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西方音乐史复习题-西方音乐史复习题4

发布时间:2017-09-10 所属栏目:表现手法

一 : 西方音乐史复习题4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1、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情绪:

着力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观的体验。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着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2、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

旋律优美,富有激情,抒情性大大加强,乐句结构的伸缩性也很大,在民族音乐中旋律带有民间特色

3、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节奏:灵活多变,采用弹性节奏,在规范的节奏范围内可自由变化。

4、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调式:

大小调体系,以调性音乐为主,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民族乐派采用民族调式进行创作。

5、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织题:以主调为主后期重视复调手法。

6、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和声:

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的变化。更多使用不谐和和弦。

7、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乐队写作:

配器手法迅速发展,作曲家们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力图取得绘声绘色的效果。同时力度的强弱对比,速度的缓急变化等等,更是多种多样,形式结构也不断趋向自由。追求音乐的微妙性、独创性、开拓新的演奏技巧。

8、浪漫主义时期新的音乐体裁:

特性乐曲:前奏曲、夜曲、叙事曲、狂想曲、无词歌、间奏曲。标题音乐、艺术歌曲、交响诗。

9、标题音乐(proframme music)——用标题来统帅交响乐创作的整体构思,用详细的文字说明来昭示戏剧性的情节,并与音乐发展的线索紧密结合。作品中的固定乐思(主导动机)具有着明确的形象意义,成为陈述故事性内容的重要手段。

10、纯音乐(absolutemusic)——浪漫主义时期不加任何标题的音乐形式。

(一)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

19世纪上半夜的德奥音乐

1、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以及旋律、和声、钢琴伴奏几个方面介绍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答: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一般选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为词,他对诗歌包含的各方面都十分敏感。尊重语言的重音和音调,根据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来创造旋律。《野玫瑰》、《暮春》等具有民歌般的纯朴优美;《海滨》、《致音乐》等充盈着内心的忧郁、疑问和恬静等不同的感情。《孤居》、《年轻的修女》、《幻影》等则混合有吟诵和歌唱的风格。它的旋律与诗歌之间达到1种均衡关系。他总是使音乐的形式与诗歌的结构相称。大多数歌曲都采用分节歌形式,(如《谁是西尔维亚》、《暮春》)当时各种某一世节的内容与气氛有所变化,音乐就作相应改变,既显著的表达新的意境,又保持了原有的音乐精华(如《鳟鱼》、《菩提树》)。当一首诗歌不是分节诗时,常常用通谱写作(如《魔王》)。他有意识的把和声、钢琴伴奏等因素提高到与旋律和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给诗歌的周围造成1种音乐的力量。和声的特点是爱用大小调交替(如《菩提树》、《小夜曲》),在自然体系和声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半音和声。钢琴伴奏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例如描绘鱼儿在水中穿梭游动《鳟鱼》;模仿纺车转动,烘托悲痛与四年的感情《纺车旁的葛莱辛》;刻画风声、马蹄声,制造紧张焦虑、惊慌不安的气氛《魔王》以阴沉的和弦衬托吟诵般的歌唱《幻影》、《死神与少女》。钢琴伴奏还起到把歌曲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达到音乐完整统一的作用。

2、声乐套曲(song cycle)——具有相同的音乐风格,和统一的思想联系的艺术歌曲集。

3、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菩提树》、《魔王》、《暮春》、《致音乐》、《小夜曲》

4、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

5、舒伯特的其他体裁的作品:

歌剧:《孪生兄弟》、《魔法竖琴》、《罗莎蒙德》

弥撒曲:六首

音乐瞬间六首、即兴曲八首、钢琴奏鸣曲11首(《C大调幻想曲》)

交响曲:《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C大调交响曲“伟大”》

6、舒伯特德《未完成交响曲》:

因为其只有2个乐章,比传统的交响曲少了2个乐章,被认为是未完成的,但是整部交响曲德乐思已发展的很完善,含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细腻的和声和节奏处理,丰富的管弦乐色彩,以及音乐在发展中,休止间歇和弱奏与突发强奏之间的对比交替,有鲜明的感情爆发与宣泄。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

7、门德尔松对德国音乐事业的贡献。

答:他发掘并宣扬德国古典音乐,指挥演出莫扎特、贝多芬及舒伯特的作品,并于1829年指挥了巴赫《马太受难乐》的再度演出,有力的推动了的巴赫音乐的复兴。他创立了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1843)。在自己的创作中,门德尔松力求遵循古典传统,有力的抵制了在音乐界泛滥一时的粗糟平庸的创作趣味。

在它的重要创作中,《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门德尔松对不同地域、民族风光景色的体验。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和《赫布里德(芬加尔山洞)》等标题性作品,在结构上既保持着与古典奏鸣曲式的联系,又根据内容的组要而自由处理,开辟了独立的标题交响序曲的天地。它的钢琴曲集《无言歌》(8卷48首),作为浪漫派标题性、歌曲性器乐小品的代表作,也是他用音乐语言表述各种意念、情绪的试验园地。

门德尔松的音乐追求古典音乐的严谨、完美、和谐,但更注意个人情感的表现。对神奇仙境的色彩性塑造,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情趣的描绘,对自然景色的主观体验式的刻画,都带有他那宁静、优雅、无冲突的气质,既区别于舒伯特的深情,有没有舒曼的冲动。他为德国的音乐增添了不同的色彩。

8、以实例介绍门德尔松的管弦乐序曲。

答:序曲直接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5首序曲中,《芬格尔山洞》像一副音乐风景画,描绘出苏格兰赫布里群岛的风光。从音乐中透出海风呼啸,巨浪拍岸,飞鸟鸣叫般的声响。其余4首与文学名著相联系,如《仲夏夜之梦》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平静的海、幸福的航行》根据歌德的诗;《鲁伊.布拉斯》得自雨果的戏剧;《美丽的梅露辛娜》是位格里尔帕采戏剧作的序曲。这些作品虽均采用奏鸣曲示,却自由的表达了种种意境。他们与门德尔松德交响曲一样,音乐明朗清新,形象清晰鲜明,并对浪漫主义序曲的发展和交响诗的诞生有重要影响。

9、无词歌——浪漫乐派标题性,歌曲性的器乐小品。

10、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大卫同盟曲集》

11、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生活与爱情》

12、简单介绍舒曼在音乐评论方面的工作。

答: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发表大量文章,讴歌其艺术理想,阐明其美学。趣味抨击充斥社会的凡夫俗子和平庸浅薄的风气。他尊重古典音乐传统,同时热情的支持一切富于创造精神的新探索。从肖邦、格林卡到柏辽兹、李斯特,都得到舒曼的尊重和诚挚的评介,而年轻的勃拉姆斯更是得到他的热情的扶助。尽管这种艺术上的奋战同德国社会的现实斗争还有一定距离,但注满鲜明的表达了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

19世纪下半叶和2个世纪之交的德奥音乐

1、为什么勃拉姆斯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

答:勃拉姆斯对于瓦格纳的“无穷进旋律”及突破传统的“未来艺术品”不感兴趣;相反他呈进于德国的民间音乐和所谓“过时的”专业音乐传统之中。他有意识得到巴赫、亨德尔、莫扎特、海顿甚至更糟的传统去寻找营养。他崇拜贝多芬,赞赏舒伯特、舒曼。他用除歌剧外的各种古典体裁进行创作,他在这些不再为当时作曲家垂青的传统形式里,力图追随贝多芬,获得音乐创作的严肃深刻的内涵与严谨完美的形式。

2、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举两首为例。

答:1)在选词方面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爱情、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晚年偏爱写作思索死亡的歌曲,如《寂寞在荒野》、《死,寒冷的黑夜》等。2)在歌词与旋律的关系和形式结构上都接近舒伯特,始终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旋律线常常建立在3和弦及其周围的音上如《铁匠》、《去看望爱人的路上》3)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不强,但和声新颖,织体丰富,常运用长段的琶音和切分节奏,如《你该知道我在归途中》《我的爱情多青春》。4)吸收民歌素材,具有民歌风,如《摇篮曲》《徒劳的小夜曲》《母亲我有个愿望》。

3、勃拉姆斯不同体裁的器乐作品:

交响乐:《e小调第以交响曲》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重奏《a小调弦乐四重奏》

4、马勒的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大地之歌》

5、简单介绍马勒的交响曲写作特点。

答:马勒的创作与古典音乐传统的联系比较紧密。各部交响曲的结构十分庞大,乐章数目及规模大大超出传统形式。交响乐队的表现力在它的创作中得到极大的发挥,整体音响浑厚雄伟,织体层次复杂细腻。他的声乐作品在交响曲中起很大作用,不仅成为交响曲的主题,而且成为它们的最好的诠释。马勒的旋律保持着与奥地利民歌的联系,朴素、单纯、通俗易解。另一方面,他在和声、调性上又比较大胆。马勒的音乐风格虽然是德国交响乐传统的延续,,但他对感情表现的激烈夸张的追求、对内心体验的隐喻象征的表述、对音响色彩浓度的强调,都成为后来兴盛于德奥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先兆。

6、简单介绍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的写作风格并举出两部代表作。

答:他作品的旋律音域宽广,富于活力激情和紧张感;复调多随音乐发展自由流动,追求各声部的独立性而不过于顾及互相之间的和谐,形成复杂的整体音响,形式结构较自由,与传统曲式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常出现整体统一于不时杂乱相并存的现象。在瓦格纳的乐队编制基础上发展了配器技巧,多用各类乐器的极限音域,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紧张度,逼真的模仿自然音响和表现某种象征性的意念,同时提高了乐器的表现性能和演奏技巧。作品有:《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斯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玫瑰骑士》

1、为什么说伯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以作品实例加以说明。

答:伯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使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侵入交响曲领域,首先体现在《幻想交响曲》中。他比贝多芬更进1步用标题来统帅交响乐创作的整体构思,用详细的文字说明来昭示戏剧性情节,并于音乐发展的线索紧密结合。作品中的固定乐思具有着明确的形象意义,成为陈述故事性内容的重要手段。他将文学、诗歌、戏剧引入音乐,传统的音乐结构,手法都要服从于标题性内容的需要。在《幻想交响曲》上加上复标题,并在作品的每个乐章上都加上了标题,并加上了说明文字,使整部交响乐成为没有歌词的音乐戏剧,音乐与舞台形象相联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管弦乐法上作了不少的探索:扩大乐队编制,把竖琴、英国管引入乐队,增加打击乐器、低音单簧管和大号;扩展乐器的表现力,如弦乐器用弓背击弦等;探索乐器的组合,如在第二乐章两架竖琴加入乐队得到华丽的音响。

2、伯辽兹的管弦乐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米欧与朱丽叶》

3、伯辽兹在配器方面的特点:

具有宏大的气势及色彩绚丽的音响。他着意探索微妙细致的单色或混合色的乐器音响,并创造性的使用新的乐器,表现了杰出的器乐想象力,并使它的管弦乐队的规模和表现力大大超出了前人。

4、固定乐思(idee fixe)——在伯辽兹的音乐中具有描绘性的音乐主题,贯穿音乐始终,推动音乐戏剧性的发展。

(二)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歌剧

法国

1、古诺的歌剧代表作:《浮士德》

2、介绍比才歌剧《卡门》的写作特点。

答:这部歌剧取材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任何用时期的抒情歌剧或喜歌剧都更深刻的接触到现实生活中悲剧性的矛盾。《卡门》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为歌剧舞台留下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比才创造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误区,是举重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的生动亲切,真实而有典型化。他已就按照传统分曲结构写作《卡门》,同时又吸收了哇格纳的乐队色彩与主导动机手法,全剧的歌唱与说白、音乐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使整部歌剧相当精炼、紧凑,交织着浓烈的激情与色彩。

德国奥地利

1、威柏歌剧在哪些方面表现了德国的民族性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答:在取材方面主要取材于德国的古老的民间传说,在音乐形式上采用德国歌唱剧与意大利传统歌剧相结合的形式,以民间气质的音乐真实的再现特定的生活环境。这些都体现了威柏歌剧中德国民族性的特征。在音乐表现上依赖于和声及管弦乐色彩渲染戏剧情节和烘托舞台气氛,威柏努力探索新的音色的组合,创造新颖奇幻的色彩效果。注意乐器的音色特点,赋予特定的表现功能。在创作手法上,音乐主题或反复出现,或变形出现,类似循环形式。这种通过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音色和调性来达到音乐的连续和统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道路。以及他的序曲其中系统的采用歌剧的主要主题,大致综合了歌剧的情节和气氛。这一切都表现出威柏歌剧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点。其歌剧作品有:《魔弹射手》、《优利安特》、《奥柏龙》

2、介绍瓦格纳的乐剧。

答:瓦格纳称自己的歌剧创作是戏剧、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乐剧的内容必须是能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音乐的形式不像传统的歌剧那样,将戏剧割裂为分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和唱)段落,而是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些原则带来瓦格纳音乐语言的大胆、新颖——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无穷尽”旋律、半音、和声、的大量运用,调性转换频繁造成的不稳定感,交响乐队的作用常常超过声乐,提供众多的主导动机来暗示剧情的发展。

3、主导动机——即以一段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时间、物体、地方,甚至气氛、情感。在音乐的发展中不断出现,根据音乐的需要加以变化,以推动音乐的发展,求得音乐的统一。最早用于瓦格纳的乐剧创作中。

4、瓦格纳的歌剧在结构上与传统歌剧有什么不同。

答:音乐形式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在一幕音乐中无明显的段落性,用阻碍终止、侵入终止、织体的复调手法和节奏上的紧接来造成不间断的发展。只有在每幕的结束才有稳定的终止;他认为音乐应付从于戏剧,而戏剧的剧情有内外两层,唱词阐明的具体情节只是剧情的外层表现,内层是管弦乐的天地,能够运载唱词不能表达的内涵,因而他歌剧的声乐部分常介乎于说与唱之间的“念唱旋律”,随剧情的发展自然的进入和消失;管弦乐则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使音乐有很强烈的交响性;歌剧中的主导动机均有很强的概括性,主导动机的反复出现成为求得音乐统一的有效手段。

5、无终旋律——在一幕音乐中无明显的段落性,用阻碍终止、侵入终止、织体的复调手法和节奏上的紧接来造成不间断的发展。只有在每幕的结束才有稳定的终止。

6、瓦格纳在歌剧中对乐队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答:乐队编制扩大,增加木管铜管的数量,巧妙的运用英国管和弦乐的低音区,炫示铜管和打击乐,特别是运用低音小号、低音长号,并专门设计了瓦格纳大号,使铜管遍及整个音区,使交响乐队气魄宏伟而又细致精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7、瓦格纳的和声特点:瓦格纳确立了1种半音化线条的构思,彻底破坏了大小调和声的功能网,和弦间的主属关系不复存在,瓦格纳的和声打开了通往调性瓦解的大门。

8、瓦格纳的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汤豪森》《漂泊的荷兰人》

意大利

1、罗西尼的歌剧:喜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正歌剧:《威廉.退尔》

2、多尼采蒂的歌剧作品:《爱之甘醇》、《拉摩美尔的露西亚》

3、贝利尼的歌剧代表作:《梦游女》《清教徒》

4、威尔第歌剧写作的特点:威尔第歌剧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他的大多数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他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的灵活自由,使人物性格在音乐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对比发展中呈现出来。他还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表现力苍白的弱点。使乐队在不压倒旋律部分的情况下尽情发挥其表现力。他始终注意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对瓦格纳分场不分曲的结构、乐队的巨大作用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他始终坚持自己民族的风格与传统的审美习惯。创造出了众多的富于戏剧力量而又光彩动人的旋律。代表作:《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

5、取材于文学作品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麦克白》《奥赛罗》

6、什么是真实主义歌剧?其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答:真实主义歌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瓦格纳乐剧的1种反抗,他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反对歌剧篇幅无休止的扩展以及音乐的重浊繁杂和夸张,主张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写下层小人物,热衷于描写嫉妒、争分和情杀,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歌剧的戏剧场面。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其代表人物是:马斯卡尼、列昂卡伐洛。其作品分别为:《乡村骑士》《丑角》

7、普契尼歌剧的写作特点及代表作。

答:在音乐与戏剧的关系上,尽量避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截然分开,使宣叙调具有优美的音乐律动,但他认为没有鲜明动人的旋律就没有音乐,因而在它的歌剧中有大量感人肺腑的咏叹调和重唱段落。在音乐技法上,吸收和运用当代新技术是他的准则,和声语汇较同时代的其他意大利作曲家先进,逼近色彩丰富,而且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它的配器十分细腻,最具特色的是他歌剧中俯拾皆是的用器乐重复人声的歌唱。此外,他十分注意为歌剧营造恰当的环境气氛。19世纪民族主义作曲家重视地方色彩的音乐观对他也有影响,凡取材于已过,均审慎的吸收运用该国的音乐素材。代表作有《蝴蝶夫人》、《图兰多》、《托斯卡》

8、为什么说谱契尼的歌剧具有真实主义的特征?

答:他的歌剧的取材具有真实主义的倾向,热衷于刻画社会中的真实人物,热衷于描写嫉妒、争分和情杀,力求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歌剧的戏剧场面

(三)民族乐派

1、肖邦的音乐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民族特色?

答:肖邦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激情,体现了1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在音乐创作中创造性的运用波兰的民间音乐。结合波兰民间音乐的节奏特征,赋予波兰的民间舞曲如玛组卡、波兰舞曲以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肖邦钢琴音乐有那些与古典主义音乐不同的特点?

答: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的传统,但他的钢琴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优美潇洒情真意切的旋律,自由不拘的节奏韵律,色彩丰富的和声,灵活而幅度宽广的织体,新颖精致又严谨贴切的结构。特别是在他的玛组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的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了1个到底的“玛祖尔人”对自己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3、肖邦钢琴作品的体裁:玛祖卡、波罗奈兹、前奏曲、夜曲、幻想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

4、李斯特的钢琴写作特点及代表作。

答: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受肖邦的影响。他吸收融化了肖邦的创造,在炫技性的演奏上有更大的发展。他在音乐中引入了交响性和歌唱性因素,以及模仿小提琴的跳弓,大量运用大音程跳跃,两手交织弹奏歌唱性的内声部,模仿民间乐器快速的同音反复等因素。作品有:《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5、介绍交响诗及其代表作品。

答:交响诗是李斯特创造的新的音乐体裁,是1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歌剧序曲的标题性、戏剧性传统,而集中体现了李斯特苦心追求的艺术理想。他强调文学构思与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他并不主张具体的描绘情节,而注重概括的表达感情和形象。在他的标题交响诗中,传统交响乐四乐章的构思浓缩与一贯到底的单乐章结构中;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及延续,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服从于对文学性内容的总体理解。《前奏曲》、《普罗米修士》《浮士德》《塔索》

6、为什么称斯美塔那为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开创人?其代表作品。

答:斯美塔那青年时期就积极投入布拉格的1848年革命,创作过合唱曲、进行曲,讴歌革命和自由。六十年代,他全力投入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从事创作、指挥、教学、评论,并领导建立艺术家协会及民族歌剧院。亲自指挥演出和全力进行民族歌剧的创作。他这些饱含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的作品及艺术活动,为捷克专业音乐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他的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在承袭欧洲音乐专业技巧的同时,渗透了捷克民歌旋律音调和民间舞曲的节奏,广泛采用了捷克民间音乐体裁,从而将捷克民族音乐提高到了新的水平。这一切使他成为富于音乐传统的捷克民族自己乐派的当然的奠基者和开创人,被称为“捷克音乐之父”。歌剧有:《被出卖的新嫁娘》、《布兰登堡人在波希米亚》《李布舍》《达里波尔》交响乐有:《我的祖国》

7、德沃夏克音乐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代表作品。

答:德沃夏克的音乐常取材于民族的历史、传说、风光、民俗的描绘等。它的音乐风格是1种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欧及其他斯拉夫国家艺术因素相融汇的综合体。作品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d小调第七交响曲》歌剧有:《水仙女》《阿尔米达》管弦乐曲:《斯拉夫舞曲集》《捷克组曲》《斯拉夫狂想曲》交响诗:《水妖》、《金纺车》《野鸽》序曲:《在大自然里》、《狂欢节》、《奥赛罗》世俗大型合唱:《赞美诗,白山的后继者们》戏剧康塔她:《幽灵的新娘》清唱剧《圣柳德米拉》歌曲及重唱曲《摩拉维亚二重唱》《吉普赛歌曲》《圣经歌曲》

8、格里格的民族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品有哪些?

答:格里格的创作和民族的主题紧密相连,他为挪威诗人的诗作谱曲,挪威民间的哈林、斯普林舞曲,农村生活的风俗场景,祖国的山川江河,美丽的民间传说都成为他音乐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挪威社会生活的平静和保守,也影响着格里格生活、艺术情趣的范围,他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恬静。基于民歌调式和由此形成的新颖的和声,构成格里格音乐清晰、明快和富有色彩的特征。作品有:钢琴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e小调钢琴奏鸣曲》《抒情小曲》(66首)《乡村生活素描》声乐套曲《山之精灵》《本佐诗歌歌曲集》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弦乐合奏《霍尔堡组曲.》等。

9、西贝柳斯音乐中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代表作品有。

答:西贝柳斯是一位面向现实,把自己的创作与民族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作曲家,即直接为政治斗争写音乐,也把民族的灵魂,人民的心声表露出来。作品几乎涉及除歌剧外的各类音乐题材。他强烈而坚定的民族主义倾向,首先在交响诗和交响组曲中表现出来。它的交响曲则以纯音乐的方式展现北欧特有的气质和风貌。此外他还将芬兰民歌的调式应用于交响曲的创作中,形成新颖的和声音响,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合唱交响曲《库列沃》管弦乐曲《列明凯能组曲》交响曲《e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C大调第七交响曲》

俄罗斯

1、为什么称格林卡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开创人?他的民族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代表作品。

答: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是1个在经济、政治上都落后于西欧的封建帝国,文化上发展迟缓。格林卡之前的俄国音乐,基本处于模仿西欧的阶段,意大利音乐家和它们的歌剧成为帝国音乐的主宰。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第一代探索者,格林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音乐创作为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展示了1个美好的前景。是他间隔罗斯的专业音乐感上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平,为俄罗氏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定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格林卡的音乐创作特征有3种因素构成:首先牢固的扎根于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其次是吸收了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三是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表现民族历史、传说和民间生活,与俄罗斯的文学、诗歌相结合,运用民间舞曲歌曲的旋律以即配置相应的民族和声调式,所有这些艺术特征都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开创了道路。使俄罗斯音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开创人。代表作有: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兰和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

2、强力集团:

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在音乐界,以巴拉基列夫和评论家斯塔索夫为中心(www.61k.com],形成了1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被称为“强力集团”或“五人团”成员有: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他们的基本主张是,走格林卡的道路,写俄国自己的题材,创作体现本民族独特个性的、真实而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3、鲍罗丁作品: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4、穆索尔斯基的创作思想是怎样的?在写作手法上有那些与众不同之处,代表作品。

答:他为了体现作品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十分大胆,他反对因袭西欧传统技法,厌恶唯美主义时尚,认为真实的音乐不应该粉饰社会,而要说出真理,将活生生的人体现在活生生的音乐中;只有从俄罗斯语言中去发掘的旋律才是美的。它对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要真诚直率的追求,使他在运用调式、和声及形式结构等表现手法上同样富于创造性。特别是他立足于民间调式的和声,具有任意随想的性质,而无视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1种区别于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音乐的强烈诱人的个性。穆索尔斯基的音乐预示了后来音乐历史发展的新路。代表作品: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歌曲《跳蚤之歌》《孤儿》

5、简单介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题材与穆索尔斯基不同,大多是从俄罗斯古代神话、寓言故事里去寻找灵感。他的音乐风格体现在:脱胎于民歌的旋律,有特性的民间调式及和声,被经常使用的俄罗斯传统的变奏手法等。他对民歌的爱好,还进1步扩展为对东方的异国音调和风俗的兴趣,它的管弦乐语言五光十色,多采缤纷,充分挖掘了不同色调,层次及浓淡的乐队音响,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作品有:标题交响组曲《谢赫拉查达》歌剧《金鸡》《萨特阔》

6、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答: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的传统,但他又从揭示内心感情冲突出发,形成了自己与传达自我体验紧密相连的艺术风格。他的旋律平易而内在,具有深情悠长、舒展宽阔的歌曲气质;发展旋律的手法十分乐队化,往往造成尖锐紧张的高潮和奔腾倾泻的感情集流。他的歌剧像瓦格纳一样,重视发挥乐队作用;它的交响曲富有戏剧性,结构庞大,其内在的对比矛盾、冲突发展都比欧洲传统交响曲要激烈;乐队色彩时而精致典雅,时而粗犷爆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能够使我们从1个特定的角度,真切体会当时俄罗斯人的精神与思索。作品有: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叶夫盖尼.奥涅金》交响乐《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标题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钢琴曲《四季.》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的重要作曲家是: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

8、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及作品。

答:拉赫玛尼诺夫保持了晚期浪漫派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观,与俄国文学艺术传统,特别是柴可夫斯基有较密切联系。旋律气息宽广,悠长优美,具有俄罗斯式的忧郁深沉,和声未超出大小调半音体系,华丽而富有表现里。管弦乐音响浓郁厚实,力度对比强烈,它主要写作钢琴曲、交响音乐和声乐曲,其技巧高潮、气势宏大的演奏风格直接影响倒他的钢琴创作。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交响诗《死亡岛》《交响舞曲》大合唱《春》独幕歌剧《阿列科》

9、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风格及作品

答:在他的创作中,他丝毫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的极为自由。他创造神秘色彩的和弦(用c、升f、降b、e、a、d互相叠置)作为核心和音、音调的中心,以代替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他用零碎的片断、痉挛式的乐剧代替旋律;用复杂无规律的节奏造成紧迫或恍惚的感觉;他不用调号,无所谓调性;他的乐队庞大而色彩浓艳,这些革新不仅为俄国的现代主义音乐开了先例,也是欧洲无调性音乐和光色手法的肇端。作品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钢琴小品《练习曲》《前奏曲》《夜曲.》《玛祖卡》。

10、弗朗克在法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作品。

答:复朗克和他周围的一批青年音乐家的创作将法国的器乐推向了柏辽兹之后的新高度。他们不仅对培养和提高法国听众的艺术趣味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从创作思想到艺术语言的探索都为以后德彪西的创新提供了厚实的土壤。作品有:《d小调交响曲》清唱剧《至福》《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11、民族音乐协会:他是顺应普法战争后高涨的民族情绪而产生的1个音乐组织,专门宣传法国的器乐作曲家并组织其作品的演出。圣-桑担任协会的主席,他以自己的美学见解和创作活动,号召青年们抵制瓦格纳主义的泛滥。

12、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参孙和达里拉》

二 : 76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

中西方音乐史

1. 六代乐舞: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包括黄帝时代《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 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祀、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民歌,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七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3. 雅乐:是周代宫廷中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近似大雅,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 房中乐: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于宴享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5. 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鞻氏“掌管。它用于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 九歌:周代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歌舞曲,在祭典之时所使用的歌舞。诗人屈原整理,写成了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7. 八音:周代乐器分类,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匏、竹八类。谓之“八音”各类代表乐器:金类:钟、镈、铃、铎等。石类:磬等。土类:埙,缶等。革类:鼓、搏拊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敔等。匏类:竽、笙等。竹类:籥、箫、篪、笛、管等。

8.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9.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的相生。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

10. 儒家的音乐思想:崇尚音乐,主张礼乐,孔子曾经就“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1)关于音乐的本源,提出“物动心感”说。(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关系紧密。(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以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愉悦感受是人。

11. 墨家的音乐思想:在音乐上主张“非乐”,音乐不但不能治理天下,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人力和物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

12 道家的音乐思想:反对音乐,《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13. 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14. 相和歌:概括了汉代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民歌,有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形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以此发展的大型舞曲——“相和大曲”。

15. 鼓吹:从汉代开始受北狄乐影响,而在汉代形成的器乐形式,在汉代已形成四大类: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

16. 北狄乐:古代北方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北狄乐就影响中原,唐以前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成为我国古代鼓吹乐的一部分。

17. 京房十六律:京房,西汉律学家。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率”。

18. 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声无哀乐论》其基本观点即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19. 清商曲: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淸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通常按产生地区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

20. 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21. 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人,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率”的理论。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已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22.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演奏的戏曲雏形。代表剧目《大面》、《钵头》、《踏谣娘》、《苏中郎》等。

23. 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

24. 梨园:唐玄宗时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

25. 隋唐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初唐宴乐分类,它是按地区或国名分的。隋初分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七部。炀帝又增加了康国与疏勒合为九部。初唐时增加燕乐和扶南二部。太宗时又加入高昌伎为十部乐。

26.. 坐部、立部伎:是晚于七、九、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坐部伎用丝竹乐伴奏,有《景云乐》、《破阵乐》。立部伎用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

27. 法曲:又叫法乐,应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俗乐。重要法曲有《霓裳羽衣曲》等,法曲在中唐后渐衰。

28. 燕乐:古代宫廷音乐,起源于周代。广义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故隋唐七、九、部乐以及坐部、立部伎等均可称为燕乐。狭义指唐代

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受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影响,音阶运用“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这种燕乐使用有二十八种调式。

28. 变文:佛教寺院里为宣传教义而设的一种说唱音乐,把佛教经文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体裁说出来,因听众不同而分“僧讲”与“俗讲”,所用讲唱本子就是变文。如《法华经变文》、《维摩诘经变文》、《目莲救母变文》。

29. 瓦子:宋元时城市中的游乐处,其中有音乐、歌舞等演出的场所。

30. 勾栏:宋元时瓦子里专门演出的场所。

31. 散曲:在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沿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在形式上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戏剧情节时亦不用代言体。其音乐比较单纯,要求抒情与优美,唱时不用锣鼓,只以弦索、笙、笛拍板等乐器伴奏。

32. 鼓子词:是宋代一种以支曲叠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鼓子词用渔鼓伴奏而得名。供宴会使用,其结构简单,亦无故事情节。现存唱本有北宋赵德麟《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无名氏的《刎颈鸳鸯会》两种。

33. 唱赚:是宋代说唱的一种。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赚的曲本叫“赚词”。所用曲牌范围极广,既包括慢曲、曲破等传统歌曲,又博采当时汉族及少数民族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唱赚的伴奏以鼓、板、笛为主,唱者自击鼓和板。

34. 诸宫调: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现存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有《天宝遗事诸宫调》三种。诸宫调所用的乐器,开始大抵是鼓板一套,唱者自己击鼓。南宋时大概加了琵琶等弦乐器。元杂剧蓬勃兴起,诸宫调渐衰。但他用多种不同宫调的套曲以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则却给元杂剧以极大影响,其乐曲也广为元杂剧所吸收。

35. 鼓板;宋元时民间音乐合奏形式之一。用箫、管、笙、嵇琴、方响等几种乐器,音韵清美,别有风味。

36.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著名唱本有《珍珠塔》、《再生缘》、《倭袍传》、《玉蜻蜓》、《义妖传》等。

37..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收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较多,可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常用乐器有琵琶、筝、弦子、月琴、笙、笛、鼓、板等。

38.弋阳腔: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起源于江西弋阳,现在的高腔,就是弋阳腔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用的“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曲调刚健高亢,句法自由,唱腔灵活,富于口语化。

39. 昆山腔:又叫“昆曲”,改进后的新昆山腔发展了南曲字少声多与清柔婉转的特点,伴奏形式以曲笛为主,箫,管,三弦等多种乐器配合的新型伴奏乐队。最著名的为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

40. 明代四大声腔:即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41. 梆子腔: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伴奏包括二弦、呼胡为主,配以月琴、梆笛以及锣鼓等打击乐。梆子腔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42. 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二黄腔在湖北与西皮合流,形成汉剧。皮黄腔向西、向南发展,演变成川剧、滇剧中的胡琴腔。他俩进一步发展,吸收昆、高、梆子诸腔,在北京形成京剧。

43.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得名。初期主要演员有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著名老生。成为“三鼎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又有谭鑫培、汪笑侬、余叔岩等,更有四大名旦梅兰芳、陈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名角。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锣、钹、小锣等。

44. 秧歌:是民间舞蹈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宋代也称之为“村田乐”。明清时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明清时也出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

45. 木卡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因现保存在十二套,故又称“十二木卡姆”。清代进入宫廷音乐,共包括《思那满》、《塞勒喀思》、《察罕》,乐器伴奏有达卜、哈尔扎克、喀尔奈、塞它尔、巴拉满等八种。晚近流行的木卡姆通常由《木卡姆》、《穹拉克曼》、《达斯坦》、等四部分组成,其歌词多为民间传说、爱情题材的叙事诗为主,曲调为七声音阶。节奏多变,复拍子为其主要特征。

46. 《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 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二套》。主要乐曲有《十六板》、 《将军令》、《月儿高》, 《普庵咒》、 《海青》、 《舞名马》、 《阳关三叠》等。有的曲日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

47. 朱载埔及十二平均律:朱载埔,安徽风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井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 《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

48.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歌曲,其生产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报大,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49. 沈心工: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并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曾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上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创作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一兵操》、《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一曲影响较大。

50. 李叔同: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曾与曾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演茶花女等角。他一个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歌

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等影响较大。他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反映了青少年学校生活,有些实际是他个人的触景61阅读季》、 《儿童曲集》,以及其他声乐、室内乐等。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沉郁抒情,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性格。他无比丰富的旋律,与俄罗斯民间与城市浪漫曲的音调相联系,十分感人。他重视发挥乐器酌音色效果,虽然有时显得过于冗长滞重,但整个音乐的色调仍然是洗练优雅的。 柴可夫斯基尽管被同时代人视为“西欧派”,但实际上,他的音乐能使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真切地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人的精神与思索。

118. 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概况:(19世纪80、90年代-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onist)是指19世纪束、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用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是:新颖、雅致、清新、旯巧,缺乏音乐投展所固有的内存动力。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丰要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但是印象主义音乐影响到许多作曲家,如意大利的莱斯庇基、英国的戴留斯、西班牙德·法雅、德国的雷格等等。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过渡到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音乐流派。

119.德彪西,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钢琴音乐作品重要的有:《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其中的作晶均有标题,如《月光》、《雨中花同》、 《水中倒影》、《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沉没的教堂》、《透过树间的钟声》。

德彪西的音乐为20世纪作曲家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在追求色彩与朦胧的同时,他创造出新的和声手法。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

果。虽未脱离人、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独奏音色,加之斑斓的打击乐器,形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三 :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1]03

西方音乐史

1. 古希腊音乐的一般特点: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变化音,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2. 古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种乐器:

里拉:演奏常与祭太阳神阿波罗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用于敬奉酒神。

3. 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4.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6. 四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

7. 完整音列体系:若干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完整的两个八度),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十一度)。

8. 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它们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9. 古希腊音乐功能学说(音乐教化学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也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10. 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11. 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三种类型: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12. 巴洛克: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文,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首先被用于建筑。巴洛克音乐是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艺术。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它又非常注重装饰性。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从1690到1750年是最后一个阶段,也可称为巴洛克盛期。这时,歌剧诞生,器乐崛起,以巴赫与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大师们将百年来的音乐发展推向了辉煌的顶点。

13. 古老风格:以帕莱斯特利那的音乐风格为代表的16世纪的作曲规则,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也称“严谨风格”。

14. 现代风格: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内容,对旧规则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也称为“装饰风格”。

15. 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

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

16.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

成。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17. 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

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18.法国歌剧: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他增添了一些新的舞蹈,并把它们发展成带有序幕与合唱尾声的戏剧性的壮观场景,后来法国人对歌剧要求舞蹈场面大。开始用法语演唱的宣叙调和短小的咏叹调。爱用二重唱,合唱,特别是壮观的场景。豪华的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第二部分是快板,并以开头的慢板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

19.英国歌剧:普塞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迪多与伊尼》作为一部真正的歌剧,最集中和充分地展示了普塞尔的音乐戏剧才能。

20.德国歌剧:许茨是德国宗教音乐的重要作者,汉堡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凯泽。除了他们,马泰松、泰勒曼和亨德尔也在汉堡歌剧舞台上显身手。

21.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最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1607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上演,作品追求清晰而准确地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并没有完全放弃复调的写作。在这部歌剧中并没有模仿佩里的《尤丽迪茜》,纯粹的宣叙调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大量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和各种器乐形式和序曲。器乐在每场的前奏、间奏或后奏中表达了场景和气氛的变化。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打动人的情感,他还首次在作品中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两种演奏手法。虽然不是最早的歌剧,但却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他的作品总体来说豪华和壮观,体现在布景,服装上

22.蒙特威尔第和佩里比较:共同表达情感。不同佩里学者研究型,没有更多考虑剧场效果,喧叙为主,少用复杂复调较单调。蒙特威尔第宫廷作曲家,多用重唱、合唱形式,作为歌剧各种元素具备。

23.圣卡西亚诺剧院: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尤利西斯还乡记》也是在这座剧院里上演的。

24.那不勒斯乐派:17世纪末,这里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达到高峰,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首先是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唱宣叙调,通奏低音伴奏。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乐队伴奏。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ABA) 给歌手提供炫技空间,促进了美声发展但是却相对忽略戏剧性表现。A`斯卡拉蒂使歌剧基本成熟,在他的歌剧中,咏叹调用得很多,返始咏叹调已很普遍,他的歌剧序曲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速度的顺序是“快——慢——快”,这种歌剧序曲也称“意大利序曲”,它被认为是后来的交响乐的一个主要的前身。

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公元5世纪 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表。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

推向了一个顶点。

28.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

29. 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教堂奏

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

30. 室内奏鸣曲:是在宫廷娱乐的场合或私人的音乐会上演奏的,它包括一组风格化的舞曲,如:阿拉曼德等。实际上

它已是种组曲。

31. 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的奏鸣曲通常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记谱上是三行乐谱。

32. 独奏奏鸣曲:需要一个高音乐器和两个通奏低音演奏者合作。

33. 巴罗克时期(德国)的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17世纪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方是德国,主要体

裁有三种: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比较高),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还有少量的舞曲。

34. 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扎豪,巴赫。

35. 古钢琴:拨弦古钢琴(也叫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体裁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两种。组曲是17世纪最后

25年间定型的,来自意大利 的室内奏鸣曲,由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有:德国阿拉曼德舞曲、法国库朗特舞曲、西班牙萨拉班舞曲、基格舞曲。

36. 古钢琴音乐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弗罗贝格。

37. 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F.库普兰,古钢琴。

38. 意大利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弗雷思科巴尔第。

39. 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

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

40. 巴罗克的器乐协奏曲:分三大类:1.大协奏曲,是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乐队之间互相抗衡;2.乐队协奏曲,没

有独奏、只有乐队部分的协奏曲;3.独奏协奏曲是为一个独奏乐器和乐队而作的。

41. 维瓦尔第:维瓦尔第和托雷利对巴罗克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共有500

多首,独奏协奏曲大约有350首,著名的《四季》4首分别为春、夏、秋、冬的小提协奏曲。它的大部分协奏曲也是三个乐章(快-慢-快)乐队全奏部分的回归与独奏部分的插段不断交替,构成典型的回归曲式。

42. 拉莫: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理论著作《和声学》于1722年在巴黎出版,《音

乐理论的新体系》在1726年问世使拉莫成为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拉莫的歌剧从吕利的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为了加强戏剧效果他的每幕合唱和歌舞场面篇幅更大。他的合唱与娱乐性的歌舞场面篇幅更大,推动剧情是,他往往用大乐队伴奏的和更旋律化的宣叙调。他的理论著作是与他的作曲时间紧密联系的,试图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解释和声,他的功能和声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作曲实践做了总结,而且对后来和声理论产生了影响。代表作:《双子星座》,《希波利特与阿里西亚》

43.D.斯卡拉蒂:前半生在意大利,后半生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作品主调为多复调为辅。最重要的作品是大约555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特点:他的写作有教学目的,每一首奏鸣曲都类似一首练习曲,解决一定的技巧运用和音

乐解释方面的问题;艺术表现力也很强使听众心醉神迷。;在结构上实际已经是古典奏鸣曲式的萌芽;已经显示出18世纪新的主调音乐风格。

44. 亨德尔:有管弦乐队三套《水上音乐》组曲,《皇家焰火音乐》管弦组曲。当时伦敦观众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造成

了亨德尔歌剧较不成功的因素,当英国作曲家佩普什创作了一部用英语演唱的《乞丐歌剧》是一部民谣歌剧,用流行的英国民谣填词,情节涉及伦敦的犯罪状况和政治形势。1728年《乞丐歌剧》在伦敦首演它的成功影响了亨德尔歌剧 团的收入。亨德尔的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偏声乐化的,易感的),但是也增加了法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因素。他具有驾驭庞大音乐结构的气魄,但他的音乐线条却是简洁而宽放的,主复(属)调结合的手法中常常突出主调和声风格,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恢弘壮阔的效果。它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创作歌剧,大约有40部之多。亨德尔最优秀的创作还是他的清唱剧。特点: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是他的首创;采用英国中产阶级熟悉圣经故事为体裁,利用了清唱剧自身的一些优势,如无需服装布景;经济上所需的花销较少等;他把歌剧写作的经验用于清唱剧,特别是在合唱的写作上显示了超凡的天才。《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作品以《圣经》为基础,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了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45. 巴赫: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巴赫的器乐曲中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合起来共有

48首。意义:教学目的是钢琴复调音乐的典范之作;展示十二平均律,可以在任何一个调上自由地转调,因此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在创作上推动了大小调动能和声的发展。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展示他写作大协奏曲的技巧。巴赫的这部作品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器的组合,展示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技法,以及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现存的巴赫康塔塔有两百多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运用了众赞歌曲调的康塔塔,两部受难乐《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使德国的受难清唱剧体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b小调弥撒》,器乐曲:《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音乐风格:他的作品中广泛吸收了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各种音乐风格与形式,并把它们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声与复调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作品数量多,并具有极高的质量,简洁而极有个性的主题,又有丰富的想像和强烈的表现,异常完美的技巧,使巴赫不仅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一个辉煌的终点,也成为后来的西方音乐的取之不尽的伟大源泉。

46. 亨德尔与巴赫的比较:(把44、45答完再加上)历史地位比较:巴赫是集大成者,亨德尔是一个开先河人物;创作

手法与个性比较:巴赫创作比较内向,亨德尔比较奔放,巴赫复杂,简洁,声乐,器乐均有,亨德尔易感性,以清唱,声乐为主,但是他们都是巴罗克时期的辉煌代表。

47.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一般音乐史将1750年到贝多芬划归这个时期,它包含了

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术语用来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大背景: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启蒙运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

48. 格鲁克歌剧改革: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意大利正歌剧逐渐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成了虚饰浮

华的时尚。题材依旧是神话和历史故事,形式结构与角色配备完全程式化,崇尚阉人歌手,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装置更是不可缺少,到18世纪初,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歌剧创作原则,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存在。格鲁克“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为炫耀技巧而牺牲音乐的清晰”,依据这个基本原则,格鲁克在对乐队部分,歌唱部分,舞蹈与布景等各环节的处理上都加以改革。改革内容:题材还是古希腊故事,但是加入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理性与伦理的价值,体现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格鲁克歌剧序曲应该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展现的剧情性质;宣叙调与人物的动作,心绪联系密切;咏叹调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最著名的《我失去了尤丽迪茜》极其朴素并对激情加以克制。基本回避装饰性的花腔和大跳的音程,体现一种简洁、自然的古典风格特征。

49. 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

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

50. 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剧情生动有趣。

51. 法国喜歌剧: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到巴黎去演出,引起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反方坚持宫廷贵族的

艺术趣味,一方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的改革。

52. 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

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53. 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

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54. 海顿交响曲创作:海顿的108部交响曲中,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

而且将各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确定下来: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最慢的部分,常用奏鸣曲式或用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也是比较常用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开始都有一个“慢板的引子”与随后的快板主题互相对置,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与展开部分规模增大,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原则,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第二乐章速度缓慢,旋律朴素动人,富于歌唱性。第三乐章海顿的小步舞曲不在是宫廷式而是构思新颖,风格质朴甚至粗犷,渗透着民间音乐的印象。末乐章他使用偶数节拍来代替三拍舞曲,以内容含量更大的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替代一般舞曲性的简单结构,如《军队交响曲》《伦敦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各时期四重奏的风格与同期的交响曲发展轨迹近似,佳作更多在中晚期作品中,同样以4个乐章结构,有时用谐谑曲替代小步舞,奏鸣曲式得到进一部确定和充实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作为彼此“交谈”的平等角色更为匀称协调如《云雀》《皇帝》。总的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音乐风格与奥地利维也纳城市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合理匀称的结构、别出心裁的细节处理,以及从力度对比的出人意料到不规律的节奏等。

55. 莫扎特:歌剧创作: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他一生创作20多部作品,《费加罗的婚姻》《唐璜》

《女人心》。莫扎特的格局很好的表现了剧中人物的鲜明性格,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或交错的关系。重唱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以重唱刻画了不同角色的性格,而且赋予重唱以表达戏剧冲突的的重任。《魔笛》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这部歌剧的多样风格里,既有优美而深情的歌唱,又始终贯穿着生动幽默的情趣和气氛。夜后的花腔、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盖诺的排箫和歌声都是莫扎特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歌剧的基本情调和气氛在叙曲中得以体现。

56. 器乐创作:协奏曲是主要创作体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善了协奏曲的古典范式,三个乐

章结构:快慢快的速度,一乐章奏鸣曲式“双呈示部”,有华彩乐段具有相当强的即兴性质以显示精湛技巧为主要目的。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歌调。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速度更快,情绪更热烈。最后三部交响曲和海顿90年代“伦敦”交响曲相比,风格甚至更加超前。《第40交响曲》由于它情感的戏剧性而被称为“浪漫交响曲”;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直接进入快板主题;二乐章仍是奏鸣曲式,总的气氛典雅优美平和;三乐章是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去除小步舞的贵族气。从这部代表性作品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器乐风格,旋律极富歌唱性,乐队对乐器音色的把握与新奇的变化令人赞叹,这和他的声乐风格不可分割,也与维也纳市民音乐及意大利音乐有着联系。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纯真音乐的理想;海顿一起,建立并完善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将这些体裁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含量与精妙的表述结合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57. 贝多芬:

交响曲:九部交响曲分别属于不同的创作时期,集中体现出他的创作特征及风格衍变的脉络。有音乐家将其分类:英雄性、戏剧性(3、6、9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1、4、8);群众性、舞蹈性(7);综合性(2);融自然和哲理于一体(6)。按创作时期划分,第一、第二交响曲属于维也纳的早期创作。从《第二交响曲》开始采用的“谐谑曲”风格,《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恢弘气势规模大。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是交响曲的核心,不仅逐渐生成乐章的各个部分,而且渗透在整部交响套曲各乐章的主题音调中。“展开部”极具个性的部分,篇幅与主题大大扩展。第二乐章法国大革命时期非常流行的体裁“葬礼进行曲”创新,开创了用交响曲反映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1]03_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社会重大题材的先例。第三乐章采用谐谑曲,速度极快,突然的力度变化和切分重音的意外处理,法国大革命反封建,所以不用小步舞曲,摆脱宫廷味的表现。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对他生活时代的热烈回应。通常被称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最集中精炼的佳作,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第六交响曲》加了标题,但他强调这部“田园”交响曲写情多于写景。他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第九交响曲》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这部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包含贝多芬个人人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憧憬。

钢琴作品: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是《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他的庄严豪迈和富裕英雄性格的宏大气势,后人们称它为“皇帝协奏曲”。早期创作的前10首奏鸣曲更接近海顿、莫扎特的风格,第8首“悲怆”更有主题的 对比力度及戏剧性的发展,调性转换的大胆,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呼应,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期的作品有《月光》《黎明》《热情》。最后6首奏鸣曲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特征,此时的创作更关注以音乐表达最内在的自我,自由地驾驭音乐的形式结构,奏鸣曲的乐章数目不等,非常重视运用复调对位的手法,故意模糊并削弱乐章或段落间的明显分界。对贝多芬来说,创作音乐是要通过表述自己的情感意欲来完成崇高的使命,选择的形式及手段要服从这个主要目的。

歌剧:《费德里奥》,庄严弥撒。

历史意义: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上。将奏鸣曲式广泛运用于自己的各种体裁与套曲的各个乐章中,将它的篇幅和内涵极大地扩充使各部分的独立性与对比性加强,将展开部作为动力性发展最集中、最强烈的部分,动机的作用真正得到了发挥,乐章间形成了既对比并置又彼此关联的辩证关系,使整个套曲达到高度的完美和统一。

具体表现手段:旋律质朴而含蓄深情,建立在和弦音上的线条严整粗犷,动机式旋律,柔板旋律,节奏鲜明,特性节奏,切分式节奏,和声调性不协和、不稳定,转换的频繁与范围的扩大,管弦乐队的配置上,重视铜管和打击乐器的作用,历尽苦难,达到欢乐,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

57.浪漫主义:19世纪前后(1790-1910)的西方音乐历史。它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密切联系。在19世纪里掀起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推动了音乐民族主义潮流。它强调对主观情感,尤其对爱情这个情感的表述中,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获得公众的理解也是作曲家的追求。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是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灵活的体裁。这一时期的贡献: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的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对和声语言的不断探索突破,对管弦乐队丰富音响的开掘发挥。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情有独钟。

58.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a.幻想性b.个性c.抒情性(核心)d.民族性e.综合性。

59.韦伯:歌剧《魔弹射手》:韦伯代表作。1821年首演,标志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诞生。它的体裁来自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这种超自然的神怪力量与人善良、爱情之间的斗争,是德国浪漫主义所迷恋的典型主题。运用了多方面的手段来突出民族性和浪漫特征:布景、服装、音乐充满生活情调,营造出浪漫主义的虚幻色彩。另一个突出的是它的序曲,具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并将奏鸣曲式结构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手法。

钢琴曲:《邀舞》,用文字来描速音乐的细节。

60.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600多首艺术歌曲中:1.歌词选自浪漫诗人的诗,还有无名诗人的词,内容广泛,细琢磨语词,寻找最佳形式载体以表现其情感含义。2.歌曲形式分三类: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声乐套曲。分节歌,奥地利民歌最普遍的形式,同一旋律唱多段歌词,如《野玫瑰》。变化分节歌,《鳟鱼》《小夜曲》《圣母颂》《菩提树》,个别曲调随歌词而有变化。通体歌,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最典型的《魔王》。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姑娘》。歌集:《天鹅之歌》。3.表现手段:旋律像民歌般简单朴素,像诗词的朗诵,散发着亲切单纯的气息,容易激动忧郁感伤;和声实用大小调间、主调和上下三级调间的转换对置;钢琴伴奏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烘托情境和气氛,与声乐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钢琴小品:与音乐的情感性、个体性表现吻合。

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

交响曲:写了9部交响乐。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一样只有两个乐章,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紧张不安,副部主体具有舒伯特特有的宽广悠长的旋律性质。

室内乐:钢琴五重奏《鳟鱼》,四重奏《死神和少女》,都因用了熟悉的歌曲而得名。

61.门德尔松生平要事:为纪念巴赫《马太受难曲》创作百年,1892年他组织柏林歌唱学园排练并演出这部巨作;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建立实现了他的宿愿,他积极参与筹建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工作并任教于此。

交响曲:最著名:《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按传统四个乐章结构,但戏剧性交响曲已演化为宏大的风俗画卷。

标题性序曲: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这种体裁与舞台艺术无关。也叫音乐会序曲或管弦乐序曲。是专门为独立演奏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和浪漫风格。保留了单乐章的奏鸣曲式,说明了古典;又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相连,说明了浪漫。如序曲《仲夏夜之梦》和《赫布里德》。

无言歌:是对钢琴小品的补充。他一生创作了8卷48首,犹如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形式简单朴素,抒发了喜怒哀乐、对人和事的印象。都是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如《春之歌》《猎歌》。

62.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和主张。

钢琴作品:由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及歌曲,体现其独创性风格。如《蝴蝶》,《狂欢节》。特点: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述内心细腻情感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复杂的织体而达到的。

声乐作品:艺术歌曲突出地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与风格,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的歌曲意境塑造出来。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特点:

艺术歌曲的特征:简洁含蓄、意境深邃。旋律像诗句的吟诵,乐句结构多变,音色细腻。钢琴担负重任,“唱出”歌者言犹未尽的思绪,歌曲整体的诗意是由歌唱和钢琴共创的。

63.肖邦:从不直接、一成不变地采用民间舞曲原来的曲调,而是把握了这些舞曲的灵魂,在钢琴上再现出他们的神韵。他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基本上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

肖邦的创作特点:1.体裁:赋予了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叙事曲等音乐体裁以新的思想内涵,改造之前体裁,并提高其艺术表现力。2.手法:钢琴音乐具有异常新颖的织体(长琶音和踏板的运用),独具魅力的旋律(有装饰性和即兴性),丰富的和声(大小调对置,等音调,善用黑键)。3.在波罗奈兹和玛祖卡的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民间音乐素材的功力,使曲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民间音乐。4.演奏风格:速度自由,音色处理细腻。这一切形成了“肖邦风格”,为浪漫主义音乐做了重要贡献,产生深远影响。

64.法国大歌剧:盛行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商业艺术形式,迎合寻求刺激和娱乐的、相对修养不高的听众口味。代表人物:梅耶贝尔。

法国新时期的歌剧:指19世纪50-60年代。抒情歌剧(一种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之间的歌剧)和轻歌剧(谐歌剧),它们替代了法国大歌剧的统治地位。特点:善感甜美的旋律,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朴素真实,有讽刺性。代表人物:奥芬巴赫:他的重要的轻歌剧和喜歌剧有近百部。《监狱中的奥菲欧》轻歌剧的典范、《霍夫曼的故事》。古诺:《浮士德》抒情歌剧的典范。

比才《卡门》:1875年。显示了现实主义倾向,在当时法国歌剧界非同寻常,对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东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产生了影响。比才继承意法歌剧的优点,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卡门》的结构按传统的分曲方式,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景里面,同时借鉴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管弦乐技巧。反映了社会下层的生活。它的吉卜赛风格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卡门与霍塞这对从出身经历到生活观念都不相同的青年人,从一时激情、彼此间感情与意识的隔阂到无法弥补的决裂,最终以凶杀结束的爱情悲剧过程,被比才以色彩浓烈而又极其精练的音乐手段陈述的令人心悦诚服。】

65.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

《幻想交响曲》:代表作。代表了他的个人风格。第一部标题交响曲。体现出音乐与文学和戏剧的理想结合。特点:

1.写了各乐章的标题和全曲的详细说明。2.追随标题有五个乐章,形式取决于内容。3.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乐思”(即一段主题旋律),以不同形态贯穿于每个乐章之中。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在不同情境下青年艺术家的心理与情绪的变化。4.旋律抒情,色彩和寓意丰富的管弦乐手法。他的作品打破传统体裁和结构,而是一切音乐要服从其标题性、文学性的戏剧构思。

固定乐思:是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创造的一种标题音乐手法,它是一段音乐主题,在作品中代表所爱的人。

66.李斯特:

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是他对西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创作

了1 3首。如《普罗米修士》《奥菲欧》《塔索》。【特点:1.深厚的思想内涵,精炼集中简洁。2.单乐章结构,音乐不间断的展述从而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3.内部同时包含了奏鸣曲式的三部逻辑性结构。4.运用主题变形手法。广泛运用传统的动机发展手法,集中于单主题的展开与变形处理,贯穿作品。与主导动机相似。】

交响曲:也有标题。如《浮士德》(三个乐章)、《b小调钢琴奏鸣曲》(少有的无标题)、《匈牙利狂想曲》(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共19首)。

钢琴作品:《超级演技练习曲12首》,高难技巧的训练,显示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情感意境时的能力。如“玛捷帕”,“鬼火”,“钟”。

67.瓦格纳:他要求他的乐剧是诗词、音乐、舞台、表演等诸多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他的歌剧改革及特点:1. 整体艺术。而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将音乐戏剧切割分离。2.采用“无终旋律”织体,将歌唱作为一个声部完全融进管弦乐的织体。3.他将韦伯的“主导动机”、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李斯特的“主题变形”发展到极致。如《尼伯龙根的指环》,15个小时的音乐中交织着200多个主导动机,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他的乐剧音乐的交响性思维特征。4. 采用连续分展结构。5.半音和声。在和声与调性的手法上,突出调性的不清晰及频繁转换,半音、不协和音等大量和弦外音的连续使用,使调性重叠甚至是复调性的效果,这种手法导致古典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趋向瓦解。 “主导动机”:是一些短小的音乐主题。将剧中诸多人物、景物、情节事件、情绪心理等揭示、预示或暗示出来。

68.勃拉姆斯:对标题音乐不感兴趣,在19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的音乐主潮中坚定走自己的路,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沉醉在德奥城市及民间淳朴的旋律里。他激情又深思熟虑的作品,证明了属于19世纪浪漫时代的古典风格所具有的生命力。

交响曲:有四部,每一部都是精心之作。《第一交响曲》由于风格和手法上与贝多芬的近似而被当时的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它以史诗般的英雄气势、传统的四个乐章结构、复调对位技巧和古典动机发展手法,以及各乐章曲式结构和调性的安排,无标题型的纯器乐交响曲类型,显示出他的交响曲与古典传统的机密联系。展示了他独具的复杂凝重的织体、激情浪漫的旋律和浓郁厚重的总体风格。

钢琴作品:古典形式为主的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叙事曲、随想曲、狂想曲和小品。特点:响亮厚重,具有交响音乐的构思和气势。

声乐作品:数量大、种类多,有200多首独唱曲,还有合唱及双合唱曲,声乐套曲。还整理改编民歌集,自己的歌曲如同民歌般朴素动人。如《摇篮曲》《徒然的小夜曲》。

69.约翰 施特劳斯父子:轻音乐为主。他们的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在维也纳市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870年之前他只写舞曲和进行曲,此后重心转向轻歌剧创作,共写了15部。特点:1.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都和奥地利民间音乐有关;2.有专业音乐的技巧和修养;3.抒发情感和标题造型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浅显易懂、雅俗共赏。代表作: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皇帝》;波尔卡《闲聊》、《雷电》;轻歌剧《蝙蝠》。

70.威尔第:他的歌剧除去一些体现强烈爱国及民族情感的题材外,文学戏剧名著也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代表作《纳

布科》《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特点:当全欧洲包括意大利的年轻作曲家都追随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交响化风格”时,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作曲家,不能抛弃意大利丰富而悠久的音乐传统。但他同时也研究并吸取从凯鲁比尼到柏辽兹的法国音乐,的过程就,包括对瓦格纳的尊终。

71.格林卡的创作特征:1.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2.吸取俄国城市文化的养分;3.借鉴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作品:第一部歌剧《伊凡 苏萨宁》,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树立了运用民间素材交响化自由变奏的典范。

72.强力集团:是格林卡的继承发展。成员五名,人称“五人团”,自称“新俄罗斯乐派”。有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居伊、包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特点:1.他们都敬仰格林卡,热爱钻研俄罗斯音乐,创作具有民族性,表现俄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2.尊重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成果,提倡音乐的思想性、标题性、形象性和通俗性。

穆索尔斯基:思想最为激进、创作最为突出。作品:歌剧《包里斯 戈杜诺夫》、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品:《萨旦王的故事》、交响乐《西班牙随想曲》、交响组曲《天方夜谭》。

包罗丁:歌剧《伊戈尔大公》《第二“勇士”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

73.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旋律大师。音乐特征:抒情性和戏剧性。

交响曲:早期:第一、二、三交响曲属于风俗抒情性质作品,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最突出;中期和晚期:第

四、五、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属于抒发个人感情体验、充满戏剧冲突性质作品,揭示了的社会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反映了人生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内容概括为,理想与黑暗现实无法调和的冲突,导致悲剧结局。其他作品: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庄严序曲《1812》。

歌剧:与交响乐同样重要,写了10部。如影响范围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奥涅金》《黑桃皇后》。

舞剧:代表作:古典芭蕾舞剧典范之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特点: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还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具有独立性不仅在俄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

74.柴科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比较:

共同点:在发展俄国音乐的总方向上是一致的。强调音乐应该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应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应该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民间是发展专业音乐的源泉和基础;继承和发展格林卡的优良传统;

不同点:“强力集团”,突出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注重采集农村民歌素材,喜欢吸取“异族情调”,音乐风格:纯朴粗犷。柴科夫斯基:题材内容多样化,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吸取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宽泛的精神气质和民族风格,音乐风格:高雅细腻,多愁善感。

75.斯美塔那:全力进行民族歌剧的创作,如《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伏尔塔瓦》是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乐曲,描写了河流的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意。

79.德沃夏克:作品: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根据本国传说)。

与斯美塔那的比较:题材方面,斯美塔那更突出捷克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气息浓;德沃夏克则从捷克扩展到整个斯拉夫民族。体裁方面,斯美塔那主要是歌剧和交响诗;德沃夏克涉及的领域很广,数量很多。音乐风格,斯美塔那的捷克民间风味更浓烈;德沃夏克在此基础上,还吸取了斯拉夫和欧美音乐文化的因素,格调更高雅更艺术化。

76.格里格:代表作:话剧《彼尔 金特》、《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抒情小品集》。

77.西贝柳斯:芬兰作曲家。他的创作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和传说,后期的创作关注社会生活,反映了芬兰人民的的爱国主义精神。代表作:《芬兰颂》、小提琴协奏曲。

78.法国音乐文化:弗兰克、圣桑、德彪西、拉威尔。

圣桑:作品:交响诗《死之舞》、小提琴与乐队《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动物狂欢节》。 德彪西:创作题材:1.对自然景物的描绘;2.对民间生活风俗的表现;3.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境界和形象。风格特征:印象派。手法:擅用简短的音乐主题、丰富的和声和织体,细腻的配器。内容: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神话意境的标题小品,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具有朦胧飘逸的气氛。他的音乐被人称为“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作:钢琴曲《月光》、《水中倒影》、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交响三折画《夜曲》、交响素描《海》。 拉威尔: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第二组曲。管弦乐曲《包列罗》,“包列罗”是西班牙的一种民间舞曲的名称。除了节奏和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外,力度、和声和织体都在变。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成功的改编成管弦曲。

拉威尔与德彪西的创作共同点:与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相似,但拉威尔的音乐在旋律上更宽广、生活气息更浓郁、情感更鲜明。

79.德奥音乐文化:

马勒:9部交响曲。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是用中国唐诗德译谱曲。全部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上,两者紧密相连。

写作技法特点:1.交响曲的结构有很大变动,乐章数量有多有少;2.一些作品的演出大为扩充,如《第八交响曲》,也称“千人交响曲”;3.总谱声部异常复杂;4.音乐旋律保持歌曲特性;5.和声语言在后期作品中相当复杂,已显露无调性特征。

理查德 施特劳斯:作品:交响诗《唐 璜》、《唐 吉诃德》、《梯尔的恶作剧》。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死

与进化》、《英雄生涯》,都反映了作曲家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他通过尼采的“超人”,体现个人的自我意识。《莎乐美》和《埃勒克特拉》显露出世纪末文艺的某些颓废倾向,寻求感官刺激,表现变态的情欲渲染残暴的凶杀。这些作品中的音乐造型性很强,情节生动逼真,戏剧效果突出。

80.俄罗斯文化:莫斯科,斯克里亚宾。拉赫马尼诺夫:以抒情见长,特别突出悠长旋律。

81.意大利音乐文化:

意大利歌剧: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喜歌剧最范之作。它的音乐让听众充分领略罗西尼的机智、调皮与灵气、轻松流畅的风格。这部歌剧以典型的罗西尼风格征服了不同时代的听众。可以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相媲美。《威廉退尔》,具有法国大歌剧的特征,宏伟的场面,戏剧性情节交织着爱情,有通俗性。 贝里尼:《诺尔玛》《清教徒》。

唐尼采蒂:《拉美摩尔的露其娅》《爱的甘醇》。

威尔第:是西音史上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题材有体现强烈爱国及民族情感(19世纪30-40年代,如歌剧《纳布科》)和文学戏剧名著(50-60年代)。当欧洲追随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风格时,威尔第始终意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作曲家,不能抛弃意大利的音乐传统,同时也研究吸取法国音乐和德国,也包括瓦格纳的特点及对他的尊重,坚持自己的优势,吸取别人长处。代表作:《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 普契尼:代表作:《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图兰朵》《蝴蝶夫人》。他作品的题材和朔造的人物上,很贴近观众的生活,艺术手段既传统又新颖,这就是他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他的歌剧与真实主义歌剧的共同点:主人公多是贫苦的下层人,有凶杀、恐怖和死亡的描写,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超越真实主义歌剧。

马斯卡尼:独幕歌剧《乡村骑士》,确立乐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列昂卡瓦罗:歌剧《丑角》。

真实主义歌剧:一些同情农民悲惨遭遇的作家,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暴露社会黑暗面。写作方法接近自然主义,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人们把这类作家的创作倾向称为“真是主义”。两部代表作:1.马斯卡尼,独幕歌剧《乡村骑士》,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2.列昂卡瓦洛,歌剧《丑角》。

82.表现主义:20世纪。是一战前夕在德奥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艺术家把他们对世界所感到的内心的孤独、绝望等情绪,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表现形式看,音乐语言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无调性最能说明这一时期的音乐特征。还有零碎的、急剧跳动的旋律、尖锐的不协和和弦、不对称的节拍和不清晰的结构。代表人物:奥地利的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采用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中期:进入无调性阶段。后期的创作,采用十二音方法作曲。十二音体系:是勋伯格创造的一种无调性的作曲手法。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基本方法是有作曲家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以它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一首乐曲。艺术十二音音乐代表作:《乐队变奏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演出用,叙述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杀害华沙的犹太人的事件。

贝尔格:作品:歌剧《沃采克》。

83.新古典主义音乐:1920年开始(20世纪)。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以他的第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舞剧《浦契涅拉》的首演为标志。基本特征方面,要求艺术整体的均衡、完美、稳定;情感表现方面,追求适度的、理智的感情,而不强调个人的感情;形式结构方面,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如早期的组曲、大协奏曲、赋格等。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节奏匀称、配齐清晰。

84.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最具探索性音乐家,他在不同时期也采用其他的风格和手法,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1.第一时期:原始主义。民族主义时期,或称俄罗斯风格时期。代表作:《火鸟》《春之祭》《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为听众打开了一个新的音响世界,节奏上有很多创新。

2.第二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从《浦契涅拉》到《浪子生涯》,新古典主义创作持续了30年之久。

3.第三时期:十二音音乐时期。

85.六人团:1920年,出现以奥涅格、米约为代表的六人团(还有普朗克、奥里克、杜列、泰费尔)。他们的创作不完全是新古典主义,但就其风格来看,是与新古典主义一致的。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1]03_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86.民族主义音乐:

巴托克:是20世纪民族主义匈牙利作曲家,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局面。他一方面作为民族音乐学家,带着留声机,走遍匈牙利,收集并研究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作为作曲家,把发掘出来的农民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的最新成就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神奇的满大人》、管弦乐曲《舞蹈组曲》、《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管弦乐协奏曲》。

科普兰与格什文:代表了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科普兰:美国作曲家,专业音乐家。代表作:管弦乐曲《墨西哥沙龙》使用了当地流行的民间歌曲素材。舞剧《小伙子比利》。他采用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方法,结合了他带有自己特点的和声语言进行写作。

格什文:美国作曲家。将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结合起来。代表作:钢琴与乐队曲《蓝色狂想曲》、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歌剧《波吉与贝丝》。

87.20世纪其他风格作曲家: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

肖斯塔科维奇:1934年演出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创作了《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有一个“侵犯插部”。

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仿效18世纪海顿莫扎特的音乐语言,成后来2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兆。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歌剧《战争与和平》。

四 :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29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次解释

1、十二铜表法 2、塔西佗 3、罗马五大法学家 4、七艺 5、骑士精神 6、经院哲学

二、简述题

1、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婚姻形态?

2.荷马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它的主要机构是什么?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

6.试述马基雅维里有关政治学的主要观点?

7.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

8.试述路德改革思想的意义?

9.试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10.简述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

11.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人物及思想活动。

12.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4.简述尼采的哲学思想。

15.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试论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试评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影响。

3.试论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学。

4.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十二铜表法》:为了平息平民对贵族垄断立法权和任意解释习惯法做法的不满,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制定和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该法之所以被冠以此名是因为公布的法律条件是刻在12块立在罗马广场的铜表上。法律公开,法律条文明确的思想由此得到初步确立。该法典的制定主要是基于罗马的习惯法,法律条文涉及诉讼程序、债权、所有权、家长权、继承权、宗教法和对犯罪和惩罚的量用规定等。尽管这些规定主要是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的专横还是受到限制,贵族无法对法律进行垄断和任意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罗马人对法制的重视。从此,制定法律成为罗马人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塔西佗:塔西佗,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演说家,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学说家对话录》、《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等。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共和,所以他揭露了罗马帝国专制政体的黑暗,他的史学著作被称为“暴君的鞭子”,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再度广为流传。

3、罗马五大法学家:在二三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了五大著名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

4.七艺是中世纪大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5.骑士制度在中世纪造就了一种所谓“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骑士制度所造就的骑士精神对西方近现代的绅士风度的出现是有一定影响的,西方社会对女子的态度也多与其有关。

6.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盛行的哲学。它既指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也指一种世界观。经院哲学在12世纪出现,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经院哲学试图使信仰与理性协调一致,认为人通过经验和推理方式获得的知识与天启传授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和理性是两个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探求的同样是真理。经院哲学实际上是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碰撞的结果。托玛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二、简述题

1、参考答案: 1)血缘家族。原始群内部同辈成员既互为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它排除了祖辈与子孙辈、双亲和子女辈之间的通婚,从而完成了两性关系的第一次重要进化,它标志着原始群的解体。 2)普那鲁亚家庭。一个氏族的全体男子是另一个氏族集体的丈夫,反之也一样。存在的时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3)对偶婚。一个女子可以与若干男子发生性关系,但以其中一个为主,可以称为“主夫”;同样,一男子可与若干女子发生性关系,以其中一个为主,可以称为“主妻”。对偶婚本身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望门居、从妻居、从夫居。4)一夫一妻制,文明时代的主要家庭和婚姻形态。

2、参考答案:主要有三个机构:①议事会,原来大概由氏族首长组成,现已变成氏族贵族的会议。这是一种常设机构,遇有大事,都要在此会议上通过;②人民大会:部落内全体成年男子(同时亦是战士)参加,参加者可以在会上发言,参与表决。这个会议原则上是最高权力机构。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常召开这个会议,但从史诗中可见,贵族会议已把持了人会;普通战士发表了反对贵族的言论,甚至要遭到打击报复。③军事首长(巴赛勒斯):主要职权是统率军队,领导作战,掌管宗教祭祀。原则上由选举产生,实则逐渐世袭。他们还不是真正的“王”,但已体现出王权的萌芽。

3.参考答案:亚里士多德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属二元论者。他认为,现实世界即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可怀疑的,因此不需要寻找自然界存在的依据他从这一唯物的观点出发,对老师的“理念论”作了有力的批判,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事物的一般(共性)和特殊(个性)人为地割裂开来。我们说,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可在柏拉图的体系中,共性成了独立的实体,它非但不是由具体事物而生,反而是具体事物因它而生,因而是本末倒置的。

4.随着初级教育和扫盲逐步得到普及(主要是上层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大学成为中世纪教育活动的主要方面。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的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世俗大学---萨勒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 1170年,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办,很快成为最著名的大学和公认的欧洲知识学术生活中心。13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大学、海得堡大学、科隆大学等一大批著名大学先后在西欧各地建立起来并得到社会认可。没有一所中世纪的大学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创办的,它们都是社会实际需要的自然产物。中世纪的大学完全实行自治,或是学生自我管理,或是教师自行管理,不受任何他人管辖。在大学,学生不再以神学为主,而要学习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习研究拉丁文法、修辞学和掌握逻辑原理也逐渐成为必需。自然科学知识、古典知识和伊斯兰文化都成为学习对象。学完大学,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进人更高一级研究学院—神学院、法学院或医学院学习。到中世纪末,欧洲大学已发展成为担负文化使命的重要机构,新兴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古代就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高级学校,但那些学校往往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没有教学梯队,也不授予学位。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大学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学终于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正是由于大学的出现,西方在世界科学文化的主导地位才得到了确定。

5.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在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界看来,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到中世纪却衰落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但是事实上,文艺复兴并非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剖析和模仿,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14—15世纪,在意大利各沿海城市国家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步。资产阶级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他们认为,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同时,意大利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而地理大发现则极大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传统观念,人们的视野扩大,思想已经无法囿于中世纪的束缚,寻找思想领域的“新世界”成为文艺复兴人们的一个生活目标。

6.“马基雅维里的主要作品是《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基雅维里特别重视权术,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他认为,争雄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遵循法律,另一种是凭借暴力。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你认为正义的一方真的战胜,那也是因为这一方拥有优势力量。他还认为在外交上也应该依靠实力,没有必要遵守信义和诺言。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马基雅维里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在历史上起了有害的作用,远非他所能预期,400年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7. 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原因有: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个别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分散性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中央及议会既无财库,又无军队,需要用款时要向诸侯摊派。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德国的教会神职人员,从大主教、主教到最低级的神甫,都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上缴教皇。德国劳动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命运每况愈下。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主胃口更大了。他们加重了地租和劳役剥削。农民还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要受商人的剥削和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这样,在德国,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8.路德改革思想的意义是路德把灵魂获得救赎视为来自上帝的恩典,认为只要心存信仰,只要坚信上帝和热爱上帝,就会得到这一恩典,从而把教皇和教会在

人的救赎问题上的作用排除了在外。这样,“因信称义”的思想便成了路德反击罗马教廷权威的有力思想武器。长期以来罗马教廷坚持把《圣经》的解释权攥在自己手中,认为信徒无权阅读、解释《圣经》,也无权决定自己的信仰,只有教皇和宗教大会有权决定人们的信仰。把持对《圣经》的占有权和解释权是世纪基督教得以把持对信仰的垄断和教会存在的保证,也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突出特征。路德在与罗马教廷决裂后潜心进行《圣经》的翻译。他的德文译本出版后既实现了还宗教于民众的目标,还找到维系全体德意志民族的最佳工具,增强了德意志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使德意志民族开始走向逐渐统一的道路。

9.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以社会契约的观点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强调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他指出国家是自由人民订立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代表了人民主权的愿望。这一观点对于18世纪西方政治生活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推翻了18世纪法国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并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卢梭的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包含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对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向往,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思想的集中反映。

10.巴洛克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中,追求豪华宏伟,追求强烈印象,有时注意夸张,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教徒们重返天主教会的怀抱。罗马巴洛克风格建筑大师指的是建筑师博罗米尼,建筑师和雕塑家贝尔尼尼,他们的作品有圣彼得大教堂、圣伊沃教堂、圣捷列扎雕祭台等等,这些建筑把天主教都城装点得宏伟、庄严。除了教堂建筑外,巴洛克风格还体现在花园和宫廷和建筑群、装饰画、雕塑、正面肖像、静物画和风景画之中,甚至在音乐中也能找到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宏伟、璀璨、别具一格的巴洛克风格是为了显示专制国家的强大。而这一风格同样适合于资本主义,它突出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危机和生活中的不和谐。它在现实的形成中发现了世界,而当时形成的现实世界就是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在寻找稳定的代名词就是富足和财富。符合不同阶层意向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将各种不可融合的东西:宏伟和动感、堂皇与庄严,以及神秘、想象、无理性同冷静、理性、求实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11.“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依旧是少数人奴役多数人的不合理的社会,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压迫和奴役。只有建立“实业”才可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实业制度是圣西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精心设计和构想。圣西门认为实现实业制度,不能采取暴力,只能采取和平的手段反对穷人使用暴力反对富人、反对政府。

傅立叶作为19世纪法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尖锐的批判和最无情的讽刺,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预见到了经济危机。他强调教育必须适应和谐制度的组织原则和经济制度的需要。他把协作制度的基层组织称为“法郎吉”,他主张采用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就是按劳动、才能、资本分配,妇女将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

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29_西方文化史

欧文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结合管理工厂的实践,得出了工人劳动除了生产出必要的生活资料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被企业主以利润的形式占有了,从而初步找到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12.“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所谓商品的二重性是说商品的价值应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使用价值则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说应该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它生产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抽象劳动是把各种不同的劳动中都消耗的劳动抽象出来,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其前提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可以创造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3.1)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体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

3)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上层建筑具有某种反作用。

4)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由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所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5)人民群众与精英人物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也不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伟大人物,如果没有,社会就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伟大人物来。

14.尼采的著作不是成体系的思想的论证,而大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缺乏知识和论辩上严密的逻辑性。他提出了“系谱学”的思想方法,改变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提问题的方式。尼采认为,构成西方文明基础的,包括宗教、哲学在内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诸如“道德”、“禁欲”、“正义”、“惩罚”、“真理”、“善”等,并不是与生俱有的必然存在,也不是历史发展

之必然和目的,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追溯这些观念的起源,就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获得人们所知道的意义和价值的,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又是如何顺应历史,在“权力意志”的作用下发生变更的。比如传统的宗教和哲学鼓吹“禁欲”,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理性认识的产物。”

1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通过对精神病起因及其治疗的研究,弗洛伊德最终在下面三个方面有了杰出的发现:压抑及其症状的形成、俄狄浦斯情结的性质以及梦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显露在外、为人所知的意识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那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平常连人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精神活动。这些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称之为“无意识”。它由人的各种本能冲动组成,尤其是性本能。由于受宗教、伦理、社会禁忌的影响,这些强烈而盲目的生物本能通常被排斥在思想意识之外,遭到压抑。只有在诸如做梦、日常行为过失中,才会通过伪装变形进入意识领域表现出来。而如果这些本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泄,就会打破心理平衡,造成精神失常。弗洛伊德把梦解释为“欲望的实现”。人之所以会做梦,是因为人入睡后,意识的控制力减弱,无意识活动相应开始活跃。梦中出现的场景大多荒诞离奇,不全逻辑,但如果把这些场景中的形象及形象所代表的文字进行拆解分析,就可以找出其中潜在内涵,那些真正的思想、记忆和情绪。弗洛伊德主义打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从此,开辟了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他把需要、动机、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新纪元。

三、论述题

1.1)罗马人不仅长以武力征服天下,而且还善于以法律治理天下。罗马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成为古代最伟大的法律制定者。罗马法因而成为世界古代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古罗马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遗产。2)罗马法的形成和演变应该说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是罗马人法制思想,特别是罗马平民要求法律平等争斗的结果。在王政时期,罗马只有习惯法而无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制定后,制定法律成为罗马人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公元前3世纪后,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非罗马人生活在罗马的疆域内,与此同时,罗马交通发达,商贸交易频繁,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原有的法律显然无法应付新的问题和变化,为了适应帝国体制变化的需要开始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制定新的法律,以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民事和商务方面的法律关系。这样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以有别于早期的公民法。但随着帝国在公元212年给予所有生活在其境内的人民以罗马公民权,两个法律体系的差别也就基本不复存在。4)罗马法体系完整、法理精深、内涵丰富,它的出现是人类法学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建立在自然法基础的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契约自由和私有权不可侵犯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为近代社会所继承和接受。罗马法不仅在古代发挥了作用,也不仅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时代,对全世界都产生影响。譬如,在中世纪,罗马法成为维系欧洲社会的三大法律支柱之一。到了近现代,当民主制对法制提出更高要求时,西欧不少国家都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著名的《拿破仑法典》不但受到罗马法的直接影响,其部分条文还直接

来自罗马法。就连中国的现代立法也受到它的影响。5)此外,罗马法所基于的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其自然权利等法理思想和对现代英法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启迪和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罗马人以其法理思想为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统治的确是种不幸,神权思想甚嚣尘上,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社会愚昧无知,停滞不前,文学艺术活动受到限制,特别是中世纪后期异端审判庭的存在和罪恶更是反映了教会的黑暗和愚昧的一面。

然而,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存在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事实上,它对中世纪欧洲的正面积极贡献与负面消极危害一样巨大。正确认识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的作用对于把握西方文明的有着重要意义。客观地说,在古代文明被毁之后,是基督教实际负起了(严格地说也只有基督教才能负起)在欧洲“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

首先,没有基督教及其教会的存在和影响,使政治上纷乱的欧洲有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欧洲,特别是西欧在中世纪逐步趋同发展,形成文化上的同一性,这主要得益于基督教的影响。其次,在规范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基督教思想是当时无可替代的权威。基督教思想对于在开化日耳曼民族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再次,基督教教会有意无意保留了古典文化,并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播者。最后,尽管教会的主要作用是规定和指导人们的宗教生活,但在中世纪,特别是最初的500年,欧洲社会缺乏政府管理和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需求通常由教会承担。

3.民间世俗文学在中世纪呈现出一定的繁荣局面。这些文学形式包括传奇体叙事诗、抒情民谣等。民谣起源于12世纪前后,流传下来的主要是由18世纪文学家搜集、整理的部分。传奇叙事诗主要反映骑士的生活和思想,通常被看成是“骑士文学”,这样,骑士文学实际上成为中世纪民间世俗文学的主体。骑士文学由欧洲存在的骑士制度造就,主要包括游吟诗和骑士传奇。游吟诗的特点是歌颂骑士之爱,一种不同于宫廷社会的爱情观。它一反过去所宣扬的女子对男子的献身和屈从的爱情传统,突出男子对女子的献身和屈从。在骑士文学中,男子只能博取爱情,而女子才具有爱情的决定权。诗歌的浪漫主义情调浓厚。如流行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破晓歌》抒写骑士与贵夫人的浪漫爱情,是骑士抒情诗歌的佳作。德国的《菩提树下》和《爱纳伊特》则是浪漫爱情与民族感情相结合的抒情诗歌。骑士传奇则主要通过虚构手法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情故事。骑士传奇可分为三大系统:以凯尔特亚瑟王为主的传奇,以反映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事迹为中心内容的法兰西传奇,以及以亚力山大事迹和特洛伊战争为中心的古代传奇。其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传奇在西欧最为流行。骑士文学以其浪漫主义基调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前的一种主要世俗文学样式。骑士文学除了故事引人入胜外,还开始注意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说是西方长篇小说的雏形。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源主要有:1)社会根源:工业革命没有使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劳动群众陷入灾难和痛苦的深渊。工人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社会的不公使工人逐渐觉悟,

愤而起来反抗。他们团结起来,组织工会,用集体罢工、抗议、游行等方式要求增加就业的机会,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条件。广大劳动群众的斗争也使当时的思想家认真思考、探索和反思造成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努力寻求变革社会的途径,细致描绘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他们设想将来劳动人民会从资本家手中夺得支配生产资料和管理社会的权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的美好思想。作为学说的社会主义因此出现。2)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乌托邦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西方出现的乌托邦思想可以说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近代的最初表述。英国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是这一乌托邦思想的代表人物。莫尔所著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著名作品。他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弊端,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不合理,并揭示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虚幻地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幸福美好的理想社会,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的事实,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构想。并揭示了“剩余产品”被企业主以利润的形式占有,从而初步找到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也为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思潮,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历史和自身的局限,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们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而是把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永恒主义”、“绝对真理”、“天赋人权”等基础上。他们也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大多数人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寄托在统治者的“良知”、“剥削者的良心发现”或自身的“带头示范”上,完全不知道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他们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弱小者和同情者,看不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更看不到无产阶级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他们的理论是空想、不成熟的。日渐成熟的工人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科学社主义应运面生。

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于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及唯心史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由威廉·配第创立,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的完成,提出了劳动价值学说,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但由于英国古典经济学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从而掩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尽管如此,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仍然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五 : 考试文件2014西方音乐史复习题

1. 哈里路亚:专用弥撒的一种,来自古老犹太语,意为“主啊,赞美您”。也是应答圣歌类,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

2. 经文歌的产生及其发展

克劳苏拉clausula:原意是“句子、段落”,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断。以第斯康特风格写成的复调音乐段落,多为二声部,起初用于替换礼拜仪式中同样圣咏的单声或复调片段,因此又称“替换克劳苏拉”,后成为独立体裁并发展成为经文歌前身。

(www.61k.com。

经文歌motet:13世纪产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嫑_犇》裁,将克劳苏拉上方声部填词而来。13世纪最典型为三声部,文艺复兴时发展为四声部。后出现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的“复歌词”现象,通常上方两声部歌词也不一样。经文歌音乐与歌词重心都在上方声部,低声部旋律声部只起到基础作用。世俗音乐内容。

3. 新艺术Ars Nova:指14世纪法国上半叶的音乐 。此概念来自法国音乐家诗人维特里的一篇论文题目。“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古艺术”的13世纪音乐,这一新旧对立是变革与守旧,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冲突。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马肖。

4. 等节奏isorhythm:盛行于14,15世纪,意为相同节奏的重复。特征为,通常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固定音列即固定的使用一段称为“克勒”color的旋律音列。固定节奏即预先设计的被称作“塔里”talea的节奏型。将克勒与塔里结合起来,以不同的变化方式灵活运用构成了等节奏的基本内容。

5. 游吟诗人:中世纪方言歌曲的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游吟诗人于11世纪末最早出现于法国南部。13世纪,游吟诗人中心转向北方。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多”,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特罗维尔”。游吟诗人有来自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和国王,自作词作曲自己演唱。

6.“卡梅拉塔”社团:16世纪末在佛罗伦萨有一群努力为音乐的发展探索新路的艺术家,经常在贵族巴尔第伯爵家中聚会,形成一个名为“卡梅拉塔”的社团。其成员有:卡契尼、佩里、伽利莱和诗人利奴契尼。他们常讨论人文主义和音乐方面的问题,想仿照想象中的古希腊音乐,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种理论导致了卡契尼单声歌曲的出现,促进了歌剧这种新体裁的诞生。

7. 清唱剧: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声乐体裁,诞生于意大利。清唱剧一词源于教堂的祈祷室。是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题材取自宗教或诗史,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它一般没有服装、布景和舞台表演;演唱方式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等,由乐队伴奏。突出

1

合唱作用,合唱在清唱剧中既可用于叙述故事也可用来总结或评论情节。代表人:卡里西米《耶夫它》。

8. 巴洛克时期奏鸣曲发展情况

巴洛克早期泛指器乐作品,与泛指声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对而言。17世纪初,常指在声乐作品的前面或中间演奏的器乐部分。后多指一首独立的器乐作品。无标题、多乐章的室内乐合奏作品。1600年前后作曲家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类。

教堂奏鸣曲:教堂演奏的,常在弥撒仪式的各段间穿插演奏。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前面的慢乐章常有即兴演奏的性质,随快板乐章常运用赋格的模仿手法。

室内奏鸣曲:在宫廷娱乐的场合或私人的音乐会上演演奏的,包括一组风格化的舞曲,如:阿拉曼德、库朗特等。

9. 格鲁克歌剧改革

德国作曲家,因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确立其历史地位。

改革原因:18世纪初,人们不满于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的程式化和脱离戏剧表现需要,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和声乐技巧;意大利喜歌剧,英国民谣,法国喜歌剧及德国歌唱剧崛起的冲击。特点:音乐服从于诗歌是其歌剧创作原则;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即传统歌剧题材;序曲成为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不再是脱离歌剧整体构思的孤立的东西;宣叙调占重要地位,加强了旋律性,具情感表现;咏叹调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恢复合唱不可代替的作用;乐队各声部的明确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芭蕾舞与剧情相符,舞台布景符合戏剧整体效果,不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

作品:《奥菲欧与尤丽迪西》最早体现改革主张的歌剧;《阿尔采斯特》;《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的奏鸣曲大部分为两个高音乐器(通常小提琴)和通奏低音而作;记谱是三行乐谱,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三重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实际要求四位演奏者,需加上低音乐器(大提琴或大管)加以重叠,加强低音的持续性和浓度;独奏奏鸣曲:18世纪开始流行。三位演奏者,即一个高音乐器(小提琴或长笛等)和两个通奏低音。

10.受难乐: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的体裁。第一阶段,素歌受难乐,14世纪后半叶,由单声部圣咏构成。第二阶段,应答受难乐,15世纪至1650年前,运用复调手法。受难清唱剧:随着歌剧和清唱剧的发展,1650年以后,德国出现的,受难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为“受难清唱剧”阶段。特点: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调谱曲;常用咏叹调或宣叙调与咏叹调结合起来表达沉思段落;开始用乐队伴奏咏叹调与合唱,并演奏序

2

曲和间奏,此写法是从歌剧借鉴的;众赞歌音调的运用,一般用于开头或结尾;圣经以外的歌词段落被加入受难乐。代表作曲家:塞勒、亨德尔、巴赫将其推向顶点。

11.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

浪漫主义时期,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

艺术歌曲:歌词选自歌德、席勒、海涅、莎士比亚等著名诗人的诗歌。歌曲形式通常可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最常采用变化的分节歌形式。分节歌代表作是《野玫瑰》;变化分节歌代表作是《鳟鱼》、《小夜曲》、《圣母颂》;通谱体代表作是《魔王》。 风格特点:舒伯特用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特别是他根据诗歌的形式、内涵来创作

12. 标题性序曲:浪漫风格的标题性“序曲”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是专门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融合古典形式与浪漫风格,保留纯音乐的严格形式:单乐章的奏鸣曲式,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和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相连。《仲夏夜之梦》序曲,《赫布里德》序曲。

13.威尔第: 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一生主要专注于歌剧创作。

早期:《纳布科》等历史题材表达爱国情感。50年代三部名作《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标志他歌剧创作的成熟定型。歌剧题材扩展到莎士比亚、席勒等戏剧文学名著。

中期:创作吸收了法国大歌剧的成分,作品更加宏大,更具整体性戏剧观念。《西西里的晚祷》、《命运之力》、《唐?卡罗斯》《阿依达》。

晚期:《奥赛罗》达到威尔第一生歌剧创作的的高峰,成为真正的音乐戏剧。《法尔斯塔夫》最后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喜歌剧。

特点:把歌剧作为一种人性的戏剧观念;以简洁质朴的独唱旋律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重唱与合唱成为歌剧戏剧表现的辅助手段;提高了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大多数歌剧仍遵循意大利传统的分曲式结构的写法,但尽量克服不自然的段落衔接

14.李斯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

交响诗:李斯特创造的,采用单乐章结构的标题性交响音乐。题材是诗歌文学巨著中的人物形象,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等。

李斯特交响诗的特点:思想内涵深刻,比交响曲更精炼;包含奏鸣曲式的三部逻辑结构;单乐章中多段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相冲突又紧密联系;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动机展开的手法通常是单主题的展开与变形处理,贯穿于整个交响诗中);具有大型管弦乐队的

3

丰富音响。

作品:交响诗《塔索》(拜伦),《玛捷帕》(雨果),《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前奏》(拉马丁)。钢琴作品:《匈牙利狂想曲》、《超级练习曲12首》。

15. 勃拉姆斯

19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高峰时期一位“反潮流”作曲家,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文学化、标题化的音乐主潮中坚定自己的路,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作品包括除歌剧外的各种古典体裁。

创作:交响曲承袭古典主义无标题交响曲传统,在传统交响曲的基础框架上进行个人创新,共作有四部交响曲。主题旋律类型多样,富于浪漫特征。如《第一交响曲》风格手法上与贝多芬近似。传统四乐章,无标题纯器乐交响曲,巴洛克复调对位与古典动机发展手法。 其他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21首匈牙利舞曲》、《德意志安魂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有大量艺术歌曲,具浪漫主义气息,《徒然的小夜曲》、《摇篮曲》。整理改编多册民歌,并融入其创作中。对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有兴趣。

16.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真实主义文艺思潮在意大利兴起,真实主义作家主张从当代生活中选曲题材,描述真正发生的事实,客观再现生活,作品以社会下层小人物为主人公,通过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在这股文艺思潮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 代表作曲家: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列昂卡瓦洛的《丑角》。

17. 表现主义音乐: 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领域。表现主义是把人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来。是晚期浪漫主义的继续发展。代表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

考试文件2014西方音乐史复习题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史复习题-西方音乐史复习题4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28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