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发布时间:2018-05-03 所属栏目:舞台姐妹

一 : 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从《舞台姐妹》分析谢晋电影的艺术创作特征

对于为什么拍了这么多像《舞台姐妹》这样的反映女性的电影时,谢晋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看到的好故事是反映女性的。谢晋挑选剧本的标准说简单也相当简单,哪个剧本更能打动他自己,就拍哪一个。也正是好故事早就了谢晋电影的一个普遍认为的风格“煽情”。舞台姐妹的故事来源很重要的是越剧名家袁雪芬,1947年的上海越剧名角、袁雪芬的好友筱丹桂服毒自杀,原因是不堪忍受剧院老板张春帆的折磨。这个和电影中邢月红的命运如出一辙。袁雪芬后来改革越剧,创作公演了《祝福》,这和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一样。袁雪芬讲的真实故事启发了谢晋。

谢晋电影继承中国电影叙事传统,遵循戏剧化的原则安排情节发展的叙述逻辑,精心设计起承转合的叙事关键点,以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满足大众观赏心理,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和视听的愉悦。叙述风格也是很轻松很流畅,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东西,也没有故意的什么顺序、倒叙、插叙这样一些复杂的叙述方法,绝大部分都非常简单也非常鲜明。

通常谢晋根据影片的主题内涵和故事背景,会选择提炼富有象征意义和银幕美感的典型空间,如《舞台姐妹》里水乡江畔戏台便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把戏剧小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台上唱戏和台下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表现的特有手段,是导演完成“戏剧性”追求的重要艺术手段。谢晋是深受中国电影传统影响的优秀艺术家,其视听语言的运用纯熟、流畅,并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视听空间的构思上和音乐的运用上尤为突出。

谢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的表达。即谢晋电影的史诗内涵,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意志的人格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的影片都能与中国的近现代乃至当代史的一部分挂起钩来,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艺思潮和公众的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剧变紧紧地纽结在一起,是在“用电影抚慰我们生存的年代。”

谢晋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也在电影创作中实践着这一理念。他的电影紧跟时代,但因注入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又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意义。谢晋的作品几乎部部关注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将家与国交织在一起,将政治与伦理交织在一起,将社会批评与道德抚慰交织在一起,既给观众带来情感和精神抚慰,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总结式或先导性的指向。

他的影像所呈现的对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社会、政治、人文的大胆而超前的思考,在那个年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它所代表、所传承的中国电影传统中最宝贵的创作精神正是对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冷峻而又置身其内的回瞻。

不仅如此,谢晋电影无论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今现实的询问,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坦言:“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示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舞台姐妹》则更强调其对社会弱者和女性的人文关怀。

所以说,谢晋电影以深情、深沉、冷峻的创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些负面现象,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激励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即一个个时代结束了,但谢晋电影的“人性”魅力并没有随之消亡。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艺术享受,还高扬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向上的力量。于是,谢晋往往以人物的命运变化和精神历程来折射大的时代背景。

在谢晋电影中,人物通常生活在公共的政治空间,他们的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导演尤为关注人物在人生关键阶段的大起大落,而时间跨度也较长,从激扬的青春到中年的沉痛,谢晋电影往往通过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折射社会,反思历史。因此,注重人物命运的跌宕、反差、对比是谢晋电影中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早期影片创作中,人物命运被赋予鲜明的对比意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悲喜两重天既满足了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戏剧化”期待,又形象而直感地传达着批判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教化思想。而影片《舞台姐妹》在人物设计上就贯彻着明确的对比意识。月红与春花同为舞台名优,却走上了革命进步与腐化堕落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影片初始着力刻画两姐妹性格上的差异,为她们日后的选择铺垫了较为丰满的心理基础。如在唐经理的办公室,成名三年却第一次领包银的两姐妹心态各异。春花是冷静淡然,为艺术的纯净而拒绝出演《马寡妇开店》这类艳情戏,月红却是虚荣贪利,在纸上练签名。这类细腻的性格刻画与人物命运的起落相辅相成,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动。

二 : 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从《舞台姐妹》分析谢晋电影的艺术创作特征

对于为什么拍了这么多像《舞台姐妹》这样的反映女性的电影时,谢晋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看到的好故事是反映女性的。谢晋挑选剧本的标准说简单也相当简单,哪个剧本更能打动他自己,就拍哪一个。也正是好故事早就了谢晋电影的一个普遍认为的风格“煽情”。舞台姐妹的故事来源很重要的是越剧名家袁雪芬,1947年的上海越剧名角、袁雪芬的好友筱丹桂服毒自杀,原因是不堪忍受剧院老板张春帆的折磨。这个和电影中邢月红的命运如出一辙。袁雪芬后来改革越剧,创作公演了《祝福》,这和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一样。袁雪芬讲的真实故事启发了谢晋。

谢晋电影继承中国电影叙事传统,遵循戏剧化的原则安排情节发展的叙述逻辑,精心设计起承转合的叙事关键点,以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满足大众观赏心理,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和视听的愉悦。叙述风格也是很轻松很流畅,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东西,也没有故意的什么顺序、倒叙、插叙这样一些复杂的叙述方法,绝大部分都非常简单也非常鲜明。

通常谢晋根据影片的主题内涵和故事背景,会选择提炼富有象征意义和银幕美感的典型空间,如《舞台姐妹》里水乡江畔戏台便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把戏剧小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台上唱戏和台下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表现的特有手段,是导演完成“戏剧性”追求的重要艺术手段。谢晋是深受中国电影传统影响的优秀艺术家,其视听语言的运用纯熟、流畅,并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视听空间的构思上和音乐的运用上尤为突出。

谢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的表达。即谢晋电影的史诗内涵,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意志的人格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的影片都能与中国的近现代乃至当代史的一部分挂起钩来,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艺思潮和公众的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剧变紧紧地纽结在一起,是在“用电影抚慰我们生存的年代。”

谢晋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也在电影创作中实践着这一理念。他的电影紧跟时代,但因注入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又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意义。谢晋的作品几乎部部关注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将家与国交织在一起,将政治与伦理交织在一起,将社会批评与道德抚慰交织在一起,既给观众带来情感和精神抚慰,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总结式或先导性的指向。

他的影像所呈现的对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社会、政治、人文的大胆而超前的思考,在那个年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它所代表、所传承的中国电影传统中最宝贵的创作精神正是对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冷峻而又置身其内的回瞻。

不仅如此,谢晋电影无论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今现实的询问,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坦言:“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示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舞台姐妹》则更强调其对社会弱者和女性的人文关怀。

所以说,谢晋电影以深情、深沉、冷峻的创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些负面现象,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激励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即一个个时代结束了,但谢晋电影的“人性”魅力并没有随之消亡。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艺术享受,还高扬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向上的力量。于是,谢晋往往以人物的命运变化和精神历程来折射大的时代背景。

在谢晋电影中,人物通常生活在公共的政治空间,他们的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导演尤为关注人物在人生关键阶段的大起大落,而时间跨度也较长,从激扬的青春到中年的沉痛,谢晋电影往往通过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折射社会,反思历史。因此,注重人物命运的跌宕、反差、对比是谢晋电影中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早期影片创作中,人物命运被赋予鲜明的对比意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悲喜两重天既满足了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戏剧化”期待,又形象而直感地传达着批判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教化思想。而影片《舞台姐妹》在人物设计上就贯彻着明确的对比意识。月红与春花同为舞台名优,却走上了革命进步与腐化堕落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影片初始着力刻画两姐妹性格上的差异,为她们日后的选择铺垫了较为丰满的心理基础。如在唐经理的办公室,成名三年却第一次领包银的两姐妹心态各异。春花是冷静淡然,为艺术的纯净而拒绝出演《马寡妇开店》这类艳情戏,月红却是虚荣贪利,在纸上练签名。这类细腻的性格刻画与人物命运的起落相辅相成,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动。

三 :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电影]精心塑造了一对舞台姐妹的形象,依照两人"合--分--合"的基本线索,紧扣一个"变"字,新颖独到地写出了姐妹间的悲欢离合与性格冲突,挖掘了人物思想发展与变化的故事。导演:谢晋,主演:谢芳、上官云珠、曹银娣等。该片由天马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简要概述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影片《舞台姐妹》描述解放前,浙东某山村童养媳竺春花因不堪虐待而逃跑,进入1个越剧戏班,与教戏师傅的女儿邢月红结为姐妹。春花攻旦,月红习生,成为戏班台柱。戏班在绍兴演出时,当地豪绅企图凌辱月红,春花因掩护月红被绑在桥头示众,邢师傅被打致死,临终前嘱附她俩要“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戏班到了上海很快唱红,戏院唐经理欲上演淫秽剧目,春花严词拒绝,而月红爱慕虚荣,堕落为唐经理的玩物,姐妹因而反目。抗战胜利后,春花在新闻记者江波的影响下组织姐妹班演出《祝福》。唐经理承当局旨意指使流氓加害春花,事后迫于舆论压力又胁迫月红供认“出于姐妹恩怨所为”。春花当众揭露这一政治阴谋。解放后,春花随土改宣传队下乡演出,邂逅孤身回乡的月红,两人百感交集,重又开始了新的舞台生涯。导演:谢晋,主演:谢芳、上官云珠、曹银娣等。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剧情介绍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剧照

1935年,浙江“阳春舞台”戏班,在一座古庙台演出《三看御妹》。忽然,童养媳竺春花被2个大汉和1个婆娘赶至戏班。戏班当红花旦月红见春花可怜,求班主和尚阿鑫将其收留,并且二人结为金兰姐妹。戏班在班主和尚阿鑫、邢师傅的主持下,加上月红、春花二位台柱的影响力,每到一处演出,生意都不错。戏班到绍兴演出时,当地豪绅倪三看中月红,欲调戏月红未逞,便勾结警察所长,以女子唱戏败坏道德风尚为名,要逮捕月红。春花为掩护月红,被警察绑在桥头示众,邢师傅也被警察打成重伤后死亡。为了料理邢师傅的后事,月红和春花只好画押卖身于班主阿鑫。阿鑫解散了戏班,带月红、春花来到上海。他们刚到上海,举目无亲,很难找到场地演出。一天,他们来到“茶楼戏院”找唐经理,正巧当红花旦商水花患病,唐经理便答应让月红、春花顶替。月红、春花一上台便引起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声,很快二人便走红大上海。唐经理把月红、春花当成摇钱树,也发了大财。后来,唐经理企图利诱月红和春花演出格调下流的剧目,被春花拒绝。但是,月红在灯红酒绿的迷醉中,落入唐经理的圈套,以至堕落,委身于唐经理,并嫁给唐经理为妾。随之,月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渐渐看不起兄弟班的姐妹们。由于戏班台柱商水花的越剧皇后的地位也被月红所顶替,商一气之下,愤而自杀。春花看透唐经理的丑恶面目,不希望月红自甘堕落,经常劝她,月红不但没有回心转意反而怨恨春花。春花在新闻记者江波的进步思想影响下,组织姐妹班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受到观众的欢迎。唐经理再度力捧月红,欲挤走春花。姐妹俩彻底决裂。随后,春花团结越剧界的姐妹们,准备联合公演进步戏。唐经理为破坏他们的演出与国民党市党部潘委员相勾结,指使阿鑫企图用石灰弄瞎春花的眼睛。事后,当局怕阴谋败露,为了挽回影响,决定开庭审判。唐经理又胁迫月红供认自己是主谋,妄图将政治迫害化为姐妹恩仇。春花在法庭公开揭露反动派的阴谋。邢月红内心矛盾重重,在法庭上昏死过去。解放后,春花随剧团到浙江农村演出,找到了解放前已离开唐经理的月红,帮助她提高了觉悟,姐妹俩又重新合好,开始了新的舞台生涯。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影片看点

该片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这一富有哲理意义的严肃课题,生动地再现了旧社会发生在“人生大舞台”上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对艺术及艺术家的残害。影片精心塑造了一对舞台姐妹的形象,依照两人“合--分--合”的基本线索,紧扣1个“变”字,新颖独到地写出了姐妹间的悲欢离合与性格冲突,挖掘了人物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该片朴素淡雅、情真意切;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致与充满地方色彩的音乐设计为作品增添了富于民族和时代特点的艺术韵味。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获奖情况

该影片1980年获英国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83年又获葡萄牙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演职员表

【职员】
导演Director:谢晋JinXie
编剧Writer:王林谷LinguWang、谢晋JinXie、徐进Jin Xu
摄影Cinematography:周达明DamingZhou、陈震祥ZhenxiangChen
【演员】
谢芳FangXie——(饰演)竺春花ChunhuaZu
上官云珠YunzhuShangguang——(饰演)商水花ShuihuaShang
曹银娣YindiCao——(饰演)邢月红YuehongXing
冯奇QiFeng——(饰演)邢师傅
李纬WeiLi——(饰演)唐经理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导演资讯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谢晋

谢晋(1923.11.1——2008.10.18),浙江上虞人。电影导演。1941年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同年加年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副导演。1950年后相继在长江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执导影片二十余部。其中《女篮五号》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红色娘子军》获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导演奖,1964年获第三届亚洲电影节万隆奖第三名;《舞台姊妹》获1980年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金奖,获1981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啊,摇篮》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天云山传奇》获1981年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导演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1982年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牧马人》获1983年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高山下的花环》获1985年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芙蓉镇》获1987年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广电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第二十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西班牙第三十三届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1983年任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被授予"金鹰荣誉奖"。1983年和1985年分别在法日南特3大洲电影节和美国旧金山举办回顾展。1987年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接纳为会员。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主演资讯

【谢芳】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谢芳

谢芳(1935.11.1——),湖北黄陂人。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谢怀复。原籍湖南益阳,生于湖北黄陂。1951年汉口罗以女子中学毕业后入中南文工团,后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演员。1959年因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林道静而一举成名。1963年在影片《早春二月》中塑造了大革命时期的小知识分子陶岚的形象。1963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主演的影片还有《舞台姐妹》、《泪痕》、《李清照》等,以及电视剧《女经理的一天》、《最后一位市长》、《舞台新姐妹》、《灯火阑珊处》等。其表演细腻含蓄,擅长扮演知识分子形象。著有自传体艺术杂文《银幕内外》。
【上官云珠】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1920——1968.11.23),江苏江阴人。1941年因参加《玫瑰飘零》一片的拍摄走上银幕,并参演《国色天香》、《黑衣盗》等片。抗战期间主要从事舞台表演,曾在《雷雨》、《文天祥》等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40年代先后在“昆仑”、“文华”、“清华”等影片公司参加拍摄和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太太万岁》、《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重要影片,并成为当红影星之一,并因《乌鸦与麻雀》一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一等奖。解放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演了《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0余部影片,还主演了《红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话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幕后制作

1964年谢晋筹拍《舞台姐妹》的时候,中国政坛已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一年前,毛泽东对于文化部领导下的文艺创作十分不满,先后做了两条措辞极为严厉的批示,把文化部一般领导人骂成是“才子佳人部”、“帝王将相部”和“外国死人部”。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剧照上海的领导人也闻风而动,顺着老人家的思路,在1963年大年初二上海文艺界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了1个臭名昭著的“大写十三年”的创作口号。所谓大写十三年,也就是说文艺创作只能写1949年建国以后的题材,因为“旧社会只能培养人们自私自利的思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才能树立”。
但是,对这个口号不以为然的人也不在少数,1963年4月,在中宣部召开的文艺工作会议上,周扬、林默涵、邵荃麟、夏衍、齐燕铭、袁文殊等文艺界资深领导就表示对此不屑一顾。双方争执不下,矛盾只好上交。周恩来照例出来打圆场,说题材理应多样化,但要以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主。邓小平更会浆糊捣,他说文艺当然应该多写“当代题材”,但这个“当代”,应该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算起!
这个问题有什么好争呢?当代、现代、近代的区别有这么重要吗?按照当时的政治理念,这当然是有质的不同:近代代表着旧民主主义,现代代表这新民主主义,只有当代才代表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可当时的文艺作品为什么偏偏写现代的居多呢?这话又要从头说起。1958年大跃进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搞创作,结果出了1大堆废品,造成极大浪费。电影质量大幅度下滑。1961年电影界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要求提高艺术质量的呼声响得震天动地。
怎么提高质量?只有不断学习。向谁学习呢?西方是帝国主义,北方是苏修……这个时候,中国在外交上正处于困境,左右已近孤立,没法学习别人,只好把目标转向自己的老祖宗。于是,六十年代初,“向传统学习”的口号便在文艺界风行起来。除了创作思想、创作技巧要学习古代的诗论、画论以外,题材选择也开始大幅度向传统倾斜。一时间,文艺舞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历史剧。这就是为什么老毛要骂文化部是“死人部”、“帝王将相部”和“才子佳人部”的1个原因。
电影界有一点不一样,古典题材出现得并不多,因为古装戏成本高昂,不可能大量出产。但却出了1大批表现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生活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北有谢铁骊的《早春二月》、南有谢晋的《舞台姐妹》。为什么电影界对三十年代如此感兴趣呢?这就跟当时电影界的领导人夏衍和陈荒煤有关了。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剧照夏衍在文革中的一份检查材料上曾经写道:自己是从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别有感情,却不热心表现工农兵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题材……。说穿了,这只是夏陈等人带有个性化的创作倾向罢了。夏衍生于1900年,三十年代正是他人生的最佳年华。六十年代,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正处在怀旧的年纪,脑子里多想点三十年前的往事,不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文革却把这说成是“夏陈文艺黑线。
《舞台姐妹》的故事正好开始于1935年,结束于1949年。谢晋之所以选这个题材,一方面自然与夏陈的大力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他自己生活经历的1种艺术再现。谢晋出生在浙江上虞。当地有个风俗,孩子满月的时候,在他面前放1大堆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比如算盘、元宝、文房四宝、官帽等等。孩子抓到什么,就代表他以后有什么样的命运。听人说,刚满月的谢晋,抓到的是一副唱戏用的面具。这似乎注定他这一生与艺术难脱干系。
果不其然,10岁以前的谢晋,早早就成了1个戏迷。绍兴是越剧的发祥地,每逢年节庙会,水陆榭台总会锣鼓喧天、丝竹悦耳。乡村草台戏一般都是夜场,俗称“两头红”——首日太阳落山时开唱,次日黎明时收锣。每天傍晚时分,四临八乡的百姓,忙完一天的活计,总会乐此不疲地划着小船,从条条水道赶往镇里的“万年台”边,等着台上的第一棒锣声响起。幼年的谢晋经常挤在人头攒动的大人堆里,把整夜整夜的时间耗在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当中。这种场面,我们都可以在《舞台姐妹》的剧情中看到。
但是,要说谢晋全无一点政治嗅觉也不尽然。拍《舞台姐妹》的时候,谢晋似乎已经感觉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于是通过修改剧本,在剧情中增加了1个人物,女地下党新闻记者江波,以此体现“党的领导”。是她引导竺春花与恶势力抗争,也是她把鲁迅的《祥林嫂》介绍给了越剧班的姐妹。
在剧情结尾,春花、月红姐妹重逢。月红感慨称自己一生的曲折道路,迷途知返,决心“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时春花陷入沉思,月红问春花在想什么,原本台词是:“我在想,以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唱什么样的戏”。后来迫于形势,谢晋把这句词改为:“以后我们要做革命的人,唱革命的戏”。文革后影片公映,观众每每看到这里,都会报以哄堂大笑。这一点,最是让谢导耿耿于怀几十年的一件烦心事。
但即使这样,谢晋也已无法赶上“形势”的发展。影片完成之后,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春桥下了一道指令:影片1个镜头也不准更改,保持原样,供人批判。就这样,《舞台姐妹》成了“夏陈三十年代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一棵“大毒草”,谢晋的个人命运也因此而堕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
十几年后,《舞台姐妹》终于重见天日,不仅在国内公映时大受欢迎,并且也在海外得奖无数。第1个奖,便是英国电影学会奖。也就是这一次,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主席金·艾伦结识了谢晋,为他这部作品所感染、所震惊。几年后,金·艾伦与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另一位主席,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一起,向谢晋签发院士证书,正式接纳谢晋为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外籍院士。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观众影评

《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电影]-简要概述,《舞台姐妹》[电影]-剧情介绍_舞台姐妹电影
《舞台姐妹》剧照《舞台姐妹》——经典国片回眸《舞台姐妹》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是观看谢晋导演的影片《舞台姐妹》后,最先记住的一句电影台词。虽然《舞台姐妹》里面的这一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话,是1965年的银幕话语文白了,尽管讲这句老话的影片男主人公戏斑主生命远逝,而且影片《舞台姐妹》也巳经问世整整四十年周年了。时过境迁可是今天听起来,仍旧觉得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话,中用如常。教人不浅。影片《舞台姐妹》是一部穿插了浓郁江南地方戏曲调式的歌舞型彩色影片。黄准作曲的歌声,总是那么的醒人与舒贴电影艺术主题。
影片《舞台姐妹》里面的结拜义亲姐妹竺春花,邢月红分别由一代女明星谢芳和曹银娣扮饰。春花月红殊途同归,心声成为了艺人的四方旅路: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只要河流水不断跟着河水走天下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的戏份不多,她在影片《舞台姐妹》里面客串了一位生生死死都献命于艺术舞上的尘世女艺人商水花。
老演员李纬在影片《舞台姐妹》里扮了1个无情无义的戏霸唐经理。在霸占了越剧新星邢月红之后,邢月红也来了一句不顾自面的丧气话:谁叫我们是戏子?为了这话,邢月红的结拜姐妹狠狠给了月红1个嘴巴。但是耳光终究不能抽醒她,人各有志。爱好和贪图享受,在谢晋导演的视点之下,该是1种恶的表现。
谢晋的这一部电影《舞台姐妹》应当是谢晋导演的成名当中的一部视听艺术力作。可以认为,这一部谢晋影片《舞台姐妹》仿佛也属于谢晋电影的1个比较另类的作品。说其另类的道理,以谢晋影片中的《舞台姐妹》中的邢月红为代表,来试看她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邢月红的身世在片中,可以算是大起大落了。比如在影片所有的关健场合,诸如“躲祸拜师”“堂会遇难”“卖身葬父”“月红签名”“姐妹争吵”“姐妹分手”等等场景,都是邢月红的主情戏份。一路生活优越,就是后来月红跑到了唐老板的虎口里,好象也没受什么可歧侍遇。照影片画面来看,穿红披绿,一派富贵太太样子,至少表面上的活法,还是可以过得去的吧?按照朴素的观念看电影,邢月红应属走下坡人物了。导演称之走邪路。在谢晋电影当中,那些更多的以进步和受苦女性人物形象为主要脉境的电影代表。比如谢晋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比如《女蓝五号》以及后来的《天云山传奇》《啊摇篮》《芙蓉镇》《秋瑾》《春苗》等等劳功人民这一边的艺术形象,都是一些能够突显谢晋电影的进步与耐苦的女性艺术形象。

舞台姐妹电影_《舞台姐妹》[电影] -影片欣赏

四 : 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从《舞台姐妹》分析谢晋电影的艺术创作特征

对于为什么拍了这么多像《舞台姐妹》这样的反映女性的电影时,谢晋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看到的好故事是反映女性的。[www.61k.com]谢晋挑选剧本的标准说简单也相当简单,哪个剧本更能打动他自己,就拍哪一个。也正是好故事早就了谢晋电影的一个普遍认为的风格“煽情”。舞台姐妹的故事来源很重要的是越剧名家袁雪芬,1947年的上海越剧名角、袁雪芬的好友筱丹桂服毒自杀,原因是不堪忍受剧院老板张春帆的折磨。这个和电影中邢月红的命运如出一辙。袁雪芬后来改革越剧,创作公演了《祝福》,这和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一样。袁雪芬讲的真实故事启发了谢晋。

谢晋电影继承中国电影叙事传统,遵循戏剧化的原则安排情节发展的叙述逻辑,精心设计起承转合的叙事关键点,以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满足大众观赏心理,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和视听的愉悦。叙述风格也是很轻松很流畅,没有什么矫揉造作的东西,也没有故意的什么顺序、倒叙、插叙这样一些复杂的叙述方法,绝大部分都非常简单也非常鲜明。

通常谢晋根据影片的主题内涵和故事背景,会选择提炼富有象征意义和银幕美感的典型空间,如《舞台姐妹》里水乡江畔戏台便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把戏剧小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台上唱戏和台下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

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表现的特有手段,是导演完成“戏剧性”追求的重要艺术手段。谢晋是深受中国电影传统影响的优秀艺术家,其视听语言的运用纯熟、流畅,并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征。这一特征表现在视听空间的构思上和音乐的运用上尤为突出。

谢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人性的表达。即谢晋电影的史诗内涵,是“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意志的人格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的影片都能与中国的近现代乃至当代史的一部分挂起钩来,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艺思潮和公众的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剧变紧紧地纽结在一起,是在“用电影抚慰我们生存的年代。”

谢晋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也在电影创作中实践着这一理念。他的电影紧跟时代,但因注入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又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意义。谢晋的作品几乎部部关注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将家与国交织在一起,将政治与伦理交织在一起,将社会批评与道德抚慰交织在一起,既给观众带来情感和精神抚慰,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总结式或先导性的指向。

他的影像所呈现的对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社会、政治、人文的大胆而超前的思考,在那个年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它所代表、所传承的中国电影传统中最宝贵的创作精神正是对于民族历史、社会发展冷峻而又置身其内的回瞻。

不仅如此,谢晋电影无论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今现实的询问,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坦言:“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示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舞台姐妹》则更强调其对社会弱者和女性的人文关怀。

所以说,谢晋电影以深情、深沉、冷峻的创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些负面现象,旨在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激励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即一个个时代结束了,但谢晋电影的“人性”魅力并没有随之消亡。它不仅带给人们美的艺术享受,还高扬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向上的力量。于是,谢晋往往以人物的命运变化和精神历程来折射大的时代背景。

在谢晋电影中,人物通常生活在公共的政治空间,他们的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导演尤为关注人物在人生关键阶段的大起大落,而时间跨度也较长,从激扬的青春到中年的沉痛,谢晋电影往往通过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折射社会,反思历史。因此,注重人物命运的跌宕、反差、对比是谢晋电影中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早期影片创作中,人物命运被赋予鲜明的对比意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悲喜两重天既满足了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戏剧化”期待,又形象而直感地传达着批判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教化思想。而影片《舞台姐妹》在人物设计上就贯彻着明确的对比意识。月红与春花同为舞台名优,却走上了革命进步与腐化堕落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影片初始着力刻画两姐妹性格上的差异,为她们日后的选择铺垫了较为丰满的心理基础。如在唐经理的办公室,成名三年却第一次领包银的两姐妹心态各异。春花是冷静淡然,为艺术的纯净而拒绝出演《马寡妇开店》这类艳情戏,月红却是虚荣贪利,在纸上练签名。这类细腻的性格刻画与人物命运的起落相辅相成,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动。

舞台姐妹 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www.61k.com)
本文标题:舞台姐妹电影-舞台姐妹 影评 分析谢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769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