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数学教案-《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24 所属栏目:小数的性质学情分析

一 : 数学教案-《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邮编:323507     电话13325789234   浙江省景宁县梧桐乡中心学校  刘传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猜想、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
掌握商不变性质,学会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结合教学过程 、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渗透“变与不变”
、“对立与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总体设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
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有序的观察、比较,充分运用讨论手段,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学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自主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促进合作与讨论,评价与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基本设计:
   一、课前游戏: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
,起立—坐下);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4看符号做动作(1—手
正面,2—手背面)。后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渗透“变与不变”、“对
立与统一”等辨证思想。
   二、本节课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探究学习法——ABCDEFG型学习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学习方法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上完了,你们也肯定知道了。
   三、揭题提问
1、8÷4=2   你能举例商等于2的算式吗?(学生说)
⑴、从这么多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⑵、是啊,这些算式为什么都等于2呢?难道这里边有什么决窍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一个问题。
2、揭示课题“商不变性质”。
⑴、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商不变性质”的哪些知识?(学生说)
⑵、看到这一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⑶、学生思考。指名说(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积极引导,即时概括,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诸如:
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⑵、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⑶、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⑷、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四、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⑴、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⑵、⑶这两个问题,好吗?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会变呢?
⑵、先让学生独立猜想。
⑶、指名学生说。(教师注意倾听、激励评价,并板书重点意思的词)
如:       ……同时加上……
           ……同时减去……
           ……同时乘以……
           ……同时除以……
⑷、大家说得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16÷8=2为例(或让学生自己主动设计来进行验证),请大家努力思考,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分别举例验证这几种猜想。研究一下,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商才不会变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验证猜想。
⑴、学生小组间共同合作学习。
⑵、哪一小组先来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这种情况?
⑶、小组交流。(教师板书)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怎么办呢?(用“……”表示写不完。)
⑷、大家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从验证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说明了什么?(商不变。)商
不变,什么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在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同时乘以
一个相同的数,……)师板书“商不变”。(这一验证的结果重在让学生主动交流与补充,不
必一问一答,重点抓住以上几项。)
⑸、师小结。然后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又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⑹、现在谁能把商不变的两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师板书完整)(学生说。)“或者”你
是怎样理解的呢?谁还想再说一遍?
⑺、继续验证同时加上、同时减去两种情况。学生间展开交流。提问:商不变,这说明了什
么?
⑻、现在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即“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学生互说,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激励评价。
⑼、说得真好。现在大家对于商不变的条件还有没有问题?(如果学生在此前主动发现了“
0”要除外,则完整了。如没有发现就引导学生发现“0除外”,除以0,不行,那么乘以0行吗?)
⑽、咱们再来完整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说)“讲得太棒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自己共同
探究出来的“商不变性质”。
五、明理内化
1、“商不变性质”还可以怎样说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轻声朗读,再次体会并理解。
2、你在体会的同时,觉得要提醒大家些什么呢?为什么?(0除外、同时、相同、扩大、缩小)
3、大家理解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自己掌握的水平,好吗?
基本练习。填空,(从①②中任选其一,或都选)并且感悟从中又有什么体会?
①、117÷3=(117×9)÷(3×□) 
  35400÷300=3540÷□=354000÷□
②、300÷60=(300×□)÷(60×□)
     24÷8=(24÷4)÷(8-□)
     24÷4=(24+□)÷(4+□)
    100÷5=(100- □)÷(5÷5)
六、组织第二次探究活动。
1、继续探究。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第4个问题。
⑴、先请你再来猜猜,学习商不变性质什么作用?(指名说)
你能举例说明使计算简便吗?(指名说)怎么算的?根据呢?
⑵、还能再举些例子吗?(指名说、互说)
⑶、你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有什么决窍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小结:当被除数和除数未尾有0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关键:以未尾0少的为标准。)
3、综合应用。
⑴、根据14400÷1200=120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440÷12=      14400000÷120000=      288000÷2400=
你们自己也能设计这样的题目吗?(学生设计,小组内验证)
⑵、①很快说出下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道理。
        4500÷25       92000÷125
交流与反馈:关键的思考(4500×4)÷(25×4)或(4500÷5)÷(25÷5);(92000×8)÷1
25×8)。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95÷35=5950÷(35×□+□)
七、激励评价,拓展学习思路。
1、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内评价为主),出示评价基本标准,等级为棒极了、优秀、良好、需努
力四个等级。
2、针对刚才相互间的评价,请你说说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对老师、自己和同学们有些什么建议,想与他们说什么呢?
3、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些问题中学生能回答的让他们回答,如遇到较复杂的或是今后学习的问题,则建议:“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后去研究,好吗,”(可以设想一下:你准备怎样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附:板书设计             
                                      商不变性质
  A、发现问题 :          B、提出问题:                      C、展开猜想:
    2÷1=2                                                  
    4÷2=2
     8÷4=2         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同时加上……×
     16÷8=2         ⑵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                ……同时减去……×
     80÷40=2        ⑶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同时乘以………√
                     ⑷学习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作用?           ……同时除以………√
         

 D、验证假设:         E、发现结论       F、应用结论(简便计算)   G、总结体会   
                 

二 : 课题《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课题《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写算式、小组合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认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2、知道质因数,会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

3、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收获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因为讲课之前对学生毫无了解,所以课前利用15分钟与学生交流)

1、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老师来这里听课,我们应该有什么表示?(欢迎老师们来听课并渲染气氛)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我想,从你们上小学开始到现在,男老师上数学课可能还是第一次,想不想体验一下男老师上数学课是什么感觉?对我有什么表示?还有老师们呢?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好吗?先介绍一下你自己。(此时对学生说话提出相应的要求,目的是了解一下学生的课堂语言及表达能力)。然后:那你想了解老师什么呀?(姓名,年龄,体重,身高,职业等等)

(本着为本节课服务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适时板书。)年龄:你看看老师有多大呀?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黑板横线的下面,同时对估计准确地加以表扬。

体重:同上。身高同上

2、你对老师有什么希望?(认真倾听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可上尽可能的做到)。

3、老师也提出几点希望: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大胆发言(12个字)能不能做到?(最上说不行,老师要看看实际行动)我们先试一下好不好:

看看黑板,今天老师剪了一个大大的“数”字。那么,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那么关于数,你知道那些知识:(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结合黑板上的“数”,以连线的形式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数”连起来。

4、结合具体的数字(前面学盛猜老师的身高、体重、年龄)分出质数和合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准备好了吗?那么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二、情境引入:

看来同学们对数的知识了解得还真多。看!这么多。但是在看一看“数”,好像告诉我们还有需要我们了解和研究的呢。(“数”字的笔画较多,“散”头很多,学生学过的“自然数、奇数、偶数、倍数、因数、质数、合数”连完之后还剩好多“头”)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数”。从哪儿开始呢?这样吧,先从老师的年龄入手怎么样?(数比较小)(先选36——我今年36岁,估计课上学生猜年龄的时候应该出现,若不出现,教师在学生猜完年龄之后告诉学生老师的实际年龄。),

三、探究与体验

1、认识质因数

刚才我们知道了36是一个合数,现在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把36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但不能出现1,能不能做到?开始吧!一会儿要向大家汇报你写的结果是什么,

主要形式:36=2×2×3×3 36=2×3×636=2×2×9 36=4×9 36=2×18

36=3×12 36=6×636=4×3×3等等

分析研究:

同学们写出的算式真多。把36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有这么多!我们一齐来看一看这些算式:它们(指着算式后面的数)都可以说成是36的因数。从这些算式里,你能发现点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因数有多有少;有的还可以接着分解;其它的通过分解之后都可以写成36=2×2×3×3的形式;36=2×2×3×3的因数最多等等。

36=2×2×3×3还能改写吗?(只能是1)要有1的话就没完没了了。

分析36=2×2×3×3的因数的特点。总结什么叫质因数。

现在我们看一下:36=2×2×3×3的因数和其他算式有什么不同呢?(适当鼓励,但不提示。)(刚才从数量上观察,这里从数的本质上去观察)

2、2、3、3、都是36的因数,它们本身又都是质数。但其他的算式有合数。(哪地方不同呢)我们给他起个名字怎么样?好!我们把2、2、3、3、叫做36的质因数。其他的能不能说是36的质因数?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研究36得出这样一句话:36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而其他的数如:1、4、6、9、12只能说是36的因数,而不能说是36的质因数。

研究什么样的数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

那么你会不会把一个数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60)谁是60的质因数?

我们再试一个数怎么样,把它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怎么样?在黑板上的数中找出一个质数,让学生试一下。不可以,再找一个质数,也不可以。为什么呀?得出:质数不能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

那么你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呢?那36和60怎么就可以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呢?

合数一定能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吗?光说不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前后桌4个人每人验证一个然后交流一下,看看是不是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每人选一个合数试试。

汇报结果。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

结合上面的算式再次要求学生说明一个数的质因数是几。

2、分解质因数

结合刚才举出的例子加以说明:像36=2×2×3×3这样,把36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我们就叫把36分解质因数,同样,60可以这样说:把6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我们就叫把60分解质因数。结合刚才举的例子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叫分解质因数呢?

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

那么,怎么把一个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呢?

通过学生观察板书讨论得出:分解质因数的定义中就告诉了我们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实际刚才老师让你们把这些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是把它们分解质因数。刚才做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

介绍短除法。其实呀,分解质因数还有一种简单还不容易错的方法,想不想学一下?那就是短除法。怎么做呢?我们以一个数为例。(选一个数)

1、格式及写法:先写上60,在画短除号。这种写法就叫短除法。

2、分解的方法。我们先用这个合数的一个质因数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比如,60是不是2的倍数?是,我们就用2去除,2写在哪儿,商写在哪儿。到这时,再观察如果商是合数的话,就按照刚才的方法继续除下去。一直除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简化成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最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注意把合数写在前面。

练习,用短除法把18、45分解质因数。(不用20,都从2开始)

小结方法(略)

练习92页1题。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后进生。集体订正。注意发现学生解题时的错误。加以强调。

四、实践与应用

1、小游戏,挂车厢。先说明题目的意思,在独立完成。

2、公因数。让学生看明白后独立填写,然后交流。重点指出中间的圈中填什么。

3、看看下面的分解质因数对不对。不对的说明原因并改正。

27=3×913=1×1324=2×2×2×316=2×2×2×2×1

2×3×3=12

4、小竞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分解质因数。再次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

5、课外作业。寻找生活中的数,看看能不能分解质因数。不要太大。

五、总结,这节课上完了,你想说点什么?

师想说的是:同学们的表现。数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走进数的王国。

三 :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张家健设计 连云港市教研室 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
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
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
教学例2
    (1)出示例2:比较0.400.4的大小。
    (2)同桌商量,汇报结论。(板书:0.400.4)谈话: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再把这个猜想说不说。
     3.
看书质疑。
    (1)讲述:书上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书上把它称为"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2)谈话:看书第117118页,有疑问或有其他想法提出来。
[
评析:以例1、例2作为验证猜想的论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位置,学生感觉老师与他们不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经验,使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更全面地认识问题。采取看书质疑,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解释的机会,也给其他学生以进一步提高的思维空间。]
三、运用猜想
    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l.
出示例3:0.60203.0500化简。
   (1)学生自己完成。
   (2)为什么203.0500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
       (3)
练习: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  0.3000  500   60.060
     2.
出示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10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3)
练习:下列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  18  0.06   700  3.0
     3.
判断:
    (1)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4.
填空。
        0.3
里有(  )0.01;
        0.3
里有(  )0.001;
       6
里有(  )0.1
四、课堂小结
     1.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对了,小明爸爸的忙我们还没帮呢,商店的标价如果以"元”作单位一般都写成两位小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完成标价)我代表小明的爸爸谢谢大家,其实我们也应该谢谢小明的爸爸,通过写标价我们发现了"小数的性质"
评析:学生有能力把例3、例4作为练习自己完成,在练习设计中抓住小数性质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结尾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了解标价的常识,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基本性质。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各有目标,又相互联系。“为小明的爸爸设计标价牌"这条线,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新知识的出现精心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以设计标价牌产生矛盾,从而"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运用猜想"作为另一条线,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思辩、探索,展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积极主动地掌握"小数的性质"的知识,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了创新能力。两条线互相交织,意在使学生明确生活与学习、创造的关系,也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自己既快乐也收益的美好生活情趣。总之,这节课强调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以"猜想”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四 :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为分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准备。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比较几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往往先通分。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60~64页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第65~68页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第69~73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实践与综合应用。1? 精心安排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活动。例1和例2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按“呈现现象——发现规律——联系相关知识”的线索组织教学活动。 例1的图形是四个大小相等的圆,各个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分数表示每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分别写出13、12、26、39四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各个圆里的涂色部分,能够看到从左往右第1、3、4个圆的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由此得到写出的分数大小相等,即13=26=39。这道例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中,有些分数的大小相等,有些分数的大小不等。并对分子、分母不等,但分数大小相等的现象产生兴趣。 例2承接例1,在对折正方形纸的活动中又得出一些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分别写成等式12=24、12=48、12=816,再次让学生感受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写出的三个等式,是研究分数基本性质的素材。 教材分三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步研究例2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感受变化是有规律的。在记录变化的方式时,教材写出了乘号或除号,启示学生从分子、分母乘或除以一个数的角度去观察。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体验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是相同的数,有助于发现规律。对每个等式的研究,既从左往右观察,也从右往左观察,充分利用了素材,从中获得尽量多的感性知识。填写连等式12=()()=()()=()(),把12、24、48、816有序地排列起来,能从中得到许多感受。如,12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24,24的分子、分母都乘2得到48,48的分子、分母乘2得到816,照这样还能写出1632、3264……这些分数的大小都相等。又如,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无数多个,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除以相同的数都能得到12。 第二步利用例2的经验观察例1等式中的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体会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和例2一样。而且分子、分母乘或除以的数,除了2、4、8,还可以是3和其他的数。这样,对分数基本性质的感受就更丰富了。 第三步概括两道例题中分子、分母变化但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在充分交流之后,阅读教材里的叙述,理解“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些规范的语言,知道这个规律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除数不能是0,明白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使得到的规律更严密。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两项活动: 一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分数,要先任意写一个分数,再把它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大小不变的分数。写出的一组分数,可以是两个分数,也可以是几个分数。这项活动起巩固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还渗透了通分、约分所需要的思想。二是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所以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沟通这两个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十一第1~3题配合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第1题继续体验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在方格纸上涂色表示1224,再说出涂色部分还表示612、48、36、24、12等分数,还要从不同角度说明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如,因为这些分数是用同一个涂色部分表示的,所以大小相等;又如,这些分数可以把1224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4、6或12得出,所以大小相等。第2题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同组的两个分数是不是相等,其中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没有除以相同的数,是学生初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这些反例能加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第3题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等值变化,是通分、约分需要的基本功。 2? 让学生把分数等值改写,理解约分和通分。例3教学约分,分三步安排。首先看图写出和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为理解约分的含义搭建认知平台。教学分数基本性质的时候,曾经用几个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表示同一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现在联系这个经验教学约分,写出的分数分子、分母都应该比1218的分子、分母小,体会大小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小的分数比较简单。这种体会在说说写分数时的思考能够获得,如长方形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看作长方形的1218,也可以看作长方形的69、46或23。显然,这个涂色部分用23表示最简便。然后教学什么是约分和怎样约分,是例题的主要内容。关于约分的含义,联系1218与69、46、23的关系,突出了两点: 与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的分数小。关于约分的方法,示范了分步约分,也示范了一次约分,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的约分方法。教学约分的意义和方法,都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新知识。要充分体验约分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分数,不改变分数的大小。还要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分子和分母分别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得到的商(即新的分子和分母)应该写在适当的位置上。最后以23为例教学最简分数,指出约分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练习十一第4~7题配合例3的教学。正确约分需要两个能力: 一是看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数,第4题为此而安排。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5或3,是最常用的约分方法,学生对2、5、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熟悉,因此先观察分子、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5、3。至于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7、11、13等数的约分,稍后再作安排。二是识别一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如果不是最简分数则需要约分,如果是最简分数则不能约分,第5题进行这方面的判断。这两个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判断一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一定发现了分子、分母除1以外的公因数。反之,分子与分母除1以外,找不到其他公因数,就判断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时候,必须把分子、分母除以相同的数,学生往往在这一点上发生错误,第6题能给学生这方面的体会。 第8~15题是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的综合练习。第8、9题在分数与除法相互改写时,还要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第10题把最简分数与真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最简真分数。第11题先约分,再比较大小就非常容易。第12~15题的分数加、减计算,计量单位改写,小数化成分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都提出把结果约成最简分数的要求。增加习题的知识容量,把新旧知识结合应用,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不断提高能力。 例4教学通分,重点放在通分的含义和方法上。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改写成大小不变的另一个分数并不陌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曾经多次进行过这样的改写。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是首次遇到的新问题。思考的焦点是改写成分母是几的分数,只要确定新的分母,分别改写两个分数就容易了。教材让学生凭数感,主动联系公倍数的知识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独立进行改写分数的活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大小不变的分数就是通分。可见,这道例题未教通分之前就让学生尝试通分,先积累把34和56都化成分母是12或分母是24的分数的切身体验,为理解通分的含义,有意义地接受教材关于通分的讲述作了充分的准备。 公分母是通分的关键。例题有层次地教学公分母的知识: 首先联系34和56的改写,让学生知道12、24是公分母,是34和56的分母的公倍数;然后比较34和56以12为公分母和以24为公分母的改写,体会什么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得出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例4只教学通分的含义和关于公分母的知识,不再另行教学怎样通分。这是因为34和56改写成分母是12与24的分数就是通分,不需要再重复。学生经过“试一试”,应用通分的知识,能够掌握通分的步骤与方法。同时又考虑到“试一试”毕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通分,所以在怎样表达两个分数的公分母、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书写通分的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格式等方面,都给予较具体的指导。练习十二第1~4题配合例4的教学。第1题两个长方形里的涂色部分分别用12和23表示,这两个分数通分后分别化成36和46。在两个长方形里表示出通分的结果,让学生联系直观图形体会通分的意义,感受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便于比较和计算。第2题是寻找公分母的基础练习,进一步明白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公分母,是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求最小公倍数的经验应用到求公分母上来。第3题让学生深刻体会两点: 一是通分不能改变分数的大小,通分后的分数必须与原来分数的大小相等,否则会发生类似第(1)小题的错误;二是通分时的公分母要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像第(2)小题那样的通分不够简单。 3? 比较分数的大小,体验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在三年级的教材里,已经教学借助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本册教材“认识分数”时,比较了一个分数与一个小数的大小。所以说,学生已经有一些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例5教学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同一本故事书,小芳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看了这本书的49。这两个分数都把一本故事书看作单位“1”,分别平均分成5份和9份,看了其中的3份和4份。因此,比谁看的页数多,只要比较35和49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例题非常重视这些思考活动,提示学生想到“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回忆起有联系的知识,激活相关的技能。二是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方法,鼓励策略、方法多样化。35与49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问题。联系分数的意义、通分和分数化成小数等知识,能够找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新颖的问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各种方法都很有特色,第一种方法数形结合,在相同的长方形里分别表示两个分数,直观看出哪个分数比较大。第二种方法及时应用学到的通分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第三种方法以12为中介,把两个分数分别与12比较大小,间接得到35和49的大小关系,思维灵活、快捷,策略巧妙。学生中还会有其他的方法,组织充分的交流,相互理解和借鉴,能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安排很有层次。在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发展数感。“练一练”紧接例题,要求先通分,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能巩固通分的知识,形成通分技能,把分数加、减计算需要的基础练扎实。二是这种策略、方法适用于比较分数大小的通常情况,用得比较多。练习十二第5~11题都配合例5的教学,第5题写出的三组分数比较大小各有特点,35和58通分或化成小数都很方便;16和49通分比较方便;114和1310如果写成带分数,分别是2和真分数、1和真分数的合并。第6题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能进一步体验分数的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的含义,还能从中概括出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的结论。第8题在使用常规比较方法的同时,留出了创新的空间。如比较23和78的大小,从13>18得到23<78;比较134与103的大小,如果把它们都化成带分数,就只要比较14与13的大小。教师对这些有创意的方法要给予鼓励,但不作为基本方法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第9题通过8个分数与12比较大小,能够发现一些规律: 如分子乘2的积仍小于分母的分数比12小,分母除以2的商小于分子的分数比12大……这对发展数感很有好处。
本文标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数学教案-《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907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