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下各国反映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阅读下列图片:图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图2便携式计算机图31

发布时间:2018-03-03 所属栏目:回顾 预测 展望

一 : 以下各国反映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阅读下列图片:图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图2便携式计算机图31

以下各国反映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阅读下列图片:

图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图2便携式计算机

图31996年,国际象棋大师
卡斯帕罗夫同电脑“深
蓝”比赛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所示的电子计算机分别属于第几代?其技术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的电子计算机产生于哪一年?是在哪个国家首先产生的?计算机产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所示的比赛中,“深蓝”获胜,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世界产生了怎样更深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1)图1所示的电子计算机是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图2所示的电子计算机是第四代计算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积小、重量轻;图3所示“深蓝”是第五代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经具有一定的智能。
(2)时间:1946年。国家:美国。方向: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二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如今,第五代计算机已经具有一定的智能。
(3)计算机自产生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如今其发展开始趋向智能化,并具备了某些技能方面的优势,显示了电子计算机在人类扩张自己智力方面的巨大作用,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战胜自己和获得发展的表现。
(4)人类的时空距离似乎缩小了,生活便捷化了,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科技应用的速度。


考点:

考点名称:信息技术的发展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区别:

时期动力(能源)信息传播方式
工业革命前人力、畜力等马车
蒸汽时代蒸汽机蒸汽机车、轮船
电气时代电力、石油电话、留声机、飞机、汽车
信息时代原子能(核能)互联网

信息技术的发展:

1、信息传播变革的历程。
(1)造纸术改变了信息的载体;
(2)印刷术加快了信息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3)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信息存储和加工的方式,使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2、互联网的诞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当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它当时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程序储存式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②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③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④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⑤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2)消极影响:
①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③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互联网诞生:

1969年9月3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雷纳德·克兰罗克(L.Kleinrock)教授实验室内,两部电脑成功地由一条5米长的电缆接驳并互通数据,在场大约只有20来人,这天就被视为网络网骨干网络诞生的日子。若仅根据两部电脑在实验室内互联的资料,便断言互联网络诞生未免使人产生疑惑。要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拉里·罗伯茨(L.Roberts),在他尚未成为“阿帕网之父”前,就曾经主持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远程联网实验。他成功地将MIT一台TX-2小型电脑,以电话线传输和声音调制方式,连接到千里之外的加州圣莫尼卡,与另一台Q-32大型机实现了远程通讯,时间是1965年10月,只不过没有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正是这次成功的尝试,罗伯茨才被调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主持阿帕网(ARPANet)联网项目,从而催生了互联网络。
因特网起源于阿帕网,阿帕网UCLA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节点的连通,实现了分组交换技术(又称包切换)的远程通讯,才是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UCLA联网实验的主持者正是克兰罗克教授,不过,准确的时间是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20世纪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前提,1943年,美国开始实施“电子数字积分和计算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简称ENIAC,中文译名“艾尼阿克”)工程。整个工程吸收了大约200名科学家,经过两年多艰苦的创造性劳动,1945年底,这台标志着人类智力解放的巨大机器,宣告竣工。这台电子计算机是个笨重的庞然大物,它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吨,其耗电达150千瓦/时。它里面约有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英里长的铜丝和50万个焊接头代替了马克的760000个转动机件及无数的电阻、电容等,信息由快速的电脉冲传送。当然,艾尼阿克的计算速度是无与伦比的,它每秒钟可作5000次运算,比当时已有的最快的继电器式计算机要快上1000倍。它可以胜任广泛的科学计算。当时计算中最复杂的问题,要数描写旋转体周围气流的5个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机电式计算机来计算,需要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如让人工手算,则要花上几年时间,而艾尼阿克仅用一个小时,就把结果准确无误地全部告诉了人们。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问世以后,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广涉人类的军事、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和娱乐领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特网的诞生:

因特网(Internet)又称为国际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军方认为,万一仅有的一个集中军事指挥中心被前苏联的核武器摧毁,那么全国军事指挥就将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由多个分散指挥点构成的指挥系统,某些指挥点的摧毁,并不影响其他指挥点的正常运转,而这些分散点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于是在1969年,美国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不过那时它只链接了美国的4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1986年,美国建立了NSFnet广域网,这个网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下,并入了很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营研究机构的局域网。随着ARPAnet军用部分与民用、商用部分的脱离,ARPAnet逐步被NSFnet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早期应用服务主要有电子邮件、远程登陆和文件下载FTP等。所有这些应用都需要有相当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使用。这种局面直到1990年万维网WWW(WorldWideWeb)出现之后才逐渐改变,WWW通过建立Web网站进行信息的发放,用户通过操作简单的浏览器软件,以图形界面来访问这些网站,并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转接到其他相关网站。WWW极大简化了网上信息的发布和用户访问。

信息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1956年和1957年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信息社会”的开始。从那时起,信息时代已不再是一个观念,而成为一种现实。学者们按照生产技术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产结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把从古到今的社会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战略资源不同。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资本,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则是信息。奈斯比特举例说,100年前很多人可能就已经知道怎样建造一座钢铁厂,所缺少的只是资金。如今再兴办企业,最要紧的已经是信息(知识和技术)了。人类跨入信息时代,是和电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一书中指出,信息社会就是以电脑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发达程度要由电脑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来确定。按照电脑化发展的过程,他把信息社会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大型科技项目为基础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45年到1970年。在这个阶段,电脑主要被用于军事和太空探险,如计算导弹飞行的弹道,组织阿波罗登月计划等。推行电脑的主体是国家机构。
第二阶段是管理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55年到198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运用电脑技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提高行政和企业管理效率。推行电脑的主体为政府机关和企业界。
第三阶段是社会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70年到1990年左右。电脑技术主要被用于科学、教育、医疗、交通指挥、资源调查、清除污染等,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求。推行电脑的主体除了政府和企业外,还增加了个人。
第四阶段是个人的电脑化,时间为1975年到2000年。在这个阶段上,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电脑,每个人都可以从电脑系统取得他所需要的资料,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未来目标。个人将取代机构成为电脑化的主体。
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新突破不断涌现,已有的突破又酝酿着新的突破,使社会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遥控生产、远程会诊、电影创作、合作攻关、打击犯罪、学校教育、邮递信件、电子报刊等。

二 : 强国之梦: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回顾

在1983年,随着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的研究成功,我国才真正跨入超算的队伍,中国随后的超级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重大的突破,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成果晋级到新的台阶,恰逢“天河一号”4岁生日的来临,我们一起来回顾国内的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www.61k.com]
HPC代表的是强国之梦
谈到HPC,相信不少朋友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全球HPC TOP500每年都会更新两次榜单,里面可全是“世界的计算超人”。这些“运算超人“是一个国家技术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在国防领域可用于模拟核试验、飞行器设计、监听对方通讯系统、反导弹武器系统等都可以看到超算的背影。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把握超级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严禁出口相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
俗话说“靠人不如靠自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激发了我国自主研发超算的决心。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而在1983 12月22日,随着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的研究成功,我国才真正跨入超算的队伍!
一、银河一号,我国跨向HPC强国的第一步
计算机的发展史 强国之梦: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回顾
谈到超算,“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是不得不提的重要角色。这位诞生于1983年12月22日的计算大块头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银河”超级计算机的难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当时文革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我国气象部门急需巨型机做中长期天气预报,航空航天部门急需超级计算机以减少昂贵的风洞实验经费,石油勘探部门急需超级计算机进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有一个部门租用了外国一台中型计算机,却要由外方控制使用,算什么题目都要交给人家,中国人不得进入主控室。为了研制新一代导弹核武器,必须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模拟来计算核武器的杀伤效能等等数据,显然不能再靠手摇计算机+人海战那么干了。因此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根据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的指示在1975年开始了对巨型机研制进行调研。
直到1978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专门听取了关于计算机发展情况的汇报后,才明确由国防科工委系统承担亿次机研制任务,张爱萍将军为该机命名“银河”。 历经5年研制后,“银河一号”才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虽然“银河一号”的运算能力每秒钟只有一亿次,甚至比不上智能手机的运算速度,但它却是我国成为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之后,国防科技大学又继续研发出“银河Ⅱ、银河-III、银河-Ⅳ”几兄弟,在我国不同的科研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思考运算”工作。
二、曙光一号,我国首款基于通用微处理器的并行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史 强国之梦: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回顾

也许“曙光”系统的名头并不如“银河”系列、“天河”系列亮堂,但它也是我国超算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成员。如我国首款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的超算系统就是1993年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曙光一号,因此体积远远小于“银河一号”。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达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之后1997至2008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曙光4000、曙光5000超级服务器,其中曙光5000以230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及180万亿次LinPACk值,在2008年11月公布的全球HPC TOP500中位列第10位。

三 :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

计算机语言(computer language)指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讯的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计算机系统最大特征是指令通过一种语言传达给机器,为了使电子计算机进行各种工作,就需要有一套用以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数字、字符和语法规划,由这些字符和语法规则组成计算机各种指令(或各种语句),这些就是计算机能接受的语言。计算机语言的概念比通用的编程语言要更广泛,例如,HTML是置标语言,也是计算机语言,但并不是编程语言。

计算机语言_计算机语言 -发展历程

前期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早期计算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之际,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zuse)。不久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即可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3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1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

现状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如今通用的编程语言有2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汇编语言的和机器语言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容易识别和记忆。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是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低级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1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2类:解释类和编译类。

趋势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在是1种单纯的语言标准,将会以1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其使用

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

简单性:提供最基本的方法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只需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即可用它编写出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应用程序。

面向对象:提供简单的类机制以及动态的接口模型。对象中封装状态变量以及相应的方法,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提供了1类对象的原型,并且通过继承机制,子类可以使用父类所提供的方法,实现了代码的复用。

安全性: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有安全机制保证。

平台无关性: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程序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网络上的不同机器、不同平台。

计算机语言之父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之父

“计算机语言之父”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盖德是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因为发展了simula编程语言,为ms-dos和因特网打下了基础而享誉国际。克里斯汀·尼盖德于1926年在奥斯陆出生,1956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并取得数学硕士学位,此后致力于计算机计算与编程研究。

1961年~1967年,尼盖德在挪威计算机中心工作,参与开发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因为表现出色,2001年,尼盖德和同事奥尔·约安·达尔获得了2001年a.m.图灵机奖及其它多个奖项。当时为尼盖德颁奖的计算机协会认为他们的工作为java,c++等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和家庭娱乐装置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道路,“他们的工作使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编程发生了基本改变,可循环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级的软件也因此得以面世。”

尼盖德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被誉为“计算机语言之父”,其对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的掌握和认识,以及投身于计算机语言事业发展的精神都将激励我们向着计算机语言无比灿烂的明天前进。

计算机语言_计算机语言 -分类

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的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3大类。

电脑每做的一次动作,1个步骤,都是按照已经用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来执行,程序是计算机要执行的指令的集合,而程序全部都是用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来编写的。所以人们要控制计算机一定要通过计算机语言向计算机发出命令。

(1)解释类:执行方式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同声翻译”,应用程序源代码一边由相应语言的解释器“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一边执行,因此效率比较低,而且不能生成可独立执行的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不能脱离其解释器,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动态地调整、修改应用程序。

(2)编译类:编译是指在应用源程序执行之前,就将程序源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机器语言),因此其目标程序可以脱离其语言环境独立执行,使用比较方便、效率较高。但应用程序一旦需要修改,必须先修改源代码,再重新编译生成新的目标文件(*.OBJ)才能执行,只有目标文件而没有源代码,修改很不方便。如今大多数的编程语言都是编译型的,例如VisualBasic、VisualC++、VisualFoxpro、Delphi等。

低级语言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符号语言。

汇编语言源程序必须经过汇编,生成目标文件,然后执行。

专用语言

CAD系统中的绘图语言和DBMS的数据库查询语言。

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指一台计算机全部的指令集合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电子计算机所使用的是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二进制是计算

机的语言的基础。计算机发明之初,人们只能降贵纡尊,用计算机的语言去命令计算机干这干那,一句话,就是写出一串串由"0"和"1"组成的指令序列交由计算机执行,这种计算机能够认识的语言,就是机器语言。使用机器语言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在程序有错需要修改时,更是如此。

因此程序就是1个个的二进制文件。一条机器语言成为一条指令。指令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功能单元。而且,由于每台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往往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台计算机上执行的程序,要想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执行,必须另编程序,造成了重复工作。但由于使用的是针对特定型号计算机的语言,故而运算效率是所有语言中最高的。机器语言,是第一代计算机语言。

汇编语言

为了减轻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的痛苦,人们进行了1种有益的改进:用一些简洁的英文字母、符号串来替代1个特定的指令的二进制串,比如,用"ADD"代表加法,"MOV"代表数据传递等等,这样一来,人们很容易读懂并理解程序在干什么,纠错及维护都变得方便了,这种程序设计语言就称为汇编语言,即第二代计算机语言。然而计算机是不认识这些符号的,这就需要1个专门的程序,专门负责将这些符号翻译成二进制数的机器语言,这种翻译程序被称为汇编程序。

汇编语言同样十分依赖于机器硬件,移植性不好,但效率仍十分高,针对计算机特定硬件而编制的汇编语言程序,能准确发挥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和特长,程序精炼而质量高,所以至今仍是1种常用而强有力的软件开发工具。

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它同样需要编程者将每1步具体的操作用命令的形式写出来。

汇编程序的每一句指令只能对应实际操作过程中的1个很细微的动作,例如移动、自增,因此汇编源程序一般比较冗长、复杂、容易出错,而且使用汇编语言编程需要有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汇编语言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高级语言有:BASIC(True basic、Qbasic、Virtual Basic)、C、

C++、PASCAL、FORTRAN、智能化语言(LISP、Prolog、CLIPS、OpenCyc、Fazzy)、动态语言(Python、PHP、Ruby、Lua)等等。- 高级语言源程序可以用解释、编译2种方式执行。通常用后1种。

高级语言是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所以编程者也不需要具备太多的专业知识。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1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的发展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特别要提到的:在C语言诞生以前,系统软件主要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其可读性和可移植性都很差;但一般的高级语言又难以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的直接操作(这正是汇编语言的优势),于是人们盼望有1种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特性的新语言——C语言。

高级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早期语言到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从面向过程到非过程化程序语言的过程。相应地,软件的开发也由最初的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封闭式生产,发展为产业化、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

高级语言的下1个发展目标是面向应用,也就是说:只需要告诉程序你要干什么,程序就能自动生成算法,自动进行处理,这就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语言。

计算机语言_计算机语言 -常见语言

C语言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C语言是Dennis Ritchie在七十年代创建的,它功能更强大

且与ALGOL保持更连续的继承性,而ALGOL则是COBOL和FORTRAN的结构化继承者。C语言被设计成1个比它的前辈更精巧、更简单的版本,它适于编写系统级的程序,比如操作系统。在此之前,操作系统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而且不可移植。C语言是第1个使得系统级代码移植成为可能的编程语言。

优点:有益于编写小而快的程序。很容易与汇编语言结合。具有很高的标准化,因此其他平台上的各版本非常相似。

缺点:不容易支持面向对象技术。语法有时会非常难以理解,并造成滥用。

移植性:C语言的核心以及ANSI函数调用都具有移植性,但仅限于流程控制、内存管理和简单的文件处理。其他的东西都跟平台有关。比如说,为Windows和Mac开发可移植的程序,用户界面部分就需要用到与系统相关的函数调用。这一般意味着你必须写两次用户界面代码,不过还好有一些库可以减轻工作量。

C++

C++语言是具有面向对象特性的C语言的继承者。面向对象编程,或称OOP是结构化编程的下1步。OO程序由对象组成,其中的对象是数据和函数离散集合。有许多可用的对象库存在,这使得编程简单得只需要将一些程序“建筑材料”堆在一起(至少理论上是这样)。比如说,有很多的GUI和数据库的库实现为对象的集合。

优点:组织大型程序时比C语言好得多。很好的支持面向对象机制。通用数据结构,如链表和可增长的阵列组成的库减轻了由于处理低层细节的负担。

缺点:非常大而复杂。与C语言一样存在语法滥用问题。比C慢。大多数编译器没有把整个语言正确的实现。

移植性:比C语言好多了,但依然不是很乐观。因为它具有与C语言相同的缺点,大多数可移植性用户界面库都使用C++对象实现。

汇编语言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汇编是第1个计算机语言。汇编语言实际上是你计算机处理器实际运行的指令的命令形式表示法。这意味着你将与处理器的底层打交道,比如寄存器和堆栈。如果你要找的是类英语且有相关的自我说

明的语言,这不是你想要的。 特别注意:语言的名字叫“汇编”。把汇编语言翻译成真实的机器码的工具叫“汇编程序”。把这门语言叫做“汇编程序”这种用词不当相当普遍,因此,请从这门语言的正确称呼作为起点出发。

优点:最小、最快的语言。汇编高手能编写出比任何其他语言能实现的快得多的程序。你将是利用处理器最新功能的第一人,因为你能直接使用它们。

缺点:难学、语法晦涩、坚持效率,造成大量额外代码—不适于心脏虚弱者。

移植性:接近零。因为这门语言是为1种单独的处理器设计的,根本没移植性可言。如果使用了某个特殊处理器的扩展功能,你的代码甚至无法移植到其他同类型的处理器上(比如,AMD的3DNow指令是无法移植到其它奔腾系列的处理器上的)。

Pascal语言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Pascal语言是由NicolasWirth在七十年代早期设计的,因为他对于FORTRAN和COBOL没有强制训练学生的结构化编程感到很失望,“空心粉式代码”变成了规范,而当时的语言又不反对它。Pascal被设计来强行使用结构化编程。最初的Pascal被严格设计成教学之用,最终,

大量的拥护者促使它闯入了商业编程中。当Borland发布IBMPC上的TurboPascal时,Pascal辉煌一时。集成的编辑器,闪电般的编译器加上低廉的价格使之变得不可抵抗,Pascal编程了为MS-DOS编写小程序的首选语言。然而时日不久,C编译器变得更快,并具有优秀的内置编辑器和调试器。Pascal在1990年Windows开始流行时走到了尽头,Borland放弃了Pascal而把目光转向了为Windows编写程序的C++。TurboPascal很快被人遗忘。

基本上,Pascal比C简单。虽然语法类似,它缺乏很多C有的简洁操作符。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虽然很难写出难以理解的“聪明”代码,它同时也使得一些低级操作,如位操作变得困难起来。

优点:易学、平台相关的运行(Dephi)非常好。

缺点:“世界潮流”面向对象的Pascal继承者(Modula、Oberon)尚未成功。语言标准不被编译器开发者认同。

.移植性:很差。语言的功能由于平台的转变而转变,没有移植性工具包来处理平台相关的功能。

VisualBasic

优点:整洁的编辑环境。易学、即时编译导致简单、迅速的原型。大量可用的插件。虽然有第三方的DirectX插件,DirectX7已准备提供VisualBasic的支持。

缺点:程序很大,而且运行时需要几个巨大的运行时动态连接库。虽然表单型和对话框型的程序很容易完成,要编写好的图形程序却比较难。调用Windows的API程序非常笨拙,因为VB的数据结构没能很好的映射到C中。有OO功能,但却不是完全的面向对象。

移植性:非常差。因为VisualBasic是微软的产品,你自然就被局限在他们实现它的平台上。

Java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Java是由Sun最初设计用于嵌入程序的可移植性“小C++”。在网页上运行小程序的想法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于是,这门语言迅速崛起。事实证明,Java不仅仅适于在网页上内嵌动画—它是一门极好的完全的软件编程的小语言。“虚拟机”机制、垃圾回收以及没有指针等使它很容易实现不易崩溃且不会泄漏资源的可靠程序。

虽然不是C++的正式续篇,Java从C++中借用了大量的语法。它丢弃了很多C++的复杂功能,从而形成一门紧凑而易学的语言。不像C++,Java强制面向对象编程,要在Java里写非面向对象的程序就像要在Pascal里写“空心粉式代码”一样困难。

优点:二进制码可移植到其他平台。程序可以在网页中运行。内含的类库非常标准且极其健壮。自动分配合垃圾回收避免程序中资源泄漏。网上数量巨大的代码例程。

缺点:使用1个“虚拟机”来运行可移植的字节码而非本地机器码,程序将比真正编译器慢。有很多技术(例如“即时”编译器)很大的提高了Java的速度,不过速度永远比不过机器码方案。早期的功能,如AWT没经过慎重考虑,虽然被正式废除,但为了保持向后兼容不得不保留。越高级的技术,造成处理低级的机器功能越困难,Sun为这门语言增加新的“受祝福”功能的速度实在太慢。

移植性:最好的,但仍未达到它本应达到的水平。低级代码具有非常高的可移植性,但是,很多UI及新功能在某些平台上不稳定。

创作工具

多数创作工具有点像VisualBasic,只是它们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大多数工具使用一些拖拉式的流程图来模拟流程控制。很多内置解释的程序语言,但是这些语言都无法像上面所说的单独的语言那样健壮。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优点:快速原型—如果你的游戏符合工具制作的主旨,你或许能使你的游戏跑得比使用其他

语言快。在很多情况下,你可以创造1个不需要任何代码的简单游戏。使用插件程序,如Shockware及IconAuthor播放器,你可以在网页上发布很多创作工具生成的程序。

缺点:专利权,至于将增加什么功能,你将受到工具制造者的支配。你必须考虑这些工具是否能满足你游戏的需要,因为有很多事情是那些创作工具无法完成的。某些工具会产生臃肿得可怕的程序。

移植性:因为创作工具是具有专利权的,你的移植性以他们提供的功能息息相关。有些系统,如Director可以在几种平台上创作和运行,有些工具则在某一平台上创作,在多种平台上运行,还有的是仅能在单一平台上创作和运行。

C#

C#是1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语言。其是.Net的代表性语言。什么是.Net呢?按照微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eve Ballmer把它定义为:.Net代表1个集合,1个环境,它可以作为平台支持下一代Internet的可编程结构。

C#的特点:

1.完全面向对象。

2.支持分布式。

3.自动管理内存机制。

4.安全性和可移植性。

5.指针的受限使用。

6.多线程。和Java类似,C#可以由1个主进程分出多个执行小系统的多线程。

C#是在Java流行起来后所诞生的1种新的程序开发语言。

计算机语言_计算机语言 -特点

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计算机语言-分类_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

在没有程序语言以前,计算机科学家们写程序都是以开关电

闸(即用二进制)来实现(表示)的,后来有了汇编,在后来有了C,直到今天有了C++、JAVA、VB、Delphi等等各种各样的编程语言层出不穷。 可就在计算机语言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每1种语言都有一些共性是不变的.。这些共性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是:内存电位的设置.(置1或0)

其二是:条件判断(if,else)该功能可通过逻辑门实现.

其三是:循环,也就是程序下一条指令地址可设置。

四 : 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_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一台计算机

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_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重量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1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_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_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电路作存储器,输入域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_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_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搞基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_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_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进1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1步扩大。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_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4)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1步缩小,性能进1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1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台计算机,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_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五 :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但只能是单机工作,给用户使用计算机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后来开发了具有收发功能的终端和电传机,这样用户就可以在终端输入数据通过通信线路将其发往远地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也可以回送给终端用户。这就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开始,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联接,也称之为主从式网络。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现了以个人电脑为主的商业计算模式,由于认识到商业计算的复杂性,局域网产生了,多台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可以共享硬件及软件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用户打印机和磁盘的费用。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远程计算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迫使计算机界开发出多种广域网协议,网间网的互联极大程度地发展起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可以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即局域网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是计算机局域网的形成阶段。基本特点是计算机局部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组织体系,形成了基本的体系结构。

第三阶段:8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局部网络发展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局部网络开始走向产品化、标准化,形成了开放系统的互连网络。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基本网络发展更加成熟,它将进一步促使全球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把计算机资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数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数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本文标题: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下各国反映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阅读下列图片:图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图2便携式计算机图31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707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