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可可西里观后感-泪与恨——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8-05-12 所属栏目:可可西里观后感200字

一 : 泪与恨——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一个神圣的地方,藏羚羊满山奔跑,在青草地上撒下欢快的脚印。

  昔日,而今。

  大漠、狂沙、雪暴、追逐、枪声、鲜血。

  看过几篇捕杀藏羚羊的文章,羚羊眼中哀求的眼神让猎人放下猎枪,再不杀生。一直以为人都会像那样有同情心,都有爱护生命的爱心。当看到千百张藏羚羊皮平铺在地上,看到每张皮上冲锋枪穿过的洞,才知道错了,原来真有如此残忍的人,杀羊不眨眼的人。

  “剥一张皮子五块钱。”撕扯着那柔软的皮毛心里坦荡荡?活生生的一只动物,前一秒活蹦乱跳,后一秒鲜血满地,可怜死都无完尸。给你五块钱,你就撕下了自己的画皮,露出黑色的面孔。你,难道就值五块钱?

  端着冲锋枪,眯着眼,子弹壳清脆的落地声,一个酷毙了的姿势被你糟蹋的一无是处。当子弹穿过羚羊心脏时,你有没有听到她的哀叹声?她不只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为你,为我们人类,她绝望的眼神似乎在呼喊:人类,积点德吧。鲜血汩汩地从心脏流出,枪孔中看到你在笑。该千刀万剐的家伙,车裂都不解恨。

  从来都是打着“动物是人类朋友”的旗号的我们又几时曾为动物们做过点什么,又一种珍稀动物快灭绝了,虚伪的人们流下几滴虚伪的泪,摆一张虚伪的似乎很哀痛的臭脸,写几篇号召人类保护动物的文章,似乎真的很慷慨激昂,放下笔后就像失忆了一样,什么都忘记了。于是动物一种接一种地灭绝,人们一次接一次地装哀悼,如此而已。

  我也很虚伪,只有在看着电影时怒发冲天,看完后写一篇通篇都像泼妇骂街的文章,写完后有一种快感,就像给杀羊的人放血一样,痛快,而我又为它们做过点什么呢?

  我虚伪,我无能为力。

 

二 : 可可西里观后感

在这里,你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题记

镜头一:一只老鹰飞临,紧接着一群老鹰,然后是强巴干净赤裸的背,天葬师挥刀……

镜头二: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静默的尸体旁边,不远处是正在离开的他的同伴,在远处是静默的山峦……

镜头三: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的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李敬泽说陆川的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次革命----审慎的支持,感觉影片最主要的倒不一定是美学意义上的革命,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砰”,一个生命结束了,死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放下枪,跟我走。”生命的结束可以如此的简单。

白衣的少女,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鹰,颂经的喇嘛。一切纪念只是对生命存在的提示,纪念是虚无的,而存在本身偏偏又要籍虚无证明,因为存在总是那么容易被忽略。

当那些藏羚羊挣扎的身躯、抽搐的四肢残酷而真实的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的心是痛的,而当那些血红的骨架、遍野的羊皮以及为了5元钱而剥羊皮的麻木牧民的镜头出现时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然而只是愤怒而已,现实不因为一个旁观者的愤怒而改变!

悖论?

荒诞?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我们看到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我们欲哭无泪!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拿到的英雄在为了保护藏羚羊而奔波卖命,可他们自身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保护和支持;他们或饿死,或被盗猎者打死,或被流沙淹没,他们并不如一只藏羚羊活的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者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的生活!后来他们幸存下来的竟然有8人被政府起诉,判刑,理由是他们私自卖了从盗猎者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

《可可西里》中的谁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日泰吗?他是领袖,是父亲,是雷厉风行的行动者,他的行为清晰,但给我们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模糊,他的身上混杂了英雄和现实,事实上整个电影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心态。它是一个在荒诞境遇中已经放逐了自我,已经把自我的位置和意义完全抵消、异化掉的人物。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而后,日泰单身遭遇老板被打死。似乎日泰的

牺牲时对他银幕形象的升华,或者说是一种保全。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化的英雄,甚至非英雄。他是一个在沙漠花自然环境和在艰难、充满无力感、荒诞感的社会环境中枯萎、坍塌的人物。

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叫刘栋,他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也有自我猛烈的生命本能情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三陪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用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也就是这寥寥几个镜头的事先铺垫,所以当刘栋转身疯狂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被流沙一寸一寸埋没于灭顶之灾时,我们才会在可怕的静默中被人文温度深深震撼!

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

一个队员在风雪绝境中扎寨三年则象征了一份坚守:为了我们自己的羊子!而藏羚羊猎杀者的同谋马占林的叹息却也不自觉地击中了我们的自然生态也包括整个人文处境:“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因此面对生存无奈却也觉生命无辜的马占林一家数口,就只得为国际时尚去层层残忍刀剥藏羚羊的血肉与毛皮。

追马占林与他儿子的巡山队员因肺水肿倒地,救他的却偏偏是马占林的儿子。最后,救下尕玉也是那个盗猎者的帮凶。

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马占林也会在最后告诉幸存的记者沿着抢手们的脚印走就可以走到公路。

随着物质一天天的丰沛,满世界充斥着华车鲜服和莺歌燕语。“转山的人的手和脸很脏,但他们的心是很干净的”。人们习惯用灵魂的高贵来衡量人,然后习惯于笑之骂之。在座的还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心比那个马占林干净呢?----“扒一张皮子5元钱!”也许区分真的就在有无“衣冠”这两个字上。

现实中,“好”与“坏”无法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是道德屈从于生存。

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这大抵又是一个意淫者起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不详的名字。 美丽少女是悲哀的,从古自今多是被财富和权势占有,沦为玩物或者花瓶,而财富和权势的背后又有太多的罪恶,所以美丽的少女从古自今多是和罪恶共存;在道德和法律失去约束力的时候,美丽少女又会被普通如你我的男人凌辱,被老女人丑女人的嫉妒眼神杀死唾沫淹死,这样的故事在《狗镇》里被拉斯。冯提尔用放大镜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即便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美丽少妇也一样难逃厄运。总之美丽的少女的命运多是凄惨的,这也印证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句古语。

所以,当一个地域被人用“美丽的少女”命名的时候,这里一定是危险的,是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对于可可西里,我宁愿把他翻译成“美丽的藏羚羊”,因为哪里几万年来一直是藏羚羊的天

堂乐土;而如今这美丽的藏羚羊的家园被人类肆意践踏,她们也被人类残酷蹂躏。

那么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的更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可可西里,生死,善恶,暴力,血腥。那里不属于人类,更不属于女性。一句“好姑娘多的很”,说得多么可笑,却让我笑不出来。可可西里,他们用最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唯信仰作伴,用我们无法想像的意志生存。面对着枪口,日泰还可以挥出他最后那一拳,然后,随着“砰”一声枪响,倒地,抽搐,再一颗子弹,不再抽搐。强巴走了;刘栋走了;连坚强的洛桑也会在雪地里挣扎的哭着说:“我们走不出去了”,队员一个一个的消失,最后是日泰队长也躺在那片土地上。

我们思考,然后我们理解,然后我们恍然: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车水马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安逸的品着咖啡。精神一天天委顿,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四处唯利的世俗社会,我们去何处寻找精神的丰满。

关于生命,关于信仰,我们知之甚少,而且向来如此。

但现在,我终于可以说一句了:“印在衬衫上格瓦拉头像过时了!”

一个非洲小难民濒死前嗫嚅着“面包会有的”,作为听众的我们是该唱挽歌,还是祈祷——就现在,你说!

三 :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记得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可可西里”这个词,听着就感觉应该是个美丽神秘的地方,当陆川导演拍摄了电影《可可西里》就迫不及待想去一饱眼福。最近在一堂环境法课上,陈老师给我们放映了这部电影,时隔多年再一次观看,又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现今可能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增加,随之有了更深、更多的感触和想法。

《可可西里》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可可西里。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 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在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由于一群盗猎者的闯入,保护站的巡山人员被其杀害,藏羚羊的保护者死去,因此藏羚羊群惨遭屠戮,巡山队员连夜紧急出发,寻找那群可恨的盗猎者,可他们却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里,只剩下上百只被剥去皮的藏羚羊,巡山人员继续追踪着。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反映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

在《可可西里》中,我并没有看到多少活着的藏羚羊,看到的大多是藏羚羊的尸骨和皮毛,可以看出它们的生命是以一种多么粗暴的方式被剥夺的,秃鹫还在啄食着已经不新鲜的骸骨,扑扇着翅膀。这是人类的杰作,我无地自容。忽然觉得,从未为自己身为人类而这么惭愧过。 不过《可可西里》并没有让我对人类悲观,它还讲述了这样一群人,日泰队长和他的巡山队员,他们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与偷猎者做生死较量的巡山队员的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几把破枪、几辆破车、几件破衣,面对随时出现的流沙,面对同样装备的偷猎者,甚至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可是就在那样的待遇下仍然不惜自己的生命守护藏羚羊。面对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抉择,他们更多的是无畏的勇气,兄弟间浓厚的情意,及他们对可可西里执着而坚定的爱。他们保护可可西里的道路是那么的艰难,无论他们的前方是多么危险,他们的脚步依然坚定,在与盗猎者循环往复的交战中,他们是胜利者。我们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他们,更应该献给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1

不过他们为了继续巡山的经费,为了救垂危的弟兄,偶然也会卖收缴来的藏羚羊皮。我清楚地记得日泰队长的那句话:“见过那些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脏得很,但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他们中会有人死,死在无际的风雪中,阴险的流沙里,或是盗猎者的枪下。对于巡山队员来说,死亡、痛苦、寂寞已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定,更加坚毅,子弹可以穿过他们的身躯,但永远不能穿透他们纯净的灵魂,因为他们知道,保护可可西里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信念永远是光明的。或许正因信念是生命中与一切困难挫折抗争的动力,就如在每次的地震等灾难中,我们看到那些受难者坚强地挺过来也应该就相信信念的强大力量了。

巡山队员和盗猎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的群体,枪口对着枪口。那些偷猎者本身也是一个悲剧,其实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他们无良,也许他们家里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无可奈何。在生与死,在人与动物之间,他们不得已选择了这条路,我们能指责什么呢?这是一对社会的矛盾,已经超出平常人思考和解决的范围了。但是,人和动物决不是必然矛盾的。他们是我们的朋友,而且从来没向我们索取什么,我们却要了他们的命,难道生死朋友是让朋友死而自己活吗?

影片中的马占林是一个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角色,对这些人,我抱有更多的不是同情,而是悲哀。我悲他们内心的信仰的丢失、我悲他们道德伦理的遗落、我悲他们为贫困所迫竟将宝贵的生命践杀于手中。他们不但夺去了美丽藏羚羊的生命,同时也夺去了自己生命中的信仰。从马占林得意的“我是这一带剥皮剥得最快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本该让人不耻的犯罪行为,竟在贫困的驱迫下,为了生存而成了众人的追逐。影片对于马占林的人物刻画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时引起我们有关人文的反思却是无穷尽的。对于凡人,如果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伦理将不复存在。然而,人的堕落或许有诸如贫困的环境因素,但这必然不是全部的原因。当一个人为了逃避某种痛苦,放弃了内心的信仰时,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成为世间的猛兽。 信仰——坚持的源泉,与“马占林”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巡山队员们。这一处理加强了《可可西里》的思想性,足以震撼任何一个观者的心灵,使一个具有信仰的普通人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在加入巡山队之前,他们其中也不乏生活优越者。但是,为了美丽的可可西里,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每次“要活着回来”的巡山队。从影片开头巡山队员被杀的那一幕中,我们已经得知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明了为实现信仰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觉得《可可西里》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真实。生命—— 藏羚羊的生命,人的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的确, 2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难道动物的生命低贱吗?我们不应该再仅仅是观众,即使不能亲自参与保护藏羚羊的队伍中,也应该懂得:对于环保,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要同许多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对于那些为此付出心血的人们,我们要心存感激。我们人类是愧对于大自然的,所以我们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被我们人类肆意的践踏和破坏,如果人类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将迟早会自取灭亡,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我们的美好家园。

《可可西里》阐述了一个生命与死亡、信仰与永恒的轮回,给人以无比的震撼,是一部感人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片,它唤醒我们心中那久违的良知,去拯救那些无辜的野生动物;激发我们内心的怒火,与盗猎者作殊死的搏斗;它引发我们对脆弱的生命的思考,生与死竟会如此的不堪?看完全片,我才了解导演陆川为什么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所以,别人看来恐怖而狂躁的可可西里,在他们眼里却是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巡山队的每一个人,都坚定地相信他们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都有了对“可可西里一定会受到更好保护,更加美丽”的确据。信仰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所以,他们不会因为困苦的生活麻木或迷失;也正因为有了信仰,他们才有了巨大的希望,有了为之奋斗的坚强意念,从而生成了强大的人格、精神力量,做到了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其实的确如此,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挫折、人生的低谷,但是没有什么是跨不过去的,只要心存信念,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到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观众,我故然为巡山队队长的结局感到沉痛。但是,仅以自己的立场断定他是不幸的,也未免过于主观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日泰最期望的结局。作为一个战斗者,他以不屈的姿态和自然环境、贫困、偷猎者战斗了一生,最后,在他挚爱的土地上,做出最后一次关于生存的挣扎,找到了“战士的归宿”。此时此刻的日泰,所散发出的强烈的生存与信仰的和谐统一,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比的,这也许正是其他队员一直探寻的境界,也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3

本文标题:可可西里观后感-泪与恨——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887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