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荀彧简介-荀彧简介 三国荀彧资料

发布时间:2017-08-03 所属栏目:名人简介

一 : 荀彧简介 三国荀彧资料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简介 荀彧简介 三国荀彧资料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www.61k.com]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简介 三国荀彧资料 荀彧的家族

荀彧是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颍阴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人。颍川这个地方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尤其在政治和文化上对中国更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在荀彧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个地方几乎成为帝国政治和文化的心脏,用举足轻重形容也毫不为过。当时有“汝领多奇士”的说法。无疑,中国是一个官僚本位、权力本位的国家,惧怕形形色色的官员以及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大大小小的权力,似乎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官位和权力。所以说,官位的高低、权力的轻重,决定了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也决定着家族的荣辱兴衰。不过,凡事总有例外。二世纪后期,腐朽的东汉帝国肢体上滋生着—种新的社会现象,人们对那些儒雅风流,敢于对抗权力的士人们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这种现象从当时的文化中心——汝颍地区,逐渐辐射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并进一步冲击、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这位荀彧的出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荀彧的祖父淑荀是东汉历期的—位硕学鸿儒,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在荀彧之前,这个家族的政治地位却谈不上显赫。他的祖父荀淑曾做过相当于县长一级的侯相。但为时不久,便弃宫回家务农;他的叔父荀爽倒是做了相当于总理级别的司空,但任期只有五个多月就病逝了。家族多名成员被宦官杀害。荀彧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个特殊的家庭,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已经为他选择了今后要走的道路,也决定厂他以后不可更改的悲剧结局。

三国荀彧慧眼识曹操

荀彧出生于公元163年,距离党人之祸发生只有四个年头。到公九189年宦官被诛除,他二十—七岁。可以说,他是在仕人与宦官的惨烈的斗争中长大成人的。他本人从未亲历过残酷的争斗,但是,家庭的大多数成员都牵涉其中,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时,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震撼可以想见。伯叔的言行甚至鲜血使他从小就明白丁什么是正义,们么是邪恶,也让他明白了何者当为,何者木当为。宦宵被诛除的这一年,荀彧但任了位于现在位于山东境内的一个县的县令。不过,新的混乱很快到来了,关西军阀董卓控制了荀彧朝中大权,诛戮士人,废立皇帝。他的叔叔荀爽走了—条曲线救国的道路,而荀彧眼见朝政混乱,拒绝合作,弃官返乡。荀彧并不是一个消极遁世的隐士,他有着一颗拥刘扶汉、济困救民的雄心。问题的关键是,在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岁月里,到哪里去寻找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明主呢?

一、曹操与袁绍个人能力的对比

荀彧一度与袁绍近在咫尺。荀彧北上途中,冀州形势发生了变化,袁绍夺取了韩馥的州牧之职。荀彧到达冀州后,袁绍待以上宾之礼;但是,荀彧很快离开了袁绍,转投驻东郡(治所在今山东家具西南)的曹操,而与他一起到达冀州的颍川同乡全部担任了袁绍的官职。从各方面条件分析,似乎荀彧没有任何理由弃袁从曹。从名声看,哀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第显赫;而曹操的父亲则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属于名士抨击的“阉宦余孽”这一点使曹操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诟病。从地位看,袁绍时任车骑将军,曹操则只是一个奋武将军,两者相差两级。从实力看,袁绍当时占据了今山东、河北、山西的大片地区,可谓兵强马壮;但曹操则只占据了以东郡为中心的一片不大的区域,兵力薄弱。从荀彧与二人的渊源看,他和袁绍的家乡毗邻,就大地域概念而言,二人属豫州同乡,而且袁绍的父亲袁逢曾聘任荀彧的叔父荀爽担任官职,这应该是相当重要的社会关系;曹操是徐州人,与荀彧家族没有任何渊源,相反,可能还存在某些过节,因为荀氏家族是当时的大名士,以反宦官著称;而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队伍中很重要的一员;甚至就相貌比较曹操也颇不如袁绍,袁绍仪表堂堂,相貌威严;而曹操则身材矮小,轻挑随便。

经过以上:比较,即使智力稍有残缺的人,也可以看出两人的高下优劣了。荀彧以头脑冷静、洞察世事著称,何至于馈昏糊涂到优劣不分的地步呢?实际上,荀彧超常的判断能力以及拥刘扶汉的远大抱负正是在弃袁从曹上体现出来的。对荀彧而言,拥刘扶汉的第一步就是荡除遍布各地的分裂割据势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前的实力固然重要,但发展前景更为关键。尤其是领导人的能力,根据荀彧的判断,曹操远胜于袁绍,这在他以后分析曹,袁的优劣就可以看得出来。

二、曹操于袁绍对待汉庭的态度

荀彧弃袁从曹,与袁、曹对汉室的不同态度有关。荡平分裂割据势力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荀彧毕生有着一个最高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恢复刘姓皇帝的权威,维持汉室的统治,这可能是受到了祖父和伯叔的影响。如果所托之人有篡逆之心,自己的理想就将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即使荡平群雄,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对汉廷的态度,是荀彧选择明主的第二个标准。在这方面,袁绍显然不能令荀彧满意:公正地说,不能说在荀彧到达冀州之前,袁绍就有了取刘氏而代之的不臣之心,下这样的断语,袁绍在九泉之下大概也会喊冤叫屈。但是,说他缺少对汉室起码的尊重和忠诚,即使起他于地下,他大概也会无言以对的。袁绍对汉室的不忠,首先表现在公元190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一事上。当时董卓在洛阳挟持了汉献帝,袁绍沾了祖先的余荫,被关东诸侯推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按说他身为盟主,对拯救蒙难的汉献帝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其表现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内于畏惧董卓兵强,他逡巡不进,致使汉献帝最终被董卓挟持到长安。更令人失望的是,盟主之职成为他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不但置汉献帝于不顾,而且利用自己的名声和威望,带头与关东诸将商议拥个新君,以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只是由于曹操等人的反对,以及被拥立者坚决拒绝,这一计谋才没有得逞。可见,汉献帝的安危,帝闻的命运,袁绍根本就没有当回事。以后,袁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在没有汉献帝授权的情况下,相继兼并了名义上还尊奉汉廷的韩馥和公孙瓒,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河北、辽宁、内蒙一带的广阔区域。

曹操在对表绍等人密谋拥立新帝取代汉献帝时,其态度就十分明朗了;他对袁绍等人严辞谴责,认为关东诸侯起兵的昌首要目的是解救身处危难的汉献帝,现在汉献帝只是受制于董卓,并没有亡国的迹象.一旦废旧立新,将失去人心,导致天下动荡不安。正常情况下,维护汉献帝的地位,就是对汉室的忠诫。曹操的表白,元疑与荀彧的终生追求不谋而合,从而赢得了荀彧的好感。虽然此时荀彧还没有投奔曹操,但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荀彧弃袁从曹的决心。曹操更为感人的行为.发生在关东诸侯时伐董卓的行动时:参加这次行动的,都是据有实权的地方军政长官,他们的级别分别相当于现今的省长、市长。只有曹操是个例外,他的奋武将军是一个级别不高的虚衔,他的军队则是以散尽家命财产为代价招募而来的。以这样的身份,只要听从盟主或其他谙候的命令就是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责任都不会找到他的头上。可是,曹操偏偏犯了傻气:关东各路诸侯又相观望,畏惧不前时,曹操对他们痛加指斥,独自一人率兵西进:以曹操一支偏军抵抗骁勇善战的关西军、结果可想而知。若不是他的堂弟曹洪舍死相救,曹操也回不来了。

二 :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称其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劝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荀攸_荀彧 -简单介绍

(www.61k.com]姓名:荀彧

生卒:163 — 212(五十岁)

描述:字文若,终属:魏国

籍贯:豫州颍川颍阴 (今河南许昌)

容貌:伟美,有仪容

官至:太尉

谥曰:敬

家族爸爸:荀绲,配偶:唐氏,兄弟姐妹:荀衍,荀谌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
荀彧的爷爷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爸爸荀绲曾任济南相,叔叔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辅佐曹操,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荀攸_荀彧 -生平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_荀彧荀攸
荀彧东汉末年州牧割据,他先依附袁绍 ,度量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 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岁。 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194年 ,当曹操征陶谦时,陈宫与张邈背叛曹操 ,迎接吕布 。当时荀彧守鄄城 ,郭贡率数万兵来到城下,郭贡求见,荀彧亲自出城见面,夏侯惇虽劝阻,但荀彧认为郭贡口和心不和,果然成功令郭贡撤走。荀彧便与程昱 、 夏侯惇力保三城,令曹操有能力反攻吕布。

196年8月 ,荀彧提出迎汉献帝到许昌,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增。 不久就任侍中,守尚书令 ,参与军国大事,多次出谋划策,也举荐了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 戏志才等谋士,建立起1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成为曹操集团中首席谋士。 其间劝阻了曹操北伐袁绍,认为应先讨伐吕布,曹操遵从。官渡之战前,孔融曾对荀彧表示担心袁绍势强,但荀彧一一分析袁绍君臣之错,后来正如他所预料。 200年 ,在曹、袁对峙于官渡, 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但荀彧以一信令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击败袁绍 。被封为万岁亭侯,食邑一千户。 其间劝止曹操南征刘表、复置九州之事。

212年 ,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 ,但荀彧仍忠于汉室 ,站在献帝的立场,所以提出反对。 曹操虽然口头答应不作魏公,但心头不忿,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 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 不久之后,曹操军至濡须,正好曹操南征孙权,派荀彧到谯犒军,任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忧郁而死。 另有一说,曹操送给荀彧1个食盒,打开后却空无一物,荀彧知道自己不为曹操所容,于是服药自杀。时年五十,谥为敬侯。 第二年,曹操升任魏公。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爷爷荀淑知名当世,荀彧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爸爸荀绲曾任济南相,叔叔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谋能应机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
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
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世之论者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即可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漫画《火凤燎原》中的荀彧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也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一样是可以的。
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劝奉天子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荀彧像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
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7]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明以举贤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机鉴先识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还有什么好忧虑的。”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现在准备讨伐不义,但力量无法与之匹敌,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荀彧还说:“如果不先取吕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图谋。”曹操说:“诚如您所说。但我所忧虑的,是又怕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即可放心出征了。”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
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
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公元204(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曹操从之。

居中持重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13]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未能其志

公元212(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9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适合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50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荀彧荀攸_荀彧 -出仕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爷爷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叔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荀彧荀攸_荀彧 -佐曹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

荀彧荀攸_荀彧 -拒吕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翅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或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荀彧荀攸_荀彧 -献策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_荀彧荀攸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_荀彧荀攸
荀彧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语在《繇传》。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彧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干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荀彧荀攸_荀彧 -忧薨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适合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恽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诜弟顗,咸熙中为司空。恽子甝,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頵嗣。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彧荀攸_荀彧 -个人作品

《全后汉文》载有《迎驾都许议》、《散斋得宴乐议》、《田畴让官议》、《报赵俨书》、《报曹公书》等言论。

荀彧荀攸_荀彧 -轶事典故

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荀彧荀攸_荀彧 -历史评价

何颙:“①王佐才也。”“②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①吾之子房也。”“②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
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③“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④“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
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⑤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潘勖:
“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
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黄中之叡,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
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於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钟繇:“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鱼豢:“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傅玄:“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裴松之:“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
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
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
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范晔:“①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间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
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
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
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文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②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22]
袁宏:“①汉自桓、灵,君失其柄,陵迟不振,乱殄海内,以弱致弊,虐不及民,刘氏之泽未尽,天下之望未改。故征伐者
奉汉,拜爵赏者称帝,名器之重,未尝一日非汉。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始图一
匡,终与事乖,情见事屈,容身无所,则荀生之识为不智矣。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
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己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一污犹有惭色,而况为之谋主!功奋于当年,迹闻于千载,异夫终身流涕,不敢谋燕
之徒隶者。自己为之功,而己死之,杀身犹有余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虽名盖天下,而道不合顺,终以忧卒,不殒不与义。故曰非智之难,处智之难;非死之
难,处死之难。呜呼!后之君子,默语行藏的时候,可不慎哉!”
“②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
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又诗赞:“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
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严从:“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湛身於殷后,微子抗迹於周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
司马光:“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於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苏辙:
“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
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
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
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何去非:“人之挟数任术若荀文若者几希矣,盖曹公之策士而倚之为蓍龟者也。”新三国荀彧剧照
唐庚:
“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适合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忧卒。论者曰,彧叶规曹氏,以倾汉祚,晚节立异,无救运移。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究其终始,幸不幸异耳,用心岂不同耶!论者何得非之!”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三国志通俗演义》:“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王夫之: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
也,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
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
牿亡而不丧,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
赵翼:“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之见忌於操,而饮药以殉。其为刘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荀彧荀攸_荀彧 -演义记载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_荀彧荀攸
荀彧

荀彧初为袁绍手下,因见其难成大事,遂携其侄荀攸投奔曹操,被曹操重用,称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並经常留守许都。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荀彧荀攸_荀彧 -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荀令君:因为荀彧领尚书省十数年,故时人尊称他为“荀令君”或“荀令”。

荀彧荀攸_荀彧 -人物评价

荀彧:荀彧-简介,荀彧-生平_荀彧荀攸
陈寿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別传》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易中天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

荀彧荀攸_荀彧 -家族资料

爷爷

荀淑,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

父辈

荀俭
荀绲(古音反),荀彧爸爸,任济南相。
荀靖,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子将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
荀焘
荀诜
荀爽,少时已经十分聪明,后被董卓征召,历任平原相、光禄勋、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
荀肃
荀旉?

兄弟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
荀谌,字友若,荀彧之弟。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官渡之战败后,不知去向。

唐氏,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给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转嫁荀彧。

荀恽,字长倩,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妻子为曹操之女安阳公主。
荀俣,字叔倩,任御史中丞。
荀诜,字曼倩,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早卒。
荀顗,(?~274),字景倩,博学而意思缜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后仕于晋,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
荀顗
荀粲,(209?~238?)字奉倩,崇尚道教,娶曹洪女。后因妻子去世,悲痛而死,年仅29岁。

侄子

荀攸(158~214),曹操重要谋士之一。 与荀彧是从叔侄关系,但比荀彧年长。


荀攸(158—214)

荀甝,荀恽长子,本为散骑常侍,后进爵广阳乡侯,死时30岁。
荀霬,荀恽次子,官至中领军,死时谥贞侯,追赐骠骑将军。其妻为司马懿之女,与司马昭、司马师有交情。咸熙中,开建五等 ,后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少与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来仕晋,位至尚书。

曾孙

荀頵,荀甝之子,为羽林右监,早卒。
荀憺,荀霬长子,任少府。
荀恺,荀霬次子,晋武帝时为侍中,位至征西将军
荀悝,荀霬三子,任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书。

荀序,荀玄之孙,东晋初封临淮公。

后世

荀崧,荀頵之子,字景猷。官至光禄大夫。
荀灌,荀崧之女,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女英雄。
荀羡,荀崧之子,字令则。二十八岁就官至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时人称之为荀中郎。同时也娶公主,成为驸马。
荀伯子,荀羡之孙。刘宋时代的御史中丞,也是《荀氏家传》的作者

荀彧荀攸_荀彧 -死亡原因

三国志对荀彧之死有3种说法,“以忧薨”,空食盒,和伏皇后事件。第3种普遍认为不可信,第1种许多人认为陈寿出于政治的考虑隐瞒了内情,第二种是最广泛的说法了。我个人认为,荀彧是属于那种外柔内刚,虽然对人谦和但始终坚持理想,不到完全没有希望决不会放弃的人。守兖州单刀赴会、官渡劝曹操坚守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觉得看到空食盒就服毒,不像是他的风格。更何况在寿春之际还和上司的儿子谈笑风生(见草皮典论),一点不像理想破灭、就快要被上司干掉的人。

荀彧死于212年,死前把和曹操的书信都烧掉了。那时候刘备已在荆州立足,孙刘联盟形成,而刘皇叔即使不是真正的皇叔,至少现任皇帝是承认的了,怎么说也算个正统。说不定本来曹操念着旧情,还没想杀荀彧,只想把他打入冷宫。没想到荀彧密谋倒戈刘备,但和刘备内通的信被告密的拿给了曹操,然后荀彧知道了这事,终于崩溃了,为了不让曹操抓到更多的把柄,把和刘备其他的没有被操哥发现的信也烧了,为了掩人耳目顺便把其他的信也多多少少烧几封,然后对别人说孟德太伤我的心了,我把他的信都烧(如果单纯说烧的都是曹操的信这说不过去,现在你俩都在寿春,写什么信?过去写的信应该在许昌吧,荀彧在寿春怎么烧,难道出征之际把家当都搬出来啊?)然后就参见灵帝去了。

荀彧荀攸_荀彧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顾岚饰演荀彧;
1999年电视剧《曹操》:于和伟饰演荀彧;
2010年电视剧《三国》:李建新饰演荀彧;
2012年电视剧《曹操》:阚金明饰演荀彧。

荀彧荀攸_荀彧 -三国演义游戏角色

荀彧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武将职业:策士武器:羽扇
所属国家:魏国武力:42
获得级别:安南将军谋略:93
初始资质:40-55兵法:87
天赋:【天妒】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张良也》,治疗可以暴击。
武将技:【妙手回春】对乙方损失最多的同伴恢复兵力。
军师技:【救死扶伤】恢复己方群体兵力,军师谋略越高,恢复兵力越多。
招募条件:(1)官职达到安南将军;(2)在过关斩将瓦桥关中,击败金色模式荀彧。

三 : 荀彧简介

人物简介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字文若,又名荀令君,东汉末年曹操旗下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被誉为“王佐之才”。荀彧官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封爵万岁亭侯,为曹操规划军事战略方针,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举荐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人。后因荀彧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惹怒曹操,后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传曹操暗示其服毒自尽),时年50岁,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人物生平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爷爷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爸爸荀绲曾任济南相,叔叔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谋能应机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世之论者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如今我们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即可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

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也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一样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劝奉天子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明以举贤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机鉴先识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还有什么好忧虑的。”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现在准备讨伐不义,但力量无法与之匹敌,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www.61k.com)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荀彧还说:“如果不先取吕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图谋。”曹操说:“诚如您所说。但我所忧虑的,是又怕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即可放心出征了。”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公元204(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曹操从之。

居中持重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未能其志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9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适合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50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荀彧荀攸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谥为敬侯。

荀彧怎么死的

荀彧之死:性格决定人生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1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1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些与他生前的功劳相比,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绩显著的人为什么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1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历史评价

曹操:“①吾之子房也。”“②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③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④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⑤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司马光:“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於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独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何兹全:”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四 : 郭彧 刘子华博士论文简介──

郭彧 刘子华博士论文简介──

兼谈对其科学假设应有的评论态度

郭彧/文

前言

天文学史上,对太阳系存在的大行星,预言在先而后通过观察发现并能与之对应的,迄今为止被国际天文界公认的,只有二例:

第一,1864年法国勒维尔耶(LEVEVRIER)曾以计算方法推测出太阳系还有第八大行星存在,不到十天,就有德国天文学家嘉尔(GALLE)观测到了海王星。(www.61k.com)

第二,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保(CLYDE W.TOMBAUGH)观察发现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此前的20年乃至40年前,就有不少的天文学者以计算方法推测出太阳系还存在第九大行星。

那么,太阳系是否还存在?第十大行星?呢?当然,也有天文学者对此提出了一定的科学假设。众所周知的是:早年留学法国的华人刘子华先生,曾经于1933年针对这个问题开始了他天文学论文的撰写,到1939年完成了《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文中的结论部分有?木王星必然存在之推定及其三种恒数之算定?,大胆提出了太阳系还应该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科学假设。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位于冥王星外围的一个环状天体结构。目前在柯伊伯带发现的天体已经有数百颗,但多数都是较小的天体。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媒体已经报道了天文界观察发现的位于柯伊伯带的数个较大天体。如2002年6月4日布朗发现的2002LM60、2004年3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报道的布朗再次发现的?塞德娜?、2005年11月29日宣布发现于2003年的2003UB313等。虽然有了这么多较大天体的发现,但是如果说这几颗大的天体之中就一定有一颗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这却是当前没有任何可靠根据的说法。因为目前国际天文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最后给出一个确定无疑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天文观察新成果的不断总结,新的天文学理论和科学假设也在陆续产生。比如,有的天文学者说太阳系就有八大行星,与八卦的卦数相同。至于冥王星,则应该归属柯伊伯带天体,不能算成大行星;又有天文学者说太阳系存在的大行星不只是十颗,应该是二十四颗等等。

自美国有的科学家宣布2003UB313就是?太阳系内第十大颗行星?之后,国内的《华西都市报》于消息宣布的第四天刊登了记者宋永坤等撰写的一篇题为《65年前他预测出第十大行星》的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认为?早在65年前,第十大行星就被四川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来了?;接着方舟子发表?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一文;随后《北京科技报》年终盘点,提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太空铭刻大师美名迷信堪比科学灵光?……于是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多议论。相信的一方言之凿凿地说2003UB313就是刘子华当年用?八卦预测?的?木王星?;怀疑的一方则斩钉截铁地说2003UB313的天文参数与刘子华当年预测的?木王星?不同,并说他所用的?八卦预测?是迷信的?伪科学?,又给他扣上了?欺世盗名?骗子的帽子。然而,这双方都是以错误的对象发表了偏离事实真相的言论,都是在不充分了解刘子华当年所写论文内容的情况下而发表的错误评论。尽管有人说2003UB313就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还有人说另一个2002LM60的天文参数与刘子华论文中计算出来的?木王星?相差无几,?那它就应该是刘子华预测的木王星?等等。然而,这只不过是个别天文学者的个人看法而已,迄今还都没有得到国际天文界的一致认可,所以不能把个别人的说法当成定论而引为评论的?论据?。

毛泽东主席曾告诫人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什么人,如果要就刘子华发表于66年前的论文中的科学假设表达意见,那就应该先知晓其论文的论点、论据及结论。?入于其内而出于其外?,这才是发表任何意见的大前提。下面,就将刘子华论文的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并阐明一下笔者的观点。

一、刘子华论文撰写始末及版本情况

刘子华先生的论文写于1930年,当1933年获得冥王星天文参数之后,又经过数年充实整理,1939年方将全稿完成。1940年11月11日,当众答辩获得通过。1942年刘子华的法文博士论文,得到了法国国家3000法朗的资助,在巴黎正式出版。

第一种版本论文的法文版,1942年在法国正式出版。在刘子华的坚持下,在扉页上印有他母亲的照片。

第二种版本论文的中文版,1959年翻译完毕,准备出版。

第三种版本论文的法文版,1980年由法国麦迪西士出版社出版。

第四种版本论文的中文版,1989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刘子华把第四种版本的论文寄给了英国的科学家李约瑟先生。李约瑟先生接到论文后在给刘子华的回信中说:?我对您信中所述以及您1919年去法国的经历,都十分感兴趣。您关于一颗新行星的推断(也许是太阳系最边缘的一颗)令人十分关注。?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

二、刘子华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题目: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

目录

第一章 八卦宇宙论

第二章 八卦宇宙论与中国天文

第三章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之性质印证

第四章 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之数量引证?木王星的预测

刘子华在?序言?中说:?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八卦原理方面的根据或应用均采取科学的、客观的、显而易见的比喻。所以我的研究途径与我国专研易学者迥然不同而自成体系。?又说:?至于其它用来占卜的内容或神话传说,本书概不涉及, 1

刘子华 郭彧 刘子华博士论文简介──

因为神话与占卜同本书毫无联系。(www.61k.com)?在这里,刘子华先生早就同江湖上的?八卦预测骗子?划清了界限!

对于?八卦宇宙论?,刘子华有这样的结论:?八卦宇宙论,既非地壳中心说,亦非太阳中心说,更非人类中心说,乃纯以太极为中心而已。?原来,刘子华所提出来的?八卦宇宙论?,并非是什么?迷信的八卦预测?,而是一个以?谁?为中心的天文学上新的理论假设!

刘子华的宇宙论汲取了?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对待、平衡互补的思维,说:?八卦理论的中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统一性的无极而产生单元性的太极,再由太极而产生双性的两仪。两仪即代表阴阳……在任何万象万物或它们的关系当中,均有阴阳之相互分化与交换?、?平衡,为八卦宇宙论最基本、最重要之规律。因有男女相配,或彼此对立等关系,故可称之为八卦配偶律?。

刘子华进一步用这一宇宙论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之七政?,以班固《汉书》记载为例,把?五星会合周期?同西方1939年研究结果对照,以?相差无几?、?实很相近?的事实而得出结论:?吾国古人何以时而将日月与五星同等待遇而称七政,时而又将日月除外而只言五星?依照拙见,此问题惟有以八卦原理证诸现代天文之结果,始能解释。?可见,刘子华并没有沿用所谓?古代天文错误理论?(方舟子语)。

在八卦平衡、配偶思维的指导下,刘子华以四隅星与?现代所知之三王星相合?,其结果是:

盗星=天王星

种星=冥王星

天狗=海王星

女帛=?

刘子华接着说:?因为尚差一行星可与最后之女帛相合,故可假设还有另一尚未发现之行星。此假设或许被认为太武断,因为此假设原本来自生物学及哲学之根据。?所谓生物学上的根据是指雌雄配合而言,所谓哲学上的根据是指易学哲学的阴阳对待、平衡互补而言。

刘子华论文第四章有?木王星的预测?内容。他首先列举了?现代天文学有关各星球速度及密度的资料?,接着又阐明了?太阳系各星球速度之关系?,其中有:(甲)初期八星分配偶三对及甲乙两组之证明;(乙)现代行星应成配偶并与其母星合成完整的乙组之证明;(丙)太阳系主要星球分两期之证明;(丁)初期八星为不完整的男女两家和加上后期四星分为完整男女两家之证明;(戊)太阳系主要星球分阴阳两部之证明?木王星速度之算出等五部分论述。特别于论文中列出?据摩尔数据的子母星速度比值?一表,他以三对子母星的平均比值为依据,推出木星与未来可能发现的?木王星?的速度比值为

6.666。于是他说:?所有上述一切现象,确能证明全太阳系所有十二颗主要星球,共同接收一定动力198。此数证即可代表太阳系无形的中心动力总数。初期八星之一对双配偶及两对单配偶各分得60。后期四星之两对子配偶各分得9。? 最后,他列出第十四表《太阳系主要星球分阴阳两部分及木王星平均速度之算出》。表中的主要数据:

据?摩尔数据?算出?木王星?的速度:1.689。

据?波尔数据?算出?两部速度和数之比?是:1.79。

刘子华?更以数学方式?求得?标准比值?:?根据上述恒数,并将木王星未知速度X加入阳部总速度中,则木王星速度又可以此分部方法求得。?

对于阴部六星及阳部五星密度的算出,在第十八表中有四种结果:据?经度年鉴(1938)?,据?波尔(1938)?,据?姑德尔克(1932)?,据?摩尔?(1928)。

以其结果?均未达到12.8?,而推出?又证明另一新行星密度之缺乏?,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出太阳系主要星球总密度恒数为35.2445,与前述标准之数35.2相差极微。刘子华正是以这种逆推的方法而计算出了木王星的密度是0.424。 今天的天文学者王俊杰先生说?没有科学的计算?是?肯定不行的?,?凭空进行预测是没有可信性的?。是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指责的对象落实到刘子华头上,那就要进行商榷了。刘子华在论文中,用二十七张表格表述了自己的计算结果。不但有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有关行星速度、密度等参数方面的计算,而且还有解方程求X的计算。显然,并不属于王先生所说那类?没有科学的计算?的手法,而是属于王先生所说对?物质的密度等等物理参数,通过数学和物理的方法算出?这一类科学的手法。

三、法国科学家对刘子华论文的评价

就是因为一篇论文,美誉起于斯,诋毁也起于斯,今天我们要特别注重的,应该是当时法国科学家对待这篇论文的态度。那么,当年刘子华在法国所写的论文,是怎样的评审结果呢?

刘子华就读于巴黎大学时期,于1939年写完《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正当论文等待通过时,恰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又逢母亲病危。他说:?本欲归国,但这将失去论文答辩通过之机会,倘‘木王星’一旦被人发现,则失去我预测在先为国争荣之良机,于是毅然放弃归国之念,忍痛埋头钻研。??忠孝不能两全?,此段文字,读来令人感动!

论文的评审,还有一段曲折过程。负责论文评审的巴黎大学马伯乐教授,起初对刘子华论文中所说?卦理?有所怀疑,于是提出了不予通过的意见。后来,他注意到论文中所推算的数据?脱离卦理,可仅据天文恒数而独立存在?,便重新提出予以审查的意见。在同刘子华充分交谈之后,破例为他的论文写下了《引言》和《结论》。随后论文即获得通过,刘子华因此而获得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正式出版之后,世界各地数家大天文台的台长都给刘子华发去了贺信,当时法国的几家媒体也有相应的报道。 这一事实说明,刘子华的论文富有数据推算方面的?黄金?含量,是用当时所掌握的天文学知识进行严格推导的,并不是用?毫无科学根据的江湖八卦伎俩?写成的。我们今天应该正视并尊重当年法国的著名教授、汉学家以及那么多的天文学家的评审结论。正是那些法国的学者依据刘子华论文的内容,经过严格评审之后方授予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而于论文通过后的三年中,在没有人对论文中的观点提出异议的情况下,法国又授予他国家最高学位──国家博士。这一切都不是简单以?欺世盗名的骗子?就能够轻易否定的事实!

四、综合述评

综上所述,刘子华于天文学上的一切活动,除了观察天体之外,就是写了一篇有关新天体预测的论文,就是于论文中提 2

刘子华 郭彧 刘子华博士论文简介──

出了一个科学假设而已。[www.61k.com)除此而外,他本人再也没有提出什么科学上的新假设,更没有说过自己的假设已经与哪个新发现的天体有所对应的话。

刘子华谈到?印证?时,三次提到?假设?这一命题。又说:?以现代天文资料来证实宇宙的真面貌能于八卦宇宙学理论相吻合?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此证实有两种功能:一是应用现代天文观察与计算结果同八卦宇宙学理互相印证;一是应用上述互相引证的吻合结果来推定过去知而不确或完全未知之事实。此项证实有两个方面,一属性质方面,一属数量方面?。既然刘子华在这里提到了?印证?和?证实?是?研究的最终目的?,那么他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自己所提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科学上的?假设?罢了。

?假设?,是科学思维常用的手段之一。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猜想?和?假设?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相吻合时,?假设?就上升到了科学层面。既然科学实验允许失败,那么对于始终不能验证的?假设?或许只能放弃而已。?假设?就是假设,根本没有什么?假假设?和?真假设?之分。

诚然,就一篇始写于七十多年前的论文中的其理论依据和计算结果来看,如果用今天人们所掌握的现代天文学知识衡量,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但是,我们今天要特别注重的,应该是刘子华先生于论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勇于进取、大胆提出科学假设的科学精神,而不应该故意吹毛求疵地挑剔他论文中的缺点或毛病。

科学正是在以假设为前提的条件下,产生并进步着。所以,恩格斯高度评价假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当然,某种假设是否能上升到科学范畴,还需要客观事实上的检验。由此可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最具特色的理性方法。对于七十多年前刘子华于论文中所提出的科学假设,究竟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应该是我们结合当前两种偏激现象,讨论明白的问题!

李力知先生所谓用?八卦推测出来?的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他歪曲了刘子华先生论文中《八卦宇宙论》的本义,进行了过分而不适当地吹捧。而方舟子先生《欺世盗名的八卦宇宙论》的抨击文章,其议论则多是不正视刘子华论文本义和目前还谈不上最终能否对应的个人臆见。又有谁敢断言:太空中永远不会有与刘子华预测的天文参数大致相同的天体存在! 早在1941年1月27日,上海的《大公报》上就有调侃讽刺的文章出现,说:?今在数千年之后,居然算出一个未之前闻的行星,而所根据又为这一套老而又老的八卦,大哉中国人之思想之先进,而神乎其神妙八卦为理之莫测高深!?又有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于1941年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洋洋五千字,并没有涉及刘子华论文中的任何观点,也指不出其论文中的任何错误,就是说八卦里连个方程式都没有,是不能用来预测大行星存在的,说自己就是不相信?八卦?与天文学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从而就认定刘子华是一个?复古主义者?,并用了?欺世盗名?这一成语。笔者认为,有人把刘子华先生所提出来的?八卦宇宙论?当作神奇的?八卦预测?结果,固然不妥,而又有人把?八卦宇宙论?歪曲作?迷信的八卦预测?,又因此而把?伪科学?、?骗子?的帽子戴到刘子华头上,?科技打假?胡乱打到了?科学假设?的头上,则更是危害不浅。倘若其如此?打假?的伎俩得逞,我国还会有什么?科技创新?!

今天有些人利用现在天文观察的一些结果,在不了解刘子华论文的内容和当年法国天文界相关肯定评论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刘子华的科学假设,这都是不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过激评论,都是以错误的事实加于错误对象头上的错误做法。对于刘子华并没有得到实际观察验证的一个科学上的假设,任何无的放矢的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评论,都不是客观公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

肯定和否定的双方都针对2003UB313说事,肯定者说它就是刘子华用?八卦预测?到的?第十大行星?,否定者以2003UB313参数为证,攻击刘子华先生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刘子华先生已经于1992年4月1日逝世,他怎么能说2003UB313就是自己预言的?木王星?呢?如此,说他?八卦预测?的对应是如何神奇,或说他?八卦预测?的对应是如何骗人,都是搞错了对象,原本都与刘子华其人毫无关系。

懂得《周易》占卜功能的人都知道,单纯利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不能进行所谓?预测?的。自古以来的?大衍筮法?、?纳甲筮法?以及?梅花易数?等,都不使用?八卦?而是使用?六十四卦?。刘子华只不过是从我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八卦?阴阳对待互补的现象中获得了一定的启发,因而提出了?八卦宇宙论?的理论假设。这正如李政道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从?易经?中得到了启发。现在有的学者在地震预报方面提出了?太极序列?的理论假设,并在不断地通过地震实例进行验证,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不能因为他提及了?周易?里的概念或命题,就轻易地进行否定,说他的这一研究是迷信的?骗局?。

1979年,李政道先生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见面时,问他们是否知道《易经》和八卦?他说?八卦实际上是当今数学上的八阶矩阵?。陈立夫先生说:?易经一书,以其概念而得诺贝尔奖者,已有四人。?《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经典著作,所具有的深邃哲学思想,可给科学家一定的思维启发,从而在某个科学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这应该是不容臵疑的事实。易学哲学的真正作用也正在于此,所以笔者并不赞成那些单纯利用《周易》包罗某些科学成果的附会论说。我们必须承认易学哲学?形而上?的指导作用,因为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学问。只有那些对《周易》的认识依旧停留在?算卦迷信?层面而不了解其深邃哲学涵义的人,才会对一些运用《周易》的思维方式所取得的科学成果,进行言不中的评论,要么就是?夜郎自大?,要么就是?妄自菲薄?。这些都是缺乏科学精神,好走极端的错误表现。不能正确对待科学假设的人,就是缺乏科学精神的人!

结语

总之,问题本身的真相就是如此简单:六十多年前有一位中国人用法文写了一篇博士论文,文中给出了一个科学假设──太阳系应该存在?第十大行星?,而且,至今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实际观察上的验证。

这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平平常常的事实,也是任何人都毫无必要加以否认的一个客观存在。无非就是一个科学上的假设而已,至于是否有所对应,论文作者生前并没有任何的表达,他既没有?吹牛?也没有?欺骗?。

无论是谁,如果要针对已经去世多年的刘子华早年的科学假设说事,那就应该首先认真地研究刘子华先生的博士论文,实事求是,遵重其科学假设,尊重当年法国学者的评审意见,尊重刘子华因此而获得法国?双料?博士学位的历史事实,还要从当年刘子华所作的科学假设到目前还没有得到任何验证的客观事实出发,不能以与2003UB313对应或不对应的结果,对刘子华先生的科学假设进行毫无根据、毫不相干的评论。

3

刘子华 郭彧 刘子华博士论文简介──

有几家媒体听从了肯定者或否定者的误导,发表了对已故刘子华先生本人的一些不实评论。[www.61k.com]甚至还有媒体用漫画形式对已故刘子华先生进行了人格上的侮辱。媒体充当?科学法官?,本不是媒体份内的责任。更有的媒体每年都要以?本报?的名义评审出什么?科技十大骗局?,这本身就构成了违背客观规律的?骗局?。就《北京科技报》对刘子华人格上的侮辱,当事人的亲属要提起法律诉讼,也是事出有因的。

《北京科技报》有关污蔑刘子华先生名誉的评论

如果人们了解了刘子华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当时法国学者的评审结果,还有谁会认为一心要?为国争荣?的刘子华先生就是漫画上的这一形象呢?

《孟子》说?中之养不中?,意思是说对待一些或左或右的偏激现象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养?,而不是?弃?,教养培育之使之近乎中正,而不是鄙视唾弃之使之继续远离中正。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那些以己之误而导人之误者,己先误者的责任并不容忽视。因此,被误导的相关媒体,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年轻的记者,要从中汲取教训方好。 特别声明

笔者参加了3月12日?天地生人699期?,并有专题发言。本文据发言稿并接受在场听众座谈意见而进行修改整理。笔者声明: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的意见,与笔者当前暂时服务的机构无任何关联;笔者的观点也以本文为准,对于其他可能见诸媒体与本文观点相悖的意见,笔者概不承担相应责任.

4

五 : 荀彧简介


荀彧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颖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劝说,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或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谏人才,起初举谏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谏了郭嘉。此外,还举谏了陈腢、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憍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份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著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著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彧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谏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王。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本文标题:荀彧简介-荀彧简介 三国荀彧资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53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