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鹗-高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3 所属栏目:高鹗

一 : 高鹗研究

高 鹗 三 题

张 冠

祖籍铁岭的清代文学家高鹗由于续补了曹雪芹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直受到红楼梦研究者的关注,有关高鹗的历史资料也陆续得到披露。

1999年有人“发现了高鹗于1795年参加会试时填写的履历”,高鹗填写他的“始祖世居沈阳三台子,旗籍是镶黄旗满洲”。由此就断言说:“高鹗在自己的著作中冒称铁岭高氏,借以提高自己的族望。”“今天沈阳北陵公园之北的三台子地方,即为高鹗的祖居地”。 (张杰:《高鹗祖籍在沈阳》,《红楼》季刊1999年第4期。)

高鹗硃卷“履历”原件藏于上海图书馆,载于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第四册,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出版。硃卷者,即举子的试卷弥封后交謄录生用硃笔重新謄写的卷子。(考生用墨笔所写的试卷称为墨卷,亦称闱墨。)硃卷的作用是使考官无法辨认应考者的字迹,以防止其舞弊。硃卷上的笔迹,已不是原考生的笔迹,但所填的“履历”则是依据考生自己填写的内容照录。清代科举制度规定:硃卷一般由考生履历、科页和考生的文章三部分组成。高鹗参加乾隆乙卯恩科会试的硃卷只存有他的履历和科页,并附有原注“缺文章”。

由高鹗自己填写的硃卷“履历”的发现,我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详细地深入了解高鹗。

一、关于高鹗的祖籍问题

本来高鹗祖籍铁岭已是定论,一直没有疑议。但是顾廷龙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第四册中记载,由于高鹗自己填写他的始祖“世居沈阳三台子”,旗籍是“镶黄旗满洲都统内府汉军延庆佐领下”,由此引起了角度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认为,高鹗硃卷“履历”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高鹗的祖籍是铁岭,而且进一步证明了高鹗的祖籍是沈阳北部的铁岭三台子。因为当年沈阳北陵一带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陵区,是严禁老百姓居住的;如今的沈阳北陵三台子,是在民国年间才逐渐形成的村落,说“世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铁岭三台子是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的村落,才有资格说“世居三台子”。高鹗亲笔填写的“履历”并没有隐瞒始祖“世居沈阳三台子”的事实,高鹗的“履历”不能证明是他冒称铁岭高氏,而恰恰说明了高鹗是属于铁岭三台子的高氏家族。

依据已有的历史材料,高鹗的祖籍是铁岭三台子有以下证据。

1.有高鹗本人自述。

高鹗在程甲本《红楼梦》的序里自称“铁岭高鹗叙并书”,又在《红香馆诗草》序里自署“铁岭高鹗序”,这两篇叙(序)文均有手书墨迹传世。1791年萃文书屋的活字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序言,落款处写:“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咸丰辛酉重刊《红香馆诗草》序言的落款写:“甲戌之秋八月既望,铁岭高鹗序”。另外《兰墅砚香词》自题:“奉天高鹗著”。他的弟子爱新觉罗增福在《月小山房遗稿》序里也说:“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 所以“高鹗自称是铁岭人,又称是奉天人,并不矛盾,……他的祖籍本来就是奉天铁岭”。 (蒋金星:《高鹗籍贯新考》,《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胡文彬先生的观点比较实事求是,他没有下断言。胡文彬先生认为,过去根据官私记载,我们只知道高鹗的祖籍是“铁岭”,亦偶见“奉天高鹗”。据“履历”可知其始祖名可仕,“世居沈阳三台子”。这是高鹗署“奉天”之来历。高鹗又填“铁岭”,有两种可能:一是“始祖”之后,高家迁于铁岭,至高鹗七代,可以填铁岭;一是三台子属铁岭辖管,自可以称为铁岭人。不管如何,从“世居沈阳三台子”到称“铁岭”籍,均无法说明高鹗是为了攀附雪芹祖籍或是攀附铁岭高氏望族。

2.有铁岭高氏家谱为证。

近年来,经过多方考证,证明高鹗的老家就在铁岭县镇西堡镇三台子村。高家的后人,至今还仍然住在铁岭三台子、木厂一带,高鹗的老家不是沈阳北陵附近的三台子。高鹗家族属于铁岭高氏家族,三台子就是今天的铁岭县三台子。

今天,我们不但知道了高鹗的祖籍就是铁岭的三台子,而且在铁岭三台子发现了高氏家谱。几年前,我们在铁岭县镇西堡发现了高海东先生珍存的《高氏谱书》。这本谱书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高海东之父高连秀根据家藏的《高氏谱书》重修的,该《高氏谱书》序的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壹月八日。这是铁岭高氏归入汉军正蓝旗一支的分谱,是高尚义的嫡裔,与高其佩、高鹗为同宗本家。《高氏谱书》篇首记云:盛京正蓝旗汉军第二佐领下贮册载:距(盛京)城一百五十里坐落铁岭县西北二十里镶黄旗界内镇西堡居住;京都正蓝旗汉军第四甲喇存贮三辈册载;户部兵部二部亦在册载。高氏谱书的发现证明铁岭镇西堡是高氏明清时期的祖居地无疑。

《高氏谱书》谱内虽然没有记载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高鹗等人的名字,但在第三世记有高尚义堂兄弟五人,而高其位、高其佩是高尚义的后裔,故《高氏谱书》记载的这一支与高其位、高其佩是同族无疑。

3.有铁岭高氏祖茔为证。

高鹗为铁岭人亦有高氏祖茔为证。铁岭高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高其位、高其佩一支的先祖为高友,明代从山东莱州迁居到铁岭,后金天命年间归附八旗兵;其家族则分布在汉军八旗各旗,还有一部分则归内务府八旗;高其位、高其佩为康熙雍正朝名臣。其家族另有人在正蓝旗汉军第二佐领,正蓝旗第四甲喇等部,其中高拱极为崇德七年正蓝旗甲喇额真。

在今天的铁岭县镇西堡镇三台子村仍有高氏祖茔七、八处。据高氏祖茔的后人们讲,他们祖上就传说高氏居铁岭三台子,老祖坟在三台子村西5里的镇西堡沟子南,后来锡伯族人迁到三台子村居住,高氏族人才逐渐移居镇西堡。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宗是拽龙尾巴进京的,在北京有老宅子,后来不知犯了什么错被贬,迁回铁岭老家”……又说他们家族“出了高其倬、高其佩等名人”。

另外,《红楼梦》后四十回书中使用了许多铁岭方言。据陈靖先生统计,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高鹗不但用了150多个铁岭方言,而且还非常熟练、运用自如,亦可以间接证明高鹗的老家是铁岭和《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续的。

二、关于高鹗的生年问题

由于高鹗的硃卷“履历”确切地记录了高鹗的出生年月日,对研究高鹗的生平及续写《红楼梦》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历史坐标,对于我们如何认识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小说有着重要的帮助。

以往满族史、文学史和一些研究文章中提及高鹗的生年,均系推测之词。用“约”或“约生”之类词,并没有提供史实根据。按照以前的推论,患有消渴病(糖尿病)的高鹗,享年应该是78岁。

硃卷“履历”上记载高鹗的出生日期是“戊寅年十月十七日寅时生”(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第四册,《高鹗》,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出版,第37页。),也就是乾隆二十三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寅时(公元1758年11月17日凌晨3-5点钟)生。按目前已知高鹗主要事纪中的年龄排列,高鹗应是嘉庆二十年(1815)卒,享年57岁。(张杰:《高鹗的生卒年》,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5月16日第7版。)

据此推算,高鹗中举时间l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年30岁;中进士时间1795年(乾隆六十年),年38岁。他受程伟元之邀参加整理和排印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时间是1791年,年34岁;写《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一诗,年35岁。

从1978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关高鹗的史料记载来看,高鹗入仕的年龄也应为壮年而非老迈。根据硃卷“履历”的记载,高鹗在嘉庆十八年应该是55岁,这样才符合“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的评语。如《嘉庆六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内阁中书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九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内阁典籍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十五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督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嘉庆十八年京察二等官员册》载:“督察院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高鹗: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这四个年份的“考语”都是两个字“勤职”。(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二辑,《关于高鹗的一些档案史料》。)高鹗的京察记录始终是二等,系普通官员,而按照嘉庆朝规定,普通官员退休年纪不得超过70岁。(张杰:《高鹗的生卒年》,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5月16日第7版。)

三、关于高鹗的续书问题

由于硃卷“履历”记录了高鹗准确的出生年月日,这就为解答高鹗是续作还是续补《红楼梦》后四十回提供了重要依据。

1. 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而是《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者。

曾经有人质疑,《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十年辛苦,书未成而亡,为什么高鹗却花了很少的时间就完成了后四十回的续书?正忙于科举的高鹗怎么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续完《红楼梦》后四十回?续红楼者有许多人,为什么高鹗那么幸运?更有人认为,据高鹗的履历记载他是乾隆二十三年生人,岁数太小,不足以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高鹗的硃卷“履历”恰恰回答了上述问题。从高鹗的履历看,高鹗的年龄不大可能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而且高鹗也不具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时间。因为高鹗当时正忙于科举,根本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续完《红楼梦》后四十回;而且高鹗整理《红楼梦》后四十回之前,已经有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石头记》流传于世;高鹗的年龄、阅历及社会地位都证明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而是《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者。有人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散佚的未定稿,高鹗是在“更无他本可考”的情况下,“略为修辑”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文字是高鹗所补。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下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补”字有人解释为“补作”,但理解为“修补”之义更为妥当。胡文彬先生认为,张船山的诗注里说的“补”,从训诂的角度说,补和续作是不相同的。高鹗和程伟元的叙和引言中对“补”字也作了说明,即补遗订讹。根据高鹗的出生年月日分析,《红楼梦》后四十回应该是高鹗续补,而不是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并说:“其补《红楼梦》当在乾隆辛亥时,未成进士。”也就是说高鹗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编辑整理修改者,而不是原作者。

高鹗投身于《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是应了程伟元的邀请,即高鹗不是主动来做这项工作的。程伟元在京化数年之功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陆续购得后四十回续书残抄本,主动邀请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此时,正是高鹗中了举人但却没考中进士的阶段,而且还准备继续考进士。据胡适先生考证,高鹗用于整理《红楼梦》的全部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而现在通行本的后四十回,却也是称得上精心杰构的佳作,“高本四十回大体上所有前八十回的伏线,都有极精细出奇的接应”(见林语堂《平心论高鹗》)。综合起来说,高鹗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续写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来,他没这个时间、没这个心思、也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家庭环境、个人人生经历。高鹗与程伟元是“分任之”、“遂襄其役”,共同整理完成了《红楼梦》。高鹗对后四十回只是做了修补整理工作。

依程伟元、高鹗关于《红楼梦》的《序》及《引言》中的交代,程伟元邀请高鹗共同整理亦即编辑出版《红楼梦》是高鹗中举两年多后的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的春天,此时的高鹗“闲且惫矣”。高鹗中举是在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乡试,高鹗中进士是在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会试。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鹗在考进士失败后,被程伟元邀请去参与编辑整理《红楼梦》,因为距下一次会试还有三年的时间,所以刚考完会试却遭失败正好是高鹗“闲且惫矣”之时,这也佐证了高鹗在时间上只能去整理编辑《红楼梦》,而没有时间去续写后四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邀高鹗共同校印《红楼梦》一书,并于当年冬至后五日以活字版由萃文书屋首次刊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世称“程甲本”)。高鹗在卷首作了《红楼梦序》。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与程伟元重新校订《红楼梦》,又排印了程乙本,大量改动前八十回文字情节,续书亦多有修改,仍由萃文书屋印行(世称“程乙本”),此后坊间通行即此种刊本。高鹗与程伟元联合署名《红楼梦引言》。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原作者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况下,只写出前八十回,其余部分还来不及最后定稿就不幸去世。《石头记》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据记载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红楼梦序》)程伟元、高鹗用了数年时间,先后从藏书家中、故纸堆里、货郎担上、旧书摊头,搜集来的各种前八十回手抄本和后四十回部分残稿,然后经过分析研究,拼凑整理,按先后次序补编出后四十回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邀高鹗将历年搜求所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做了一番“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工作,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程甲本”。程甲本初刻畅销,接着程高二人又毁版而刻程乙本。次年(1792),程高“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对程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这就是社会上颇为流行的“程乙本”。从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全璧本《红楼梦》完成之时,高鹗曾赋绝句一首,题为《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云:“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可以说高鹗是《红楼梦》版本史上的重要人物,没有高鹗便没有《红楼梦》传世。

2. 高鹗整理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没有“作伪”。

由于高鹗不过是《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者,说高鹗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作伪”的说法也不攻自破。

其实许多红学家早就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没有“作伪”。早年,俞平伯先生就放弃了“高鹗续书之说”。(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广东容庚先生“向来就不主张高鹗续书那一套”。范宁先生《跋高鹗手定本》谓:“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鹗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高鹗只有‘修补’,未尝作伪”。吴世昌先生就“相信后四十回一部分是曹氏原稿”。(吴世昌著:《红楼考证》(英文版))赵冈先生认为:相信后四十回不是高作伪,也不是雪芹原稿,是另一位雪芹的堂兄所续。说高鹗作伪是“绝对的冤枉”。曹允中先生认为:就红楼第五回十二支曲文,证明后四十回完全与雪芹计划的《写作大纲》相符,而且高鹗未尝作伪。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总而言之,新材料的发现证明高鹗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在《红楼梦》上作伪。短短两年的时间,高鹗是可能写出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后四十回的。同时,高鹗也不可能在考进士之前,有时间花很大精力去续写《红楼梦》。

从高鹗的履历看,高鹗对《红楼梦》不过做了续补工作。当年,高鹗作为一名刚刚中举3年的举人,他还没有资格成为受和珅指使、用心险恶的篡改《红楼梦》的“文化特务”。所以,我们应该用比较公允和宽容的目光来看待,让为保全《红楼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高鹗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让饱受贬斥的后四十回显示出应有的色彩和内涵。蔡义江先生就认为:“我想续书改变繁华成梦的主题、不符合原著精神等种种问题,是出于续作者在思想观念上、生活经历上、美学理想上、文字修养上都与曹雪芹有太大的差距,无法追踪蹑迹地跟上这位伟大的文学天才,倒不是蓄意要篡改什么或有什么阴谋。”

曹雪芹的生前好友敦诚是在1791年程甲本出版后一个月去世的,敦敏去世于更晚一些的1802年,而且在程高本问世之后,明义、墨香等人的诗文也屡见纸端。他们当时都是可以看到或知道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他们都没有对后四十回的著者问题提出任何异议。如果高鹗在这些人都在的时候就作伪续书,他们会保持沉默吗?实际上《红楼梦》后四十回为程伟元历年搜集所得,高鹗仅仅作了一些“改订”,所以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写是不对的,大骂高鹗“作伪”之词也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公案,就是高鹗曾经被误以为是张问陶的妹夫,说高鹗为人不厚道、虐待妻子张筠。以前,胡适、俞平伯、王利器、周汝昌等许多红学家都曾误以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只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但又不能坐实张问陶妹夫到底是谁。

最近在四川发现的《遂宁张氏族谱》记载,证明张问陶四妹张筠的丈夫不是高鹗,而是汉军高瑛(东冈)之子高扬曾。《遂宁张氏族谱》及有关史志资料记载:遂宁张氏系清代蜀中望族,从清初宰相张鹏翮到性灵派大师张问陶,“一家男女尽能诗。”嘉庆二年(1797)冬,张问陶在为其父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中云:“府君讳顾鉴,字镜千……女二人:长适湖州太学生潘本侃;次适汉军高扬曾。”次女即张问陶四妹张筠。民国13年刊本《遂宁张氏族谱》卷一载:“张顾鉴,字镜千……子三人:问安、问陶、问莱。女二人: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由此可知:张问陶四妹张筠的丈夫不是高鹗,而是汉军高扬曾。(胡传淮编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1月出版)终于洗清了高鹗蒙受的不白之冤。

3. 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红楼梦》在中国的普及应归功于程甲本的出现,而高鹗正是《红楼梦》程甲本的整理者和出版者之一。实事求是地说,高鹗修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高鹗修补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使续补的《红楼梦》能够与前八十回相互呼应,使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有了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高鹗的最大贡献在于能遵循曹雪芹隐喻暗示的线索,大体完成全书的悲剧构思,使故事首尾完整,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尤其是完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把黛玉之死安排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花烛之夜,增强了悲剧的艺术效果,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倾向,因而使《红楼梦》得以迅速广泛地流传开来;某些重要情节基本遵照曹雪芹的原意,如贾府的败亡、被抄家等,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后四十回对大观园萧索冷落气氛的描写,与前八十回的描写有比较强的对比及感染力,反映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变化趋势。写大观园由起初的“花光柳影,鸟语溪声”,充满欢乐,发展到后来的凄风苦雨,笼罩一片淡淡的哀愁;到抄检大观园之后,更是“寒塘鹤影”,“冷月花魂”,呈现出花木枯萎,彩色剥落,“瞬息荒凉”。

从小说的创作角度来看或从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上说,程甲本《红楼梦》是首成完璧,大体上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美。高鹗的续补使小说的故事显得完整,便于阅读和流传。高鹗在历史巨著《红楼梦》创作出版发行整个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没有铁岭高鹗,也就没有巨著《红楼梦》。

高鹗及程伟元是保存曹雪芹名著《红楼梦》的功臣,他们有保存名著《红楼梦》残稿及补订编勘刊印流传之功。程刻本刊行后,开辟了《红楼梦》刊印流传的新时期。据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属于程本系统的本子,就不下百余种。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据胡适所藏程乙本重新校读排印后,程乙本亦广泛流行。解放以后,大量标点校勘加注的印本,便都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而绝大多数读者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本子,了解认识了《红楼梦》。

续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安排,背离了曹雪芹原著的精神,削弱了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二是在人物性格描写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失败之处,在某些方面歪曲了宝玉和黛玉的形象特征,写宝玉忽然热衷于仕途,愿意攻读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名列金榜,中了第七名举人;黛玉也忽然变得“势欲熏心”,居然也谈起八股文的好处。三是在艺术描写、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上,也比前八十回逊色,有的描写重复,有些细节处理得失当。此外,高鹗对前八十回的改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著。所有的缺陷,都显示出高鹗与曹雪芹的思想情趣的差异。尽管如此,这种续书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红楼梦》续书相比,显然还是胜过一筹。

总的说来,续补虽然有不少缺点,但还是功大于过。林语堂先生说:“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唏嘘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消遣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极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初看时若说繁华靡艳,细读来皆字字血痕也。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没有高本四十回,我们看得出紫鹃人品的高贵吗?没有后四十回,看得出贾母的心里,不是表面上仅知享乐的聪明老太婆吗?……”(《台湾红学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第743页。)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后四十回虽然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鲁迅先生认为,虽有贾氏“兰桂齐芳”,但仍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所以得出结论:“前后起伏,尚属接榫”。高鹗对后四十回有“补遗订讹”之功。

4.高鹗整理编辑出版《红楼梦》的重要作用。

我们承认高鹗是《红楼梦》的整理编辑出版者,并不影响我们评价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及作用,而且是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程甲本的出现结束了《红楼梦》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时代,从而使《红楼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阅读到完整的《红楼梦》,使《红楼梦》更加深入人心,这就是高鹗的贡献。程高本的问世,《红楼梦》有了全璧本,后四十回也便成了《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广大读者所认可。程高本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手抄本的八十回《石头记》。正如逍遥子《后红楼梦序》所说:“自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许多红学大家都给予高鹗续补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小说以客观而公正的肯定,认为高鹗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使曹雪芹残缺的前八十回小说终于形成完璧,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

由于高鹗参与续补古典名著《红楼梦》,使得高鹗扬名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曹雪芹去世以后,也有不少文人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续书,而且这些续书几乎都是让林黛玉起死回生和贾宝玉成亲。唯有高鹗和程伟元补续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因此才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并广为流传。

在程甲本问世前,脂评本在社会上也手抄流传,但其影响是有限的。程甲、程乙本相继印行后,《红楼梦》立即迅速地传向全国。“世人喜观高本,原本遂湮。”(平步青:《霞外捃拾》)高鹗续补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创作的前八十回原著一起家喻户晓,流芳百世,并且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能够在众多续红之作中脱颖而出,足见高鹗的见识与文学功力;高鹗续补《红楼梦》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选择,不但使他得以与曹雪芹并肩而立,而且也使他接受着后人并不友好的审视和品评。两个世纪以来,《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是高续一百二十回本产生的。世世代代的广大读者是通过阅读一百二十回本,认识《红楼梦》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的。

冯其庸先生在为纪念程甲本问世二百周年而作的长篇文章《论程甲本问世的历史意义》中概括了程甲本的历史功绩,他指出:“程甲本问世是历史的必然;程甲本的问世保全了《石头记》前八十回的基本面貌;程甲本的问世促成了《红楼梦》的第一次大普及。”(冯其庸:《石头记脂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84页。)红学家启功先生在1986年哈尔滨举行的国际红学研讨会上,曾写诗一首以表祝贺,诗云:“三曹之后数芹侯,妙笔高程绩并优。神智益从开卷处,石狮两个一红楼。”充分肯定了高程续补的功绩,这是公允的。《红楼梦》问世迄今二百余年,林林总总有许多续书,唯有高程的续补与原著合在一起,风靡传诵至今不衰,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

“www.61k.com”

二 : 高鹗简介

高鹗
  中文名称: 高鹗
  又  名: 字云士 字兰墅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  族: 满族
  生 卒 年: 约1738~约1815
  相关人物: 乾隆

  生平简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高鹗是如何续成《红楼梦》的?这是世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红楼梦》问世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当时文字狱还在盛行,要订正、续写暗喻清王朝败亡的《红楼梦》,谈何容易?从乾隆皇帝到高鹗的家人、亲友,还有胆小怕事者、别有用心者、欲借此书构陷高鹗者,都是一道道难逾的高墙、阴沟。 高鹗冲破了所有险阴,凭著非凡的才智与执著,以及对曹雪芹《石头记》的透彻理解,进行了创造性续写。并且借助他人之力——同窗挚友、曹雪芹的友人、皇室中人,尤其是巨贪和坤的力保,最终使《红楼梦》问世! 在续写《红楼梦》期间,相伴著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绝唱。当初若没有那位被迫出家、温柔刚烈、脂砚斋的外甥女畹君,便没有今天《红楼梦》的流传。
高鹗,字兰墅,一子云士,别号红楼外史。他生于约1738年(乾隆三年),死于约1815年(嘉庆二十年)。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与曹雪芹创作的前80回相比,在思想艺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基本完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并给《红楼梦》以一个完整的形态,有利于它的传播。

一部小说以其残存的八十回成为一个民族难以企及的文学顶峰,为完成全璧而续补的后四十回竟能达到乱真的程度,与原著一起家喻户晓,流芳百世。如今,就连对续书骂得最起劲的红学家在整理出版《红楼梦》时也不敢弃之而不用,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已使续作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维纳斯残臂的成功续接确确实实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奇迹。

  恰恰是这位奇迹的创造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受到严厉得近乎苛刻的指责和谩骂,在中国文学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作家并不多见。曾几何时,红学家们将难见《红楼梦》全璧的不满和怨气全撒到高鹗身上,对其所做的续补工作全盘否定,横加指责,将其视为篡改《红楼梦》的罪人,还有的红学家将他描绘成用心险恶,受人指使的文化特务。其结果是高鹗以丑角形象在一部部文学史教材中被当作反面人物而游街示众。直到近几年,随著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正常化,人们才开始用比较公允和宽容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上的公案,为保全《红楼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高鹗终于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饱受贬斥的后四十回在红学家眼里也有了新的色彩和内涵。沧桑百年的荣辱兴废、风风雨雨,真是令人感慨无限,难以辞达。

  用困厄失意、才华过人八个字足可概括高鹗的一生。落魄不遇,使他与曹雪芹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才华独具,使他的后四十回在众多续红之作中脱颖而出。以高鹗的见识与功力,如果他另写一部小说,肯定会得到更高的声誉,但他做出了续补《红楼梦》这种极富挑战性和冒险性的选择,与一位最优秀的天才作家并肩而立,接受后人并不友好的审视和品评。

  “天涯倦客楼头妇,一种消沉奈落何”。十分遗憾的是,因资料的缺乏,高鹗在我们的视野中只是个面目模糊的身影,从其夫子自道及其零星的记载中可窥见其生活人生的一鳞半爪。他虽中过举人、进士,可等他得到这些施展才学的资格时,已年过半百,油然而生夕阳之叹了。随后而来的内阁中书、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等有职无权的谏官、学官官衔让颇有胸襟的高鹗感到失落和惆怅,在不少诗文中,他流露出一种“泥途悲潦倒”的感叹。早年的科场淹滞、晚年的平淡仕途使他始终处于悲苦困厄的心绪体验中,这使他能够在情感上理解和贴近曹雪芹,完成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一方面是“金粉飘零旧梦怀,凄凉往事付歌喉”,另一方面是“学邃才雄”,“誉满京华”。
其过人的学识、出众的才华、生花的口才据说是“凡在有目,谅皆欣赏”,这也许是失意人生的一种必要补偿吧,否则,续补《红楼梦》将成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永恒感叹。

  此外,我们还知道高鹗为人忠厚,常常勖勉、规劝弟子们克尽忠孝,走举业之路。他的八股文写得很好,思力精到,笔力雄健。在诗文中,他还常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怀抹上一层佛老色彩。所有这些,我们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都可依稀感觉到。

  尽管直到今天红学家们对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仍然众说不一,比如有人认为其中有曹雪芹的残稿,但更多的人相信它出自高鹗之手,因为有比较可信的证据。清代著名诗人、高鹗的妻舅张问陶在其《赠高兰墅同年》一诗的自注中明确说:“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高鹗本人也写过一首题为《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的诗,抒发辛苦劳动后的感受。在程伟元《红楼梦序》、高鹗《红楼梦序》以及程、高合写的《红楼梦引言》中,也记述了高鹗的工作:“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至于高鹗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是修修补补,还是凭空营构,红学家们尽可以埋首穷究,互相诘难,但恐怕永远都不会有令人信服的最终结论,毕竟与《红楼梦》有关的谜团太多了。在没有新的材料推翻旧论之前,我们还是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全部归之于高鹗一人。

三 : 古剑 清·高鹗

古剑 清·高鹗

谁有翻译,看清楚了是这首诗的翻译!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古剑 清·高鹗的参考答案

长剑像秋水一样明寒,舞动起来金光闪闪,承载着千百年来烈士的情怀和壮志.

夜里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在闪电中看到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像是老龙在吟鸣.

本文标题:高鹗-高鹗研究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854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