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将相和里的词语
将相和里的词语
重点生字
璧:bì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美玉的通称: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样圆而亮的太阳).璧月.
笔画数:18;部首:玉;
笔顺编号:5132*****214
造句::“和氏璧”是传说中的无价之宝.
臣:ché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古人谦称自己.古代指男性奴隶:臣仆.臣虏.君
笔画数:6;部首:臣;
笔顺编号:125125
造句:这位英名的君主臣服了周边虎视眈眈的异族.
诺:(诺)nuò
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答应,允许:诺言.许诺.承诺.一诺千金.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213251
造句:他是个极重承诺的人.
廉:lián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便(pi俷)宜,价钱低:物美价廉.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姓.
笔画数:13;部首:广;
笔顺编号:4134*****2234
造句:包大人公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颇:(颇)pō
偏,不正:偏颇.颇覆.颇僻.很,相当地;颇为(w唅).颇佳.颇久.颇以为然.姓.
笔画数:11;部首:页;
笔顺编号:53254132534
造句:她的儿童作品颇受欢迎.
御:(御)yù
驾驶车马:御车.御者.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百官御事”.御下.御众.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用.御览.御旨.御赐.御驾亲征.抵挡:防御.御敌.御寒.
笔画数:12;部首:彳;
笔顺编号:332311212152
造句:他们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
侮:wǔ
欺负,轻慢: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侮蔑(轻视,轻蔑).欺侮.不可侮.古代奴婢的贱称.
笔画数:9;部首:亻;
笔顺编号:323155414
造句:他的行为侮辱了别人的人格.
辱:rǔ
羞耻:羞辱.耻辱.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玷污,辜负:辱没(m?).辱命.玷辱.宠荣
笔画数:10;部首:辰;
笔顺编号:131*****24
造句:任何侮辱他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袍:páo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笔画数:10;部首:衤;
笔顺编号:4523435515
造句:孔乙己身上的长袍满是布丁.
荆:jīng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姓.
笔画数:9;部首:艹;
笔顺编号:122113222
造句:即使前路布满荆棘,她也不会放弃希望.
● 重点词语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5.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6.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 课文重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
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预习,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
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
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 相关知识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二 : 将相和--历史故事
将相和
[www.61k.com)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三 : 将相和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的故事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www.61k.com]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启示感悟
《将相和》分为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说的是秦王听说赵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便是和氏璧。为了得到它,他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此璧。赵王很为难,到底要不要做这个交易。后来,一个叫蔺相如的人,不仅羞辱了秦王一番,还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了回来;第二个故事是《渑池之会》,秦王本想在这次大会中侮辱赵王,可又被蔺相如羞辱了。蔺相如立下了汗马功劳,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是赵国刚愎自用的大将军,他很不服气。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总是避免与廉颇见面,后来,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两人一起合作保卫赵国。这就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智勇双全、高瞻远瞩,还赤胆忠心,是个不可或缺的人才。他懂得思考,为赵国作出了许多贡献,赵国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不难想象赵国将会多么强盛呀!
在这些故事中,最令我感慨万分的蔺相如之所以避免与廉颇相见的原因,是呀,蔺相如根本不怕廉颇,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国着想。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这几句话充分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们从蔺相如的故事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们现在则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像蔺相如一样为国争光的人。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四 : 相册里的故事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望姥姥姥爷,虽然是很普通的一天,虽然是一次很平常的聚餐,但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原因呢,要从姥爷家中抽屉里珍藏的一本相册说起。
吃完午饭,爸爸妈妈陪姥姥在看电视,我拖着姥爷给我讲故事。虽然姥爷有点累,但在我的软磨硬蹭下,姥爷终于答应了下来,而且很神秘的和我说,要给我看一样东西,而且还要给我一个惊喜。我也被姥爷的举动给弄蒙了,想快快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让我惊喜。姥爷拿出一把小小的钥匙,带我走到他睡觉的房间,打开了写字台抽屉的锁,姥爷轻轻把抽屉拉开,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本微微泛黄的老相册,哎呀,真让我失望,不就是一本普通的相册吗?这有什么让我惊喜的。姥爷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说:“今天姥爷就给你讲讲相册里的故事。”
打开相册,我被相册里面的照片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些照片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得,最让吃惊的是他们全部都是黑白色的。一张,两张,五张,十张……有姥爷小时候过年的合影,有姥爷初中毕业的集体照,有姥爷参军时的标准照,还有姥爷在家乡和在部队时的风景照……
我指着其中一张过年的合影照片问姥爷,为什么一家人都穿着“一个模样”的衣服,姥爷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他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衣裳,让邻居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说现在的小天使们每个至少都有多套样式和质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说着说着,姥爷突然指着一张春节聚餐的照片问我:“孩子,今天姥爷家的饭好不好吃?”我连忙说:“好吃好吃,一级棒!”“可孩子,你知道几十年前你可吃不到这么美味的饭菜!”姥爷说,那时候,食品的供应更是让他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食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十几岁时最怕的就是让家长吆喝着去排队,常常在接受这个任务时嘴硬地说“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我正听得津津有味呢,突然我的手机铃响了,是我的好同学给我发来了短信息,姥爷见状,立刻感叹到:“孩子,你看现在通讯多方便啊,你的手机都是触摸屏的了。”姥爷说,八十年代他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需要联系时头疼不已,且不说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有时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每每发出叫声,还要故意装作听不见,让它多响几声……,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仅要用上与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还得夹杂着地方语同时进行,才觉得在人前显圣。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听完姥爷相册里的故事,再想想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不由的感慨起来,我今年只有10岁,若不是看到姥爷以前的“老照片”,真的难以想象生活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不过仔细想想,从我记事起,我的家庭和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山东路小学近几年的变化,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可爱的祖国正在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我的十年经历,只是千千万万个小朋友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会越来越富强。
山东路小学四年级:赵允迪
五 : 将门有将的故事
【拼音】jiàng mén yǒu jiàng
【出处】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 《南史·王镇恶传》
【释义】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将帅家门出将帅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任齐国相国十多年,捞取不少家产,小儿子田文向田婴进言:“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田婴觉得儿子有眼光,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后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
【示例】有子如此,可谓将门出将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本文标题:将相和的故事-将相和里的词语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