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发布时间:2018-03-05 所属栏目:心灵的选择

一 :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正能量阅精选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08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有句古话"过五关斩六将",1月遭遇冰雪、3月闹"藏独"、5月有地震、8月开奥运、9月经历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的考验。

正如很多人所言,08年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多事之秋。但多事之秋也罢,灾难重重也罢,中国人民却在这些灾难事故和挑战面前以一种新的姿态站了起来。我们开始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呼声和力量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坚强自信、团结拼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

这种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内张力,在灾难面前,这种力量表现为强大的共融力。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汶川在哭泣,全国都在流泪。地震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刻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部署安排抗震救灾。民众们时刻关注,从源源不断的捐款汇入灾区到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入川。无不在昭显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共融力。这种力量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层面上的救助和支援,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召力。这种力量时刻在告慰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齐"。让每一位受难群众感觉到灾难中他们都不孤单,正因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的心在一齐,心心相印,手手相扣,并肩而行。我们原本自信而坚强,灾难使我们更加自信坚强;我们原本心心相印,灾难使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我们原本亲如一家人,灾难使我们更亲密的联系在一齐,我们万众一心,定能度过你那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厚德载物"所体现的外融力。这种外融力最直接最典型的就是奥运会上中国人民开放怀抱拥抱世界的热情和活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具有十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同时还有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从奥运会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论语》吟诵到刘欢和萨拉布莱曼的"我和你"的演唱;从150万奥运志愿者耐心细致的讲解和服务到时刻散发着迷人微笑的奥运礼仪小姐;从传遍大街小巷的《北京欢迎你》到残奥会闭幕式上英国代表团打出的"谢谢你北京"的条幅,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的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从千年文化的积累,到百年梦想的期盼到七年历程的准备,最后表现为完美的举办。中国与奥林匹克结合的历史,正是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证明,也是中国博大、宽广的民族精神正式亮相世界的开端。

当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缺乏刚性和力度。五千年来"尚礼"、"重教"的儒家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我们欢迎外来事物并且还会批判理解外来文化,但是我们却绝不允许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变相侵略。"小米加步枪"的抗战时代已经结束,新时期我们的爱国精神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好处。我们主张和平共处,但我们绝不放下使用武力对抗外来侵略;我们主张和平崛起,但我们绝不允许外国强权随意践踏我们的人权,诋毁我们的政治和自由。

当圣火在国外传递受阻时,亿万华夏人民齐声高呼,保护火炬,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从"家乐福事件"到千万华人、华侨在国外自发组织护卫圣火,爱我中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眷恋。

民族精神使我们更加团结友爱,民族精神促使我们与世界更加共融和共享,同时也使我们更加自立自强,永葆战斗力和活力。

正能量精选二:

中国文化的精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张岱年:我常讲一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就是刚健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宽厚的精神。西方文化强调斗争,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就应是斗争与和谐都重要,光强调斗争不行,光强调和谐也不行。

王小平:张老,您好!送您几本我写的书,请您多指教。

张岱年:你写了这么多著作,很有学问啊。这本书是献给王科灵的,王科灵是谁?

王小平:他是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

张岱年:你是重庆人?

王小平:对,我出生在重庆市中区的嘉陵江边,但是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亲迁到了北方,一向在北方生活。

张岱年:你今年多大了?

王小平:今年23岁。

张岱年:真有本领。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27岁的时候完成的,你才23岁,少年有为,前途无量!是个天才!

王小平:谢谢您的鼓励!其实就像一位先哲所说:"并不是我比大家都聪明。"只是我比大家站得都高,一个人在平地所看的东西和一个人在山顶所看到的东西,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张岱年:对,你说得很对。一个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能看得远,才不会被一些琐事所淹没,才能做大学问。

王小平:张老,这本《第二次宣言》是我的未来学作品。有很多问题,还想向张老您多请教。

张岱年:我对未来学没有研究,你二十几岁就写出了这些著作,不容易。(祝自己生日快乐)

王小平:在写完《本领恐慌》后,当别人问我又在写哪个方面的书时,我告诉他们说是未来学方面的。为什么我会选取这个领域呢?正因我感到我们中国是一个酷爱历史[www.61k.com)而轻视未来的民族,很多中国人的心态就像九斤老太一样:过去的比此刻的好。我们热衷于不停地翻拍历史剧,以至于一打开电视就看到全是脑袋上的辫子在左右晃动。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少了未来意识,缺少未来概念,轻视未来。这种历史重于未来的价值倾向是很可怕的。然而面向未来、代表未来,才有价值,才有期望。

张岱年:你讲得很好,我十分赞同。

王小平:张老,您能成为学界泰斗,最大的秘诀是什么?

张岱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如果真要说有,那我认为是学与思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述与作的统一,也许你在这上方已经开始有体会了。

王小平:《第二次宣言》这本书涉及到了中外很多门学科,中外历史学、人类学、生命科学、美学、未来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张老您是哲学界的泰斗,您的《中国哲学大纲》,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我在写《第二次宣言》时,专门研读了您的很多著作,很有收获。您在《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一文里提出了"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思想,我感到是很有好处的。

张岱年:对,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关于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它在方法上,将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综合起来;在理论上,将现代唯物论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

王小平:张老,此刻大家不管是对世界观还是宇宙观都认为是唯物论,我觉得最好把宇宙观与世界观分成不一样层次。宇宙观是唯物论,世界观是唯人论,您认为能够这样提吗?

张岱年:我此刻老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唯物论与唯人论并不矛盾。

王小平: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张岱年:我常讲一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就是刚健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宽厚的精神。西方文化强调斗争,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就应是斗争与和谐都重要,光强调斗争不行,光强调和谐也不行。

王小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我也这样认为。能不能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归结为"和合"呢?中国传统文化个性注重"天人合一",当今的时代精神主要在于和平与合作,国与国、人与人的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写的《第二次宣言》的红线,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大家共同成功,自己的快乐与所有人的快乐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走向世界大同,天下太平。这个传统精神切不可丢,必须要把传统精神和这天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您觉得如何?

张岱年:还是有可能结合的,我很同意,这观点很正确。

王小平:我写的《第二次宣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和道家和合起来,把儒家的"共"与道家的"仙"和合,提出"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来,必将向仙类进化而去"这样一个论断,而这个成"仙"并不是指道家的个体修炼成仙,而是人类共同成"仙"。

张岱年:这个思想很好,你说得有点意思。

王小平:张老,我感到中华文化的重心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联,这是与西方文化以研究自然为重心的重大区别。无论儒学还是道学,都是彻彻底底的人学。中国古代哲人热衷于思考人生,谈的多是"立人之道"。儒学讲"仁者,爱人",就是讲要关心人、爱护人,这不是人学吗?道家的"道"看来是天道,但是其动机和出发点仍在于人。因此,池田大作才说:"中国是人学的宝库。"因此我觉得唯人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精髓。这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更加重要,人伦、人权、人道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主题。

张岱年:你讲得很好,我十分赞同。

王小平:张老,你把辩证法引入了对文化的思考之中这一点,对我个性有启发。

张岱年:看事情必须要辩证地去看。辩证地去思考文化,才可能既见于文化之整,也有见于文化之分异;既有见于文化之变,也有见于文化之常;既有见于文化之异,也有见于文化之同。兼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但不好平庸的调和,而要作一种创造的综合。

王小平:张老,我还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张岱年: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靠你们年青人,期望在年青人。我很期望中国的年青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很深地发扬,甚至超越,像你对中国传统就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我很高兴。我们就应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它要有深刻的认识。(工作座右铭)

王小平:对。我感到振兴中华民族,关键就在于变革文化。不是只要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哪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整合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张岱年:归根到底,就是两点:一是务必发奋吸取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二是务必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王小平:张老,您能给我一点推荐和期望吗?

张岱年:此刻这个时代,中国跟西方互相交流,该研究的问题很多,该研究的学问很多,你在23岁就有这么多的著作,期望有更深的研究,到达更高的层次。

王小平:您此刻每一天还工作吗?

张岱年:此刻不行了,去年还能写些短文,如今一年不如一年,人老了。

王小平:那您平时还看书吗?

张岱年:随便翻一翻,过了九十,身体不好。

王小平:张老,您虚怀若谷,始终持续探寻真理的精神,让人很感动。听说您很少对您的学生发火,往往是苛责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张岱年:这没什么,我还要加深修炼。

王小平:谢谢张老指点。

正能量精选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独家专访云南省杭州商会会长沈以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做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从"东海之滨、人间天堂"的杭州,只身一人来到春城昆明打拼的沈以健,一向将中国的"儒释道"精神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他感悟生命,追求和谐;他坚信"文化能够洗涤人心";他讲大爱,知感恩。

一月,春城虽已刮起瑟瑟寒风,却仍旧被大自然偏爱地包裹在浓浓的绿意里。当记者走进沈以健的办公室时,莫名地感到一阵暖意。

工作人员为记者送来热茶,沈以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举止谦和、儒雅,自然让人联想到古文里"翩翩君子"的温润形象。

用坚持创造奇迹

沈以健出生在浙江省的一个小乡镇,那里景色秀美,民风淳朴。沈以健儿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到父亲工作的供销社看父亲算账,查货。自那时起,商业意识便开始在他的思想里悄悄萌芽。

高中毕业以后,沈以健顶了父亲的职位,在家乡的一个供销社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作中,渐渐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顾客,也接触到了更大的世面。正是在那个时候,沈以健逐渐意识到自己能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不能安于现状,要发奋闯出一片事业。

在踏实工作的同时沈以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并把握住了难得的机会,进入到北京工商大学学习财会专业。从乡镇,到县城,再到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沈以健一路走来,把见识、知识都一齐收藏进口袋。

沈以健十分珍惜能够学习知识的任何机会。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沈以健开始转业做投资。由于之前积累下的经验和知识,沈以健做起这一行来也算是得心应手。但也有遇到过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多数都是正因商业场上的诚信不可靠。

"商人重利没错,但不能唯利是图。"沈以健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就被很信任的生意伙伴欺骗过,这一点让他很是痛心。他认为一个良好的商业氛围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改变生意场上缺乏"诚信"的现状,首先务必要改变一些人的思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沈以健一向用以勉励自己不断进取的良言,他清楚,凭一己之力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太大的贡献,但至少能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改善周围的环境。

2010年5月,沈以健离开了"东海之滨、人间天堂"的杭州,来到了春城昆明进行土地项目的投资与管理。

在昆明工作的过程中,沈以健陆续接触到许多浙江的老乡,并从他们中间了解到,在昆明的许多浙江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商会,而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会。

2010年底,在昆明打拼了半年多的沈以健从同行那里了解到商会对会员企业的帮忙,从而便萌生了成立杭州商会的想法。

2011年开始,沈以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用心主动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查询了解在昆明的杭州企业的信息,并亲自一一打电话去交谈了解,告知自己想要成立杭州商会的想法。

"那段时刻,我开车的时候都格外注意路上开车的车牌,只要看到杭州牌的车子,都会想办法去和他们取得联系。"沈以健神采奕奕地跟记者聊起那段时刻的经历,在他看来,组建商会无疑是一件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

在沈以健的坚持和发奋下,经过众多杭州籍企业家的共同发奋和认真筹备,2011年11月11日以沈以健为牵头人的昆明市杭州商会成立了。

在昆明和杭州两市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在各兄弟商会的帮忙和支持下,云南省杭州商会也在一年之后的同一天成立了。

至此,沈以健也创造了中国商会界的一个奇迹:孤身一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2年半时刻接连建立了2个商会。

为"家人"保驾护航

在沈以健看来,商会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它让在异乡的杭州企业家们有了一个自己的组织,在那里,他们能够将各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拧成一根结实的绳索,相互扶持,让这些来自异乡的企业家们能够在春城这片完美的土地上体会到如家般温暖的感觉。

"服务好商会的会员企业"是杭州商会一向所奉行的宗旨。沈以健十分重视与各银行的合作交流,不断争取为会员企业融到最多的资金。

在昆明,杭州商会就是诸多杭商的一个港湾,一处依靠。在杭商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商会便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自己的孩子讨说法,争权益。

杭州藉商人章国忠在追偷电动车小偷的过程中,不幸被捅死。商会在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并透过大力宣传和用心申报材料。在商会的用心争取下,2012年3月份章国忠被昆明市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英雄称号,并奖励其遗属十万元奖金。

沈以健目前还在发奋,已经将章国忠的资料报告给见义勇为基金会,想为他继续争取,评上今年的"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英雄称号。

"为在昆的杭商保驾护航。"这是杭州商会一向在做,并且将来也会一向做下去的事情。商会的发奋让其中的会员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家"的温暖和这个平台给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以文化洗涤人心

在谈及对云南这片土地的情感时,沈以健格外激动。"正是正因云南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人文环境和区位优势,不仅仅为企业快速发展带给了无限商机,也催生了一大批企业家诞生。能够说家乡养育了我们,而云南就滋润了我们!"

在沈以健的眼中,彩云之南是一片投资开发的风水宝地。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又是我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陆上道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更有诸多可再挖掘之处。

"云南人文环境淳朴,人的本性厚道,内敛。"沈以健如是说,这是云南的优势,也是劣势。由于视野没有打开,导致云南的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相对落后。

沈以健跟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由于支票只能在同城使用,有些时候他到银行想要开取汇票时,银行的营业员却不懂汇票是什么。这让沈以健感到心寒,正是由于意识,观念,服务等方面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发展。

"云南仿佛一个正在发育的小伙子,需要带给他营养。"沈以健已将云南看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一向发奋以商会为桥梁,更多地促进云南、浙江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2012年里,沈以健先后陪同云南省领导到香港、广东、杭州三地招商引资,并先后邀请浙商全国理事会、杭州市民建、杭州市人民政府经合办、杭州市工商联等单位带领浙商、杭商来云南投资、考察、学习、交流。

在沈以健看来,浙江一带的许多企业都能够转移到云南这边来,利用好桥头堡的有利位置,将企业发展到东南亚去。

"云南有很多宝,只是缺乏销售渠道。"在沈以健眼中,云南的农业有机产品,名优特产品等特色产品,都有很大的市场。目前,沈以健正用心筹备,期望组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将云南的特色产品推销出去。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都要懂得感恩,是云南这片热土成就了我的壮志雄心,我也该发奋为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沈以健一向十分重视商会的精神礼貌建设,他认为文化能够洗涤人的心灵,他也一向坚持在做一些慈善的捐助。

2012年,杭州商会先后与与禄劝县皎平渡镇卢家坪村扶贫结对,帮忙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在腾冲经商的富阳市老乡朱金龙捐款,帮其度过家庭难关;为昭通市彝良县地震发动募捐,并将捐款全部送入灾民手中。

在沈以健眼中,这些善举都是最就应做的事。"云南需要我们把资金,技术带到这片土地上,但他们也不期望我们把礼貌忘记在家里。"

当记者谈及杭州商会发展的优势时,沈以健谦虚地说:"商会组建才一年多,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作为会长我十分重视人文建设这一块,多组织培训,带领大家多学习,很多东西,只有学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不懂。"

"人文建设"一向以来都是杭州商会工作的重点。"商会的建设和发展就应是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两头抓。"沈以健如是说。

二 :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这既是一种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也包含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是一名好教师教书育人的不断追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况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这一职业多么神圣、多么崇高。
如何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呢?习总书记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之魂
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但丁曾经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由此,可以说明好教师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品德恶劣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不齿;相反,品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是深远的。乌申斯基有这样的名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好教师一定是道德自律的人,自觉砥砺自己的品行,心中有大爱,可以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用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使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二、心中要有大爱
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一个好教师一定具有虔诚与悲悯之心、敬畏与神圣之感,一定对学生始终具有慈爱之心,能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努什?科尔恰克就任的犹太区孤儿院,纳粹分子要烧死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他们让亚努什?科尔恰克选择:要么离开孩子保全自己的生命,要么和孩子们一道去死。作为院长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亚努什?科尔恰克安慰孩子们,设法不让那些幼小的心灵遭受死亡的折磨。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心献给教育。因为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存在,教师的职业因学生而崇高。
曾纪洲老师在《教书,不简单》一书中坦言:“每次走进教室,尤其是刚站上讲台那会儿,他都有些紧张……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每一个学生。”在乎就是心中的大爱,多么贴切、多么温润啊!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互相重叠交相辉映时,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教师是学生一生的贵人
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好教[www.61k.com)师的标准之一是能不能爱学生,能不能唤醒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育就是让学生梦想成真。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即使最卑微的生灵,也对生命充满无限希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许小青教授就是我人生的贵人。2006年9月,我有幸求学于桂子山。三年的求学生涯,在许小青先生的指导和教诲之下,甚至是严格的督导之下,我慢慢步入历史学研究的初浅尝试当中。除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外,我还选修了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其他课程,聆听了近百场讲座。许老师要求研究所里珍藏的图书,从第一架第一本到最后一架最后一本都要认真翻阅。
毕业论文是三年研究生学业的结晶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必言。略感欣慰的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搜集资料耗时一年半之久,手抄了十多万字,加上复印资料有三十多万字,论文在许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也是多次删改,最终定稿时也有十万字之多。苦尽甘来,有幸荣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在此感谢许老师的教诲,同时也深味求学的艰辛。希望自己将来有所作为时能够“成功报师尊”。
四、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执教之基
要做一名好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一个教师的知识积淀不足、修养不够,教学时必然捉襟见肘,根本无法谈及游刃有余、高屋建瓴。
凡成名成家者,无不历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他“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但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矢志自学,闭门苦读”。十年乡教,十年苦读,十年求索,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2006年的获得者余英时先生,师承钱穆先生,依照“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治学理念,从学术研究本身具有的内在批判力,长期从事研究工作,后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余英时先生用一生追求知识,最终达到中西古今贯通。
五、结语
为师者,一定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一定要有对真理追求的迫切心理。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学无止境,教海无涯”,为师者,需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上下求索,才能化蛹成蝶,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世上有两种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陶行知先生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之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教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自身心灵的修炼与提升,是自己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的熏陶。学生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能重复,教育的责任即在于此。教书需要每一位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对生命、对学生、对知识心存敬畏,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是否能与学生一起愉快而谨慎地编织故事,到达教学相长。魏书生老师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用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的座右铭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爱生自能受生爱,师人方得为人师。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高中历史教学反观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培养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3QN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科学系)
(责任编辑:任媛媛)

三 :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之风

孙长江

话题材料如下:在《易经》的《乾》与《坤》中,有两句名言,历来脍炙人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清华学人们,将这两句名言浓缩为自己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校训激励下,清华园里才走出一代又一代天之娇子,国之栋梁。请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电视,作为拥有着最多受众的媒体,每天都在传播着最新的信息。但是,奇怪的是,许多东西,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提醒我们注意的话,几乎就是看过即忘,心底里似乎并没有沉淀下些什么。2001年的电视节目里(包括广告),反反复复地老是出现两个字:诚信。据笔者所知,如果不是那一年的高考考到了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几乎没谁注意过。2002年的电视节目里(也包括广告),反反复复出现的是:“沟通从‘心’开始”。那一年的高考就考到了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这到底是不是信号,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却始终认为,还是多给予点关注为好!

2003年的电视节目里出现最多的字眼又是什么呢?笔者留意了一下,那就是一个“情”字。此外,在央视正点新闻节目之前,总有一个公益广告,讲的就是与“厚德载物”有关的内容。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它的反复出现,笔者甚至都不会去查一查“厚德载物”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连它出自什么地方也不会在意的。

管它高考考不考呢,反正,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话题!

首先,“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一对互为因果的短语,因为“自强不息”,所以才能“厚德载物”;因为要达到“厚德载物”的境界与高度,所以又必须“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前提与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积淀与结果。人活天地间,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字来作为准则的话,那个字一定是“德”。德,是心灵之本,是性灵之根,是思想之花,是事业之源……为小事以小德,干大事业者必须具有深厚的德行!只有有了深厚德行的人,才有眼界,才有胸怀,才有操守,才有力量……才能“视天下为己任”,才能“舍小家为大家”,才能“襟怀坦荡荡”,才能肩负起时代与历史赋予他的很苦很苦的重负!孟老夫子不是也早就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吗?所谓“苦其心志”,说穿了,就是一个“德”字!为什么又要说“苦”呢?无非是在说,想要拥有“厚德”,是一件很苦的事,得吃苦,得苦修,得苦炼,得苦苦地追求。

可以这样讲,凡干大事业的人,凡是干成了大事业的人,无不是情操高尚而德行深厚的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他无情无意,而是一个“德”字,使他的心中满满地装着天下;司马迁惨遭宫刑,奇耻大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他活了下来,并非他苟且偷生,却是一个“德”字,把他的生命与事业牢牢地焊在了一起;文革期间,袁隆平与他同时代的精英们一样,也曾身遭蹂躏,心遭剜割,“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云开月朗时,他重又昂扬,重又精神,并非他不懂得个人恩怨,也是一个“德”字,将他的心胸拓展得浩瀚而辽阔!巴金在他的散文名篇《灯》中也曾写道:“人,不仅是考吃米活着。”德,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能照彻心灵里一切卑微,一切的杂念,一切的私虑;德,又像一把扫帚一样,能扫清心灵里的阴暗、昏暗,甚至是黑暗!

但“厚德”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修养——苦苦地修养,必须“修炼”——苦苦地修炼。同时这修养与修炼也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抛弃——无怨无悔地抛弃个人的得失,得付出——心甘情愿地付出属于个人的享乐,得淡化——心地坦然地淡化名利的色彩,得磨砺——自觉自愿地磨砺个人的操守;得追求——不屈不挠地去追求“聪明人”决不问津的的领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日子久了,时间长了,你还在追觅——追觅心灵的完善,你还在追寻——追寻那与功与名与利无缘的一切,于是,你才可能拥有“厚德”;于是,你的生命因为积淀下的“厚德”而闪耀光芒。毛泽东也讲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由此可见,“德”是一种积淀——一种美好情操的积淀;“德”又是一种准则——一种自觉自愿做人的准则;“德”还是一把看不见的标尺——它衡量着我们做人的分寸与尺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是葆有“厚德”者无声的行为与行动;物欲横流,这铿锵的名言也只是那些总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人嘴里不时呼出的漂亮口号。

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一味地从概念本身去挖掘,去探求,确实很难;但换个角度,就容易认识,易于展开。人,得有才——才华、才气才能……清华大学,天之娇子、国之栋梁的摇篮,可以说云集着中华之精英,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它的校训。何也?有人讲过这样一段话,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人智育不好,那是次品;体育不好,那是废品;德育不好,则是危险品。”不能想象一个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日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能够“铁肩担道义”;还不能想象一个虽有着旷世奇才却热中于名利患得患失的人,日后,走出殿堂,走进生活,也能够“视天下为己任”;更不能想象一个虽有着经邦济世之才却总在盘算着自己的腰包是否厚了的人,日后,告别母校,融入时代,还能够以“为中华之崛起”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德,是需要培养的;“厚德”更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审题伊始,如果一味得追求“大”与“深”,确实难谈,难以展开;但换个“小角度”就容易分析,易于铺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诚然,大是大非,确实是最好的试金石;但我们所能经历的“轰轰烈烈”究竟能有多少呢?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拾起走廊里的一片纸屑,从车上让个座位给老人,从把痰吐在纸里,从站在升旗的队伍中面对着五星红旗升起时的肃然……从荀子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开始我们“厚德”的积淀吧!这样一想,大“话题”就会变得具体,就又会变得“寻常”起来!有这样一个人所共知故事:一次特殊的考试,测试者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场门口放着一把笤帚,几块脏抹布,考场内的桌子上放着小刀,铅笔和草纸——那是考官们为考生们设计的一道题。测试的结果是,在智力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的这些佼佼者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笤帚、脏抹布上跨来跨去,竟无一人将它们拾起,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把削下来的铅笔屑包在了草纸中……尽管我们并不想小题大做,凿实地说,这些被测试的孩子,日后一定没出息,但是,我们却能够说,竞争的时代,开放的生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大变化……这让人喜惹人兴奋促人奋进的一切的背后,也确实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东西,那就是德!莫忘了中华之古训:“厚德”才能“载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要说“缺德”、“无德”了,“德”不“厚”者,都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赘疣!努力,奋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太多太丰富的精神积淀,请让我们一起从温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始继承下这笔先人们创造并且留传给了我们的精神财富吧!

四 :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易学中是相通的,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的闪耀光辉,更是中华古代人学中怎样做人的基因。

《象传》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说明一个哲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样的天行健,自然界在不停的运动,人应该怎样做呢?君子以自强不息像天(自然)一样,始终在运动(拼搏),不能懈怠,不要怕失败,目标确立以后朝着目标英勇奋进。始终坚持。地势坤,自然界的万物在大地身上,名山圣水也在大地身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大地身上,大地的负载量非常之重,能够包容万物。这种性格用在人身上,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做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事业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积极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德都达到最高境界、做人做事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讲题就叫《君子》,用《周易》这两句关于“君子”的卦辞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阐发“君子”之义后,更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殷殷勉励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校训,并刻制在当时的校徽上。[中华励志网]

标签:励志 出彩人生

五 :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易学中是相通的,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的闪耀光辉,更是中华古代人学中怎样做人的基因。

《象传》是用一些具体的形象说明一个哲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样的天行健,自然界在不停的运动,人应该怎样做呢?君子以自强不息像天(自然)一样,始终在运动(拼搏),不能懈怠,不要怕失败,目标确立以后朝着目标英勇奋进。始终坚持。地势坤,自然界的万物在大地身上,名山圣水也在大地身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大地身上,大地的负载量非常之重,能够包容万物。这种性格用在人身上,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做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事业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积极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德都达到最高境界、做人做事应该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讲题就叫《君子》,用《周易》这两句关于“君子”的卦辞作发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阐发“君子”之义后,更明确提出“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殷殷勉励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作为校训,并刻制在当时的校徽上。[中华励志网]

标签:励志 出彩人生
本文标题: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8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