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基辅会战-基辅会战

发布时间:2017-12-28 所属栏目:分析报告

一 : 基辅会战

饱受争议的会战------基辅会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估计还没有哪一场战役象基辅会战能有如此大的争议。这场在苏联南方发生的战役,最终由德军取胜了,相关的资料文献能反映这次战役所取得的战果的辉煌:“德军俘虏四十五万人;苏军第5、第21、第37和第26集团军的大部及第40和第38集团军的一部分被歼”,这样,战前在南部国境线负责防卫对乌克兰侵入的最重要的苏联军事力量被摧毁了。


在乌曼会战之后,“整个第聂伯河地段都已被德军占领”,在随后的向基辅进攻中,由于进攻毫无进展,于是,战线沉寂下来。当时陆军总部给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攻占克里木和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俄国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给”,为保障集团军群作战时北翼的安全,必须消灭基辅附近的苏军,当然,以当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这一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而此时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突飞猛进,从整体态势看,西南方面军处在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的深远后方。这时,“希特勒发现了这一罕见的有利态势,并且从这时起像着了魔似的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线的南段”。希特勒当然不愿意放过个有利态势,在“是向基辅还是向莫斯科进军”的争论后,于8月21日发出第35号指令,下令执行旨在消灭基辅地区苏军的会战命令。于是,中央集团军群里的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奉命南调,参加基辅会战。最后,这场会战以德军的完胜而告终。尔后,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被调回,稍事修整后就投入到莫斯科会战中了。

这场德军取得胜利的会战,在被很多人认为是一场战术胜利,而并没有取得所谓的战略胜利,这当然是针对接下来发生的被很多人认为重要的“莫斯科会战”而言的,这些人认为,如果不是基辅会战延迟了莫斯科会战的开战时间,德国人已经取得了事实上的胜利。然而,军事上没有如果,把取胜的条件建立在如果,那只能是事后诸葛,而战场上的实际发生的往往与之并不相符。

在此,我根据基辅会战的过程,提出两个问题,并试着分析一下,看看我们的将军们因为基辅会战而引发的争论是多么可笑。

1,南方集团军群的军事目标及整个德军进攻的战略目标问题。

我们都知道德军进行巴巴罗莎的计划中是包含有多重目标的作战计划,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目标,这份作战计划从一出来就被认为是模糊不清,与陆军总部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陆军总部希望通过对莫斯科的进军来消灭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进行基辅会战之前,希特勒和他们的将军们又因为战略目标的问题发

生了争吵,将军们认为,现在应该集中力量冲向莫斯科,在前进的道路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苏联军事力量。当然,希特勒以“我们的将军们不懂战争中的经济问题”为由拒绝了向莫斯科的进军,而转向基辅。我不知道这些将军们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当时在基辅地区集结了大量的苏军,如果单纯从摧毁对方的军事力量来说,基辅会战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会战结束后,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被全歼,布良斯克方面军被重创。基辅会战不仅大量摧毁了苏联军事力量,而且占领了整个乌克兰,取得了重要的原料基地。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事,不知道事后还有那么多人批评这个会战的意义。我想是那些将军们把莫斯科这个目标看得过重了,他们认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俄国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个前线就要因此面临削弱和崩溃”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苏联人失去莫斯科,各个前线的供应会被削弱,但不会崩溃。用艾伯特·西顿的原话送给那些将军们-------“占领莫斯科也无足轻重”,“只有乌拉尔失守,苏联才会趋于崩溃”。

2,中央集团军群在进行基辅会战前的南翼问题


在基辅会战进行之前,将要进行莫斯科会战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是处在西南方面军的左翼后方的,“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出现一个暴露的、大纵深、长距离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新锐师才能保障,而德国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新锐师”,也就是在中央集团军群进行莫斯科会战之前,它存在着一个不安全的南翼问题。如果以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或其它新组建的战斗集群来突击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是可以迟滞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攻的。而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认为“必须先肃清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向莫斯科发起攻势”。随后进行的基辅会战则实际了这一战术目标。而且,在对比基辅会战中出现的苏军战斗单位发现,会战期间在北第聂伯河一线,调来了第26、第37和第38集团军等三个新编的集团军。当然,这些单位在后来的会战中完全损失掉了,如果没有基辅会战,这三个新编的集团军就有可能用在莫斯科方向。消灭了基辅地区的苏军,实际上是为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扫清了后顾之忧。

最后,莫斯科战役也没有打赢,于是在这之前的基辅会战就完全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替罪羔羊”了。不过,我估计这些人怎么也不会明白,即使不打基辅会战,中央集团军群也无法打赢莫斯科会战,

他们口中的“如果不打基辅会战,那么莫斯科会战就会打赢”只不过是他们战争失败后对未取得目标的一种憧憬而已。这种憧憬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得到了体现。

相关资料参考:古德里安《闪击英雄》、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1941—1945》、维尔纳·豪普特 [联邦德国]《基辅会战》


二 : 《基辅会战》

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

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

1941年12月18日下达的第21号指令(即众所周知的“巴巴罗萨计划”),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计划对苏联实施的进攻中所担负的任务作了以下规定: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集团军群,应将主力置于卢布林地区,以基辅为主要突击方向,以强大装甲兵和迅速突入苏军纵深翼侧和后方,继而沿第聂伯河一线将其聚歼。右翼的德-罗兵力集群的任务是,保卫罗马尼亚领土,并以此掩护整个作战行动的南翼……”

这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部还设在巴黎附近的圣热曼。为使属下8个摩托化兵团和29个步兵兵团作好战争准备,参谋部从这里发出了第一批进军指令和命令。

部队开始开进,自3月份起,公路、铁路有时已超过其饱和量。历次图上演习均已表明,南方集团军群将把主力集结于卢布林地区,而沿桑河 [ 译者注:维斯瓦河支流,在波兰境内。 ] 的帝国边界,仅部署一些战斗力较弱的步兵部队,担负警戒任务。

在此期间,国防军统帅部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达成了协议,根据协议,匈牙利诸旅沿本国边界实施警戒,罗马尼亚军队与德国第11集团军协同作战,但要晚些时候才能参战。

空军总司令部指派由勒尔大将指挥的第4航空队与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航空兵部队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和支援向前推进的陆军。担负此项任务的有两个航空兵军和一个高射炮兵军。

自1941年春季起,部队的调动开始频繁,开进速度加快。起初,第17集团军司令部是整个南段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当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还设在布雷斯劳,只向前方离塔尔诺夫不远的奥科齐姆宫派驻了一个小型指挥参谋部,直到1941年4月22日,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才接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

国防军于1941年4月突然开始的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局,并未影响军队向俄国边界的机动。在迅速结束该战局之后,摩托化部队和航空兵部队急忙北上,进入其集结地域。

实际上,南方集团军群在5月底就完成了进攻准备。第6集团军(冯·赖歇瑙元帅)进入普热梅希尔与卢布林之间的地段,其当前任务为突破苏军科韦利附近的边境阵地,为装甲部队开辟道路。友邻的第17集团军(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展开于普热梅希尔与托马舒之间,受领的任务是击溃沃尔夫附近之敌,夺取交尼察地区。第1装甲集群(冯·克莱斯特大将)在上述两个集团军内翼的后方做好进攻准备。以便在突破边境工事之后,向基辅和第聂伯河下游实施进攻。

喀尔巴阡山脉地区最初由匈牙利诸边防旅负责警戒,这些旅晚些时候也要参战。在罗马尼亚,罗第3集团军在博托沙尼西部展开,第4集团军(里特尔·冯·朔贝特大将)在雅西两侧展开。该集团军司令部受命与罗军协同作战,在开始阶段由安东尼斯库元帅指挥。

苏联领导人对德国的进攻预有准备。自德国的西方战局结束以后,红军便着手进行与德意志帝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准备工作,并将防御重点放在两翼。但是,在它利用一次突然袭击占领波罗的海诸共和国之后,右翼的对手便不复存在了。所以,从1941年春季起,红军最高统帅部便把其主要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这个庞大帝国的西南地区。

因此,“基辅特别军区”(俄国官方称呼)的精明干练的司令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将其大部分部队部署在雅西与卢布林之间的地区。1941年春,由他指挥的部队有苏第5 、6、9、12、26集团军,以及第4、5 、9和15独立机械化军。

6月初,上述部队被编两个大集群。第1集群由46个步兵师组成(每师辖3个坦克与机械化旅),在切尔诺夫策与基辅之间地域待机。第2集群沿布格河进行警戒,直到德涅斯特河。该集群拥有20个步兵师、3个坦克旅和7个机械化旅。

1941年6月20日,俄国最高统帅部获悉德国即将对其发动进攻。6月22日凌晨2时30分,基尔波诺斯上将向其属下的所有司令部和其他机构下达命令:“以一切手段抗击”德军的进攻!

然而,为时已晚。就在这天凌晨3时零5分,德军沿布格河和桑河配置的几百个炮兵连,对已查明的俄国工事、兵营、公路和铁路线实施了炮火准备。与此同时,空中响起了第一批远程战斗机的轰鸣声,接着炸弹就倾落在交通线和机场上。

在南方集团军群左翼实施进攻的第6集团军,以一个军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当面实施警戒,以另外两个军粉碎了敌在索卡尔边境突出部的抵抗,从而使第1装甲集群各先头部队在当天下午就渡过布格河。

按计划,第17集团军在开始阶段就应肃清利沃夫突击的敌人,但是,担负进攻任务的德军遇到了俄国防御者出乎意外的顽强抵抗。一部分师在最初几小时就失去了相互间的联系。以致出现了宽达10公里的缺口,奇袭普热梅希尔的重要桥梁的计划也术获成功,结果整个集团军的初期战果甚微。

尽管如此,苏军还是被迫放弃各处的边境阵地,撤退到当时边界后大约20公里的地方。

6月23日,新任俄国南部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向由“基辅特别军区”改称的“西南方面军”下达了向卢布林实施反突击的命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巧妙地以其部署在罗夫诺与布罗迪之间的机械化军,对已发现的德军先头部队的翼侧实施突击。

此时,第1装甲集群已达成突破。第3和第4摩托化军在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附近割裂敌防线之后,继续向东实施突击。6月24日,攻占卢茨。第48摩托化军前出至杜布诺,4天内击退俄国3个军的进攻,摧毁敌人战斗车辆215辆。

6月27日,基尔波诺斯上将认识到,边境交战已告失利,遂即组织部队向科罗斯坚-沃伦斯新城-普罗斯库罗夫一线实施总退却。此间,红军最高统帅部在比萨拉比亚新组建了一个“南方方面军”司令部,专门用以对付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从而减轻了基尔波诺斯上将所受到的压力。

国防军统帅部6月29日的一份专题报告对南方集团军群迄今所取得的战果作了如下总结: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正面地段上,我军同苏军精锐部队发生战斗,经过英勇顽强的作战,利沃夫西部最坚固、最现代化的工事被我攻克。我军正乘胜向利沃夫推进。在利沃夫北面,我装甲师正经卢茨克向东实施突击……”

这些天,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将第1装甲集群调离了第6集团军。冯·赖歇瑙元帅指挥的第6集团军未能粉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及其附近的苏第5集团军的抵抗,并因此受到钳制。按计划,第1装甲集群应保持机动自由,尽快向第聂伯河突击。第1装甲集群沿卢茨克-罗夫诺公路推进,在粉碎苏军沿途的抵抗之后,攻占了罗夫诺。这样,经日托米尔通往基辅的道路便被打开了。

这时,在南面作战的德第17集团军也粉碎了敌人在边境上抵抗。6月30日,德国第1山地师攻占了利沃夫。在该师攻入该城之前不久,乌克兰的自由运动曾企图在这里举行起义,遭到了镇压。

俄国最高统帅部在弄清情况后,于7月的第一个星期即向军队下达了撤向旧边界的命令。

当德国的陆军总司令部发现俄国方面军撤退后,遂命令在罗马尼亚的德集团军发起进攻。国防军统帅部7月3日报告说:“昨日,德、罗军队已并肩从摩尔多瓦以北地域出发,渡过普鲁特河!”但是驻守此地的苏第18集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致使德军的进攻直到第三天才有进展。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从比萨拉比亚向德涅斯特河突击,并已渡过该河。

在这些天里,第一次出现了“斯大林防线”一词。然则“斯大林防线”根本不是一个筑垒地带,而仅是一条以地形障碍为依托、横贯俄国旧边界地区的防线。红军最高统帅部命其两个方面军撤到该线,这意味着其整个防线缩短了500公里。因此,位于南部和中部的俄国诸集团军于7月初开始东撤,只有战斗在普里皮亚特地区的第5集团军还留在阵地中。该集团军在沼泽地的防御表明,苏军不愧为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因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不得不从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内抽调部队,从北面向沼泽地区突击,以减轻第6集团军的负担。

7月9日,南方集团军群由北至南的局势大体如下:第17军位于戈伦河畔萨尔内以南的宽大正面上;第29军在萨尔内东北方向;第3摩托化军已接近日托米尔,在其右翼,第48摩托化军已绕过别尔季切夫,占领了日托米尔南面的铁路线。第55军正向柳巴尔推进,第14摩托化军由柳巴尔南面继续向东北方向突击。第39山地军 [ 译者注:疑为第49山地军之误。 ] 和第3军在普罗斯库罗夫高地的宽大正面上向东推进,并与匈牙利第8军建立了联系。

此时,南翼也正向前推进,罗马尼亚的两个军已进抵卡梅涅茨-波多利斯基以南地区。在其翼侧的第9军已到达莫吉廖夫前方地带。第30和第54军已逼近德涅斯特河,预计7月中旬之前,将在整个正面上夺取并强渡该河。

德军尽管蒙受了严重损失,仍于7月9日前在所有地段上突破了“斯大林防线”。各装甲师勇猛突击,攻占了别尔季切夫、胡尔斯克、布罗尼基和日托米尔。随后,第1装甲集群接到命令:

“……攻占基辅附近第聂伯河东岸的一个纵深桥头堡,作为继续东进的基地。”

这样,基辅便成了南方集团军群的下一个目标!

7月10日,德第3摩托化军(冯·马肯森骑兵上将)作为先头军已到达伊尔片地段,直抵乌克兰首都的保障地段,截至这一天,仅该军就已抓获俘虏14480人,摧毁敌人坦克868辆、火炮472门。

正当目标近在咫尺之时,陆军总司令进行了干预。希特勒提出,第1装甲集群不必攻占基辅,而应合围尚在深远纵深的苏军。在基辅当面,仅保留一条以后由若干步兵师建成的警戒线。这时,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正在南方集团军群指挥所里,他对希特勒的这一决定感到意外,立即提出强烈抗议。但希特勒对他的元帅们的异议不屑一顾,仍坚持己见。

第3摩托化军接到新的命令后,不得不在东面为尚在后面缓慢开进的步兵部队提供翼侧掩护。这样,德军便最后失去了突然占领基辅的良机。在此期间,基辅却着手进行了各项防御准备工作。工人和居民被动员去挖战壕,由共青团员组建的首批装备低劣的民兵部队防守这些战壕。第一批工厂企业开始东迁。

7月10日,斯大林任命国内战争中的老英雄布琼尼元帅为整个南线的总司令,政治局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后来成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为南线部队的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军队政治教育和民众工作。

布琼尼元帅颁布的第1号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苏第5和第6集团军在当天就执行了这个命令,在科罗斯坚和马林之间向突出的德第1装甲集群发起反突击。由于俄国军也首次将优势战斗机歼击机部队投人战斗,德军陷入困境,被迫在各个方向实施防御。科罗斯坚与别尔季切夫之间的鏖战持续了5天之久,后来敌人终于被击溃了。

苏第5集团军被迫向科罗斯坚和马林撤退。由于这时德军在别尔季切夫附近再次转入进攻,第1装甲集群终于又获机动自由。第3摩托化军开始向法斯托夫突击。第14摩托化军向比亚拉采尔克夫推进,第48摩托化军则经尔季切夫向卡扎克实施突击。由于第17和第11集团军远在西面,而第1装甲集群已突进到俄国防御者的北翼侧后,因此,战场上出现了一种特别有利的态势。

第1装甲集群接到了向南突击、合围位于第17和第11集团军前方之敌的命令,此时,封锁基辅的任务由第6集团军司令部承担。

冯·赖歇瑙元帅的集团军直到这时还未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友邻集团军建立联系。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宽达250公里。苏第5集团军的3个步兵军和3个坦克军尚在此缺口中,因此,在越过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与友邻建立联系之前,必须先将它们击退。7月17日,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以便将苏第5集团军压向第聂伯河。

第6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发起进攻,但在苏军巧妙而顽强的防御下,进展十分缓慢。南方集团军群遂于8月9日命令第6集团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由于此时一场最大规模的决定性会战已准备就缩,第6集团军甚至不得不将第4军转隶第1装甲集群。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向前突击的装甲集群所处的有利位置,命令已到达第聂伯河西岸的第1装甲集群继续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尼古拉耶夫进攻。

这时,希特勒又亲自进行了干预。他命令停止大纵深作战,而代之以在乌曼方向的有限地区内作战。

据此,南方集团军群向所属各集团军下达了作战指令:

“第11集团军:占领沃斯涅森斯克-佩尔沃迈斯之间的布格河地段,尔后,攻占克里沃伊罗格。

第17集团军:夺占基洛夫格勒,尔后,视情况攻占克里沃伊罗格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第1装甲集群:向亚里山德里亚方向突击,尔后,占领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或克列缅楚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第6集团军:肃清科罗斯坚附近之敌,占领基辅西部和南部地区,尔后渡过第聂伯河,向波尔塔瓦方向突击。”

然而,在此期间,乌曼包围战已经开始,到7月21日,乌曼包围战已有相当进展,以致于布琼尼元帅发现了其所属各集团军面临的危险,并于7月24日下令向东撤退。同日,希特勒直接命令第1装甲集群以大部兵力向乌曼实施突击,在那里与第17集团军会师。

第9装甲师和第1山地师的先头部队的倾盆大雨中和炎炎烈日下连续行进了一个星期,同时还不断与疯狂的敌人作战,并克服低劣道路所造成的重重困难,终于在8月2日于锡尼察河畔会师。乌曼合围圈合拢了。

一个星期后,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宣布: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乌克兰境内的德军在匈牙利军队的英勇配合下,取得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在乌曼会战中,歼灭苏军第6、12集团军以及第18集团军一部,共计23个步兵师、山地师和坦克师,俘虏10万3千余人,其中包括苏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司令官。缴获装甲战斗车辆317辆,火炮858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242门,载重汽车5,250辆,铁路列车12列,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敌人伤亡在20万人以上。 ”

乌曼会战结束后,德军离开该地,在宽大正面上向第聂伯河推进。一路未遇敌较大抵抗,于8月的第3个星期进抵基辅与克列缅楚格间的第聂伯河一线。8月22日,党卫军“诺曼人”师攻占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此间,德第11集团军各军均已到达布格河,并于8月16日占领尼古拉耶夫。党卫军近卫部队 [ 译者注:指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归第1装甲集群指挥。” ] 这时正由北向赫尔松突击,并于8用19日占领该城。这样,实际上整个第聂伯河地段都已被德军占领。苏军仅在切尔卡瑟附近1000多米宽的河流的西岸还坚守着一个桥头堡。在以后的两天里,该桥头堡也被德第44军夺占。

现在,只有基辅尚被俄国人占据着。在乌曼会战期间,基尔波诺斯上将把基辅建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他将其指挥所设在基辅东面的布罗瓦雷,将保卫乌克兰首府的任务交给了第37集团军司令部。在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该集团司令部拥有4个步兵师和5个民兵旅。

在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的当面,只有德第29军(冯·奥布斯特费尔德尔步兵上将)。8月8日,该军接到向基辅发起进攻的命令,但进攻毫无进展。4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下令停止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对于如何攻占陆军总司令部8月12日指令中提出的新的进攻目标忧心忡忡。指令规定,在冬季到来之前应达到的目标是:攻占克里木和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俄国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给。为保障这一大规模作战的北翼安全,必须消灭基辅附近的苏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知道,以现有兵力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但是,这个重大的疑难问题竟“自行”解决了。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面向前推进的、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已深入俄国纵深,将这个辽阔的沼泽地区抛在了后面。俄国最高统帅部推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将继续向莫斯科方向突击。因此将其所有部队都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而忽视了该集团军群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南翼。

因此战场上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即俄国“西南方面军”处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深远后方,而且尚未认识到来自北面的危险。希特勒发现了这一罕见的有利态势,并且从这时起像着了魔似的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线的南段

第二章 莫斯科还是乌克兰?

维尔纳·豪普特 [联邦德国]

[出自《《基辅会战》》]

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争夺指挥权的斗争

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争夺指挥权的斗争

1941年8月21日是东方战局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希特勒签署了第35号指令,向3个集团军群提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指令,迄今一直被看作重点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将被削减,其所部快速部队将调往北方和南方。这样一来,自制定最初方案起一直被视为此次战局唯一进攻目标的莫斯科,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指令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定为进攻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将担负德军作战的重担。

8月21日和该日所产生的第35号指令成为东方战局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东方战局开始后没几天,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就讨论了有关各集团军群重新调配使用的设想、调查结果、计划,建议和命令。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无论是国防军统帅部还是陆军总司令部,都没有制定出东方战局中各集团军所应遵循的明确的计划、方针、原则和命令。同时还说明,陆军在尚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拖人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战局”。而希特勒则踌躇满志,声言战局一开始“世界就会为之屏息”。

因此,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实际上就已“无章可循”了。它们仅根据临时出现的战略状态和现实情况行动,而不是按照一个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次图上演刁、对各个环节都做到深思熟虑的计划来作战。第4装甲集群通过伊尔门湖南面和西北面沼泽地的灾难性行动,第6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地区的消耗战;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就尔后战局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规定要加强对今后作战的统一指挥。例如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他7月12日的日记中就写道:

“我根本不再坚持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继续向东疾进的想法了。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到,霍特(第3装甲集群)将不得不以其大部兵力转而向北进攻……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不得不转向西南进攻,……甚至会……一直推进到基辅地区……”

希特勒本人在此后的几天里越来越倾向于将列宁格勒放在优先位置。他的这个想法反映在他于7月19日签署的第33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30/41号文件,绝密)中。根据这一指令,中央集团军群——迄今唯一完成当前任务的军团——必须将其快速部队调往北方和南方,而以“步兵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推进”。

4天后,就这个一般性指令又下达了若干补充命令,补充命令为南方集团军群规定了新的进攻方向,下一步整个作战的重点将完全转移到南段。补充命令写道:

“一俟作战势态和补给情况允许,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第1和第2装甲集群要合编为第第4装甲集团军,以便在步兵师和山地师的配合下,攻占哈尔科夫工业区,继而渡过顿河,向高加索实施突击……”

这个命令提出的目标,远远超过了马尔克斯、冯·佐登施特恩和保卢斯将军在拟订“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这就是说,希特勒决意在战局某一段改变原计划,尽管在此期间已发现并确证苏军在集结部队,他仍想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高加索。

希特勒在未与陆军总司令部进行任何磋商的情况下签署的这一命令,导致了一场“幕后”的争夺指挥权的斗争。希特勒和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为一方,陆军总司令及其总参谋部为另一方。希特勒的新命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愤然不平。哈尔德大将在7月26日写道:“我认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指希特勒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是断送迄今颇有生气的作战的开始。”两天以后,他又继续写道:“目前决定要进行作战是愚蠢的”,它将导致“兵力的分散,并使对莫斯科这一关键地点的进攻停滞不前。”

陆军总司令部自然从一开始就为南方集团军群制定了另外的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实际上仅仅负责保障重点集团军群右翼的安全,现在,陆军总司令部已清楚地认识到,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进展不顺利,几乎没有起到当初所设想的那种保障翼侧安全的作用。

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继续向东突击,就必须首先改变北翼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态势,与中央集团军群建立联系。7月底,有两种解决接合部问题的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南方集团军群出第聂伯河突击部,向东北方的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方向突击。这样,该集团军群就既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其北翼渡过第聂伯河,也能按计划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第二种可能性是,两个集团军群同时发起进攻,使其位于第聂伯河东部的部队汇合,从而解决普里皮亚特问题。这样,也许还能建起一个使这两个军团最后从这里直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的出发基地。陆军总司令部直到这时仍把莫斯科视为进攻的首要目标。

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就分歧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和磋商并不都是客观和公正的。希特勒最后表示愿意达成和解。7月30日,他签署了第34号指令(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作战处第441298/41号文件,绝密)。据此,北方集团军群要在没有第3装甲集群支援的情况下单独向列宁格勒突击,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并准备进军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群则继续进行其当前的作战任务。

在8月12日下达的关于第34号指令的补充命令中,对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任务作了如下说明: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会战后已相当强大,足以赢得在第聂伯河彼岸实施大纵深作战的行动自由,并达到规定的作战目标——克里木、顿涅茨盆地和哈尔科夫,而对基辅的进攻则必须停止。

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接到这一补充命令之前,于8月4日,在位于诺维鲍里索夫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所里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希特勒与他的首席副官施孟特参谋部上校 [ 译者注:参谋部上校(Obserst im Generalstab)是德军的一种军衔,此外还有参谋部中校、参谋部少校、参谋部上尉。被授予这种军衔的军官通常在高级司令部和参谋部工作,他们均经过严格挑选和专门培训,佩带特殊颜色的领章,在晋升方面优于其他军官。 ] 和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出席了这次会议,希特勒听取了中央集团军群各司令官的情况汇报。

冯·博克元帅和他的集团军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继续向莫斯科方向进攻,而装甲集群司令官霍特大将和古德里安大将则请求停止进攻,以使他们极度疲惫的师得到恢复和补充,但这两个装甲集群能分别在8月15日和8月16日作好进攻准备。

希特勒默默不语地听完了他的将军们的陈述,然后开始了他那众所周知的冗长而又充满政治色彩的讲话。他断然拒绝进军莫斯科的建议,认为现在必须占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最后,他将乌克兰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认为,从这里能够得到工业原料和粮食,而没有这些,要想继续进行两线战争是不可能的,此外,他还想通过占领乌克兰来打击和摧毁“对罗马尼亚油田”造成威胁的“苏联航空母舰”。

在尔后的几天里,各集团军群均在按原计划行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自然仍是以进攻莫斯科为中心,只有其右翼的集团军,即由大将冯·魏克斯男爵指挥的第2集团军,企图夺取东南方向的戈梅利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却在积极准备从已经夺取和准备夺取的桥头堡强渡第聂伯河。

陆军总司令部这时仍未放弃这场爆发在最高领导层的权力之争。冯·布劳希奇元帅令其作战处处长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再次明确地将莫斯科作为德军进攻的中心目标,并严辞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兵力转调北方和南方作战的要求。拒绝的理由是,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而且北方的冬季比南方来得要早。

在这些天里,南方的集团军群在宽大正面上占领了从第聂伯河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沿岸。这种自然形成的态势引起了希特勒的极大兴趣和注意。8月20日,整个战线上出现了一幅令人叫绝的景象: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两者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联一个完整的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这大概是每位统帅都梦寐以求的军事势态。

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立即被希特勒抓住了。到1941年8月中旬,他对国防军统帅部的影响已如此之大,以致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炮兵上将8月20日,也对向其递交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的豪辛格上校说:

“目前出现了打击苏军有生力量的更好前景。苏军最强大的集群就部署在基辅东部。”

大概在这个时候,在约德尔和希特勒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个计划的轮廓:如果上述三角形地区的两支先头能够会合的话,就能一举将基辅附近的敌人歼灭。然而,这时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问题即保护翼侧的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在迄今所有有关战史的论述中几乎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央集团军群在向莫斯科进军时可能出现一个漫长南翼,掩护这一翼侧需要大量步兵师,而德国陆军在1941年夏季却没有这么多步兵师。南方集团军群由于被牵制在普里皮亚特地区和基辅城下,不但无法保障这一翼侧的安全,而且还要竭力保护自己的北翼,因此,便出现了一个这时大概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

然而,靠“可能”、“也许”和“大概”是不能赢得战争的!

最后,正当第2装甲集群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达的关于令其不再向南推进、而将其装甲兵力撤往后方休整的命令时,希特勒于8月21日签署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指令,这一指令不仅对东方战局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东方战局的命运。指令指出:

“陆军于8月18日提出的关于东方战局下一步作战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

我命令:

1. 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补给……

2.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由于我军到达戈梅利-波切普一线而形成的极为罕见的有利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此次作战的目的是,不仅通过第6集团军单独实施的进攻将苏第5集团军赶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在该部敌军突破杰斯纳河-科诺托普-苏拉河一线之前,将其歼灭,这样,就可以使南方集团军群在第聂伯河中游以东地区站住脚,并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队继续向罗斯托夫-哈尔科夫方向实施突击。

3.中央集团军群不必顾及以后的作战问题, 要派出较多兵力以达成歼灭第5集团军之目的, 同时又能够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击败敌人对战线中央的进攻……”

“元首指令”的其他两点讲的是攻占克里木和列宁格勒,对基辅合围战的进程没有影响。

8月21日的指令将德军引上了“通向基辅会战的叉道”。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根据这一指令全面变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场人们迄今连想都未想过的会战。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仅仅签署了这个为一般人所知晓的指令,而且还于8月22日为刚刚下达的指令制定了一个附本,并送达陆军总司令部。该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须将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放在首位,莫斯科仅处于次要地位。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因此,哈尔德大将竟奉劝冯·布劳希奇元帅递交辞呈,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辞呈为由谢绝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大将在他的私人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情况,但在下午和晚上,他却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

这些命令在8月22日夜间便通过无线电传送到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合围战的序幕,这再一次显示了德国总参谋部军官的素养、总司令的战略眼光、部队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和士兵的无与伦比的牺牲精神。有了这一切,就能够实现总参谋长8月24日在其日记里所写下的话。

“……变不可能为可能!”

第三章 向会战地区进军

维尔纳·豪普特 [联邦德国]

[出自《《基辅会战》》]

希特勒的计划与斯大林的失误

希特勒的计划与斯大林的失误

大局已定,德国军队没有继续东进,而是挥戈南下了。

8月22日下午,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同他的作战处处长豪辛格参谋部上校进行了第一次预有准备的讨论,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后来也参加了讨论。这次讨论产生了基辅合围战的第一批预先命令。

8月22日黄昏,陆军总司令部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以戈梅利地区的所有兵力向切尔尼戈夫实施突击,以切断苏第5集团军的退路。同时,就第二天的行动下达了详细的命令。命令(作战处第43540/41号文件,绝密)指出,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须从戈梅利-斯塔罗杜布一线出发,向杰斯纳河实施突击,与此同时,以右翼向切尔尼戈夫推进,“截往红军第5集团军正在撤退的部队,使第6集团军顺利渡过第聂伯河”。

陆军总司令部的这第一道命令,旨在协调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这场新的进攻行动,因为这两个集团军群目前仍处于被它们之间的一个巨大缺口隔开的状态。

8月23日,陆军总司令部又下达了一个补充命令:

“歼灭苏第5集团军尽可能多的兵力,尽快为南方集团军群渡过第聂伯河扫清障碍。为此,应组成一个最好由古德里安大将指挥的兵力集群,并准备以其右翼越过切尔尼戈夫。”

这样,作战的主要任务便明显落到了一个强大装甲集群的肩上。8月22日,第2集团军司令部向第43、13军和第35军级司令部 [ 译者注:波兰战局结束后,德国在东部边界组建了7个边防司令部(相当于军级),自1939年10月15日,改称军级司令部。该司令部因军属部队不足,通常只在次要方向上遂行阵地战任务。 ] 的共计8个步兵师下达了准备发起进攻的命令。根据集团军群的命令,第12军和第35军撤离前线,向第2装甲集群的东北方向开进。

此日黄昏,中央集团军群与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进行了联系,向他通报了所采取的准备措施。古德里安大将对这个新的进攻计划不甚感兴趣,并强烈反对从他的装甲集群中抽调部分兵力去支援他认为使用在错误方向上的第2集团军。

因此,冯·博克元帅在集团军群指挥所组织了一次讨论,陆军总参谋长也参加了。哈尔德大将于11时左右从元首大本营直达这里,出席了会议。他向在场的司令官冯·克卢格、冯·魏克斯男爵、施特劳斯、古德里安和霍特,传达了希特勒进攻乌克兰而不进攻莫斯科的不可更改的决心。

集团军司令官们对希特勒下了这样的决心感到十分不安。他们与精神上受到极大震动的总参谋长都一致认为,这一新的作战方向必将导致一场冬季战争,而德国陆军对此毫无准备。就如何还能对希特勒施加影响的问题,元帅和将军们商讨良久,仍是一筹莫展。此时,古德里安大将提出,他的几个装甲师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一直在战斗,战斗力已下降到了危险程度,不可能再不间歇地驰骋数百公里路程了。

冯·博克元帅赞同古德里安的这一看法,命他立即和哈尔德大将一起乘飞机去东普鲁士,力促希特勒改变主意。古德里安大将在到陆军总司令那里报到时,即被泼了一盆冷水。冯·布劳希奇元帅断然禁止他提起莫斯科,他说:

“向南行动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执行而已。任何申辩都没有意义。”

几分钟以后,当古德里安大将被允许单独谒见希特勒时,又一次使他感到震惊。在这里,他仅看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代表,而没有看到陆军总司令部的代表。希特勒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冯·布劳希奇元帅和他的总参谋长排斥在外了。这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说明陆军总司令部这时权柄已失,而且也无意把这场权力之争进行到底了。

古德里安和他的计划在这里孤立无援,希特勒耐心地听完古德里安的申述、抱怨和恳求,猛地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导致他作出放弃进攻莫斯科决定的理由。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的将军们对军事经济一窍不通!”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地表明,这位德国国防军的最高一级军人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是出于经济政策,而不是出于军事和世界观方面的原因。

希特勒在讲话结束时下了一道严格的命令:必须毫不迟延地向下一个战略目标基辅进攻。古德里安大将被击败了。他感到势单力薄,孤立无援,因为国防军统帅部的凯特尔元帅和其他人对希特勒的话莫不点头称是。在这种情况下,古德里安大将只希望至少能撤消肢解他的装甲集群的计划。如果这次进攻势在必行,那么至少应集中他的整个装甲集群,以迅猛攻势将敌歼灭,以便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结束作战。

古德里安大将获准离去。

但是,苦酒并未饮尽。

古德里安到总参谋长那里去告别,哈尔德大将当时神态沮丧,看上去象一个神经临近崩溃的人。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在这决定德国陆军未来命运的时刻争辩不休,僵持不下。古德里安坚持要使用其整个装甲集群,哈尔德考虑到下一步的作战,对此断然加以拒绝。这两个人,一个强悍、务实,另一个通科学、重理论。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

从这一天起,古德里安大将对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的信任就开始消失了,他返回他设在舒姆亚奇的指挥所。回来后,他获悉,集团军群为组建预备队已将第16摩托化军从他的装甲集群调出,这样第2装甲集群的分散使用就变成了既成事实。

8月24日,古德里安大将违心地签署了一项命令,从而揭开了一场使他的名字永远载入战争史册的会战的序幕。下面是该命令的摘录:

“8月25日,第2装甲集群以第24摩托化军为右翼、第47摩托化军为左翼,向南发起进攻,一举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巴赫马奇-科诺托普-别洛波利耶铁路实施突贯……第24摩托化军重点从斯塔罗杜布两侧,向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实施突击,尔后,在诺夫哥罗德南面渡过杰斯纳河和谢伊姆河,向科诺托普实施突贯。”

装甲兵上将盖尔·冯·施韦彭布格重新以他的军组成了装甲集群的先头突击部队。夜间,他下达了一个简短命令,指明了此次作战行动的艰巨性:

“第24摩托化军以第10摩托化步兵师为右翼,第3装甲师为左翼,经霍尔梅-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一线,向南突击,以分割戈梅利西南之敌。第4装甲师在第3装甲师之后跟进。我暴露了东翼的安全,须通过采取进攻并将敌人击退来加以保障。”

8月25日凌晨5时,第2装甲集群由行进间向南发起进攻……

在此期间,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如何呢?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在戈梅利会战结束后认识到,坚守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部边缘阵地,从作战上讲已不适宜。从8月21日起,在牵制性作战和艰苦的后卫战斗的掩护下,该集团军开始有计划地慢慢与德军脱离接触并撤向第聂伯河。

南方集团军群发现苏军在撤退,遂命令第6集团军实施追击。第6集团军在此期间已得到其他地段部队的补充,其北翼兵力已与敌人旗鼓相当。8月21日黄昏,该集团军的势态如下:

第213警卫师从西部进入了辽阔的普里皮亚特地区,孤立无援。第17军位于科罗斯坚地段。新补充的党卫军骑兵旅负责警卫左翼的外缘。位于中央的军是该集团军北翼的重点。位于科罗斯坚和马林之间的第51军在这一天下辖(从左至右)第98、113、111步兵师。在第二线,正在待命或开进的有:第262、298步兵师和第11装甲师。第34军级司令部下辖第296和第168步兵师。防守着直到基辅西部的地段。

我军在8月21日、22日进行的空中侦察发现,敌人正仓皇向东撤退。但敌人在西南方向留置了强大后卫部队,企图欺骗我军,隐蔽其撤退行动。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第6集团军司令部在北翼第一次赢得了行动自由。位于翼侧的两个军受命立即向东北方向发起进攻,直指第聂伯河。第17和第51军内翼进展神速,已突人北面无设防地区。第17军奉命留在该方向上,第62步兵师沿科罗斯坚-奥夫鲁奇铁路线推进,而第51军则将进攻的矛头转向了东方,有些敌人已由撤退变成了逃窜,所以翌日的进攻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第17军由奥夫鲁奇东面向普里皮亚特推进。第164师第1步兵团(伦茨少校)和第2步兵团(法施中校)以强攻拿下了奥夫鲁奇城,第62步兵师派出一支先遣支队,沿铁路通过沼泽地继续向莫济里挺进。第51军也打开了一个缺口,继而经基辅北部苏军部队的近旁向东实施突击。第11装甲师越过己方步兵的战线,驰向捷捷列夫河,攻占了加尔诺斯泰波尔,接着其先遣支队在加尔诺斯泰波以东通过了完好无损的第聂伯河大桥(但是,敌人仍可利用飞机和炮艇炸毁桥梁并暂时切断德军的补给)。这一战绩给第44军级司令部以极大鼓舞,它已开始将西北方向上的守敌——(从右至左)第87、171步兵师、第28山地师和第81机械化师——压向第聂伯河。这样,基辅就被从北面封锁了。

从此时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开始积极参与作战指挥。它从苏第5集团军的撤退和中央集团军群为向南进攻而进行的准备活动中,发现了转入进攻、突破敌第聂伯河阵地和向哈尔科夫方向突击的有利时机。

8月23日,南方集团军群命令(指挥处第1718/41号文件,绝密)第6集团军,不仅要在基辅北部渡过第聂伯河,而且还要强渡杰斯纳河,尔后,以左翼经科泽列茨向亚文亦进攻,以便在这里与第2集团军的部队建立联系,基辅可暂且搁置不理,等苏联人自动撤出后再予以占领。

这样,第6集团军北翼的进攻矛头便直接指向了东方和东南方向,陆军总司令部不同意这一命令,倾向于让第6集团军继续向北和东北方向推进,以策应第2集团军对切尔尼戈夫的进攻。这一分歧持续了三四天,直到8月27日哈尔德大将与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步兵上将冯·佐登施特恩通过电话进行交谈之后,才得以消除。

8月24日,基辅北部的情况继续向有利于德军的方向发展。第11装甲师的先遣支队立即由第聂伯河桥头堡向东实施突击,已逼近奥斯捷尔地区的杰斯纳河。第111步兵师师长施塔普夫中将指挥的快速战斗群受命在这里强渡杰斯纳河。苏军发现其基辅北部的部队有被包围的危险,遂于昼间将其撤至第聂河东岸。第44步兵师已进抵德梅尔附近的第聂伯河,距位于南部的基辅20公里。

南方集团军群8月24日的形势分析报告(指挥处第1822/41号文件,绝密)称:

“……从河口到基辅南部的第聂伯河两岸已牢牢掌握在德军手中。与此同时,已有迹象表明,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渡河似有可能。此举虽然可能在杰斯纳河地段遇到敌人新的抵抗,但必然会给红军在基辅附近的防守带来影响,如果中央集团军群将部分兵力使用在切尔尼戈夫,那么,就在可能与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及其北部的波河遥相呼应,从而促成红军第聂伯河防线的崩溃和苏拉河沿岸苏军正在构筑的阵地的瓦解……”

这个充满乐观情绪的形势分析报告似乎在第二天就得到了应验,第6集团军北翼进展顺利。第17军的一个战斗群经叶利斯克向莫济里突击,第一次沟通了自6月22日以来两个集团军群在普里皮亚特地区一直尚未建立的联系。

第11装甲师和第111步兵师在向杰斯纳河推进的过程中,遇到苏军强有力的反突击。但并未能阻止德军扩大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的第聂伯河桥头。在加尔诺斯泰波尔南部,第34军级司令部正接近第聂伯河。第262步兵师第482步兵团第1营(梅茨格少校)已进至德姆尔东部格洛博夫卡附近的第聂伯河畔。敌人用炮艇炮击正在接近的德军步兵。泰默尔少尉(第482步兵团第3营)立即命令将反坦克炮运到河岸,并用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击毁敌人一艘炮艇,敌炮艇随即撤走。

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除基辅两侧以外的整个第聂伯河沿岸。但苏第5集团军逃掉了。俄国最高统帅部成功地(根据情况判断)对德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隐蔽了撤退企图,突然从全线撤退”。

苏第5集团军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就对德第6集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现在虽被击溃,但尚未受到致命打击,正加紧在杰斯纳河后面休整部队,力图坚守该地段。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苏第5集团军为保住基辅桥头堡将不惜同德军进行决战。因此,对基辅必须予以特别的注意。基辅是通往东方的紧锁着的大门。如果南方集团军群能成功地继续保持其北翼的进攻势头,同时,又能从第聂伯河中游诸桥头堡向前实施猛烈突击,从而对敌防线形成钳形攻势,那么,基辅也可能成为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转折点。

集团军群从南向北实施的进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北向南实施的突击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加尔诺斯泰波尔桥头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利用。经普里皮亚特地区到加尔诺斯泰波尔,只有一条可以利用的路堤,不能同时通过大量兵力。部队虽然可以从第聂伯河桥头堡向前推进,但是走不了几公里,杰斯纳河这个同样困难的障碍就会挡住去路。因此,只有中央集团军群在杰斯纳河以东投入强大部队,北翼才得以向前推进。

为此,第2装甲集群开始向南实施突击。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希望对这次计划歼灭敌人一个集团军的大纵深作战拥有全部指挥权。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向陆军总司令部建议——以后又多次建议……将第3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拨给它指挥。陆军总司令部以协调整个东线战争为由拒绝了这一建议。

南方集团军群正在积极筹划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8月27日,它打电报(指挥处第1839/41号,绝密)向陆军总司令部建议,为了与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协同动作,第17集团军应从克列缅楚格附近正在形成的桥头堡出发,经过卢布内,向西北方向实施突击,而第1装甲集群则应在沃尔斯克拉河与普西奥尔之间向北进攻,以便与第2装甲集群会合。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8月27日认为,第2集团军的进攻和本集团军群由克列缅楚格地区发起的进攻,可能使第6集团军的推进更易于进行。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长估计,苏军将向苏拉河撤退,并且只有到达该处后才能再次投入战斗。陆军总司令部的意见则不同。鉴于敌人到处都在撤退,它命令第2集团军停止前进。陆军总司令部认为,必须为最后向莫斯科大举进攻而保存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

于是,南方集团军群又建议,第17集团军在成功地渡过第聂伯河后,应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协同作战。南方集团军群为这次进攻拟订了第一批计划。这些计划特别考虑到了季节的变化。为了将自南向北突入苏军背后所需要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刚占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的第1装甲集群,不应由此地,而应从克列缅楚格地区发起进攻。第17集团军奉命在克列缅楚格扩建桥头堡,第1装甲集群将从该桥头堡出发,向卢布内方向突击,步兵师负责保障波尔塔瓦方向的翼侧安全。

这时,第聂伯河一线已牢牢掌握在南方集团军群的手中,攻势的第一阶段终于结束了,现在,官兵们正等待着第二阶段的到来,不过,这一阶段的作战将如何实施,向哪个方向发展,确实还无人知晓。师、军和集团军的制图部门正在赶制地图。因为陆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部军用地图测绘部门配发野战部队的地图仅够使用到第聂伯河,所以,当部队到达第聂伯河后,便已没有下一步行动所需要的地图。这是计划这一战局时过于匆忙的又一证据。在这一战局中只有宣传工作一帆风顺。在这种情况下,制图部门只好将缴获和通过其他途径弄到手的40年前沙皇时代的地图(比例尺约1:126000)进行换算、改制,以应急用。当然,这些地图是错误百出,简直不堪采用。与苏联纯粹有意制造许多错误的新地图相比,这些地图标示的公路、村庄和铁路线更少。

国防军统帅部8月27日宣布: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冯·克莱斯特大将指挥的装甲集团军,经过艰苦奋战,已于8月25日已夺取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和该城。在第聂伯河河口附近和基辅南部,仍在第聂伯河西岸作最后抵抗的敌军,有一部分也已在近战中被击败。”

8月25日,第13装甲师攻占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其摩托化步兵利用破损的木筏桥飞快地通过了1000米宽的大河。翌日,第60摩托化步兵师完成渡河,替换了第13装甲师的部分部队。8月30日,第198步兵师到达东岸,9月1日,党卫军“诺曼人”师也到达东岸。

苏第17集团军司令部认为,德军不久将从第聂伯罗彼德罗夫斯克继续发起攻势。为了夺取这个危险的桥头堡,该集团军在第聂伯河突出部集结了大量部队。德军3个师遭到了苏(从右至左)第255、169、226、276、275步兵师,第8装甲师,第26和第28骑兵师的攻击。尽管面对优势之敌,党卫军“诺曼人”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8步兵师不仅守住了阵地,而且还将桥头堡向西扩展到了卡缅卡,向北扩展到了基尔琴河,向东扩展到了200米宽的萨马拉河。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远离基辅合围战的战场,在“马肯森集群”(由第3摩托化军和意大利军编成。前者辖第60摩托化步兵师、第198步兵师和党卫军“诺曼人”师,后者辖3个快速师和“托里诺”师)9月23日从这里向罗斯托夫发起进攻之前,该桥头堡只能作掩护基辅会战的翼侧之用。

南方集团军群命令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地域勘察并夺取一个地势有利的渡口,以便第1装甲集群从这里出发,向北进攻。8月20日,第52军(军长冯·布里楚步兵上将)下辖的(从左到右)第100,97轻装甲师和第76步兵师开始向克列缅楚格地段开进。该军接替向东南运动的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占领了克列缅楚格东南的河岸。同日,该军从集团军那里受领了判定渡河可能性的任务。由于在克列缅楚格地域的所有桥梁均被炸毁,这一任务将遇到巨大困难。

当第52军正紧张准备渡河的时候,由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指挥的第11军也从其左侧接近了第聂伯河。第11军(下辖第257、125步兵师,以后又增加了第239步兵师)接替了第3摩托化军的警戒部队——意大利“帕苏比奥”师,并接管了第聂伯河岸边阵地。各师的地段大大延长了,如第257步兵师就部署在诺沃格奥尔吉耶夫斯克两侧30公里宽的正面上。

第11军象第52军一样也接到了勘察渡场的命令。8月23日,该军军长在奥努夫里耶夫卡下达了行动命令。由于敌侦察机昼间很容易发现在第聂伯河西岸纵深两公里内沙滩上行进的每一支部队,因此,为了保障这次行动的安全,规定部队只在凌晨和黄昏时行动。

同一天,军属第617工兵团团长冯·阿尔芬中校带领第73工兵营的一个由军官组成的侦察小组,勘察了这条一公里宽的河流。傍晚,这位中校便向集团军工兵指挥官雅尔少校呈送了一份器材申请报告。报告认为,在乌片斯科耶和普西奥尔河河口可以渡河,为了渡河,第11军需要:150至200艘强击艇;15个舟桥纵列,以架设一座载重8吨,长约800米的军用桥;以及两个轮渡重装备的舟桥纵列。

为了占领进攻出发地位,必须攻占坐落在蜿蜒的支流中、有敌强兵防守的岛屿。第257步兵师派第466步兵团攻占克列缅楚格西面2公里长、0.5公里宽的岛屿,该团虽然登上该岛,但遇到了敌人激烈的抵抗,只能缓慢地向前推进,一直到月底也未能将敌人完全逐出该岛。

第52军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该军在杰里耶夫卡——河西岸一个很大的村庄——附近勘察了一个渡场。但两个大岛——士兵根据其形状称之为“火腿岛”和“蜗牛岛”——对顺利渡河构成了障碍,8月28日夜间,德军开始向这两个岛屿发起进攻。第100轻装甲师的进攻较有成效。在夜暗中,第207轻装步兵团的一个连在“蜗牛岛”北端对面做好了进攻准备。而另一个连则在该岛南端对面用灯光信号和声响来欺骗苏军。翌日拂晓,工兵悄悄将橡皮艇放入河中,在类似原始森林的灌木丛中摸索前进,当遇到第一批苏军时,立刻遭到其激烈的抵抗。在短兵相接中,经过艰苦战斗,才逐渐将敌人击退。直到下午,当第207轻装步兵团第2营登上该岛时,敌人才放弃战斗。

8月29日,第11军和第52军完成了强渡第聂伯河的准备工作。为加强作战部队,8月29日和30日,集团军向前方输送了最后一批火炮和工程技术器材。仅在杰里耶夫卡附近第97轻装甲师的地段内,除了师属炮兵外,还配置有第501炮兵团参谋部及第46炮兵团第2营、第176炮兵团第4营、第863炮兵团第2营,以及迫击教导团第1营和第48高炮营第1连。

8月31日,第52军发起进攻,6时,位于左翼的第100轻装甲师命其第54步兵团在晨雾中向“火腿岛”发起冲击。该团步兵第二次踏上了灌木、树木丛生的“火腿岛”,与敌人展开了近距离厮杀,经过7个小时的顽强战斗,占领了该岛。这样,就消除了敌对我翼侧的威胁。

第97轻装甲师命第204轻装步兵团从杰里耶夫卡渡河,与此同时,第207轻装步兵团也从“蜗牛岛”登上了强击艇。我军的火炮和迫击炮压制了苏第300步兵师的诸炮兵连,并向东岸施放了烟幕,强击艇高速前进,轻装步兵们登陆后,高喊着“乌拉” [ 阿修比注:原文如此,乌拉为俄文“胜利”。 ] 向苏军岸边阵地发起冲击。此后,他们迅速向博祖雷推进,在击退敌人之后占领了该地。靠近河岸的地带被我占领后,弗雷特尔-皮科少将率领第204轻装步兵团登上了敌岸,该团奉命向西北方向的皮德戈拉高地发起攻击,并于黄昏时占领了该高地。第203轻装步兵团随后也跟了上来。这样,整个第97轻装甲师就占领了一个纵深4.5公里、宽4公里的桥头堡。

两天后,友邻的第11军为了加强该桥头堡西南的杰里耶夫卡桥头堡,也渡过了河,9月1日夜间,第101轻装甲师和第125、239和257步兵师做好了渡河的准备。由第617工兵团团长指挥的第101、125、239工兵营,以及第901和902强击艇司令部及其135艘强击艇,作为渡河的第一波,在整个正面上,渡河均获成功。只有257步兵师留在西岸执行其他任务。

第4航空队派出其战斗机中队为渡河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不过,现在已有证据表明,当时对两个航空兵军提出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他们以其所拥有的的飞机根本无法完成这些艰巨而又困难的任务。在最后几星期和几次月的战斗中,虽然战绩卓著,但损失也很大,以致于出现了飞机的短缺,难以再补充满额。由于没有飞机,一些中队只好被撤销了。与此相反,苏联空军在飞机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却日渐明显。

尽管处于劣势,且战斗中的困难一星期比一星期严重,航空兵部队的斗志却依然如参战第一天那样旺盛。战斗机和歼击机中队紧紧伴随着陆军部队前进。飞机常常降落在步兵刚刚占领,未经整修的田野或草地上,为使飞机不久即能重新起飞,飞行员、技师和建筑工程兵,以及帝国劳工队,都争先恐后地参加修建临时跑道和野战机场的工作。

现以第3歼击机联队为例来说明一下航空兵部队的战况。该联队自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一直在战斗,截至9月1日,在空战中共击毁敌机1016架。其中,轰炸机竟占727架。战果最显著的日子是战局刚刚开始的那几天。从6月22日到26日,该联队的各歼击机中队在空战中击毁敌机163架。其中仅在26日一天就击毁敌轰炸机60架、歼击机8架。在这5天中,击毁停在地面的敌机155架。到9月1日,这一数字增加到243架。7月8日是该联队战绩最为辉煌的一天——在这一天,该联队有9名军官佩带上了骑士十字勋章。他们的歼击机在15分钟内就击毁了一个正在实施突击的苏军机群中的28架轰炸机。

截至9月1日,第3歼击机联队联队长吕措夫少校在空战中赢得了第56次胜利。他在击败其第89个对手后,于1941年10月11日荣获了镶有剑和橡树叶图形的骑士十字勋章,他是德国国防军军官中第4个、南方集团军群和第4航空队军人中第1个获得这种荣誉的人。

在8月18日至27日这段时间内,在第4航空队战区内,双方可投入战斗的飞机的数量为:

\ 德国 苏联

歼击机 213 473

轰炸机 324 493

侦察机 36 20

运输机 -- 263

8月底到9月初,南方集团军群已为参加下一步的基辅会战占领了出发地位。这些天来,集团军群司令部发现了由于迅速占领克列缅楚格桥头堡而出现的良机,决心贯彻陆军总司令部为即将开始的会战所下达的不可违抗的基本命令。

南方集团军群9月1日的形势分析报告指出:“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不仅要前出至杰斯纳河畔,而且要渡过杰斯纳河,与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直至会战取得胜利,这对于东乌克兰的歼灭战是必不可少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南方集团军群认为: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向南夹击可以消除中央集团军群最后向莫斯科发起攻势时在翼侧所受到威胁。此外,还可以使第6集团军的兵力转隶到中央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部对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想法不置可否。无论是冯·布劳奇元帅还是哈尔德大将,这时竟都没有干涉业已开始的作战行动。因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也如同南方集团军群一样,经过独立苦战占领了出发地位。

8月26日,第2集团军的第13和第43军正向南开进,另外两个军正向叶利尼亚突出部靠近。第35军级司令部从普里皮亚特地区出发,已接近戈梅利。撤退中的敌人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以致于该集团军能在宽大正面上向杰斯纳河推进,但尚未与友邻的第2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建立联系。

第2集团军各师——从右至左:第17、134、260、131、112步兵师和第1骑兵师——越接近杰斯纳河,苏军的抵抗就越激烈。这说明,苏军已决意要坚守杰斯纳河防线。第2集团军司令部给其各个师规定的进攻目标是切尔尼戈夫,因此,在进攻正面中央开进的第260步兵师于8月29日夜间接到了这项命令,命令它在基谢列夫卡两侧强渡杰斯纳河,并在维布利附近建立一个桥头堡。

第260步兵师命第470步兵团立即由行进间发起进攻。在通过切尔尼希高地时,部队遭到敌人猛烈的炮击。第47O步兵团第2营压制了敌人的炮火,并一举占领了河岸。一个年轻军官发现对岸有一条小船,便跃身跳入水中,将小船拉了过来。第470步兵团第1营和师长施密特中将随即利用这只小船渡过了河。

工兵终于来了。他们立即准备好了橡皮艇,第470步兵团第2营渡过了河。随后,第470步兵团第1营也涉水通过了没膝的河流。杰斯纳河畔的桥头堡建立了。对这一类似突袭的行动,敌我双方都深感意外。军司令部虽然从电话里接到了关于这次成功的渡河尝试的报告,但仍然表示怀疑。同样,苏军过了半个小时才从震惊中醒过来。开始有计划地以强大炮火压制这一地区。

在这个不平静的、凉爽之夜还未逝去的时候,英勇的步兵们便紧握卡宾枪和手榴弹跃跃欲试了。冲击开始,步兵们冲过泥泞不堪、间有稀疏灌木的开阔地带,在一片“乌拉”声中,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阵地,不久便攻进了维布利。这样,杰斯纳河对岸的第一个较大的村庄就被占领了。此时,第26O步兵师的官兵还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正好与苏军第5集团军右翼的外围部队遭遇。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发现了这一危险情况,马上命令其第15步兵军以第24和第55步兵师残部发起反突击。反突击前,敌人对我军后方地域进行猛烈的炮击,基谢列夫卡大桥是这一地段唯一的一座桥,由于该桥被炸毁,给养和弹药均无法前送到第470步兵团。

德军拼命进行抵抗,但未能阻止苏军向维布利推进,在维布利,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损失都很惨重。苏军每时每刻都在得到加强,午夜前,苏第62步兵师和第45机械化师投入了这一激烈的战斗。苏军随“T-34”坦克向维布利挺进,并于9月2日拂晓再次进行反突击。昼间,苏军向第470步兵团的临时阵地实施了15次冲击。德军步兵们打完了子弹,只能以栅栏的板条、枪托和铁锹进行自卫。但他们没有屈服,用这种原始的近战工具打退了敌人15次大规模进攻。

黄昏时,该师另外两个团终于抵达这里。第480步兵团从维布利右侧、第460步兵团从维布利左侧投入战斗,直到这时,敌人才停止进攻。施密特中将对他的英勇的士兵说:

“集团军已经对你们不抱希望了,但是我满怀信心地向它报告说,我的施瓦本士兵 [ 译者注:德国的一个民族,从古老的斯威本族演变而来,主要居住在内卡河和多瑙河上游。 ] 能够守住他们的阵地。”

第26O步兵师的勇敢行动,为第2集团军进行大规模会战赢得了出发地位。

第2装甲集群在6天前就已占领了出发地位。这是德军官兵以大无畏精神、果断和勇敢换来的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幸事之一。莫德尔中将的部下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占领了有利位置。尔后,他们即从这里出发去封闭基辅合围圈。

8月25日黄昏时分,第3装甲师进抵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城郊。此处的杰斯纳河宽达800米。莫德尔中将在随其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开进途中,被榴弹片打伤。他下令停止对这座有许多教堂和修道院的城市进行的夜间攻击,在漆黑一团的夜晚,想攻下这座由敌人占领的城市是不可能的。

8月26日拂晓,第3装甲师以两个战斗群向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发起进攻。3时45分,北面战斗群的先遣支队——第6装甲团第1营、第394步兵团第1营、第543装甲步兵营第3连、第394工兵排离开出发阵地,发起冲击,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冒着敌人的炮火驶过罗马桥,突破苏军前沿的防步兵障碍物,冲垮了敌人的机枪阵地。敌人进行了顽强抵抗,迫使我军步兵在离该城3.5公里处跳下人员输送车,以便将苏军逐出公路。不久,他们就到达了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城的北边。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停止前进。眼前出现了一幅绚丽的景象:左边是杰斯纳河的宽大的支流,前面是一座坐落在许多山丘上的、建筑美观的城市。在它的后面是一座700米长的高高耸立的大桥,桥上马车、小轿车和载重卡车来往不绝,川流不息。

这个小型战斗群的指挥官福佩尔中校激动地命令:“坦克前进!”德军迅速开进城。他们以寥寥数发炮弹便驱散了敌人,摧毁了敌人的载重卡车,接着穿过了广场。一名俄国俘虏被迫带领福佩尔中校及其先头坦克通过市区驶向大桥。当战斗群接近高高的、由4对桥墩支撑的大桥时,正好是10点整。

守护大桥的苏军进行了抵抗,福佩尔中校命令其先头装甲部队以宽正面队形驶向大桥。工兵排长施特克少尉搭乘人员输送车冒着敌人机枪和步枪火力,冲向大桥,在离大桥不远的地方,这位少尉和4个工兵跳下了车。他们上桥后,便开始在桥板上搜寻苏军为破坏桥梁而设置的炸药包。苏军发现了他们的企图,遂以火炮、轻武器和机枪对大桥进行射击。工兵们时而快速隐蔽,时而跃身向前,终于找到了第1个炸药包,接着又找到了第2、第3、第4、第5个。他们把炸药包从隐藏处拽出来,投人高高的拱形桥孔下的水中。敌人又开火了,工兵们只好再次隐蔽起来。敌人炮弹随时都可能击中炸药包,从而将大桥炸得粉碎。

福佩尔中校等不及了。他命令坦克冲过大桥。坦克隆隆驶上大桥,从正在作业的工兵身旁急驶而过。士官博罗夫策克驾驶他的P-Ⅳ型坦克首先到达了杰斯纳河南岸。11时,德军坦克到达了大桥对面。

他们马上通过无线电向团和师报告了这一战绩。第6装甲团团长施密特-奥特中校立即命令所属各部向大桥方向开进。此后不久,莫德尔中将来到大桥。他发现这一突袭行动所带来的战略利益。遂命令扩大桥头堡,以夺得尽可能大的地域。

8月27日拂晓,第3装甲师继续向前推进,横穿基辅-布良斯克铁路线,占领了沃罗涅日西面的高地。该师的另一战斗群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南的皮罗戈夫卡附近建立了第2个桥头堡。它的西南方向,由普拉格曼少校指挥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建立了第3个桥头堡,并占领了奥博隆耶。第40连(豪斯上尉)第3排乘橡皮艇渡过了河。

第2装甲集群以突袭方式夺取了3个重要地点,为继续向南实施突击创造了条件。古德里安大将急忙赶到第24摩托化军,他想利用一下面前的这一有利时机。第24摩托化军似乎已楔入敌人的一个缺口,准备一直向前推进并达成突贯。

但古德里安大将的手脚被束缚住了。他充其量只有两个军,而且其中第47摩托化军还得负责掩护第24摩托化军的东翼,抗击敌人越来越强的反突击,从一开始,他就想前调他的第46摩托化军,但这一建议被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否决了,当他主张在杰斯纳河东面以攻而不是以守来对付敌人时,陆军总司令部甚至对这位久经考验的装甲兵指挥官进行了指责,陆军总司令部和集团军群不同意“助跑运动 [ 译者注:古德里安的战斗行动犹如体育运动中爆发动作前的助势动作,故得此名。 ] ”——这是它们对古德里安所计划的战斗行动的称呼。直到8月31日,当古德里安再次恳求将第46摩托化军拔给他时,陆军总司令部才作了让步,将“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派往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将第1骑兵师和党卫军“帝国”师调到第24摩托化军的右翼。

1941年8月的最后一天,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占领了一个大型桥头堡,它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经索比奇,一直延伸到科罗普。由于连续的进攻和敌人日益增强的抵抗,该军的装甲实力迅速下降。第3装甲师仅剩下34辆可使用的战斗车辆,位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桥头堡中的第4装甲师还剩下52辆。强大的第1高射炮兵军(冯·阿克斯特尔姆高射炮兵上将)的前调,是对第24摩托化军及时有力的加强。在抵御苏军坦克冲击时,重型高炮连常常是最后的救兵。

8月末,第2、6、17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均已占领可直捣东乌克兰心脏的出发地区。这样,德国陆军就完成希特勒于8月21日为其拟定的关于改变主攻方向的计划。希特勒对这变更迷恋不舍,指望由此而一举决定战局的胜负。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是希特勒这一指令的卓有成效的执行者,而冯·布劳奇元帅和哈尔德大将此时对这一指令能否行通还深表怀疑。

但是,希特勒的计划最后却被一个谁都料想不到的人实行了,这个人就是斯大林。

斯大林和他的总参谋部8月底发现,德军似已放弃对莫斯科的突击,将进攻方向转向了乌克兰。新组建的、由叶廖缅科中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相当强大,足以坚守住远远向西延伸的莫斯科防御圈的左翼阵地。自8月26日起,该方面军对德第2装甲集群的东翼连续实施了突击。

现在,斯大林做出了一项对我军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定。8月底,他命令“西南方面军”立即停止撤退。部队要返回原地,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杰斯纳河、苏拉河和第聂伯河防线。正在撤向东部顿涅茨地区的物资,要坚决运回西部地区。要动员城乡居民到前方去修工事。一批又一批的师从俄罗斯帝国的遥远地区源源开来。它们将进入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大突出部地区,要塞城市基辅便位于该突出部的顶端。

9月初,共有28个兵团被斯大林派往这一地区,奉命加强“西南方面军”。这28个兵团,在不足3周的时间内就将不复存在了。

从杰斯纳河到罗缅河

9月1日, 第17集团军克服了苏军在克列缅楚格附近意外微弱的抵抗后,建立了桥头堡。此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形势作了如下分析:

“看来,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38、26、5集团军的指挥仍是有条不紊和严格有力的。杰斯纳河以西切尔尼戈夫西北地区的红军,在第2集团军的进逼下,正在对第6集团军的第聂伯河桥头堡的北翼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红军想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基辅,也是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受到顽强抗击的原因之一。本集团军群的作战意图之一是,把较强的敌军牢牢地牵制在杰斯纳河下游。”

陆军总司令部十分担心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付诸东流。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对此十分理解。但他认为,尽管如此,仍必须首先进行基辅会战,以便能够在翼侧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向莫斯科实施突击。同一天,他让人向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递送了一份更详细的形势分析报告,对基辅会战的实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9月1日递送的这一形势分析报告指出,第2集团军第2装甲集群不应只推进到杰斯纳河,而应越过该河继续进攻。同时应在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内进行战斗。普里卢基——罗姆内一线是此次向南进攻的暂定目标。形势分析报告特别强调指出:

“……如果不将东乌克兰境内的敌人歼灭,那么,无论是南方集团军群还是中央集团军群都将无法顺利地实施作战……南方集团军群业已开始的作战和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相应的行动已有相当大的进展。此时再改而进行莫斯科作战,似乎为时已晚……”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此清楚地表明.他的集团军群已开始一场会战。对这一会战,陆军总司令部对此仍漠然置之。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想以这个形势分析报告正式迫使陆军总司令部下达必要的基本命令,以便协调一致地指挥和实施这场会战。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冯·佐登施特恩步兵上将在9月1日给第2集团军参谋长冯·维茨勒本参谋部上校的私人信件中,谈及了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忧虑、想法和对利弊的权衡。他写道:“要想占领莫斯科,必须击败布琼尼,而且越快越好!”陆军总司令部没有作出反应。这时,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开始采取行动了,9月4日,他命令第17集团军在建立克列缅楚格桥头堡之后立即发起进攻,越过米尔戈罗德-卢布内一线;同时命令第1装甲集群沿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一线推进,这样,这位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就将陆军总司令部置于既成事实面前。

陆军总司令部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原因在于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目前还处在危机之中。当陆军总司令部日益清楚地看到,苏联将越来越多的兵力投到杰斯纳河的第聂伯河沿线时,才承担了这场业己开始的会战的整个指挥权。

9月6日,作战处处长通知南方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原则上可按原计划实施第聂伯河东部业已开始的作战,然而,陆军总司令部希望尽快结束这一会战,以便使中央集团军群随后的作战行动不致延误太多的时间。”

陆军总司令部从9月6日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参预了会战的指挥。南方集团军群迄令的行动,虽然原则上获得了同意,但仍有变化,即第1装甲集群不向波尔塔瓦方向,而是向罗姆内方向进攻,并在那里与第2装甲集群建立联系。第17集团军以其大部兵力掩护东翼,只以一个军参加会战。

9月7日,哈尔德大将动身去乌曼,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哈尔德总参谋长听取了情况汇报,并与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他的参谋长进行了磋商。这一次磋商产生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第8号指令。按照这一指令,部队最终将投入这一会战。指令指出了这次会战的目标:

“……从克列缅楚格、涅斯欣和科诺托普地区出发,以两翼包围歼灭尚在第聂伯河中游和杰斯纳河下游的敌军。”

至此,基辅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歼灭战——才算“正式”开始,尽管参加会战的各集团军都已在会战之中了。德军3个步兵集团军的大部兵力、2个装甲集群(共计581辆坦克)和第4航空队(203架轰炸机、166架歼击机、39架重型歼击机、60架俯冲式战斗机和13架侦察机),与苏军的7个集团军展开了一场争夺乌克兰的会战。

古德里安大将的第2装甲集群是这一钳形突击的左翼,不过,该装甲集群只能投入一个军,因为另一个军(第47摩托化军)必须掩护整个左翼。这种不幸的安排根本不是吉德里安的意思,古德里安情愿不顾翼侧的敌人,以他的两个军向南实施突击,以迅速赢得这场会战。但古德里安大将的这种意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因为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充许第47摩托化军在杰斯纳河以东实施进攻。集团军群与装甲集群之间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发展到有人想解除古德里安职务的地步。

9月3日,第2装甲集群就第24摩托化军尔后的行动下达了一项命令。这项简练的命令称:

“敌人正从第2集团军左翼前方向东和东南方向撤退,第2装甲集群应以右翼(第1骑兵师、党卫军‘帝国师’和第10摩托化步兵师)向该敌发起进攻,第24摩托化军(第3和第4装甲师)继续向巴赫马奇-科诺托普一线突击……尔后第10摩托化步兵师由科罗普桥头向南推进……”

这一天,第1骑兵师的大部兵力正由戈梅利向这里开进,离此尚远。党卫军“帝国”师目前只有“元首”团到达了阿夫杰耶夫卡地区。“元首”团未等师的大部队到达,冒着飘泼大雨为第二大的进攻做好准备。第10摩托化步兵师在坚守9月1日夺取的科罗普桥头堡,但3天来苏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德军阵地。负责掩护杰斯纳河以北的翼侧的第41步兵团被迫与敌4个师展开激战,第20步兵团第1营甚至被苏军大批坦克合围,但最后终于向北突出重围,军急令第4装甲师开往科罗普,以扭转那里的局势。

9月3日,第3装甲师进展顺利,又获大胜。莫德尔中将派出各个战斗群成功地强渡了列季河,并于黄昏时与第3步兵团(冯·曼陀菲尔上校)一起攻入克罗洛韦兹。步兵在这一天抓获了两个对该师下一步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俘虏,当第6装甲团截获敌人一个运输队并俘虏了车上的人员时,发现其中一个人是列宁勋章获得者,此人就是奇斯托夫总工程师。他作为最高苏维埃的全权代表正在杰斯纳河畔领导工事的构筑工作。另一名是当时俄国一个军司令部的军官,这位军官携带有地图和敌阵地配置图。

尽管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第24摩托化军仍于9月4日拂晓发起了进攻。第1骑兵师以急行军前进,以封闭与友邻的第2集团军第45步兵师之间的缺口。5时,“帝国”师在没有进行大规模炮火准备的情况下向敌强大阵地发起进攻。

由于敌人火力十分强大,第一次进攻受挫,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均告失利。他们高喊看“乌拉”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由哈尔梅尔党卫军上尉指挥的“元首”团第2营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此后,该营不顾两翼的敌人,继续向前冲击,追击逃跑之敌,并于当天下午突然强渡了乌别德河,攻占了敌人的一个师司令部。苏军未出驻地就作了俘虏。另外,该营还缴获了20门野战榴弹炮。“元首”团第2营的突贯也为黄昏前到达乌别德河畔的“元首”团第3营(林内尔党卫军上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进攻解除了位于科罗普周围的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第4装甲师突入苏军的翼侧,敌人在科罗普桥头堡的抵抗也瓦解了。苏军开始向谢伊姆河撤退。在这一地段,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损失最大,但仍在最近8天里抓获俘虏3700人,击毁敌人坦克18辆,火炮8门。

第24摩托化军9月4日报告,该军自8月25日到9月4日共抓获俘虏1万3千7百人,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101门,坦克26辆。由于各师只能沿很少几条泥泞的公路运动,因此那些远离公路的村庄和森林地便成了德军鞭长莫及之地。俄国的小股部队汇集在一起,不断从那里出发袭击德军的补给线。古德里安大将为肃清后方地区的敌儿曾派出一个由巴赫尔上校指挥的战斗群,此时该战斗群已抓获了敌散兵游勇1200名。

黄昏时,在第3装甲师的地段内取得了近日来的最大战果,莫德尔中将把他的指挥所移到了克罗洛韦兹学校的楼房里,一架苏联侦察机多次在上空盘旋。指挥所的轻型高炮进入阵地并向空中发射曳光弹,敌机被击中燃烧并在离学校楼房不远的地方坠毁。该机的飞行员跳伞后未被抓获,但被机枪击毙。师里的侦察谍报军官冯·德姆·克内泽贝克少尉在搜寻死者制服口袋时,发现了有关修建莫斯科和布良斯克防空设施的命令,以及一份第24摩托化军对面敌军部队的详细配置图。

他们立即将这一意外收获报告了装甲集群。当标图员判定第3装甲师确定在苏第13和第21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中的时候,古德里安大将和盖尔·冯·施韦彭布格上将都感到十分惊喜。

莫德尔中将无愧于“前进”将军的称号,他命令部队不停地追击敌人并于当晚前出至谢伊姆河。第6装甲团第2营(蒙策尔中校)和第1侦察支队(齐福格尔上尉)于9月5日6时发起了攻击。该战斗群一举占领了穆季诺北面的高地。当第3步兵团第2营赶来时,步兵们高喊着“乌拉”冲进了穆季诺城。不过,俄国人在德军到达谢伊姆河之前不久炸毁了桥梁。莫德尔和他的师到达了谢伊姆河畔。

第3装甲师的突击也改善了右邻第4装甲师的处境,在这里的和在第10步兵师前的苏军也开始撤向谢伊姆河。党卫军“帝国”师所属各部队逐渐汇集到一起,不停顿地向西南方向突击,古德里安大将看到敌人在党卫军的迅猛突击面前仓惶而逃。

9月6日拂晓,党卫军“帝国”师冒雨继续进攻。“元首”团第1营作为先头部队在姆耶纳斯附近楔入敌军纵队,并将敌人击溃。这样,通往杰斯纳河畔的马科斯欣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苏军两个重型坦克排企图在这里掩护部队撤过60米宽的河流。“帝国”师被迫停止进攻,请求航空兵支援。但是,所期待的俯冲轰炸机一直没来。此时正在“元首”团指挥所里的古德里安大将仍命令部队于14时发起进攻。摩托车营急驰向前,士兵们奋勇当先,他们突入马科斯欣城,并将顽强抵抗的敌人一步一步赶出城外。

14时30分,比要求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俯冲轰炸机飞来了。飞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对马科斯欣城进行了俯冲轰炸。德军挥动信号旗、发射信号弹,试图阻止飞机的轰炸,但徒劳无用。炸弹在冲击的摩托车兵中间和敌人的两个重型坦克排的头顶上爆炸了。敌我双方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但是,由于苏军损失了坦克排,火力大减,被迫放弃了抵抗……

“元首”团第14连连长弗兰克党卫军少尉和党卫军第2高炮营第2连连长伦特罗普党卫军中尉,趁这个机会,带领4名士兵穿过这座燃烧着的城市,扑向铁路桥,排除了炸药包,接着占领了杰斯纳河南岸。在这同一瞬间,苏军也认识到,如果党卫军夺取了桥头堡,他们将陷入险境。于是,使用重炮和迫击炮一齐向大桥开火。德军的其他各班无法跟上,只有这么几个孤立无援地呆在南岸。他们身体紧贴地面,坚持待援。直到夜幕降临,两门自行火炮和几名摩托车兵才得以通过大桥。

9月6日,第4装甲师的进攻也取得进展,第35装甲团占领了巴图林,但由于苏军将桥梁炸毁未能渡过谢伊姆何。在其左侧作战的第3装甲师,在这一天也未能渡过该河,该师虽然企图在各个地段上都取得进展,但是由于敌人相当强大。各战斗群只到达了谢伊姆河,未能渡过河。

古德里安大将以其第24摩托军突入敌人一个缺口之中,不过现在他发现,该军已处在危险之中,敌人有可能从东面打过来,将它与其他部队分割开来。“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冯·施托克豪森上校)虽然位于第17和第3装甲师之间,但是也无力保障日益延长的翼侧的安全,9月6日,该团接到占领格卢霍夫以保障翼侧安全的命令。与此同时,第10摩托化步兵师受命撤离迄今的战线,开往东面。

作为进一步的加强措施,第1高炮军作为第24摩托化军的东翼,进入第48摩托化军后面的阵地。第1高炮军军长冯·阿克斯特黑尔姆上将命一个高炮团留在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两侧掩护杰斯纳河渡口,另一个团随第24摩托化军跟进。

9月7日,德军各师终于到达谢伊姆河南岸,第3装甲师克勒曼上校的战斗群在梅尔尼亚附近强渡谢伊姆河成功。第394步兵团第1营(哈斯少校)将桥头堡的纵深扩大到了3公里。工兵即刻赶来架设军用桥,到第二天凌晨4时桥已架好。第4装甲师的第33步兵团在米特申基附近也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第79工兵营冒着敌人猛烈的空袭架起了一座桥。

这样,第24摩托化军便有充分把握于第二天从这些桥头堡发起突击。9月7日黄昏时,中央集团军群下达了向罗姆内方向突击的命令。命令指出,第24摩托化军右翼在与第2集团军建立联系后,应在博斯纳-罗姆内一线停止突击。古德里安大将于9月7日夜间签署了一项命令,其中有一段称:

“在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北翼当中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为掩护其侧翼,试图在谢伊姆河畔及其南部建立一道防线。第2集团军左翼已渡过杰斯纳河,进抵博尔斯纳。第2装甲集群应继续向博尔斯纳-罗姆内一线进攻,以阻止第2集团军当面之敌向东撤退。

第24摩托化军所属各师应强渡谢伊姆河,继而向博尔斯纳-梅德韦斯赫一线进攻,夺取博罗斯纳河和罗缅河上的桥头堡……。”

在进攻发起之日的傍晚,第24摩托化军的情况怎么样呢?在右翼战斗的党卫军“帝国”师终于粉碎了敌人在马科斯欣附近的顽抗,正面以“大德意志”团、“元首”团和摩托车营在普拉奇附近实施突击。第4装甲师正由米特申其出发向巴图林突击。第3装甲师突击了涅列夫基北面的敌军阵地,已到达克拉斯诺波列-波波夫卡公路。

现在,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发现,德军装甲部队已出现在它背后。波塔波夫少将请求布琼尼元帅,在德军切断这条公路时,批准他的集团军向东撤退,布琼尼元帅,这位国内战争时期从不知退让的老勇士,终于认识到了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同意撤退。这时,莫斯科大本营进行了干预。斯大林严厉禁止任何部队撤退。他把在德第3装甲师的突击下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失去联系的第21集团军(库兹涅佐夫中将)拨给布琼尼元帅指挥。斯大林确信,这样一来,布琼尼就有了足够的部队去阻止古德里安的推进。斯大林由于对布琼尼提出的撤退建议无法理解,很快失去了对这位老哥萨克将军的信任。几天以后,布琼尼便被斯大林免职了……

从9月9日起,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各师开始越来越多地以追击形式向前推进。党卫军“帝国”师沿马科斯欣-巴赫马奇公路前进。其所属各团交替前进,9月10日拂晓,由库姆党卫军少校指挥的“元首”团便攻人巴赫马奇。第4装甲师在俯冲轰炸机进行火力准备之后向戈罗季谢发起突击。第35装甲团第1营和第12步兵团首先攻入该城。第3装甲师以弗兰少校的先遣支队向罗缅地段发起进攻。该支队突袭并夺取了科拉布托沃的各座桥梁,坚守桥头堡直到冯·曼陀菲尔上校的后续战斗群于夜间到达这里。

在这一天夜里,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明白了,他们的将军为什么命令他们不停顿的一直前进,尽快与由南方开来的己方装甲师汇合,现在连普通士兵也预感到,他们将为在某地合围布琼尼的部队贡献力量。

夜间,坚守在科拉布托沃的第3装甲师的先遣支队接到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弗兰克指挥的先遣支队于1941年9月9日夜间向罗姆内实施突击。”

9月10日,天空乌云密布。一场暴雨转眼间使公路和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许多车辆陷在泥潭之中,只有靠牵引车才能将它们拖出,摩托车的驾驶员只有用右手紧紧抓住卡车的后挡板,车子才能前进,弗兰克少校的先遣支队尽管遇到了这种无法形容的困难,但仍没有停止不前。虽然队形已七零八落,但仍在缓慢开进。

第1侦察支队的装甲侦察车和第6装甲团第8营的P-IV型重型坦克行驶在最前面,在将近中午的时候,官兵们在一座犹如海中孤岛一样的山岭的东北麓看到罗姆内的房屋。驾驶员加大油门,坦克、装甲侦察车和摩托车冲上罗缅河的第一座桥梁。用反坦克壕和铁丝网来保障其河岸纵深安全的苏军,被突然出现的涂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吓得目瞪口呆,以致于未能进行认真抵抗。

德军没有停止前进,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布尔什维克罗缅河上的大桥,几分钟以后就从西北面攻入了罗姆内。他们没有停留片刻,横穿罗姆内城,突至该城另一端的苏拉河桥前。当战斗车辆抵达敌岸时,苏军仿佛才从昏睡中清醒过来。

霎时间,苏军从这座清洁的城市的各个角落出现,他们向德军行军纵队射击,袭击单个车辆,伏击侦察小组和突击小组。当下午克勒曼上校的行军纵队赶来时,战斗才逐渐平息下来,德军开始有计划地搜查住宅区。这时,苏军的飞机来了。尽管天气不好,强击机和低空飞机仍对该城进行了轰炸,并以航空炮和机枪射击德军。炸弹夷平了房屋,黄昏时,罗姆内已变成一片火海。在夜幕降临之前,苏军对这座灾难沉重的城市进行了25次轰炸。

夜间,阴雨连绵,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都已精疲力竭。但是苏军小股部队仍不断在这座还在燃烧的城市四处袭扰,搅得他们不得安宁。由于卡车无法在泥泞的公路上行驶,给养断绝了。此时,莫德尔的部下大概没有时间思考这一段史实:1708年12月,罗姆内曾是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大本营,翌晨,他的陆军在波尔塔瓦遭到了彼得大帝的歼灭性打击。

9月10日,古德里安大将前往第3装甲师。在这里,他不仅收到了各军、师的战报,而且也接到了集团军群的指令。指令指出:由于天气不好,预计第1装甲集群只能缓慢前进。因此,第2装甲集群必须越过本来应是南方攻势终点的罗姆内,推进至洛赫维察。

第2集团军的进攻

第2装甲集群下辖的第24摩托化军侥幸在9月3日——如前所述——遇上了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段。与此相反,其右邻的第2集团军却碰到了部署在绵亘正面上的数量庞大的敌人,只有第260步兵师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大胆的深远突击,强渡杰斯纳河,并接着在切尔尼戈夫东南方向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这样,该师的3个团就象一把利剑插入了苏第5集团军的防线。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企图摧毁切尔尼戈夫东南方向的桥头堡,为此,集中了第15和第66步兵军所属各师。苏军从东面实施的进攻对我尤为危险。在东面,苏军尚有10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正对已进抵杰斯纳河北部的德第131和第293步兵师发起攻击。德第2集团军命第45步兵师急速越过戈梅利前出至苏第5集团军左翼,从而使苏军失去在这里达成突破和从东北方向突破德军战线的可能性。

这时,德第24摩托化军再次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从而减轻了第2集团军左翼所受到的压力。当第10摩托化步兵师和党卫军“帝国”师到达科罗普周围地区时,苏第67步兵军为免遭包围匆忙后撤。9月5日,第2集团军当面的苏军开始撤退。

为支援第2集团军向前推进,第2航空队司令官凯塞林元帅此时投入了强大的第2航空兵军(勒尔策尔航空兵上将),9月初,由于天气不好,几乎无法作战。德军轰炸机、战斗机和歼击机中队一直还没有痛痛快快地行动过。现在,德军的飞机直接参加了地面战斗,空军的参战尤其是使位于受到威胁的桥头堡中的第260步兵师有了行动自由。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迫使一批又一批发起冲击的苏联步兵转入防御。随即工兵便在48小时内架起了一座横跨杰斯纳河的军用桥。

9月6日,德第2集团军司令部下达了在全线发起进攻的命令。这是一个雨天,拂晓,战斗机和炮兵连向南实施了火力突击。第13、43军和第35军级司令部,将从右至左的第17、134、260、131、293、112和第45步兵师同时投入战斗。苏第5集团军的抵抗出人意料的软弱。因为它担心,在这一天,它的背后会遇到盖尔·冯·施韦彭布格的坦克的攻击。因此,急忙从正面抽掉部分师调整往东面。

在这第一个进攻日的黄昏时分,德第2集团军已取得很大胜利。右翼第13军的第17和第134步兵师迄今仍坚守在铁路和公路枢纽切尔尼戈夫西北的阵地上。友邻第260步兵师粉碎了敌人在维布利前面的抵抗,正顺利地向西南方向推进,英勇的施瓦本师的先头部队在这一天黄昏时,到达了阿尼索沃对面的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

9月6日凌晨,第43军的第131步兵师就已渡过杰斯纳河,占领了维布利桥头堡,现在在第260步兵师的左侧向南突击,第293和第112步兵师正在杰斯纳河以北向该河逼近。第112步兵师很少遇到敌人的抵抗,于黄昏时分就到达了杰斯纳河畔。第45步兵师正在该师后面向南行进。

从这时起,梅纳地区的敌军就陷入了第35军级司令部和由东向西进攻的党卫军“帝国”师的钳形突击之中。苏军放弃抵抗,于9月7日继续南撤,第43军在这一天也渡过了杰斯纳河,并以第131步兵师向南实施深远突击。苏军在切尔尼戈-涅任铁路线沿线仓促设防固守。

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对上述情况作了如下报道:

“在东线的中央,德军经过艰苦奋战到达了这条河的沿线。在泥泞不堪的道路和沼泽地上,人们耗尽体力才将弹药和给养及时送到前方,从而保证了战斗行动能按计划进行。强大的苏军部队被我击溃,丢下许多尸体,仓皇逃遁。”

苏第5集团军北部防线的情况在明显恶化。在此期间,德第6集团军在宽大正面上自西向东发起进攻,迫使苏军撤向东方的狭小地区。苏军瓦解的端倪已能觉察。甚至于连政治委员也不能再牢固地控制其部队了。倒戈者与日俱增。向前推进的德军沿途发现了大量被苏军丢弃的轻武器、来不及运走的装备和翻倒的火炮、拖拉机。毫无疑问,坚守基辅的敌军已发生动摇。

苏军撤离杰斯纳河南岸后,于9月8日开始沿切尔尼戈夫-涅任铁路线设防。现在只有切尔尼戈夫城这个向北伸出最远的支撑点掌握在苏军手中。在北边进行防御的苏第62、200、232步兵师一部已从南面抵近这里并与第17步兵师建立了联系,因此,切尔尼戈夫仅在东南方向有一条与苏第5集团军主力进行联系的狭窄通路。

苏第5集团军司令部认识到了形势和危险性,于9月9日下令实行总退却。敌军企图摆脱追击的德军师,部分部队开始向东南方向逃窜。德军穷追不舍。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当狂热的苏军确实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战斗才会暂时地停歇。森林地、沼泽地和有枞树丛的地形有利于防御者。几天来阴雨连绵,所有道路均已泥泞难行,我军的重武器几乎都无法运上来。车辆陷在泥潭里不能自拔,唯有忠实可靠的军马能拖曳着炮车、给养车和弹药车随部队前进。伤员的救护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9月9日,切尔尼戈夫落入德军之手。第17步兵师(洛赫中将)击溃当面的苏军。从西面攻进了该城。已经包围切尔尼戈夫达数天之久的第134步兵师(冯·亨豪森中将)从北面和东面发起了进攻。第260步兵师(施密特中将)以一部兵力由南面转而向这里突击。这样,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特地区东南边缘上的最重要城市)的命运就注定了。

与此同时,苏第5集团军下一步的命运已不难预料。苏军防线被割裂成许多段。德军43军(海因里希步兵上将)正好插入沿铁路线推进。尽管苏军在局部地区还不时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但基本上已失去统一指挥。苏第5集团军的第5、21和第37师已七零八落,仅有一些战斗群还在德第2集团军地段前进行战斗。9月10日,第2集团军司令官、大将冯·魏克斯男爵给其部队下达了一项命令:

“……敌人的顽强抵抗、低劣的道路和持续不断的大雨,没有能够阻止你们前进……你们的这次进攻,为几天内即将开始的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先决条件。敌人被我们从四面八方包围在这里,并加以歼灭……我知道,你们在经过艰苦奋战之后理应得到休息。但现在,这次会战的胜利取决于第2集团军的步兵师能否迅速地击溃、打退并歼灭还在顽抗的敌人。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都决定着胜利的大小。因此,必须全力以赴投入这次会战……”

基辅北部之战

现在,该轮到冯·赖歇瑙元帅的集团军全力以赴了。为使第2集团军顺利通过杰斯纳河中游,陆军总司令部要求第6集团军迅速在基辅北面渡过第聂伯河。第6集团军司令部认为,由于基辅两侧形势紧张,它目前无力这样做,并希望最好由第2集团军在切尔尼戈夫附近发动一次进攻,为第6集团军打开前进的道路。

9月1日,德第51军(赖因哈德步兵上将)的第111步兵师和第98、113步兵师一部坚守在加尔诺斯泰波尔附近的桥头堡中,在已被烧毁的大桥的东面,步兵们在纵深达7公路的沙滩地和草地上构筑了简易工事。苏军以优势兵力实施连续冲击,企图摧毁该桥头堡。苏军从左至右展开的兵力有第28、135、124步兵师,第19、41坦克师和第228步兵师。双方寸土不让,展开异常激烈的战斗。9月的头4天里,德第111步兵师第50步兵团处在苏军坦克冲击的中心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6集团军司令官在1941年9月1日的一份简短命令中,对基辅北面的桥头堡的意义作了清楚的说明。

“第聂伯河桥头堡的官兵们!你们在进攻、防御和艰苦的作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凌厉的攻势建立你们的业绩吧!每个人必须知道,我们正在开辟通往德国最后胜利的道路!”

该集团军从9月3日开始加强桥头堡。第98和第113步兵师利用橡皮艇和由工兵架设的便桥渡过河。第2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也在同日渡过河。第17军的第56、62和第298步兵师从西面和西南面接近了加尔诺斯泰波尔西面的第聂伯河。

第51军在实施了短暂的炮火袭击之后,由桥头堡发起了进攻。苏军顽强抵抗,毫不退缩,这时,第51军的左翼成功地击溃了苏第228步兵师,迫其缓慢地向东撤退。第98步兵师在正面上向苏军发起进攻。其右邻第262步兵师在集中兵力向东南方向突击。该方向上多为遮蔽地,茂密的松树与一人高的王米搀杂交错,妨碍了部队的快速前进。苏军常常隐藏起来并进行巧妙伪装,他们先让德军从其身旁过去,然后从背后向他们开火。

9月5日,德第262步兵师(泰森中将)突入苏第228和第171步兵师之间的缺口。此后苏第171步兵师又恢复了同其友邻的联系,但同时却失去了与其左邻第124步兵师的联系。这样,德第262步兵师得以出敌意外地大踏步向东南方向推进。

负责防守这一地段的苏第37军司令部看到形势危险,急令配置在奥斯捷尔和莫罗夫斯克之间的第20坦克师和第35步兵师撤过杰斯纳河。但为时已晚。

德第262步兵师抓住良机,快速东进。到9月6日黄昏时,其强大的突击队已到达莫罗夫斯克附近的杰斯纳河。该师是第6集团军中第一个到达杰斯纳河的兵团。但勇敢的军官和士官们不以此满足,决心乘胜前进。部队以班为单位乘坐橡皮艇渡河。9月7日天刚蒙蒙亮,第262步兵师的大部兵力就已到达河东岸,占领了位于莫罗夫斯克和古塔图曼斯卡亚之间的一个狭长的、向东突出的桥头堡。

在该桥头堡南面很远的地方,第111步兵师也在向杰斯纳河前进。第51军企图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此,它急忙从第聂伯河西岸调来了第62步兵师。第62步兵师的先遣支队9月6日就已前进至第262和第111步兵师之间的杰斯纳河沿线。9月7日,第62步兵师主力随后抵达这里,同一天,第79步兵师的一些营也渡过第聂伯河。

苏军这时还根本没有判断出业已开始的歼灭战的整个规模。他们准备不惜任何代价坚守基辅。为此,他们加强了位于杰斯纳河畔的奥斯捷尔两侧的防线,甚至从切尔尼戈夫西南地区调来了部队。

苏军部队的这一调动改善了位于杰斯纳河西岸的德第98步兵师的处境。其所辖各团转而向北进攻,在从莫罗夫斯克到切尔尼戈夫的中途夺取了斯莫利诺。第98步兵师击退了许多苏军部队,继而与自北向南进攻的第17步兵师对这些苏军形成夹击之势。苏军的这些部队——4个步兵师的部分部队——在尔后几天里,被德军的这两个师在一次小型合围中全部歼灭了。

9月8日拂晓,敌人实施了局部反突击,苏第20坦克师的突击点恰好是莫罗夫斯克以南第262与第62步兵师的接合部。德军奋力抗击敌人的这次强大反突击。当时,部队在得不到固定补给的情况下,连续战斗了8天,在前沿作战的步兵连有一星期之久没有吃上热食。

9月8日,苏军进至杰斯纳河。但此后,德军的抵抗加强了。勇敢的德军军官和士官率领士兵发起冲击。黄昏时,零散人员和伤员在后方阵地集中起来,组成战斗群和预备队,从敌人突破地段两侧向前沿运动。炮兵被补充了弹药,第一批步炮和反坦克炮被运过了杰斯纳河。

9月9日,德第262步兵师实施反击。其所辖各营不顾重大伤亡,英勇地向东北方向进攻,攻占了奥利宾,俘敌350人,从而在敌进攻正面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苏军开始撤退,放弃了靠近基辅至切尔尼戈夫公路的科谢列茨地区。

第51军已预先将第79步兵师调到奥斯捷尔,命该师向第262和第62步兵师之间推进,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战果,乘胜追击仓皇溃逃的敌人。同日,第62步兵师得到了第164步兵团第2营的加强,开始直接从奥斯捷尔向科谢列茨推进。

9月10日黄昏,第51军各师均在向切尔尼戈夫-基辅公路挺进。向北进攻的第98步兵师与第2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建立了可靠的联系。溃散的敌军向西退入沼泽地区,但又遇上了德军第98侦察支队和歼击队。鉴于第2集团军的第260和第131步兵师向南突击,该集团军司令部即命令第260步兵师停止前进,以肃清尚在公路两侧的苏军第200步兵师残部。

德军第262、79和第62步兵师(从左至右)迫使敌人向东撤至公路,有的则撤过公路。第79步兵师占领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宽大公路,9月10日,第62步兵师曾在科谢列茨附近越过这条公路。奉命在这里防守的苏第9机械化军溃败后,被迫撤向奥斯捷尔河以北。

苏第9机械化军被赶到一个狭窄地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有秩序地撤到公路和铁路枢纽涅任去。而在此期间,德第2集团军已从北面突人该军的翼侧,迫使该军不得不对三面进行防御。第79和第62步兵师跨过宽大公路向东方突击,为第262步兵师迅速接近创造了条件。梅茨格少校指挥的第4282步兵团第1营控制了科普季与谢梅尔之间的公路,师长泰森中将亲临该营视察。正当梅茨格少校向他汇报情况时,北面出现了有铁十字标记的车辆。来的是德第131步兵师的侦察小组。

9月11日,自西向东进攻的第6集团军与由北向南突击的第2集团军在第二个地点会合了!第6集团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强渡了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而且赢得了参加基辅大会战所需要的行动自由。

冯·赖歇瑙元帅下达的一项命令对这一战果作了如下评价:

“在南方战场上,决战的时刻已经到来。从南至北,德军到处都在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我集团军北翼,勇猛的第51军渡过第聂伯河和杰斯纳河实施了决定性的突击。他们的卓著成绩是在克服了极为困难的地形,战胜了地面和空中的敌人之后取得的,应受到最高嘉奖。苏军完全没有料到这一进攻如此神速,因而被彻底击败。现在,通往新的行动的道路已经打开。

第6集团军的官兵们,这一切已向敌人表明,你们并没有因过去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而疲惫不堪,反而越战越强了。

红军南部战线已处在崩溃的前夜。

现在,胜利和嘉奖正向你们的快速行动和果敢精神招手。

前进!向敌人冲击!”

由杰里耶夫桥头堡实施突破

8月28日20时,南方集团军群就“下一步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发布了第7号指令(指挥处第1850/41号文件:绝密)。指令的第一点分析了整个敌情,估计苏军可能撤离第聂伯河地段,因此集团军群应立刻实施追击。现将指令的其余各点摘要如下:

“2. 在这种形势下。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的积极性。进攻时不要顾及补给问题。

3. 因此我命令,第1装甲集群、第17和第6集团军立即转入进攻。为此特作如下具体规定:

①进攻时,不要相互依赖,无需顾及友邻。部队一旦渡过河,即应首先建立战术桥头堡。

②在取得胜利的地方,必须以所有运输工具和补给品建立重点补给站。

③应利用一切就便器材,在尽可能多的地段——象敌人过去多次做过的那样——强渡第聂伯河。

4. 各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的任务是:

①第17集团军:克列缅楚格及其南面为渡河的重点地段。在建立战术桥头堡后,应毫不迟延地向前突击。以建立集团军所需的桥头堡……

②第6集团军:……

③第1装甲群:……装甲集群的其余部队必须尽早赶到克列缅楚格南面,视情况的发展,装甲集群的任务将是,向哈尔科大方向突击,拦截东撤之敌,情况许可时,还可与第2装甲集群协同作战;第2装甲集群已于8月27日在科诺托普附近的诺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以南的地段渡过杰斯纳河,现正向南发展进攻。”

1941年9月初,德第52军(军长是冯·布里森步兵上将)守卫在杰里耶夫卡桥头堡中。在尔后几天里,苏军向杰里耶夫卡东北防线调遣了大量部队。因此可以判定,苏军决不想放弃这一地段,而是决心要夺回该桥头堡。

德军认识到了处境的险恶,遂奋力加设坚固的桥梁,以使更多的部队进入桥头堡。同时还计划,让第1装甲集群出发,向东面的波尔塔瓦方向进攻,为此决定架设一座载重8吨的军用桥。

第700工兵团团长受命负责完成上述任务。由他指挥的有:

第902强击艇司令部(装备有73艘强击艇);

第50、97、100、157、176、651和658工兵营;

第4、8、9、13、16、97、99、100、111、125、176、209、298、2/410、537、539、602、610、612,630、639、660、667、672、995、2/60舟桥纵列;

第51、403建筑营,“托特组织” [ 译者注:“托特组织”是德国工程师和公路总监弗里茨·托特于1938年建立的一种组织,担负“西部堡垒”和其他重要军事工程的施工任务。 ] 第59大队;

第551筑路营。

9月2日,德军开始架桥。为了阻止苏军加强兵力,在这一天德国空军以强大兵力攻击了苏军的后方交通线。轮番的轰炸,使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和克列缅楚格-皮布内铁路线多处损坏,陷入了瘫痪状态。

工兵在很短时间内就准备好了所需要的渡船,以将器材输送过河。9月2日黄昏,便在杰里耶夫卡北部的支流上架起一座桥。但这时发现用来铺设木板道的木板不够用。要通过“蜗牛岛”上的一段沙滩地,木板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车辆就无法行驶。直到9月4日木板才运到,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工兵指挥官就报告说1253米长的大桥已经竣工并可交付使用。9月8日,当进攻开始时,该桥已改建成载重16吨的大桥。改建工作是工兵在3小时45分钟之内完成的。

这些天,第52军在32公里宽的正面上进行了极为艰苦的防御战。第76步兵师(德·安格利斯中将),配置在右翼,位于沃尔斯克拉河河口到普拜鲁之间。截至9月10日,该师在这里抗击了苏第14、28、34骑兵师、第47坦克旅的进攻。苏军暂时在普拜和奥济奥尼之间达成了突破,但后来,又被德军猛烈的突击击退了。德第97轻装师(弗雷特尔-皮科少将)配置在战线的中央。在其当面展开的是苏第3骑兵师、第37和第110坦克旅。敌人频繁向该师右翼发起进攻,第204轻装步兵团顽强抗击,守住阵地。截至9月13日,德军第97师共击毁苏军坦克138辆,第10O轻装师(赞纳少将)为该军的左翼,其当前是苏第199、300和第304步兵师。后来,苏第132坦克旅在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铁路线附近出现。德军轻装步兵同驶来的苏“T-34”型坦克、“I型战斗车”进行了战斗。在最初10天里,第52军击毁了176辆苏军战斗车辆。为改善该军的处境,集团军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命第57、295步兵师通过杰里耶夫卡大桥,进入了桥头堡。

在此期间,第52军左邻实施的进攻也取得了进展,9月4日,第11军(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所辖第101轻装师(布劳纳·冯·海德林根中将)、第125步兵师(施内肯布格尔中将)和第239步兵师(诺伊林中将),在沃罗夫斯科沃两侧强渡了第聂伯河。在德军第一波兵力渡过河不久,工兵们就在沃罗夫斯科沃附近架起了一座载重8吨的军用桥。

第617工兵团团长冯·阿尔芬中校辖有第73、74、260、257、239工兵营,第109建筑营以及第107帝国劳工队。同日,工兵和劳工又运来架桥器材,架起了往返通道,排除了“堤坝岛”上的地雷,进行了监视河流的工作。

第11军3天内出击至从河口的克列缅楚格-波尔塔瓦铁路的普肖尔河一线。该军的翼侧师第101轻装师在加列什奇纳火车站附近,与右邻第52军建立了联系。第11军已于9月7日命令部队由行进间强渡普肖尔河。第125步兵师在苏军还未来得及炸毁肖尔河铁路桥之前,即以强攻夺取了该桥。该师不停顿地向西北方向推进,到达克列缅楚格右侧。

9月7日,第239步兵师通过由第125、239工兵营架设的载重8吨的军用桥渡过普肖尔河,从东面对克列缅楚格实施了正面进攻。该军组建了一个战斗群。该战斗群由冯·阿尔芬中校指挥,下辖第125和第239步兵师的各1个营,第125步兵师的1个步炮连、1个自行火炮连、第260工兵营、第109建筑营和3个舟桥纵列。

德军横渡普肖尔河使苏联人大吃一惊。苏联人失算了。他们将大量的师用于对付德军52军,从而削弱了它在克列缅楚格的防线,在克列缅楚格城中和河岸上,苏军仅部署有第297步兵师。尽管远在卢布内的苏军第38集团了司令部立刻命令第300步兵师出击列什奇纳地段西渡普肖尔河,但为时已晚。

9月7日夜间,在克列缅楚格以西的塔布里什切附近,由萨克斯中将指挥的德第257步兵师趁着夏季明亮的月光,在4000米宽的第聂伯河南岸开始了进攻的准备工作。集团军将强大的炮兵包括迫击炮连,调进该师的地段内。第257和第295工兵营,以及第73工兵营第1连和一个舟桥纵列,在晨雾中将68艘强击艇和150个橡皮舟放入水中。

6时整,塔布里什切两侧响起了雷鸣般的炮声。野战榴炮和迫击炮炮弹拖曳着火蛇飞向敌岸,弹道划破了晨空。与此同时,强击艇发动机也一齐轰鸣起来。第457和第477步兵团的官兵跃身跳上强击艇和橡皮舟。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炸得晕头转向,还未来得及抵抗,德军步兵和工兵就已经登陆。

敌人在各处的抵抗强弱不一,因此,德军在一些地段进展顺利,而在另一些地段却进展缓慢,在这些地段,苏军在狂热的政治委员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直到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因此在右翼,第457步兵团第2营在冯·卡普里维上尉指挥下,为夺占克里武希村不得不进行了数小时苦战,直到最后占领该村。9月8日天黑前,第257步兵师建立了一个纵深5公里,宽12公里的桥头堡,俘获苏军1000人,而自己仅有轻微的损失。

夜间,大雨滂沱,几分钟之内,第聂伯河北岸附近的沼泽地带就变成了一片泥潭。我军几乎无法运动。由于只剩下一小部分强击艇可供使用,因此,前送重武器既不适宜,也根本不可能。拂晓时,桥头堡战斗打响了。出人意料之外,敌人的防御比前一天更加顽强了。苏军以20倍的优势兵力向位于先头的第475步兵团第5连(罗森布罗克上尉)实施突击,使该连在沼泽中根本无法继续前进,被迫在穆德罗夫卡附近停了下来,而别恰诺耶附近的德军在下午却成功地与前进到克列缅楚格北面的第239步兵师建立了联系。

这时,苏军认识到了克列缅楚格北部正在形成的危险态势,遂将第212机械化师调到第297和第300步兵师之间。这样一来,敌人虽然暂时加强了它的防线,阻止住了德第257步兵师的进一步推进,但是,当苏军最后一批部队觉察到已被德军包围之后,克列缅楚格的守军便放弃了战斗,该阵地不战而落入德军之手。

由于攻占了克列缅楚格,德第17集团军为继续向第聂伯河彼岸进攻赢得了基地。9月9日,第11军工兵指挥官接到了在克列缅楚格附近架设一座载重16吨的军用桥的命令。为此,第17集团军司令部决定,拆除第11军目前在沃罗夫斯科沃附近架设的桥梁。9月10日,第11军给冯·阿尔芬中校下达了如下命令:

“第611工兵团自15时30分开始拆除目前的这座军用桥,将其运往克列缅楚格,用于架设载重16吨的桥。”

第73、74工兵营,第107帝国劳工队和18个舟桥纵列,按照规定时间开始作业,到9月11日中午12时,2OO米长、载重16吨的桥就已横跨在克列缅楚格附近的河上。

这样,第17集团军司令部就有了渡河的可靠通道。第48摩托化军受命于9月11日通过该桥并作好继续进攻的准备。夜晚一片漆黑,第9、13、16装甲师和第16、25摩托化步兵师冒着倾盆大雨通过了这座长长的大桥。第14摩托化军的第14装甲师、第60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8步兵师在杰里耶夫卡附近渡过第聂伯河,第1装甲集群主力也到达大河彼岸。

按照南方集团军群的意图,第1装甲集群不应直接参加业已开始的合围战,南方集团军群9月4日的战争日志这样写道:

“在占领桥头堡后,第17集团军应竭尽全力尽早向北方米尔戈德-卢布内(这里是主突击方向)一线推进,以便与已越过列特基-涅任一线、正在加紧向东南方向进攻的第6和第2集团军的兵力协同歼灭第聂伯河中游和基辅东部之敌。掩护第17集团军深远东翼的任务,将由越过克拉斯诺格勒-波尔塔瓦的第1装甲集群承担。”

陆军总司令部将这一计划作了变更。它想将第1装甲集群作为封闭合围圈的主要集群来使用。南方集团军群9月11日的战争日志谈到了这一使用计划:

“……得到几个步兵师加强的第1装甲集群,在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罗姆内-苏拉河河口一线进攻。第2装甲集群的快速兵力应向巴赫马奇-罗姆内一线进攻。任务是渡过罗缅河和通过苏拉河地区,插到第2和第6集团军当面敌军的背后,并将其歼灭。

第17集团军主力向波尔塔瓦-哈尔科夫方向推进,以掩护东翼……”

装甲部队的这种使用计划符合陆军总司令部的意图,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早在两天前就已将此计划列入给各集团军司令部下达的第8号指令中。照此指令,第1装甲集群转而向西边的苏拉河进攻、封锁罗姆内与卢布内之间的苏拉河地段,最紧要的任务是,阻止苏军肯定将实施的突围并将其牵制在此,直到第17集团军的步兵师抵达这里。此后,装甲部队可视情况继续向皮尔亚京或亚戈京突击。

9月11日零时,第1装甲集群接管了两座第聂伯河大桥的交通调整,勤务部队和后勤部队均由第1装甲集群统辖。这一措施保障第14摩托化军和第48摩托化军的战斗部队顺利,迅速地通过了大桥。

9月12日,第1装甲集群由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发起了进攻,第48摩托化军率先进攻。在夜间完成准备工作之后,炮兵实施了短暂的火力袭击,随后,第48摩托化军以第16装甲师在左、第9装甲师在左后,由桥头堡发起进攻。这两个师的任务是,切断卢布内至哈尔科夫之间的军用公路。

第11军的步兵团突入苏军的第一道阵地。粉碎敌人抵抗,打开了一个缺口。肖普夫上将指挥他的各装甲师通过这个缺口向前突击。费克连科少将指挥的苏第38集团军的部队,防守着几乎达200公里宽的正面,德军的强大攻势使它们惊慌失措,因此,未能进行协调一致的抵抗。

泥泞和松软的道路给摩托化部队带来的麻烦比敌人造成的困难大得多,尽管如此,进攻仍在顺利发展。第10装甲师的先头战斗群(第2装甲团、第79步兵团第1营和第16炮兵团第1营)不顾敌人在各处的抵抗一直向西北挺进:不久便占领卡尔皮夏。第2装甲团第1营在少校冯·施特拉赫维茨伯爵指挥下向谢姆伊奥诺夫卡突击。

苏第38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所位于距这里不远的韦斯约雷伊波多尔火车站的大楼里。德军的战斗车辆像从地下钻出来的一样突然出现在苏军面前。苏军哨兵被搞得懵懵懂懂,竟将德军的坦克当成己方坦克,让其径直驶向集团军指挥所。费克连科少将及其参谋部军官们从窗口跳了出去,夺路逃生。施特拉赫维茨的战斗车辆占领了敌集团军指挥所。

日落前,德第16装甲师的坦克前进了70公里,到达克列缅楚格西北105公里处。苏第38集团军的抵抗在这一天似乎已陷入瓦解状态。德第9装甲师尚未发起进攻,正在横渡第聂伯河。

继第16装甲师之后第11军在宽大正面上向西北方向发起了进攻。由于敌人抵抗微弱,该军下属各师进展顺利,但尚未赶上第16装甲师。左翼第257步兵师——其第477步兵团为夺取涅多加尔基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前进了20公里,抓获了1100名俘虏,大部分是苏第239步兵师的人员。

9月12日,由第聂伯河桥头堡实施的突破获得成功。下列数字清楚地说明了德军迄今所取得的战果:抓获俘虏1万6千人;击毁敌人坦克75辆,火炮48门,飞机76架,其中19架是被高炮击毁的。

第16装甲师楔入苏第38集团军防线的纵深,使得第17集团军司令部能在9月13日以其主力向北发起总攻,以掩护德军的东翼。第9装甲师被迅速向前调整,随第16装甲师之后跟进。第14摩托化军奉命插到第48摩托化军右侧,参加了北方的总攻。与此同时,受到苏军强大部队攻击的德军第52军的阵地得到了加强。

苏军最高统帅部虽然这时还未认识到德第48摩托化军这次突破在其整个行动中的作用,但已看出了这次突破的危险性。从9月13日清晨起,敌出动空军攻击了德军先头坦克部队,企图阻止其前进。6时30分左右,德第48摩托化军的第16装甲师继续向北挺进。该师的目标是卢布内。其装甲战斗群绕过构筑有坚固工事的霍罗尔,沿苏拉河东岸推进12O公里,到达了卢布内以南不远的地方。

由于苏军有了警惕,德军第16装甲师对卢布内需实施的突袭未获成功,于是,第16装甲营第3连一举通过苏拉河大桥,进至卢布内城郊。但是,苏联近卫军、民兵和高炮部队在这里的抵抗十分顽强,德军前进受阻。德军工兵以迫击炮(士兵们称之为“地面的俯冲轰炸机”)向苏军防守的房屋和支撑点发射了烟幕弹,第64步兵团第2营(冯·德尔曼上尉)乘机通过苏拉河大桥,并于黄昏前在苏拉河畔的城郊站稳脚跟。巷战和房屋战持续了整整一夜。

因此,第16装甲师只留下该营的一个连,而将其它分队撤回,在苏拉河东岸转入防御,在此之前不久,俄国人构筑了一条简易防线,这条防线起自季什克东北15公里处,经格列比什切、别列索托奇卡和佩斯基,一直延伸至苏拉河。由于苏军估计德军将从西面,而不会从他们背后向这里进攻,因此,防线是针对西南面构筑的。

9月13日黄昏时,第48摩托化军先头部队已远远向北突击。第16和第9装甲师的西、东翼侧均已暴露。在此地段,目前还没有强大敌军,因此,这支先头装甲部队暂时还没有被分割的危险。第11军——尽管这时还远在南面——承担了掩护西翼的任务。左翼外缘的第267步兵师占领了绍夫宁附近的苏拉河沿岸。这里河宽40米,河水蜿蜒流过荒芜的村庄之间的高低不平的洼地。

第14摩托化军从9月13日起也加入战斗。第14装甲师由行进间向霍罗尔和米尔戈罗德方向发起进攻。由于防守这一地段的苏第81机械化师没有进行顽强抵抗,进攻取得了出人意外的进展。第14装甲师编成了两个战斗群,在第一天就赢得了可达成突入敌深远后方的行动自由。得到大大加强的第52军仍防守在克列缅楚格北面和东面的坚固阵地中,正准备向波尔塔瓦发起进攻。

9月13日黄昏时,战场的态势已毫无疑义地表明,苏军“西南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已经到来。自德第17集团军在克列缅楚格建立桥头堡的那一天起,“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就认识到了所面临形势的严重性。基尔波诺斯上将早在9月9日就已命令第5和第37集团军向杰斯纳河撤退。

这一天,基尔波诺斯上将向布琼尼元帅报告说,情况十分危险,方面军的两翼均已暴露,他本人已役有预备队。布琼尼元帅无法否认这些理由,于是,在与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商谈后,于9月11日向莫斯科呈送一份报告:

“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认为,鉴于当前态势,方面军有必要请求准予向后方阵地实施总退却……我们认为,现在已能清楚地看出,敌人的企图是从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和克列缅楚格方向包围西南方面军。为能挫败敌人的这一企图,必须集结强大的军队集团但西南方面军对此无能为力。如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目前不能集中如此强大的军队集团,那么,西南方面军便有充分理由实施退却。军事委员会采取的包括从第26集团军抽调两个师在内的各项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西南方面军撒退行动的延宕会造成部队和大量技术兵器的损失……”

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征得布琼尼元帅同意后,于9月11日亲自动身去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议和请求遭到了拒绝。斯大林对方面军已发布的撤退命令非常恼火,断然禁止任何进一步的撤退。他明确命令,基辅无论如何要守住,“西南方面军”必须准备对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

基尔波诺斯上将毫无所获地返回他设在普里卢基的指挥所,与此同时,斯大林的一名传令官飞向别尔戈罗德的布琼尼元帅指挥所,向布琼尼元帅递交了免去他职务的函件。斯大林解除了布琼尼南俄总司令的职务,将他派往西伯利亚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官。9月13日,“中央方面军”司令官铁木辛哥元帅来到了别尔戈罗德,接管了乌克兰境内红军的指挥权。

但是铁木辛哥元帅也无法扭转局势。他派“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再赴莫斯科。这次斯大林根本没有露面,而是让他的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接见了图皮科夫将军。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坚持让“西南方面军”守住基辅及其周围地区。

这样一来,苏联4个集团军的命运就决定了……

封闭合围圈

第聂伯河突出部的苏军的结局,不仅是由于斯大林下达“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强硬命令造成的,而且也是由于德军翼侧取得的进展所致。早在莫斯科的苏最高统帅部发现德军开始包围基辅,第聂伯河东部的苏军指挥机构就对势态作了准确的估计。基尔波诺斯上将及其司令官们受自己责任感所驱使,曾下达了局部撤退的命令。

9月12日天气好转,德空中侦察机侦察到了敌强大兵力由普里卢基地域向卢布内-洛赫维察-罗姆内一线撤退的可靠征候。当日17时,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部队在整个正面上不顾一切地实施追击,与此同时,空军重点对合围圈北部的科诺托普-里尔斯克和南部的卢布内-波尔塔瓦铁路段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9月12日,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大将命令第3装甲师越过洛赫维察,进逼皮尔亚京。为了使敌人来不及巩固其防线,尽管车辆短缺、气候恶劣,古德里安大将仍命其全部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第3装甲师这时只有20%的坦克尚能使用,但由于缴获了一个容量为400立方米的油库,目前仍能起到尖兵作用。

当天黄昏,莫德尔中将在罗姆内组建了一个先遣支队,该支队由弗兰克少校指挥,由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第3步兵团第2连、第1侦察营第1连、第75炮兵团第6连、第6装甲团第2营的两辆P-II型坦克、两门轻型高射炮和一个工兵排组成。天黑前,先遣支队从该城向南进攻,先粉碎了一些担任警戒任务的小股敌人,接着连续推进了45公里。到21时15分,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各个分队占领了姆利尼附近苏拉河上的桥梁。对面就是洛赫维察。

苏军被德军在洛赫维察附近的突然出现惊得丧魂落魄,但很快便恢复常态,将现有的部队调往苏拉河。德军这支小型先遣支队有被吃掉的危险。夜间,弗兰克少校向师部提出了立刻给予支援的请求。次日上午,莫德尔中将便从师属各部队中抽人组建 了另外一个由冯·莱温斯基中校指挥的战斗群。该战斗群于9月13日中午出发,途中,接到了全速前进的命令,因为我军侦察机报告,敌坦克正向我先遣支队的阵地实施冲击。德军俯冲轰炸机出动,对苏军战斗车辆实施了俯冲轰炸。当莱温斯基的战斗群进入姆利尼时,敌人战斗车辆已被摧毁。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这两位指挥官决定,不等师部队到达即以现有各连直捣洛赫维察。坦克、人员输送车、摩托车沿河堤疾驶前进,先后攻占了姆利尼以南苏拉河上的3座桥梁。两个战斗群立刻建立桥头堡,并停止了前进。此时,苏军开始活跃起来,其炮兵便从相距仅1.5公里远的洛赫维察对德军的先头坦克进行了炮击。

莱温斯基和弗兰克的战斗群冒着炮火占领了苏拉河起伏不平的南岸,从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掩护。各连为了免遭敌人杀伤,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使队形变得七零八落,混乱不堪。但不久,军官们就将其分队集中起来,继续向洛赫维察前进,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的自行火炮负责火力掩护,而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则组成突击队向前冲击。然后,坦克停下来,负责掩护,自行火炮向前开进。两个战斗群便这样到达了洛赫维察附近,并于17时前占领了该城的东部。

苏军进行了十分顽强的抵抗。但是,当坦克开来时,他们的一切牺牲精神都徒劳无用。经过半个小时的战斗,苏军撤退了。第3步兵团第1营紧追不放,一直推进至城中心的十字路口。这时敌人调集了火炮、迫击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阻止住了德军各连的前进。

因此,19时,冯·莱温斯基中校命令坦克和自行火炮撤离该城,占领城边缘深谷中的警戒阵地。只有第3步兵团第1营(韦尔曼少校)留在原地,坚守洛赫维察东部城区。

9月13日黄昏,第24摩托化军的态势如下:第4装甲师占领了盖沃龙,党卫军“帝国”师到达了博尔斯纳以南14公里的地方。第10摩托化步兵师缓慢地离开科诺托普,随第3甲师向罗姆内前进。装甲兵上将盖尔·冯·施韦彭布格发现,第1装甲集群的第16装甲师已前进到洛赫维察以南40公里处。这40公里长的地段尚敞开着,越来越多的敌人正从这里逃之夭夭……

9月14日来到了,这是晚夏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愉快的礼拜日。这一天,在遥远的家乡,教堂里鸣响着阵阵钟声,同时,这一天也是苏联“西南方面军”覆灭的开始。

胡贝少将指挥的第16装甲师开始进攻卢布内。经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后,第78步兵团(冯·阿伦施托尔夫上校)和第64步兵团第2营(冯德曼上校)向该城发起强攻。苏军放弃战斗,撤出卢布内。

与此同时,第3装甲师也在强攻洛赫维察。9月14日天一亮,第3步兵团第1营的部分兵力和第6装甲团第3营就向洛赫维察的敌抵抗枢纽部发起了进攻。昨天没有实现的,今天实现了!第3步兵团第3连(佩施克上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该城,突然占领了北面的大桥,在一片“乌拉”声中俘虏了敌守卫大桥的一个高炮连。敌人的抵抗彻底崩溃了。将近10时30分时,第6装甲团第2营的战斗车辆抵达这里,苏军举手投降了。洛赫维察落入德军手中!

第3步兵团第1营通过大桥,占领了洛赫维察以南的亚什尼基高地以及该城西面的哈里科夫齐高地上的阵地。第3装甲师主力在中午时分进入了洛赫维察,并立刻占领了环形防御阵地。莫德尔中将亲临前线,将他的指挥所设在洛赫维察一所学校的房子里。下午,古德里安大将到达这里;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出现在前方。

当天下午,古德里安和莫德尔这两位装甲兵指挥官便下令组建了一支干练的侦察小分队,小分队奉命立刻继续向南突击,与第16装甲师建立联系。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频繁的历史中,一个几乎绝无仅有的插曲便由此开始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1914年的骑兵远程侦察。

第6装甲团第9连连长瓦特曼中尉被任命为该侦察小分队的队长。但是,他仅有唯一的一辆P-Ⅲ型坦克、一辆载有无线电台的指挥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该侦察小分队共有2名军官——瓦特曼中尉和米勒-豪夫中尉、l名战地记者(特种任务指挥官海辛)和45名士兵。为封闭基辅合围圈,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坦克奔袭。

侦察小分队顶着烈日开始行动。洛赫维察以南公路的路面很坚硬,偶尔有几处沼泽地段。两辆坦克和几辆人员输送车在伊斯科维齐-森昌斯基那附近驶过弗兰克少校指挥的先遣支队的前方警戒线,进入了宽阔的、地势略有起伏的敌占区。从这时起,与师部的联系就只能通过无线电台来进行了。

行驶两公里后,这个临时编组的侦察小分队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有几辆车,其中包括仅有的一辆摩托车,由于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损坏而停止不动了。其中一部分乘员后来遭到敌坦克的拦截,当了俘虏。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

行驶3个小时以后,看到了第一个村庄。苏军的一个运输队正在公路旁休息。当先头坦克靠近时,敌人慌忙丢下运输车辆,躲进附近的向日葵地,机枪对向日葵地进行了一阵扫射,燃起了一片咝咝作响的火焰。侦察小分队并没有停止前进。当车辆驶过一个高地时,看到有红星标记的卡车正在穿越公路。

又打了一阵机枪。继续前进!当走了500米后又遇到一批苏军,这是一支由火炮、辎重车、火炮前车、轻便马车和牵引车组成,且由哥萨克骑兵护卫的长长的纵队。机枪又响了起来。德军坦克和人员输送车用机枪火力在敌纵队中开辟出一条通路,冲了过去。

瓦特曼中尉不知道什么叫停止。他指挥其侦察小分队通过深壑隘路、低洼地、森林地、田野和摇摇欲坠的木桥,一刻不停向前冲击,他们在季奇附近过了苏拉河,这里恰好是洛赫维察到卢布内的路程的一半。这时,无线电联络中断了。当车辆又到达一个高地时,洛赫维察师指挥所的无线电报务员才收听到了“16时零2分到达卢卡高地”的声音。

太阳西下,霞光万道,此时,瓦特曼中尉才第一次让侦察小分队在一个高地上停了下来。坦克和人员输送车开到粮垛后面,隐蔽起来。军官爬到田边用望远镜观察前方:对面出现了卢布内的紫罗兰色的城廓,房屋上面烟云燎绕。

这时已可以清晰地听到炮弹、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机枪子弹的呼啸声。无容置疑,侦察小分队已到达苏军防线背后很近的地方,离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了。

这时,天空中出现一架德军侦察机,越飞越低,接着缓缓降落在指挥坦克旁边一片收割后的田野上,一位不知姓的空军少尉从飞机上跳下来,朝两位坦克军官跑来。他报告说,他是莫德尔中将派来的,目的是查明侦察小分队的位置,同时通知第16装甲师,第3装甲师的侦察小分队正向他们靠近。数分钟后,飞机又腾空而起,向卢布内方向飞去,它在卢布内城上空盘旋,投下一颗深紫丁香花色的烟幕弹。这是预先约定好的信号,表示:“我们来了!”

瓦特曼中尉命令:“坦克,前进!”侦察小分队继续前进,穿过一条深谷,向突然从暗处钻出来的苏军进行了射击。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军官们找到了一座桥。但当P-Ⅲ型坦克开动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座桥已被炸毁了,于是坦克只好停了下来。这时河对岸突然出现了着土灰色服装的人影,他们满身泥土:下巴和面颊上布满胡茬,肮脏不堪,但是他们在不停地招手致意。这是林琴中尉指挥的第16工兵营的第2连到了。

瓦特曼中尉看了一下表说:”现在正好是1941年9月14日18时20分整。我们成功啦!”

工兵标明渡河通道后,两辆坦克和人员输送车便涉水过了河,驶进卢布内。几分钟后,第3装甲师的这位中尉就来到了第16装甲师师长的面前。炮塔上涂有很大的“G”字标记的P-Ⅲ型坦克,停在了炮塔上涂有“K”字标记的指挥坦克的旁边。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会师了。

基辅合围圈业已封闭!

图2:1941年9月14日合围圈封闭

这一天幕色降临时,第3装甲师进至洛赫维察城下。由西向东突围的敌人给德军施加的压力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不久,洛赫维察城也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为减轻北面所受到的压力,第39工兵营的一个战斗群企图向卢卡发动一次进攻,炸毁卢卡附近的桥梁。但这一企图被敌人防御火力所粉碎。

9月15日,第3装甲师将其部队集中在洛赫维察城内及其周围。第39通信营营长冯·贝尔少校受命担任城防司令官。他的首要任务是保障补给,其次是接待纷至沓来的电影界、广播电台和报刊的战地记者。这些战地记者想以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下有关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在辽阔的乌克兰实现历史性会师的全部细节。

弗兰克少校的战斗群负责防守洛赫维察的东南面。阵地中的步兵、反坦克兵和炮兵一直在抗击着企图突围的苏军小股兵力,尚未得到休息。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他们俘获了一名苏联将军。他是苏军第21集团军的后勤部副部长。

9月15日将近中午时分,东面尘上飞扬,一群坦克自东而西疾驶而来,越来越近,对第3装甲师的阵地构成了威胁。弗兰克少校发出了警报。坦克驶近了。第394步兵团第1连的士兵们突然跃身而起,欢呼着向涂有铁十字标记的灰色钢制庞然大物奔去。原来就是德军第9装甲师先头部队的坦克。

基辅合围圈在第二个地点封闭了!

胡比基中将指挥的东马尔克第9装甲师,9月13日尾随第16装甲师向卢布内挺进,14日奉命东进,继而又快速北上,翌日晨7时15分,占领了洛赫维察以东森恰附近苏拉河上的桥梁。这一天,该师位于一个纵深达50公里而正面极狭窄的楔形地区,该地区处在森恰和已被第14装甲师占领的米尔戈罗德之间。第9装甲师需同时对三个方向作战,向北推进的先头部队,第33装甲团,此时与第3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第3装甲师也在对三面作战。第3步兵团向北、向南扩大了阵地,并占领了亚什尼基附近的桥梁。第394步兵团前出至洛赫维察和正在向普里卢基方向推进的第4装甲师之间。第1侦察营将敌人赶到了切尔努希。苏军企图在什达内附近达成突破。第3摩托车营和随后赶来的第6装甲团第3营截住了这股敌人。

由于第3装甲师还在辽阔的地区孤军作战,尚未与第16和第9装甲师建立牢固的联系,莫德尔中将向各个方向派出侦察和突击小分队,以便第3装甲师免遭敌人的突袭,由二等军士长克雷奇马尔和上士鲍代因指挥的第3步兵团第1连的一个班,与第16侦察营的尖兵相遇了。

这样,基辅合围圈就在第三个地点封闭了!

合围圈内的会战

9月下半月,在基辅东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巨大突出部内的乌克兰地区,俄国西南方面军遭到了悲剧性的覆灭。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应归咎于斯大林不容变更的坚守命令,归功于希特勒在军事上迅速认识复杂态势的能力和德军官兵的勇敢精神。在这块生长着向日葵、玉米、谷物以及果树的辽阔土地上,若干世纪以来,风车一刻不停地在转动,农民赶着马车在坎坷不平的沙路上行驶,可是,从这时起,这宽广的大地将为数千具官兵的尸体、成千上万匹腐烂发臭的马匹,以及毁弃的火炮和坦克所覆盖……这里将成为东方战局中最大的战场。当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在洛赫维察的卢布内会师时,这里的战场呈现为一个三角形,它的北角是罗斯拉夫尔,西角是基辅,南角是克列缅楚格,与德国施特廷 [ 译者注:即现在波兰的什切青。 ] -科隆-慕尼黑三地构成的三角形相似。该三角形边长约为500公里,总面积约达13万5千平方公里。

图3:1941年8月-9月的基辅战场相当于施特廷-科隆-慕尼黑三地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区

德军3个集团军和2个装甲集群包围了苏军5个集团军。9月15-16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打响了。虽然斯大林格勒会战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可能会更令人痛心和更富有戏剧性,但基辅会战是在俄罗斯帝国的辽阔领土上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激烈、而且就其对以后的影响和作用而言大概也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9月15日黄昏,德军的情况如下:第2装甲集群的第46和第24摩托化军在最北面作战。由于第24摩托化军开始在罗姆内以东的宽大正面上向南推进,第46摩托化军不得不负责掩护东翼。右邻的第35军级司令部还远在党卫军“帝国”师之后,第2集团军的另一个军,即43军,也由于第24摩托化军向南运动而退居第二线,该军命其所属各师停止前进,并于黄昏时转而向北行进,在这一天,第2集团军实际上并没有对正在升级的会战发挥作用。9月16日,第2集团军司令部奉命撤出该线战斗,并于以后3天里,重又回到中央集团军群的中央地段。

9月15日以前,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51和第17军从北面包围了基辅。第51军选中苏第5和第26集团军的接合部为突破口,其第79步兵师(施特雷克尔中将)在这里达成纵深突破。第29军从西面和南面包围了基辅;第34军级司令部、第4和第44军在基辅与克列缅楚格之间的第聂伯河沿岸担任警戒。

第17集团军的第11军已抵达从米尔戈罗德到苏拉河河口之间的苏拉河沿线。第48摩托化军正在卢布内周围作战。第14摩托化军在向米尔戈罗德以南的普肖河挺进。第55和第52军正在宽大正面上向东北波尔塔瓦方向缓慢推进。国防军统帅部9月16日的报告讲到了这一情况:

“在乌克兰,德国陆军部队在空军的有力支援下,大胆进攻,在宽大的第聂伯河下游的几个最重要的地段建立了桥头堡。他们在数天的战斗中,顶住了得到部分坦克支援的强大敌人的猛烈进攻,守住并扩大了桥头堡(除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外,还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桥头堡),现在,德军已从这里出发,在宽大正面上乘胜向东实施突击……”

9月1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及其下属指挥机构发现,德军行动已加快,合围西南方面军的合围圈已经封闭。9月16日,位于合围正面北部的苏第5和第21集团军陷入瓦解状态。它们被分割在普里卢基两侧,部队已混乱不堪。仍坚守在基辅的苏第37集团军几乎遭到三面包围,只能在半径为2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防御。苏第26集团军仍在第聂伯河沿线设防,在克列缅楚格西北方向的第38集团军残部也由它指挥。同日,铁木辛哥元帅指挥下的“西南”方向总指挥部命令第40和第38集团军以及第2和第5独立骑兵军,从东面发起进攻,以求割裂德军的合围正面,击退德军的装甲集群。尽管俄国部队企图坚决实施这一命令,但在向东推进的德国陆、空军部队的抗击下,这一企图化成了泡影。

苏军“西南”方向总指挥作战部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乘飞机飞进合围圈,来到了普里卢基“西南方面军”指挥所。在这里,他口头向基尔波诺斯上将传达了撤离基辅、率方面军向东突围的命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对这个口头传达的命令表示怀疑,命令发报员与莫斯科进行联系。9月17日3时40分,终于与莫斯科联系上了。基尔波诺斯问,他是否应放弃基辅,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回答说:“同意放弃!”

17日清晨,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实施总突围。按照他为各集团军规定的突围路线,第21集团军经罗姆内突围,与此同时,第2骑兵军由东面向罗姆进攻。第5集团军向洛赫维察方向突围,第37集团军随后跟进。第26集团军以及第38集团军残部经卢布内突围,各集团军司令部均给普里卢基回电说“明白”。只有弗拉索夫中将指挥的第37集团军司令部没有回音:方面军与基辅的联系中断了。

自战争开始以来,曾不止一次使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迄今一直在坚固防线内战斗的苏军部队,由于指挥已完全失灵,在合围战的头两天便已陷入混乱之中。苏军各集团军被分割成了相互没有联系的战斗群,只能根据情况和地形各自为战。紧缩基辅合围圈并不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像有孔的气球一样逐渐收缩的。在最初的几天中,合围圈已收缩到普里卢基-基辅-绍夫宁(相当于德国的维尔茨堡-斯图加特-慕尼黑)这一三角形地区。

德第17集团军司令部命令部队于9月17日向西发起进攻。直到该日,苏拉河畔的战线还是相当平静的。苏军渡河突围的几次尝试被挫败。5时40分,德第11军在苏拉河河口附近渡河,继而沿第聂伯河向西北推进。第31和第32步兵团粉碎了敌人最初的抵抗,为本师开辟了继续前进的道路。第257步兵师在9时前占领了苏拉河西边的高地,并俘敌290人,缴获76.2毫米反坦克炮10门。在这里随部队渡河的冯·科茨弗莱施步兵上将负了伤,萨克斯中将任代理军长:他的第257步兵师由炮兵指挥官安格尔少将接替指挥。

第一批强击群渡过河不久,师属工兵即开始架设军用桥,并于18时30分将桥架好了。当一个装备100毫米火炮的炮兵连通过该桥时,桥塌了,因此并未能加快渡河的速度。拆桥和架桥工作又随即开始。直到次日14时30分左右新桥才交付使用。9月18日,第477步兵团夺占了佩尔沃迈斯科耶西南的高地,到达了苏拉河西面20公里的地方。

第二天,第477步兵团又前进了20公里。黄昏时,第257步兵师进至索尔托诺沙前10公里处。9月20日,该师到达了索尔托诺沙-皮尔亚京铁路线。这时,接到军的命令:由于己方部队已开进索尔托诺沙,因此不必越过铁路。第79步兵师的任务是在这一天与第11军的左翼师即第24步兵师建立联系。

第24步兵师在过去4天里占领了第聂伯河北岸纵深达100公里的地区。在与自北面而来的第79步兵师会师后,第24师离开该线,被调到军的北翼。赋予它的新任务是粉碎敌人突围的企图,并向苏军部队中打入一个楔子。也就是说,将基辅大合围圈分割成许多个小合围圈,使敌人逐渐地自行崩溃,同时,也使敌人指挥机构无法集中兵力对德军的合围正面实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突围。

德第24和第257步兵师现已转向东北以突击在奥尔斯希察附近针对东面设防的苏军的背后,或者迫使该敌向德第16装甲师靠近。制定这次进攻时遇到的麻烦是,各级司令部几乎都没有足够的地图资料,不得不使用缴获的地图,而这种地图不是质量很差,就是来源于沙皇时代。

9月2O日,第24步兵师在诺维伊尔斯哈韦兹做好了向奥尔斯希察发起进攻的准备。左翼为第31步兵团,右翼为第102步兵团。敌人进行了异常猛烈而又顽强的抵抗,直至打尽最后一颗子弹,使我军的进攻毫无进展——即使第32步兵团加入战斗后,仍无起色,第125步兵师渡过苏拉河后立即转向北方,迫使苏军从南面和西南撤向苏拉河。苏军企图在塔拉索夫卡村附近渡过苏拉河,继而向东逃窜。他们向已占领该村东面桥梁的第125侦察营发起了攻击,该营损失惨重,开始撤退。这时,第421步兵团团长赖因哈特中校亲自率领得到几门反坦克炮加强的连,攻入塔拉索夫卡村,与被打得疲惫不堪的第125侦察营会合。苏军有1700人被俘。

在该作战地段的东北方向,第48摩托化军在此期间已到达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河口处。9月17日晨5时30分,该军以(从左到右)第25摩托化步兵师、第16和第9装甲师,从卢布内西部地段发起进攻。敌人进行了特别顽强的抵抗,迫使我军逐村争夺,用了将近6个小时才到达奥尔斯希察河。第64步兵团第1营在亚布洛涅沃附近建立了第一个桥头堡,俘敌500人。

至此,该军完成了赋予它的任务,停止前进。从9月18日起该军进入了针对西南建立防御阵地。从西南面进攻的第11军和从北面进攻的第51军,奉命将苏军赶到德军装甲师前。第16装甲师在沿丘尔奈和奥尔斯希察河进行设防,防守正面为25公里。

这一天,苏军首次试图向东突围。9月19日,苏军加强了其主要针对第16装甲师右翼的进攻。第64步兵团第1营陷入危机之中,该营的步兵在菲利波维奇和别洛夫索夫卡的断垣残壁中顽强扼守,以机枪、卡宾枪和手榴弹来对付绝望的、其中一部分是醉醺醺的苏军。他们弹药用尽后,就用铁锹和枪托打击敌人,没有放弃半寸土地。下午,有两支部队从北面接近这里,它们是己方第45步兵师和第293步兵师第512步兵团的先遣部队。

但是敌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战斗,4个师又以部分兵力于9月20日再次向第16装甲师发起攻击。苏军在奥尼什基渡过河,在东北方向突破合围。下午,德第64步兵团第1营、第16炮兵团第2营和后来的第79步兵团第1营实施了反冲击。它们的第一次反冲击被英勇奋战的苏军击退了。我们的步兵上了刺刀,发起了第二次反击。这时,敌人才被击退,南翼被突破的缺口重又封闭。

在第16装甲师的北段也不平静。为了减轻损失惨童的第64步兵团第1营所受到的压力,第64步兵团团长赫费尔上校命其第2营向克鲁波杰连祖发起进攻。但是,工兵在19时30分以前才将被炸毁的桥修复,进攻只得在夜晚实施。第64步兵团第2营(雷曼中校)在夜暗中遇上了一支庞大的纵队。由于不清楚是敌是友,前卫分队便问道:“口令!”对方没有回答。这时,德军机枪开始咆哮起来。几分钟后停止射击,俄国人走了过来——但没有拿武器。这个受命突击德第64步兵团第1营背后的苏军战斗群投降了。

9月22日, 第24和第125步兵师从南面和西南面发起的进攻终于取得了进展。第24步兵师的第31步兵团攻占了奥尔斯希察西面的沼泽地。第102步兵团第5连以喷火器消灭永备工事内的苏军,苏军放弃了对德军第24步兵师的抵抗,撤向奥尔斯希察,他们竭力拼杀,像野兽一样扑向第16装甲师的警戒阵地,以求打开一条通路。他们在这个硕大的合围圈内横冲直撞,想找到一个防守较为薄弱的地段。

第79步兵团再次陷入危机。苏军顺利冲过了该团第1营(沃塔少校)的阵地,攻到了炮兵阵地前。德军炮兵将火炮旋转180度,以直射火力压制疯狂无羁、绝望挣扎的敌人,成批成批的敌人倒在阵地前。但是仍然不断有新的苏军步兵班、连和营,以及炮兵、辎重部队和骑兵出现,他们越过倒下的同伴的尸体,继续冲击。9月23日,苏军暂时从德军装甲兵的手中夺回了索洛图奇和佩特里基。第24步兵师赶来了,其第31步兵团突击奥尔希察附近的堤坝,占领奥尔斯希察,继而与第16装甲师建立了联系。

9月24日,德军战线上的缺口被封闭了。第125步兵师的第421步兵团这时已抵近奥尔斯希察河,占领了普列晓沃。该地位于奥尔斯希察河汇入苏拉河的河口附近。晕头转向的苏军在实施最后反冲击时又一次遇上了第421步兵团第2营,前面是德军的机枪,后面是沼泽地,苏军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的反冲击已属最后的挣扎。在这一时期,基辅合围圈内的战斗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这些天里,第24摩托化军已命第346和第4装甲师转而向西实施突击。党卫军“帝国”师在向南实施突击。第10摩托化步兵师正在罗姆内附近顽强抵抗敌数个师自东面实施的进攻。第2装甲集群已命第3装甲师向西实施战斗侦察。由于第6装甲团此时仅剩下10辆坦克,战斗的重担便落到了步兵的肩上。战斗车辆被集中起来,统一由施奈德-科斯塔尔基少校指挥。9月16日上午,德军的这些战斗车辆攻占了梅列希,第394步兵团被留在皮尔亚京东面担负掩护任务。第3步兵团的任务是与左邻第4装甲师建立联系。

9月15日,第4装甲师受命向西进攻,越过利萨季尔河,切断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第二天,该师攻占了谢基连济,并于将近中午时穿过了普里卢基-罗姆内公路。至此,该师便完成了所受命的任务。第4装甲师在这一地段又坚守了两天,此后其全部战斗群均转移到了罗姆内,因这里似乎已成了第2装甲集群的危机的中心。

9月16日,党卫军“帝国”师攻占了交通枢纽——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从而堵死了苏军从这里撤退的道路。在9月19日以前,党卫军“帝国”师也被从业已缩短的战线中抽出,派到了东面的罗姆内地段。

德军的空中侦察发现,敌军从9月17日起已开始缓慢地向东南移动。第3装甲师随即受命追击敌人并前进至乌代河。由于在这炎热的夏季天气里吹着阵阵凉风,步兵们几乎没有遭到炎热之苦。9月17日下午,第3步兵团和第6装甲团一部兵力就已到达乌代何畔。但是,它们未能渡过该河,因为在西岸的苏军兵力占优势。

图4:1941年9月18日黄昏时的态势

9月18日,敌人甚至还能以第9骑兵师和两个完整的坦克旅向东北方向突围,第2装甲集群发现了这一危急情况,遂请求第1装甲集群快速增援。于是第1装甲集群命第9装甲师立刻行动,前出至第3装甲师背后。

9月19日,第2装甲集群命令第3装甲师与第25摩托化步兵师协同作战,肃清皮尔亚京东部地区之敌并对这一地区实施警戒。敌人粉碎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夜间。敌强大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在第25摩托化步兵师的地段达成突破,并切断了它与第3装甲师的联系。第3装甲师以第6装甲团第2营、第521反坦克营部分兵力和第3摩托车营实施了反冲击。蒙策尔中校命其为数不多的坦克从苏军部队中冲过去,不久就在梅列希东北部与第9装甲师的警戒部队建立了联系。这样,已突围的敌人重又陷入了德军的罗网。

但是苏军实力仍然十分强大,终于逃出重围,撤向什达内。第6装甲团、第3摩托车营和后来的第33装甲团的一部兵力,又立即将这些敌人击退,敌人被迫撤至德里尤科夫希纳,进入那里的森林和深谷。第3摩托车营第1连(冯·科亨豪森上尉)和第521反坦克营第3连(林克中尉)从正面向德里尤科夫希纳发起进攻,在粉碎敌之顽强抵抗后进入该地。他们摧毁了敌人大量火炮和装甲侦察车,抓获了大批俘虏。苏第5集团军炮兵指挥官谢坚斯基少将及其参谋部人员被德军俘虏。

9月20日傍晚至21日凌晨,苏军撤进了皮尔亚京东南和洛赫维察西南方向的森林深处。夜间无法实施追击。待天一破晓,我军战斗群立即又发起了追击。苏军躲在隐蔽的角落里拼命抵抗,毫不动摇和退缩。德军不得不用手中武器和喷火器来逐个消灭他们。在茂密森林中进行的这场战斗,特别艰难而又残酷。苏军的抵抗慢慢减弱了,确切地说,在战斗足足持续了5个小时之后,机枪和卡宾枪地响声才渐渐平息下来。

第3摩托车营第1连地摩托车兵开始肃清最后一片森林里地残敌。他们不得不搜索每个地洞、每棵歪倒的树木、每一簇茂密的树叶,因为俄国人即使赤手空拳也极擅长伪装。当摩托车兵又搜索一个地洞时,大声叫喊起来:“这儿有俄国人!”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苏联军官站了起来,他就是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少将。他是红军中最有才干的战略家之一,正是他曾使德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都未能攻克基辅。现在他向莫德尔中将的部下投降了。

至此敌人在基辅合围圈西部战线上的抵抗就崩溃了。9月21日,太阳照耀着死尸遍野的战场。第3装甲师的一位军医这一天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

“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在各种武器和装备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人和马的尸体。其中有一辆修理车,上面装有电动机床和钻床等机械。这种东西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装满医疗器械的救护车翻倒在地。重型高炮、加农炮、榴弹炮、坦克、卡车和轿车,一部分陷在沼泽里,一部分撞进房屋和树丛中,有的则从斜坡上倾翻而下,摞在一起,还有的被烧毁……”

这就是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结局。自9月19日起,该方面军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军团了。在这一天,从各个方向进攻的德军师将合围圈收缩到了40公里。合围圈的范围为北到克鲁波尔,西到巴雷舍夫卡,南抵佩列斯亚斯拉夫尔,东达亚戈京。苏军各集团军遭到分割,逐渐陷入许多小的合围圈之中。

苏第37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和第2坦克师尚在基辅以东战斗。此外,保卫乌克兰首都的还有第6和第284步兵师。苏第26集团军的第9步兵师、第1骑兵师和第1坦克师在基辅和克拉斯诺耶之间的第聂伯河沿线上。苏第5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第2骑兵师、第1坦克师和内卫军第1师防守在亚戈京地段上。

参加围歼敌人这些兵力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各个师外。还有第6集团军。9月19日,第6集团军司令部命令第17、34、35和第51军的第44、45、79、62、111、134、168和第298步兵师向被包围的敌数个集团军发起进攻。

第6集团军早在9月13日就已在勒希什切夫附近渡过第聂伯河,开始向亚戈京方向实施突击。第79步兵师切断了基辅-涅任铁路线,为第6集团军的这一突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师的这一行动,实际上切断了基辅要塞与东部的联系,因此,要塞内的苏军已无法再对合围圈内的作战行动施加任何影响。

在会战的最初几天里,苏军对德第6集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德第111步兵师为了夺取瓦尔维恰、第262步兵师为夺取基谢尔约夫卡,曾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后来俄国人让步了,撤向了亚戈京。但现在苏军的抵抗又变得强硬了,以致于德军不得不靠近战从他们手里夺取每一座房子、每一片森林、每一个交叉路口。德第56步兵师在为夺取布洛霍沃、萨维纳、谢米波尔基和德梅尔卡而进行的6天战斗中,损失了54名军官、1141名士兵,其他师的损失也并不比该师轻微。在整个合围战期间,第44步兵师上报的损失数字为:41名军官,1006名士兵。第45步兵师痛惜地说,它在亚戈京附近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中损失了40名军官和1200名士兵。

苏军的损失惨重得多。仅在德军第44步兵师的地段内,后来查明苏军阵亡的军官有198名,而阵亡的士兵则达到了1万3千589名。历史将不可能再确切知道红军在基辅合围战中的损失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至9月底伤亡的人数了。

当俄国最高统帅部发现“西南方面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后,竭力想从外部突破德军的合围圈。为了割裂罗姆内-克列缅楚格一线东面的德军战线,为其被围部队突围打开一条通道,它从后方调来了所有能动用的作战部队。

割裂德军战线南部的希望,从一开始就很渺茫。因为这里正是预备军第17集团军强大部队的坚固的战线。这些部队 —— 从南向北为第4军(第76、68步兵师)、第52军(第97轻装师、第295步兵师)、第55军(第101、100轻装师和第57步兵师)和第14摩托化军(第14装甲师、第16摩托化步兵师),在击退苏军第一次突击后,乘势向东发起进攻。9月18日,冯·布里森将军的第52军占领了铁木辛哥元帅的指挥所所在地——波尔塔瓦。此举不仅保障了在基辅合围圈内作战的德军的安全,而且也使苏军从外部实施突破的企图破灭了。

只有位于罗姆内地区的北部战线,德军兵力最为薄弱,有可能变成爆发危机的“病源”。苏军恰好向这里投入了坦克、骑兵和步兵部队,向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发起了攻击。自8月底开始,苏空军不断空袭杰斯纳河上的德军桥梁,暂时切断了在杰斯纳河以南作战的第24和第46摩托化军的人员和物资补给。

第46摩托化军的第17装甲师、“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与第24摩托化军建立了联系,9月15日,第17装甲师渡过谢伊姆河,占领了普季夫尔。但是由于苏军得到了加强,占有明显的优势,第17装甲师被迫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苏军不断以重型和超重型坦克发起进攻,将我军官兵逼到了绝望的境地。

苏军进攻的重点是罗姆内地区。9月18日,古德里安大将正好在罗姆内。正是在这一天,他亲眼目睹了苏第9骑兵师的优势兵力同德第10摩托化步兵师的两个营在宽阔的草原上进行的充满风险、但最后结局有利于德军的战斗。

在这些天围绕着罗姆内进行的战斗中,我们使用的重武器是冯·阿克斯特黑尔姆高射炮兵上将指挥的第1高炮军的火炮。该军有一个团部署在合围圈内,另一个团部署在诺夫戈罗德-谢韦尔斯基与罗姆内之间。由于敌人的进攻没有减弱,上级又给该军配属了“赫尔曼·戈林”高炮团。为了直接指挥,把指挥所设在罗姆内。

88毫米高炮是唯一阻止俄国坦克前进的武器。9月18日至22日,仅第11高炮团第2营就在罗姆内东部摧毁苏军战斗车辆20辆、火炮23门。战斗中,由施密特少尉指挥的该团第10连的一个排勇猛出众,战功卓著,在一天内该排就以2门火炮摧毁了11辆敌坦克。当合围圈内的战斗结束时,罗姆内城前留下了33辆被摧毁的苏军战斗车辆。

合围战线的东翼终于守住了!

9月20日,古德里安大将向所属各装甲团下达了退出战斗的命令,因为,在此期间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已开始组织下一步针对莫斯科的攻势……

基辅的陷落

德军第29军军长在1941年9月13日下达了如下命令:

“第29军的官兵们:

第6集团军司令官号召他的部队勇猛奋战,快速行动。北翼诸师为支援我们,英勇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能甘居人后,要向世人表明:昔目的进攻精神和进攻锐气仍在激励着我们,乌克兰的首府、重要目标基辅就在我们前面。‘让帝国的战旗飘扬在基辅城堡上’将是我们今后几天的口号!”

—— 冯·奥布斯特费尔德

这样,德军就作出了最终夺占基辅的决定。迄今,这座城市已经受住了德军的历次进攻。按照斯大林的意见,苏军应继续将基辅城作为要塞来防守。虽然“西南方面军”司令部自9月11日以来一直力促莫斯科下达撤退命令,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命令它“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基辅作为一加盟共和国首府的一切光采都已消失殆尽,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要塞。炮弹、炸弹昼夜不停地落在市区内,灰色的烟云,在房顶和许多教堂钟楼上空翻滚,街道上死一般的沉寂,居民们躲进了房屋的地下室。在房屋已倒塌的地方,人们只好带着少量财物随便找一个栖身之处。每当射击间断时,街道和广场上军事活动便顿时繁忙起来,装满弹药的卡车和装着生活用品的马车匆忙驶住前线;而迎面来的却是长长的救护车队。火炮都进入了街角的阵地。主要街道上挖掘了反坦克壕,布设了地雷。

斯大林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下达坚守基辅的命令。他的聪明才智足以使他认识到,坚守基辅已不能带来战略上的利益,但是,基辅是俄国历史的一部分,俄国的旗帜能否继续在基辅上空飘扬,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涉及到威信和面子的问题。

基辅城坐落在第聂伯河(宽600米)近100米高的左岸上,据传说是由基辅、谢克和霍里夫三兄弟建立,并用第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元864年,基辅被诺夫戈罗德的诺曼人占领。882年,被基辅罗斯大公选为首府。106年以后,圣弗拉基米尔将基辅变成了全国的宗教中心。后来,蒙古人来了,并于1240年将基辅化为一片灰烬。该城随之消失,以后才又从废墟中复兴。1320年,基辅从属于立陶宛,1569年归属波兰,1686年回到沙皇帝国。1917年至1919年,基辅是独立的乌克兰的首都,1934年,被苏联定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

1939年,基辅共有居民84万6千人,是乌克兰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基辅有一所大学、几座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各种工业公司,港口附近设有一个造船厂,坐落在高地上的古老城区被现代化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环绕着。

要塞的城堡坐落在列宁斯克市区、即过去的佩切尔斯克区。要塞最早的建筑是11世纪建造的一所岩洞式修道院。这座取名为“佩茨赫尔斯卡亚·洛夫拉”的修道院是俄国最古老、最著名的修道院。当然,在这儿现在既不举行弥撒,也不再做祈祷了;今天这里安上了大炮,布设了带刺的铁丝网——昔日的修道院已变成兵戎遍布的要塞。

1941年9月15日,德第6集团军向集团军下令开始从西面进攻基辅。第6集团军认为,鉴于桥头堡中的苏军特别是敌炮兵己被削弱,己方的突击能够获得成功。第29军(在9月15日,该军辖有第75、95、296、299步兵师和第99轻装师)奉命实施这次进攻。

9月16日,在实施了强大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各师向构筑有坚固工事、布设有地雷并配备有重武器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极其激烈和残酷。但远不如7月份的艰苦。显然,苏军的抵抗已大为减弱。9月17日,斯大林终于下达了撤离基辅的命令。

第29军(后来又得到了第71步兵师和第294步兵师一部兵力的加强)突入了敌人的第一道阵地防线。9月18日,第299步兵师攻占了加特诺耶。该师右邻的第99轻装师迅速北进,现已通过霍托夫,进入了基辅的保障地带。第95步兵师在沿第聂伯河西岸推进。强击部队乘摩托艇渡过第聂伯河。苏军试图在基辅南部乘炮艇撤过第聂伯河,但其炮艇有27艘被德军炮兵击沉。

苏军在要塞外围工事里的抵抗已明显减弱。城内一片恐慌。9月19日,苏军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所有桥梁,军政要员飞离基辅。同日,苏军撤离了城西要塞的前沿地带。

在伊尔片河畔6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的德第71步兵师的突击队,占领了伊尔片河东岸一个12公里宽的地段,这里是苏军夜间刚刚丢弃的。

9月19日6时,第296步兵师(施特默尔曼少将)在第聂伯河和古塔梅斯希戈尔斯卡亚之间,继续向南发展进攻。德军在第聂伯河西岸进展顺利。但争夺杰米多沃——在师的右侧——南部永备工事的战斗,却异常激烈,损失严重,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之后,古塔斯希戈尔斯卡亚才被占领。苏军开始向基辅撤退。第296步兵师各团立即发起追击,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第519、520、521步兵团和其他师属部队突入了基辅北面纵深26公里的筑垒地域,并攻进了乌克兰首府。

与此同时,在第聂伯河西部的第95步兵师(西克斯特·冯·阿尼姆中将)已从南面进抵基辅南郊。第278、279、280步兵团官兵们的进攻锐气丝毫不亚于第99轻装师(冯·德·谢瓦莱里中将)。这两个师在第聂伯河与比亚拉采尔克夫通往基辅的公路之间攻入了基辅南城区。这样,德军就同时从北面和南面突入该城,逼近了城堡。10时刚过,第95和第296步兵师的突击队就攻到了城堡前面,11时,血红的帝国战旗就已飘扬在乌克兰首府的上空。

从西面进攻的第71步兵师(冯·哈特曼少将),由于其左、右两翼实施的突击均获成功,现已全线强渡伊尔片河,其所属各团争先恐后向基辅疾进。第211步兵团第2营在公路以南的戈边尼奇附近渡过了伊尔片河,现正一鼓作气沿平坦的公路向东挺进。第71步兵师于9月19日中午过后攻进了基辅。乌克兰的首府落人了德军手中!

下午,争夺基辅的战斗结束了。第29军涌进城内。帝国劳工队和建筑营负责清除废墟、建造公路桥,德军各师则由此继续向东实施突击。第71步兵师由于损失惨重——46名军官、916名士兵阵亡,108名军官、3150名士兵负伤——未参加向东方的突击,后来被调往法国进行休整,翌日,第95步兵师与由北向南击的第56步兵师在基尔波诺斯上将过去的指挥所所在地布罗瓦雷附近会师了。这样,德军战线便超越了基辅,推进至基辅以东……

国防军统帅部9月20日的报告指出: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德国步兵师在空军的支援下,经过整天奋战,已突击第聂伯河岸上的坚固的基辅筑垒地域。昨天,他们大胆突击,驱走苏军,攻入了该城,并在城堡上升起了帝国的战旗……”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

1941年9月19日国防军统帅部宣布:

“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冯·博克元帅的集团军群实施的向心突击:已……发展成为一场新的大规模包围战。戈梅利会战后,我强大兵力随即向杰斯纳河上游和下游实施突击。经过顽强战斗,强渡了杰斯纳河,尔后从这里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以求与自南向北进攻的兵力集群会合。该兵力集群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12O公里宽广正面上于克列缅楚格两侧渡过第聂伯河。9月13日,上述兵力已在基辅东部200公里处会师。苏军4个集团军已被合围。现正处在被围歼中。”

这样,世界舆论就在9月19日第一次获悉了有关基辅东部会战的消息,然而此时会战实际上已近尾声。在这一天,苏军“西南方面军”作为建制军团已不复存在。这次会战是空前绝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合围战(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团军群、鲁尔)中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于分布在东乌克兰沼泽地、森林地和田地里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方面军的覆灭,不能用合乎逻辑的军事思想去分析。自6月22日起,该方面军尽管遭受了各种挫折,但一直有战斗力,并且在局部地区占有优势,只是当合围圈在洛赫维察和卢布内之间合拢时才瓦解了。苏军各集团军、军和师之间的联系尚维持了几天时间。9月19日,即在基辅被占领的这一天,这种联系才最后地中断了。

10年后.德国总参谋部的一位军官在描述这一奇异的现象时写道:

“几乎在德国战旗在基辅城堡上升起的同时,被分割并赶进3个小包围圈的红军的突围企图也破灭了……想必是由于战术方面的失误,他们的突围一直没有成功。基辅的陷落成了红军突围失败的信号,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的巧合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随着基辅的陷落,逃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消失了,对于最强大的苏军集群在已被合围之后仍向基辅地区蜂拥而来这一事实,除了解释为基辅对周围广大地区的红军部队具有一种近乎神奇的吸引力之外,还能作何解释呢?——除非最高统帅部不惜如此高昂代价命令它们到那里去。”

西南方面军迅速覆灭了。它的覆灭,既不归咎于基辅的神奇的吸引力,也不应归咎于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而纯粹是由于突然崩溃引起了混乱所致。

从9月18日起,基尔波诺斯上将已无法对他的各集团军实施指挥。在这一天的早晨,鉴于与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系业已全部中断,已没有什么命令可下,且德军已开始炮击指挥所所在地,基尔波诺斯上将下令撤消了方面军指挥所。

他将其参谋部、第5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部、警卫部队和第289步兵师的部分部队编成两个战斗群,分两路向东突围。巴格拉米扬少将(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的战斗群编有3000人。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战斗群编有800人,这两个战斗群开始艰难地向东突击,企图在罗姆内地段的任何一处与由东向西进攻的苏军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被任命为西伯利亚司令官的布琼尼元帅正在与斯大林和红军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委员们话别。他指挥的各集团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使这位元帅痛不欲生。斯大林对他心平气和地进行了劝慰,才阻止了这位老战友的自杀。但对苏军在东乌克兰的失误不无责任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指责说,是这位哥萨克将军的“异想天开的战略导致了这次毁灭性的失败。”

9月19日,莫斯科已无法否认“西南方面军”的失败——9月19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报告已将此消息公诸于世。

基辅大合围圈分成了若干个小合围圈。9月20日,敌人的一些部队还坚守在博里斯波尔周围、卢布内西北、洛赫维察附近和切尔卡瑟北面的索尔托诺青周围。苏军的每一个师、每一个团、每一个营、每一个连、甚至每一个班都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向东突围。

苏联士兵死伤不计其数,成千上万人被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成千上万人在炮弹、机枪子弹和手榴弹面前丧命;成千上万人在沼泽地和原始森林中悲惨地了结了一生;成千上万人则象动物一样在灌木丛和沼泽地中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饿死;而还有更多的人则麻木不仁地听从命运的摆布。

没有人知道,哪儿还有“西南方面军”的官兵,他们的结局如何。

9月19至20日,巴格拉米扬少将的战斗群进至森恰地区。在这里,该战斗群第一次向德军部队发起突击,但被击散了。当巴格拉米扬少将9月24日在加德亚奇附近遇到其它苏军部队时,其3000人的战斗群仅剩下50名军官和52名士兵。

只有少数苏军部队向东突围获得了成功。其中有第21集团军司令官库丝涅佐夫中将及其参谋长戈尔多夫少将、军事委员科洛宁少将。第26集团军司令官科斯坚科中将及其军事委员科列斯尼科夫也与已方援军取得了联系。第37集团军司令官弗拉索夫中将也逃出了合围圈,他被斯大林调往莫斯科,奉命指挥第20集团军。此外,红军将军中历尽风险突出重围的有:莫斯卡连科少将、科尔孙少将、洛帕京少将、什马琴科少将和鲍里索夫准将。鲍里索夫以其4000名骑兵组成的最强大的战斗群,冲出了德国的合围圈。

方面军司令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始终未能突出合围圈。9月18日,他的战斗群在舒梅科沃森林遭到德第24摩托化军的截击,被迫退回德尔尤科夫奇纳,苏第5集团军司令官波塔波夫少将被俘。基尔波诺斯上将带领其战斗群的剩余部队继续战斗在茂密的森林中。9月22日,当德军炮轰他的战斗群时,他周围仅剩下几名士兵和军官。基尔波诺斯被弹片击中要害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他的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于同一天也阵亡了。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不仅断送了千万名俄国士兵的生命,而且也断送了被卷进合围战漩涡中的许多德意志人的生命。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于在苏联出生和成长的德意志血统的人的处境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8月底认识到,德军在占领整个第聂伯河突出部之后,现正进而威逼乌克兰工业区。然而,这里的工业对于维持苏军的战斗力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落入德军之手。为保护该工业区,苏军最高统帅部采取了严厉措施:一些指挥官被派到方面军的后方地区,他们对于参加构筑第聂伯河防线的军人和民工拥有全权。在苏密-哈尔科夫-波尔塔瓦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

为构筑上述防线,苏联不仅征召了当地的居民,而且还从全国各地调来了集体农庄庄员和共青团团员。9月3日,伏尔加河沿岸和北高加索村里的德意志人突然被派到火车站去装货,4天后又被派到皮尔亚京东南方向的拉祖尔基去卸货。当天夜里,他们又被派往索卢奇段的奥尔斯希察河畔构筑阵地。

这些天,苏联人总共将5万名德意志人弄到“西南方面军”后方地区修筑工事。这些德意志人被分成两个大队,一个大队约有3万人,负责在基辅东北的涅任附近修筑工事,另一个大队1万9千人,负责在皮尔亚京-奥尔斯希察地区修筑工事。

计划建立的防线永远不会竣工。德军轰炸机不断轰炸正在施工的劳工大队。不久,德军炮兵也对刚刚构筑的永备工事和反坦克壕进行了炮击。俄国监工惊恐万状,无心监工,德意志人便成群结队地趁机逃脱了。

9月14日,纳尔奇克的德意志人劳工逃向皮尔亚京。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俄国近卫军部队,不得不转而向东逃跑。在位于卢布内西部的切雷夫基附近,它又遇到了俄国骑兵的阻击,这样,队伍便逐渐走散了。一部分人逃向卢布内,接着又奔向乌代河。苏联的军官巡逻队曾多次盘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他们都顺利通过了盘问。到了乌代河畔,他们再也无法前进了。这时,来了一位本地的老人。他愿意为他们当向导。黎明时,这位老者领这些德意志人过了河。此时,前面出现了带铁十字标记的坦克。这些德意志人得救了!

许多人未能突出合围圈,他们中有俄罗斯人、鞑靼人、吉尔吉斯人、哥萨克人、伏尔加德意志人、佐治亚人、阿塞拜疆人、立陶宛人和来自苏联各地的成千上万的人,人们被困在杰斯纳河-第聂伯河-苏拉河之间的这个大三角地区。东乌克兰成了一个巨大的墓地。一位曾参加了这些天战斗的人对他亲眼目睹的情况作了如下描述:

“……留下一片凄荒杂乱。上百辆卡车、轿车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周围躺看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剩下的几股苏军自行解体了。他们烧毁了车辆、火炮、帐篷和其他物品。浓烟在玉米和向日葵地上空滚动,还不断从森林和灌木丛中徐徐冒出;房屋如同火把一样熊熊燃烧。许多苏联人在被俘前的几分钟不断在狂呼乱叫,他们匆忙喝光了瓶里的伏特加酒,胡乱朝天打完了卡宾枪和机枪里剩余的子弹。

“西南方面军”遭到了军人完全不应该遭到的失败!

基辅会战结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合围战结束了!

历史上最典型的歼灭战于1941年9月24日结束了……

★ ★ ★

关于这次会战的利弊,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写了许多回忆录,列举了不少数字,并进行了探讨。但是在当时,在1941年,人们对此并未予以重视。

无论是友人还是敌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几乎都没有反映出基辅会战的特点。德国人评论说,基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对东方战争尔后的进程只起了“消极”作用。苏联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家对此自然是保持缄默。在最新出版的俄文书籍中几乎找不到有关这次会战的内容,因为苏联人不愿意承认失败。

《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一官方著作虽然不否认东乌克兰境内发生的事件,但把它看得无足轻重。该书断言,德国的统计数字是完全错误的。它认为,苏联“西南方面军”原有67万6千零85人,其中有15万零541名官兵在9月底以前就已冲出合围圈,由于自9月初开始,该方面军一直在连续作战,且损失严重,因此被德军俘虏的人数可能有20万人之多。

如果看一看德军参加合围战的各战斗部队的战报,就会发现,俄国人的这个数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德军也可能报重数字,但是任何一个亲身经历了基辅会战的人,都可以作苏军络绎不绝的俘虏队伍的见证人。

第1装甲集群于9月23日结束其地段内的战斗,它报告说,截止9月21日俘敌4万3千人。第6集团军于9月25日结束战斗,截至9月21日俘敌6万3千人。大部分俄国部队自然是在长时间失去联系、于会战结束后才投降的。第48摩托化军报告说,截至9月底,俘10万9千零97人;这比在1914年的坦能堡会战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官冯·兴登堡)同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官萨姆索诺夫)在波兰的小村庄坦能堡附近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德军俘虏俄军9万2千人。 ] 中抓获的全部俘虏还要多。

第2装甲集群的情况也是如此:在8月25日-9月21日这段时间内,该装甲集群共俘敌8万2千人,其中第24摩托化军俘敌3万1千人,在这3万1千人中,第3装甲师俘敌竟达1万8千人。

其他地段上的步兵师并不比装甲师逊色:第45步兵师在亚戈京地区俘敌人1万6千226人;第24步兵师在奥尔希察河畔俘敌3万5千人。各师所属的团也取得了巨大战果。第394步兵团(第3装甲师)报告说,它仅从9月18日至22日就俘敌约9000人。“元首”团(党卫军”帝国师)俘敌1万5千人。第421步兵团(第125步兵师)也报告说,它抓获了1万9千名俘虏。

敌人在作战物资方面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里仅举以下数字:第2装甲集群击毁和缴获敌坦克220辆,火炮850门。此外,第24摩托化军还击毁敌反坦克炮23门,高炮6门。这里还有第24和第45步兵师在这方面的详细数字。萨克森第24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62门,卡车4500辆,马车1200辆,军马400匹。东马尔克第45步兵师击毁和缴获敌人火炮50门、反坦克炮3门,迫击炮32门,机枪52挺,军用列车3列,装甲列车4列。

无容置疑,空军参战部队对上述战果的取得起了决定性作用。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缺少这方面的数字。现仅知道第77歼出机联队的战果:这一战果对所有航空兵部队以及高炮、航空通信和空军建筑部队是有代表性的。第77歼击机联队在汉德里克中校和沃尔登加少校指挥下,从6月22日至9月21日,共出动270O架次,飞行1万1千个小时,击毁敌机729架;还有88架敌机可能被击毁,此外,该联队还摧毁苏联在地面的飞机183架;在实施的165次俯冲攻击中,摧毁敌坦克15辆,机动车辆100辆,机车8台,输送弹药的火车1列,满载货物的火车5列。

国防军统帅部9月27日发表的关于基辅会战的总结报告称:

“正如专题报道所宣布的,基辅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已经结束。在辽阔地区实施的两翼包围,成功地粉碎了第聂伯河防御,歼灭了苏联5个集团军,甚至连小股部队也未能逃出包围圈。

陆军、空军密切协同作战,共俘敌66万5千人,缴获和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

就在电台广播和报刊刊载这一总结报告的同时,德军东线陆军又开始实施1941年的最后一次进攻行动了。第2装甲集群9月19日已得到向莫斯科进攻的预先命令,9月23日起开始变更兵力部署。迄今一直指向西方和南方的各师,现在开始转而向东方和东北方进军,进入罗姆内-格卢霍夫地区。

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9月27日给此次作战的主要承担者南方集团军群下达了一项命令:

“几星期前,我在为乌曼会战取得胜利而发出的嘉奖令中就希望,当时所取得的胜利能为集团军群尔后作战的成功创造条件。现在我的愿望已在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进行的会战中实现了。这次会战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在久经考验的集团军群司令官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进行的合围战,歼灭敌人约50个师,从而打开了通往俄国腹地的道路。

“我十分赞赏出色地计划和组织实施了这次会战的集团军群指挥机构及其下属指挥机构,对参加这一会战的部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致敬,祝贺它们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战局尚未结束!还有一系列最重要的任务等待着集团军群去完成。我相信,为完成这些任务,每个人都将全力以赴!”

未决胜负的胜利

维尔纳·豪普特 [联邦德国]

[出自《《基辅会战》》]

是基辅拯救了莫斯科吗?

是基辅拯救了莫斯科吗?

1941年9月29日,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巨大突出部地区的“西南方面军”已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尸体和遗物。南方集团军群为继续向东和东南进攻扫清了道路:为进行“台风行动”——即向莫斯科进攻——第2装甲集群已挥师北上,罗姆内、基辅和克列缅楚格之间的沼泽地、森林地和草原变成了后方地区。

现在,德国国防军必须负责清除被歼灭的苏联“西南方面军”的遗体和遗物,恢复平民的正常生活,整顿交通秩序,保护补给基地和消灭匪徒。

后方战区的这些任务由南方集团军群警卫部队负责,警卫部队司令官为冯·罗茨克韦斯步兵上将,他的司令部设在克里沃伊罗格,参谋长是冯·克罗西克参谋部上校,指挥处处长是斯泰因贝克参谋部上校。9月20日,该司令部下辖以下部队(从南向北):

第444警戒师(由鲁斯武尔姆中将指挥,部署在基罗沃格拉德-乌曼地区);

匈牙利第8边防轻装步兵旅(部署在乌曼以西地区);

第213警戒师(由德劳姆·德·库比埃尔中将指挥,部署在乌曼-别尔季切夫地区);

第454警戒师(由维尔克中将指挥,部署在别尔季切夫-科罗斯坚地区);

党卫军第1骑兵旅(由党卫军上校费格莱指挥,部署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

9月20日,陆军后方地区的分界线为:从尼古拉耶夫沿布格河到文尼察西部,接着径直向北经过萨尔内,到达维德格罗杰克,尔后横穿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直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地段。

从9月底起,分界线以西的苏联地区划给了新建立的帝国乌克兰管辖区。驻乌克兰的德军司令官基青格尔航空兵上将(参谋长是冯·克劳泽参谋上校;军需处长是西希廷参谋部中校)负责处理管辖区内的所有军事事务。对于驻管辖区德国国防司令官的职责,在希特勒于1941年6月25日签署的一项命令中就已作了规定。其中写道:

“国防军司令官抵御来自外部的意外威胁,保障本地区的军事安全。

协助帝国全权代表完成其政治任务和行政管理任务;统一地向他们提出国防军的要求,尤其是在利用已占领地区补给作战部队方面……”

9月底,驻乌克兰的德军司令官不得不以下辖的少量警戒部队来担负这一辽阔地区的繁重任务。这些部队从未能对从管辖区分界线到布格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进行过严密的警戒。匈牙利第1山地旅和斯洛伐克警戒师是当时驻乌克兰德军司令官仅有的两个兵团。

德国陆军的作战部队无暇顾及这些“后方事务”,因为它们根据希特勒的新指令已开始向莫斯科发起了进攻。仅在几星期前,希特勒在他的作战指令中还认为莫斯科无足轻重,而是将列宁格勒、克里木和高加索列为重要作战目标,而眼下,在基辅会战结束之后,他为什么又下达了进攻莫斯科的命令呢?是他屈从于陆军总司令部的要求了吗?是不是他发现,由于南方集团军群所取得的胜利,翼侧的威胁已经消除?还是他想在入冬之前抓住正在慢慢消失的最后胜利的机会?这些问题都随着基辅歼灭战的结束应运而生。对于是否由于进行基辅会战而输掉了东方战争这一问题,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迄今未找到答案。事后的所有争论和分析都改变不了历史,也无法澄清谁之过失的问题,假若存在过失问题的话。

为东线陆军制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仅在前几个星期得到了实施。尔后,陆军便失去了主突方向。因此,乌曼会战后,南方集团军群的打算、企图和作战行动是由两个在战局开始时尚不存在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出现了新的作战目标,这些目标均不在重点方向上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轴线上;其二是敌人在基辅地区集结了重兵集团。

在继续向莫斯科总方向发起攻势时,南方集团军群本应掩护友邻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翼侧。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先将苏联“西南方面军”赶出第聂伯河-杰斯纳河突出部。如果在未达此目的的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就可能出现一种在当时和现在都无法知道其结果的势态。

中央集团军群有可能已到达莫斯科的保障地带,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却可能被阻止在第聂伯河畔。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出现一个暴露的、大纵深、长距离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新锐师才能保障,而德国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新锐师,然而,苏军在南翼却有一个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而且根据铁木辛哥元帅和叶廖缅科将军的战略才干,他们是决不会放过突击中央集团群军翼侧的机会的。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同于陆军总司令部——及时地判断到了这一情况,因此认为,必须先肃清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向莫斯科发起攻势。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日志在9月1日记下了这样一句话:

“要想进攻莫斯科,必须先击败布琼尼!”

陆军总司令部的观点与此相反。它认为,基辅会战会耗费时间和兵力,从而影响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这一观点也不无道理。陆军总司令部不相信苏军防御的坚韧性,因此,迟迟不批准进行这次会战。后来,陆军总令部认为,苏“西南方面军”固守第聂伯河突出部,是为了赢得时间和阻止德军进攻莫斯科而付出的代价。

苏联领导人有意将“西南方面军”作为莫斯科的牺牲品的说法,是令人怀疑的。苏军阻止德军进攻其首都,并非仅此一着,别无他法。敌各集团军只需撤至经过加固的苏拉河阵地,就会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内翼,而德军要想歼灭这些敌军就会在时间和人力上付出更大代价。

我们不知道促使斯大林下达“坚守命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俄国人撰写的历史书籍对此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强词夺理,令人难以相信,如果说斯大林像希特勒一样——在考虑问题时,想得更多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军事利益,倒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斯大林来说,主动放弃第聂伯河突出部,就意味着放弃乌克兰农业区和工业区,因此,他执意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从而正好中了对手的下怀。

通往会战的道路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命令第17集团军从克列缅楚格桥头堡向北进攻,当陆军总司令部的希望——苏军向东撤退——没有实现时,会战就已成为不可避免了。因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对于这次会战的形成和实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它的集团军在500多公里的半圆形战线上,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迫使苏军不得不反转身来迎接这一会战。这样一来,苏军200多公里宽的绵亘正面便被割裂了。南方集团军群进入顿涅茨盆地的道路打通了。

从整个战局的角度来看,基辅会战是否合乎时宜,地点是否适当,能否避免呢?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不能仅以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签署的原则性指令为依据。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早在制定“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就已开始了。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那些漏洞百出的作战决心引起的指挥危机,而是整个战争指导方面的危机,它使得德国未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来集中兵力兵器,胜利完成“巴巴罗萨行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基辅会战的胜利为什么被断送了?

斯大林和俄国最高统帅部在基辅会战中遭到失败后,清楚地认识到,是“坚守命令”导致了“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俄国领导人——与希特勒相反——从中吸取了教训。在东方战局的尔后阶段,苏联军队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坚守,头两次还可看作是斯大林防御思想的体现,这两次指的是苏军强大部队1941年冬末1942年初春在沃尔霍夫合围圈中和哈尔科夫南部进行的坚守。

但是在1942年夏天,俄国的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已不再“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了”。苏军懂得了,在德军进攻时,向后方纵深地区撤退。对于俄国领导人来说,这也不再是涉及到威望的问题,而是为了消耗德军的兵力。因此,德军的攻势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惨遭夭折。

莫斯科命令部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坚守,是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的。苏军在这里进行坚守,是因为它已判明德军的行动并决定要实施反攻,这一次,苏军在确信其已调集了充足兵力、达成了兵力兵器的优势之后,没有从库尔斯克突出部撤退,粉碎了“堡垒行动”——德军在东方战局中的最后一次攻势。

由于从基辅会战中吸取了教训,苏联的战略前进了一步,而德国的、更确切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则倒退了(从1942年起开始执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坚守”的战略)。这一进一退的变化最终对东方战局的影响,似乎可以这样来表述:

苏联领导人从基辅歼灭战中吸取的教训拯救了莫斯科,从而也拯救了俄国!
本文标题:基辅会战-基辅会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20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