构件简化为一维杆件,计算杆中的应力、变形并研究杆的稳定性,以保证结构能承受预定的载荷;选择适当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以便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_材料力学 -定义


材料力学实验在结构承受载荷或机械传递运动时,为保证各构件或机械零件能正常工作,构件和零件必须符合如下要求:①不发生断裂,即具有足够的强度;②构件所产生的弹性变形应不超出工程上允许的范围,即具有足够的刚度;③在原有形状下的平衡应是稳定平衡,也就是构件不会失去稳定性。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这三方面的要求,有时统称为“强度要求”,而材料力学在这三方面对构件所进行的计算和试验,统称为强度计算和强度试验。
为了确保设计安全,通常要求多用材料和用高质量材料;而为了使设计符合经济原则,又要求少用材料和用廉价材料。材料力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合理地解决这一矛盾,为实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_材料力学 -研究内容


材料力学相关书籍在人们运用材料进行建筑、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内部变化进行研究,这就催生了材料力学。运用材料力学知识可以分析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材料力学还用于机械设计使材料在相同的强度下可以减少材料用量,优化结构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等目的。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物体。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须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材料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2大部分:一部分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或称机械性能)的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量不仅可用于材料力学的计算,而且也是固体力学其他分支的计算中必不可缺少的依据;另一部分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杆件按受力和变形可分为拉杆、压杆(见柱和拱)、受弯曲(有时还应考虑剪切)的梁和受扭转的轴等几大类。杆中的内力有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杆的变形可分为伸长、缩短、挠曲和扭转。在处理具体的杆件问题时,根据材料性质和变形情况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3类:
①线弹性问题。在杆变形很小,而且材料服从胡克定律的前提下,对杆列出的所有方程都是线性方程,相应的问题就称为线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可使用叠加原理,即为求杆件在多种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变形(或内力),可先分别求出各外力单独作用下杆件的变形(或内力),然后将这些变形(或内力)叠加,从而得到最终结果。
②几何非线性问题。若杆件变形较大,就不能在原有几何形状的基础上分析力的平衡,而应在变形后的几何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力和变形之间就会出现非线性关系,这类问题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
③物理非线性问题。在这类问题中,材料内的变形和内力之间(如应变和应力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即材料不服从胡克定律。在几何非线性问题和物理非线性问题中,叠加原理失效。解决这类问题可利用卡氏第一定理、克罗蒂-恩盖塞定理或采用单位载荷法等。
在许多工程结构中,杆件往往在复杂载荷的作用或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例如,杆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在高温恒载条件下因蠕变而破坏,或受高速动载荷的冲击而破坏等。这些破坏是使机械和工程结构丧失工作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材料力学还研究材料的疲劳性能、蠕变性能和冲击性能。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_材料力学 -学科任务

1.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的规律;
2.为受力构件提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条件;
3.解决结构设计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的矛盾。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_材料力学 -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1、连续性假设——组成固体的物质内毫无空隙地充满了固体的体积:
2、均匀性假设——在固体内任何部分力学性能完全一样:
3、各向同性假设——材料沿各个不同方向力学性能均相同:
在材料力学中,将研究对象被看作均匀、连续且具有各向同性的线性弹性物体,但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会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所以须要各种理论与实际方法对材料进行实验比较。材料在机构中会受到拉伸或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及其组合等变形。根据胡克定律(Hooke'slaw),在弹性限度内,材料的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_材料力学 -大事记

[www.61k.com]成为独立学科

通常认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书的发表(1638年)是材料力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该书中这位科学巨匠尝试用科学的解析方法确定构件的尺寸,讨论的第—问题是直杆轴向拉伸问题,得到承载能力与横截面积成正比而与长度无关的正确结论。

梁的弯曲问题

在《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一书中,伽利略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梁的弯曲强度问题。按今天的科学结论,当时作者所得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并不完全正确,但该公式已反映了矩形截面梁的承载能力和bh(b、h分别为截面的宽度和高度)成正比,圆截面梁承载能力和d(d为横截面直径)成正比的正确结论。对于空心梁承载能力的叙述则更为精彩,他说,空心梁“能大大提高强度而无需增加重量,所以在技术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就更为普遍了。这样的例子在鸟类的骨骼和各种芦苇中可以看到,它们既轻巧,而又对弯曲和断裂具有相当高的抵抗能力”。
梁在弯曲变形时,沿长度方向的纤维中有一层既不伸长也不缩短者,称为中性层。早在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力学家比克门(BeeckmanI)发现,梁弯曲时一侧纤维伸长、另一侧纤维缩短,必然存在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中性层。英国科学家胡克(HookeR)于1678年也阐述了同样的现象,但他们都没有述及中性层位置问题。首先论及中性层位置的是法国科学家马略特(MariotteE,1680年)。其后莱布尼兹(LeibnizGW)、雅科布·伯努利(JakobBernoulli,1694)、伐里农(VarignonD,1702年)等人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尽管都涉及了这一问题,但都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18世纪初,法国学者帕伦(ParentA)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直到1826年纳维(Navier,C.-L.-M.-H)才在他的材料力学讲义中给出正确的结论:中性层过横截面的形心。
平截面假设是材料力学计算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雅科布·伯努利于1695年提出了梁弯曲的平截面假设,由此可以证明梁(中性层)的曲率和弯矩成正比。此外他还得到了梁的挠曲线微分方程。但由于没有采用曲率的简化式,且当时尚无弹性模量的定量结果,致使该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梁的变形计算问题,早在13世纪纳莫尔(NemoreJde)已经提出,此后雅科布·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欧拉(EulerL)等人都曾经研究过这一问题。1826年纳维在他材料力学讲义中得出了正确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式及梁的弯曲强度的正确公式,为梁的变形与强度计算问题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俄罗斯铁路工程师儒拉夫斯基(ЖуравскийДИ)于1855年得到横力弯曲时的切应力公式。30年后,他的同胞别斯帕罗夫(ВеспаловД)开始使用弯矩图,被认为是历史上第1个使用弯矩图的人。

杆件扭转问题

对于圆轴扭转问题,可以认为法国科学家库仑(CoulombCAde)分别于1777年和1784年发表的两篇论文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其后英国科学家杨(YoungT)在1807年得到了横截面上切应力与到轴心距离成正比的正确结论。此后,法国力学家圣维南(Saint-VenantBde)于19世纪中叶运用弹性力学方法奠定了柱体扭转理论研究的基础,因而学术界习惯将柱体扭转问题称为圣维南问题。闭口薄壁杆件的切应力公式是布莱特(BredtR)于1896年得到的;而铁摩辛柯(TimoshenkoSP,1922)、符拉索夫(ВласовВЗ,1939)和乌曼斯基(Уманский А А,1940)则对求解开口薄壁杆件扭转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压杆稳定问题

压杆在工程实际中到处可见,第11章已经述及压杆的失稳现象。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达·芬奇对压杆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荷兰物理学教授穆申布罗克(MusschenbroekPvan)于1729年通过对于木杆的受压实验,得出“压曲载荷与杆长的平方成反比的重要结论”。众所周知,细长杆压曲载荷公式是数学家欧拉首先导出的。他在1744年出版的变分法专著中,曾得到细长压杆失稳后弹性曲线的精确描述及压曲载荷的计算公式。1757年他又出版了《关于柱的承载能力》的论著(工程中习惯将压杆称为柱),纠正了在1744年专著中关于矩形截面抗弯刚度计算中的错误。而大家熟知的两端铰支压杆压曲载荷公式是拉格朗日(LagrangeJL)在欧拉近似微分方程的基础上于1770年左右得到的。1807年英国自然哲学教授杨(YoungT)、1826年纳维先后指出欧拉公式只适用于细长压杆。1846年拉马尔(LamarleE)具体讨论了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并提出超出此范围的压杆要依*实验研究方可解决问题的正确见解。关于大家熟知的非细长杆压曲载荷经验公式的提出者,则众说纷云,难于考证。1种说法是瑞士的台特迈尔(TetmajerL)和俄罗斯的雅辛斯基(ЯсинскийΦС)都曾提出过有关压杆临界力与柔度关系的经验公式,雅辛斯基还用过许可应力折减系数计算稳定许可应力
本文标题:室内定位的研究意义-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定义,材料力学-研究内容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47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