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生全科处方 实用 基层实用技术版 基层医生网

发布时间:2018-01-04 所属栏目:中医适宜技术实施方案

一 : 基层医生全科处方 实用 基层实用技术版 基层医生网

1.

复方新诺明2片3/日 安定1片3/日 维生素B12 2片 3/日 氟美松1片 3/日 利咽解毒冲剂1袋 3/日。

2. 中耳炎

利福平滴眼液+阿米卡星0.25+2毫克地塞米松滴耳。滴耳前用双氧水彻底清洗耳道。并在以后每次滴耳之前都要清洗一下。一般3天治好,最多不超过一周。

3

.说一个治疗小儿鹅口疮的外用方法

先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用医用棉签外涂患处(涂抹面积要大点),让后再用紫药水涂患处(只涂抹白斑处即可)

小儿口服用药比较麻烦,容易哭闹,拒服用药

用这个方法,简单,痛苦小,而且效果很好,不妨一试

4.我见过一个成人腮腺炎,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一周无效,最后用新鲜马齿笕外敷三天即愈

5 .治疗一般性尿道炎:氟哌酸4粒,苏打4粒,三次可愈。

6.鹅口疮

里素劳研粉上到白块上。一般2次见效。再上2次就好了

7.

尿道炎

罗红霉素150MG+呋喃妥因100MG+三金片,很管用的全科医疗

尿道炎的治疗:柴胡2ml+丁胺卡那0.2,im;呋兰妥因2片,一日四次,效果蛮好,两三天即愈。

痛经的治疗:炎痛喜康一次两片,每次在月经快来的前两天服用,一天一次服用四天,即可不痛。注意有胃病的忌服

8.我说个我治淋病的常用方吧:氟哌酸0.8g, 利福平0.6g, 每日一次,清晨口服,

百炎净0.96g, 每日两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不用打针,经济方便。治疗期间注意有无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我没遇到过),治愈率100%。

9

.褥疮

常规消毒创面,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涂上湿润烫伤膏,或京万红。效果不错。

10.

尿道炎;氟哌酸4粒,每日2次;

头孢氨苄胶囊0.375g;苏打片6片【0.3克】每日3次。

效果不错,同行可以试试。

11.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阿莫西林0.75一日三次口服,甲硝唑0.4一日三次口服,丽珠得乐1袋一日三次冲服,奥美拉唑20mg一日二次早晚口服。连用15天。效果不错。

12.

复方滴耳合剂;氯霉素眼水+地米针5毫克+扑尔敏针5毫克滴耳。用前双氧水冲1洗。急慢性中耳炎2-3天痊愈

13.

外伤散:SMZ1片+甲硝唑1片+痢特灵10片+强力霉素5片+冰片少许+地米2片+扑尔敏2片  用于各种小外伤和皮肤擦伤。脓疱疮效果很好

14.

急慢性肠炎、痢疾:

方1

利福平0.6一次空腹晨服,氟哌酸0.4一日三次空腹服,黄连素0.3一日三次空腹服,颠茄20mg一日三次空腹服,甲氰咪呱0.4一日三次空腹服。

方2

环丙沙星0.5一日三次口服,甲硝唑0.4一日三次口服,西咪替丁0.4一日三次口服,苯乙哌啶2片一日三次口服

15.:

先常规消毒创面皮肤,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敷上药末(配方见下),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换药1次。此法治疗Ⅰ、Ⅱ、Ⅲ度褥疮效果非常满意。

云南白药 2瓶    珍珠层粉(北海阳光)3瓶    黄柏胶囊30粒    盐酸黄连片20片  复合VitB片30片

把上药研末装瓶

16.

常规消毒创面,清除坏死液化组织,用碘伏再消毒完毕,敷上药粉(配方见下),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换药1次。此法治疗Ⅰ、Ⅱ、Ⅲ度褥疮效果非常满意。

云南白药 1瓶  庆大霉素25片  复合VitB片30片654-2片16片..利福平胶囊25粒把上药研末装瓶。求同道斧正!

17

闪眼 氯霉素眼水+利多卡因2毫升+地塞米松2毫克滴眼并冷敷效极佳

18.尿道炎 氟哌酸3粒双陸灭痛2粒颠茄2片强的松2片一日3次口服效价一次见效

写的还可以的话望大家给加点分数 谢谢  本人经常用的方子  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多多指教



已有 3 人评分得票收起理由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二 : 萎顿的基层中医药

看到基层中医药的现状,不知怎么想起了“萎顿”这个词。

“萎顿”又通“委顿”。《广韵》“萎”,“蔫也”;“顿”,“困顿,没有出路也”。二者合起来就是“疲困,没有精神的意思。”《新唐书·韩愈传》载:吴元济淮西谋反,唐宪宗拟平定之,犹豫不决之际,韩愈上《论淮西事宜状》,于是有李塑雪夜袭蔡州的故事。韩愈对当时叛军的形势打了一个比方:“此譬有十夫之力,自朝抵夕,跳跃叫呼,势‍不支久,必自委顿。”大意是说那反贼力量再大、口号再响,如果从早到晚蹦个不休,势必再而衰,三而竭。今观乎基层中医药,真的是配得上“萎顿”这个词啊!

记得小的时候,村民们有个三病两痛就到乡里的卫生所,随便找一个医生开个药方,然后提两三包牛皮纸包的草药走出卫生所大门,脸上洋溢着希望。那个时候,村里谁家有个生病的,看门口路上的药渣就会清楚。乡人们相信,喝过草药的药渣,被人踩踏后病痛就会如风消逝。上中学时还经常跑到卫生所的晒场,去偷甘草,一小截草根,放到口中,香甜大半天。那个年代,或许是中医药最光耀的时候,轰轰烈烈的中草药运动,让国人内心无比自豪。国人相信: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为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还将悬耀于世界医学之林,是全世界共同的宝藏。正是带着对中医的圣洁之情,让自己成为一名中医生,在“振兴中医”的口号声中,从医学生走向医生。

喊什么缺什么。中医既曰“振兴”,一定是因为早已经没落,所以口号嘹亮。后来或许真的因为中医与现实脱节太多,又提出什么“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结果就是在惨烈的中西医竞争中,让中医失掉了本来面目。在现代医学的强大攻势面前,逾冲锋逾萎缩,愈不自信,愈厌弃自己面相。有多少中医先生,弃中医绝尘而去,混到西学中,还洋洋得意。但其时并不缺真正的中医,每个乡镇甚至卫生所都有一两个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医生,而且还后继有人。望闻问切,三根指头,解决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医院里依然能闻到药草香味。仅仅一二十年时间,仿佛一夜之间,基层中医阵地悉数陷落,有些地方甚至全军覆没,或者说没有真正意义的、运用中药治病的医生。中医除了康复理疗沾政策的光能赚几个铜板以外,中草药的运用应了一句老话:不惜架上药生尘。如此清状,让号称两千多年无比光荣历史的中医情何以堪?

中医的没落,首先是大环境的没落。政策层面冠冕堂皇,无比优越,落实到每个基层的实处,有时杯水车薪也不是。生存问题,最低级的标准是吃饭,解决不了温饱,再硕大的画饼充填不进胃囊。饥肠辘辘,何以高尚?魏晋清流们崇尚清谈,前提也是能够有饭吃,有酒喝。一直以来,医生的执业境界与现实状况有个悖论:一方面希望世人无病,另一方面果真门可搜罗,药架生尘,按照现行的政策补偿机制,恐怕吃土也变得困难。为了生存,虽然不能见利忘义,但也要尽量挣钱糊口。在挣钱的重要关口,中医药显然处于下风。三根手指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几味草药有多少利润可求?在生存面前,包括医院管理者更加重视能挣钱的行当(此处不能深入地比较分析),中医的没落是大势所趋。再者,源于中医本身:一是两千多年理论的晦涩,在浮躁的时代,不谈创新和发展,单是传承,不付出洪荒之力,欲望小成,无异天方夜谭。现在基层中医,有多少人还经常读经典理论?又有多少人临床真正遵循辨证论治?因为本身技艺不精进,中西医同台唱戏,必然气怯。二是中医人才匮乏。整个基层卫生队伍都匮乏,新陈代谢,有陈无新,但中医尤甚之。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除了政策层面、利益驱动的原因外,与成才成名周期长,道路黯然也不无关联。年轻的中医开始几乎都是坐的冷板凳,如果没有较好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冰冷的板凳除了冰冷身体外,更会冷却激情。今日青黄不接,明日或许消亡殆尽。人才之断代,不是危言耸听。三是“中医将亡于中药”得到业界广泛认同。中药种植追求最大利益而品质下降,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饮片炮制难以发挥药物实效,基层真正懂中药的人绝迹,如此等等。王国强先生说:“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四是现在的中医药一点也不“简、验、便、廉”。“简”指组方简单;“验”指临床灵验;“便”指用起来方便;“廉”指价格便宜。相当时期以来,“简、验、便、廉”一直被中医当作遮羞布。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只有区区三味药,用起来奇效。我的《金匮》老师曾经讲:在他们那个年代,一副大承气汤只要一毛钱,而一毛钱可以救活一位急性肠梗阻病人。发展到今日,临床用药既不简单,也不一定效验,用起来依然不方便,更不要说廉价了。有些医生一张处方二十、三十几味药为常事,为了求效,将各种作用的药堆簇,根本分清不了君、臣、佐、使,此外中药饮片一天一个行情,动辄一副药三五十,煎药又麻烦,还不保证一定有实效。中医自己戳破了自己的牛皮。戳破的牛皮,将来一定会摇动信仰的根基。五是卡壳的中医“治未病”理念。国人的实用主义,不仅仅基层百姓,还有相当所谓“智识分子”,甚至包括中医人,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充满戏谑,有时夷鄙。扁鹊说:“我父亲其实是真正的大医,因为在疾病还没有出现时他已经把人治好了,而我只有在疾病已经发生后才知道治疗,但世人根本不知道我父亲医术的高明,世人只相信眼前利益。”现在的人和扁鹊时代一样。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中医参与的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除了劳民费力伤神耗财以外,没有真正发挥一丁点效果。不是政策不好,而是根本没落实,也无法落实。有资助的如此,况且其它?六是相比西医药,基层的中医药已经没有优势了。医保政策对基层中医康复理疗住院比例的限制,关紧了基层发展中医康复的大门。中药饮片加成率的明确限价,让饮片收入不再有利可图,中草药和基药仔细比较下来,基药或许更划算。基层发展中医药没有原动力。失去了动力推动,就会失去生气。如此这般,只能扼腕叹息。

屠呦呦先生因为“青蒿一握”让中医人很长了一次脸,但先生在高层。对于今日底层中医药的现状,虽有“国医堂”的招牌在各处咣当,咣当的深处,有些只是一排空壳。据说,植物从“萎”到“谢”,再到“枯槁”,只需片刻的历练和折磨,就完成一场生命的“华丽转身”,基层中医药,不会也要这样蜕变吧?(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记得百年前的某个午后,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坐在条桌边、会四种“茴”字写法的孔乙己先生,指着碟子中的茴香豆,摇头晃脑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假以时日,基层的中医中药,可能如孔乙己的茴香豆般。

但愿仅仅只是基层。

 

                        (作于2016年11月16日)

三 : 中医外治适宜技术

比比读小说网”,不装app也能追书!

中医外治法概述中医外治法的定义

中医外治法又称中医内病外治,通过人体体表、孔窍、穴位给以不同制剂的药物或者物理治疗,以调节肌体的功能来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这种方法称为“内病外治”

中医外治法发展概况

中医外治疗法的发展简史可以上溯至《黄帝内经》时代,其中记载的外治技术有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嚔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集内经至清外治技术之大成,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论,申明了内治外治之义,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作出了贡献。

中医外治法发展概况

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的精华之一,针刺、艾灸、刮痧、刺血、推拿、按摩、导引、吐纳、拔罐、贴敷疗法都可以算作是广义的中医内病外治方法,然而同汤液为主的内服药物

相比,长期以来中医外治一直不太受重视,除了针灸以外,大多数外治法都被主流中医所轻视,被视为雕虫小技。然而在民医学中,这些中医外治疗法却一直在广泛流传着 。

中医外治法的特点

作用快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运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患者乐于接受。

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⒈从传统医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通过“经”和“络”沟通内外上下,因此,可以通过体表施以药物而治疗内在的疾病。

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内病外治法,可使药物的有效成份,尤其是挥发性成份通过皮肤、粘膜以及呼吸道等吸收进入体内,以调整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常用中医外治法

箍围消散法

是运用行气活血消肿定痛等消散药物箍贴围敷疮疡的方法。

此法可使疮毒收束,不致扩散。

适用于外科疾病初期,凡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或有明确肿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常用中医外治法

箍围消散法

本法运用得当,能使疮疡消散于无形,缩短疗程,是最能体现外科“以消为贵”的方法。

常用中医外治法

透脓祛腐法

是用手术方法和使用提脓祛腐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促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的方法,古称追蚀法。

适用于肿疡后期,脓毒不泄,及溃疡早期,脓栓未落,死肌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不生,或形成瘘管,久久不愈者。

常用中医外治法

透脓祛腐法

腐蚀药疗法:

运用提脓祛腐药物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或使过长之肉芽,赘生物等腐蚀枯落的方法。

药捻法:

将腐蚀药制成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或瘘管内,发挥提脓祛腐作用的中医外科药线引流法。

常用中医外治法

生肌收口法

是用能够促进生肌长皮的药物,使疮口迅速愈合的一种外治法。

适用于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肉芽生长迟缓者。

常用剂型的介绍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采用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给药途径。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疗法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和内治疗法联系在一起的。

中药外治疗法有直接疗法和间接疗法。

常用剂型的介绍

中药外治法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掌握用药的剂型。

中药外治疗法亦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说。

常用剂型的介绍

中药外治疗法要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

清代医家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常用剂型的介绍

常用剂型:

膏剂

散剂

丹剂

洗剂

酊剂

栓剂

喷剂

贴剂

膏剂

古称薄贴,是指临床使用的具有粘稠、可涂展、不易干燥而易于粘着人体体表的制剂。

大致可分为硬膏和油膏(软膏)二大类。

膏剂

硬膏,是按方选用药物,浸之于植物油中煎熬至枯,去渣,存油加入铅丹(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温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

适应症: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有消肿、止痛、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等作用。

膏剂

硬膏总的作用:

1 固定患部,使患部减少活动。

2 保护创面,免受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

3 膏药趁热帖敷患部有热疗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抗病能力。

膏剂

硬膏的使用方法:

由于组成药物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所以在使用硬膏时就应根据不同的外症选用合适的膏剂。

阳证用偏寒凉的, 阴证用偏温热的,半阴半阳证用药性平和的。

膏剂

硬膏的使用方法:

同时,应根据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硬膏,一般肿疡,多用厚型的膏剂,宜于少换;溃疡则用薄型的膏剂,宜于勤换。

膏剂

硬膏使用的注意点:

1 对黄丹过敏者,用膏药后局部起红斑、丘疹、水疱、骚痒,形成“膏药风”,宜改用其他药品

2 溃疡脓水过多者,用膏药易掩疮口,引起湿疮浸淫,可以改用油膏等。

膏药

硬膏使用的注意点:

3 用膏药后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可能再次感染,复致溃腐,形成瘢痕。

膏药

油膏(软膏)

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

具有柔软、滑润、无板滞粘着不舒的感觉,尤其是对病灶在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

膏药

油膏的适应症

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肛肠病病灶。

膏药

油膏的调剂(赋形剂)

猪脂

羊脂

松脂

麻油

黄蜡

白蜡

凡士林

膏药

油膏的使用方法

同硬膏。

须辨证选膏,按证施用。

用于皮肤病的软膏,多直接涂布于皮损上,不必包扎,但药量宜少宜薄,涂搽宜均匀。

膏药

油膏的使用方法

用于痈、疽、疖、疔等外科疮疡的药膏,多涂于纱布上覆盖创面,外用胶布固定。

用于牛皮癣等欲使药物渗透,促使硬结软化和肿块吸收时,可涂在皮损上。加盖油纸或纱布,在包扎固定。

膏药

使用软膏的注意事项

对本膏药过敏者,应改用其他药。

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涂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剩,影响创口愈合。

散剂

又称掺药,现称粉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或粘附于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的剂型。如果将散剂以水、酒等液体调和成糊状,外敷患部时则又称“糊剂”或“箍围剂”。

散剂

适应症及作用:

适用于溃疡、肿疡、皮肤病、及肛肠病。

散剂的作用有消肿散毒、提脓祛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活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

总的作用: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散剂

使用散剂的注意点:

使用散剂,粉末宜细,宜干;撒布宜匀,宜薄。

生肌药粉使用宜适时,脓毒未尽者不宜用。

药性寒热各别,应辨证选用。

丹剂

又称灵药,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药物亦有按一定物理混合法制成者。

丹剂

适应症及作用:

临床应用范围广,疮疡各期都可配合使用。

部分皮肤病,尤其疥癣之类。

拔毒祛腐

燥湿杀虫

生肌长肉

丹剂

丹剂的使用方法:

除代针溃脓、点瘿瘤、发泡等特殊情况使用纯丹外,一般多配伍其他药物使用。

丹剂

使用丹剂的注意点:

口、眼附近,耳中、鼻内、乳头、脐中与关节部位,均不宜用丹药。

除用于祛腐肉、化瘘管时用量可稍重外,其余应用时均宜轻,外掺时宜薄宜匀。

丹剂

使用丹剂的注意点

婴幼儿、妇女头面皮肤娇嫩,年老体虚者均不宜用丹剂,以免发生汞中毒。

对汞过敏者,均应改用他药。

洗剂

定义:

一种是将药物加水浸泡、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所得的溶液。

一种是将多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混合在一起而成。久置后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沉淀于水底,使用时需震荡摇匀,故也称混合震荡剂。

洗剂

适应症及作用:

用于疮疡初、中、后期。

用于渗出较多的皮肤病。

溶液剂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移深居浅、宣拔毒气、止痛脱腐的作用。

震荡洗剂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清斑解毒的作用。

洗剂

使用方法:

溻渍

熏洗

药浴

洗剂

使用洗剂的注意点:

震荡洗剂中的药末宜先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洗疮时切勿以手触及创面。

洗渍时应避风寒。

冬天用震荡洗剂时最好不用薄荷脑、樟脑等。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颜面部疔疮

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颜面部疖、痈。

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之状。

本病生于头面,头面为诸阳之会,火毒蕴结,邪正交争,反应剧烈,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因处理不当,易致毒邪扩散,有引起“走黄”的危险。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颜面部疔疮

病因病机:  火毒之邪为患。

诊      断:  多发于唇、鼻、颧、眉等处,疮

形如粟,坚硬根深,发病迅速。

初起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发一

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随之逐

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仅有3-6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颜面部疔疮

cm左右,但根深坚硬如钉之状。约经5-7天肿势高突,疼痛加剧,脓头破溃。约经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热退身凉。经10-14天,病变痊愈。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颜面部疔疮

外治法:

初期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或开水调敷,盖顶敷为宜。或用千捶膏改贴。

中期宜提脓祛腐,若脓时,用九一丹或八二丹撒布疮顶,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湿敷疮顶。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颜面部疔疮

若脓处不畅时,用九一丹药线引流,波动感明显时,亦可切开引流。

后期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外盖红油膏或太乙膏贴之。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

窦道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只有一个外口,与内脏不相通连。

多数窦道细而狭长,或弯或直。

属中医漏管的范畴。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手术创伤,残留异物或坏死组织刺激深部组织化脓溃破,毒邪滞留日久而成。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诊断:

手术史或外科化脓性疾病史。

局部有一小创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周围皮肤可有潮红丘疹糜烂等湿疹样表现。

一般无全身症状。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窦道

外治法

初时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药线引流蚀管,红油膏或太乙膏盖,每天一换。待脓液由稀变稠时,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约1-2周后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手足部疔疮

定义:是指发生在手足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所称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特点:治疗不当,容易损筋伤骨,影响手的功能。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手足部疔疮

病因病机:由湿热蕴结,血凝毒聚,经络阻隔,热盛肉腐而成。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诊断:

蛇眼疔

蛇头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手足部疔疮

外治法:

初期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加芒硝以银花露或开水调敷患处。

中期宜提脓祛腐,脓成应及时切开排脓,一般宜循经切开,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疮口,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

后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已损骨,溃烂肿胀,脓液污秽不尽,久不收口者,可用黄柏溶液浸泡患指,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有死骨存在,可用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钳子钳出死骨。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颈痈

定义: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化脓性淋巴结炎。

特点:初起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肿块边界清楚。俗称痰毒。

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邪毒,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而成,亦可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诱发。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颈痈

诊断:

多见于儿童。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后结块处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状,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约经10天左右愈合。

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外治法

颈痈

外治法:

初期 宜解毒散结,用金黄散调银花露或金黄散加芒硝开水调敷患处。

中期 宜提脓祛腐,脓成时宜低位切开引流,上九一丹纱条,外盖金黄散。

后期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外盖紫草油纱布。

本文转载自百度文库

本文标题: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生全科处方 实用 基层实用技术版 基层医生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59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