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秋边一雁声-空山秋色雁声寒

发布时间:2018-01-13 所属栏目:抒情诗歌

一 : 空山秋色雁声寒

我就这样一直坐在这个被叫做西岩山的山谷里,午后的秋雨冷冷地落着,身旁的几株杏树带着衰败的气息陪着我,或许在它们看来,我静静地坐在这儿像是为了等待什么,但除了春去秋来,四季轮回,除了死亡,人能等到的还会有什么呢!

此刻,只有我一个人的山谷很静,静得只能听见秋的声音,是的,我分明听到有什么东西正在我的身后带着萧瑟的气息簌簌地陨落。常言道:草木一秋,时间一到,该消逝的就得消逝。人,何不是如此呢!就像我的婆婆,在忍受了疾病带给她的所有痛苦以后,也悄无声息地陨落了,现在已经躺进了一个阴冷的山洼里,永生永世地离开了她心心牵念的儿孙们。

绵延几天的秋雨里,我们日夜不息地奔忙于婆婆的丧事中,她在世时最怕麻烦别人,现在却一声不吭地躺在那里,任大家只管为她忙碌。我在冷雨里瑟缩着身子出出进进,也再没有听见她用责怪的声气让我去加衣服。总是觉得不习惯,好像只有等她念叨了我再去加衣服才符合程序一样。

等到午夜时分,忙完了厨房里的事,偷偷地去丧铺看她,按这里的风俗,我们做儿媳的是不进丧铺的。但我一定得看看她,和她作个告别。丧铺里我看见大姐坐在那儿不停地烧着纸钱,大姐五十多岁了,去年丧夫,现在丧母,她的脸上有着深深的皱纹,眼神淡定,看不出太多的悲哀。我问她能不能看看,她关切地看着我说:就看你害怕不?我说:不害怕。我取开蒙着脸的纸,看见婆婆的脸并不是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安详,也许是她在病中的脸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总觉得她此刻还是在痛苦中,还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我看见她真的戴着那副银耳环。那年我给母亲和婆婆每人买了一副耳环和戒指,总共才三百多块钱,我把它给婆婆时,她认真地问我: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我死了就戴,要是假的那可万万不能戴到坟里去。我说:专卖店买的,应该没问题!然后她又神秘地问:很多钱吧?我说:金子的贵,银子的很便宜,所以我就买了银子的!话虽这么说,但我看见婆婆还是带着心满意足的神情把它包起来在自己的柜子里安置了老半天才把它存放好,我的本意是送给她们在活着的时候戴的,我也是笑着听婆婆说她死了以后才要戴它的话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话的道理我从小就懂,但我觉得它与我的亲人而言,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现在,当我第二次看见这副耳环时,它让我猛然间懂得了一个道理:对自己的老人,我们需要时时尽心,不能因任何的理由来推辞,不能总觉得来日方长,不能总觉得“死”这个字永远离自己的老人是遥远的,说不定转眼之间他们就不再等我们只有闲暇时的关怀了。

我最后一次给婆婆送药是两个礼拜前,临出门时和大家打着招呼,眼睛看着婆婆,她从枕头上抬起头看着我说:“这次去了再不要往来跑了,忙你的事去,再好好看着把娃娃的书念好!”,然后紧紧地看了我一眼,那目光是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目光,无奈,恐惧,祈望,眷恋,又带着一种决绝,让人不敢正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现在,婆婆闭上了她的眼睛,我才敢细细地从容地看她的脸,我从没这么认真仔细地看过婆婆的脸。面前的这个女人,这个已经离了世的女人,我和她在十几年前还互不相识,两不相干,现在她却是我丈夫的母亲,我儿子的奶奶,她的牵念就是我的牵念,我的牵念就是她的牵念,这些东西让我和她紧紧地牵连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

自婆婆认可我做她的儿媳起,我就从心里感激婆婆,我觉得她能放心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付于我,那是对我怎样的信任啊。十几年来,我和婆婆朝夕相处过三年多的时间,从未红过脸,婆婆在生活中凡事都顺着我们,凡事只为我们着想,也从不挑剔,我做的饭不论咸淡总是香的,我买的衣服不论长短总是合适的。每次随夫回老家,婆婆总是我心里最温暖的一处着落,她会默默地去厨房为我烙一种只我喜欢吃的饼子,喝完早茶后总会在茶罐里给我和儿子每人焖一颗鸡蛋,总会在出进间叮嘱我穿暖衣服,除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天底下还再会有谁这么对我呢!只要有她在老家,我就对回老家有一种向往,心里踏实安稳。但从今以后她就只成了我余生的一种回忆,我回老家的心情也将从此变得飘摇。我伸手去摸她的脸,一股寒气顺着我的手指直抵心里,令我在冷秋的夜雨里身心俱凉!

老公是婆婆的五个子女中最小的孩子,想着他现在成为没了娘的孩子,我就黯然。但最让人不忍的是年近八旬的公公,婆婆走了,我们把他接在这里,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间隙,在饭桌上他还喃喃地说:一进门就像一切还跟昨天一样!我知道他想表达怎样的心情,婆婆十六岁就嫁给公公,对他关怀备至,两个人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日子,那么长久的日月留给他的习惯他怎么能一下子就适应这种变化呢?一个朝夕相伴五十多年的人突然间撒手而去,我知道公公的心里骤然空了,他的生命和生活也骤然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轻啊,正如昆德拉所言:那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几天我看见他的脸上只有两种颜色:白的胡须,红的眼睛。

人来到这个世上,好像就是专门为了承受而来的。只要你活着,就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有那么多的责任等着你去承担,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悲哀等着你去承受。烟火日子,风云岁月,不管你是否情愿,都一样荏苒着你的时光,一样让你不能停息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或许这就是活着的过程,是生命本身吧。就像我现在坐在这无人的空山冷雨里,不论我穿得多暖,不论我多么的不愿意经过秋天,秋色一样用它逼人的气息来侵袭我,一样让我一分一秒地度过整个秋的萧瑟的过程,让我浸在满心的寒凉满腔的惆怅里走过属于我亦不属于我的季节。

很喜欢日本俳句大师永井荷风的俳句,那些句子总带着物哀的感叹和伤逝的情怀,每每读起总容易让人进入一种氛围。现在,在这静静的空山里,在这绵绵的秋雨里,最是适合想起他的句子的:

朦胧马背眠

残梦伴月天边远

茶烟起淡淡

……

望那方

眼底景物皆清凉

……

二 :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月夜忆舍弟》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www.61k.com)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61阅读欢迎您转载分享:

三 : 晚秋雁声

雁叫深秋穷汉苦,心忧妻子少衣裳。

尖风扑体身摇晃,急雨挠胸语燥烦。

营苟商场十四载,别离故土万重山。

泛看闹市贫寒者,也应伤忧同我肝。

四 : 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

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
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催客去,去如水。
华年心绪从头理,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
更结尽、燕邯侠子。
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木叶怨,罢论起。

【译文及注释】

①癸酉:公元1813年(嘉庆十八年)。
②鸾飘凤泊:比喻英俊之士落魄沉沦,亦兼寓夫妻离别意。
③“似春水”二句:五代南唐宰相冯延巳有《谒金门》词,名句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李璟戏语之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此用其意。
④“也何聊”三句:谓何尝愿意如五代吴越王钱镠那样奢侈优裕,显赫于家乡。 聊,愿意。 广陵,今江苏扬州。 吴市,指苏州,与扬州皆当时吴越之地的大都会。
⑤燕邯侠子:燕指古燕国,国都为蓟(北京),邯指河北邯郸,为赵国都城。古称燕赵之地多侠士,故以为代称。
⑥断莫:千万不要。
⑦木叶怨:指《木叶词》,词后有小注:“店壁上有‘一骑南飞’四字,为《满江红》起句,成如干首,名之曰《木叶词》,一时和者甚众,故及之。”按:定庵词集中无此组词。 罢论:罢休之论,指作罢了经国纬世之志,誓愿隐逸草野江湖。

【赏析】

  此诗开篇便是“我又南行矣”的一声长叹。以下“鸾飘凤泊”数句既感慨自己“高才无高第”之失意,又哀悼妻子的长逝,他这时“情怀”真难用语言说清的。“纵使”二句为一篇警策,“纸上苍生”的背后是“干卿底事”的愤懑与“莽关山、一派秋声”的萧瑟,加之“去如水”的豪隽幽怨,演绎出一幅哀丝豪竹交相回响的心灵图景。

  下片转入一己命运的理性反思,然理性中仍不乏激越情绪。“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这样的引吭高唱乃是对自己“隐遁”生涯的预期和构想,也是中国士子面临“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时又一次难堪而无奈的选择。主题已不新鲜,在龚自珍笔下却依然气势磅礴,推倒一世。以下“来岁”数句孙钦善先生以为是“写出对未来的希望。以长安春事喻京都思想舆论的活跃,以杏花喻渴望进言用世的士人,而自己的木叶怨词引起众多和者,正是消声的议论重新兴起的预兆”(《龚自珍诗文选》),从全篇脉络推衍体味,窃以为并非如此。此数句承前而来,一方面为反语,一方面也为自劝慰之辞。自己既已南行,就不必为来年的“长安春事”担忧悬念了,还是“一骑南飞”,去结交美人名士、燕邯侠子,不也很妙吗。结末“罢论起”三字不啻为照应开头的深沉的叹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其实龚自珍是不愿意隐逸终老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出都”就是为了摆脱在“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夜坐》)的情形下的那种困顿、烦忧与庸俗。看似骏迈英发,实则郁闷仓皇,这几乎是大多数中国士人、特别象龚自珍这样的“怪魁”注定了的悲剧夙命。

文章来源:

本文标题:秋边一雁声-空山秋色雁声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263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